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研究所
⑴ 中國地球科學院物探化探研究所待遇怎麼樣
現在地質都不是很景氣了。
⑵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科院)物探化探研究所讀博士,找工作容易嗎一般是去什麼單位
可以 學校 石油單位
⑶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的物化探方法與技術
航空物探: 航空電法/航空磁法
地下物探:井中瞬變電磁/井中電磁波/井中聲波/井中電視/PS測井/多參數綜合測井等
地面物探:高精度重力/磁法測量、各種電法測量、淺層地震測量、地質雷達測量、樁機檢測、管線檢測、沉降監測等
海洋物探:測深/多波束測深、側掃聲納、多譜勒洋流剖面測量、海上地震測量、海洋磁測、海底高精 度重力測量等
化探: 區域化探、礦區化探、環境與農業化探、深穿透地球化學、氣體地球化學測量、地電化學和水化學測量、地球化學元素 分析測試、標准物質研製等。
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簡稱物化探所)作為國家現代地質勘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依託單位,擔負著我國地學領域中勘查地球物理(物探)與勘查地球化學(化探)兩大學科的研究開發及推動相關技術進步的任務,形成了擁有電磁場精細勘查、彈性波場勘查、位場勘查、地下物探、航空物探、物探數據處理、應用地球化學、地球化學填圖、生態環境地球化學、深穿透地球化學、地球化學分析測試技術、地球化學標准物質研製、油氣物化探理論與方法、礦產資源勘查研究等物化探技術方法的國家級科研技術創新基地。
2009年承擔各類科研地調項目99項,年度經費共計9774萬元。其中:國家科技及專項項目(課題)27項,經費2794萬元;地質調查項目38項,經費3704萬元;省級財政專項5項,經費2826萬元;所長基金29項,經費450萬。
所長兼黨委書記韓子夜(中)、副所長徐剛峰(右二)、副所長胡平(左二)、副所長徐龍強(右一)、副所長史長義(左一)
2009年重要科技進展及科研成果
航空電法測量技術應用及新技術研發均取得重要進展:「863」重大計劃課題「時間域航空電磁勘查系統研製」成功實現了磁矩達到50萬A·m2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發射機研製,高靈敏度寬頻三分量感應線圈感測器、實時寬頻高精度數據採集收錄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和試驗取得了實質性的階段成果。以國產Y12IV型飛機作為時間域固定翼航空電磁系統的運載平台的飛機改裝方案通過風洞試驗。
採用頻率域航電儀與航磁、航空放射性測量儀集成的航空物探綜合站首次完成了省部合作項目「內蒙古二連浩特—東烏旗地區1:5萬航空物探綜合站勘查」項目,實現了24萬km2大面積、區域性地球物理測量,查明了測區電磁場、磁場和放射性地球物理場的基本特徵。研究了區內主要地質體、地質現象的電磁識別技術,進行了航空視電阻率岩性構造填圖,為該區進一步普查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地質資料。圈定了有明確找礦意義的179處基岩導體異常,重點解剖6處,取得了良好的找礦成果。
由3架Y1211型飛機組成的機隊,搭載著物化探所航空物探室研製的HDY—402型三頻航空物探(電磁放)綜合站,在石家莊中核集團標准源上進行航空伽瑪能譜儀靜態及動態標定。
實現了瞬變電磁測量結果的動態可視化三維解釋:在「863」計劃探索導向類課題「復雜地電條件下瞬變電磁三維異常特徵反演」項目的支持下,完成了復雜地電條件下瞬變電磁三維有限差分法正演數值模擬,解決了正演三維模型可視化輸入輸出、計算速度慢、邊界效應影響大等關鍵技術;實現了瞬變電磁場與三維地質體相互作用的動態可視化,研製了動態可視化地下三維瞬變電磁場程序模塊,為形象地描述地下瞬變電磁場不同衰減時間的空間分布形態,研究瞬變電磁法的機理及擴散過程,理解瞬變電磁法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強有力的圖示工具;實現了定源回線瞬變電磁三維異常特徵反演,為瞬變電磁實測數據的三維處理和解釋最終走向實用化提供了一套新的方法技術。
物化探技術在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勘查中初見成效:青海木里地區物化探勘查實驗研究表明,應用物化探綜合技術可以圈定天然氣水合物賦存的有利區帶(塊)。化探異常可以指示水合物物質來源,圈定天然氣水合物分布范圍,物探方法可以進一步圈定水合物有利賦存的有利構造部位。實驗結果還表明,木里地區水合物除煤型氣來源外,還有原油伴生氣來源,因此木里地區既要關注天然氣水合物,也要關注油氣資源,應進行綜合能源調查與評價。
青海木里工作照
「礦產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技術規程」完成了CSAMT法技術規程的起草:在廣泛徵求國內相關單位和專家意見,廣泛收集研究地礦、石油、煤炭等行業現有相關規范的基礎上,吸收了CSAMT法國內外最新發展與實用性成果,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而確定了CSAMT法的作業流程、各項技術指標和質量檢查與評價標准及相關附錄。該規程內容齊全、層次清晰、格式規范、編制基礎扎實、依據充分;各項指標合理、要求具體,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對規范電性CSAMT法的地質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實施中蒙邊界填圖項目野外工作照
在中蒙跨界區域圈出大型礦靶區32處:「中蒙邊界地區地球化學塊體編圖」項目制訂了針對中蒙邊界荒漠戈壁區和草原區的1:100萬地球化學填圖技術標准,為雙方開展聯合地球化學編圖和對比研究奠定了基礎。完成中蒙接壤地區31萬km2的1:100萬69種元素地球化學填圖,結合1:20萬區域化探數據編制了中蒙邊界100萬平方公里1:100萬和1:20萬地球化學圖,建立了大型礦地球化學預測標志。預測銀多金屬大型礦靶區31處,斑岩型銅金礦靶區1處;首次製作出世界最大的白雲鄂博稀土礦地球化學圖,並新發現大規模稀土元素異常2處。
鑽天山示範區靶區優選結果示意圖
「隱伏斑岩型塊狀硫化物型銅多金屬礦床地球化學環境異常結構和定位預測方法研究」項目成果:為在我國東部地質工作程度較高的地區開展地球化學勘查提供了方法技術,拓展了地球化學勘查方法技術研究的思路。對九—瑞成礦帶斑岩型塊狀硫化物型Cu多金屬礦的成礦遠景進行了預測,在成礦遠景區內優選出了找礦靶區。篩選出用於斑岩型塊狀硫化物型Cu多金屬礦勘查的地球化學新指標,包括分散元素、稀土元素、常量化學組分等。兼顧礦化過程中富集和貧化作用兩類元素地球化學信息的需要,建議土壤測量樣品加工採用水篩方式,粒級確定為—20~+150目。總結歸納出斑岩型塊狀硫化物型Cu多金屬礦礦致異常結構規律。在鑽天山示範區I號異常地段同時出現富集和貧化兩類元素異常,是有進一步工作意義的找礦靶區。以成礦地球化學環境及異常結構規律為基礎,提出了隱伏斑岩型塊狀硫化物型Cu多金屬礦預測定位方法技術。
「內蒙古自治區白乃廟巴彥呼舒高石山等地區銅鉛鋅多金屬礦物化探新方法查證」成果:通過1:25000地質調查,了解了白乃廟、高吉高爾-海力敏、罕達蓋林場工區地層、岩漿岩、構造、礦產分布特徵,為物化探異常解釋提供了依據。通過1:25000相位激電測量、岩屑測量,總結了工作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徵,圈定視相位異常19處、化探多元素組合異常10處。優選重點物化探綜合異常進行了1:10000地質簡測、相位激電測量、岩屑測量,進一步了解了異常特徵和地質成礦條件。提出找礦靶區5處(罕達蓋林場工區3處、高吉高爾工區2處)。其中罕達蓋林場工區東北部以Mo為主的多金屬異常,有的樣品Mo含量已達邊界品位,鑽探結果證實該異常是斑岩型鉬多金屬礦的顯示。根據罕達蓋林場工區ZK0002鑽孔原生暈測量結果,對多種元素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了分析,指出除Fe、Cu外,該區Mo也是一種重要的成礦元素。提出了適用於半乾旱草原區銅鉛鋅多金屬礦勘查及定位預測的綜合物化探方法技術組合。
罕達蓋林場工區Mo異常
「礦產勘查中地球化學異常評價新指標及其應用研究」入選中國地質學會2009年十大地質科技進展:同位素、硫(碲)、稀土元素等指標為地球化學異常評價提供了更加系統全面的信息。發生貧化的元素與發生富集的元素在地球化學勘查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綜合利用元素的富集和貧化規律構建異常結構模型,是實現地球化學異常評價指標定量化的基礎。這項研究成果不僅為大興安嶺中北段異常成礦前景評價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技術,更重要的是豐富了地球化學勘查指標和方法技術應用的基礎理論,對促進學科領域的進步和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為地球化學異常評價方法技術研究指明了方向。
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系列標准物質研製成果: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系列標准物質包括15個水系沉積物、12個土壤、10個生物樣品,共計37種。這些標准物質從我國地質調查的需求出發,研製了為廣大地質分析實驗室廣泛接受的水系沉積物標准物質GSD1-8,補充了中國西部乾旱荒漠區,中國東北森林沼澤區、灘塗等不同景觀、不同性質的水系沉積物和土壤樣品,基本涵蓋了中國主要景觀區和主要土壤類型。研製的10個生物樣品使物化探所的生物標准物質數量達到35種,涵蓋了中國主要大宗農產品與主要生物類型。水系沉積物與土壤樣品定值元素達72種,生物樣品定值元素達59種,定值元素多、定值精度高,能滿足礦產勘查、地球化學調查與評價、動植物檢疫、農業與環境調查等領域的需求。
標准物質候選物采樣點位示意圖
「覆蓋區深穿透地球化學方法技術完善與標准建立」成果:提出細粒級樣品是在乾旱荒漠戈壁覆蓋區進行深穿透地球化學調查的有效采樣介質。初步建立了荒漠戈壁覆蓋區準平原化過程中元素的分散模型,了解了深部含礦信息在地表的富集層位、富集粒度和賦存狀態,發現深部含礦信息富集在垂直剖面頂部的弱膠結層細粒級粘土和鐵錳氧化物膜中,剖面底部靠近礦體的風化層。研製了針對荒漠戈壁覆蓋區4個金屬活動態分析的內部標准樣,初步給出了50餘種元素的全量、一步提取和四步提取的內部參考值。在乾旱荒漠戈壁區進行了淺鑽取樣試驗研究,初步提出了淺覆蓋區淺鑽化探取樣的可行性。編寫了《乾旱荒漠戈壁覆蓋區穿透性地球化學技術操作規范(草案)》。在黃土覆蓋區、沖積物覆蓋區進行了地氣捕集劑實驗的空白控制、不同類型和不同濃度捕集劑的地氣實驗以及地氣元素組分特徵方面的研究,發現地氣中成礦元素Cu、Pb、Zn、Ni等元素含量最高,地氣方法最適合用於覆蓋區尋找多金屬礦床。
乾旱荒漠區野外采樣工作照
乾旱荒漠戈壁覆蓋區淺鑽地球化學取樣工作照
「吉林省農田生態系統區域地球化學評價」項目研究成果簡介:「吉林省農田生態系統區域地球化學評價」系吉林省人民政府與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合作實施的「吉林省農業地質調查——吉林省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項目的子項目。經過4年工作,全面完成了各項研究任務,獲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對吉林省農田區有毒有害與有益營養元素的自然來源與人為來源進行了追蹤,建立起元素生物有效量與影響因素間的定量關系模型;通過定量關系模型,利用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數據對研究區表層土壤環境質量進行了整體評價。吉林省農田區有毒有害與有益營養元素的生態效應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區生產的玉米、水稻等大宗農產品全部是安全食品,且多為綠色食品。但蔬菜中重金屬元素含量超標現象普遍。農作物中重金屬來源甄別研究結果顯示:農作物中有相當一部分重金屬並不是來自於土壤,而可能主要是來自大氣。吉林省農田生態系統安全性預測結果顯示:研究區目前整體環境質量良好,但研究區中東部土壤酸化嚴重,有32%面積的土壤已基本喪失酸緩沖能力,有34%面積的土壤酸緩沖能力已較弱,迫切需要防止土壤酸化加劇。
研究區大氣干濕沉降物中As含量分布圖
中國區域土壤地球化學評價標准研究:「中國區域土壤地球化學評價標准研究」是「中國農業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標准體系研究與成果集成」項目的工作內容之一。本項目查清了以山西、江蘇、湖南/浙江、黑龍江/吉林為代表的4個研究區內17項元素指標的累積程度和累積途徑,並針對元素的存在形態特點確定了用於多種元素活性組分研究的提取劑AB-DTPA。通過對根系土元素含量與農作物籽實中元素含量間相關性的研究,確定了當農作物中出現元素含量超過食品衛生標准時,土壤中元素全量和有效量的臨界值,構建了各研究區土壤元素生態效應評價的定量標准體系及安全和預警指標,為其他景觀區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標准體系的研製提供了可借鑒的案例。
研究區土壤中有效氮與全氮含量關系圖
珠江水系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成果:項目通過珠江水系北江、東江、流溪河、潭江及西江(廣東省境內河段)幹流及其重要支流河水懸浮物,河水、底泥、沉積柱、流域內主要地層岩體等樣品地系統採集與分析,查明了元素在底泥—懸浮物—河水中的分布與分配特徵,以及豐水期、枯水期的季節性變化規律;區域地球化學元素分布、元素組合、稀土配分等特徵顯示,水系中重金屬等元素含量與匯水域地球化學背景、礦床分布及礦產開發等人類活動污染有關;沉積柱、重礦物組合、鉛同位素組成特徵顯示,河流中重金屬等元素主要為自然成因,但已疊加有人為污染;結合徑流量資料,計算了珠江水系主要河流每年輸送進入珠江三角洲平原區的元素通量,以及珠江水系輸送入海中的元素通量。該項成果為珠江三角洲平原區土壤中重金屬異常元素的成因來源研究、珠江口近岸淺海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提供了基礎資料。
珠江水系豐水期懸浮物態Cd濃度分布
珠江水系豐水期水溶態Cd濃度分布
⑸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抄:中國地質科學院襲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是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所屬的專門從事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方法技術研究與應用的國家公益性科研機構,是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組成部分,又是中央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機構。是我國現代地質勘查行業物探和化探兩大學科的科研創新基地,相關應用基礎理論和新方法新技術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的輻射源。
⑹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的概述
1957年9月創建於北京,是國土資源部直屬的最大的物探化探專業技術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365人,其中高級科技人員129人,中、初級專業技術人員125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260多人,其中博士後、博士和碩士64名,中科院院士1人。截止2004年底,固定資產4400萬元,資產總量超億元。
現持有國家或部門核發的甲級資質證書有:《工程物探甲級單位》、《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甲級勘查單位資質證書》、《地質勘查資格證書》(地球物理勘查甲級和地球化學勘查甲級),1998年通過了國際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
物化探所擔負著推動中國物探化探兩大學科應用基礎理論研究、新方法新技術研究與開發的任務,同時也是地質勘查行業高技術的集散地和輻射源。擁有各類先進的物探儀器和分析測試設備,為物化探科研和開發提供了重要的條件保障。方法技術包括空中(航空)、地面、海(水)上、地下(井中)等物探勘查技術和國際領先的岩石、土壤、水系沉積物、地氣、植物、環境等化探勘查技術。物化探研究所集研究、開發、勘查於一體、技術方法齊全,人才薈萃、裝備精良,在中國地勘行業學術地位舉足輕重。
建所40多年來,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如斜磁化理論的普及應用、激電方法技術研究及在全國的推廣、大比例尺高精度全國重力圖件的編制、全國1/20萬區域化探掃面方法研究及推廣、中小比例編圖、標准物質研製、勘查地球化學元素分析方法研製及樣品分析等一批優秀的成果,在推動了物化探學科的發展中起到了開拓性作用。承擔的國家攀登項目、國家攻關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973」項目、部門重點等科技項目超過千項,其中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6項、獲原地礦部科技成果獎100多項、獲全國性和地方性成果獎數十項,為中國物探化探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1年,在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方案中,物化探所被國家定位於「非營利性科研機構」,並於2004年底通過了由科技部、財政部、中編辦聯合組織驗收。進入國家基礎研究創新隊伍,以承擔應用基礎性創新研究任務,瞄準物化探學科發展的前沿,不斷的推出原始創新成果,推動物化探學科的發展,並積極做好國土資源部地質「野戰軍」組建准備工作,為國家地質工作和國土資源大調查提供技術支撐。
物化探所是全國擁有地球化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已培養碩士研究生近50名,是中國地質學會物探專業委員會、化探專業委員會掛靠單位。
⑺ 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這個單位怎麼樣
聽說還可以,出野外補足高
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的介紹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簡稱:物化探所)內,是國土資源部直屬的中國容專門從事勘查地球物理和勘查地球化學應用研究的專業研究所,同時也是科技部批准組建的「國家現代地質勘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現任所長、法人代表彭軒明教授,名譽所長謝學錦院士。
⑼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怎麼樣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簡稱:物化探所),是國土資源部直屬的中國專門從事勘查地球物理和勘查地球化學應用研究的專業研究所,同時也是科技部批准組建的「國家現代地質勘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現任所長、法人代表彭軒明教授,名譽所長謝學錦院士。
1957年9月創建於北京,是國土資源部直屬的最大的物探化探專業技術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365人,其中高級科技人員129人,中、初級專業技術人員125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260多人,其中博士後、博士和碩士64名,中科院院士1人。截止2004年底,固定資產4400萬元,資產總量超億元。
現持有國家或部門核發的甲級資質證書有:《工程物探甲級單位》、《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甲級勘查單位資質證書》、《地質勘查資格證書》(地球物理勘查甲級和地球化學勘查甲級),1998年通過了國際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
物化探所擔負著推動中國物探化探兩大學科應用基礎理論研究、新方法新技術研究與開發的任務,同時也是地質勘查行業高技術的集散地和輻射源。擁有各類先進的物探儀器和分析測試設備,為物化探科研和開發提供了重要的條件保障。方法技術包括空中(航空)、地面、海(水)上、地下(井中)等物探勘查技術和國際領先的岩石、土壤、水系沉積物、地氣、植物、環境等化探勘查技術。物化探研究所集研究、開發、勘查於一體、技術方法齊全,人才薈萃、裝備精良,在中國地勘行業學術地位舉足輕重。
建所40多年來,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如斜磁化理論的普及應用、激電方法技術研究及在全國的推廣、大比例尺高精度全國重力圖件的編制、全國1/20萬區域化探掃面方法研究及推廣、中小比例編圖、標准物質研製、勘查地球化學元素分析方法研製及樣品分析等一批優秀的成果,在推動了物化探學科的發展中起到了開拓性作用。承擔的國家攀登項目、國家攻關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973」項目、部門重點等科技項目超過千項,其中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6項、獲原地礦部科技成果獎100多項、獲全國性和地方性成果獎數十項,為中國物探化探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1年,在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方案中,物化探所被國家定位於「非營利性科研機構」,並於2004年底通過了由科技部、財政部、中編辦聯合組織驗收。進入國家基礎研究創新隊伍,以承擔應用基礎性創新研究任務,瞄準物化探學科發展的前沿,不斷的推出原始創新成果,推動物化探學科的發展,並積極做好國土資源部地質「野戰軍」組建准備工作,為國家地質工作和國土資源大調查提供技術支撐。
物化探所是全國擁有地球化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已培養碩士研究生近50名,是中國地質學會物探專業委員會、化探專業委員會掛靠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