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工作
❶ 工程地質工作的任務是什麼
工程地質的工作任務是:查明建設場區的工程地質條件,諸如:地形地貌,地層岩性版,地質構權造,水文地質條件,自然物理地質作用,天然建築材料等,找出並分析論證不良地質條件和地質作用引起的工程地質問題,如:區域穩定問題,岩體穩定問題,與地下水滲流有關的工程地質問題等等。進而對這些問題進行定性或(和)定量評價,必要時進行地質過程演化分析和地質過程機制分析,弄清工程地質問題發展趨勢,評價其對工程建設的影響程度,從而為工程建設提供建議和依據。
❷ 煤礦工程地質勘察工作
煤礦工程地質勘察工作應盡量收集已有的地質、水文地質及鄰近礦區的生產資料,充分利用地質孔、水文地質孔來滿足工程地質調查的要求。在詳查階段,勘探孔間距一般500~1000m,用於工程地質目的一般不需增加勘探孔數,孔徑一般採用89mm或108mm,對鬆散層、軟弱岩層及煤層採用雙層管取芯以減少擾動。須安排一定數量的孔全孔取芯。取芯深度一般要求從煤層之上30m至煤層以下10m。
3.1.3.1 鑽孔編錄工作
(1)在鑽進過程中,每一岩層分層的鑽進速度、鑽桿振動以及沖洗液消耗量的變化、水位變化等均應作仔細觀察、記錄。
(2)取樣或破壞岩芯之前,擦凈岩芯表面的泥漿進行彩色拍照,這可提供一個持久良好的記錄,而且可通過這些相片給出節理、自然岩層分層、軟弱岩層及軟弱夾層。
(3)對於取芯的每一岩(土)層,取芯後應立即觀察描述。
黏土類土:首先根據黏土顆粒含量多少(藉助於搓條、刀切等手段)劃分為黏土和亞黏土,再描述其顏色、成分、層理、結核包裹體、化石、滑面及其傾角、接觸面、溫度和可塑性等。
砂類土:首先根據顆粒粒組的百分含量劃分為礫石,粗、中、細、粉砂,再描述其顏色、顆粒成分及含量、分選性、滾圓度、層理、接觸面、化石、結核、濕度和密實程度等。
岩石:要描述每一岩石分層的岩石名稱、顆粒成分及含量、分選性、滾圓度、膠結物成分及含量、膠結方式、層理、接觸類型、該層的岩石質量標志(RQD)、強度、不連續面的密度及崩解、膨脹特性等。
野外可按以下簡易標志描述:
1)RQD:某一地層分層>10cm長的岩芯之和與該分層岩芯總長度的比值(%)。
2)折斷強度:從岩層中取出150mm岩芯,試著用手將其折斷。折斷強度可用下列標准予以估計:高的——手摺不斷,中等的——很少折斷,低的——經常折斷。
3)不連續面密度:以每分層中每米節理或不連續面的數量分級。
高的:>10,結構面極發育,岩體破碎;
較高的:2~10,結構面發育,岩體破裂;
中等的:0.5~2,結構面較發育,岩體呈塊狀;
低的:<0.5,結構面不發育,岩體完整。
4)崩解性:將有代表性的風乾的長25cm的岩芯放入水中10min,據以下標准評價確定。
高的:完全崩解;中等的:有些崩解;低的:很少或沒有崩解。
(4)取樣方法:根據煤層和岩石物理力學性質試驗的要求,對岩(土)層分層依次採取尺寸和數量均符合實驗要求的完整試樣,經包裝、蠟封後運往實驗室,如果是土樣、濕度敏感性較大的岩石均應在取芯後立即取樣,以保持濕度和不被風化。
(5)每個鑽孔應進行物探工作。
(6)鑽孔編錄的綜合成果必須反映在鑽孔工程地質柱狀圖上,該圖應包括下述項目:地層岩性、柱狀、RQD、折斷強度、不連續面密度、崩解性質、綜合評價等。這一圖件對評價地層的冒落特性,查明潛在的地層控制問題,估計平均支護載荷密度都是非常有用的。
1)節理和不連續面的密度和方向,它們之間的接觸關系及充填情況。利用這一資料可評價頂、底板岩層變形性質及分析殘余構造應力的方向。
2)直接頂板地層的厚度和力學特性。這些性質會大大影響工作面後方地層的冒落性、變形特徵、工作面支護載荷、頂底板移近、煤巷支護及岩層移動。
3)詳細調查岩芯丟失的層段,以查明軟弱岩層。
4)黏土岩和砂岩位置及厚度的變化,由此可查出古河床或河漫灘的標志,預計可能出現的地層控制問題。
5)每一地層單位的RQD、強度、崩解性、各岩層間出現離層的可能性。據此可確定平均支護密度及煤巷支護。
3.1.3.2 專門工程地質工作
下面討論更為詳細的工程地質資料的獲得方法。這些資料包括節理和不連續面的性質、原岩應力狀態、岩土層的強度指標、崩解性、岩體變形性質等。
(1)節理和不連續面的密度、間距、形狀和延伸等,這些可在岩石露頭上進行節理裂隙統計得到;也可通過岩心直接測繪,如此需考慮使用雙管鑽進,取得定向岩芯;還可使用物探技術或鑽孔電視於孔內直接測得節理裂隙圖像。
(2)可在鄰近礦井中使用應力解除法,或在鑽孔中通過水力破裂法測定原岩應力狀態。水力破裂法適應於較深處的應力測量,且只能得到水平面上的兩個應力的大小和方向,垂直方向的應力則需按深度和上覆岩層的容重計算得到。以上測量必須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認為該區有構造應力存在時才進行,否則即按自重應力場計算原岩應力。
(3)實驗室測定的岩(煤)塊強度變形指標有變形模量、泊松比、單軸抗壓強度、單軸抗拉強度、岩塊和節理面的粘聚力與內摩擦角值。這些參數應盡量在較大直徑的岩樣上測定,以便更接近岩體指標。
在進行岩移預計或留設防水煤柱時,尚需得到鬆散層的變形和強度指標,它們是土的壓縮系數、無側限變形模量、泊松比、粘聚力和內摩擦角、無側限抗壓強度,黏土的抗拉強度、固結系數、先期固結壓力,還要得到其他常規的物理性質指標,如含水量、黏土的塑限及液限、砂土的相對密度、顆粒成分等。
(4)水理性質:在水或濕氣作用下,頂、底板岩石的惡化對地層控制是極其不利的。岩石的水理性質可由膨脹和崩解指標表示,決定這一性質的內因是它所含黏土礦物的性質及含量,如含蒙脫石的黏土類岩石最易崩解和膨脹,因此還必須進行岩石的礦物成分分析。
(5)岩體的變形性質:在鑽孔內設置鑽孔膨脹儀以測量直接頂、底板橫向變形性質,通過聲波測井可得到垂直層理方向的岩體變形性質。
3.1.3.3 水文地質調查
包括鬆散層含水層中的地下水和基岩含水層中的地下水的調查。這些調查應提供以下信息:(1)地下開挖時潮濕的區域;(2)開挖區地下水量的預計;(3)采礦引起的地面及岩層移動對地表和地下水變化的影響。為此,必須進行野外鑽孔抽水、注水試驗,以查明地下水水位、水流方向,岩層的滲透性,各主要含水層間的水力聯系等。
3.1.3.4 圖件的編制
工程地質工作的成果應反映在以下圖件上,可便於開采設計和生產使用:
(1)工程地質柱狀圖。在綜合鑽孔編錄及專門工程地質工作的基礎上編制,並需將各岩層劃分為工程地質岩組(指工程地質性質相近的岩層的組合)。它包括以下內容:地層單位、深度、厚度,各岩組岩性描述,岩石(體)的變形指標、強度指標、膨脹崩解特性,節理裂隙的密度和方向,可能離層的部位和岩層的滲透系數等。
(2)工程地質剖面圖。著重反映沿勘探線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包括工程地質岩組、風化帶界線、各岩組主要物理力學性質、地下水位、岩層滲透性等內容。
(3)工程地質問題平面預測圖。根據頂、底板岩性岩相、岩石物理力學指標、岩體變形性質,節理、裂隙、斷層的產狀和密度,地下水活動情況,瓦斯集中的可能性等,對頂、底板岩層進行穩定性評價,預測可能出現的地層控制問題,為選擇採煤設備和頂、底板管理方法提供依據。
❸ 主要建築物地區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
在1955年初步設計階段第二期工程地質勘察的同時,也布置了為論證三門峽水利樞紐主要建築物地段,技術設計階段的工程地質工作(如勘探豎井、水平探硐及灌漿試驗),以便進一步了解混凝土重力壩建基高程處,及左右兩岸壩肩接觸部分的閃長玢岩的裂隙程度、風化厚度、岩石物理力學性質、地下水向基坑的滲入量,以及設計帷幕灌漿時的孔排孔距等。
1956年為了進一步確定在已選定的下壩線方案上建壩的問題,需要詳細地研究基岩頂板高程、構造和第四紀沉積層以及分布在本地段的各種基岩物理力學性能,因而補打了13個鑽孔。
此外,為了進一步核定混凝土重力壩壩內式電站與壩後式電站兩種比較方案,在正常高水位360m時的工程地質條件,1957年3月三門峽水電站設計總地質師B.Й.薩維里耶夫提出了下列的主要勘探任務:
1.進行比例尺1:1000地質測繪,對主要建築物布置的范圍內,閃長玢岩中所有的破碎帶及裂隙密集帶進行了解,並進一步說明其透水性和地下水的承壓性,以及破碎帶灌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提高基礎岩石的質量。
2.進一步確定閃長玢岩的頂板所在高程。
3.根據地質勘探資料,進一步確定閃長玢岩表面風化帶的厚度,以及壩基風化岩石開挖的深度。
4.為了設計最好的排水系統(在灌漿帷幕的後面),對溢流壩段和廠房壩段基礎閃長玢岩裂隙做詳細說明,以便根據對裂隙的觀測資料,擬定出排水鑽孔的方向和所需要的數量。
5.為了設計溢流壩段的護坦,應在溢流壩至張公島間的地段內,進行對閃長玢岩完整性的研究。換句話說也就是要研究閃長玢岩中裂隙的大小,它們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情況,以及該地段內的構造破碎帶和裂隙密集帶的詳細性質。
6.進一步明確主要建築物基礎岩石的物理力學性質,特別是河床地段閃長玢岩以下的軟弱岩石(煤層和炭質頁岩)的特性。
7.進一步明確區內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學成分及其侵蝕性,以便選擇水泥的成分和標號,並確定左、右兩岸地下水的流向,預測該地段內水庫形成後,其地下水流的方向及其水質變化情況。
8.為了解決壩址區的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於1957年4月對壩址下游右岸的老鴉溝及左岸的寨後溝先後布置了6個鑽孔,尋找奧陶紀馬家溝組石灰岩中的岩溶裂隙水,首先在69號孔中發現了有水,因孔徑太小,然後分別在右岸的74號孔與左岸的231號孔中共取得60L/s的水量,這些水量只能滿足第一期的施工用水。因此,於1957年9月在右岸8號孔附近補打了373號孔,又取得70L/s的水量。(Ⅱ-23)兩處水量為130L/s,可滿足施工用水。但由於水中含硫酸根離子較高,不適宜生活用水,故三門峽工程局在七里溝口修建了一、二級沉沙池,採用黃河水,經處理後作為生活用水,這樣三門峽壩址區的施工場地各個方面的用水都得到了完全的滿足。
經過上述一系列的技術設計階段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在地質測繪及勘察資料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對主要結構物地基的工程地質條件,又做了進一步的論證,特別是基礎中的斷層及構造破碎帶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變化,向深部的延伸,以及透水性方面,又做了進一步的闡明。但是對這些破碎帶是否伸延到下煤系岩層中去,以及破碎帶與斷層生成後,在第三紀及第四紀年代內是否活動過,今後結構物遭到了地震作用,基礎下的斷層及構造破碎帶是否會活動,而危及結構物的安全等等問題,都沒有給予明確的答案。這個問題的回答,在三門峽主要結構物技術設計中,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為了解決此問題,1958年2月三門峽水電站設計總地質師B.И.薩維里耶夫提出了為進一步查明壩址區地質構造的任務書。地質總隊根據任務書的要求,1958年2~5月,經過兩個多月的勘探工作,這一問題已基本上得到了解決(Ⅱ-7)。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的混凝土重力壩壩後式電站方案,正常高水位350m,大壩在以後可能加高到360m,也就是說按360m正常高水位設計,350m高程施工。根據這一設計方案的要求,在結束技術設計工程地質勘察工作之前還需要補充下列工作,這些工作中有一少部分是屬於施工詳圖階段的。
1.在右岸從壩軸線至混凝土拌和樓場地(在此地段300m高程上,設計有通往水利樞紐安裝場地的鐵路專用線),需進行比例尺1:500的工程地質測繪。根據上述測繪資料,必須闡明岸邊的穩定性,及下鐵路線在施工過程中,邊坡穩定性的保證措施,和採取保證通往安裝場地的鐵路專用線行車安全措施的必要性。
2.在混凝土非溢流壩左岸接頭地段,進行1:500的工程地質測繪,根據測繪資料編制地質剖面,進一步確定該地段內石炭-二疊紀煤系岩層的厚度、成分和產狀要素,閃長玢岩表層裂隙性及風化深度,以及闡明左岸接頭部位穩定設計措施的必要性。
3.在混凝土非溢流壩右岸接頭地段,根據1:2000地質測繪資料,編制出精確的地質剖面,其目的是進一步確定黃土層以下閃長玢岩的埋藏深度,以及該地段內基坑開挖所需完成的土石方工程量。
4.為了進一步確定1、16、18號斷層在黃河河床部分的位置及斷距,必須在擬定的地質剖面圖A—A線上補打鑽孔6個。
5.為編制出准確的壩軸線、隔牆軸線、機組軸線,以及溢流壩軸線上的地質剖面圖,還需補打11個鑽孔。
6.進一步確定在河床內沖刷深坑部位的大壩河床地段閃長玢岩的頂板及沖積層的厚度、成分,需補充打4個鑽孔。
7.為了防止大壩基礎構造破碎帶的滲漏和帷幕灌漿時的孔距與孔排距離的設計需要,從1956年4月到1958年8月,其間還進行了4個地段的灌漿試驗工作。
上述工作除了個別水上鑽孔,由於洪水到來沒有進行鑽探外,絕大部分已於1958年9月完成,資料亦已於1958年9月底前送交設計部門。
根據1952年到1958年所取得的一系列的地質資料,用來編制三門峽水利樞紐的技術設計,已基本上滿足了設計要求(Ⅱ-2、Ⅱ-3、Ⅱ-8)。
1952~1958年主要建築物地區的工作量及勘探程度,詳見表3及圖7。
表3 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主要建築物地段1952~1958年間各個勘察階段的探工作項目及完成工作量總表
續表
❹ 地質工程專業主要從事什麼樣的工作
地質工程設計的范圍非常廣泛,幾乎囊括了全部的基礎建設。比如房屋建築、水利水電、公路、鐵路、煤礦建設、電力建設、石油行業、礦產勘探普查等等,涉及到所有建設。可以說就業面非常寬泛。
主要從事的地質調查、地質勘探、為其他設計單位(或專業)提供基礎的地質資料。主要分為外業工作和內業工作。外業指的是地質調繪、野外地質鑽探等,內業主要為針對外業地質資料的整理,主要為畫圖和編製成果報告,提供岩土設計參數等。
❺ 工程地質勘探施工包含哪些工作內容
工程地質勘探施工包含以下五項:
①搜集研究區域地質、地形地貌、遙專感照片、水文、氣象屬、水文地質、地震等已有資料,以及工程經驗和已有的勘察報告等;
②工程地質調查與測繪;
③工程地質勘探見工程地質測繪和勘探;
④岩土測試和觀測見土工試驗和現場原型觀測、岩體力學試驗和測試;
⑤資料整理和編寫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❻ 工程地質勘查的就業前景
工程地質勘察啊。。。就業前景是地質方面最不樂觀的。。。如果版喜歡地質類專業的權話可以學資源勘查工程(石油類)或者岩石礦物學(普通類)等專業,勘探感覺更像高級技工,打個比方,我是石油類的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從我的了解來講資源勘查工程的以前叫學地質的,在油田都是地質研究所、錄井公司一類的工作,而勘查技術工程專業的人基本都是在物探公司。。。那單位就是每天跑野外然後搞人工地震和地質勘查的。。。相對來講肯定辛苦一些。。。
如果說就業的話資源勘查工程的如果進不去油田的話其實每個省的地質局很愛要這個專業的大學生的,去那邊工作的全是事業編公務員待遇,我很多同學都是簽的那個,他們每天也是跑野外爬山什麼的,但是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沒有剩下待業的人。。。但是勘查技術方面的就不一定了。。。地質行業的主要發展我覺得還是在石油行業。。。石油其實就是研究地質的。。。這個你應該明白吧。。。地方的地質局都是常規工作,有很多的地質局的老師傅都到各個油田去打工,待遇很豐厚,不過缺點就是長年不在家,要在外漂泊,直接在油田上班的就不一樣了。。。總是大概就是這樣,目前為止地質行業就業前景還是很好的,不過未來的事誰也說不好的
❼ 試列舉工程地質勘察中詳細勘察有哪些主要的工作
地址勘察要勘察周圍的環境,建築物情況,植物綠植情木情況,有沒有古墓孔洞什麼的?
❽ 主要設計階段的工程地質工作簡介
根據國務院的決定,三門峽工程的設計工作由蘇聯列寧格勒設計分院承擔,其所需的地質資料全部由中國提供。因此,責成地質部、電力工業部與黃河水利委員會聯合組成「黃河三門峽地質勘探總隊」,負責提供全部地質資料。地質總隊在各個階段的勘察工作,是根據該項目的總地質師提出的任務而進行的。
從1955年9月到1959年9月,由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以下簡稱地質部)與電力工業部水電總局(以下簡稱水電總局)以及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會)共同組建的黃河三門峽地質勘探總隊(以下簡稱地質總隊),承擔了黃河三門峽壩址和水庫區的全部地質勘察工作。在三門峽工程局的領導下,經過4年的勘察,提交了初步設計階段第二期以及技術設計階段所需的各項地質資料,並在壩址進行了基坑開挖的地質素描和質量驗收工作。
1955年到1959年,地質總隊所進行的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1.在主要建築物地區(含大壩的初步設計、技術設計及基坑開挖),進行了比例尺1:2000、1:1000、1:500及1:10000的地質測繪工作。為了了解建築物基礎的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而進行了鑽探、坑槽探、豎井、平硐,並進行了壩基帷幕灌漿試驗工作與室內各項試驗分析工作。
在大壩施工開挖期間,還進行了基坑地質素描與質量驗收工作。
2.在輔助建築物方面:對圍堰、混凝土系統場地、變電站、汽車基地、永久住宅區、沉沙池(二期施工供水用,下同)、跨河公路鋼橋、鐵路專用線等場地的基礎進行了工程地質勘探。
3.對大壩與圍堰所需的混凝土砂、礫石與土料方面,共進行了14個產地的地質測繪與勘探工作,最後選定靈寶澗河為大壩混凝土用的砂礫石材料產地。史家灘為圍堰所需的砂石料的主產地。
4.在居民區勘探方面:對大安居民區和會興鎮居民區,進行了比例尺1:5000的地質測繪,前者作了初步勘探工作;後者作了詳細的勘探工作。
5.在供水水源地勘探方面,分別在壩址區與會興鎮居民區進行了勘探,最後在壩址區地找到了喀斯特裂隙水,滿足了1959年以前的工地施工用水,但因水質上有一些缺陷,因此在壩址下游又修建了兩級沉沙池,將用一部分黃河水來補充生活用水。在會興鎮地區找到了三門系中的孔隙承壓水,水量、水質均已滿足設計的要求。
6.在水庫方面
(1)1956年9月對水庫區涑水防護地段進行了初步設計階段所需的各項工作,包括地質測繪、壩基勘探、建築材料勘探以及峨嵋嶺的滲漏勘探等。
(2)1956年10~12月,對水庫區進行了50個水庫區庫岸的坍岸與浸沒預測剖面的地質測繪工作,同時作了初步的計算,並提出了文字說明書。雖然這次工作做得較為粗糙,但給今後水庫勘探工作打下了基礎。
(3)1957年9月至1958年8月,在水庫區進行了比例尺1:50000綜合性的補充工程地質測繪工作,成圖比例尺為1:20萬。
(4)1957年9月至1958年9月底,在水庫周邊進行了坍岸與浸沒預測剖面的勘探工作,共勘探了61個剖面。在勘探結束後,將其中的部分鑽孔選作地下水長期觀測孔,對地下水的動態進行了長期觀測。
通過4年(1955~1959年)的地質勘察所搜集到的資料,基本上滿足了設計方面的要求。
在地質總隊工作期間,有關主要建築物、輔助建築物及建築材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根據蘇聯列寧格勒水電設計分院、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設計總工程師A.A.柯洛略夫與設計總地質師B.И.薩維里耶夫所布置的任務書進行的。在此工作期間長期得到了B.И.薩維里耶夫、E.C.索柯洛娃等地質專家的親自指導。此外,還得到了地質部馬舒柯夫專家,列寧格勒水電設計分院C.Я.茹科夫斯基專家等以及我國的裴文中、張宗祜、李捷、陳夢熊等專家的指導和幫助。
在水庫勘探過程中的浸沒和坍岸資料的分析和計算方面,是在水利電力部O.Б.巴索娃專家的親自指導下進行的。
7.工作方法的說明
(1)在壩址地質測繪中所採用的地形底圖,當地質圖的比例尺大於1:10000時,均採用同比例尺的地形圖作底圖。這些圖紙是在1954~1955年間由燃料工業部水電總局實測的地形圖。
水庫區的比例尺1:50000的地質測繪工作,系採用1954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實測的1:10000地形圖與1956年10月航空測量的1:25000的地形圖經放大而編製成比例尺1:10000的地形圖為底圖。
在編制水庫區比例尺1:200000的地質圖與地貌圖時,雖然水庫區已編制了1:20萬的地質圖,但所採用的地形底圖的范圍還不夠大,因而其外圍部分就採用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編制的黃河流域地形圖,比例尺為1:200000作為地形底圖補充其圖幅面積不足部分。
(2)在地質測繪操作方面,在圖件的比例尺大於1:2000的地質測繪時,所有的地質點,都是採用經緯儀測定的;當比例尺小於1:5000時,則均採用半儀器目測法與三點交匯法。比例尺1:200000的圖件是根據地質部961隊、秦嶺隊、中條山隊和地質總隊不同比例尺的圖件編制而成的。
(3)在勘探堅硬的岩石時,則採用岩心迴旋鑽,鑽頭為鋼砂鑽頭與合金鋼鑽頭。均採用清水作沖洗液,禁止使用泥漿作沖洗液。
在鬆散岩層中,大多數採用鋸齒鑽、勺形鑽或管鑽。採取原狀土樣時,則採用西蒙諾夫式原狀取土器。同時均採用干鑽法,一般不用沖擊鑽鑽進。
(4)野外試驗方面所採用的操作方法,主要是以蘇聯列寧格勒水電設計分院所制定的各項規程、規范和工作指南等,作為地質總隊的主要規程、規范和工作指南。例如鑽孔壓水試驗、單孔抽水試驗、試坑注水試驗、地下水長期觀測指南、天然建築材料等各項規程。
(5)室內試驗方面,天然建築材料的操作方法是採用列寧格勒設計分院所介紹的蘇聯有關規程而進行的。
在土工試驗方面,則主要採用水利部所編制的《土工試驗操作規程》。
1952~1958年間完成的所有地質勘察工作和試驗工作量詳見附錄。
地質總隊所進行的各項工作的勘察步驟與內容,分述如下。
❾ 工程地質專業出來後能幹哪些工作
1、勘察部門,岩土工程勘察或者地質災害勘察;
2、設計部門,比較難進了,近些版年可能都要權研究生;
3、施工單位,他們還是比較喜歡懂工程地質的人的,不過就是艱苦一點,還有點危險。
至於要學好的課程:
1、地質基礎課:構造地質學、第四季地質、水文地質學基礎。
2、專業課:工程岩土學、土力學、岩體力學、專門工程地質學。
3、最好學點力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以後進設計單位有幫助。
4、計算機方面最低要求:word、excel、ppt這些總得會吧?CAD平面作圖熟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