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工程地質學科學出版社

工程地質學科學出版社

發布時間: 2021-02-04 08:31:47

Ⅰ 請問工程地質學叢書包括哪些書

我覺得你應該買一本工程地質手冊,那裡什麼都有,很全,像字典一專樣,我現在屬用的是第四版,是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7年,定價是123,但我買的時候書店給我打了8折,不到100,一般搞工程的都有一本,在一個以後考
注冊岩土師
的時候也能用得到。

Ⅱ 請問工程地質學叢書包括哪些書

我覺得你抄應該買一本工程襲地質手冊,那裡什麼都有,很全,像字典一樣,我現在用的是第四版,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年,定價是123,但我買的時候書店給我打了8折,不到100,一般搞工程的都有一本,在一個以後考注冊岩土師的時候也能用得到。

Ⅲ 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建築工程地質研究

引言

1992年6月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召開了環境與發展大會,明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期望通過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切實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在短短的10多年時間內,這種戰略就得到全世界各國的普遍接受,這是前所未有的。許多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企業家、工程師、建築師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根據已出現的一些生態環境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路和辦法,如生態工業、清潔生產、生態農業、綠色食品、生態城市、綠色建築等。工程地質工作者,也應順應時代潮流,作出及時的反應和努力。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以求得平衡、求得和諧。前者屬自然科學,後者屬社會科學。工程地質的研究是解決「工程與地質」之間的關系,以求得平衡、求得和諧。工程是人為事物,地質是自然事物,因此,工程地質學的研究也就成為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的組成部分。在人類解決這種關系時,要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這是人類的永恆主題,不管將來的社會將發生什麼樣的「革命」或什麼樣的「經濟」,這是不會改變的。但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發展問題,到工業時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城鄉建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對自然環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人類在享受科技成果所帶來物質文明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如資源短缺、能源緊張、生態失衡、環境惡化,等等,遭到了自然界無情的懲罰和報復,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出來的,對此,我國非常重視,及時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把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基本國策,要求在生產和生活的建設中,要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節約資源和能源,避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減少和利用建設中的垃圾,盡可能做到「零排放」,實現循環經濟。以下就建築工程地質研究中的一些問題提出個人某些看法。

一、區劃

區劃是地學中的基礎研究,為某一部門和專業服務的區劃是應用基礎研究,為工程服務的工程地質區劃,即區域工程地質或工程地質分區,屬於應用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都是原始創新,是孕育新技術的土壤。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就進行了區域工程地質的研究,在地質部門,是綜合的,如劉國昌、姜達權等的論著。在鐵道部門,是部門的,如鄭象銑的編著。在建築部門,區域工程地質也有很好的發展,有兩個方面:第一,在編制規范規程方面,那時為了建設大西北,我們在編制《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築規范》(以下簡稱「黃土規范」)時,就進行了濕陷性黃土的區域工程地質的研究,通過不同地區的實地調查和室內外的試驗,從氣候、地貌、地層、水文地質、動力地質和土的物質成分、組織結構、物理力學性質等多學科進行了綜合分析,建立起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區域系統,即建築工程地質分區,亦稱建築工程地質區劃,為編制出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黃土規范」提供了基礎資料和科學認識,如蘭州、西安兩地的濕陷性黃土,濕陷系數雖有差別,但都不大,而兩地出現的濕陷性災害則顯著不同,這種現象,只有從區域系統的地質成因及其物質成分、組織結構、物理力學性質等進行綜合分析,才能明白。因此,區域系統的建立,開拓了人們的認識和思維,由此孕育出了不同的濕陷類型及其他若干有地方特色的防治技術。這項成果還概括成簡圖和簡表列入「黃土規范」的附錄中,向濕陷性黃土地區的建設者,提供了宏觀的先導性的認識和資料。在以後「黃土規范」的歷次修訂中,都對這個簡圖和簡表進行了研究、完善和擴展,至今繼續隨時代發揮積極的作用。之後,我們在20世紀60年代編制《工業與民用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和《黃土地下建築技術條例》,70年代編制《膨脹土地區建築技術規范》,80年代編制《軟土地區工程地質勘察規范》時,都進行了建築工程地質區劃的研究,都及時為這些規范的編制,提供了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基礎資料和科學認識,實際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第二,在城建方面,在20世紀50~60年代就開始城市工程地質圖及其區劃的編制,在80年代又進行了新一輪的編制工作,有些城市還隨時代試著建立城市工程地質資料庫。這些基礎性工作,對我國城市化進程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總結這個發展歷程,使我們認識到,建築工程地質區劃的研究是很有前途的,它不僅有實際的需要,而且建立在區域科學的基礎上,地學具有鮮明的區域性,是區域科學的組成部分,每個大大小小的區域都有自己的地質發展史和現狀。建築工程地質區劃就是研究區域工程地質的地質發展史和現狀,為未來的工程建設提供科學的認識和資料。把一般的土工指標,放到區域地質背景下考察和判斷,會對土的工程地質特徵有進一步的認識,能更好地因地制宜,達到好的效益,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區域建築工程地質體系,加強這類項目的應用基礎研究,以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完全是必要的。同時,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目前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網路、電子顯微鏡、人工智慧等的先進技術,已在許多行業使用,用這些先進技術來研究區域工程地質,建立工程地質信息系統,即工程地質資料庫,也是發揮區域工程地質的更大作用所不可缺少的。

二、規劃

規劃通常稱為基本建設的龍頭,規劃需要基礎資料才能做,基礎資料愈科學愈詳細,規劃也就會做得癒合理愈實用。建築工程地質區劃是做基礎資料的綜合分析工作,實際上是在做規劃的基礎工作,區劃可稱得上是龍頭的龍頭。建築工程規劃是在一定區域內,根據社會的需求,研究制定出建築工程的發展目標,以及為實現此目標所需要的對策和技術經濟的能力,也就是說規劃是對自然、社會、經濟三者之間協調,達到整體的效益。我國是多山的國家,大多數城市和鄉村都分布在低階地上,而低階地是寶貴的可耕地,這就占據了大量的可再生的良田,顯然這是人類歷史遺留的產物,那時的耕地和居住地的矛盾還不突出,隨著人口的增加,這種矛盾就顯現了。現在,從可持續發展戰略看,不管是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和村鎮規劃,都不應該去占良田,要讓出肥沃的耕地,用荒漠的不宜耕種的土地去搞建設才對,較高的階地和丘陵,甚至低緩的山地,都將成為新的建設用地。實際上,許多的城鄉建設都這樣做了,如西北的黃土地區和西南的紅土地區,這就節約了大量的土地資源。但我們也應該明白,由於建設用地的變化,使我國在建設中的地質災害就增多了,因為丘陵山地與低階地相比,前者的工程地質條件遠比後者復雜得多,有更多的自然的和人為的地質災害,如滑坡、崩塌、地裂縫、泥石流等,給建設工作帶來了許多新問題,這就需要工程動力地質學的知識和研究成果來支撐,以保證既節約土地又能順利建設。地下空間的利用,在世界上發展很快,它既能節約土地,又能節約能源,還有軍事用途等。我國利用地下空間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的黃土民間窯洞在廣闊的黃土地區到處可見。現在,全國的地下倉庫、地下人防、地下管道、地下交通等工業與公共建築也不少,今後還有更大的發展。由於它的發展也會帶來一些地質災害問題,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坑道涌水、洞口穩定等,也需要工程動力地質學的知識和研究成果來支撐。因此,要使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能夠順利實施,提高工程動力地質學的水平,加強對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規律的認識,使地質災害的判別、評價、監測和防治等工作,能正確而有序地進行,是非常重要的。規劃是建設的前期工作,選擇的餘地大,對地質災害要盡量避開,規劃得好,對後期工作影響很大,好的規劃對後期工作可以事半功倍。

三、勘察

勘察是認識自然,與自然共處的前提,是客觀反映建設的環境。按照國家規定,任何工程建設不做勘察工作就不準設計,這就明確了勘察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為確保勘察工作的有序和質量,建設部門都組織編寫了許多進行勘察工作的規范規程。但這些規范規程是研究和實踐經驗的總結,是技術文件,屬於理論性的成果,當用這些技術文件去解決實際問題時,既有遵守的一面,又有根據鮮活的實際情況,創造發展的一面,兩者是對立的統一。優秀的工作者,總是在已有成果和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再創新。我國的國土遼闊,有960萬km 2,受三大階梯和海陸位置的共同影響,構成了三大自然區,即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和西南高寒區,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多變,區域工程地質的研究成果,會提供許多新的線索和啟示,供人們去發現新規律、發明新技術。勘察工作需要對建築場地作地貌地質的調查,但更需要按設計的要求進行測試工作,提供岩土的物理力學參數。目前的測試技術是多種多樣的,並且發展很快,可供人們選擇和代替的機會增多,沒有代替就沒有經濟學,用代替來提高效益,這是普遍存在的。岩土的承載力參數是建築地基評價中最基礎的參數,目前,可靠的測試技術是壓板試驗,也就是載荷試驗,因為它與建築地基的實際工作條件相似,試驗結果比較符合實際,而其他測試技術的試驗結果,距實際較遠,如動力觸探、靜力觸探、標准貫入、橫壓試驗、取土試驗等。但做載荷試驗比較笨重,費時費力費錢,相反,其他試驗技術就比較輕便,省時省力省錢。能不能既輕便又可靠呢?是可以的,這就要在同一個工程地質條件下做載荷試驗,與其他各種試驗的對比研究,建立它們之間試驗數據的關系,從而獲得代替,取得效益。我們在進行我國膨脹土地基承載力研究時,曾在我國膨脹土的區劃和分類的基礎上,做這樣的試驗,得到了代替,這項成果被列在1992年我國的《工程地質手冊》中。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涌現。勘察工作要在需求的基礎上,盡快地應用它們,做不斷地代替工作,這方面的潛力是很大的,如電測技術、感測器技術、遙感技術、微電腦技術等。

四、設計

設計是綜合技術,選擇的空間大。首先要尊重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挖自然的潛力,按照國家的規定,沒有設計就不準施工,設計的地位和重要性是很明確的。設計一般分為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技術設計和施工圖設計等階段,構思由概括到具體,對工程地質情況的了解也是分相應的階段,由淺入深,這樣的程序是完全符合認識規律的。可行性研究階段要確定建築場地位置,這是一個戰略性的選擇,工作的好壞,對後面的工作影響很大,在選擇中,工程地質條件的優劣,特別是地質災害的有無,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初步設計是建築的總圖設計,主要在選定的建築場地上思考,也可稱為場地設計或景觀設計,這個階段要選定各種建築物和構建物的位置,要做土方挖堆的移動和平衡,原始地貌會有變化,將呈現新的景觀。技術設計是針對各種建築物和構築物的,地面建築要考慮建築物基礎與地基的相互作用,地下建築要考慮圍岩與襯砌的相互作用,達到結構整體的協調,滿足功能的使用要求。地基的評價和計算,圍岩的評價和計算,都是很復雜的問題,至今尚未得到滿意的解答,原因是自然地質體的性質太復雜,用純數學力學很難完全表達。目前在建設的規范規程中所提供的評價和計算方法,雖然它們都是多年科學研究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可供當前使用,但它們都是經驗的或半經驗半理論的,經驗要繼續積累,理論要深入研究,從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到數學模型,走模型論的道路,會是一條前進的大道。施工圖設計,如果採用的是天然地基,那就簡單多了,只做工程地質的驗槽就行了。但在用地緊張的城市,要建高層建築,才能容納眾多的人口,天然地基已不能滿足要求,要做人工地基。這就要做改良地基的設計,即地基處理的設計。地基處理的方法很多,比較可靠的方法是樁基法,但樁基一般比較昂貴,費時費力費錢,就是樁基法的本身也分好多種方法,至於其他的地基處理方法那就更多了,加上上部建築物的形式和結構的多樣性,下部地基條件的復雜多變性,再加上施工設備和技術水平的適應性或局限性,這許多可考慮的因素,使地基的處理方法,能選擇和代替的餘地都很大,做得好收益很大,做得不好浪費也很大。好的地基處理,不僅能節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利用廢棄的污染物,如用工業廢料的粉煤灰等材料製成擠密樁,城建廢料的碎磚瓦塊等垃圾製成夯實樁等,能提高軟弱地基的承載能力,變廢為寶,節約土地,改善環境。地基設計和處理的方法或多或少是獨一無二的,個性很強,科學講共性,藝術講個性,地基的設計和處理,既有科學又有藝術,要有以地學和力學為主的多學科的知識,並且有綜合分析的判斷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五、施工

施工是要把設計的設想落實到實處。場地的工程地質的情況,經過勘察,做出了工程地質的預測資料,但預測也不是沒有意外,有時甚至要做補充勘察,因此,在施工階段,工程地質的監測工作仍是不可缺少的,特別是要做地基處理的工程。目前,在施工過程中,可用的測試方法有,岩體應力、土壓力、孔隙水壓力、建築的沉降和水平位移,深層土的垂直和水平位移,等等,可選用它們的一種或數種,監控施工時的質量和安全,檢驗勘察和設計的合理性,如此做,不僅對工程直接有利,而且總結了經驗,對今後的岩土工作大有好處。施工是實際的操作活動,要組織勞動大軍和動用各種設備和機具,這些活動會影響甚至破壞自然和人類的環境,這是不可避免的,但要使其影響或破壞能夠降低到最低程度,如不要破壞肥沃的土地,保證地表徑流的通暢,施工用水不能亂流,建築垃圾要收回利用或作妥善處理等,要有環保意識,做到清潔生產,文明施工。

六、運營

運營即物業管理,許多建築物建好了,使用了,但遠未到達壽命周期就遭到破壞,不能使用了,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使用不當。對建築物及其周圍的環境缺乏了解,不知道,與建築物相互作用的自然地質條件,是一個開放的復雜體系,受外界的影響很大,如在我國有廣泛分布的濕陷性黃土地基,最怕的是水的浸濕,水浸濕到哪兒,哪兒地基就下沉,使位於其上的建築物產生裂縫、破壞,過去這樣的濕陷災害出現不少,所以對濕陷性黃土地基的管理,最主要的是水的管理問題。又如膨脹土地基,雖然也是由水引起的問題,但它更是敏感的土類,能夠隨干濕季節的變化而變化,產生反復的脹縮變形,有自己的管理特點。再如凍土地基,主要受溫度的影響和控制,也有自己管理的特點。因此,對居民普及建築工程地質的科學知識是很有必要的,提高居民的自我保護意識,使大家認識到,自己的家園,自己愛護。

參考文獻

《工程地質手冊》編寫委員會.1992.工程地質手冊(第三版),第五編.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建設部.1992.軟土地區工程地質勘察規范.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建築工程部.1966.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築規范.北京:技術標准出版社

姜達權等.1959.中國綜合工程地質圖(初編)的編制(比例1:4000000).水文地質工程地質,(7)

劉國昌.1959.中國工程地質分區原則.水文地質工程地質,(7)

鐵道部基本建設總編(鄭象銑等).1959.中國工程地質分區.北京:人民鐵道出版社

吳恆,肖明貴.1988.數據率與城市工程地質勘察.全國第三次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選集.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

翟禮生.1983.中國濕陷性黃土區域建築工程地質概要.北京:科學出版社

翟禮生等.1990.中國膨脹土地基承載力的選用.全國首屆膨脹土科學研討會論文集.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

(本文原載:《 工程地質學報》,第12卷(增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10月,560~563頁)

Ⅳ  工程地質學的發展展望

21世紀可以預計的大型工程建設,如跨流域的調水工程、大型水電工程、深部露天采礦工程、地下工程、海洋工程等,其可能發生的復雜的工程地質問題,從理論到設計、施工實踐,從預測到防治,需要我們作為重要研究方向,在原有認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創新發展,與其它多學科聯合攻關。

(1)岩、土體工程地質力學的理論方法體系還應進一步發展

工程地質力學具有我國的特色,並在工程實踐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研究岩、土體穩定性中的關鍵問題,如節理面的各種工程地質特性,區域構造應力場和工程區實測點地應力場的研究,岩體穩定性的時間尺度,根據岩體變形破壞的實例建立「地質模型」等(孫玉科)。此外還應進行工程地質技術的開發研究,包括地質探測技術,岩組物理力學測試技術,岩體變形觀測技術和變形破壞模擬實驗技術等。

(2)環境工程地質將獲得迅速的發展

目前大型工程建設涉及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很多。如大型露天開采,地下開挖,深埋長隧道工程,大型水利樞紐,地下硐室,城市垃圾的處置和衛生填埋工程等的建設,就遇到前所未有的更復雜情況。如深埋長隧道工程的開挖,需要查明其所遇到的地質災害問題的形成條件和發生機理,作出科學的評價預測。大型水域水岩相互作用導致水庫誘發地震、庫岸崩滑、大壩潰決、水庫淤積、大面積環境惡化等問題。水庫誘發地震產生的可能性及發震強度的預測難度較大。現中國學者建立了兩種震級預測的神經網路模型,具有較高的預測能力。新的動向是引入突變理論,分析水庫誘震機制,建立誘震的充要條件判據和地震能量的表達式,提出斷層帶弱化和岩體軟化效應誘震的新假說。

當前環境工程地質的研究又進一步延伸向環境地質工程,即主要研究解決和處理地質環境問題的假說和方法。90年代國際環境地質工程的熱點領域是各國城市化和資源開發中固體、液體、氣體廢棄物的排放、填埋處理以及與城市工程建設有關的環境工程問題研究。總體來說,環境工程地質還有些基本問題,如工程環境影響場問題,工程建築的適應度與環境靈敏度之間關系問題,環境容量問題,監測技術、環境綜合分析及反信息技術等問題的研究還有待深入。

(3)區域地殼穩定性的研究

目前應進一步加深對影響和制約穩定性因素的認識。如何分析、確定和量化這些因素,直接關繫到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由定性到定量方向發展的問題。近來有用分數維理論描述斷裂和地震的分形結構,耗散、渾沌和協同學等用以描述地殼結構及其動態之自組織過程及探討其內部的相關性。但這些探索尚處於初始階段。此外在技術方法方面,應大力開展深部探測、監測、遙感、計算機、制圖技術和深部地應力測試技術等應用研究,提高區域地殼穩定性諸因素的時空變化的量測精度。

工程地質學發展至今日,需要與現代系統科學理論思維相結合,尤其是非線性科學對於工程地質學的提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黃潤秋根據系統科學原理結合工程地質的應用與實踐,提出了工程地質問題的系統分析原理。應用這些原理可以建立地質過程的機制分析-定量評價,建立過程地質模型和模擬再現,建立過程地質分級、分類系統,認識過程地質體(或環境)和人類活動相互作用,認識災害地質作用發展過程,描述地質體復雜的結構和工程地質問題過程,研究過程預報等。在工程地質學拓展到地質工程的新領域時,做好施工監測與信息反饋,這就是以監控-反饋原理為核心指導思想的「信息化施工」。總之,系統科學的引入,必將把傳統的工程地質學推向新的階段和新的水平。

主要參考文獻

王思敬.1992.工程地質學的前沿及其拓展.見:王思敬,易善鋒主編.90年代的地質科學.北京:海洋出版社,234~239.

王思敬.1997.論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8卷第1期,19~26.

王思敬,戴福初.1997.環境工程地質評價、預測與對策分析.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8卷第1期,27~34.

毛同夏,石宏仁,張麗君.1996.區域地質環境的定量評價和預測.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41~146.

文寶萍.1996.滑坡預測預報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地學前緣,第3卷第1期,86~92.

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1994.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1998.中國水問題的出路.地球科學進展,第13卷第2期,113~117.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編.1995.中國環境.

馮彥勛,陳德基.1997.三峽工程前期地質研究與施工期地質驗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2期,4~6.

古迅.1995.核電工程地質(一).工程地質學報,2.

孫廣忠執筆.1992.十年來我國工程地質科學成就與展望.見:中國地質學會編.八十年代中國地質科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00~104.

孫玉科.1995.21世紀中國大型工程與工程地質問題.工程地質學報,第3卷第4期,1~11.

孫成權,施永輝.1997.中國全球變化研究能力評價.地球科學進展,第12卷第6期,564~573.

劉東生,郭正堂,韓家懋等.1997.當前國際古全球變化研究的主要科學問題和任務——極地-赤道-極地大斷面.地學前緣,第4卷第1期,63~69.

劉傳正.1997.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和核電站選址核廢料處置的工程電站及環境地質問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2期,32~34.

劉怡芬,胡瑞林,石建省等.1996.地質災害預測防治智能決策系統設計與應用.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劉樹臣.1993.第四紀全球變化地質學.見:肖慶輝,李曉波,劉樹臣等著.當代地質科學前沿——我國今後值得重視的前沿研究領域.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39~48.

朱興賢,朱錦旗.1997.蘇錫常地區地面沉降災害與經濟損失分析.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3期,24.

許兵,牟會寵.1992.90年代礦山邊坡的主攻方向——高陡邊坡穩定性.見:王思敬,易善鋒主編.90年代的地質科學.北京:海洋出版社.243~247.

汪民,吳永峰.1996.地下水微量有機污染.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69~175.

李秀彬.1996.全球環境變化研究中的核心領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國際研究動向.地理學報,第51卷第6期,553~557.

吳樹仁,王瑞江.1996.地質災害與地殼穩定性有機的某些發展趨勢.地質力學學報,第2卷第3期,72~74.

吳錫浩.1993.過去全球變化研究.見:肖慶輝,李曉波,劉樹臣等著.當代地質科學前沿——我國今後值得重視的前沿研究領域.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470~473.

張之一.1990.工程地質問題的研究現狀和動向.見:中國地質學會主編.當今世界地球科學動向——中國科學家談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124~128.

張宗祜.1991.地質環境與環境地質.北京:地震出版社,1~4.

張宗祜,袁道先.1995.我國跨世紀的重大地學問題——環境地學發展前景.地質科技管理,第5期,60~69.

張梁,郝秀英.1995.地質災害經濟學導論.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6卷第2期,1~11.

陳泮勤,孫成權主編.1992.國際全球變化研究核心計劃(一)、(二).北京:氣象出版社.

陳漢宗,周蒂.1997.天然氣水合物與全球變化研究.地球科學進展.第12卷第1期,37~40.

陳夢熊.1994.參加「地下水資源未來危機」國際學術會議的報導.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6期,52~53.

陳夢熊,段永侯,哈承佑等.1998.「八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的主要成就與進展.地質科技管理,第2期,55~58;第3期,63~64;第4期,55~56;第5期,45~49;第6期,50~54.

陳夢熊.1995.環境水文地質學的最新發展與今後趨向.地質科技管理,第3期,28~35.

陳葆仁,吳吉春,劉淑雲.1994.地下水管理模型在我國實踐中存在問題的討論.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6期,36~39.

陳毓川,張之一,項禮文等編.1997.90年代地球科學的動向——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學術報導.北京:地質出版社.

楊志法,王思敬.1996.工程地質學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7卷第6期,1~6.

楊學洋,陳震,劉淑琴等.1997.地球內核快速旋轉的發現與全球變化的軌道效應.地學前緣,第4卷第2期,187~191.

賀學海.1997.水資源管理模型的研究過程和發展趨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5期,24~26.

胡海濤,劉傳正.1993.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的後顧與前瞻.工程地質學報,創刊號,7~13.

胡瑞林,李向全,官國琳等.1999.土體微結構力學——概念·觀點·核心.地球學報,第20卷第2期,150~156.

閻世駿,劉長禮.1996.城市地面沉降研究現狀與展望.地學前緣,第3卷第1期,93~98.

施德鴻.1990.從應用地學與基礎研究看水文地質學的發展現狀與趨勢.見:中國地質學會主編.當今世界地球科學動向——中國科學家談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116~124.

錢祥麟.1997.固體地球科學與全球變化研究.地學前緣,第40卷第1-2期,71~75.

費瑾.1996.地下淡水資源管理研究的發展方向.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56~160.

徐衛亞,孫廣忠.1992.地質災害學.見:90年代的地質科學.北京:海洋出版社,253~257.

殷躍平,胡海濤,康宏達.1993.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專家系統(CKUSTAB)及其在黃河黑山峽大柳樹壩址中的應用.見: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主編.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論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00~112.

殷躍平,張穎,康宏達等.1996.全國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及預測圖編制.第四紀研究,第2期,123~129.

柴育成,田興有,馬福臣.1997.中國的「過去全球變化」(PAGES)研究躍居世界前列.科學通報,第42卷第15期,1679~1680.

郭亞曦.1997.國際全球變化計劃與世界數據中心的聯合行動——1997年聯合數據會議及其啟示.地球科學進展,第12卷第6期,574~580.

郭進義,洪業揚.1998.過去全球變化研究中環境地球化學進展.地質科學,第33卷第3期,374~379.

黃潤秋.1997.現代系統科學理論與工程地質系統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1期,1~6.

熊尚發,丁仲禮,劉東生.1998.第四紀氣候變化機制研究的進展與問題.地球科學進展,第13卷第3期,265~270.

籍傳茂,王兆馨.1996.區域地下水資源研究的進展和前沿問題.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47~155.

Broecker W S,Denton G H.1989.The role of ocean-atmosphere recoganizations in glacial cycle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465~2501.

Chen Mengfang,Soulsby C.1998.英國地下水保護戰略.見: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22卷),水文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205~209.

Chin-Fu Tsang,Yvonne W.Tsang.1996.Research Directions in Hydrogeology.地學前緣,第3卷第1期,43~48.

Chin-Fu Tsang.1998.低滲透性岩層水文地質問題的討論.見: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22卷),水文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85~89.

Dansgaard W S,Johnsen S J,Clausen H B,et al..1993.Evidence for general instability of past climate from a 250-kyr ice-core record.Nature,364:218~220.

1996 Geoscience Highlights(Hydrogeology).Geotimes,1997,Feb.,37.

1997 Geoscience Highlights(Hydrogeology).Geotimes,1998,Feb.,38~3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Development Issues for the 21st Century.Dublin Statement on Wate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ublin,1992.

Song X D,Richards P G.Seismological evidence for differential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Nature,1996,382:221~224.

Vrba J.1998.地下水保護的戰略、政策及管理.見: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22卷),水文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199~204.

Ⅳ 張咸恭、王思敬、張倬元主編的《中國工程地質學》哪裡能買的到

築龍網有下載的。只要能注冊一個會員,就可以下了。
共20個附件。

Ⅵ 求唐輝明主編《工程地質學基礎》、吳持恭編《水力學》(第四版)和《岩石力學與工程》蔡美峰版教材電子版

我只有紙質的書

Ⅶ 參考文獻

[1]秦四清,張倬元,王士天,黃潤秋.非線性工程地質學導引[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93.

[2]黃潤秋,許強.工程地質廣義系統科學分析原理及應用[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7.

[3]王來貴,黃潤秋,王泳嘉等.岩石力學系統運動穩定性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8.

[4]黃志全.邊坡工程非線性分析理論及應用[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5.

[5]林振山.非線性科學及其在地學中的應用[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

[6]儀垂祥.非線性科學及其在地學中的應用[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5.

[7]劉式適.非線性大氣動力學[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4.

[8]吳忠良.地震震源物理中的臨界現象[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9]陳顒,陳凌.分形幾何學[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

[10]李後強,汪富泉.分形理論及其在分子科學中的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11]謝和平.分形-岩石力學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12]凌復華譯.災變理論入門[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3.

[13]謝應齊,曹傑.非線性動力學數學方法[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

[14]劉曾榮.混沌的微擾判據[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2.

[15]丑紀范,劉式達,劉式適.非線性動力學[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

[16]劉秉正.非線性動力學與混沌基礎[M].沈陽:東邊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17]謝應齊,曹傑.非線性動力學數學方法[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

[18]馮長根,李後強,祖元剛等.非線性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19]E.N.洛倫茲,劉式達,劉式適,嚴中偉譯.混沌的本質[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7.

[20]吳祥興,陳忠.混沌學導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6.

[21]宋毅,何國祥.耗散結構論[M].北京:中國展堂出版社,1986.

[22]李如生.非平衡態熱力學和耗散結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6.

[23]趙松年,於允賢.突變理論及其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24]吳大進,曹力.協同學原理和應用[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0.

[25]Carmeliet J,Abeele K V D.Poromechanical approach describing the moisture influence on the non-linear quasi-static and dynamic behaviour of porous building materials.Materials and Structures,Vol.37,No.4,271~280.2004.

[26]Craft T J,Iacovides H,Yoon J H.Progress in the Use of Non-Linear Two-Equation Models in the Computation of Convective Heat-Transfer in Impinging and Separated Flows.Flow,Turbulence and Combustion,Vol.63,No.4,59~80.1999.

[27]Bart De Maerschalck,Marc I.Gerritsma.Higher-Order Gauss-Lobatto Integration for Non-Linear Hyperbolic Equations.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Vol.27,No.3,201~214.2006.

[28]Schreiber F A,Baiguera M,Bortolotto G,Caglioti V.A study of the dynamic behaviour of some workload allocation algorithms by means of catastrophe theory.Journal of systems Architecture,Vol.43,605~624.1997.

[29]Lignos X,Ioannidis G,Kounadis A N.Non-linear buckling of simple models with titled cusp catastroph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Vol.38,1163~1172.2003.

[30]Sinha S C.On the analysis of time-periodic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Sadhana,Vol.22,No.3,411~434.1997.

[31]秦四清.初論岩體失穩過程中耗散結構的形成機制[J].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0,19(3):265~269.

[32]秦四清.斜坡失穩過程的非線性演化機制與物理預報[J].岩土工程學報,2005,27(11):1241~1248.

[33]Qin Siqing,Jiao Jiu Jimmy,Wang Sijing.A Nonlinear Catastrophe Model of Instability of Planar-slip Slope and Chaotic Dynamical Mechanisms of Its Evolutionary Pro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38:8093~8109.2001.

[34]龍輝,秦四清,萬志清.降雨觸發滑坡的尖點突變模型[J].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1,21(4):502~508.

[35]龍輝,秦四清,朱世平等.滑坡演化的非線性動力學與突變分析[J].工程地質學報,2001,9(3):332~335.

[36]秦四清.斜坡失穩的突變模型與混沌機制[J].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0,19(4):186~492.

[37]胡廣韜等.斜坡動力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5.

[38]房營光.土質邊坡失穩的突變性分析[J].力學與實踐,2004,26(4):24~27.

[39]楊永波,劉明貴.滑坡預測預報的研究現狀與發展[J].土工基礎,2005,19(2):61~65.

[40]吳忠良,蔣長勝.近期國際地震預測預報研究進展的幾個側面[J].中國地震,2005,21(1):103~112.

[41]黃潤秋,許強等.突變理論在工程地質中的應用[J].工程地質學報,1993,1(01):65~73.

[42]梅國雄,宰金珉.現場檢測時分析中的土壓力計算公式[J].土木工程學報,2000,33(5):79~82.

[43]梅國雄,宰金珉.考慮變形的朗肯土壓力模型[J].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1,20(6):851~853.

[44]秦四清,李曉.非線性庫侖主動土壓力分析理論[J].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25(12):2399~2406.

[45]殷有泉,杜靜.地震過程的燕尾突變模型[J].地震學報,1994,16(4):416~422.

[46]苗天德.濕陷性黃土德變形機理與本構關系[J].岩土工程學報,1999,21(4):383~387.

[47]高國瑞.黃土濕陷變形的結構理論[J].岩土工程學報,1990,12(4):1~10.

[48]黃潤秋,許強.斜坡失穩時間的協同預測模型[J].山地研究,1997,15(1):7~12.

[49]左字軍,李夕兵,趙國彥.洞室層裂屈曲岩爆的突變模型[J].中南大學學報,2005,36(2):311~316.

[50]李榮強.突變理論在順層邊坡穩定分析中的應用[J].同濟大學學報,1993,21(3):380~386.

[51]劉鈞.順層邊坡彎曲破壞的力學分析[J].工程地質學報,1997,5(4):326~329.

[52]芮孝芳,劉方貴,邢貞相.水文學的發展及其所面臨的若干前沿科學問題[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07,27(1):75~79.

[53]李天斌.滑坡實時跟蹤預報概論[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2,13(4):17~22.

[54]李天斌.滑坡預報的幾個基本問題[J].工程地質學報,1999,7(3):200~206.

[55]余宏明,胡艷欣.滑坡位移動實時跟蹤預測[J].地質科技情報,2001,20(2):83~86.

[56]秦四清,張倬元,黃潤秋.滑坡災害預報的非線性動力學方法[J].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1993,20(5):1~4.

[57]廖小平.滑坡破壞時間預報新理論探討[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1994,5(3):25~29.

[58]徐峻齡,廖小平.黃茨大型滑坡的預報及其理論和方法[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6,7(3):18~25.

[59]桂立銘,廖小平.滑坡位移動態遙測系統在滑坡預報中的應用[J].路基工程,1997,(4):1~5.

[60]文寶萍.滑坡預測預報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地學前緣,1996,3(1):89~92.

[61]黃潤秋,許強.斜坡失穩時間的協同預測模型[J].山地研究,1997,15(1):7~12.

[62]許強,黃潤秋.斜坡演化的自組織特徵初探[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7,8(1):7~11.

Ⅷ 求一篇有關工程地質的論文

工程地質學是世紀才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門地球科學。工程地質專業在工程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工程地質工作的質量,對工程方案的決策和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由於地質問題引起的工程事故時有發生,輕則修改設計延誤工期,嚴重時造成工程失事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重大損失。近年來,工程地質勘察質量有下滑現象,工程地質分析不夠深入,有的甚至出現工程地質評價的結論性錯誤。今後十年,將有可能成為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又一個事故高發期。工程地質對地球環境的保護要發揮重要作用。工程地質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關鍵詞 。

關鍵詞:工程地質 水利水電 勘察 環境 分析 人才 機遇

工程地質對於工程師來說並不陌生。然而,由於人類工程活動引起地質環境的改變,工程地質問題造成工程建設的被動與失敗的若干實例證實,許多人對工程地質又是陌生的。
人類歷史剛剛翻開新千年新世紀的第一頁,一場以高新技術為前導的產業革命卻早已開始了,工程地質學科必將在這場革命中獲得新生。當然,我們更應該看到技術的每一次革命性進步,都伴隨著矛盾與沖突,特別是體制和機制問題,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需要協調與適應,改革就成為必然。
當前,工程地質學科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工程地質專業正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不是斗爭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人類工程活動不是改造自然而是如何順應自然。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問題,工程地質學家和地質師都要認真關注,並勇敢地承擔起應盡的職責。
1 工程地質學科的起源與發展
工程地質學是研究人類工程建設活動與自然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一門地球科學。20世紀初,為了適應興建各種工廠、水壩、鐵路、運河等工程建設的需要,地質學家開始介入解決工程建設中與地質有關的工程問題,不斷地進行著艱苦的工程實踐和開拓性的理論探索,首次出版了「工程地質學」專著,工程地質學開始成為地球科學的一個獨立分支學科,工程地質勘察則成為工程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全世界有了一個較為穩定的和平環境,工程建設的發展十分迅速,工程地質學在這個階段迅速成長起來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工程實踐和理論探索,工程地質學大為長進,內涵和外延都煥然一新,成為了現代科學技術行列中的重要分支學科。
中國的工程地質事業在解放前基本上是空白,建國後才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50年代初開始引進蘇聯工程地質學理論和方法,走過了我們自己的工程實踐和理論創新的輝煌歷程,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工程地質學體系。特別是在水利水電行業,舉世矚目的三峽、小浪底等特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的開工建設,瀾滄江、紅水河、雅礱江、烏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眾多大型梯級水電站的興建,以及若干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其它水利水電工程,充分積累了在各類岩性地區和各種復雜地質條件下進行地質工作的豐富經驗,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工程地質勘察規程規范。重大工程建設不斷地將數理學科的新成就和高新技術及時吸收進來,極大地豐富了工程地質學科的內容,有力地促進了工程地質學科的發展,使我國工程地質學達到現代科技水準,逐漸成為國際工程地質界的重要成員之一。
今天,工程地質專業學科的內涵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工程地質定性描述和定性評價的范疇,發展成為集多種勘探手段去獲取基礎性地質資料,並對這些資料進行歸類匯總、整理分析、定性評價、定量評價、地質預測、工程措施的建議等等既特殊又復雜的綜合性專業。任何一個成熟的設計師,都會清楚地意識到工程地質專業在工程設計中的重要位置。無數重大工程成敗的實例足以證明工程地質專業在工程建設中的權威性。
在學術界,有國際工程地質學會,國內的中國地質學會、中國水利學會和水力發電工程學會等全國性學術組織都專門設立有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水利水電行業中全國性的學術組織還有「水利水電工程地質信息網」。此外,全國性的勘測技術協會主要還是工程地質專業。這些學術組織為我國各行各業的工程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發揮了巨大作用。
2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的特點
2.1 特殊性與復雜性
在水利水電、電力、工民建、交通、港航、航天、航空、地礦、市政建設等等凡是存在土建工程,要與地質體(地基)打交道的行業,都有工程地質專業,因此,我們稱工程地質專業是工程建設的基礎性專業,是不必爭議的。由於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自身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使得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又是所有這些不同行業的工程地質專業中涉及面最廣、問題最復雜、任務最艱巨、聲望最高、最具權威性的業界龍頭。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特殊性首先表現在工程建築物的特殊性。工業與民用建築到處可以見到基本相同甚至完全相同的建築物,可以部分或全部套用標准設計圖紙。而水工建築物則不然,世界上有成千上萬座水庫大壩,你就很難找到兩座完全相同的大壩。決定大壩的規模、壩型、結構等工程要素的自然條件很復雜,而工程地質條件則是最主要的自然條件之一。水工建築物的第二個特殊性是與水打交道,所承受的主要荷載是水荷載。水利水電工程不允許失事,一旦失事,損失將十分慘重。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在工程規模大,專業多,涉及面廣,投資大,工期長,建築物的形式、結構、功能、荷載組合等等都十分復雜,特別是大型特大型水利水電工程更是如此。例如舉世矚目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涉及到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資源、環境、文化等方方面面,你很難找到其它基建工程可以等同於這樣的水利水電工程。因此,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專業的特殊性與復雜性是由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所決定的,同時,工程區自然地質環境的復雜性也決定了這個專業的技術難度。
2.2 實踐性與經驗性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的另一特點是強烈的實踐性與經驗性。在中國水利學會勘測專委會1999年度學術研討會上,工程地質界知名前輩專家天津院的李仲春教授語重心長地警示工程界:工程地質這個專業太難了,工程地質決策不是通過計算和試驗所能左右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工程經驗,即是十分成功的工程,也很難證明它既安全可靠又經濟合理。李仲春教授的肺腑之言充分表達了工程地質專業的實踐性與經驗性的深刻含義。
工程地質理論上的任何一項新進展,新方法,新技術,都必須通過大量試驗研究、分析論證和工程實踐的檢驗。例如,近二十年來隨著數理基礎學科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壩基、洞室和邊坡穩定性分析計算的理論和方法有了長足的進展,但是這些計算成果仍然只能是工程設計和決策的一種參考,因此在工程界有一種通用說法: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許多工程實例足以說明採取慎重態度的必要性。有些工程從分析計算上看是安全的,實際上卻出了問題;而另一些工程通過計算認為不安全,但卻安全運行了數十年。因此我們搞工程建設,工程經驗往往又是起決定作用的。
2.3 工程地質問題的長期性與隱伏性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的第三大特點:在地質體中留下的工程隱患具有長期性和隱伏性,甚至具有不可預見性。法國Malpasset拱壩失事和義大利Vajont水庫大滑坡,均為水工史上震驚世界的慘痛教訓,其地質隱患在整個勘測設計施工的全過程中沒有絲毫警覺。葛州壩工程壩基軟弱夾層問題導致工程停工,重新補充勘探並對設計進行重大修改。南盤江天生橋二級水電站廠房建在一個古滑坡上,開工後實在施工不下去了,搬出滑坡體後又位於另一個滑坡體的腳下。該電站的引水隧洞工程地質條件更是復雜得令建設者們防不勝防。由於地質體中留下的工程隱患造成的工程事故,輕則修改設計,重則工程報廢,或造成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舉不勝數。
2.4 工程地質測不準原理
著名的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不能同時測准粒子在某一瞬間的速度和位置」。我們不妨借用這個原理來揭示工程地質的一些本質性問題。事實上,地質體中的某些性質的確是測不準的。例如某一組結構面的產狀,你只能用一個區間值來表述,如果僅用一個確定值來表述則肯定不符合客觀實際。又如工程地基岩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它只能是一個區間值或統計值,因為地質體中每一點的性質都可能是變化的。地質參數精確到某一個具體數值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它當成是絕對准確的,否則會誤導精確評價的可信性。據此,我們可以將工程地質測不準原理表述為:「地質體的工程性質不可能用絕對准確的參數來確定,它們只能是通過地質測繪、勘探、試驗、分析、統計和經驗判斷後提出一個建議區間值,供設計師根據建築物的性質在這個區間值中選取設計採用值」。近二十年來,概率統計、模糊數學、灰色理論等數理學科廣泛應用於工程地質分析領域,可以說是對工程地質測不準原理的有力支持。有些設計師不能理解地質師為什麼只能提出區間值,而不提出確定的數值,當他們對測不準原理透徹理解之後,這種疑問將會自然消除。3 工程地質的技術進步
工程地質勘察技術近二十年來有了長足的進展。測量、物探、鑽探、試驗等在儀器、設備、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方面不斷推陳出新,為工程地質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依託。由於有了各種新技術的支持,工程地質分析從定性到定量就成為可能。定量分析的新理論層出不窮,在學術界十分活躍。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對工程地質來說是一場真正的技術革命,從外業資料收集和內業資料整理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產品成果、質量標准等等均與傳統的工程地質有較大的差異,應用前景振奮人心。「工程地質計算機應用技術協作網」業已正式成立,必將對工程地質技術進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工程地質計算機應用主要包括六大課題:①數值計算;②制圖;③資料庫;④文檔管理;⑤專家系統;⑥網路系統。這六大課題既是多年來本專業計算機應用的實踐,也是我們將繼續探討的主要課題,還需要在今後的實踐中賦予新的內涵。
4 工程地質專業的任務與責任
工程地質專業的主要任務是:①選址,選擇在地質條件上相對最優的工程建築地區或場地;②評價,闡明工程建築區或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工程地質評價,准確界定工程地質問題;③預測工程建築物興建和運用過程中地質條件的可能變化,為研究改善和治理工程地質缺陷的措施提供依據;④調查工程建築物所需的天然建築材料等。歸納起來的表述:為工程建設提供基礎性和專門性地質資料,為工程選址、建築物設計以及不良地質條件的工程處理提供技術依據,同時對地質環境的變化作出預測。
為了完成以上任務,需要針對工程建築物區進行工程地質勘察和工程地質分析,界定和研究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工程地質勘察需要勘察目的明確,工程概念清晰,勘察手段多樣,勘探精度滿足要求。工程地質分析要求方法正確,計算可靠,參數可信,建議措施符合工程實際。工程設計最關心的是建築物地基的工程地質條件和物理力學性質,因此工程地質工作的最終體現是工程地質定性和定量評價。
工程地質專業只對提交給設計採用的地質資料負責,其物理力學參數也僅僅是建議值,不在建議值范圍之內的設計採用值和不適應地質條件的設計方案,地質師不負責。但是,地質師有責任對不符合或不適應地質條件的設計方案提出質疑,對可能存在的工程隱患要與設計師充分交底,對不良工程地質缺陷有責任提出工程處理措施的建議。
一般說來,正規勘測設計院的勘測隊伍,已經過幾十年工程實踐的檢驗,在正常情況下都可以完成以上任務並盡到地質專業的責任。本文以下章節列出的工程地質工作中存在的若干問題,是歸納了筆者從事工程地質工作十多年來的所見所聞,供地質師們分析問題時參考。
5 工程地質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5.1 工程地質勘察的質量問題
在工程地質勘察過程中,一般問題較多的是工程概念不清,勘探側重點不明確,針對性不強,方法不當,手段落後;工程地質分析工作中所選擇的理論、方法、計算公式等與實際情況有較大出入,其適應條件的物理意義混淆不清;地質報告中基本地質條件不清楚,主要工程地質問題界定不準確或論證不充分,有問題遺漏甚至結論性錯誤;有些地質報告沒有地質結論,也有些工程沒有做多少地質工作就先下結論,極不嚴肅。此類問題往往造成階段性工程審查不能一次性通過,可能延誤開發時機;或者盡管通過了審查,但卻給工程留下了隱患,這種情況的危險性更大。
5.2 相關專業的理解問題
一種情況是地質師對其它專業不理解,這需要加強跨專業的學習。另一類現象是設計施工等相關專業對工程地質的不理解。有的不懂地質卻偏要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勘探要求,有的工程由設計人員來布置地質勘探工作;有的設計人員對地質專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以為是包打天下,不結合地質條件設計不當;也有的是不尊重自然地質規律,野蠻施工,嚴重破壞地質體的自然結構,造成重大工程事故。所有這些非地質專業的問題,往往在出了問題之後又向地質專業推卸責任,令地質師們不知所雲。工程地質界知名專家學者孫廣忠教授指出:「實際上,在地質工程實踐中脫離地質實際的實例隨手可拾,可以說,地質工程施工中出現事故的絕大部分是設計和施工脫離地質實際的結果,或者是對工程地質條件沒有搞清楚或認識不清的結果,如果離開了地質基礎,則其理論必將脫離地質實際必將作出錯誤的結論」。
潘家崢院士等前輩專家早已強調過地質學水工,水工學地質。足以可見專業之間的交叉滲透問題,早已被專家們的真知灼見道出了關鍵,就看我們作何行動。
5.3 勘測周期不合理的問題
從工程地質勘察到地質報告的提交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但有些工程沒有基礎性的前期投入,一旦要報項目,立即就要求提交地質報告;還有些工程是今天提交了可研報告,明天就提交初設報告。此類情況多為地方性工程,一般國家投資的大型工程出現這種局面的不多。沒有足夠的勘測周期所造成的後果是嚴重的,地質條件不清楚,投資控制不住,施工後修改設計,或由於地質問題造成承包商巨額索賠等等。更可怕的是留下了工程隱患,可能造成重大工程事故。
5.4 規程規范的問題
規程規范的問題較多,甚至產生了一些混亂。水利系統與水電系統的勘測設計階段不一致,規程規范也有區別。歷經十多年的編寫報批,1999年才頒布的國家標准《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在勘測程序和新技術的應用方面都已經明顯地落後於時代的發展,一經頒布實施就難以把握。更為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另一部國標《岩土工程勘察規范》並不完全適合於水利水電工程地質,而建設部的一些工程勘察監督機構則以此為依據對水利水電勘測設計單位實施質量檢查,使勘測單位不得不準備滿足兩種規范的兩套地質報告分別對付審查和檢查。規程規范的修訂和出台周期太長,完全不能滿足工程建設的需要。水利與水電分家之後,對於工程地質這個專業來說其工作性質是一樣的,但卻存在不同的技術標准和勘測程序,這種情況還要繼續下去,需要尋求解決或協調方案。
5.5 人才問題
文革十年造成的人才斷層已經出現。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前輩地質師相繼離崗,各勘測設計院明顯缺地質總工人才,八十年代期間各院比較整齊的地質副院長和院級地質總工,近年來在一些勘測設計院已經相繼斷檔,或後繼無人,或後備人才尚不成熟。勘測行業不景氣,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與工程地質專業不相適應,工作環境、工作條件的局限,人才資源開發機制的問題,擇業行為中的浮躁動機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優秀地質師的成長。
高質量高水平的工程地質分析成果,出自於高水平高素質的地質師。有人說二、三年就可以培養出地質專家,實屬無知。要培養出一個具有工程地質分析能力,能夠解決復雜問題的地質師,沒有十年以上的功夫,大量的工程實踐,自身的敬業精神,理論聯系實際,相關學科專業的學習和滲透,是決不可能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地質師的培養過程中可以充分體現出來。培養優秀地質師的難度可以說遠遠超過培養博士、研究員和教授的難度。
社會的發展和日趨激烈的競爭市場,對地質師素質的要求也將越來越高,最好是跨專業的復合型人才。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的競爭。勘測隊伍要走向市場,必須重視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重視人才資源的開發。
5.6 技術管理問題
工程地質勘察質量的控制,技術管理是主要環節之一。近年來一些單位提交的勘測設計報告中的地質章節不是地質師寫的,報告的編制人中沒有地質專業負責人,或地質報告沒有院級地質負責人審查把關,報告和圖紙中的錯誤較多。這種情況給總院增加了審查難度,同時也有損勘測設計單位的質量和水平形象,還會延誤工程報批的時機。當然也有上級單位工程審查把關不嚴,助長了這種技術責任心不強的現象。
5.7 其它問題
前期工作投入不夠,有些地方部門長期拖欠勘測經費;體制問題,市場競爭不規范,非水利水電勘測單位從事水利水電勘測工作存在工作方法、技術要求和工程地質評價等方面的差異;勘測工作經費仍然按落後的實物工作量計算,造成多勘探多爭錢,地質分析多出力多賠本的事實上的不合理現象,長期以來得不到解決。勘測技術的科技含量低,新技術新方法投入少,不能滿足現代工程技術發展的要求。
5.8 今後十年將進入工程事故的高發期
鑒於對以上若干問題的擔憂,今後十年有可能是我國水利水電工程事故的又一個高發期,這一悲觀性預測有些危言聳聽,但願不要成為被不幸言中的事實。
5.9 解決問題的對策
解決問題首先要分清責任。規程規范和部分技術管理方面的問題應該由總院負責;勘測周期不合理,前期工作投入不夠等問題應該是地方部門或者計劃部門負責;質量、人才、相關專業的協調等問題自然應該由勘測設計單位負責;其它問題大家都有責任,但主要還是取決於大環境。
責任分清楚了,落實到要有人來抓,所有問題雖然我們不敢說都能很好地得到全面解決,但至少可以前進一大步。最可怕的是大家都在暢談必要性重要性,結果都是紙上談兵,沒有實際行動。筆者在這里也就是誇誇其談而已,不可能提出可以操作的具體解決方案,這種方案也不該我們提,該誰提?當然應該是誰負責抓,誰就提方案追落實精指揮勤檢查,最終歸結到誰領導的關鍵問題上。到此為此,我們的對策就算出台了。
其實,我們這里列出來的眾多實際問題,本質上和深層次的是體制和機制問題,需要通過改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隨著勘測設計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新技術與舊管理的沖突,老觀念與新思想的交鋒,既是矛盾又是改革的動力,這是不難理解的。
6 工程地質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汪恕誠部長曾經講話強調:「不能老修改設計,因為搞招投標尤其是國際合同,修改設計就意味著被索賠」。少修改或不修改設計,是對工程地質提出的更高要求。基本地質資料不準,修改設計就是必須的。高標准嚴要求就是挑戰和機遇。
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實際上又是一部人與自然相互協調和相互影響的壯麗史詩。以前我們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當成是與天斗與地斗的斗爭關系,實踐證明,人與大自然斗爭的結果,雖然取得了一些局部性的小勝利,而大自然反過來對人類的懲罰卻是災難性的。人類的每一次產業革命,無不與工程建設有直接關系,與地質環境有直接或間接關系。建國以來,我國的基本建設此起彼伏,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從無到有,新一輪的建設高潮正在興起。在多專業組成的基建隊伍這個龐大樂團中,地質師要起到指揮和首席演奏家的作用,甚至還要擔負起獨奏華彩樂章的作用。
盡管工程地質學科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工程地質工作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和難題,然而這更是機遇。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順應自然,保護環境,防止災害,造福人類,是工程地質學家和地質師的艱巨任務和不可推卸的責任。主要參考文獻:
1 王思敬,工程地質學的任務與未來,《工程地質學報》1999年第3期
2 崔政權,《系統工程地質學導論》水利電力出版社,1992.5
3 孫廣忠,論地質工程的基礎理論,《工程地質學報》1996.第4期
4 黃鼎成等,《走向21世紀的中國地球科學》河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10月
5 張明定等,《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的系統思維》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6 陳祖安,工程地質學,《中國電力網路全書水力發電卷》中國電力出版社,1995年5月
7 韋港,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實例剖析,《工程地質-面向21世紀》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8 陳祖安等,水利水電工程地質計算機應用概述及設想規劃,《水利水電工程地質》1995年第1期
9 韋港、冀建疆,關於堤防工程地質勘察規程中若干問題的探討,《水利水電技術》1999年第10期
10 瑞德尼克[蘇],《量子力學史》科學出版社,1979年9月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首頁]

Ⅸ 參考文獻及資料

[1]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污染控制司.固體廢棄物管理與處理處置技術.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0

[2]趙由才,朱青山.城市垃圾衛生填埋技術與管理手冊.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9

[3]王中民等.城市垃圾處理與處置.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1

[4]奚旦立等.環境監測(修訂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聶永豐等.三廢處理工程技術手冊(固體廢物卷).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

[6]劉長禮,張雲,殷密英等.城市垃圾地質環境影響調查評價方法.北京:地質出版社,2006

[7]劉長禮,張雲,王秀艷.垃圾衛生填埋處置的理論方法和工程技術.北京:地質出版社,1999

[8]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准,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規范(CJJ17—2004),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

[9]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工程項目建設標准(建標[2001]101號)

[10]國家環境保護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標准(GB16889—1997)

[1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2000)

[1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

[1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護法(2004)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准-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規范(CJJ17—2004).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

[15]劉長禮等.城市垃圾填埋場址的優選方法,地球學報,1998年第4期

[16]劉長禮等.適合國情的垃圾填埋場襯墊系統,工程地質學報,2000年第1期

[17]劉長禮等.浦東新區垃圾堆放的地質環境特徵及場地適宜性,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7年第3期

[18]張雲,劉長禮,張勝等.生活垃圾對環境的污染評價方法探討,地球學報,2003年第4期

[19]張雲,劉長禮,葉浩等.岩溶地區垃圾填埋場的選址評價探討,中國地質,2008年第1期

[20]杜恆儉,陳華惠,曹伯勛.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981

[21]張之淦.岩溶發生學.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2]盧耀如,張鳳娥.硫酸鹽岩岩溶及硫酸鹽岩與碳酸鹽岩復合岩溶—發育機理與工程效應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3]李瑞敏,王禕萍,王軼等.中國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

[24]張宗祜,張之一,姚足金.中國黃土類土工程地質圖(1∶100萬)及說明書.北京:工業出版社,1965

[25]張宗祜,張之一,王雲生.中國黃土.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

[26]張宗祜.黃土高原區域環境地質問題及治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27]張宗祜.中國院士書系.中國黃土.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8]胡廣韜.楊文遠,工程地質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

[29]《工程地質手冊》編寫委員會.工程地質手冊.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2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