地質災害注意事項
A. 年度全國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
本報告所指的地質災害主要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災害。評估方式採用收集資料和綜合分析,評估依據是《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和《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評估重點是國家層面關注的重大地質災害,即特大型和大型地質災害災情或險情。
本報告中所有統計數據未包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相關數據。
一、基本情況
2013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5403起,其中滑坡9849起、崩塌3313起、泥石流1541起、地面塌陷371起、地裂縫301起、地面沉降28起,直接經濟損失102億元。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有203起,共造成481人死亡、188人失蹤、264人受傷。與2012年同期相比,2013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造成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有所增加,分別增加7.5%、78.4%和93.2%(表1)。
表1 2013年與2012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
2013年我國除上海、天津外的其餘29個省(區、市)均發生過不同數量的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甘肅、四川、廣東、湖南、浙江和廣西等省(區、市)。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甘肅、四川和廣東等省;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四川、西藏和雲南等省(區);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甘肅、四川和遼寧等省。
二、應對工作總結評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國務院領導同志多次做出明確指示。我部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在工作中不斷創新機制,完善措施,全力做好地質災害應對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
通過召開2013年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會議,總結以往工作的經驗與教訓、研討工作推進措施並部署全年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為全年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可靠的保障。2013年,在相關部門的密切合作下,在各級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專業技術人員、咨詢專家和群測群防員的共同努力下,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一)各級黨委政府狠抓落實。
2013年各級地方黨委、政府認真扎實推進各項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全國已有21個省份、161個市、990個縣建立了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26個省份、171個市、420個縣建立了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機構。我部建立了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庫和7個區片應急專家隊伍,就近指導地方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二是中央和地方加大了防治經費投入力度。全國共有30個省(區、市)、208個市(地、州)、1179個縣(市、區)設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三是加強了地質災害調查評估與隱患排查工作。全年共完成地質災害勘查1萬余處;四川蘆山「4·20」地震發生後,派出67個工作組、500餘人次開展震區地質災害調查,編錄地質災害隱患點14319處;在三峽庫區建立了255處重大崩塌滑坡和重點庫岸段的專業監測網並實施了專業監測,完成了28個縣(區)級監測站的建設和縣(區)、鄉(鎮)、村(組)三級群測群防監測體系建設,實現了對3049處崩塌滑坡(涉及59.5萬人)動態有效監測,並啟動了三峽後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國共有2032個城鄉建設及相關規劃、10萬多個工程建設項目實施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15萬個隱患點進一步完善了防災預案;四是應急演練與技術培訓工作卓有成效。2013年全國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1.7萬次,參加人數達129萬多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演練與培訓123次,參加人數達4萬多人次;全年共培訓群測群防員超過40萬人次。五是總結經驗,推廣成果。調研總結各地防治工作經驗,組織開展群測群防工作經驗交流。通過報紙和網路等媒體,向各地推廣宣傳好的經驗做法,明顯提升了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能力。
(二)相關部門配合密切。
我部與國務院相關部委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加大協同防治地質災害的工作力度。一是繼續深化與中國氣象局合作開展預警預報工作,國土資源部門與氣象部門信息共享和信息通報機制更加健全和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精細化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通過建立部門聯合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台,全國已有30個省(區、市)、323個市(地、州、盟)、1880個縣(市、區)建立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體系。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已被社會各界尤其是地質災害多發區的人民群眾廣泛接受。聯合開展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十年工作總結,總結了預警工作機制、技術方法和減災成效等方面的成功經驗與存在問題,為改進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礎。二是與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及各級地方政府努力加大全國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投入力度,中央和地方財政2013年投入資金超過200億元。三是與水利、教育、環境保護、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旅遊、能源和科技等部門協調聯動,繼續加強相關領域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地質災害評估與監測等方面進展明顯。
(三)國土資源部門指導有效。
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地質災害防治最高價值准則,認真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一是部署工作周密及時,2月即召開2013年度全國地質災害趨勢預測會商會,分析形勢,研判趨勢,確定防範重點。3月下發通知,提出總體工作要求。4月召開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5月召開全國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暨技術培訓會,進行全面動員和部署。在汛期和關鍵時段召開3次全國視頻會,針對降雨、台風、冰雪凍融等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情況,發出相關防災通知19次,對防治工作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11月召開全國地質災害災情統計研討會,強調了新形勢下地質災害災情統計和地質環境綜合統計工作的重要性,並對各省(區、市)地質災害統計人員進行了災情報送標准、規范和技術要求培訓。二是加強監督指導,開展巡查排查復查。我部全年共50餘次派出由部領導和司局負責同志帶隊的工作組檢查指導,在31個省(區、市)安排100餘名區片專家長期駐守。針對局地強降雨、台風等天氣,各地充分發揮群測群防體系作用,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後復查。省市縣三級共組織督促檢查組、隱患巡查組超萬次。針對1月11日雲南鎮雄縣果珠鄉山體滑坡、3月29日西藏墨竹工卡縣滑坡、4月20日四川蘆山7.0級強烈地震、7月10日四川都江堰市三溪村山體滑坡、7月22日甘肅漳縣岷縣6.6級地震等重、特大型地質災害事件,均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派出工作組及專家組指導開展應急處置工作。三是繼續完善監測預警信息發布,全年共製作170份汛期國家級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產品,在中央電視台發布111次(橙色預警92次、紅色預警19次),在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國土資源手機報發布160次(黃色預警以上)。通過網路QQ群建立地質災害預警多媒體共享服務平台,可隨時瀏覽查閱。另外,針對台風、地震等緊急情況開展的應急預警工作取得了較好效果。例如,四川「4·20」蘆山地震抗震救災期間,發布地震區地質災害紅色預警7次、橙色預警4次,提醒當地居民和救災人員注意防範地震餘震及降雨誘發的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10月6日,為防範「菲特」台風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我部協同中國氣象局以及浙江、江西、安徽和福建等省,應急啟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發布地質災害紅色預警信息,警示當地居民和提醒相關部門注意地質災害防範。
(四)群測群防應對能力提升。
大力加強群測群防隊伍建設,組織培訓大批群測群防監測員,增加群測群防覆蓋范圍,提升基層突發地質災害應對能力。一是繼續開展以縣(區、市)為對象的群測群防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等的「十有縣」建設,全國「十有縣」總數達到1765個,覆蓋95%以上的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同時啟動了地質災害防治高標准「十有縣」建設。二是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尤其是臨災應急避險知識的宣傳力度,採取多種簡便易懂、易學易會的方式,推廣宣傳地質災害「五步避險法」、抗擊地質災害典型事跡等,使幹部群眾的防災知識、避險意識進一步增強。三是各地群測群防隊伍建設繼續發展,全國群測群防員已超過35萬名,已成為應急避險和重特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重要工作力量。
(五)應急隊伍逐步建實建強。
隨著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的開展,應急隊伍力量蓬勃發展。一是應急隊伍建設迅速發展,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分級設立了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和應急專業技術支撐隊伍。二是專業技術力量不斷加強。全國各級應急機構共有數千名應急專家分布在各省(區、市)指導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近3500傢具有地質災害防治資質的專業隊伍共計20多萬人承擔著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等工作,汛期派出專家3000餘人次參與2013年的地質災害排查、巡查、核查和應急處置。三是廣泛調動社會力量開展地質災害防治,通過組織培訓、宣傳教育等方式,動員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志願者隊伍,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六)保障措施得力有效。
為有效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定了切實可行的保障措施,並不斷豐富和完善。一是加強隊伍的組織管理,明確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職責定位。各級職能部門完善監督考核制度,不斷優化目標,細化工作內容。二是加快完善地質災害應急制度與技術標准體系,積極推進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標准、應急處置技術指南、應急裝備配置標准、應急防治技術要求、應急演練指南等規章制度的制定工作,規范地質災害應急響應行動。三是建立地質災害防治資金保障制度。會同相關部門加大地質災害防治資金投入,廣拓資金渠道,鼓勵企業和個人投入,爭取國際組織資助和社會民間捐助。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實行專款專用,並加大審計力度,保證資金的有效利用。四是建立地質災害防治物資儲備制度。對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勘查設計、施工、監測等方面的物資進行有效儲備管理。
三、工作建議
汛期(5-9月)是地質災害的主要發生期,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2014年,國土資源部將繼續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防災減災的各項要求,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面臨的嚴峻形勢,切實加強日常防災工作,重點做好四川、雲南、重慶、貴州、遼寧、廣東、廣西、福建、陝西、甘肅、浙江、安徽、新疆、山西、西藏、青海、吉林、河南等省(區、市)的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有效防範因異常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特別關注三峽庫區、汶川、玉樹、彝良、雅安、漳縣岷縣等地震災區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區;注意防範沿海地區由於台風引發的突發性地質災害。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繼續全面貫徹落實《決定》。
一是研判趨勢,實時分析雨情、水情、災情、險情的動態變化,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部署和措施落實。二是以人為本,積極主動避災,一旦有極端氣象或成災跡象,立即把危險地帶人員撤出,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三是狠抓重點,重點防範城鎮、鄉村、丘陵山區、旅遊景點等人員集中區和交通幹道、重要流域、重點設施周邊等部位,尤其要強化工程施工場所人員的防災意識,落實防範措施。四是加強落實,狠抓調查排查、監測預警、宣傳演練、綜合防治、應急搶險、科技研究等工作的落實,克服鬆懈、麻痹等思想。五是協調配合,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做好防災信息共享、應急預案完善、防治資金安排、應急救援處置等工作,統籌做好地災防治與城鄉規劃、生態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工作,有效消除地災隱患,規避災害風險。
(二)建立健全地質災害應急體系。
健全完善各級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和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與地質災害應急區域分中心,指導重點省(區、市)建實建強地質災害應急專業隊伍。實現地質災害易發省(區、市)應急會商的互聯互通,初步建成應急信息支撐平台,建設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與應急技術標准體系,顯著提高我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技術水平。
(三)進一步加強宣傳、培訓與演練。
擴大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覆蓋面,豐富宣傳方式。根據實際要求組織相關培訓與演練,督促、指導各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開展相關地質災害應急培訓與演練。
四、典型案例分析
2013年,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特大型地質災害113起,造成312人死亡失蹤、14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57.3億元;因災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大型地質災害有194起,造成63人死亡失蹤、48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3.5億元。2013年3起典型地質災害情況如下:
(一)雲南省鎮雄縣趙家溝「1·11」滑坡災害。
1.基本情況。
2013年1月11日8時18分,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果珠鄉高坡村趙家溝發生滑坡災害,造成46人死亡、2人受傷。
通過現場調查、無人機獲取影像分析等,測算滑坡啟動物源體長約120米、寬約110米、平均厚約16米,總體積約21萬立方米。滑坡物源啟動後,在快速運動過程中對斜坡和溝谷的殘坡積土層進行碰撞和鏟刮,裹攜了大量岩土體和碎屑物,使滑坡堆積體體積增加至約40萬立方米。滑坡途中發生兩次碰撞偏轉,形成滑程約900米的高速遠程滑坡。
2.成因分析。
趙家溝滑坡是一起在特殊地形地貌、地層岩土和氣象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突發性、隱蔽性和破壞性的特大型地質災害,主要成因如下:
一是地形地貌山高坡陡。滑坡後緣高程1735米,趙家溝村民組所在地高程1556米,高差達179米。滑坡區陡坎與斜長緩坡交替,整體地形坡角約35度,滑坡所處的陡坎部位的地形坡角達50度,斜坡穩定性較差。
二是斜坡岩土體鬆散破碎。滑坡發生在第四紀鬆散的殘坡積粘性土夾碎塊石中,主要由二疊紀軟弱砂頁岩風化破碎形成,十分鬆散,整體性差、強度低。
三是冰雪凍融導致土體軟化、強度降低。滑坡發生區域長期乾旱,近一個月來持續雨雪凍融天氣,地表水不斷滲入鬆散土體,使土體含水量增加、自身重量增大、土體軟化、強度降低,斜坡在重力作用下易於變形破壞。
四是受到彝良地震的影響。滑坡發生地距2012年「9.7」彝良地震震中約100千米,是彝良地震的Ⅳ度影響區,地震對斜坡岩土結構和土體完整性有一定影響。
3.應急處置。
(1)趙家溝上方斜坡及平台上滑坡堆積物結構鬆散,有再次向下滑動的可能,對該區域開展監測巡查工作,避免堆積物再次向下滑動造成人員傷亡;
(2)滑坡區東側不穩定性斜坡穩定性差,對下方趙家溝、曾家寨村民小組構成威脅,加強監測,居民轉移安置;
(3)開展村莊搬遷選址場地地質環境調查評估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
(4)加強專業指導,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發現地質災害隱患及時納入了監控范圍。
4.啟示。
(1)在西南山區,特別是雲、貴、川接壤的烏蒙山區,除關注汛期多雨對滑坡等突發地質災害的觸發外,持續時間長、地表徑流少、入滲多的久雨(雪)也是觸發滑坡災害的主要因素,需要加強監測預警。
(2)加強對冬季雨雪天氣引發地質災害及高位遠程滑坡的預警預報及防治技術研究。
(二)西藏墨竹工卡縣「3·29」特大型滑坡災害。
1.基本情況。
2013年3月29日凌晨6時許,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墨竹工卡縣扎西崗鄉普朗溝澤日山東坡約30萬立方米塊碎石土體殘坡積物失穩滑動,其後推動前緣鬆散堆積體失穩形成整體滑動。滑坡進入溝谷後,進一步鏟刮溝底和兩側鬆散堆積物,形成約2000米的滑坡-碎屑流,溝口段堆積體長約600米、寬70~180米、厚15~25米,總體積約200萬立方米。滑坡碎屑流摧毀掩埋溝口施工人員暫住地,災害造成66人死亡、17人失蹤。
2.成因分析。
「3.29」滑坡災害是在地形陡峻、岩石破碎、冰雪凍融強烈等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一起特大型滑坡-碎屑流地質災害。滑坡成因如下:
(1)滑坡位於普朗溝源頭,地形陡峻,坡度達42度~45度,呈「V」型狹長溝谷,滑坡源頭到堆積區長約2000米。滑坡後緣高程5359米,前緣高程4535米,高差824米。
(2)區內地質條件復雜,推覆構造、滑覆構造發育,新構造活動強烈。出露地層主要有多期形成的火成岩、沉積岩,岩石蝕變強烈,岩體破碎。表層第四系主要為塊碎石層,被當地群眾稱為「澤日山」(意即「碎石山」)。
(3)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期間,氣候極度乾燥,3月以後,連續多次陣雪,雪水滲透,降低了斜坡體穩定性。
(4)滑坡的啟動過程系後緣殘坡積體失穩滑動,推動前緣鬆散堆積體,形成整體滑動。
3.應急處置。
開展普朗溝流域地質災害隱患排查,評估選定下游群眾的搬遷點。加強群測群防工作,落實監測預警責任人,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標明對地質災害位置、誘發因素、居民注意事項、預警信號、撤離路線和避險安置點等,努力降低地質災害的危害。
4.啟示。
(1)加強對滑坡隱患點源頭的監測預警,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地質災害預防知識,指導群眾提高識別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能力。
(2)高度重視居民區、工程建設區、工礦企業、旅遊區和臨時人員居住地等場址的地質安全評估,加強監測預警,落實防災預案和責任制,有效減輕或避免地質災害的危害。
(三)四川都江堰市三溪村「7·10」特大型滑坡災害。
1.基本情況。
2013年7月10日10時30分,四川省都江堰市中興鎮三溪村一組發生大型高位山體滑坡災害。災害共造成45人死亡、116人失蹤。
2.成因分析。
滑坡災害所處區域為龍門山向成都平原的過渡地帶,地貌上屬於構造侵蝕地貌和全新統沖洪積堆積地貌。出露地層主要為白堊系的砂礫岩,岩體強度大。自7月8日20時起,都江堰市出現區域性大暴雨天氣,至7月10日20時,累計最大降雨量達到1059毫米,是1954年都江堰市有氣象記錄以來雨量最大的一次降雨。
經調查,滑坡後緣高程1132米,前緣高程755米,高差377米。滑坡堆積區長約1200米,平均寬約150米,平均堆積厚度10米,估算滑坡體積約180萬立方米。滑坡位於自然斜坡的陡傾地帶,中部溝谷堆積有大量鬆散碎屑物,下部為地勢較為平坦的村莊。特大暴雨形成的坡面地表水大量匯入坡體內部的貫通性裂縫,形成高水頭壓力,在壓力推動下,上部岩體發生崩滑,對溝谷中飽水的鬆散堆積體形成沖擊侵蝕,觸發流狀滑動並鏟刮鬆散體,導致滑坡體積增大,對下部村莊形成破壞。由於滑坡岩體強度大、外觀無裂縫,且植被異常茂密,災害隱蔽性極強。另外,此次災害具有突發性強和規模大等特點,因此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
3.應急處置。
災害發生後,滑坡體後緣臨空,其上寬約200米較平緩坡體上堆積有約30萬立方米崩塌岩體,崩塌堆積岩體距臨空面約50米,進行了加強監測預警。
4.啟示。
加強高位山體滑坡的研究,尤其是遠程碎屑流地區滑坡的監測。此外,加大地質災害低易發區的排查和巡查力度,做到「溝到頭,坡到頂」。
B. 地質災害監測有哪些注意事項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主要確立了如下三項原則:
一是預防為主、避版讓與治理相結合,全權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
二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由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治理;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
三是地質災害防治的「統一管理,分工協作」的原則;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管工作。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隨著地質災害信息化建設,地質災害監測及預警體系(威海晶合)也逐漸建立起來。國務院在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中,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的地質災害防治目標。
C. 怎樣做好地質災害五到位工作總結
安全、檢查與管理的重要。
沒有範文。
以下供參考,
主要寫一下主要的工作內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績,最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總結就是讓上級知道你有什麼貢獻,體現你的工作價值所在。
所以應該寫好幾點:
1、你對崗位和工作上的認識2、具體你做了什麼事
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動腦子去解決的。就算沒什麼,也要寫一些有難度的問題,你如何通過努力解決了
4、以後工作中你還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實哪些知識
5、上級喜歡主動工作的人。你分內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備,即事前准備工作以下供你參考: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的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評價、總分析,分析成績、不足、經驗等。總結是應用寫作的一種,是對已經做過的工作進行理性的思考。
總結的基本要求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
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主要內容。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產生的,都應寫清楚。
3.經驗和教訓。為了便於今後工作,必須對以前的工作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並形成理論知識。
總結的注意事項:
1.一定要實事求是,成績基本不誇大,缺點基本不縮小。這是分析、得出教訓的基礎。
2.條理要清楚。語句通順,容易理解。
3.要詳略適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寫作時要突出重點。總結中的問題要有主次、詳略之分。
總結的基本格式:
1、標題
2、正文
開頭:概述情況,總體評價;提綱挈領,總括全文。
主體:分析成績缺憾,總結經驗教訓。
結尾:分析問題,明確方向。
3、落款
署名與日期。
D. 年蘭州市城關區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撤離演練方案
蘭州市城關區人民政府 蘭州市國土資源局城關分局
(2011年8月)
主辦:蘭州市城關區人民政府
蘭州市國土資源局城關分局
承辦:蘭州市城關區火車站街道辦事處
蘭州市城關區地質災害領導小組辦公室
為認真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提高我區地質災害防治責任部門的快速反應能力、決策應對能力及廣大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防災避災能力,完善搶險救災體系。由蘭州市城關區人民政府和蘭州市國土資源局城關分局主辦,蘭州市城關區火車站街道辦事處和蘭州市城關區地質災害領導小組辦公室承辦的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擬於2011年8月25日進行。為確保此次演練活動圓滿成功,特編制本方案。
一、目的意義
地質災害具有不可預見性、突發性,且成災快、來勢兇猛,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守護生命,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基本要求。火車站接到紅山根社區是全區地質災害重災區之一,近年來,相繼發生了10多次滑坡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目前,地質災害隱患點仍沒有消除,威脅著企事業單位、學校以及居住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省市區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更加註重提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和搶險救災應急反應能力,更加重視群測群防體系建設,通過各種有效措施,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目前,正值地質災害多發的主汛期,開展好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撤離演練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
本次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是:受連續降雨和強降雨的誘發,火車站街道辦事處紅山根社區紅四村241號南側山體裂縫突然加大,邊坡前緣局部發生小滑塌,情況十分緊急,需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在最短的時間安全地撤離隱患點區域內住戶於安全區域,盡快採取防災減災的有效措施。
三、應急預案演練的原則
以人為本、守護生命的原則。
持之以恆、避讓為主的原則。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部門配合、密切協作的原則。
四、演練時間
(1)預演練時間:2011年8月25日;上午09:00;
(2)正式演練時間:2011年8月25日下午15:00。
五、演練地點
(1)災害隱患點:火車站街道辦事處紅山根社區紅四村241號。
(2)撤離安置點:區環衛局肥料隊場地。
六、演練內容
成立應急搶險救災臨時指揮部,總指揮:王勝太(區委常委區政府副區長)、副總指揮趙培根(區政府副區長)、郭世宗(國土分局局長),各相關成員單位負責人在指揮台就位。演練總指揮王勝太副區長宣布:「2011年蘭州市城關區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撤離演練開始」。
場景一:
火車站街道辦事處紅山根社區3名監測員鳴鑼示警、手拿高音喇叭呼喊,發生地質災害險情,請所有住戶按撤離標示迅速撤離到安全區域(區環衛局肥料隊)同時由社區負責人向119(消防科)、120(衛生局)、區應急辦、區國土部門報告:「蘭州市城關區火車站街道辦事處紅山根社區紅四村241號發生滑坡,請速到現場」。
1.國土部門向政府辦速報災情。同時向市國土資源局上報災情。
2.政府辦向區委、區政府領導報告,並向地質災害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下達趕赴災害現場指令。
場景二:
城關區火車站街道辦事處報告災情後,立即啟動街道辦事處應急預案,組織危險區域內所有居民按規定路線撤離。
場景三:
所有撤離居民到區環衛局肥料隊院內集中。
場景四:
消防部門、120到達現場,立即開展搶險救援工作。
說明:消防部門負責災害現場,搶救5名受傷人員(擔架);120對5名受傷人員進行現場包紮(將受傷人員抬至救護車)。
場景五:
各演練單位按到達現場先後順序,向現場臨時總指揮(王勝太副區長)報到,王區長下達指令。例:
(1)「報告總指揮,×××單位到達現場,請指示」
(2)「請立即進入災害現場開展救援工作」
說明:參與應急搶險救援單位在火車站街道辦事處紅山根社區路口東至備戰路,北至備戰路地段集結,聽後現場指令。
場景六:
王區長召開應急處置會議,宣布因災害已經達到較重(Ⅲ)級預警黃色標示,決定啟動《蘭州市城關區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現場指揮部和6個應急行動組,分別是避險撤離組、醫療救護組、警戒保衛組、物資保障組、事故調查組和善後處理組,按自己的分工職責立即組織搶險救援工作。並向蘭州市政府辦公廳報告災情。
各組根據分工分別開展應急搶險救援工作。
1.避險撤離組
組長:曾毅(火車站街道辦事處紅山根社區書記兼主任)
副組長:張余榮(火車站街道辦事處紅山根社區副主任)
成員:社區工作人員(10人)
職責和任務:制定撤離路線,組織遇險居民(186人)撤離危險區到安全區域(區環衛局肥料隊院內)。
2.醫療救護組
組長:李春玲(局長)
成員:區衛生局、區醫院(6人)
職責和任務:負責傷者醫療救治及衛生防疫相關工作。
3.警戒保衛組
組長:楊建清(城關公安分局副局長)
副組長:王生堂(區行政執法局局長)
成員:城關公安分局、東崗交警大隊、區行政執法局(各10人)
職責和任務:組織執法力量對火車站街道辦事處紅山根社區周邊實施警戒,配合街道辦事處做好人員疏散和安全疏導工作。
4.物資保障組
組長:鄧海燕(區民政局局長)
副組長:閆琳(區財政局局長)
李嬿嬿(區工信局局長)
郜偉(區建設局局長)
成員:區民政局、區財政局、區工信局、區建設局(各5人)
職責和任務:根據搶險救災需要,安排搶險救災通信、物資及應急資金的籌措撥付。
5.善後處理組
組長:溫兆軍(火車站街道辦事處書記)
副組長:陳曉霞(火車站街道辦事處主任)
成員:辦事處工作人員(10人)
職責和任務:在街道(社區)部分工作人員的配合下,對受傷人員及財產損失進行統計,對傷者家屬進行安撫。
6.災害調查組
組長:郭世宗(國土城關分局局長)
副組長:高忠平(國土城關分局副局長)
成員:國土城關分局、甘肅有色勘察設計院、省地質三勘院、省地質環境監測院(35人)
職責和任務:對災害體周邊實施警戒,懸掛警示標志,進行24小時監測;組織相關專家對滑坡體進行實地勘察,防止次生災害。
場景七:
經過各部門和應急救援隊伍的通力協作,事故已得到初步控制,各應急行動組向現場應急指揮部報告應急處置情況。
(1)避險撤離組報告:報告總指揮,遇險所有居民已全部撤離到安全區域,危險區內現共有居民186人,現已全部撤出。
(2)醫療救護組報告:報告總指揮,6名受傷人員已全部送至醫院進行救治,目前傷情穩定,無生命危險。
(3)警戒保衛組報告:報告總指揮,已對火車站街道辦事處紅山根社區紅四村241號周邊800米范圍建立警戒線,禁止與搶險救災無關人員出入。
(4)物資保障組報告:報告總指揮,根據救援需要,已在安全區域內(環衛局肥料隊院內)搭建臨時居住帳篷5頂。下一步,根據需要,及時調集各類物資,保證搶險救援工作順利進行。
(5)善後處理組報告:報告總指揮,在街道及社區的共同努力,相關部門的配合幫助下,我們對災害造成的損失進行了核實,該危險區域內共有186人,除6人受傷外,其餘180人均安然無恙;6名傷者正在醫院接受治療,並派工作人員前往醫院進行安撫。
(6)災害調查組報告:報告總指揮,我局會同省、市有關專家對現場進行了初步勘查,此次滑坡是由於近期集中降雨造成。目前,已在滑坡體周邊設置了警戒線、警示標志,在滑坡體周邊設置四個觀察點,24小時進行監測,避免二次成災。並提出二條建議:一該滑坡體極不穩定,隨時可能發生二次滑坡,災害區周邊200米范圍內的住戶進行搬遷避讓;二是盡快委託專業單位對滑坡體進行勘察設計。
場景七
經現場應急指揮部確認和批准,現場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各參演單位在指揮台前方集結,演練總指揮王勝太副區長點評,並宣布:「2011年蘭州市城關區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撤離演練結束」。
七、演練注意事項和要求
(1)這次綜合演練,參演單位和人員多,車輛多,各單位負責人一定要站在政治的高度,思想上重視,組織上嚴密,確保演練成功。
(2)為保證演練的效果和形象,所有參演車輛和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演練現場紀律,服從領導指揮,除設定的動作外不準私自行動,自由出入。
(3)進入危險作業區的人員必須佩戴好防護裝具,所有參演人員、車輛在遇到特殊危險情況時,要靈機果斷處理,確保安全。
(4)各組負責人要細化細節,責任到人,確保演練工作順利進行。
E. 4·27宜賓地面塌陷的專家解析
據參加踏勘的劉先生介紹抄,根據初步了解的情況,此次地面自然塌陷出現「天坑」的硐底鎮一帶,和2008年3月出現「天坑」的該市江安縣紅橋鎮五閣村一帶,相距20多公里,都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此次出現地面塌陷形成「天坑」,初步分析是地下溶洞引發的小型岩溶塌陷,是自然形成的地質災害。但進一步的結論及處置措施,要待觀察一段時間後再定。
宜賓市國土資源局地質環境監測站站長王擁軍稱,形成塌陷的原因比較復雜,地下水過量抽取、長期的乾旱等都有可能引發塌陷。
昨日傍晚,記者發稿時從長寧縣政府獲悉,由於26個「天坑」造成的岩溶塌陷,影響到方圓0.6平方公里的區域,為保證周圍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在省市專家考察後,目前已初步劃定岩溶塌陷地質災害高發、易發區范圍,確定了112戶、在家的290人,需要避讓災害進行轉移。
該縣國土部門和硐底鎮政府,已給地質災害涉及區域的每家每戶發了一張「明白卡」,上面寫明了地質災害的注意事項,提高群眾防災避險意識和能力。
F. 地震帶來的危害有哪些
1、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災害有:
建築物與構築物的破壞,如房屋倒塌、橋梁斷落、水壩開裂、鐵軌變形等等。 地面破壞,如地面裂縫、塌陷,噴水冒砂等。 山體等自然物的破壞,如山崩、滑坡等。 海嘯、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沖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區的破壞。
2、地震引起的次生災害主要有:
火災,由震後火源失控引起; 水災,由水壩決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毒氣泄漏,由建築物或裝置破壞等引起; 瘟疫,由震後生存環境的嚴重破壞所引起。
(6)地質災害注意事項擴展閱讀:
發生地震時注意事項:
1、迅速遠離房屋、建築物、山體、湖泊,轉移到空曠、平坦的地方。
2、來不及轉移時,要就地躲藏。俗話說:小地震不用逃,大地震逃不掉。所以,地震發生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迅速就近躲藏。家中衛生間是最安全的地方。衛生間空間小,不容易被倒塌的天花板和牆壁砸傷。另外,衛生間有水,能夠維持人的生命。
地震時,首選衛生間躲避。其次,要選擇儲存室、書房、沒有煤氣的廚房等空間小的房間。室內牆角也是較安全的地方。房屋倒塌時,室內牆角處容易留下一個安全生存空間。另外,可迅速躲避到床、桌、冰箱、洗衣機等堅固物體旁邊或下面。
3、要蹲下身體,並用枕頭、棉被、書包等頂在頭上,保護頭部。
4、要用手絹、毛巾、或雙手捂住口、鼻及臉部,防止灰塵堵塞口、鼻和迷住眼睛。
5、地震發生後,要減少各種活動,保持好體力,堅定信心,耐心等待救援。
G.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提綱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提綱主要包括下面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前言
主要介紹地質災害治理的任務依據———主管機關文件、文號;設計任務書及合同文號等;治理目標或目的與任務;治理的范圍、地質災害所處地區的自然地理概況、交通及社會經濟狀況;前人的工作成果與本次設計工作經過等。
(二)地質環境條件
主要介紹地質災害點及其周圍(或編圖范圍內)氣象水文、地層與岩漿岩、地質構造、地震與地殼穩定性、岩土體類型及其工程地質特性、水文地質條件、地質災害發育情況、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等。
(三)地質災害的基本特徵及防治現狀
主要介紹地質災害的性質、類型、范圍、規模、機理、運動特徵、穩定性和發展趨勢,以及地質災害防治現狀、存在問題等。
(四)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
主要介紹設計的標准和設計的依據;設計方案及其比選;按最終確定的方案進行設計(包括防治工程的平面布置、結構構造、穩定性驗算、質量檢驗等);監測點的布設與監測內容、方法、手段、程序、時間、異常情況的處理等。
(五)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施工
主要介紹設計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藝技術要求及固定設備購置清單(名稱、規格型號及數量)、施工順序,以及施工的注意事項等。
(六)設計工作量及經費預算
根據防治工程的布置計算工作量,並按當地工程單價進行經費預算。
設計的附圖主要包括: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平面布置圖、地質災害防治縱剖面圖、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各單項工程斷面圖或施工圖。
上述設計提綱反映的是地質災害治理設計的基本內容,具體編制時可根據不同的地質災害種類、防治工作目的與任務、防治工作階段等,進行相應的增減。
H. 暴雨天氣要注意些什麼
一、掌握基本自救知識
暴雨天氣人們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知識。中國氣象局為市民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比如:
暴雨期間應盡量減少外出,注意檢查家中的電器、爐火等設施,一旦發現積水進入室內,應立即切斷電源,以防漏電;
在野外突遇暴雨時,切記不可慌張,應避開河道、溝谷和窪地,向高坡或高地跑,如果暴雨來勢兇猛,來不及逃離,就用腰帶或衣服等把自己和大樹捆綁在一起,千萬不能攀爬電線桿,以免造成觸電。
二、遇到洪水來襲應迅速向高處逃離
當洪水襲來,沒時間轉移時,要盡量往高處走,找到結實、便於停留的地方。光明網在報道中指出,如果處在易於坍塌的房屋中,應迅速撤離,逃到安全的地方。如果房屋比較結實,而且水勢不是很嚴重,應盡量待在原地,等待救援人員的到來。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萬不得已,不可輕易入水。一旦落水,要屏氣捏鼻,嘗試站立;如果雙腳實在觸碰不到地面,就將自己的臉部朝上,頭向後仰,用手掌拍擊水面,雙腳不斷向下踩水,盡量讓自己的嘴露出水面,同時尋找身邊的漂浮物,盡快抓住。
落水後要盡可能將鞋子脫掉,以減少阻力。
三、司機應在暴雨天氣更注意行車安全
此外在暴雨天氣,司機朋友們也需特別注意行車安全,《河南日報》曾刊文給過司機如下建議:
在行車過程中,一定要放慢速度,不可超車,在發現水位達到保險杠或輪胎的三分之二時,要選擇繞道而行;
情況更加嚴重時,要選擇下車,到安全的地方躲避;
一旦車輛落水,要保持冷靜,在第一時間解開安全帶,打開電子中控鎖,因慌張或其他原因無法解開安全帶的,可用一些尖銳的物品如安全錘,將安全帶割斷。
(8)地質災害注意事項擴展閱讀
雷電天氣注意事項
暴雨有時候還伴隨雷電天氣,在戶外應遵守以下雷雨天氣十個注意事項,以確保安全:
1、雷雨天氣時不要停留在高樓平台上,在戶外空曠處不宜進入孤立的棚屋、崗亭等。
2、遠離建築物外露的水管、煤氣管等金屬物體及電力設備。
3、不宜在大樹下躲避雷雨,如萬不得已,則須與樹干保持3米距離,下蹲並雙腿靠攏。
4、如果在雷電交加時,頭、頸、手處有螞蟻爬走感,頭發豎起,說明將發生雷擊,應趕緊趴在地上,這樣可以減少遭雷擊的危險,並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屬飾品和發卡、項鏈等。
5、如果在戶外遭遇雷雨,來不及離開高大物體時,應馬上找些乾燥的絕緣物放在地上,並將雙腳合攏在上面,切勿將腳放在絕緣物以外的地面上,因為水能導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