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安康地質災害

安康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04 14:06:14

❶ 工程地質災害

(1)工程地質災害的類型

國家建設中特別是西部地區,經常遇到滑坡、溶洞、地面下沉、水庫壩基漏水、軟土變形、水土突涌、水下砂體運移、淺層天然氣、岸帶沖淤、砂土液化等工程地質問題,查清引起這些災害的工程地質條件,制訂防治、整治措施,需要工程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如南昆鐵路沿線、長江三峽庫區有很多滑坡需要治理,廣西岩溶地區水庫地下漏水問題等,都是工程地質災害。

越來越突出的工程地質災害問題不僅威脅到人民生命安全,而且嚴重地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正隨著礦產資源的開發而加劇,中國每年因此而損失約300億元人民幣。近10年來,中國由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造成了近萬人死亡,全國400多個市、縣、區、鎮受到嚴重侵害。在全國鐵路沿線分布的大中型滑坡達1000餘處,平均每年中斷交通運輸44次,鐵路沿線有泥石流溝1386條,受危害鐵路達3000km以上;全國有近千座水電站及數百座水庫受到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嚴重威脅,僅雲南省已毀壞水電站360座、水庫50座。由於礦山採掘造成的壓占、采空塌陷所損毀的土地面積超過3000hm2;全國共有16個省(區、市)的46個城市(地段)、縣城出現地面沉降問題,總沉降面積達到48700km2;地裂縫出現在17個省(區、市),總長超過346km。據統計,中國的地質災害共有30種,除火山外,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15種為主要災害。專家認為,中國經濟建設的高度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加,對地質環境的破壞日趨嚴重,中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都與人為因素有關。中國地質災害的成災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地質災害的損失與人口密度、經濟發達的程度呈現出正比。我國目前有400個地質災害重災縣(市),佔全國縣(市)的20%。每年地質災害(不包括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占各種自然災害造成損失的20%~25%,年平均死亡近千人,受傷近萬人,經濟損失難以估量。

(2)工程地質災害的特點

我國工程地質災害的基本特點是:種類繁多,破壞損失嚴重;分布零散而又十分廣泛;防治周期特別長。1998年我國共發生不同規模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突發事件約18萬宗,造成1150人死亡,1萬多人受傷,毀壞房屋50多萬間,直接經濟損失約15.9億元。我國政府對地質災害的危害問題處於極大關注,因此災害評估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研究內容也越來越廣泛,研究的手段也越來越豐富。但是我國畢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由於財力和技術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對所有工程地質災害進行全面治理,因而研究發展很不平衡,理論研究也非常薄弱,災害評估沒有得到充分的實踐應用。

(3)工程地質災害的危害

由礦石開采後形成的采空區的突然冒落與塌陷屬於不連續下沉方式曾發生多起事故,造成人員和財產的重大損失。最早在世界上有報道,在1938年英國的一個錫礦山,由於采區冒頂產生沖擊地壓。1958年,德國維爾鉀鹽公司的台爾曼礦也曾發生采空區冒落。1960年1月20日在南非的科爾布魯克諾斯(Coalbrook North)煤礦曾發生一起災難性破壞,當時面積大約3km2左右的房柱法采空區突然陷落,造成了437人的死亡。1962年12月在南非遠西蘭德(FarWestRand)金礦區發生塌陷,當時一個三層的井下破碎硐室突然塌落掉進了一個下部滲坑,造成29人死亡。1970年9月25日,在穆福利拉礦區發生較嚴重的空區突然陷落,造成89人死亡,同時伴隨約45000m3尾礦泥漿淹沒了部分礦井。

我國工程地質災害分布十分廣泛,曾發生過多起地質災害事故。崩塌災害最典型的例子是湖北安遠縣鹽池河磷礦山崩。鹽池河磷礦區位於黃陵背斜東北翼,自1969年以來,在三面(東、西、北)臨空的陡崖下開采磷礦石約60×104t,采空面積達6.6×104m2。由於采空了山腳地區,改變了山體的應力狀態,引起山體開裂。終於在1980年6月3日凌晨發生大規模山崩。高100m的半壁山頭頃刻崩塌,激起巨大氣浪將礦務局建築物席捲而起,直撞到對岸陡壁,撞得粉碎,近100×103m3的碎石堆積在500m×478m左右的范圍內,將鹽池河河谷填埋,形成一座高20~42m的堆石壩,掩埋(死亡)了284人及礦務局的所有建築、機械設備。

據初步調查,全國有災害性泥石流溝1.2萬條,滑坡數萬條,崩塌數千處。1949~1996年共發生「崩、滑、流」災害4600次,其中造成嚴重損失達1001次。1983年3月在甘肅東鄉族發生過一次特大的滑坡,下滑物體總體積達3000×104m3,埋沒了苦順和新莊兩村和德勒村一部分,毀壞農田3000hm2,填埋水庫一座,造成巨大損失。1985年6月,長江西陵峽新灘鎮發生大岩崩,頃刻之間有300多年歷史的新灘古城整個被覆沒,滑坡體沖入長江中土石量約200×104m3,埋沒房屋1000多間,擊毀機帆船13艘,木船64隻,直接損失1000多萬元。由於湖北岩崩調查處預報及時,使1300多居民安全撤離無傷亡。

2010年8月,陝西省安康市普降大到暴雨,受強降雨影響,白河縣四新、卡子、茅坪、構扒4個鄉鎮受災嚴重,導致350戶800餘間房屋被淹,沖毀農田3000餘畝,特別是公路、電力、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嚴重受損。其中四新鄉和茅坪鎮南貧溝流域通信、電力全部中斷,直接經濟損失1200餘萬元。該區地質條件復雜,千枚岩等易滑地層分布較廣,同時,隨著近年來經濟的迅速發展,導致了人類工程活動的加劇,如開山採石、開荒種田、劈山修路等,嚴重地擾亂了自然地質環境,加劇了該區地質災害突發和群發。

❷ 中國地質災害

中國地質災害

我國地質災害可劃分為10大類31種:

1、地震: 天然地震、誘發地震

2、岩土位移: 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變形: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

4、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沙漠化、鹽鹼(漬)化、冷浸田

5、海洋(岸)動力災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港口淤積

6、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坑道突水、煤層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

7、特殊岩土災害: 濕陷性黃土、膨脹土、淤泥質軟土、凍土、紅土

8、水土環境異常: 地方病

9、地下水變異: 地下水位升降、水質污染

10、河湖(水庫)災害: 淤積、塌岸、滲漏

(一)地震

1、分布發育概況
進入20世紀以來,在我國境內(包括台灣及臨近海域)發生大於或等於8級的巨大地震共9次;發生大於或等於7級的地震約80次,其中1949~1990年發生了52次。

我國的構造地震分布非常廣泛,除浙江、貴州兩省外,其餘各省都有6級以上地震發生。水庫誘發地震自60年代以來,目前至少以在11個省的15座水庫發生,其特點是與水庫蓄水有明顯關系。

地震在我國大陸地區具明顯的西強東弱、西多東少的發育分布規律。如本世紀以來發生的9次大於或等於8級大地震,除2次8級發生於台灣臨近海域外,其餘均發生於西部省份。我國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區主要分布於西部地區,東部地區除了台灣外,Ⅶ度以上地區的面積相時少得多。

地震在空間分布上表現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帶狀分布。近100年發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圍繞這26條活動斷裂系發生的。我國地震活動的周期性和重復性呈現出成群分布,活躍高潮與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動格局。東部一個周期長約300年左右,西部為100~200年左右,台灣為幾十年。

2、危害狀況
地震災害以突然、隱蔽為特點,一旦成災,極易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重大的經濟損失。1901~1980年間,我國地震共死亡61萬人,其中死亡人數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達31次。1949年以來,地震就造成死亡27.4萬人,傷殘76.5萬人,居群災之首,同時地震還造成倒房60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數百億元。我國的地震活動,不但頻次高,強度大,而且城市受災率高。據統計,全國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區的面積達312萬km2,全國70%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於烈度為Ⅶ度或高於Ⅶ度的高地震烈度區內,特別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蘭州、呼和浩特、昆明、烏魯木齊、銀川、拉薩、汕頭都位於基本烈度為Ⅷ度的高烈度地震區內。

地震不但可以直接摧毀城鎮工程設施,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而且還可以引發滑坡、崩塌、火災等其它災害,加重了地震災害的損失。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發育分布基本情況
全國共發育有特大型崩塌51處、滑坡140處、泥石流149處;較大型崩塌2984處以上、滑坡2212處以上。泥石流2277處以上。

從總體看,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南諸省區長期處於地殼上隆過程之中,地震活動頻繁、地形切割劇烈、地質構造復雜、岩土體支離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區降水量和強度較大、西北地區植被極不發育,因而崩滑流發育強烈,如雲南、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寧夏等省區;其它地區新構造運動一般相對較弱,其中華北、東北地區的降水量相對較小,中南、華東大部分地區植被發育較好,因此,這些地區的崩滑流發育強度一般不及西部地區。崩滑流災害危害較大的省區有:四川、雲南、陝西、寧夏、甘肅、貴州、湖北、遼寧、北京、河北、江西和福建等。

在地域上,可基本上劃分為15個多發區,它們是:(1)橫斷山區、(2)黃土高原地區、(3)川北陝南地區、(4)川西北龍門山地區、(5)金沙江中下游地區、(6)川滇交界地區、(7)漢江安康~白河地區、(8)川東大巴山地區、(9)三峽地區ⅲ(10)黔西六盤水地區、(11)湘西地區、(12)贛西北地區、(13)贛東北上饒地區、(14)北京北郊懷柔-密雲地區、(15)遼東岫岩-鳳城地區。

2、主要危害
近十年來,全國由於崩滑流造成的人員死亡已近萬人,平均每年達928.15人。全國有 400 多個市、縣、區、鎮受到崩滑流的嚴重侵害, 其中頻受滑坡、崩塌侵擾的市、鎮60餘座,頻受泥石流侵攏的市、鎮50餘座。較為嚴重的有重慶、攀枝花、蘭州、東川、安寧河谷等。全國幾條山區干線鐵路如寶成線、成昆線、寶蘭線都受到了崩滑流的嚴重危害。

❸ 安康市漢濱7.18災後的移民政策有哪些急急急急!!

漢政發[2010]15號

安康市漢濱區人民政府

關於印發漢濱區7.18災後農村民房恢復

重建方案的通知

各鄉鎮人民政府,各辦事處,區政府各工作部門:

《漢濱區7.18災後農村民房恢復重建方案》已經區政府審定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0一0年八月二十一日

漢濱區7.18災後農村民房恢復重建方案

7.18、7.24特大暴雨洪水、滑坡、泥石流災害,致使農村民房大量倒塌和損壞,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為切實做好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根據《安康市7.18特大暴雨洪水災害毀損農村民房恢復重建實施方案》(安政發[2010]19號)和區政府《關於7.18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實施意見》(漢政發[2010]14號)的精神,特製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政府主導,分級負責,社會互助,生產自救」的原則,充分發揮受災群眾的主體作用,分類引導,科學規劃,精心組織,量力而行,加大投入,加快進度,確保受災群眾盡快住進經濟、實用、安全新居,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自力更生為主、政府適當補助的原則。受災群眾是民房重建的主體,要克服困難,自力更生,自籌資金,互幫互助。在此基礎上,政府予以適當補助,並通過金融機構提供貸款、政府給予貼息支持。

(二)堅持科學規劃、安全選址、擇優房型、提高質量的原則。採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辦法,因地制宜,尊重科學,尊重自然,切實做到規劃先行,方案具體,體現安全性、適用性、操作性。要在交通、用水、供電、通訊方便,地勢平緩、地質基礎好的地方選址,堅決避開溝口、河道、斷層、陡坡等危險區,堅決禁止在原址建房。要大力提倡採用建設部門推薦的陝南民居戶型設計,特別是在公路沿線、風景區周邊要嚴格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風格建房,提高新建民房質量和設防標准。

(三)堅持恢復重建與農村危房改造、廉租房建設、易地扶貧搬遷、整村扶貧移民、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相結合的原則。按照統籌城鄉的要求,制定建房優惠政策,統籌安排建房資金,鼓勵低收入農戶下山、有條件的重建戶進城入鎮,改變人居條件,促進城鎮化建設。

(四)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救助的原則。按照專款專用、重點使用的要求,補助資金適當向重災鄉鎮、重災村、重災戶傾斜,對無自救能力的重建戶優先予以救助。要根據房屋受損情況、家庭經濟情況、勞力狀況和親友幫扶能力,分類排隊,分類救助,分步實施。

(五)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嚴格確定救助對象,合理確定救助標准,嚴格執行政策,堅持公示制度,杜絕暗箱操作、以權謀私等現象發生。

三、重建方式、補助范圍、標准及申報程序

(一)房屋倒塌需重建的受災戶,以及處於高山、深溝、低窪地、河溝旁、滑坡點等危險地帶的房屋嚴重損壞不能居住戶,全部納入災後恢復重建范圍予以補助。

1、集中安置。有條件的地方要盡量實行集中安置。對在統一規劃地,按統一建築風格和要求分戶建房的,每戶補助1.7萬元,可申請3萬元以內3年期貸款,政府給予貼息補助,免收建房相關費用。

對不單戶劃宅基地、統建或聯建多層樓房、實行套房安置的,除享受以上優惠政策外,每戶再獎勵1萬元。

2、進城居住。凡自願舉家到縣城以上城市居住、戶口轉為城市居民的,每戶補助1.7 萬元,獎勵1 萬元,可申請3 萬元以內3年期貸款,政府給予貼息補助,免收購房契稅,且在就業、住房、社保、子女就學和醫療救助等方面享受同城居民待遇。

3、入鎮定居。凡自願到集鎮建房的,由鄉鎮政府協調宅基地,每戶補助1.7萬元,可申請3萬元以內3年期貸款,政府給予貼息補助,免收建房相關費用。對在城、鎮購房居住,不再劃宅基地建房、仍享受農村居民政策的,每戶補助1.7萬元,獎勵1萬元。

4、分散建房。凡在農村分散建房的,也要按照統一的建築風格建設,由鄉鎮選址、國土部門審定、村組調劑宅基地,每戶補助1.7萬元,免收建房相關費用。

5、購置農房。凡購買農房、不再劃宅基地建房的,每戶補助1.7萬元。自願將農村住房轉讓給受災重建戶而進城入鎮定居的農戶,給予1萬元獎勵,並享受農民進城定居優惠政策。

6、投親靠友。對投親靠友且戶隨人走、不再劃宅基地建房的,每戶補助1.7萬元,獎勵1萬元。

(二)一般損壞房屋通過加固維修還能居住的,列入修繕補助范圍,視其毀損程度,給予每戶最高不超過1900元的補助。

(三)對房屋倒塌的「五保戶」和「三孤人員」,原則上不再重建,由民政福利供養機構集中供養。

(四)對多年無人居住的空置房屋倒塌毀損的,有兩處以上住房、其舊房倒塌毀損的,臨時用房、簡易房、圈廁和獨立廚房毀損的不予補助。處於高山、危險地段不宜居住的農戶,由計劃、國土、建設等部門負責,進行長遠規劃,按5--10年逐步實施搬遷,不列入災後重建范圍。

(五)提倡和鼓勵通過市場運作的方式,解決毀損農村民房恢復重建問題。

(六)重建戶申報審批程序:

1、受災群眾申請。屬於重建對象的受災群眾需要建房補助的,個人提出書面申請,智障人員由村委會代為申請。

2、依照「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進行評議、公示。由村委會召開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對受災群眾的申請進行民主評議,初步確定享受補助的對象和對象類別,張榜公示。公示無異議後上報鄉鎮人民政府。

3、鄉鎮核實初審。鄉鎮人民政府對村委會上報情況,組織調查核實,核定重建對象,並填寫《漢濱區7.18特大暴雨洪水災害農村民房恢復重建審批表》,編制恢復重建花名冊。對核定的對象,經張榜公布無異議後,上報區民政局。

4、區民政局審查、區政府審定。對鄉鎮上報確定的補助對象和類別,區民政局審查後,報區政府審定。同時對審批對象進行張榜公布。

5、簽定承諾書。審批後,建房戶要與當地鄉鎮人民政府簽寫承諾書,保證按期動工建房,在規定時限完工。

四、資金籌措

要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捆綁使用、各記其功」原則,將農村民房恢復重建、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整村移民扶貧、移民後期扶持、對口援建幫扶、金融信貸、社會募集等資金整合起來,集中用於農村民房恢復重建。民政部門、慈善機構等接收的社會募集資金要全部納入政府統一管理,重點用於農村民房恢復重建的資金補助。

若中省市補助政策優於本方案補助政策的,以中省市政策為准。全區農村民房恢復重建中遇到的重大問題,由區7.18防汛救災領導小組研究,作為補充規定予以實施。

五、實施步驟

(一)核准對象,落實到戶(2010年9月1日前)。由民政部門牽頭,財政、建設等部門配合,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按照農戶申請、村組民主評議、鄉鎮核實初審、區上審定的程序,對倒塌房屋、損毀房屋全面排查,摸清因災倒房和損壞房屋需重建、加固維修數量,逐戶建檔立卡,建立專門台賬,確定受災農村民房恢復重建對象。

(二)細化方案,加快建設(2010年9月底前)。農村民房恢復重建工作實行邊建設邊報批。鄉鎮政府要按照統一政策、分類指導的原則,細化方案,逐戶確定重建方式。分散重建的由鄉鎮、村組負責選址並協調宅基地,國土部門牽頭組織選址審定後建設。集中重建的由建設部門牽頭,鄉鎮政府組織,從現在開始到8月31日前,按照「三避一高」的原則完成新址選點,國土部門作出地質災害評估,9月20日前完成規劃、民居設計等工作,報區重建辦備案後,確保9月底前開工建設。重災村大竹園鎮七堰村的重建工作要在重建指揮分部的統一領導下進行,區建設局要抓緊與市上包抓部門銜接,盡快選點規劃;受災群眾新建房屋要充分考慮其經濟能力,搞好戶型、外觀和結構設計,做到整體安全、經濟適用、風格美觀、大方統一;要多渠道整合資金,加大對七堰村民房重建的支持力度,確保建成全區乃至全市重建的亮點工程、示範工程。

(三)確保質量,如期建成(2011年4月30日前)。按照避災、防災、抗災的要求,加強受災群眾建房的施工管理、指導和培訓;要選擇具有資質的建築隊施工,保證受災群眾建房進度和質量,確保分散重建的年底前竣工,集中搬遷重建的2011年4月底前完成。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健全機構。區政府成立分管領導任組長,區民政局、建設局、計劃局、國土分局局長任副組長,區監察、財政、扶貧、交通、水利、移民、林業、農業、供電、審計、文化、教育、衛生、體育、通訊、農行、信用聯社等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7.18災後農村民房恢復重建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區災後農村民房恢復重建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綜合協調。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簡稱區重建辦),辦公室設在區民政局,負責災後農村民房恢復重建日常工作,辦公室主任由區民政局局長兼任,從區計劃局、民政局、建設局、國土局、扶貧辦各抽一人集中辦公。各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負責災後農村民房恢復重建工作。

(二)分級負責,強化服務。災後農村民房恢復重建工作由區上統籌協調,鄉鎮組織實施,鄉鎮是第一責任人,各相關部門給予支持。對重災鄉鎮、村組,實行區直部門和單位的幫扶責任制;對自救能力弱的重災戶,實行鄉鎮、村組幹部包幫。鄉鎮政府要搞好宅基地調整工作,確有困難的,引導群眾樹立「救災第一、安居為重」的思想,打破行政區劃,為災民建房提供支持。區重建辦要依據本方案,進一步細化任務,明確職責,督促相關部門盡快開展工作。區計劃部門牽頭,會同建設、交通、水利、文化廣電、供電等部門實行資金、項目捆綁,集中搞好重建點的道路、供水、供電、通訊、廣電網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國土部門負責地質災害評估和建設用地報批等工作;建設部門負責災民建房規劃、設計和集中重建的選址;財政部門負責制定補助資金、財政貼息資金管理辦法,下撥和監督使用各類災民建房補助資金,設立專戶、專賬,專人負責,打卡發放到戶;審計部門要對建房資金進行審計監督;物價部門負責做好價格監管,禁止哄抬建材價格;金融部門特別是農村信用社要主動上門服務,通過簡化手續、優惠利率等辦法,盡力為受災重建戶提供貸款支持。各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抓緊與省市部門銜接,為我區爭取更多的重建資金;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簡化審批程序,提高辦事效率,涉及各類行政事業性收費,能減則減,能免則免,原則上實行「零收費」。

(三)加強督查,確保進度。區直各包聯部門、各鄉鎮辦事處要加強對恢復重建工作的監督檢查,確保恢復重建工作按期完成。區委區政府督查室、監察、民政、計劃、財政、建設、扶貧、審計等部門要分片掛鉤,督導檢查鄉鎮倒房重建工作,發現問題及時協調處理。各鄉鎮辦事處要每隔10天上報一次倒房恢復重建情況,直到全部完成重建任務。

(四)明確政策,嚴肅紀律。建房補助資金根據建房進度分3次進行撥付,其中搞好「三通一平」的兌付50%,房屋主體完工一半的兌付30%,房屋竣工經驗收後兌付20%。對確定的受災群眾建房對象,要建立完整檔案(包括圖片資料),做到區有台賬(重建戶台賬)、鄉有花名冊(重建花名冊)、一戶一表一卡一證(建房審批表、建房登記卡、集體土地使用證)。要加強對災後重建資金的使用管理,確保專款專用,切實幫助倒房群眾重建家園。各鄉鎮辦、各包抓單位和幹部要認真履職盡責,嚴格按程序搞好民主評議和村組公示,認真化解恢復重建工作的各類矛盾,嚴防走過場、搞平均、吃回扣、暗箱操作等違規現象發生,嚴禁優親厚友,挪用、貪污、截留救災救助款物。對工作敷衍了事、違規操作的單位和個人,將按有關規定嚴肅處理。對災後恢復重建措施不力、工作遲緩的鄉鎮辦事處,在年度目標考核中實行一票否決,並追究主要領導責任。

主題詞:民政 救災 建房△ 通知

送:市政府辦公室,市民政局。

區委各工作部門,區紀委辦公室,區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區政協辦公室,區人武部。

區法院,區檢察院。

安康市漢濱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0年8月21日印發

❹ 「7·」陝西省安康市群發滑坡泥石流災害

2010年7月16~18日,陝西省安康地區普降暴雨,造成安康市漢濱、嵐皋、平利、旬陽4縣(區)引發嚴重的區域性滑坡泥石流災害,截至7月20日22時,調查統計共造成31人死亡、67人失蹤、1人重傷,經濟損失約兩億元的特大災情。屬於大型地質災害的地點兩處,一是漢濱區大竹園鎮七堰村一組,因山體滑坡造成4人死亡,25人失蹤;二是嵐皋縣四季鄉木竹村滑坡造成7人死亡,13人失蹤,1人重傷。

大竹園鎮七堰村滑坡全貌

7月18日20時30分,漢濱區大竹園鎮七堰村一組寨子溝發生大型滑坡災害,滑坡後緣高程770米,前緣高程663米,相對高差107米。滑坡體長約120米,寬約70米,厚約12米,體積約10萬立方米。滑坡滑動方向203°,沖入寨子溝後沿120°方向損毀七堰村一組,又轉入七堰溝形成泥石流,沿60°方向在七堰溝內堆積長約500米,表現為先滑後流的特點。

四季鄉木竹村滑坡全貌

7月18日20時50分,嵐皋縣四季鄉木竹村發生類似的大型滑坡災害,滑坡後緣高程1045米,前緣高程980米,相對高差65米。滑坡長約120米,寬約60米,厚約4米,體積約3萬立方米,滑坡滑動方向70°。

據現場調查組分析,災害成因為:①安康市發生嚴重地質災害的4縣(區)位於大巴山區,地形陡峻,山體斜坡坡角一般40°~60°,溝道坡角25°~30°,高差相對較大,溝谷縱坡降大,有利於大氣降水的匯集,成為滑坡泥石流發育的重要基礎條件。②區域岩層為砂質板岩夾千枚岩,岩石風化破碎強烈,表層殘坡積層發育,構造裂縫切割破碎岩層,易於地表水的滲流。高位楔形體岩石飽水後增加了岩體重量,降低了岩體抗滑強度,容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災害。③7月16~18日累計降雨達267毫米,其中18日8~20時計12小時降雨量達106毫米,降雨強度屬於特大暴雨類型,山體裂縫快速充水是造成七堰村楔形岩體和木竹村堆積層高位滑坡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安康4縣(區)滑坡泥石流災害屬於局地強降雨引發的區域群發性地質災害。七堰村和木竹村兩處滑坡均屬於大氣降水引發的大型滑坡地質災害,均屬新增地質災害點。

❺ 論述安康為何容易發生地質災害

安康市位於秦巴山區東段,北依秦嶺,南靠大巴山,漢江自西向東橫貫而過,形成「兩山夾一川」的基本地貌。區內山高、溝深、坡陡,斷裂構造、易滑地層分布廣泛,地質環境脆弱,加之區域性暴雨頻發,極易引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是陝西省地質災害的多發區。
地質災害應以預防為主
這組數字更讓人擔憂:2011年安康漢濱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33處,其中重要隱患點13處,次重點186處,一般隱患點34處。
「石梯重晶石礦區,流水、新壩、雙龍石煤開采區等,主要表現為礦渣水石流、滑坡等災害。其它礦若有大量不合理堆放的棄渣,也有可能發生同樣的地質災害。」安康市國土資源局礦管科的工作人員介紹說。
據《漢濱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資料顯示,該區地質災害隱患點都不同程度地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尤其是部分集鎮、學校和居住山區溝口原老滑坡等人口密集地段的地質災害隱患威脅更大,有些活動跡象非常明顯,如遇久雨、暴雨,防範措施稍有遲緩,後果將不堪設想。
從安康全市范圍來看,在編的災害隱患點共計2356處。2010年「7·18」特大暴雨洪災引發新的滑坡泥石流等災害1900處,截至2010年底統計,全市共有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4256處,威脅人口達50萬人14萬戶,且多集中在人口稠密地區。
地質災害防治投入嚴重不足
「目前,安康只有一套完整的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和設備,在旬陽縣城附近。這是省上補助的,但後期投入已經開始自己貼錢了。」安康市國土資源局礦管科負責人說。「2010年全市共爭取中省地質災害治理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7個,共計資金7800萬元,需地方財政配套3100萬元。據了解,財政配套資金實際到位僅為55萬元。」
安康落實地質災害應急治理項目35個、特大型地質災害治理項目10個,累計爭取中省資金8591萬元,其中2010年爭取中省地質災害治理項目16個、補助資金7290萬元。
專業人員的缺乏也成為嚴重製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一大瓶頸。

❻ 截至6月30日中國發生地質災害情況

中國地質災害
我國地質災害可劃分為10大類31種:
1、地震:天然地震、誘發地震
2、岩土位移: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變形: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
4、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鹽鹼(漬)化、冷浸田
5、海洋(岸)動力災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港口淤積
6、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坑道突水、煤層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
7、特殊岩土災害:濕陷性黃土、膨脹土、淤泥質軟土、凍土、紅土
8、水土環境異常:地方病
9、地下水變異:地下水位升降、水質污染
10、河湖(水庫)災害:淤積、塌岸、滲漏
(一)地震
1、分布發育概況
進入20世紀以來,在我國境內(包括台灣及臨近海域)發生大於或等於8級的巨大地震共9次;發生大於或等於7級的地震約80次,其中1949~1990年發生了52次。
我國的構造地震分布非常廣泛,除浙江、貴州兩省外,其餘各省都有6級以上地震發生。水庫誘發地震自60年代以來,目前至少以在11個省的15座水庫發生,其特點是與水庫蓄水有明顯關系。
地震在我國大陸地區具明顯的西強東弱、西多東少的發育分布規律。如本世紀以來發生的9次大於或等於8級大地震,除2次8級發生於台灣臨近海域外,其餘均發生於西部省份。我國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區主要分布於西部地區,東部地區除了台灣外,Ⅶ度以上地區的面積相時少得多。
地震在空間分布上表現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帶狀分布。近100年發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圍繞這26條活動斷裂系發生的。我國地震活動的周期性和重復性呈現出成群分布,活躍高潮與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動格局。東部一個周期長約300年左右,西部為100~200年左右,台灣為幾十年。
2、危害狀況
地震災害以突然、隱蔽為特點,一旦成災,極易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重大的經濟損失。1901~1980年間,我國地震共死亡61萬人,其中死亡人數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達31次。1949年以來,地震就造成死亡27.4萬人,傷殘76.5萬人,居群災之首,同時地震還造成倒房60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數百億元。我國的地震活動,不但頻次高,強度大,而且城市受災率高。據統計,全國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區的面積達312萬km2,全國70%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於烈度為Ⅶ度或高於Ⅶ度的高地震烈度區內,特別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蘭州、呼和浩特、昆明、烏魯木齊、銀川、拉薩、汕頭都位於基本烈度為Ⅷ度的高烈度地震區內。
地震不但可以直接摧毀城鎮工程設施,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而且還可以引發滑坡、崩塌、火災等其它災害,加重了地震災害的損失。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發育分布基本情況
全國共發育有特大型崩塌51處、滑坡140處、泥石流149處;較大型崩塌2984處以上、滑坡2212處以上。泥石流2277處以上。
從總體看,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南諸省區長期處於地殼上隆過程之中,地震活動頻繁、地形切割劇烈、地質構造復雜、岩土體支離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區降水量和強度較大、西北地區植被極不發育,因而崩滑流發育強烈,如雲南、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寧夏等省區;其它地區新構造運動一般相對較弱,其中華北、東北地區的降水量相對較小,中南、華東大部分地區植被發育較好,因此,這些地區的崩滑流發育強度一般不及西部地區。崩滑流災害危害較大的省區有:四川、雲南、陝西、寧夏、甘肅、貴州、湖北、遼寧、北京、河北、江西和福建等。
在地域上,可基本上劃分為15個多發區,它們是:(1)橫斷山區、(2)黃土高原地區、(3)川北陝南地區、(4)川西北龍門山地區、(5)金沙江中下游地區、(6)川滇交界地區、(7)漢江安康~白河地區、(8)川東大巴山地區、(9)三峽地區ⅲ(10)黔西六盤水地區、(11)湘西地區、(12)贛西北地區、(13)贛東北上饒地區、(14)北京北郊懷柔-密雲地區、(15)遼東岫岩-鳳城地區。
2、主要危害
近十年來,全國由於崩滑流造成的人員死亡已近萬人,平均每年達928.15人。全國有 400 多個市、縣、區、鎮受到崩滑流的嚴重侵害,其中頻受滑坡、崩塌侵擾的市、鎮60餘座,頻受泥石流侵攏的市、鎮50餘座。較為嚴重的有重慶、攀枝花、蘭州、東川、安寧河谷等。全國幾條山區干線鐵路如寶成線、成昆線、寶蘭線都受到了崩滑流的嚴重危害。

❼ 陝西省安康市譚壩鄉安溝村二三組100多戶都住在滑坡地帶為什麼沒有管呢出事請問誰負責

山區通常能住人耕復作的制地方基本都是滑坡地帶,主要看滑坡是否穩定或治理過,通過地質災害安全性評價可以知道災害危險性及危害程度。如果發現局部滑塌、山體裂縫應及時與當地國土部門聯系。總的經驗:暴雨持續下半小時以上就趕緊去平原或高地大樹多的地方躲一躲。

❽ 中國地質災害的研究論文

同志啊,這種論文網上還是很多的,不用那麼懶吧。相關論文很多,自己下載整理一下對你也有好處啊。
以下僅供參考
中國地質災害 我國地質災害可劃分為10大類31種: 1、地震: 天然地震、誘發地震 2、岩土位移: 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變形: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 4、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沙漠化、鹽鹼(漬)化、冷浸田 5、海洋(岸)動力災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港口淤積 6、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坑道突水、煤層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 7、特殊岩土災害: 濕陷性黃土、膨脹土、淤泥質軟土、凍土、紅土 8、水土環境異常: 地方病 9、地下水變異: 地下水位升降、水質污染 10、河湖(水庫)災害: 淤積、塌岸、滲漏 (一)地震 1、分布發育概況 進入20世紀以來,在我國境內(包括台灣及臨近海域)發生大於或等於8級的巨大地震共9次;發生大於或等於7級的地震約80次,其中1949~1990年發生了52次。 我國的構造地震分布非常廣泛,除浙江、貴州兩省外,其餘各省都有6級以上地震發生。水庫誘發地震自60年代以來,目前至少以在11個省的15座水庫發生,其特點是與水庫蓄水有明顯關系。 地震在我國大陸地區具明顯的西強東弱、西多東少的發育分布規律。如本世紀以來發生的9次大於或等於8級大地震,除2次8級發生於台灣臨近海域外,其餘均發生於西部省份。我國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區主要分布於西部地區,東部地區除了台灣外,Ⅶ度以上地區的面積相時少得多。 地震在空間分布上表現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帶狀分布。近100年發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圍繞這26條活動斷裂系發生的。我國地震活動的周期性和重復性呈現出成群分布,活躍高潮與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動格局。東部一個周期長約300年左右,西部為100~200年左右,台灣為幾十年。 2、危害狀況 地震災害以突然、隱蔽為特點,一旦成災,極易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重大的經濟損失。1901~1980年間,我國地震共死亡61萬人,其中死亡人數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達31次。1949年以來,地震就造成死亡27.4萬人,傷殘76.5萬人,居群災之首,同時地震還造成倒房60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數百億元。我國的地震活動,不但頻次高,強度大,而且城市受災率高。據統計,全國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區的面積達312萬km2,全國70%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於烈度為Ⅶ度或高於Ⅶ度的高地震烈度區內,特別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蘭州、呼和浩特、昆明、烏魯木齊、銀川、拉薩、汕頭都位於基本烈度為Ⅷ度的高烈度地震區內。 地震不但可以直接摧毀城鎮工程設施,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而且還可以引發滑坡、崩塌、火災等其它災害,加重了地震災害的損失。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發育分布基本情況 全國共發育有特大型崩塌51處、滑坡140處、泥石流149處;較大型崩塌2984處以上、滑坡2212處以上。泥石流2277處以上。 從總體看,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南諸省區長期處於地殼上隆過程之中,地震活動頻繁、地形切割劇烈、地質構造復雜、岩土體支離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區降水量和強度較大、西北地區植被極不發育,因而崩滑流發育強烈,如雲南、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寧夏等省區;其它地區新構造運動一般相對較弱,其中華北、東北地區的降水量相對較小,中南、華東大部分地區植被發育較好,因此,這些地區的崩滑流發育強度一般不及西部地區。崩滑流災害危害較大的省區有:四川、雲南、陝西、寧夏、甘肅、貴州、湖北、遼寧、北京、河北、江西和福建等。 在地域上,可基本上劃分為15個多發區,它們是:(1)橫斷山區、(2)黃土高原地區、(3)川北陝南地區、(4)川西北龍門山地區、(5)金沙江中下游地區、(6)川滇交界地區、(7)漢江安康~白河地區、(8)川東大巴山地區、(9)三峽地區ⅲ(10)黔西六盤水地區、(11)湘西地區、(12)贛西北地區、(13)贛東北上饒地區、(14)北京北郊懷柔-密雲地區、(15)遼東岫岩-鳳城地區。 2、主要危害 近十年來,全國由於崩滑流造成的人員死亡已近萬人,平均每年達928.15人。全國有 400 多個市、縣、區、鎮受到崩滑流的嚴重侵害, 其中頻受滑坡、崩塌侵擾的市、鎮60餘座,頻受泥石流侵攏的市、鎮50餘座。較為嚴重的有重慶、攀枝花、蘭州、東川、安寧河谷等。全國幾條山區干線鐵路如寶成線、成昆線、寶蘭線都受到了崩滑流的嚴重危害。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