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質災害今年

地質災害今年

發布時間: 2021-02-04 05:40:13

⑴ 今年的地質災害這么多,到底是人類對地球的破壞還是地球對人類的懲罰呢

有因必有果,人類對地球的破壞是我們有目共睹的,不過一些其他氣候及來自地球之外的不可抗因素也是起了一定的干擾破壞作用。

⑵ 年1月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2月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14 期

與多年同期相比,2011 年 1月全國地質災害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較少,15 起災害主要發生在四川、河南、廣東、廣西和山東等地區,未造成人員傷亡。災害類型以地面塌陷為主,災害級別以小型為主。據往年情況,2月份是地質災害的低發期,但需注意防範雨雪冰凍和冰雪融化引發地質災害。

一、1月地質災害災情

1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15 起,其中滑坡 1 起、崩塌 5 起、地面塌陷 9 起; 因災直接經濟損失 284.5 萬元,無人員傷亡。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減少 (表 1)。主要原因是去年廣西、貴州等省 (區)因降雨、削坡、采礦等因素引發多起地質災害; 貴州發生一起特大型滑坡災害,造成較大財產損失。

1月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2 起,避免人員傷亡 581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1.7 億元。

1月地質災害分布在 6 個省 (區)。按發生數量依次是四川、河南和廣西等(表 2); 按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依次是四川、廣東和山東等 (表 3)。

表 1 2011 年 1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表 2 2011 年 1月各省 (區)地質災害發生數量統計表 單位: 起

表 3 2011 年 1月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統計表 單位: 萬元

二、1月地質災害特點

(一)多年同期相比災情最輕

與 2001 年以來多年同期相比,今年 1月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排第六位,多於2001 年 (5 起)、2002 年 (6 起)、2003 年 (4 起)、2004 年 (5 起)和 2009 年 (4起); 地質災害發生數量雖較多,但因災造成人員傷亡人數為歷年最少 (同2009 年都為零傷亡),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也為歷年最少。

(二)災害類型以地面塌陷為主,災害級別以小型為主

1月份,全國 共 發 生 地面 塌陷 9 起,占 總數的 60% ; 崩塌 5 起,占 總數的33% ; 滑坡 1 起,占總數的 7% 。災害級別以小型為主,共 14 起,占總數的 93% 。

(三)直接經濟損失以人為因素引發為主

全國 15 起地質災害中,人為因素引發的有 7 起,占總數的 47%,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 231 萬元,占總數的 81%。人為因素主要為采礦和工程建設等。

三、2月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地質災害多年發生規律,2月份是地質災害的低發期,但需注意防範雨雪冰凍和融化引發地質災害。總體預測 2月地質災害發生的頻次和危害程度可能與 1月份基本相當或略偏重,預測災害將主要發生在西南、西北和華東局部山區。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八日

⑶ 年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71 期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今年以來,國務院領導多次做出重要批示,特別是國務院第 157 次常務會議對全面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出總體部署。2011 年 6月,國務院印發了 《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以下簡稱 《決定》)。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 《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重點工作分工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各地和有關部門的職責任務。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 《決定》,大力推進防治體系建設,著力加強汛期防範工作,並取得了明顯進展。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在深入學習貫徹落實 《決定》的同時,認真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防治體系建設和年度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我部在前期工作基礎上,結合相關部門和各省 (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部門工作開展情況,對 《決定》貫徹落實和 2011 年地質災害防治情況進行了認真梳理總結。現將有關情況予以通報。

一、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及其特徵

截至 2011 年 12月20日,2011 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15620 起,其中滑坡11474 起、崩塌 2299 起、泥石流 1380 起、地面塌陷 352 起、地裂縫 86 起、地面沉降 29 起。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的地質災害 117 起,243 人死亡,32 人失蹤,137 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 40 億元。全國共成功避讓地質災害403 起,避免人員傷亡 3.5 萬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7.2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接近一半,死亡失蹤人數降至不足十分之一; 與過去 5 年同期平均數相比,發生數量相當,死亡失蹤人數降至不足三分之一。今年的地質災害特點如下:

一是誘發因素以降雨、地震等自然因素為主,累計 13092 起,占總數的 90%。9月份,陝西、四川等省連續出現較強降雨過程,局部地區出現多日強降雨,引發地質災害 1765 起,造成 72 人死亡、失蹤,直接經濟財產損失 14 億元。

二是地質災害類型以滑坡為主,全國共計發生11474 起,占總數的73%。滑坡規模以中小型居多,在強降雨條件下呈現群發性。如 9月18日,汶川地震影響區的南江縣受降雨影響,引發地質災害 765 起,造成 14 人死亡失蹤,多處基礎設施受損。

三是地質災害及其造成的人員傷亡主要發生在中西部山地丘陵區,其中山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雲南、陝西等 7 省 (區)共發生 12815 起,造成 227 人死亡失蹤,分別占總數的 82%和 83%。

四是主汛期地質災害多發,從 6月至 10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15072 起,累計造成 217 人死亡失蹤,分別占總數的 96%和 79%。

各地通過組織開展排查巡查復查工作,共確認新生地質災害隱患點 1.9 萬處,威脅人員 76.4 萬人。對威脅人員和財產安全的隱患點,及時開展了應急處置,並納入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體系。

二、防範工作部署早落地實

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認真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地質災害防治的最高價值准則。

一是部署工作周密及時。2011 年 2月召開年度地質災害防治趨勢預測會商會,分析形勢,判斷趨勢,確定防範重點。3月下發通知,提出總體工作要求。4月召開全國汛期防治工作視頻會議,進行全面動員和部署。5月啟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為社會公眾和相關部門提供防災信息。7月根據防災總體情況,召開緊急視頻會議,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等。今年以來,我部針對降雨、雨雪冰凍、融雪等發出防災通知 30 余次,各省級國土資源部門共召開地質災害防治會議129 次,發出通知 份。

二是檢查指導突出重點。在汛期防災關鍵時期,部領導親自帶隊赴汶川、三峽庫區、西南山區、西北黃土地區指導檢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2011 年我部共派出50 多個由部領導、司局長帶隊的工作組,汛期啟動了 7 大片區地質災害防治專家長期駐守 18 個重點省份開展巡迴檢查。各省級國土資源部門共組織開展督促檢查407 次,組織專 業 技術 人員 4.1 萬 人 指 導 各 地 開展 地質災害 隱患 排 查 巡 查 復 查工作。

三是監測預警及時准確。國土資源部與中國氣象局聯合下發文件,進一步推進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服務工作。共製作預警產品 153 份,通過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發布,新增國土資源手機報、微博空間等手段,向社會公眾及時發布信息。

四是應急處置科學有效。針對突發地質災害,我部派出 30 個應急工作組,省級國土資源部門派出 3106 個工作組,協助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全年沒有出現次生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事故。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和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堅持做好應急值守工作,共 700 多人次參與應急值守,報送有關信息 600 多條。

三、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通過加強群測群防、預警預報、科學研究和教育培訓等工作,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得到提升。

(一)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得到加強

一是通過開展以縣 (區、市)為對象的群測群防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等的 「十有縣」建設,縣級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得到顯著提高。目前,全國 「十有縣」總數達到 1337 個,覆蓋 95%以上的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

二是專業技術力量不斷加強,全國共有地質災害應急專家 2500 人分布在各省(區、市)指導防治工作,3520 家地質災害防治資質機構共計 10 多萬人承擔著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等工作。今年累計有 4.1 萬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地質災害排查巡查核查、應急處置宣傳培訓工作。

三是依託專業防治機構開展防治技術研究。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試驗基地建設、地震擾動重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範與生態修復、重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及應急救災關鍵技術研究、汶川地震帶科學鑽探等一批科研項目的開展,為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發揮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

四是群眾防災減災意識普遍提高,通過廣泛宣傳培訓,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深入人心,進入千家萬戶,幹部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得到提高,專業技術人員業務水平得到提升。我部全年針對甲級地質災害防治單位開展防治施工與監理培訓班 38 期,共有 300 家單位、8000 多人參加培訓。

五是各地加強了群測群防隊伍建設,目前,全國群測群防監測員已從前幾年的10 萬名增加到 35 萬名,他們在汛期看守著 20 萬處隱患點,不畏艱險、不分晝夜、用心監測、及時預報,在最困難、最危險的環境中執行著最崇高的生命任務。2011年全國成功避讓地質災害 400 多起,避免 3.5 萬人傷亡。

(二)綜合採取防治措施,有效消除地質災害威脅

我部積極指導各地在扎實做好監測預警工作的基礎上,重點實施工程治理和搬遷避讓手段,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威脅,通過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新機制建設工作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地質災害防治。

一是通過工程措施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各地通過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共實施2260 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消除了威脅 87.8 萬人的地質災害隱患,可保護經濟財產240 多億元。部分已完成的防治工程在應對今年汛期地質災害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 2010 年 8月13日爆發特大山洪泥石流的四川省綿竹市清平鄉文家溝,通過實施科學的治理工程,在今年雨情水情比去年還復雜的情況下,成功阻止了泥石流災害再次發生。

二是通過搬遷避讓有效規避地質災害。各地結合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等開展受威脅群眾的搬遷避讓工作。今年全國共實施 6438 處 28.1 萬人的搬遷避讓。福建省將 「造福工程」搬遷避讓與地質災害防治相結合,計劃通過兩個階段的努力,實現 13 萬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的搬遷避讓,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的搬遷任務。陝西省則結合陝南地區生態移民工程,計劃用 5 ~10 年左右時間,將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的 60 萬群眾逐步搬遷至安全地帶。

三是積極探索地質災害防治新機制。各地在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組織機構和責任管理制度創新,技術力量和保險制度引入等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廣西梧州市積極探索治理與搬遷避讓相結合的辦法,將地質災害防治與舊城改造、新農村建設、土地開發利用、市政建設、城市景觀改造、城鄉增減掛鉤相結合,由點及面,化被動防災為主動防災,既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點百姓所受的威脅,又通過建立新的社區讓百姓安居樂業。江蘇鎮江、甘肅蘭州、重慶、山西靈石等地政府積極引導、吸引社會技術力量和資金參與地質災害防治。

四、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 《決定》

《決定》作為新時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得到各地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貫徹落實工作深入推進。

(一)地方黨委政府狠抓落實

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狠抓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的貫徹落實工作,加大機構、人員和經費保障力度,加強具體防治任務部署,加強演練培訓等手段運用。一是從組織機構上,全國已有 24 個省 (區、市)明確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27 個省 (區、市)明確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機構,224 個市及近1000 個縣加強機構建設。山東、陝西、甘肅等省已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領導年度考核內容。二是從經費投入上,省級財政累計投入資金 50 多億元,是 2010 年的 2.1 倍,其中四川、雲南、陝西、重慶、廣西、山西等省財政大幅加大投入力度。三是措施落實上,各地加緊部署調查工作,廣東省提出開展全省山區重點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和威脅 100 人以上及飲用水源地等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詳細勘查目標。四是應急演練上,2011 年全國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地質災害演練 2563 次,參加人數達到 100 多萬人。通過演練示範,險情出現時,地方決策果斷,避險路線場所明確,防災減災效果明顯,對今年因災死亡失蹤人員減少發揮了重要作用。五是培訓教育上,各地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大力開展防治知識宣傳與培訓。四川省在汛期培訓群眾 200 多萬人,浙江省組織專家深入基層開展 「送一套書、貼一幅畫、放一部片、講一堂課」的地質災害防治 「四個一」活動,對 10000 多名群測群防監測員開展培訓。安徽省開展 「六個一」貫徹學習 《決定》活動,編制 《學習問答30 題》,對 《決定》 進行深入解讀和宣傳。

(二)各相關部門密切配合

各相關部門全力支持,認真組織開展相關領域內的地災防治,加大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和技術力量投入力度,部門分工協助的防治機制進一步完善。一是中編辦積極支持,我部在相關司局和直屬事業單位分別加掛了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和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牌子,配備專門管理幹部和技術人員。二是財政部進一步加大了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投入力度,由 2010 年的 14 億元增加到 25 億元; 交通運輸、鐵路系統分別投入資金 16.6 億元和 10 億元,開展 6585 公里國省干線公路和鐵路沿線山洪地質災害防治; 民政部、財政部加大地質災害救災資金投入。三是發展改革、教育、科技、環境保護、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旅遊、能源等部門在制定實施有關規劃和工程建設過程,重點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易災地區生態環境評估和監管,國務院三峽辦積極推進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地質災害防治內容的實施。四是水利部先後派出 19 個檢查組赴各地督促檢查山洪災害的防禦及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工作; 氣象部門在重點地區建設 1300 個鄉鎮自動氣象站、5000 個暴雨監測站,加強雨情動態監測; 鐵道部組織開展鐵路沿線的地質災害隱患重點排查。五是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積極參加突發地質災害搶險救援,共出動兵力 10526 人、民兵預備役 11972 人、車輛機械 1420 余台、直升飛機 11 架,圓滿完成各項任務,累計轉移、解救群眾 2.9 萬人。

五、精心謀劃,扎實做好下一步工作

地質災害具有隱蔽性、突發性和破壞性,且我國地質地貌復雜,全球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還需一段時間,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我們將在謀劃長遠的同時,扎實做好當前工作。

一是繼續做好 《決定》的貫徹落實,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繼續深入貫徹落實 《決定》,積極主動指導、督促各地制定相關貫徹落實意見和重點工作分工方案,將目標、任務、措施落實到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確保 《決定》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配合國辦開展 《決定》貫徹實施的督促檢查。繼續開展以提升縣級防治能力為目標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規范化建設,開展 《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修編和調查評價、防治工程等技術規范編制工作,加強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的技術管理和服務工作。

二是編制實施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加強防治項目的實施。《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已上報國務院,《全國地質災害防治 「十二五」規劃》已徵求相關省和部門意見,將盡快與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報國務院,同時我部將積極配合發展改革委、三峽辦組織實施好 《全國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和綜合治理總體規劃》、《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地質災害防治內容。

三是加強重點時段重點區域防治,扎實做好明年防治工作。通過會商、動員、檢查等部署開展年度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做好預警預報和應急處置。在做好常規性工作的基礎上,加大對地震災區、三峽庫區等重點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指導力度,指導各地做好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輕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附件: 2011 年各省 (區、市)地質災害防治情況統計表 (略)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⑷ 為什麼今年地質災害這么多

也不能說多
地質災害是普遍存在的
要發生就的有合適的條件(強降雨、乾旱、地震)
恰好今年雨量大
達到50年一遇
所以出現地質災害比較多發
屬正常現象
不必擔心

⑸ 年月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月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66 期

一、地質災害災情

(一)2011 年 1 ~10月災害災情

2011 年 1 ~ 10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15514 起,其中滑坡 11430 起、崩塌 2267起、泥石流1374 起、地面塌陷300 起、地裂縫84 起、地面沉降29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114 起,236 人死亡、32 人失蹤、129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39.61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減少(表 1)。

1 ~ 10月全國共成功避讓地質災害 393 起,避免人員傷亡 34141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7.09 億元。

表 1 2011 年 1 ~10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二)10月災情

10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492 起,其中滑坡 316 起、崩塌 134 起、泥石流 20起、地面塌陷 15 起、地裂縫 4 起、地面沉降 3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5 起,13 人死亡、11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0.7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減少 (表 2)。

10月全國成功避讓地質災害 21 起,避免人員傷亡 2371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7994.6 萬元。

表 2 2011 年 10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10月地質災害分布在 18 個省 (區、市)。按發生數量由多到少依次是廣西、四川、福建、雲南等 (表 3); 按造成的人員死亡人數由多到少失蹤依次是山東、貴州、廣西、陝西等 (表 4); 按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依次是四川、福建和雲南等(表 5)。

表 3 2011 年 10月各省地質災害發生數量統計表 單位: 起

表 4 2011 年 10月地質災害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統計表 單位: 人

表 5 2011 年 10月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統計表 單位: 萬元

二、10月地質災害特點

(一)與多年同期相比災害發生數量較多,死亡失蹤人數最少

與 2005 年以來多年同期相比,今年 10月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次高,僅低於 2010年; 因災造成人員死亡失蹤人數最少; 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次高,僅低於 2010年。原因是受台風 「納沙」帶來的強降雨影響,10月初在廣西南寧市、欽州市等地區引發 129 起滑坡、崩塌災害。

(二)西部地區受災最嚴重,其他地區相對較輕

人員傷亡一半分布在西部地區,因災共造成7 人死亡失蹤,占總數的53.85%;四川、雲南、西藏、廣西直接經濟損失最嚴重,共造成 0.44 億元的財產損失,占總數的 62.78%。

(三)災害類型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災害級別以小型為主

10月份,全國共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470 起,占總數的 95.53% 。災害級別以小型為主,共 477 起,占總數的 96.95%。

(四)以自然因素引發為主

全國 492 起地質災害中,自然因素引發的有 386 起,占總數的 78.46%; 人為因素引發的有 106 起,占總數的 21.54%。自然因素主要為降雨、重力作用等; 人為因素主要為采礦、人工切坡、開采地下水和爆破等。

三、重大災害實例

9月25日,山東省煙台萊州市夏丘鎮京長採石礦因降雨和采礦發生崩塌,災害規模達 1000 立方米,造成 6 人死亡。

四、11月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地質災害多年發生規律,11月份是地質災害的低發期,但仍需防範秋季異常強降雨和人類活動引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可能。總體預測 11月地質災害發生的頻次和危害程度可能較 10月份輕,災害可能主要發生在西南、東南和西北的局部山區。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⑹ 四川發布今年第幾個紅色地災預警了

7月15日,省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結合省氣象台天氣預報情況,發布地災氣象風險紅色預警,涉及綿陽、德陽、成都的平武、北川、安州、什邡、綿竹、彭州等6個縣(市、區)。這是我省繼7月10日發布地災紅色預警後,今年第二次發布紅色預警。

「紅色預警為我省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的最高等級,一周內兩次發布紅色預警,在我省地災預警工作中並不多見。」省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說,此次紅色預警涉及區域已連續降雨多日,且受地震影響地質結構相對鬆散,容易誘發滑坡等地質災害。記者對比兩次預警區域發現,預警范圍大致相同,主要集中在龍門山區一帶,其中平武、北川、安州、什邡、綿竹5個縣(市、區)連續兩次「上榜」。

除了紅色預警外,廣元、綿陽、成都、雅安、眉山、樂山、阿壩的14個縣(市、區)還有橙色預警,多地為黃色預警。按照預警要求,各地應密切關注當地降雨預報及降雨實況,加強巡查房前屋後斜坡、靠山靠崖、溝口等危險地段,發現險情及時採取主動預防避讓措施,撤離受威脅人員。橙色預警還要求基層政府及有關部門適時啟動應急預案,做好地質災害主動預防避讓等應急防範工作。

⑺ 年8月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9月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55 期

2011 年 8月全國地質災害發生數量較小,人員傷亡相對較少,經濟損失同比大大減少。2011 年 9月防災形勢依然嚴峻。9月份全國大部分地區還處於汛期,也是台風 (熱帶風暴)登陸頻繁期。預測 9月地質災害重災地區可能主要集中在西南、中南、華東和西北等地區山區。汶川地震影響區、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較高,需要重視。同時應高度重視台風 (熱帶風暴)帶來的強降雨對東南沿海地區的影響。

一、地質災害災情

8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648 起,其中滑坡 293 起、崩塌 148 起、泥石流 175起、地面塌陷 22 起、地裂縫 6 起、地面沉降 4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22起,15 人死亡、2 人失蹤、20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2.53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大大減少 (表 1)。主要原因是今年 8月異常強降雨少於去年同期。

表 1 2011 年 8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8月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71 起,避免人員傷亡 4528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1.84 億元。

8月地質災害分布在 24 個省 (區、市)。按發生數量由多到少依次是四川、湖北、雲南等 (表2); 按造成的人員死亡失蹤人數由多到少依次是雲南、四川、陝西等 (表3); 按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由大到小依次是雲南、四川、湖北等 (表4)。

表 2 2011 年 8月各省地質災害發生數量統計表 單位: 起

表 3 2011 年 8月地質災害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統計表 單位: 人

表 4 2011 年 8月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統計表 單位: 萬元

二、地質災害特點

(一)多年同期相比災情最輕,死亡失蹤人數最少

與 2005 年以來多年同期相比,今年 8月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最低,因災造成人員死亡失蹤人數為最少,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少。

(二)西部地區受災最嚴重,沒有重大群死群傷事件

人員傷亡基本都在西部地區,因災共造成 15 人死亡失蹤,占總數的 88%; 雲南、四川直接經濟損失最嚴重,共造成 1.78 億元的財產損失,占總數的 70%。

(三)災害類型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災害級別以小型為主

8月份,全國共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616 起,占總數的 95% 。災害級別以小型為主,共 602 起,占總數的 93%。

(四)以自然因素引發為主

全國 648 起地質災害中,自然因素引發的有597 起,占總數的92%; 人為因素引發的有51 起,占總數的8%。自然因素主要為強降雨,人為因素主要為采礦和切坡等。

三、重大災害實例

8月15日,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功果橋鎮功果村魯基溝村民小組發生特大泥石流,規模 6 萬 m3,直接經濟損失 3286 余萬元。

四、9月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地質災害多年發生規律,9月份全國大部分地區還處於汛期,也是台風(熱帶風暴)登陸頻繁期,防災減災形勢依然嚴峻。區域強降雨、局地暴雨和台風(熱帶風暴)帶來的強降雨誘發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很大。地質災害可能主要發生在西南、中南、華東和西北的局部山區。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九月八日

⑻ 為什麼今年的地質災害那麼多

目前人類尚不能在地質現象上施加自己的意志,所以和人力幾乎沒有關系,尤其是地震,這就是地殼活動的結果;
至於今年的情況,那就是在今年大地構造運動非常活躍,故而引發地震。

⑼ 2019年1至8月,有哪些地理災害新聞要有時間,例如2019年幾月幾日星期幾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統計,截至2019年8月14日10時,「利奇馬」共造成中國1402.4萬人受版災,57人死亡(其中浙權江45人,安徽5人,山東5人,江蘇1人,台灣1人),14人失蹤(浙江3人,安徽4人,山東7人),直接經濟損失537.2億元人民幣

⑽ 年~ 9月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第四季度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59

2011 年 1 ~ 9月全國地質災害發生數量、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同比大大減少。9月是今年以來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最為嚴重的月份。第四季度將進入地質災害低發期,發生頻次和危害程度將低於主汛期。秋季強降雨、台風和人類工程活動還將引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總體預測第四季度地質災害可能主要發生在西南、西北、中南和華東局部山區。

一、總體情況

(一)2011 年 1 ~9月總體災情

2011 年 1 ~ 9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15022 起,其中滑坡 11114 起、崩塌 2133起、泥石流1354 起、地面塌陷315 起、地裂縫80 起、地面沉降26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109 起,223 人死亡、32 人失蹤、118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38.91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減少(表 1)。

1 ~ 9月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372 起,避免人員傷亡 31770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6.29 億元。

表 1 2011 年 1 ~9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二)9月災情

9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2290 起,其中滑坡 1527 起、崩塌 364 起、泥石流 309起、地面塌陷 76 起、地裂縫 7 起、地面沉降 7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20起,81 人死亡、9 人失蹤、24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16.32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減少,而發生數量和直接經濟損失均增加 (表2)。9月是今年以來死亡失蹤人數最多的月份,主要原因是月內四川、陝西等地遭遇強降雨襲擊,引發較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

9月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71 起,避免人員傷亡 16151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1.33 億元。

表 2 2011 年 9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二、突發事件及處置情況

2011 年 9月17日14 時 10 分,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席王街辦石家道村白鹿塬北坡發生特大黃土滑坡災害,滑坡體方量達 24.80 萬 m3,共造成 32 人死亡,5 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 5200 多萬元。

根據調查,該區土質情況以及連續強降雨是造成此次災害的主要原因。該滑坡位於黃土塬邊,滑坡體上部為馬蘭黃土,土質疏鬆,下部為離石黃土,中間夾多層古土壤。黃土塬地形高陡,垂直節理發育,易於雨水滲入,而古土壤土質緻密,具有隔水作用,形成易滑地質結構。在強降雨作用下,黃土體易於在黃土與古土壤界面產生失穩滑動。該地區 9月份前半個月累計降雨量達 284.50 毫米,是同期月均降雨量的 3 倍,發生災害前 24 小時的降雨量為 42 毫米。降水滲入土體,使得坡體自重增大,降低土體強度,在降水作用影響下,引發此次黃土滑坡。

災害發生後,西安市、灞橋區黨委、政府迅速趕赴現場組織搶險救援工作。陝西省國土資源廳接到災情報告後,迅速啟動重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並向陝西省應急辦和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辦電話報告,派出應急工作組趕赴現場進行應急調查和指導搶險救災工作。國土資源部派出專家組與當地工作組進行會商,提出監測建議、二次險情發生的撤離預案等安全搶險、搜救指導意見,防止了二次災害的發生,保證了搶險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趨勢預測

第四季度將進入地質災害低發期,發生頻次和危害程度將低於主汛期。秋季強降雨、台風和人類工程活動還將引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總體預測第四季度地質災害可能主要發生在西南、西北、中南和華東局部山區。

四、對策建議

為防範台風和秋季強降雨對西南、西北、中南和華東局部山區帶來的地質災害,當地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應繼續加強預防,密切關注當地天氣變化,加大對地災隱患點的排查、巡查和復查力度,確保群測群防體系健全、信息通暢,能及時應對出現的災情險情。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月九日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