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福建省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發布時間: 2021-02-05 00:13:07

❶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

(一)實驗室簡介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目前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為中國工程院王思敬院士,實驗室主任為黃潤秋教授。實驗室立足於為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提供全面系統的理論和技術支持,服務於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和防災減災實踐,圍繞我國尤其是西部地區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提供實際需求服務。

(二)2013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1.黏度時變性灌漿材料擴散與固結研究

針對復雜地層岩土體,存在裂縫開度大、封堵困難、漿液凝結時間長、循環凍融壽命低、材料損耗嚴重等突出問題,成都理工大學裴向軍教授帶領團隊啟動了「黏度時變性灌漿材料擴散與固結研究」項目。通過系統研究,在水泥-化學漿液的溶劑化膜理論方面具有突出創新,所研製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注漿擴散測試裝置和開發的SJP系列黏度時變灌漿材料,解決了速凝灌漿材料早期強度高、後期強度低這一國際性難題,並在黏度時變性灌漿材料組成、性能參數及漿液擴散測試方法等方面具有新穎性,取得了十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項目成果榮獲2013年中國發明專利金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主要完成人包括裴向軍、黃潤秋、李正兵、裴鑽、羅建林、袁進科、楊富平、張曉超、焦瑞峰、董秀軍等(圖32)。

圖32 相關項目獲獎情況

2.自主研發了漿液擴散測試裝置,解決了漿液流速、壓力與流量的測試難題以及對漿液擴散的影響

試驗流體生成裝置產生灌注漿液,按設計的灌漿壓力、灌漿量向漿液擴散測試裝置提供實驗流體(圖33)。

圖33 漿液生成裝置

3.研製了SJP型黏度時變性灌漿系列材料,它們分別適用於陡傾寬縫岩體、架空鬆散地層、鹽漬化土、凍土等復雜地層

開發研製的SJP型系列水泥基黏度時變性灌漿材料,以水灰比0.6的水泥漿液為原漿,摻入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高分子材料。可泵期調控5~90min,為常規水泥漿終凝時間縮短了1/5~1/10。3天期強度高出普通水泥漿2.5~4倍,後期強度較普通水泥漿高出20%~30%(圖34)。

本項成果已經推廣應用於水利水電、礦山、鐵道、公路及汶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等數十項重大工程,如雅礱江錦屏一級水電站危岩體及邊坡壩基加固工程(2007~2012年)、大渡河長河壩水電站岩體錨索和固結灌漿加固工程、遂-資-眉高速公路路橋(涵)過渡段加固治理工程、新疆天山公路、甘孜得榮紅岩子高邊坡應急治理工程、九龍斜卡水電站壩基防滲灌漿工程、「九寨•雲頂」項目建築地基加固處理工程、涼山白水河滑坡治理工程、雲南昆明舒鉑廣場基礎工程(2013年)。通過科學控制水泥漿液擴散范圍,減少復雜岩體灌漿用水泥量高達30%~90%,成果在企業的應用累計新增產值達14.7億元,產生利潤1.12億元。研究成果有效控制漿液的使用和排放,達到環境和生態保護的目的。

圖34 SJP型液漿材料實驗數據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重點實驗室

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地質重點實驗室
學科(領域):
實驗室所從事的研究屬專於基礎研究領域。同位素地質學是地球化學屬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跨地質學、化學和技術科學的一門新的邊沿科學。它在太陽系與地球演化、資源、環境、生物等研究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依託單位:
地質研究所礦產資源研究所
研究方向:
實驗室主要從事同位素同位素地質學(包含同位素地質年代學與同位素地球化學)基礎理論、測試技術和在解決重大地質問題和資源、環境、生態問題方面的應用研究。
國土資源部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學科(領域):
岩溶動力學、土地資源、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
依託單位:
岩溶地質研究所
研究方向:
岩溶動力系統的運行機制和運行規律;岩溶動力系統的類型和區域分布規律;岩溶動力學與全球變化;岩溶動力學與岩溶土地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岩溶動力學與全球水循環;岩溶動力學與生態環境;岩溶塌陷成因機制、預測預報及防治;岩溶動力學與礦床、油氣形成;岩溶動力學與旅遊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❸ 哪些大學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

1.中國科學復技術大學

國家同步輻制射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

2.清華大學

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

3.北京大學

北京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籌)

4.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

5.中國海洋大學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

6.南京大學

微結構國家實驗室(籌)

7.上海交通大學

船舶與海洋工程國家實驗室(籌)

8.中國農業大學

現代農業國家實驗室(籌)

9.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航空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

10.西南交通大學

現代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籌)

❹ 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理工大學)的儀器設備

本實驗室的12個試驗室集中了實驗室的主要儀器設備,為固定和客座研究人員提供試驗研究條件和保障服務。12個試驗室總體技術手段和儀器設備具有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國際先進水平,部分儀器代表了目前這一領域的最高水平,儀器設備總台(套)數為1907,總值為3600.4萬元人民幣,加上正在安裝調試的大型離心機、大型多功能泥石流模擬系統和地質災害信息管理與大規模計算平台後總值為4890.9萬元,其中50萬元以上的大型精密儀器設備或系統17台套。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用於地質災害的現場勘測與監測,包括最新的彩色三維激光掃描測量系統、SIR-20地質雷達、Trimble-GPS儀和全套現場大型原位試驗裝置等;第二部分主要用於岩土體力學特性參數測試和物性參數分析,是試驗室硬體條件的主要部分,包括在引進消化基礎上開發的多功能岩石參數綜合測試系統、MTS土動三軸試驗系統、GDS非飽和土三軸試驗系統、岩石流變儀、土體流變儀、土體大三軸儀、大型岩石高壓滲透試驗系統及掃描電子顯微鏡等大型試驗裝置;第三部分是用於地質災害分析、評價及預測的數值模擬系統、物理模擬系統和「3S」技術系統。以上三大部分構成一個較為系統完整的試驗測試體系,為實驗室的開放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條件。
實驗室對儀器設備實行統一管理,特別是高端設備(50萬元以上)採用試驗技術人員與固定研究人員共同負責管理的模式,前者負責日常維護,後者則負責儀器功能的開發和應用技術研究,兩者有機結合,保證了儀器設備的正常運轉和開放運行的有效性。學校國有資產管理處為實驗室的日常運轉、設備更新等提供了有效的後勤保障。

❺ 想知道: 福州市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在哪

洪山橋西客站那邊好像。

❻ 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理工大學)的公眾開放

實驗室專門制定了公眾開放活動管理辦法,每年有兩周時間向社會公眾開放實驗室,讓公眾版參觀、權觀摩和了解實驗室的大型儀器設備,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的科普知識,培養青少年的科學興趣,提高社會公眾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
自2009年起,實驗室正式實施「公眾開放周」活動,每年定期和不定期地向全社會開放兩次。在2009年5月12至5月16日的第一次「公眾開放周」內,實驗室利用振動台模擬地震震動,用降雨模擬設備模擬降雨對滑坡的影響,用泥石流模擬裝置演示天然泥石流的形成和運動過程,利用高性能計算機演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動態過程,吸引了社會各界近3000人次的參與和觀摩,20家中央和地方電視和平面媒體、數十家網站對實驗室「公眾開放周」進行了宣傳報道。公眾開放活動不僅宣傳和普及了地質災害防治知識,也擴大了實驗室的影響。為此,2009年實驗室被國土資源部授予「科普教育基地」。

❼ 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理工大學)的組織機構

序號 姓名 性別 職稱 學位委員
會職務 研究方向
或專業 單位 1 王思敬 男 院士 主任 工程地質 清華大學 2 殷躍平 男 研究員 副主任 環境地質 中國地質調查局 3 宋振騏 男 院士 副主任 礦山壓力 山東科技大學、大連大學 4 聶德新 男 教授 副主任 工程地質 成都理工大學 5 Niek Rangers 男 教授 委員 工程地質岩石力學 荷蘭國際地學研究中心(ITC) 6 李焯芬 男 院士 委員 岩土力學 香港大學 7 盧耀如 男 院士 委員 地質學 同濟大學 8 黃鼎成 男 研究員 委員 工程地質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9 彭建兵 男 教授 委員 工程地質 長安大學 10 陳劍平 男 研究員 委員 工程地質 吉林大學 11 施斌 男 教授 委員 工程地質 南京大學 12 崔鵬 男 院士 委員 自然地理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環境與災害研究所 13 黃潤秋 男 教授 委員 工程地質 成都理工大學
實驗室主任:黃潤秋教授
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李天斌教授

實驗室副主任:許強教授、唐川教授

❽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主要承擔岩溶地質的基礎研究、區域調查評價、開發應用和科學實驗工作,形成了岩溶動力學與全球變化、岩溶資源評價與開發利用、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岩溶地質災害防治與環境保護、岩溶景觀旅遊資源評價、岩溶探測與測試等優勢研究領域,設置有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岩溶資源與環境調查研究院、岩溶生態與石漠化治理研究中心、岩溶地質災害研究中心、岩溶景觀與洞穴研究中心、環境地球化學研究測試中心等二級科研機構。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為國土資源部、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重點實驗室為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2009年,全所在研項目115項,其中,縱向科研項目40項、地質調查項目5項、社會服務項目43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27項,預算總經費7193萬元。發表論文79篇,其中SCI檢索期刊2篇,核心期刊42篇、出版專著2部。

所長兼黨委書記姜玉池(左二),副所長、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劉雯(右二),副所長黃慶達(左一),副所長蔣忠誠(右一)

2009年度重要科技成果

岩溶動力系統中土壤有機碳的動態及碳匯機制研究:地質調查工作項目「岩溶動力系統與碳循環」。項目通過對岩溶區與非岩溶區典型土壤剖面的調查,揭示了岩溶區土壤的富鈣偏鹼性。岩溶區土壤的pH值和有機碳空間分布受到岩性、土地利用方式影響,石灰土的有機碳是地帶性紅壤的1.96倍。動態監測的結果顯示岩溶區土壤溶解有機碳僅為非岩溶區紅壤的1/6,而土壤呼吸排放量低於非岩溶區紅壤。通過土壤有機碳礦化培養試驗,利用三庫一級動力學方程擬合出岩溶區土壤活性、緩效、惰性碳庫的庫容大小及周轉周期。

桂林毛村土壤水溶性有機碳DOC隨時間的變化,及石灰土與紅壤的對比

中國西南50萬年來石筍記錄的氣候事件與全球變化的響應: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對洞穴石筍進行精確U-230Th定年及高分辨的碳、氧同位素分析,初步建立中國西南35萬年及2萬年以來石筍記錄的標准時標序列,揭示了一系列軌道尺度、短時間尺度的季風氣候突變事件。利用貴州荔波董哥洞D10、D8、D6-2及D3、D4的ICP-MS—230Th測年數據及氧同位素記錄集成了一個完整的24萬年時標序列。

利用D4、J1和荔波衙門洞Y1石筍的230Th測年和碳、氧同位素數據,綜合集成了2萬年來的時標序列,不僅揭示了H1、OldestDryas、OlderDryas、Younger Dryas和8200年等突然變冷事件,而且還揭示在末次冰盛期的17.5~19kaB.P.間,存在的季風降雨增加事件,表明末次冰盛期為冷濕組合的氣候環境。

岩溶動力系統CO2-H2O-CaCO3碳循環過程及與有機碳循環的示意圖

貴州荔波董哥洞24萬年時標序列的綜合集成

岩溶石漠化區水土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廣西科技攻關課題。通過小流域水土流失監測,進一步論證了岩溶石山區坡面土壤主要由地下漏失,研究出水土保持的主要技術方法;針對不同的土地類型,研發出不同的土地整理、種植和灌溉技術,形成了2項專利技術。研究建立了典型岩溶區生態土地分類系統方案、生態土地優化配置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構建了岩溶流域系統生態土地優化配置模式。建立完善了廣西平果果化、馬山弄拉、環江古周示範區,總面積2000多公頃。4個示範區的水土資源得到了充分合理高效利用,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實現了生態土地優化配置,構建了岩溶區特色的土地整理和水土保持技術模式,形成了生態產業。農民收入迅速增加,石漠化得到治理,生態經濟社會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土地整理

岩溶區種植火龍果

耐旱樹種篩選和引進樹種適應性研究——忍冬

喀斯特山地石漠化區植被恢復技術研究與示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針對重慶地區岩溶山地森林植被退化、石漠化加劇和旱災嚴重等生態問題,開展岩溶山地退化生態系統綜合治理的關鍵技術研究,建立適合岩溶山地生態產業發展的模式,提出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的對策,進行試驗示範。生態重建試驗一年之後證實,華南忍冬能夠增加土地覆蓋程度,改善水熱變化條件。

娘子關泉域桃河流域圖

中國北方岩溶區地下水環境問題成因機制與保護對策研究: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全面總結、歸納了我國北方岩溶泉域地下水環境問題及特徵;選擇典型泉域進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北方岩溶泉域水文地質環境問題成因及其演化驅動機制;提出岩溶水保護區劃分方案和保護措施。初步劃分邊界明確的岩溶地下水系統(子系統)116個,對其系統邊界水文地質性質進行了界定根據岩溶水系統地質結構與循環條件,將岩溶水系統劃分為單斜順置式、單斜逆置式、平行置式、盆地型、其他式5種主要北方岩溶水系統模式,對其系統結構、資源要素及轉化關系、岩溶水文地質環境問題的差異性進行了歸納總結。針對不同的環境地質問題對個典型泉域(娘子關泉域、河南九里山泉域、山東棗庄十里河泉域開展了專題研究。

碳酸鹽岩縫洞系統模式及成因研究:「973」計劃項目第一課題。通過典型岩溶露頭區與井下縫洞系統的精細描述和對比研究,建立了古岩溶地貌成因的組合識別方法,掌握了塔里木盆地油氣藏奧陶系不同地貌單元古岩溶縫洞系統的發育特徵,劃分了岩溶台地、岩溶緩坡、岩溶陡坡和岩溶山間盆地4種二級地貌類型。對塔河油田試驗區碳酸鹽岩縫洞系統進行了地質識別,建立了塔河油田4種地貌單元古岩溶垂向結構模式;分析了塔河油田試驗區不同古岩溶地貌單元油氣富集特徵,建立了六大類10種古岩溶縫洞系統發育模式,建立了古岩溶地球物理識別方法,掌握了塔里木盆地油氣田奧陶系古岩溶縫洞系統地球物理響應特徵。開展了塔河油田試驗區構造應力場模擬,從構造裂縫形成的動力機制出發,運用脆性岩石破裂准則,預測研究區構造裂縫的發育狀況,為建立塔河油田試驗區裂縫預測模型提供了理論支持。

丘峰窪地類型古岩溶垂向結構模式

多期次、多旋迴裸露風化古岩溶演化模式

貴廣鐵路雄村—賀州段岩溶地質與線路比選咨詢研究:結合鐵路工程的特點和需要,深入分析了研究區基礎地質條件、岩溶發育特點、岩溶層組及含水岩組劃分、岩溶塌陷機理、潛在危險性分區、列車動荷載作用下誘發岩溶地面塌陷效應、岩溶地球物理勘探的有效性、三大線路方案岩溶地質特徵、線路岩溶地質條件比選原則和評判方法、最終的線路方案比選綜合評判等重點問題。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運用到鐵路工程地質病害調查所獲得的多源空間數據的處理和危險性綜合評價中,實現了數據管理的可視化、自動化,提高了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取得了較好效果。

岩溶發育程度對塌陷的影響分區專題圖

洞穴環境遠程監測及承載力定量評價:開展了我國不同氣候地貌區代表性洞穴調查與空氣環境自動監測工作。在廣西桂林蘆笛岩、廣西河池水晶宮、海南儋州石花水洞、重慶武隆芙蓉洞、河北興隆陶家台溶洞建立了洞穴空氣環境遠程自動監測系統,對洞穴空氣環境的溫度、濕度、CO2、O2等因子進行高頻度遠程自動監測,掌握了洞穴空氣環境的變化規律,探索了旅遊洞穴環境因子變化對洞穴沉積物景觀的影響,建立了洞穴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定量評價了洞穴環境承載力,為制定洞穴開發保護政策措施提供了技術支撐。

監測和傳輸系統

實時監測與顯示

西南岩溶石山地下水及環境地質調查:地質大調查計劃項目。從1999年起,組織西南8省(區、市)地調院以及航遙中心、水環中心、中國地質大學等單位,聯合實施「西南岩溶石山地下水及環境地質調查」計劃項目。完成1:25萬水文地質編測66萬km2、1:5萬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綜合調查12.32萬km2、水文地質鑽探25500m、地下洞穴探測長度60km、綜合地球物理探測55000物理點、建立岩溶地下水自動化監測站7處。

西南岩溶石漠化分布圖

掌握了西南岩溶區水資源量及其開發利用潛力,為地下水開發利用提供了技術支撐;查清了岩溶石漠化的分布狀況及其發展趨勢,掌握了岩溶石漠化形成的主要機制,提出了不同岩溶環境地質類型石漠化治理措施,為正在開展的石漠化治理提供了依據。查清了典型流域岩溶水文地質條件和環境地質問題,制定了流域內岩溶水開發工程方案和地質環境綜合整治區劃,成果已被多個部門應用於調查區開發治理工作中。針對不同類型區開發條件,因地制宜,採取堵洞蓄水、暗河截流、大泉壅水、鑽井、大口井、斜井等多種方式,開展了岩溶地下水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示範,解決了40多萬人飲用水、30多萬畝耕地的灌溉用水問題,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應與經濟效益。建立了西南岩溶石山區地下水與環境地質信息系統,實現了地質調查成果的信息化。地調與科研相結合,開展了綜合性的研究工作,實現了地質調查工作的科技創新。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9

地下河及溶窪堵洞成庫

選擇不同類型岩溶地下水系統進行地下水監測,研究了水質、水量動態與岩溶動力系統的相互關系;揭示了典型地下河流域水質水量20年來的變化及與土地利用變化的關系,掌握了地下水系統、土壤和植被對岩溶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變化的敏感性,建立了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及模型。

廣西平果縣果化表層岩溶水開發與生態恢復示範

❾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建設情況

截至2014年,國土資源部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在建設,第一批家、第二批8家,共14家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正在運行,第三批46家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正在建設中。

(一)發展歷程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是國土資源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土資源領域高水平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開展高水平學術交流、科研裝備先進的創新平台,依託國土資源系統和地質勘查單位、科研院所、相關高等院校和其他具有科技創新能力的法人單位開展建設,是依託單位內部相對獨立的科研實體。

國土資源部一直高度重視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在原地質礦產部重點實驗室基礎框架下,於2004年批准建成第一批6家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表1),2007年批准建成第二批8家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表2)。2011年,國務院批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後,根據《國土資源「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部署,國土資源部適時啟動了第三批重點實驗室的遴選工作,並於2012年6月批准建設第三批46家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表3),其中,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點實驗室於2013年4月通過國土資源部驗收,航空地球物理與遙感地質重點實驗室於2013年12月通過國土資源部驗收,其餘44家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建設完成後,國土資源部將進行驗收。

表1 第一批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6家)

續表

表2 第二批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8家)

表3 第三批正在建設的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46家)

續表

續表

(二)研究領域分布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主要分布在7個研究領域,其中基礎地質領域8家、勘查技術領域10家、礦產資源領域13家、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領域6家、水工環領域10家、國土資源綜合管理領域4家、土地科學領域9家(圖1)。

圖1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研究領域分布情況

1.基礎地質領域 

基礎地質領域主要包括地層、構造、古地磁、古生物、沉積盆地、動力地質等傳統地學基礎學科。主要從事基礎性、創新性的地球科學理論研究。

2.勘查技術領域

勘查技術領域主要包括航空地球物理與遙感地質、地球化學、應用地球物理、超深鑽探、信息技術等地質找礦的新理論、新技術。

3.礦產資源領域

礦產資源領域主要研究我國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如鐵、金、煤炭及典型地區如東北亞、三江等地的成礦模式、成礦機理等,以及海洋礦產、天然氣水合物、頁岩氣等新興資源的資源勘查評價等。

4.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領域

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領域主要涉及金屬、非金屬及「三稀」資源等的綜合利用,主要包括釩鈦磁鐵礦、多金屬礦、粘土礦物、貴金屬、放射性與稀土稀散礦產等,其研究對於我國資源戰略儲備和建設資源節約集約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5.水工環領域

水工環領域主要包括地下水、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地下水主要包括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等領域,地質環境主要包括地質環境監測工程技術等研究領域,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面沉降、石漠化、地裂縫等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6.國土資源綜合管理領域

國土資源綜合管理領域主要定位於支撐國土資源部業務工作,從事前瞻性、理論性、戰略性的研究,包括資源環境承載力、法律評價工程、國土資源戰略研究、地質信息技術等,為國家和國土資源部的決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礎信息和行業資訊。

7.土地科學領域

土地科學領域包括土地利用、土地整治、農用地質量與監控、海岸帶開發與保護、建設用地再開發、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國土規劃與開發、城市土地資源監測與模擬及土地實地調查監測技術等,利用調查、監測、模擬等手段為國土資源土地學科提供多元化和多方位的科技支撐。

(三)地域分布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分布在全國18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其中北京市(含部系統在京單位)19家,四川省5家,廣東省、河北省、陝西省及吉林省各4家,基本反映了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研究力量的地域分布(表4)。

表4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地域分布情況      

(四)依託單位類型分布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的依託單位主要分布於國土資源部系統單位、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地勘行業單位和相關高校。60家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中,依託單一單位建設的有47家,兩家單位共建的有13家。其中,國土資源部系統單位參與建設的有31家,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地勘行業單位參與建設的有16家,相關高校參與建設的有20家。

(五)固定資產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12月31日,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總建築面積30.5m2,其中科研用房面積為19.8萬m2,占總面積的65%;每家重點實驗室平均建設面積近5100m2,科研用房面積近3300m2。科研儀器設備11841台(套),原值共計13.1億元,平均每家重點實驗室198台(套)。其中單台原值50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設備717台(套),占總數量的6%;原值共8.0億元,占總原值的61%(表5;圖2)。

表5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固定資產情況

註:數據來源於國家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調查。

圖2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實驗場地(a)、儀器設備數量(b)和儀器設備原值(c)情況

(六)科研經費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12月31日,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科技經費收入共17.3億元,主要來源於「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支撐等國家級項目(課題)、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專項,以及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其中:政府資金13.8億元,占總收入的80%;技術性收入2.7億元,占總收入的15%。每家重點實驗室平均科技活動經費收入為0.29億元(表6;圖3)。(政府資金:指來自政府的科技活動經費收入;技術性收入:指研究實驗基地從事科學技術活動所獲得的非政府資金(毛收入),如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利用自有資金委託本單位開展科學技術活動所提供的資金,包括技術開發收入、技術轉讓收入、技術咨詢及其他收入等。)

表6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科研經費收入情況

註:數據來源於國家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調查。

圖3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經費收入情況

❿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掛靠地質力學研究所,主要開展以下5個方向的研究:①地應力測量與現今地殼應力場研究,②地表形變監測與地質災害風險評估與管理研究,③活動斷裂與地殼結構演化研究,④構造地貌與第四紀地質環境,⑤新構造與地殼穩定性與國家重大工程地質安全研究。

2009年實驗室主要成果

2009年度實驗室共承擔科研項目30餘項,其中包括「973」項目2項、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科技支撐計劃5項、深部探測專項7項。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3篇,其中SCI檢索13篇。地應力監測儀器研製獲取專利2項,正在申請專利5項。實驗室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國際交流活動,2009年實驗室參與籌辦李四光星命名儀式暨紀念李四光誕辰120周年、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成立20周年學術研討會。參與IAEG 2009成都年會,並組織IAEG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專委會(C24)工作會議,同來訪的美國康奈爾大學Larry Brown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吳宏偉教授等商討科研合作意向。

四川寶興地應力監測台站外觀及室內數據採集和通訊設備

龍門山地震工程地質野外調查人員在彭州小魚洞大橋遺址前合影

北京地區主要活動斷裂微地震監測台網部署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