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湖北建能工程地質災害

湖北建能工程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04 14:26:34

㈠ 加強湖北地質工作的幾點建議

劉勁松

(中國地質大學,湖北武漢,430074)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加強地質工作,充分發揮地質工作的先行性和基礎性作用,有效提高礦產資源對湖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程度。

一、加強地質工作是實現湖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1.地質工作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支柱性、基礎性工作,是經濟建設的先行

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北地質工作得到了迅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為湖北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礦產勘查方面,共發現各類礦產143種,其中已查明資源儲量礦產98種,固體礦產保有資源儲量潛在總值近1.5萬億元,磷、石膏、岩鹽、銅、鐵、水泥用石灰岩、玻璃用硅質原料等國民經濟重要礦產的資源儲量和開發規模在全國佔有比較優勢,為湖北化工、冶金、建材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支撐,推動了湖北產業經濟、區域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礦業城鎮的興起與壯大,解決了大量社會勞動力就業;在基礎地質和水文、工程、環境地質方面,全面提高了湖北區域地質研究程度,取得了一大批先進科技成果,建立了地質環境、地下水監測網路,為國家重大工程、城市建設、地質災害防治和地下水開發利用提供了地質依據。

2.促進中部崛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地質工作的資源保障任務十分艱巨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未來20年我國經濟將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這必將導致對資源需求的持續增長。就全國而言,45種主要礦產中,目前有一半以上的資源儲量消耗速度大於增長速度,石油、富鐵礦、銅礦、優質鋁土礦、鉀鹽等大宗戰略性礦產進口量逐年增加,資源形勢嚴峻。就湖北省來說,全省經濟8大產業有3大產業與礦產資源直接相關,礦產資源保障問題關系湖北發展大局。雖然本省礦產資源供給面較寬,但多數礦種的資源保證程度和自給率低,不能滿足需求,資源形勢不容樂觀。特別是一些對我省國民經濟產生重要影響的石油、煤、鐵礦、銅礦、鋁土礦、硫鐵礦等大宗支柱性礦產可利用後備資源嚴重短缺,自給率不斷下降,對外部資源和市場依賴程度過高,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制約礦業及相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本省部分優勢、特色礦產如磷礦、飾面板石、飾面花崗岩等,因忽視地質勘查工作,盲目、破壞性開采嚴重,導致資源大量浪費,其優勢正在弱化。地質工作負有為經濟建設提供資源保障的歷史使命,必須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現更多、更好的資源,提高本省礦產資源供應能力和保障程度,緩解資源短缺與經濟增長的矛盾。

3.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滿足日益多樣化的社會需求,地質工作必須不斷拓展服務功能和領域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加快湖北新型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要求地質工作必須要以全新發展理念適應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圍繞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生態良性循環的協調統一,更加緊密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加主動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多層次、全方位服務。針對湖北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多發、地下水豐缺不均、大農業發展緩慢、地質景觀開發保護落後以及重點工程和城市建設引發地質問題較多的現狀,我省地質礦產勘查工作必須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加強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城市地質、農業地質和旅遊地質工作,加快由為資源保障服務的單一目標向為資源保障、環境保護、減災防災、工程建設、城市規劃、農業發展、旅遊開發等多目標服務轉變。

二、加強湖北地質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建議

1.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強湖北地質工作的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促進中部崛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要求和任務目標,緊密結合湖北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本省地質特點與資源前景,以市場為導向,提高礦產資源的有效供給能力和保障程度,服務經濟建設全過程,努力開創湖北地質礦產勘查工作新局面,促進湖北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加強湖北地質工作要堅持的基本原則

其一是堅持以礦產資源保障為核心,礦產資源保障與地質環境保護並重原則,服務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全過程;其二是堅持因地制宜,資源、環境與區域、產業經濟布局相結合原則,充分發揮地質礦產勘查先行性、基礎性作用;其三是堅持立足本省資源和力量,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原則,構建穩定、安全、多元、有效的資源供給體系;其四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結合、公益性與商業性結合原則,促進地質礦產勘查投資多元化、經營規范化和管理法制化;其五是堅持科技創新,產學研、多學科相結合原則,推進地質礦產勘查工作新突破;其六是堅持以發展為主題,正確處理改革與穩定、歷史與現狀的關系原則,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

3.加強湖北地質工作的總體目標

新增一批重要礦產大中型礦產地,形成一批新的礦產勘探、開發基地,確定一批找礦遠景區,老區接續資源增長,新區找礦取得突破,缺水區、重點經濟區及過度開采區地下水勘查取得新進展,全省礦產資源保證程度有效提高。基礎地質調查研究程度及成果通用性進一步提高,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監測防治體系進一步完善,地質工作服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功能和作用進一步拓展和增強。礦業權市場體系逐步完善,地質礦產勘查管理規范化、法制化程度增強,投資環境得到改善。地質工作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地勘隊伍實力增強,地勘事業快速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加強湖北地質工作的重點部署建議

1.開展以地學為基礎的多目標、多用途綜合性地質調查工作,進一步提高全省基礎地質工作程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通用性地質資料

(1)區域地質調查。實現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全覆蓋,加強重要經濟區帶大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和重要成礦區帶大比例尺區域礦產調查,解決好重要地質、構造單元和重點成礦區帶的基礎地質問題,加快有關基礎圖件、資料更新。

(2)區域地球物理與地球化學調查。以區域重力調查為重點,填補本省區域地球物理調查工作空白區,並重點查明區域隱伏性大構造和隱伏岩體。以武漢城市經濟圈及其他重點經濟區為工作重點,從多目標角度確定工作任務與內容,實施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工作,為礦產評價與勘查、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農業生產等多個領域提供地質地球化學信息。

(3)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與環境地質調查。加強缺水地區及重要經濟區水文地質調查;推進長江流域、漢江流域環境地質調查研究;實施重點自然保護區的地質環境調查評價;開展全省礦山生態地質環境綜合調查;開展武漢城市經濟圈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與環境地質綜合調查;繼續開展長江中游水患區洪澇災害地質背景調查;繼續開展全省縣(市)域地質災害防治區劃等。

2.強化礦產資源勘查工作核心地位,挖掘老區潛力,力爭新區突破,有效提高礦產資源保證程度

(1)研究編制全省地質礦產勘查規劃和重點礦種、重要礦區專門規劃,做好全省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總體部署和安排,制定出科學的發展戰略及實施措施。要加強對本省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的需求預測研究;全面總結本省礦產資源時空分布規律、區域成礦規律和勘查開發潛力;通過全面系統的調查研究和綜合分析,確立符合本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地質礦產勘查方向,提出符合本省成礦地質條件和規律的礦產資源勘查總體布局,劃分符合本省產業布局要求的重點勘查評價礦種和選區。

(2)切實加強老區「攻深探盲」、「探邊摸底」工作,盡力緩解危機礦山資源接替問題。加強地質勘查單位、礦山及礦產後續加工企業間的資料、技術和資金等多方面協作,在核查摸清礦區資源現狀和企業需求的基礎上,以急缺礦種、優勢礦種為目標,重點部署開展鄂東南地區主要鐵銅金多金屬礦區、四大磷礦區(宜昌、保康、荊襄、黃麥嶺)、江漢平原及鄂西南石油天然氣田和竹山縣銀洞溝銀金礦區深、邊部及外圍勘查工作,以提高已知礦產地資源儲量類別和開采礦區深、邊部礦體控製程度,尋找新的隱伏礦體和新礦產地,保證重點礦山接續資源需求。

(3)高度重視低工作程度遠景區礦產勘查評價,盡快發現和提交一批新的大、中型礦產勘查、開發基地。加強過去因認識水平和自然、技術經濟條件所限導致工作程度低但成礦地質條件優越地區的礦產勘查評價工作,通過提高理論認識,運用綜合方法,選擇有效手段,力爭取得找礦重大突破。重點開展:神農架地區磷礦整體勘查評價,爭取提交一大型或超大型磷礦區,鞏固我省磷礦資源優勢;鄂西地區鉛鋅礦勘查評價,力爭在主要礦集區實現重大突破,發現評價大型、超大型鉛鋅礦床1~2處,改變我省鉛鋅礦短缺局面,以此帶動湖北西部冶金礦業基地規劃建設;大悟、武穴、金牛火山岩盆地等地區銅多金屬礦勘查評價,力爭發現一批新的礦產地,緩解我省銅礦供給不足矛盾;沿江沿路水泥石灰岩、飾面石材勘查評價,提高資源勘查程度,為我省建材工業發展提供資源保障;竹溪-竹山瓦板石等特色礦產勘查評價,摸清資源家底,高效發揮我省特色資源開發利用效益;新型高效非金屬礦產和非傳統礦產資源勘查,探索礦產資源勘查新思路;缺水及過度開采區地下水及城鎮地區地熱資源勘查,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4)積極探索省外、國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查,逐步建立本省短缺礦產外部供應體系。鼓勵參與國際、國內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促進本省礦業向區域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在國內區域合作方面,鼓勵到資源勘查開發潛力大、資源互補性強、有一定投資環境、有資源勘查或礦產品貿易交往基礎的地區開展本省嚴重短缺或投資收益顯著的礦種的風險勘查工作。鼓勵有實力地勘單位、企業和機構到國外勘查開發礦產資源,促進礦業結構調整,提高礦業經濟效益。重點支持對國內短缺、本省急需的石油、煤、鐵礦、銅礦、鉀鹽等大宗礦產資源和風險小、見效快的貴重礦產的風險勘查與開發。

3.發揮專業技術優勢,拓寬地質工作領域,努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1)開展全省重要農業經濟區農業地質調查評價,為現代大農業發展提供地質科學依據。認真實施省、部聯合立項開展的《湖北省江漢流域經濟區農業地質調查》,通過多目標合作地質填圖和專題研究,為因地制宜發展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的名優特農產品及土壤改良、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綜合開發等方面提供科學依據,為該地區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和規劃提供決策依據,並向全省推廣。

(2)做好水利、交通、通訊、能源等國家和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前期地質工作。積極參與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實施工作;配合重大工程的選址、選線、設計、施工和安全開展新構造、地質災害、地質環境、壓覆礦產綜合調查,分析評價環境與工程地質問題,為工程建設提供地質依據。

(3)推進城市地質工作,積極為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服務。創造條件爭取國家對我省城市地質工作的支持,盡快部署開展重點大、中城市大比例尺城市綜合地質調查與主題填圖工作、城市地質資料庫信息系統及城市地質環境動態監測體系建設。為湖北城鎮化布局和武漢城市經濟圈建設查清地下空間資源、空間安全、空間環境容量等地質背景,解決城市土地利用、工程建設、廢物處理、環境保護、災害防治等有關的城市地質問題。

(4)加強全省地質環境監測網路建設,提高地質環境監測、預警、預報與治理水平。盡快實施地下水環境、地質災害監測工程,不斷完善全省地質環境監測網路和信息服務與發布系統,進一步提高預警預報的准確性和時效性;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做好重點地質災害專項監測預報與防治,提高汛期地質災害和重點地區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能力;加強地下水環境、土壤地質環境、礦山地質環境、重大工程建設地質環境監測和治理。

(5)開展旅遊地質資源、地質遺跡調查,以創建國家級、世界級地質公園為目標,推進各級地質公園規劃建設,並為其合理保護和開發提供科學保證。

四、加強湖北地質工作的保證措施建議

1.拓寬資金渠道,增加地質工作投入,培育地質工作多元投資體制

(1)適度增加財政資金對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的投入。將公益性地質工作經常性支出和基本建設經費納入省級財政預算;積極爭取國家地質大調查、中央財政補助、礦產資源補償費、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等國家資金項目;省財政預算安排一定匹配資金支持優勢礦產、重要戰略性礦產勘查項目和重點地質調查項目;屬地化地勘單位在國撥地勘費中保證一定比例用於地質礦產勘查項目和國家資金項目立項前期地質工作;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計劃對重要地質科研項目予以適當傾斜;地(市)級財政也要根據各地實際安排資金支持地質礦產勘查工作。

(2)積極鼓勵企業、社會資金投入商業性地質礦產風險勘查。在市場機制的前提下,政府實行礦產資源補償費和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與價款減免或抵免優惠政策;探索建立風險地質勘查基金(用於重要礦產和接續資源風險勘查、技術風險補貼、無息貸款等)和實施政府補貼制度(投資虧損補貼、技術開發補貼和匹配補助等);支持銀行等金融機構為礦產勘查項目、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投資管理與咨詢等融資服務。

2.加強地質工作規劃管理,維護地質礦產勘查開發秩序

(1)實施地質礦產勘查規劃管理,提高對全省地質礦產勘查宏觀調控能力和水平。要通過嚴格的規劃管理,正確引導地質礦產勘查工作布局和結構調整,正確處理公益性地質調查、戰略性礦產勘查與商業性礦產勘查的關系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對本省優勢礦種和有望形成找礦突破的短缺礦種,預測中型及以上規模者原則上納入戰略性礦產勘查范圍,由省級礦產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委託國有地勘單位進行整體規劃、勘查和經營,確保優勢和重要礦產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勘查與開發利用。

(2)加強礦業權市場管理和引導,不斷改善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環境。健全礦業權市場要素,推進礦業權有形市場、資本市場、中介市場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設;建立健全礦業權評估、交易、監管等市場制度和規則;扶持和培育探礦權投資主體,科學界定有償出讓探礦權范圍,盡量降低探礦權人一級市場資金成本和風險;加大礦產勘查開發秩序整頓,維護探礦權人合法權益。

3.支持地質勘查隊伍深化改革,建設精幹高效的地質礦產勘查主體力量

(1)進一步貫徹落實國辦發[1999]37號、[2003]76號和國土資發[2003]358號文精神,通過政策扶持和財政補貼盡快解決屬地化地質勘查單位在基建、住房、工資、退休、保險等方面的遺留問題,保證與其他事業單位享受同等待遇;在國家政策法規范圍內,給予地質勘查單位在探礦權采礦權取得、處置和收益方面的優惠政策,賦予並落實屬地化地質勘查單位代表省政府無償取得國家和省級財政資金礦產勘查項目探礦權及相應探礦權采礦權的處置、經營與收益權,鼓勵地質勘查單位多找礦,找好礦。

(2)地質勘查單位要充分利用各項優惠政策,進一步轉變觀念,堅定改革方向,加大隊伍整合、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力度,建立起一支專心於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的精幹高效的專業隊伍,推進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礦產勘查有機結合、協調發展,實現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目標,為湖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4.實施科技創新與人才戰略,推進地質工作可持續發展

(1)以勘查理論認識與技術方法創新促進地質找礦突破。鼓勵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推廣和運用。引導地質找礦從注重分析思維向分析性、協調性、綜合性思維相結合轉變,從專項技術、常規觀測到復合技術、高精度大測深與自動化觀測轉變,在多學科綜合交叉中實現創新和突破。鼓勵地質科研工作與地質勘查工作緊密結合,把研究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放在提高地質工作實踐的效率和效果上來。

(2)以選冶加工技術突破增加可利用礦產資源勘查需求。支持本省沉積型鐵礦、銀釩共生礦、微細浸染型原生硫化物金礦、鈦(金紅石)礦、硒礦、低品位膠磷礦、低品位錳礦、中低品位硫鐵礦等應用潛力大、資源前景好但難選冶礦產的技術攻關工作,爭取取得突破,由此帶動相應的礦產勘查工作。

(3)以信息化技術應用推動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現代化進程。進一步完善和維護全省地學資料庫,加快全省地學信息系統建設和地學資料應用開發,逐步實現野外觀測、數據採集到室內研究地質工作主流程信息化,推進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現代化。

(4)以優秀專業人才保障地質礦產勘查工作可持續發展。地質礦產勘查事業發展的關鍵在人才。要十分重視人才特別是科技及科技管理人才的培養,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增強科技人員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防止隊伍不穩,人才流失。

作者簡介

劉勁松,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㈡ 建築企業能承攬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嗎

地質災害治理施工資質可以承攬。
土石方工程專業承包企業資質分為一級、二級、三級。
一級資質標准
1、企業近5年承擔過2項以上100萬立方米或5項以上50萬立方米土石方工程施工,工程質量合格。
2、企業經理具有10年以上從事工程管理工作經歷或具有高級職稱;總工程師具有l0年以上從事土石方施工技術管理工作經歷並具有相關專業高級職稱;總會計師具有中級以上會計職稱。
企業有職稱的工程技術和經濟管理人員不少於6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不少於50人;
工程技術人員中,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人員不少於20人。
企業具有的一級資質項目經理不少於5人。
3、企業注冊資本金1500萬元以上,企業凈資產1800萬元以上。
4、企業近3年最高年工程結算收入3000萬元以上。
5、企業具有挖、鏟、推、運等機械設備,總機械裝備功率1萬千瓦以上。
二級資質標准
1、企業近5年承擔過2項以上,40萬立方米或5項以上10萬立方米土石方工程施工,工程質量合格。
2、企業經理具有8年以上從事工程管理工作經歷或具有中級以上職稱;技術負責人具有8年以上從事土石方施工技術管理工作經歷並具有相關專業高級職稱;財務負責人具有中級以上會計職稱。
企業有職稱的工程技術和經濟管理人員不少於4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不少於30人;工程技術人員中,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人員不少於10人。
企業具有的二級資質以上項目經理不少於5人。
3、企業注冊資本金800萬元以上,企業凈資產1000萬元以上。
4、企業近3年最高年工程結算收入2000萬元以上。
5、企業具有挖、鏟、推、運等機械設備,總機械裝備功率5000千瓦以上。
三級資質標准
1、企業近5年承擔過2項以上10萬立方米土石方工程施工,工程質量合格。
2、企業經理具有5年以上從事工程管理工作經歷;技術負責人具有5年以上從事土石方施工技術管理工作經歷並具有相關專業高級職稱;財務負責人具有初級以上會計職稱。
企業有職稱的工程技術和經濟管理人員不少於2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不少於15人;工程技術人員中,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人員不少於5人。
企業具有的三級資質以上項目經理不少於5人。
3、企業注冊資本金300萬元以上,企業凈資產400萬元以上。
4、企業近3年最高年工程結算收入1000萬元以上。
5、企業具有挖、鏟、推、運等機械設備,總機械裝備功率2000千瓦以上。

㈢ 工程地質災害

(1)工程地質災害的類型

國家建設中特別是西部地區,經常遇到滑坡、溶洞、地面下沉、水庫壩基漏水、軟土變形、水土突涌、水下砂體運移、淺層天然氣、岸帶沖淤、砂土液化等工程地質問題,查清引起這些災害的工程地質條件,制訂防治、整治措施,需要工程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如南昆鐵路沿線、長江三峽庫區有很多滑坡需要治理,廣西岩溶地區水庫地下漏水問題等,都是工程地質災害。

越來越突出的工程地質災害問題不僅威脅到人民生命安全,而且嚴重地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正隨著礦產資源的開發而加劇,中國每年因此而損失約300億元人民幣。近10年來,中國由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造成了近萬人死亡,全國400多個市、縣、區、鎮受到嚴重侵害。在全國鐵路沿線分布的大中型滑坡達1000餘處,平均每年中斷交通運輸44次,鐵路沿線有泥石流溝1386條,受危害鐵路達3000km以上;全國有近千座水電站及數百座水庫受到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嚴重威脅,僅雲南省已毀壞水電站360座、水庫50座。由於礦山採掘造成的壓占、采空塌陷所損毀的土地面積超過3000hm2;全國共有16個省(區、市)的46個城市(地段)、縣城出現地面沉降問題,總沉降面積達到48700km2;地裂縫出現在17個省(區、市),總長超過346km。據統計,中國的地質災害共有30種,除火山外,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15種為主要災害。專家認為,中國經濟建設的高度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加,對地質環境的破壞日趨嚴重,中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都與人為因素有關。中國地質災害的成災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地質災害的損失與人口密度、經濟發達的程度呈現出正比。我國目前有400個地質災害重災縣(市),佔全國縣(市)的20%。每年地質災害(不包括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占各種自然災害造成損失的20%~25%,年平均死亡近千人,受傷近萬人,經濟損失難以估量。

(2)工程地質災害的特點

我國工程地質災害的基本特點是:種類繁多,破壞損失嚴重;分布零散而又十分廣泛;防治周期特別長。1998年我國共發生不同規模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突發事件約18萬宗,造成1150人死亡,1萬多人受傷,毀壞房屋50多萬間,直接經濟損失約15.9億元。我國政府對地質災害的危害問題處於極大關注,因此災害評估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研究內容也越來越廣泛,研究的手段也越來越豐富。但是我國畢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由於財力和技術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對所有工程地質災害進行全面治理,因而研究發展很不平衡,理論研究也非常薄弱,災害評估沒有得到充分的實踐應用。

(3)工程地質災害的危害

由礦石開采後形成的采空區的突然冒落與塌陷屬於不連續下沉方式曾發生多起事故,造成人員和財產的重大損失。最早在世界上有報道,在1938年英國的一個錫礦山,由於采區冒頂產生沖擊地壓。1958年,德國維爾鉀鹽公司的台爾曼礦也曾發生采空區冒落。1960年1月20日在南非的科爾布魯克諾斯(Coalbrook North)煤礦曾發生一起災難性破壞,當時面積大約3km2左右的房柱法采空區突然陷落,造成了437人的死亡。1962年12月在南非遠西蘭德(FarWestRand)金礦區發生塌陷,當時一個三層的井下破碎硐室突然塌落掉進了一個下部滲坑,造成29人死亡。1970年9月25日,在穆福利拉礦區發生較嚴重的空區突然陷落,造成89人死亡,同時伴隨約45000m3尾礦泥漿淹沒了部分礦井。

我國工程地質災害分布十分廣泛,曾發生過多起地質災害事故。崩塌災害最典型的例子是湖北安遠縣鹽池河磷礦山崩。鹽池河磷礦區位於黃陵背斜東北翼,自1969年以來,在三面(東、西、北)臨空的陡崖下開采磷礦石約60×104t,采空面積達6.6×104m2。由於采空了山腳地區,改變了山體的應力狀態,引起山體開裂。終於在1980年6月3日凌晨發生大規模山崩。高100m的半壁山頭頃刻崩塌,激起巨大氣浪將礦務局建築物席捲而起,直撞到對岸陡壁,撞得粉碎,近100×103m3的碎石堆積在500m×478m左右的范圍內,將鹽池河河谷填埋,形成一座高20~42m的堆石壩,掩埋(死亡)了284人及礦務局的所有建築、機械設備。

據初步調查,全國有災害性泥石流溝1.2萬條,滑坡數萬條,崩塌數千處。1949~1996年共發生「崩、滑、流」災害4600次,其中造成嚴重損失達1001次。1983年3月在甘肅東鄉族發生過一次特大的滑坡,下滑物體總體積達3000×104m3,埋沒了苦順和新莊兩村和德勒村一部分,毀壞農田3000hm2,填埋水庫一座,造成巨大損失。1985年6月,長江西陵峽新灘鎮發生大岩崩,頃刻之間有300多年歷史的新灘古城整個被覆沒,滑坡體沖入長江中土石量約200×104m3,埋沒房屋1000多間,擊毀機帆船13艘,木船64隻,直接損失1000多萬元。由於湖北岩崩調查處預報及時,使1300多居民安全撤離無傷亡。

2010年8月,陝西省安康市普降大到暴雨,受強降雨影響,白河縣四新、卡子、茅坪、構扒4個鄉鎮受災嚴重,導致350戶800餘間房屋被淹,沖毀農田3000餘畝,特別是公路、電力、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嚴重受損。其中四新鄉和茅坪鎮南貧溝流域通信、電力全部中斷,直接經濟損失1200餘萬元。該區地質條件復雜,千枚岩等易滑地層分布較廣,同時,隨著近年來經濟的迅速發展,導致了人類工程活動的加劇,如開山採石、開荒種田、劈山修路等,嚴重地擾亂了自然地質環境,加劇了該區地質災害突發和群發。

㈣ 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中心怎麼樣

簡介: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於2003年6月成立,中心成立的目的是依託高校的技術優勢,形成具有市場開發能力的高校產業集團。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㈤ 工程建設遭受已有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輸油管道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和工程運營後可能遭受采空地裂縫、塌陷、地裂縫、滑坡、崩塌、岸邊坍塌,泥石流(潛在泥石流)、洪水沖蝕、地面沉降、黃土濕陷、鹽漬土脹縮、地震液化等地質災害的危害。

(一)采空塌陷和地裂縫

管線經過的霍西煤田區(K278~K335)和太原東山煤田區(K472~K495)采空區廣布,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發育密集,采空區未穩定,工程建設和運營後將長期遭受其危害,危害程度大。

霍西煤田區2、4、10號煤層頂板岩性為砂質頁岩,1號煤層頂板岩性為砂岩,6、7號煤層頂板岩性為灰質頁岩,9號煤頂板岩性為灰岩。線路經過煤礦區2號煤已基本采空,埋深約50~300m,2號煤厚約2m,開采深厚比40~150,砂質頁岩頂板易垮落,上覆岩層變形破壞強烈,易引起地面變形(地裂縫、塌陷)破壞。尤其復採下層煤區,將加劇原有地面變形破壞,塌陷面積擴大,地裂縫下錯加大,對管道危害嚴重。K270~K279處屬霍州煤電集團規化開采區,為預測地面變形破壞區,將來對管道危害也嚴重。

東山煤田區3號煤頂板岩性為泥岩、砂岩,13號煤頂板岩性為泥灰岩,15號煤頂板岩性為灰岩。目前3號煤已采空,13號煤局部采空,15號煤為現主採煤層,15號煤埋深50~300m,煤均厚約6m,開采深厚比8~50,易引起地面變形破壞,采空區地裂縫、塌陷均處於未穩定狀態,對管道危害嚴重。

由於采空區地裂縫、塌陷出現時間滯後於採煤之後時間較長,穩定時間也較長,破壞力較強,工程建設運營後可能導致管道錯斷,成品油泄漏,危害程度大,故預測采空區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二)地裂縫

運城盆地GL1地裂縫延伸方向距管線約4km,臨汾盆地GL2地裂縫延伸方向距管線約3.5~4.2km,其發展速度較慢,預測危險性小。

太原盆地平遙—祁縣GL4、GL7、GL8、GL9、GL10、GL1 1地裂縫發育密集,均與管線及其分輸支線相交,其各單縫規模較大,正處於活動盛期,從1985年初現至2004年仍在發展,所到之處房屋毀損,水井、道路破壞,耕地起伏不平,損失巨大。工程建設運營後可能導致管道錯斷,成品油泄漏,危害程度大,預測危險性大。

(三)岸邊坍塌

岸邊坍塌發育於黃河及其支流汾河兩岸,黃河A1、A2岸邊坍塌由於工程建設採用定向鑽穿越黃河,對工程建設無影響,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A3、A4、A6汾河岸邊坍塌,工程建設後會導致管道暴露,由於汾河水流量較小,岸邊坍塌輕微~中等,預測危險性中等,A5岸邊坍塌離管線較遠,對管道危害程度小,預測危險性小。

(四)泥石流(潛在泥石流)

N1~N3潛在泥石流溝:均位於臨汾盆地沖洪積傾斜平原區,位置分別為 K203+500處、K226+200處、K238處。該泥石流均為人為型泥石流,規模為小型。誘發因素是暴雨和長時間降雨。臨汾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94.19mm,一日最大降水量為104.4mm(1958年7月16日)。管道均穿越其下游區,河谷較寬,為泥石流溝堆積區,無下切破壞作用,有淤埋作用,沖淤變幅小。對於埋地敷設的管道危害小,預測危險性小。

N4潛在泥石流溝:位於霍西煤田區K301處,規模為中型,該泥石流為人為型礦渣流,判定其易發程度中等,誘發因素是暴雨和長時間降雨。霍州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37.3mm,年最大降水量為688.9mm,一日最大降水量為137.5mm,時最大降水量為46.9mm,10分鍾最大降水量為 29.3mm。管道穿越其下游區溝口,河谷稍寬,為泥石流的堆積區,無下切作用,有淤積作用,沖淤變幅約1m左右,對管道危害程度小,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N5泥石流:位於靈石縣梧桐河,規模為小型,泥石流中等易發,處於發展期階段。誘發因素是暴雨和長時間降雨,靈石縣多年平均降雨量為491.1mm,年最大降水量為115.4mm(1964年),一日最大降水量為115.4mm(1981年8月15日),最長連續降雨日數為12天,降水量為120.9mm。管線穿越其中、下游區,管線沿溝敷設段處於泥石流的堆積區,所處地形較高,泥石流對其危害小,管線穿越段處於泥石流的流通區,溝床較窄,泥石流有一定的下切作用,泥石流在流通過程中沖蝕河床可使管道暴露,對管道危害中等,預測危險性中等。

N6泥石流:位於介休龍鳳河,泥石流易發程度低,處於衰退期階段,誘發因素為暴雨和長時間降雨。介休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71.9mm,年最大降水量為733.1mm。一日最大降水量為120.5mm。管線穿越其溝口地帶,為泥石流的堆積區,無下切作用,對埋設管道危害小,預測危險性小。

(五)洪水沖蝕

山西地形條件復雜,沖溝發育,洪水沖蝕現象多見。本次調查較大洪水沖蝕溝谷20餘處,總體特徵表現為,台地區洪水沖蝕現象較多,最高洪水深一般小於 lm,溝底岩性為新近繫上新統粘土,沖蝕量微弱,岩性為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的沖蝕量較大,溝谷凹岸的沖蝕量較凸岸的沖蝕量大。

洪水沖蝕,除黃河地質災害危險性大以外,本次調查的山區、高台地區洪水沖蝕,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低台地及平原區的洪水沖蝕,預測危險性小。

(六)地面沉降

介休地面沉降邊緣區地面變形不明顯。管線穿越段位於山前洪積扇區,其下伏鬆散層以粗顆粒砂性土為主,預測地面變形微弱,對管道危害較小。預測危險性小。

(七)地震液化

據史料記載,公元866年臨汾西南5

地震、1366年8月15日徐溝6級地震、1303年9月25日洪洞8級地震和1695年5月18日臨汾7

地震時,在汾河河谷地段都曾發生過地裂、涌水、噴砂現象。山西支幹線全線地震動峰值加速度都是0.15~0.20g(烈度Ⅶ—Ⅷ度),所以河谷地段地震液化對管道工程的影響應予關注。

2000年11月臨汾盆地自來水公司進行輸水管道跨越汾河工程中,在堯都北蘆村發生砂土液化,對工程影響很大。為查清原因,在北蘆村汾河河床及河漫灘區共布勘探孔16個,總進尺274m,取土樣90件,進行標准貫入試驗85次,認為Ⅷ度地震烈度區存在砂土液化,液化等級為Ⅲ~Ⅱ級,另據中國地震局勘測基本和上述結論吻合,確定汾河河床、河漫灘、一級階地為易液化場地。所以,K170~K180區段、K256+500~K260+750區段, 預測地震液化的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可導致管道變形開裂。

黃河漫灘區段,地下水水位埋深1~2m,河床及漫灘存在厚層的中、細粉砂,該區段地震烈度為Ⅷ度區,預測地震液化的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可導致管道變形開裂。

(八)特殊土地面變形災害

1.黃土濕陷變形災害

山西段黃土廣布,管線穿越地區岩土比例約1:8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濕陷性,主要發生於第四繫上更新統風坡積、坡洪積黃土中,據以往研究成果分述如下:

(1)黃土濕陷性

①風坡積黃土:岩性為淡黃色、灰黃色粉土,具大孔隙,結構疏鬆,質地均勻,無層理,垂直節理發育,局部夾有古土壤及砂礫石,厚10~20cm左右。天然含水量(W)一般2.5%~23.9%,天然隙比(e)0.744~1.198,飽和度(Sr)6.97%%~76.0%,屬稍密、稍濕~濕土;濕陷系數(δ) 0.05~0.102,自重濕陷系數(δz)0.014~0.052,屬中等~強濕陷性黃土,濕陷深度一般介於1.5~14m之間。管線分布風坡積黃土地段主要是在K105~K115區段,峨嵋山黃土台地區等。

②洪坡積黃土:主要岩性為灰黃色、淺黃色粉土,略具大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含鈣質及砂礫土石層。交錯層理。天然含水量(W)一般為5.1~20.94,天然隙比(e)0.747~1.12,飽和度(Sr)17.5%~72.3%,屬稍密、稍濕、高壓縮性土。濕陷系數0.067,自然濕陷系數(δz) 0.024~0.0634,屬中等濕陷性土,濕陷深度一般介於1.6~9.0m之間。該類黃土廣泛分布於盆周隆起黃土台地區。

(2)黃土濕陷變形

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遭降雨沿開挖段積水或工程建設運營後沿管線敷設地形低窪處積水,均可能發生黃土不均勻濕陷,使管道架空受力不均而發生變形。

管線大體穿越9個區段,具濕陷性黃土區。

K8~K21區段、K34~K44區段、K105~K115區段、K125~K163區段、K261~K300區段、K346~K357+600區段、K490~末站區段,黃土為中~強濕陷性黃土,預測黃土濕陷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K473~K474+500區段,為Ⅱ級自重濕陷性黃土,預測評估黃土濕陷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K223+500~K242+50區段,為弱濕陷性黃土,預測黃土濕陷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2.鹽漬土鹽脹與侵蝕、軟土不均勻沉降

輸油管線沿途僅在K48~K54區段、K451~K464區段和黃河岸邊穿越鹽漬土、軟土分布區。

(1)K48~K54區段

位於永濟市東北伍姓湖區,調查區內分布面積約36km2,分布區段約6.6km,穿越湖面寬度1km左右,其餘為鹽漬地。地面高程343~345m,比周邊地勢低5~8m,表層土岩性為粉質粘土、粉土,濕~飽和,稍密,顆粒級配較好。地下水水位埋深0~3m。據已有分析資料,含鹽量介於1.0616%~1.1755%之間,屬中等鹽漬土,類型為硫酸~氯鹽漬土。

硫酸鹽漬土具有結晶的膨脹性,硫酸鹽沉澱結晶時,體積增大,脫水時體積縮小。山西屬乾旱—半乾旱地區,日溫差較大,硫酸鹽的體積時縮時脹,對管道具有一定的鹽脹和侵蝕作用,預測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另外,該區段下部存在一定厚度的淤泥質粘土、淤泥、軟土,其結構松軟、飽水,多呈流塑狀態,工程地質性質較差,易產生不均勻沉降,對管道可產生危害,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2)K451~K464區段

位於清徐張花營村至榆次西榮一帶,鹽漬土分布面積50km2,分布區段長度約13km,地面高程771~772m之間,比周邊地勢略低,表層土為粉土,稍濕,稍密,地下水水位埋深0.20~3m。據已有分析資料,含鹽量為0.4436~1.12,屬輕微—中等鹽漬土。類型為氯—硫酸鹽漬土。

該鹽漬土對管道也具有一定的鹽脹和侵蝕作用,預測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㈥ 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測

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崩岸和特殊土地面變形等災害。以下分災種論述。

(一)工程建設引發崩滑災害危險性的預測

管線穿越丘陵山區時,管道或從溝底穿行,或於溝坡穿越,依地勢而敷設,需開挖深度約2m的溝槽。丘陵山區為堅硬或較堅硬岩體,風化帶厚10~15m,構造線走向為北西西—北西或北北東,大部分地段與管線走向形成45°~90°夾角,一般不會形成順向坡的開挖,因此大部分地段管道敷設開挖不會引發規模較大的滑坡。但因風化帶厚,風化土體凝聚力低,呈鬆散砂狀,開挖過程中引發小規模坍滑是有可能的。這種小型坍滑危害有限,一般只發生在溝槽開挖過程中,當管道埋置穩定並恢復原坡形態後,邊坡便失去了坍滑的臨空條件,預測危險性小。

管線穿越崗坡粘土分布區段時,展布高程40~70m,地形起伏小,施工過程中將開挖數米的深溝,挖方棄土就近堆積於線路邊,這些棄土多座落於粘土層之上,加之原始地形具有一定的坡度,棄土置於其上,兩者力學強度差異較大,界面處又往往是地下水富集、逕流的場所,若棄土邊坡過陡或就近置於開挖深溝邊,沿上述界面易形成軟弱帶,因此,在久雨或暴雨滲透下,這類棄土易產生滑移。開挖溝坡若由具膨脹性的粘土組成,在天然狀態下,干濕反復交替,產生膨脹裂縫,致使水分更易進入土體,導致土體含水量逐漸增大而變軟,強度降低。在降雨入滲等誘發因素的影響下,可能產生溝坡失穩滑移。通過上述分析,形成滑坡的規模有限,所以,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管線經過的湖北省大悟縣大新店—大悟縣城以南,出露地層是中上元古界紅安群,由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等堅硬或較堅硬岩體組成。地形坡角15°~250,坡體上植被發育。線路緊鄰大悟河右岸邊側延伸,邊岸上第四系沖洪積物堆積較厚,工程切坡後,在久雨、暴雨及河水的漲落浸泡沖刷下,易導致鬆散堆積物的崩滑。在基岩邊坡中,由於岩層軟硬相間,各種構造結構面又較為發育,岩石的風化程度也較高(片岩多呈強風化狀態),當形成順層切坡時,也容易導致邊坡的失穩滑移。所以,本段地質災害的預測評估為中等。

管線經過的湖南省汩羅向家鎮、弼時鎮南部一帶,即長沙末站到湘潭支線0~15km和長沙末站至丁字鎮油庫支線的0~9km段,出露地層有上元古界板溪群變質砂岩、千枚狀板岩等,以變質砂岩為主,風化程度較高,呈強風化狀態,地形坡度較陡,工程切坡較大,預測風化層產生崩滑的可能性較高,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管線經過的湖南省瀏陽河南岸長沙末站—湘潭支線的53~60km、76~92km段,為丘陵陡坡區,坡角20°~30°,出露地層岩性由上元古界板溪群變質砂岩、千枚狀板岩及泥盆系石英砂岩、粉細砂岩、白雲岩、灰岩組成,工程地質岩組軟硬相間,軟質岩多呈全—強風化狀態,硬質岩呈弱~微風化狀態,變質岩為中等風化。由於岩層軟硬相間,地形坡度較陡,地質構造發育,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強烈,工程切坡後,在久雨或暴雨下,易形成崩滑災害,所以,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為中等。

(二)工程建設引發泥石流危險性的預測

管道敷設時的溝槽開挖,將產生土石渣,部分土石渣將用於溝道回填埋管,但由於管道空間占據,仍將產生0.3m3/m的棄渣。管道經過丘陵山區長247km,在此段將留下74100m3的棄渣。這些棄渣將沿線就地堆填於地勢低窪的沖溝、坡腳、山窪等地,將成為泥石流發生的部分固體物質來源。但由於棄渣並非集中堆放,一般多是危害不大的小型泥石流,預測危險性小。

(三)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河流崩岸危險性的預測

管道工程將穿越13條主要的大中型河流,其中長江和大悟河流量最大,岸坡不甚穩定,歷史上發生過較大崩岸。管道穿越河流採用大開挖、定向鑽、盾構和隧道等施工方法(見表8-1)。

定向鑽和盾構法的施工辦法從河床底部侵蝕深度以下穿過。由於擾動了河岸、河槽的地質結構,地表、地下水流場均衡可能被打破,勢必會引起河岸、河槽的侵蝕再造,以求新的平衡穩定。是否能夠發生大的崩岸,這要看岸坡土體工程地質條件、河勢變化、流量大小、人工防護等情況。現按由北向南的次序,對將穿越的10條主要大中型河流逐一預測。

1.大悟河

該河屬長江一級支流,地貌屬丘陵山區崗狀地帶,本工程首先在大悟縣城南穿越大悟河,順大悟河右岸穿行至孝昌縣小河鎮再次穿越大悟河,穿越處河道順直,河床呈「U」型。河岸由上至下土體依次為粘土、細砂、粉質粘土,下部為砂卵石層,土體鬆散松軟,強度低,但人工植被發育。洪水時最大流量3276m3/s,最大流速1.8m/s,最大沖刷深度2.5m。

預測大悟河管道穿越處,由於已有潛在岸崩段存在,在河水沖刷側蝕及工程擾動下,施工引發河岸崩塌的可能性大,在洪水汛期施工可能引發兩岸大規模崩塌產生。預測地質災害的危險性為中等。

2.縣河

位於孝昌縣揚店,地處崗坡平原區,地勢平緩,河谷兩岸坡角5°~15°,河流水深通常2m左右,河谷呈「U」型,岸坡較陡,高 1.5~2.5m,河岸土體上部為粘土、下部為粉細砂、底部是砂卵石層。由於管線工程採用大開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擾動作用下,岸坡可能產生小規模岸崩。在河道中施工時,因鬆散土體處於飽水狀態,也易產生滑塌,因此,施工過程中開挖斷面不宜過高過長,應逐段進行施工,也免產生大規模的崩滑,對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員、機械設備造成威脅。只要安全措施採取得當,預測岸坡和開挖邊坡產生崩滑的規模有限。所以,地質災害的危險性中等。

3.灄水

灄水是長江一級支流,發源於大別山,全長142.14km,流域面積2317km2。本工程於黃陂區葉家河東約100m穿越灄水。管道穿越處為崗狀河谷平原,河床及其岸坡平緩,由粘性土、砂土構成,土層較厚。河流順直,沖淤平衡,河岸穩定。洪水時最大流量4560m3/s,多年平均枯水流量0.88m3/s,屬於季節性河流。

由於穿越河流採用定向鑽法,在穿越河道時將進行基坑開挖,兩岸開挖的基坑深度不大,雖然本區地下水位埋深較淺,在地下水滲流潛蝕作用下,基坑四周邊坡可能產生規模有限的滑塌,定向鑽施工工程擾動小,預測工程管道在河道穿越段基本不會引發兩岸崩塌發生,危險性小。

4.倒水

倒水是長江一級支流,發源於大別山,全長158.14km,流域面積2432km2。本工程於黃陂區周鋪南約8 km穿越倒水。管道穿越處為河湖低窪區平原,河床及其岸坡平緩,由粘性土、砂土構成,土層較厚。河流順直,沖淤平衡,河岸穩定。河水寬5.5~7.5m,河道寬約300m,洪水時最大流量4713m3/s,多年平均枯水流量1.34m3/s。

由於穿越河流採用定向鑽法,在穿越河道時將進行基坑開挖,兩岸開挖的基坑深度較大,本區地處湖泊邊緣,地下水位埋深淺,在地下水滲流潛蝕作用下,機坑四周邊坡可能產生規模較大的滑塌,在定向鑽施工工程擾動小,預測工程管道在河道穿越段可能引發兩岸崩塌發生,危險性大。

5.長江

是本工程穿越的最大河流。穿越點位於武漢市白滸鎮,水面寬1000m左右,兩岸場地開闊,交通便利。管道穿越處為一河灣,其上遊河道急劇變化,形成向南東凸出的「Ω」形急彎。北岸岸坡土體由上而下為素填土、粘土、淤泥質粉質粘土、粉細砂。汛期洪流最71100m3/s,沖刷深度45m。

由於在南岸白滸鎮緊鄰江邊出露有C—D系的灰岩、砂岩形成的天然磯頭,自上而下徑流的江水經磯頭阻擋後,水流主流線隨即改變方向向北岸偏轉,從而增強了水流對北岸的沖刷側蝕作用,在不斷沖刷側蝕作用下,已形成了長江北岸的潛在岸崩段,岸坡土體結構鬆散、松軟,在工程施工擾動下,隨時都有產生崩滑的可能。此外,在穿越河道時採用的盾構法施工將進行基坑開挖,由於河道深。兩岸開挖的基坑必然較深較大,因本區地下水位埋深較淺,僅有1~2m,基坑開探過程中或開挖好後,必然要進行基坑降水,在降水過程中將導致滲流潛蝕作用下,極易導致基坑四周邊坡產生滑塌,進而危及到施工人員,機械設備的安全。所以,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危險性較大。

根據穿越處岸坡工程地質條件和河勢的演變趨勢,預測長江管道穿越枯水季節施工北岸可能引發較大規模崩塌,南岸可能引發小規模的崩塌;洪水汛期施工可能兩岸均引發較大規模的崩塌,危險性大。

6.陸水河

穿越點位於赤壁市北霞落港,為長江一級支流,穿越處河流較為順直,河面寬度約260m,河堤間寬約350m,河堤高約8~10m。其上游約9km為陸水水庫,水位波動不大,近30年洪水均未漫過兩岸河堤,目前河道內有采砂現象。

穿越河流採用定向鑽法,預測工程管道在穿越河道時不會引發兩岸崩塌發生。由於河道內有采砂現象,因此,在管道設計時,應適當加大其埋藏深度以免將來因河道采砂導到管道的損毀,危險性小。

7.新牆河

新牆河(又稱微水),是直接注入東洞庭湖的較大支流,源出平江寶貝嶺,流域似桑葉狀,平均流量52.60m3/s,天然落差400m,坡降7.18‰。管道在岳陽新牆鄉處穿越新牆河,穿越兩岸地形平坦,河岸兩側有碎石護坡,河水寬約80m,河道寬300~400m,水深2~3m,屬於季節性河流,水清。據區域地質及現場觀察,穿越地層為粉土,粘粒含量高,層厚3~4m,其下為細砂,建議圍堰導流大開挖,具體開挖深度建議經初步勘察後再定。

由於管線工程採用大開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擾動作用下,岸坡可能產生小規模岸滑。在河道中施工時,因鬆散土體處於飽水狀態,也易產生滑塌,因此,施工過程中開挖斷面不宜過高過長,應逐段進行施工,也免產生大規模的崩滑,對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員、機械設備造成威脅。只要安全措施採取得當,預測岸坡和開挖邊坡產生崩滑的規模有限。所以,地質災害的危險性中等。

8.汩羅江

穿越點位於汨羅市新市鎮附近,兩岸堤高約6~8m,河岸間寬約260m,大約1983年出現過河水漫過兩岸堤壩的現象。穿越處上遊河段有采砂現象,擬利用已建忠武線長沙支線輸氣管道汨羅江隧道通過,危險性小。

9.撈刀河(湘潭支線)

穿越點位於長沙縣果園鄉南瞿家塅附近,為湘江一級支流,穿越處河流較曲折,屬河道下游,河流坡降較小,河水寬約50m,河岸間寬約250m。由於管線工程採用大開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擾動作用下,岸坡可能產生小規模岸滑。在河道中施工時,因鬆散土體處於飽水狀態,也易產生滑塌,因此,施工過程中開挖斷面不宜過高過長,應逐段進行施工,以免產生大規模的崩滑,對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員、機械設備造成威脅。只要安全措施採取得當,預測岸坡和開挖邊坡產生崩滑的規模有限。所以,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

10.瀏陽河

穿越點位於長沙縣塱梨鎮東南渡頭附近,為湘江一級支流,穿越處河流較曲折,屬河道下游,河水寬約150~180m,河岸間寬約270m。河床及其岸坡較平緩,由粘性土、砂土構成,土層較厚。河流順直,沖淤平衡,河岸穩定。穿越河流採用定向鑽法,地下水位埋較深,預測工程管道在穿越河道時不會引發兩岸大規模崩塌發生,危險性小。

(四)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特殊土變形危險性的預測

1.軟土

管道經過的湖北長江、大悟河、倒水、灄水及湖南的汩羅江、瀏陽河沖湖積低平原地區,位於河流與湖泊邊緣,有較大范圍的軟土分布,軟土壓縮變形垂直壓力在100k Pa左右,容許承載力為20~98k Pa。由於該區段內河流深切,地形較平緩,坡角較小,在河流兩側,低窪湖泊、水田、藕田兩側分布有淤泥、淤泥質粘土及飽和粘土,其孔隙比大、壓縮性高,且厚度變化大,垂向剖面上可能出現由結構密實的粘土與飽水粉細砂層、淤泥質土類呈間互成層的現象,這些地段土體岩性差異大,力學強度各異,若工程開挖或載入,一方面易導致不均勻沉降變形,另一方面若工程邊坡形成後,易導致軟土的壓縮擠出坍滑,引起建築物損壞。但本工程無論是管道,還是分輸站,都是輕荷載構建,一般不會引發軟土的變形,如果有個別重載設備和加壓震動設備的安裝,則有可能引起淤泥土地段小規模的壓縮變形、壓縮擠出坍滑。所以,建設過程中應對強度較低的軟弱土進行清理,採取夯實壓密措施,以改良土體、提高地基強度。

2.膨脹土

管道經過的丘陵山前壠崗平原和長江沖洪積波狀平原(二、三級階地)地區,有大范圍的第四系中、上更新統粘性土構成的膨脹土分布。膨脹土中礦物成分以蒙脫石、水雲母為主,化學成分以 SiO2、A12O3、Fe203為主。具有失水收縮,遇水膨脹的特點,自由膨脹率 Fs=30%~70%,膨脹力Pp=17~46kPa,有荷載膨脹率 VHa=0.025%~0.805%,屬於弱脹縮性土。水分變化對膨脹土影響深度一般為4m左右,急劇影響層深度一般為1.8m~2.25m左右。

本工程在膨脹土區的施工方法主要為大開挖—溝底墊層—埋管壓實的辦法,埋置深度為1.2m,管道設計管徑355.6mm。也就是說管道埋置位置一般在1.5~2.5m,正好是急劇影響層,膨脹土的脹縮變形活動正好作用於管道,不利於管道的穩定運行,這是不利的一面。另一方面人工開溝鋪設墊層後,人為在管道沿線形成了孔隙潛水的含水通道,易接受降雨入滲,上層滯水廣泛存在,在一定深度內降雨入滲與蒸發量大,為膨脹土體遇水膨脹、失水收縮創造了較好的環境條件。同時土體開挖後由於膨脹性,雨水浸入風化帶內發育的裂隙中,使粒間聯結力被削弱,土粒易於吸水膨脹。在平行坡面方向,吸水作用使土體橫向膨脹勢能顯著增加,膨脹土坡上的土體沿坡面向坡腳方向產生位移,坡腳處較大的位移使該處抗剪強度首先越過峰值而逐漸降到殘余值,在土體重力及大氣降水入滲產生的靜水壓力作用下產生坍滑。

綜上所述,本工程會加劇膨脹土的脹縮變形,但脹縮變形的規模有限,而且經過簡單的施工工藝改良,還可以大大減弱膨脹土的脹縮變形,從而減少對工程的危害。所以,建設過程中應對強度較高的脹縮土進行處理,

需要指出的是,在現狀評估中,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不會因工程建設而引發或加劇災害。

㈦ 湖北具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的單位有哪些

根據國土資源部復《關於取制消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備案制度的公告》(2014年第29號),取消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備案制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不再報送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備案和備查。按照國土資源部有關規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由評估單位自行組織具有資格的地質災害防治專家對擬提交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進行技術審查,並由專家組提出書面審查意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