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山水地質學與中國繪畫答案

山水地質學與中國繪畫答案

發布時間: 2021-02-04 06:07:28

Ⅰ 中國繪畫的藝術特色 論述題

相對西洋畫來說,中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傳統的中國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而西洋畫呢?則講求「以形寫形」,當然,創作的過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現。但它非常講究畫面的整體、概括。有人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這是不無道理的。

中國畫與西洋畫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還表現在其藝術手法、藝術分科、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多個方面。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中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工筆就是用畫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而寫意呢?相對「工筆」而言,用豪放簡練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准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到。兼工帶寫的形式則是把工筆和寫意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的運用。

從藝術的分科來看,中國畫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它主要是以描繪對象的不同來劃分的。而中國畫中的畜獸、鞍馬、昆蟲、蔬果等畫可分別歸入此三類。

中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同時,在透視的方法上,中國畫與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透視是繪畫的術語,就是在作畫的時候,把一切物體正確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使之有遠近高低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因透視的現象是近大遠小,所以也常常稱作「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用焦點透視,這就像照相一樣,固定在一個立腳點,受到空間的局限,攝入鏡頭的就如實照下來,否則就照不下來。中國畫就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面。這種透視的方法,叫做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如我們所熟知的北宋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用的就是散點透視法。《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內外豐富復雜、氣象萬千的景象。它以汴河為中心,從遠處的郊野畫到熱鬧的「虹橋」;觀者既能看到城內,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橋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橋下的船;既看得到近處的樓台樹木,又看得到遠處縱深的街道與河港。而且無論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畫焦點透機的方法去畫,許多地方是根本無法畫出來的。這是中國的古代畫家們根據內容和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獨特的透視方法。

在用筆和用墨方面,是中國畫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筆講求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等變化,以表現物體的質感。一般來說,起筆和止筆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間氣不可斷,住筆不可輕挑。用筆時力輕則浮,力重則飩,疾運則滑,徐運則滯,偏用則薄,正用則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這都是用筆之意。古人總結有勾線十八描,可以說是中國畫用筆的經驗總結。而對於用墨,則講求皴、擦、點、染交互為用,干、濕、濃、淡合理調配,以塑造型體,烘染氣氛。一般說來,中國畫的用墨之妙,在於濃淡相生,全濃全淡都沒有精神,必須有濃有淡,濃處須精彩而不滯,淡處須靈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經驗,亦有惜墨如金的畫風。用墨還要有濃談相生相融,做到濃中有淡,淡中有濃;濃要有最濃與次濃,淡要有稍談與更淡,這都是中國畫的靈活用筆之法。由於中國畫與書法在工具及運筆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二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人早有「書畫同源」之說。但是二者也存在著差異,書法運筆變化多端,尤其是草書,要勝過繪畫,而繪畫的用墨豐富多彩,又超過書法。筆墨二字被當做中國畫技法的總稱,它不僅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還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中國畫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講究,所用顏料多為天然礦物質或動物外殼的粉未,耐風吹日曬,經久不變。敷色方法多為平塗,追求物體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變化。

以上談的中國畫的特點,主要是指傳統的中國畫而言。但這些特點,隨著時代的前進。藝術內容和形式也隨之更新,並不斷地發生變化。特別是「五四」之後,西洋畫大量湧入,中國畫以自己寬闊的胸懷,吸收了不少西方藝術的技巧,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但是,不管變化如何,中國畫傳統的民族的基本特徵不能丟掉,中國畫的優良傳統應該保持並發揚光大,因為中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獨特的體系,它在世界美術萬花齊放,千壑爭流的藝術花園中獨放異彩。中國畫是我們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勞動的結晶,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

有關中國繪畫的起源問題,象有關中國歷史的起源一樣,令人不可琢磨。究竟中國的繪畫開始於何時?何地?是何人所創造?這

Ⅱ 中國繪畫的歷史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亦能抓注主要特徵,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願望以及對於生活的美化裝飾。
先秦繪畫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記載,如周代宮、明堂、廟祠中的歷史人物、戰國漆器、青銅器紋飾,楚國出土帛畫等,都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秦漢王朝是中國早期歷史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大國,疆域遼闊,國勢強盛,絲綢之路溝通中外藝術交流,繪畫藝術空前發展與繁榮。尤其是漢代盛行厚葬之風,其墓室壁畫及畫像磚畫像石以及隨葬帛畫,生動塑造了現實、歷史、神話人物形象,具有動態性、情節性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畫風往往氣魄宏大,筆勢流動,既有粗獷豪放,又有細密瑰麗,內容豐富博雜,形式多姿多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仍,民生疾苦,但是繪畫仍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苦難給佛教提供了傳播的土壤,佛教美術勃然興起。如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該時期壁畫,藝術造詣極高。由於上層社會對繪事的愛好和參與,除了工匠,還涌現出一批有文化教養的上流社會知名畫家,如顧愷之等。這一時期玄學流行,文人崇尚飄逸通脫,畫史畫論等著作開始出現,山水畫、花鳥畫開始萌芽,這個時期的繪畫注重精神狀態的刻畫及氣質的表現,以文學為題材的繪畫日趨流行。
隋唐時國家統一,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繁榮,對外交流活躍,給繪畫藝術注入了新的機運,在人物畫方面雖然佛教壁畫中西域畫風仍在流行,但吳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鮮明中原畫風的作品佔了絕對優勢,民族風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訓、王維、張繰等人的山水畫、花鳥畫己工整富麗,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五代兩宋之後,中國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完備一,出現了一個鼎盛時期,朝廷設置畫院,擴充機構編制,延攬人才,並授以職銜,宮廷繪畫盛極一時,文人學士亦把繪畫視作雅事並提出了鮮明的審美標准,故畫家輩出,佳作紛呈,而且在理論上和創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獨的體系,其內容、形式、技法都出現了豐富精彩、多頭發展的繁榮局面。
繪畫發展至元、明、清,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在題材上,山水畫、花鳥畫占據了絕對的地位。文人畫強調抒發主觀情緒,「不求形似」、「無求於世」,不趨附大眾審美要求,借繪畫以示高雅,表現閑情逸趣,倡導「師造化」、「法心源」,強調人品畫品的統一,並且注重將筆墨情趣與詩、書、印有機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繪畫樣式,涌現了眾多的傑出畫家、畫派,以及難以數計的優秀作品。
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於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單純拘泥於外表形似,更強調神似。它以毛筆、水墨、宣紙為特殊材料,建構了獨特的透視理論,大膽而自由地打破時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與想像力,這種出色的技巧與手段,不僅使中國傳統繪畫獨具藝術魄力,而且日益為世界現代藝術所借鑒吸收。

Ⅲ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山水畫中的地質學趙野木①我國很早就出現了專門描繪自然山川之美的風景畫,我


小題1:1、這是對前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進一步解釋,既有客觀的因素,也有主觀的成分。2、山水畫中的皴法畫表現了一定的地質歲月,但又不等於地質原貌。
小題2:1、在結構內容上承上啟下,是對上文《芥子園畫傳》皴法種類的進一步解說,同時又為下文中地質學中的不同區域的地層進行鋪墊,順理成章的引出地質規律的話題。2、運用舉例子的方法,從側面證明下文的岩石地層的復雜性。又使得語言不枯燥。3、說明認識事物要不斷的創新,今天的山水畫家要學習一些地質知識的必要性。
小題3:1、中國古代山水畫一開始就有重視寫生,以自然為師的傳統。不同畫家居於不同區域,必須要有所創新。2、大自然是千番模樣萬種風姿的,已有的山水畫法還遠遠不能表現出大自然山石的多種風貌,必須不斷豐富創新。3、要成為有成就的畫家,必定要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現新的山水。4、今天的山水畫家如果能夠多學習一些地質知識,發現更多的山石結構,地質構造的不同,對繪畫一家大有裨益。

Ⅳ 山水地質學與中國繪畫屬於什麼類別

這是對前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進一步解釋,既有客觀的因素,也有主觀的成分。
山水畫中的皴法畫表現了一定的地質歲月,但又不等於地質原貌。
在結構內容上承上啟下,是對上文《芥子園畫傳》皴法種類的進一步解說,同時又為下文中地質學中的不同區域的地層進行鋪墊,順理成章的引出地質規律的話題。
運用舉例子的方法,從側面證明下文的岩石地層的復雜性。又使得語言不枯燥。
說明認識事物要不斷的創新,今天的山水畫家要學習一些地質知識的必要性。

中國古代山水畫一開始就有重視寫生,以自然為師的傳統。不同畫家居於不同區域,必須要有所創新。
大自然是千番模樣萬種風姿的,已有的山水畫法還遠遠不能表現出大自然山石的多種風貌,必須不斷豐富創新。
要成為有成就的畫家,必定要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現新的山水。
今天的山水畫家如果能夠多學習一些地質知識,發現更多的山石結構,地質構造的不同,對繪畫一家大有裨益。

這一句體現了整篇文章的一個核心內容,那就是繪畫創作與現實存在的關系。
這個關系,文中有相應的表述,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就是這種關系的絕好體現,山水風貌有其客觀現實性,但繪畫史藝術,從內容來分析古今山水畫家為什麼要不斷發展山水畫的皴法,考慮的角度,當然要依據文本,同時也要考慮藝術發展的必然性。依據原文,發展山水畫的皴法,緣於地域不同,畫法有別的現實需要,也是地質構造不同的現實需要;從發展的角度講,畫家不落窠臼是自身價值的一種

Ⅳ 中國古代山水 人物和花鳥畫的特徵

中國古代繪畫,按傳統的分法,分成人物、山水

、花鳥三個畫科。中國古代山水畫的主要描寫對

象是自然風景。它不但表現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

,而且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自然觀與社會審美

意識,甚至從側面間接地反映了社會生活。中國

山水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科比人物畫晚,隋唐時

期才進入成熟階段,但它在中國繪畫史上得到了

突出的發展,在元代至明、清兩代,成了中國古

代繪畫藝術的主流。在長期的發展中,中國古代

山水畫形成了多種畫法和藝術風格。主要的有:

青綠山水或稱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或稱墨筆山水

、淺絳山水或稱淡著色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

山水等。

如同中國古代人物畫一樣,中國古代山水畫也有

它自己的藝術傳統。這首先表現在:要求創造情

景交融的意境。為此,要求山水畫家「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滿足於

對自然景物的客觀描繪,要求畫家把對自然景物

的認識與感受,與被描繪的客觀對象很好地結合

起來,達到情與景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這種融

合中,表現出一種十分鮮明的、可給人以啟示和

想像的自然景象,同時又包含著耐人尋味的意蘊

。當然,延續了近千年的中國古代山水畫,在意

境的創造上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在唐代有王維、

李思訓等山水畫家,後世稱為「南北宗」;再以

中國古代山水畫的高峰時期——宋、元的山水畫

來說,大體經歷了北宋、南宋和元代三個階段,

這三個階段的山水畫呈現出彼此不同的面貌和意

境。
北宋特別是前期的山水畫,雖然在所描繪的自然

景物中包含著畫家對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

更主要的還是以客觀地描寫自然物為主,如北宋

最著名的山水畫家范寬、郭熙和王希孟的作品就

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現存的范寬最重要的代表

作《溪山行旅圖》,描寫北方雄偉的高山峻嶺,

一座巍峨的山峰幾乎占滿了大半個畫面,給人以

「高山仰止」之感。整個畫面筆墨濃重粗壯,通

幅無一敗筆,於沉雄之中見精微。郭熙的代表作

《早春圖》,描寫北方早春時節清晨的景色,著

重表現自然界不同季節的不同特徵。王希孟的《

千里江山圖》長卷,成功地運用中國山水畫「咫

尺千里」的表現手法,以濃重的色彩,宏大的氣

勢,描繪了祖國山河的遼闊和壯美,抒發了畫家

對大好河山的熱愛。

南宋的山水畫與北宋的山水畫有顯著的不同,突

出表現在迫求詩的意境。現存的許多南宋山水畫

作品的標題就很富有詩意,如深堂琴趣、風雨歸

舟、秋山遠眺、秋江暝泊、寒江獨釣、長橋卧波

、煙江欲雨等等。南宋著名山水畫家馬遠的《寒

江獨釣圖》就很有代表性。畫家以大膽的藝術概

括,把與作品所要創造的意境無關的可有可無的

景物一律刪除,只畫了一葉扁舟漂浮在水面上,

一個漁翁獨自在船上垂釣,除寥寥幾筆畫出幾道

水波外,畫面上出現大片的空白。表面看這些空

白都是虛的,而實際上並非空白,而是虛中有實

,這「實」既代表水——一片汪澤,也代表天。

正是這種水天一色,無邊無際,空曠渺漠的境界

,更突出了江面的遼闊和寒意蕭索的氣氛和漁翁

寒江獨釣的情景。這種根據創造意境的需要在畫

面上留出大片空白的藝術手法,正是中國畫在構

圖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它也是畫面形象的組成部

分,因為既是創造意境的需要,又是增強畫面形

式美的一種手段。因此,中國古代畫家把這種運

用空白的藝術手法稱之為「計白當黑」。以馬遠

為代表的南宋山水畫,盡管題材、場景、畫面小

得多了,但由於極力追求詩的意境,善於進行大

膽的藝術概括,運用以少勝多的藝術手法,作品

的意境更為濃厚、鮮明,顯示了中華民族美學傳

統的重要特色。

到了元代,山水畫在意境的創造上更強調主觀抒

發與個人風格的創造。正如元代著名畫家倪瓚所

說的:「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

似,聊以自娛耳。」他的《六君子圖》便是如此

。畫家描寫江南秋天景色,但重點是畫松、柏、

樟、楠、槐、榆六棵樹,並稱它們為「六君子」

。正如元代另一著名畫家黃公望在此畫的題詩中

點明的「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

顯然是借景抒情。同時,全畫氣象蕭疏,近乎荒

涼,用筆簡潔疏放,突出地表現了倪瓚獨特的藝

術風格。同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的山水畫則又是

另一種風格。如《青卞隱居圖》描寫浙江吳興縣

北卞山的自然景色,整個畫面茂密蒼郁,氣勢雄

偉,與倪瓚的山水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就是

元代山水畫在努力創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的同時,

更強調藝術個性的反映。
其次,中國古代山水畫在空間的處理上,與人物

畫一樣,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西方傳統的風景

畫是以透視學的原理去處理自然景物的空間關系

,而中國的山水畫則採用「以大觀小」、「小中

見大」的手法,即把山水畫家自己看作是一個巨

人,面對自然,如作盆景觀。這樣,千里江山也

可以盡收眼底,或用長卷的形式加以表現,如前

面談到的北宋畫家王希孟的長達11米多的青綠山

水長卷《千里江山圖》;或以中國畫特有的高遠

、平遠、深遠的構圖方法,畫繁復的崇山峻嶺,

如前面談到的北宋畫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

郭熙的《早春圖》,以及元代畫家王蒙的《青卞

隱居圖》,其空間處理突出地體現了中國山水畫

獨特的構圖方法。中國古代山水畫創造的這種獨

特的處理空間關系的藝術手法,既體現了中國畫

家獨特的觀察自然的方法,同時也蘊含著中國民

族的審美胸襟,體現了中國人的自然觀。

此外,中國山水畫在長期的發展中,為了更好地

表現各種樹石的特點,根據各種山石不同的地質

結構和樹木表皮狀態,加以概括而形成了許多行

之有效的表現程式,如表現山石的皴法就有披麻

皴、折帶皴、斧劈皴、雨點皴、卷雲皴、荷葉皴

等十多種。在這些表現程式的應用上,反對照搬

,主張靈活運用,所以不斷有所發展。在山水畫

的筆墨技法上,也較人物畫、花鳥畫更為豐富多

變。如筆法中包括上述的山石多種皴法和點苔法

等;墨法中濕者為「染」,干者有「擦」,趁濕

相化為「破墨」,以干累積為「積墨」等等,可

見中國古代山水畫也同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

傳統和體系。

Ⅵ 簡述中國繪畫與西洋繪畫的主要異同點

美術史從遠古時代的繪畫和雕塑,至今經過了無數春秋的發展,從而讓人類看到了現在的繪畫。經過時間,社會背景,以及工業發展的變化,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自然也就引起了中西方繪畫的不同。可以從幾點來看出很大的差別:中國繪畫講究的是所包含的思想以唯心為主,而西方講究的則是唯物主義。以及繪畫時所用的工具以及畫面的構圖和畫的風格都能說明中西方文化的差別,繪畫的差別。下面就來簡略的分析一下。
第一點提到的就是中國繪畫是以唯心為主,所謂的唯心,個人解釋就是說比較隨意性,畫家看到了所能引起他靈感的對象,比較隨意性的來突出個人的想法,比如畫一個古代美女,不一定忠實的把對象反映在畫面中。而是很大程度上主觀表達了自己的情緒及感覺的意向,他可以用線條來勾畫出美女的輪廓,也可以用比較寫實的方法來畫。但是突出的是自己的想法。而西方繪畫主要偏向於寫實。用眼睛看見的東西就要畫出來,畫蘋果的話,他不可能畫成方的。畫什麼就得像什麼。而且也有個紀實性,當時畫面所形成的空間和明暗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畫家自己的主觀意識很難能體現在畫中。有一點能體現出來唯心和唯物的區別。

老師曾經講過,中國古代的宮廷繪畫人物時,皇帝的頭部一定是在所有人里最大的,而最小的也是官位最低的,幾乎所有的宮廷畫都是這樣,有一點是因為社會原因所導致,但是基本也能體現出來畫家構想是唯心的。而西方畫家給君王或者貴族畫肖像時,是寫實的,高矮,胖瘦,以及臉上的陰暗面都會畫出來,
中國畫皇帝是沒有陰暗面的。從光線講,西方畫一眼就能讓人看出光源的方向,而中國的繪畫就沒有光源。這也是一個大的區別。 還有在從構圖來講,中國繪畫講究的是留白,有些畫的畫面空白的地方占據空間要比畫面所要畫的主體都要多。甚至有些畫的主體只是幾個線條組成,多大部分都是空白。這是中方古代繪畫的一個特點。

在西方繪畫中,講究的就是把畫面填充滿,藍天,白雲,樹木,人物,都要把畫面填充滿,即便是有留白的地方也要用白塗料上色。還有繪畫所用的工具的區別。西方繪畫可以用很多中道具來畫畫,幾乎是任何東西。主要是有鉛筆,碳筆,粉筆,水彩,水粉,油畫顏料。而中國基本也只是墨水跟毛筆。所以最終的畫面也是不一樣的。中國的比較飄渺,西方的比較寫實。還有一個小區別,就是中國繪畫是可以看出當時畫家的心情的。畫家是高興,是悲傷,是喜是怒都能體現在畫中。而西方繪畫是看不出當時畫家的心情的,很難體會到當時的情景。主要是西方寫實畫把畫家也給局限性了。
中國畫的一般都是畫在宣紙上,西方可以畫在紙上或者布上。而中西方在選材上也是有一些差異,中國以山水,人物,花鳥為主。而西方則是以宗教畫,肖像,風景,場景畫,靜物。從名詞上來說也是有差異,中國畫人物時,就叫人物畫。西方則是叫肖像畫。中西方繪畫受文化差異也是很大的,中國受宗教思想影響力較弱,西方受宗教思想影響力較強(17世紀前)。像上面提到的,中國畫多一山水,花鳥為主,所體現的宗教的主題很少,而西方繪畫總是出現像耶蘇,聖母等神聖的事物。而且這里也能體現到唯心和唯物的區別,耶蘇即使是神聖的,是所有信徒心中的神,但在所有的畫中也總是千篇一律的被釘在十字架上。如實的翻譯了聖經中所描寫的場景。而中國的繪畫中所有的神、佛則被表現的多姿多彩,喜怒哀樂各無常理。中國畫從繪畫方式和色彩上說分為工筆跟寫意。而西方畫則是以色彩與素描所區分的。

在從透視來說。(中國畫和西方畫最直觀的區別/中國畫是散點透視,西方畫是雙點透視,以地平線為基礎透視。中國畫很少有透視,就算有也是很簡單的。)而且中國畫越遠的東西越在畫的最高出,越近的東西越在畫的最低處。但是西方繪畫是在地平線的基礎上構成的,只是物體占畫面大小問題。總之中西方繪畫各有各的特點,也有很多共同之處,很多差異之處。文化差異,社會差異,各方面的原由導致了繪畫的差異。

Ⅶ 1.中國早期繪畫特點 2.魏晉南北朝時期藝術發展脈絡 3書畫鑒賞的主要依據 4海上畫派和南嶺

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亦能抓住主要特徵,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願望以及對於生活的美化裝飾. 德風堂

先秦繪畫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記載,如周代宮、明堂、廟祠中的歷史人物、戰國漆器、青銅器紋飾,楚國出土帛畫等,都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秦漢王朝是中國早期歷史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大國,疆域遼闊,國勢強盛,絲綢之路溝通著中外藝術交流,繪畫藝術空前發展與繁榮.尤其是漢代盛行厚葬之風,其墓室壁畫、畫像磚、畫像石,以及隨葬帛畫,生動塑造了現實、歷史、神話人物形象,具有動態性、情節性,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畫風往往氣魄宏大,筆勢流動,既有粗獷豪放,又有細密瑰麗,內容豐富博雜,形式多姿多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仍,民生疾苦,但是繪畫仍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苦難給佛教提供了傳播的土壤,佛教美術勃然興起.如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該時期壁畫,藝術造詣極高.由於上層社會對繪事的愛好和參與,除了工匠,還涌現出一批有文化教養的上流社會知名畫家,如顧愷之等.這一時期玄學流行,文人崇尚飄逸通脫,畫史畫論等著作開始出現,山水畫、花鳥畫開始萌芽,這個時期的繪畫注重精神狀態的刻畫及氣質的表現,以文學為題材的繪畫日趨流行.

隋唐時國家統一,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繁榮,對外交流活躍,給繪畫藝術注入了新的機運,在人物畫方面雖然佛教壁畫中西域畫風仍在流行,但吳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鮮明中原畫風的作品佔了絕對優勢,民族風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訓、王維、張繰等人的山水畫、花鳥畫己工整富麗,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在中國,繪畫的真實性在12世紀宋朝時已發展到高峰,尤以郭熙的早春圖為寫實主義的巔峰,以後就開始轉向主觀情趣的抒發,自王維被盛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後,文人畫悠久的傳統便延續至今.又自北宋後,中國繪畫漸趨注重筆墨情趣的形式主義,舉例而言文徵明的畫即意不在山水的描繪,而是藉由山水來堆砌各種運筆的手法.到15世紀的明朝末年,清朝初期時,畫家已經開始向表現自我方向轉化,不注重客觀世界的描繪,而是,八大山人、揚州八怪、任伯年、吳昌碩等都有很強的自我風格,而不再計較再現自然的真實性. 現代畫家如齊白石、張大千等更體現出大家風范,他們畫的不一定真實,但任何人也模仿不出他們畫的精髓!

五代兩宋之後,中國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完備,出現了一個鼎盛時期,朝廷設置畫院,擴充機構編制,延攬人才,並授以職銜,宮廷繪畫盛極一時,文人學士亦把繪畫視作雅事並提出了鮮明的審美標准,故畫家輩出,佳作紛呈,而且在理論上和創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獨立的體系,其內容、形式、技法都出現了豐富精采、多頭發展的繁榮局面.

繪畫發展至元、明、清,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在題材上,山水畫、花鳥畫占據了絕對的地位.文人畫強調抒發主觀情緒,「不求形似」、「無求於世」,不趨附大眾審美要求,借繪畫以示高雅,表現閑情逸趣,倡導「師造化」、「法心源」,強調人品畫品的統一,並且注重將筆墨情趣與詩、書、印有機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繪畫樣式,涌現了眾多的傑出畫家、畫派,以及難以數計的優秀作品.

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於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單純拘泥於外表形似,更強調神似.它以毛筆、水墨、宣紙為特殊材料,建構了獨特的透視理論,大膽而自由地打破時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與想像力,這種出色的技巧與手段,不僅使中國傳統繪畫獨具藝術魄力,而且日益為世界現代藝術所借鑒吸收.

Ⅷ 中國繪畫的起源與發展是怎樣的

中國的繪畫史可上溯至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距今約七千年的歷史。最初是畫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一些象形符號。不過,這些符號將進化成兩種不同的藝術體系—文字和繪畫,即“書畫同源”。

實際上,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張彥遠在其開創性著作《歷代名畫記》中,將中國繪畫的起源追溯至傳說時代,即黃帝時代,並指出當時的象形文字是書寫和繪畫的統一。他認為,圖形與文字的分開各自發展,繪畫才發展為一門專門的藝術,而直到秦漢時期才出現探討繪畫的技巧,魏晉時期名家的出現,才標志著繪畫臻於成熟。這一有關早期中國繪畫發展的理論至今仍基本成立。

中國自古以來認為中國文字與繪畫的起源是相同的,如很多出土的陶刻圖案符號。



不管是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中國畫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知。

Ⅸ 中國繪畫與外國繪畫表現客觀事物的方法有何不同

西方用的是油畫
東方用的是水墨
西方重在表現事物
中國重在表現意境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