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地質災害
⑴ 吉林遇嚴重暴雨洪澇引發了哪些災情
7月15日10時30分,國家減災委、民政部針對吉林省近期嚴重暴雨洪澇災害,緊急啟動國家Ⅳ級救災應急響應,派出工作組趕赴災區,指導開展救災工作。
延伸閱讀:廣西氣象部門提醒
今年第4號台風將影響廣西南部,16日北部灣海面將有9—10級陣風,桂南局地將有暴雨。廣西進一步加強汛期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隱患排查治理,強降雨期間成功預報避讓地質災害3起。同時派出工作組到柳州、桂林、梧州等受災嚴重地區開展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督查工作。
⑵ 內動力地質災害分區
根據內動力地質災害的時空分布,主要構造體系的條塊分割與其中的活動構造體系的控製作用,將我國分為3大災害區、5大災害構造帶(圖3-3),概述如下:
圖3-3 中國內動力地質災害分區略圖[10]
1.緯向構造帶(Ⅰ)
天山-陰山緯向構造帶(Ⅰ1);昆侖-秦嶺緯向構造帶(Ⅰ2);南嶺緯向構造帶(Ⅰ3)。
2.經向構造帶(Ⅱ)
銀川-昆明經向地震構造帶。
3.新華夏系構造帶(Ⅲ)
東南沿海地震、地熱構造帶(Ⅲ1);長春-廣州地震、煤瓦斯突出、沖擊地壓、鑽孔套損、構造地裂縫、熱害構造帶(Ⅲ2);興安嶺-雪峰山煤瓦斯突出、構造地裂縫火山、地震構造帶(Ⅲ3)。
4.中國東部新華夏系控制的內動力災害區(Ⅳ)
東北鑽孔套損災害亞區(Ⅳ1);華北地震災害亞區(Ⅳ2);華南煤瓦斯突出亞區(Ⅳ3);南瓊亞區(Ⅳ4);台灣多種嚴重災害亞區(Ⅳ5)。
5.西域系構造帶(Ⅴ)
東准噶爾構造帶(Ⅴ1);天山-祁連山構造帶(Ⅴ2)。
6.西域系、河西系控制的災害區(Ⅵ)
7.青藏反「S」型構造帶(Ⅶ)
河西走廊南山-冷龍嶺北緣斷裂構造帶(Ⅶ1);柴達木北緣斷裂構造帶(Ⅶ2);阿牙克木湖-冬給措納湖斷裂構造帶(Ⅶ3);曲麻萊-康定地震斷裂構造帶(Ⅶ4);喀喇昆侖-唐古拉山地震構造帶(Ⅶ5);岡底斯山地震構造帶(Ⅶ6);喜馬拉雅山地震構造帶(Ⅶ7)。
8.中國西南部反「S」型控制的強震發育隆升區(Ⅷ)
⑶ 台風海神登陸吉林,是否會出現地質災害的發生
2020年,台風頻繁光臨東北地區,第8號台風“巴威”和第9號台風“美莎克”影響東北地區。就像譬如吉林、黑龍江有49個國家級觀測站,檢測日降雨量刷新歷史記錄。在8日凌晨前後,第10號台風“海神”預計將再次影響東北地區。
眼下台風海神已經登臨,各地嚴陣以待,確保台風順利度過。
⑷ 吉林洪澇黃色預警四連發,吉林為什麼今年這么多雨
有關部門說明這都是東北冷渦惹的禍。這種系統往往帶來不穩定的大氣環境。而吉林省多地都是開始升溫,所以導致冷暖氣流更加激烈的碰撞,所以導致下雨天的氣候會更加的惡劣。所以說吉林省的網友們,出門在外一定要注意安全。
本次降雨過程雨勢急、強度大,氣象部門提醒注意預防由強降雨引發的城鄉和農田內澇,防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質災害。建議相關部門提前做好防範工作。同時也要提前預防雷電雷暴等強對流天氣。
所以說吉林省今年下這么多雨,主要是因為今年的氣候比較多變,而且對吉林的影響比較大。所以說在面對這樣極端天氣的情況下,吉林的人民一定要保護自己的安全。
⑸ 長春市土地徵用補償標准
長春市市區征地區片綜合地價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直屬機構:
為保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做到依法征地,合理補償,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依據國務院、國土資源部和省政府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公布長春市市區征地區片綜合地價等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本次公布的征地區片綜合地價適用范圍是指長春市市區的朝陽區、南關區、寬城區、二道區、綠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凈月經濟開發區和汽車產業開發區。
二、本次公布的征地區片綜合地價是指徵收農村集體土地時發生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兩項費用之和。
三、本次公布的征地區片綜合地價是:一類區160元/平方米;二類區120元/平方米;三類區100元/平方米;四類區80元/平方米;五類區70元/平方米;六類區65元/平方米;七類區50元/平方米。
四、徵收土地時,安置補助費按征地區片綜合地價的70%計算,土地補償費按征地區片綜合地價的30%計算。
五、建設項目經批准佔用國有農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比照該區域內徵收集體土地的征地區片綜合地價給予補償。
六、被徵收土地上有青苗的,菜地上的青苗按照3.5元/平方米給予補償;其它耕地上的青苗按照2.0元/平方米給予補償。
七、建設項目施工和地質勘查等需要臨時使用土地,使用期為1年的,按征地區片綜合地價的10%給予補償;使用期為2年的,按20%給予補償。
八、被徵收土地上有地上和地下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可參照國有土地拆遷法規給予補償。
九、建設項目佔用菜地的,新菜地建設基金按照3.5元/平方米乘以相應的倍數收取;佔用其它耕地的,耕地開墾費按照2.0元/平方米乘以相應的倍數收取。
十、土地徵收前,市政府向被征地單位發出擬征地通知書後,在擬徵收土地上突擊搶種、搶栽、搶建的農作物、樹木和設施,不予補償。
十一、榆樹市、農安縣、德惠市、九台市和雙陽區要根據本地實際,另行制定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報市政府備案。
十二、合隆鎮執行農安縣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米沙子鎮、萬寶鎮執行德惠市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卡倫鎮、東湖鎮、龍嘉鎮執行九台市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
十三、國家和省對交通、水利等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征地補償標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十四、本通知自2010年1月1日起執行。《長春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長春市市區耕地平均年產值和征地補償標準的通知》(長府發〔2008〕9號)同時廢止。
⑹ 內動力地質災害的主要活動特徵
(一)各種內動力地質災害的聯系與分類排序
我國各種內動力地質災害,將其與地殼運動特徵聯系起來分析,就可以大致看出地殼運動的全過程(表3-2)。推動其形成、發生、發展的共同力源主要是地應力。各種內動力災害都是在地殼運動中,地應力和能量積累、釋放的全過程,地殼運動是長期的連續過程,運動速度具有長期相對均勻性,而又具有短期的不均勻突變性。由於地球在宇宙空間運動的規律性(如自轉、公轉),必然導致內動力地質災害的復雜性與規律性共存。
表3-2 中國內動力地質災害的各種活動特徵統計一覽表
各種內動力地質災害是現今地殼運動的各種不同表現形式的總效果,它們之間具有成生排序、成生聯系,都可以分別劃分序次、序幕,大都主要由地應力推動孕育、形成、發生、發展、轉化、轉變等一系列成生過程……從地質力學觀點看問題,它們之間的關系實質就是構造體系概念的延伸,也可以認為它們是現今地殼運動中的成生伴侶,都是現今地殼運動的統一整體(構造體系)的各個組成部分,或者稱為地殼運動構造體系中的各個成員,總之,可以基本肯定是具有親緣成生聯系的巨大全球性構造體系的組成部分。由此利用它們之間彼此關系為災害預測預報打開一條通道,如果應用失誤也會增加錯報、誤報的可能,也表現出事情的兩面性[1-10,17-30]。
(二)內動力地質災害活動發展的趨勢性和周期性
地震災害在我國破壞性嚴重,歷史資料積累豐富,既具有幾百年、幾十年、幾年的周期性,還具有年、月、日的周期性,構成了完整的周期性系列。構造地裂縫活動根據歷史資料和建築物修復記載,具有幾百年、幾十年、幾年的周期性。如果把斷層位移測量中的年周期性、月周期性、日周期性與構造地裂縫的已知周期性結合起來考慮,就可以構成一個完整的周期性系列,從而可以看出構造地震的主要成因就是斷層活動,二者均具有完整的周期性系列。火山活動在我國近代減弱,現今大都為休眠狀態,據記載具有300年左右的周期性活動;但是,國外火山活動史料研究表明,火山活動也具有多種周期性活動特徵(表3-2)。
煤瓦斯突出災害、沖擊地壓災害和岩爆災害已經發現具有十幾年、幾年、年、月、日等周期性。但由於礦山地下工程災害缺少長期歷史資料的記錄和系統整理研究,目前還難以知道是否存在幾百年的周期性。坑道形變災害已知具有年周期性活動特徵,其他周期性變化是否存在,目前尚缺少資料。
與周期性並存的是災害活動發展的趨勢性。隨著時間的推進,災害具有明顯的增強或減弱趨勢性,它們大概並不是簡單的周期性重復,而是在周期活動的背景上,又達到了新的空間部位。例如在斷層位移測量中,發現在斷層兩盤作相對橢圓形、「8」字形、波浪形、直線形等年周期性運動的背景上,還具有年趨勢性位移(圖3-1)。由此說明內動力地質災害的發展進程,可能存在著螺旋式發展前進的特徵,查明和認識這個規律,無疑對於災害的預測、預報是重要的[17-25]。
(三)活動構造體系對內動力地質災害分布的控制性
活動構造體系對內動力地質災害的分布,具有明顯的控制性,如中國東部的新華夏系、西部的河西系與青藏反「S」型構造體系,控制了我國主要災害的分布。而在活動構造帶附近則是大多數災害集中分布點,並形成了不同種類的災害構造帶。同時隨著時間進程,災種的分布具有選擇性、重疊性、遷移性、補償性等[0]1。
1.災種分布對構造帶的選擇性
沿著貫穿我國東部的長春-廣州活動斷裂帶,我們可以見到煤瓦斯突出、沖擊地壓、地下熱害的分布具有普遍性。7級以上的地震災害主要集中該帶的華北區段(中段),而華南區段(南段)則沒有發生過大震,表明大震分布沿長春-廣州帶具有分段選擇性。又如華南區有4條平行分布的北北東向新華夏系構造帶,只有東南沿海帶內發生過7級以上的大震,其他3條構造帶則無大震,表明大震對類似的構造帶存在著明顯的選擇性和差異性。
2.構造帶中多種災害分布的重疊性
構造帶中災害的分布除了選擇性,也還有重疊性。例如長春-廣州斷裂帶中段(即郯廬斷裂帶的主要部分),重疊發育地裂縫、活動斷裂、地震、煤瓦斯突出、沖擊地壓、地下熱害、火山活動、鑽孔套損等多種災害,幾乎所有內動力地質災害,均在該地段重復發育,充分表明了重疊性的特徵。但是在華南區湖南西側的新華夏構造帶中,幾乎很少發生內動力地質災害,僅有煤瓦斯突出和少數水庫誘發地震災害。又如東北區內蒙古東側的新華夏系構造帶中,同樣也很少發生內動力地質災害,僅有少數休眠火山分布。這種情況被稱為缺失性。
圖3-1 斷層面上兩盤相對位移運動的四種年周期性形狀矢量軌跡線圖
3.內動力災害活動在構造帶之間的遷移性
地震活動的遷移性,已經積累了很多資料,並為大家所熟悉。又如1959~1988年中國主要構造地裂縫災害的活動,具有明顯的往復遷移性。它們在華北地區附近展布,在1963~1967年間,地裂縫活動自西往東遷移,即自陝西往山西、河北、山東遷移活動;平靜間隔7年後,1974~1978年間,又反過來自東往西遷移活動,即自山東往河北、山西、陝西作遷移活動;再平靜間隔4年後,1982~1988年間,再又自西往東作遷移活動,即又自陝西往山西、河北、山東依次遷移活動,表明具有反復往返的遷移特徵。
4.各種內動力地質災害在活動構造帶中的補償性與同步性
前述災害的重疊性和缺失性主要是指空間分布上的補償與同步的特徵之一。這里所述補償性與同步性,主要是指不同災種之間,在時空分布上補償關系或同步關系。以陝西西安地區為例,西安地裂縫群的發育活動高潮與全國6.5級以上大震活動高潮、西安熱水井自噴、西安微震活動增強等在時間上具有明顯的同步對應關系,在1976年前後全國出現的大震期間,陝西、山西汾渭斷陷地塹歷史強地震帶中,則沒有出現過5級以上的地震,而地裂縫則較普遍強烈活動,西安地裂縫也達到活動高潮,顯示了區域性時空的同步補償關系。同時西安地區的微震密集地段與地裂縫發育地段不重合,也顯示了時空的同步補償關系,可能系由不同災害活動方式釋放地應力和能量,使之趨向於各自的平衡狀態[10,26]。
又如中國大陸東部,自1949年以來,大於等於7.0級大震具有兩個活動幕:①1954~1957年為活動幕(3年),之後為平靜期(9年);②1966~1977年活動幕(11年),其後已經平靜32年(至2009年),目前尚未結束。地震與煤瓦斯突出基本上呈現負向補償對應關系,即地震平靜期中,出現煤瓦斯突出高潮,如:①1960年前後出現一次突出高潮;②1975~1981年(6年)又出現突出高潮,大致都在大震平靜幕,再平靜10年(1981~1991年),再次出現連續18年尚無結束跡象的特大突出高潮;至2005年表現該高潮進入峰值狀態,分別在2005年和2009年各發生三次特大礦難(表3-3;圖3-2):
表3-3 2005年與2009年華北區和東北區出現突出礦難高潮表
2005~2009年突出特大礦難平均每年接近2次,2000~2004年每年平均約為1次由此表明,2000年起進入高潮,2005~2009年進入高潮峰值狀態;何時結束,目前尚難確定。同時,表明新的大震活躍期仍有往後推遲的到來的跡象。這就是內動力地質災害互動補償發展的又一例證。
圖3-2 中國大陸東部1949年以來≥7.0級大地震與煤瓦斯突出重大礦難互補對應關系分析
5.內動力地質災害的分區性
我國境內各種內動力地質災害常受活動構造體系分布的控制,沿著活動構造帶經常災害集中成帶;而在帶間相對穩定的塊中,災害往往星散出現,災害也經常相對較輕。它們具有明顯的分區性和分帶性。
(四)人為活動對內動力地質災害的影響
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資源開發速度迅速發展,人為工程活動不僅規模大,工程活動深度也在不斷增加。由此引發礦山工程災害、地下工程災害等,諸如坑道形變災害、鑽孔套損災害、煤瓦斯突出災害、沖擊地壓災害、岩爆災害、礦山誘發地震、地下熱害等的嚴重程度也在不斷呈現增長的趨勢。
人為地面工程活動改變了地質環境狀態,經常誘發內動力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諸如水庫誘發地震災害,井孔注水誘發地震災害等。
應該引起充分重視的是,人類活動誘發的內動力地質災害,從廣度上或者從危害程度上,有時甚至大大超過內動力作用災害,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超過若干倍。例如西安地裂縫災害,據研究結果表明:地面沉降的疊加,導致地裂縫急劇的垂直位移和拉張,使所有坐落在其上的建築物均遭損壞。經過測量分析,人類過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量與構造沉降量之比近9:1。可見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之大。因此,合理開展工程活動,已經成為減災、防災的重要環節,保護和改善地質環境對減災、防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10]。
⑺ 吉林省遭受較為嚴重的洪澇災害,是受「海神」影響嗎
吉林遭受較為嚴重的洪澇災害,不可否認, 確實有台風“海神”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多個台風的重疊效應在發揮作用。
早在8月26日到27日和9月2日到5日,8號台風“巴威”和9號台風“美莎克”先後過境,給吉林省帶來了較為嚴重的影響。以台風“美莎克”為例,台風“美莎克”過境歷時約40小時,降雨強度大,范圍廣,最大降雨量約為221.7毫米,風力強度最大為11級。這次台風造成吉林省多地道路積水嚴重,出行不便,農業受損等災害。
因此,吉林面臨洪澇挑戰,並非是台風“海神”一己之力,而是台風影響重疊,災害不斷累積的結果。
同時,在新聞報道中,我們也能看到吉林省政府部門也在加急工作,為他們的負責點贊。更希望未來我們的天氣預報系統和災害預防系統更加完善,能更好地應對類似“美莎克”還沒有走完,“海神”已經要上場了的情況發生。
⑻ 長春有什麼地質災害或者氣候災害嗎
有沙塵暴和寒潮
東北當然會受到寒流影響啦
不過相對於其他省市吉林省可是寶地哈
沒有洪水沒有地震的
這次5。12地震就是最好證明啊
⑼ 吉林省地震災害
中國地震復台網測定:制2018年5月28日01時50分在吉林松原市前郭爾羅斯縣附近(北緯45.32度,東經124.66度)發生5.7級左右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
經吉林省地震局了解,震中位於松原市寧江區毛都站鎮,松原市寧江區、前郭縣、大安市震感強烈,長春、四平、白城、哈爾濱等地有明顯震感。
參考:中國地震網網頁鏈接
⑽ 吉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地下水水位和水溫自動記錄儀
(二)地質環境信息網建設
截至目前,吉林地質環境信息網正在籌備之中。
(三)地質環境資料庫建設和數據管理
目前總站已建立地下水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1:20萬水文地質空間資料庫、地質環境空間資料庫。其中,地下水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大部分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資料庫、1:20萬水文地質空間資料庫較完善,數據管理情況正常。地質環境空間資料庫正在建設中。
2005年5月,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給全國各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下發了地下水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軟體,同時進行了操作和使用培訓,現已形成了1990~2008年地下水動態監測資料庫。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2004年7月,吉林省國土資源廳和省氣象局聯合開展了吉林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2004年以來,通過吉林電視台發布三級以上地質災害預報40次,四級以上地質災害預報8次,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了更具時效性的地質災害預防信息,防災減災效果顯著。
地下水動態監測工作,經過30年的積累,基本查清了不同地貌單元地下水水位、水質的動態變化規律及影響動態變化的因素。國家級點監測資料,上報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為編制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提供原始資料。吉林省監測分站曾為延吉、吉林、松原、白城、通化、白山等市的地方政府開展了地下水動態監測工作,為在地下水開發利用中遏制由於地下水開發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提供了有效、可利用及具有連續性的基礎資料,為保護和改善地下水環境提供了科學依據。目前仍有延吉和吉林兩分站在為當地建設提供地下水監測服務以及城市水文地質勘察等方面的服務。
六、法制建設
1.1999年1月11日,經吉林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頒布《吉林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修訂版於2009年3月24日通過並將於2009年6月1日實施。
2.2007年1月1日頒布《吉林省飲用天然礦泉水資源保護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