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與地基基礎陳洪江
㈠ 建築工程中地基與基礎的區別
1、概念不同。地基是指建築物下面支承基礎的土體或岩體。基礎是指建築底部內與地基接觸的容承重構件。地基基礎是指以地基為基礎的房屋的牆或柱埋在地下的擴大部分。地基基礎的設計和檢測是建築工程人員工作的重要一環。
2、作用不同。基礎的作用是把建築上部的荷載傳給地基。地基必須堅固、穩定而可靠。 工程結構物地面以下的部分結構構件,用來將上部結構荷載傳給地基,是房屋、橋梁、碼頭及其他構築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基:
3、基本深度不同。在基礎工程中,樁基礎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樁基礎的類別簡單分為端承樁與摩擦性樁,根據土體的不同設計不同的樁類型,具體有混凝土樁、灌注樁等,建築物通過樁基礎打至持力層來保證建築物的穩固。現在高層住宅、工業廠房多數採用樁基礎進行施工。」
地基「 承受構築物荷載的一部分土體(岩體),其深度范圍是基礎寬度(寬度是指基礎地面尺寸的短邊)的1.5~5倍作用,而其寬度范圍為基礎寬度的1.5~3倍左右,視基礎的形狀與荷載而異。
㈡ 土力學與地基基礎的章節目錄
前言
緒論
第一章 土的物理性質
第一節 土的形成
第二節 土的組成
第三節 土的結構和構造
第四節 土的三相比例指標
第五節 土的物理性質
第六節 地某土(岩)的分類
第二章 土的力學性質
第一節 土中應力
第二節 土的壓縮性
第三節 地基的最終沉降量
第四節 地基變形與時間的關系
第五節 土的抗剪強度與地基承協力
第三章 地基勘察與測試
第一節 工程地質概述
第二節 地基勘察的任務和內容
第三節 地基勘察與測試方法
第四節 地基勘察報告書
第四章 天然地基上的淺基礎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基礎埋置深度的選擇
第三節 基礎底面尺寸的確定
第四節 地基變形及穩定性驗算
第五節 淺基礎設計
第五章 樁基礎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樁的類型
第三節 單樁豎向荷載的傳遞
第四節 單樁豎向承載力的確定
第五節 群樁豎向承載力
第六節 樁的水平承載力
第七節 樁基礎設計
第入節 其他深基礎簡介
第六章 土壓力與邊坡穩定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作用在擋土牆上的土壓力
第三節 擋土牆的設計
第四節 邊坡穩定分析
第七章 基坑工程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二節 設計計算
第三節 地下連續牆
第八章 軟弱地基處理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各種地基處理方法
第九章 特殊土及山區地基
第一節 濕陷性黃土地基
第二節 膨脹土地基
第三節 岩溶和土洞
第十章 地基基礎的抗震
第一節 建築場地的類別與震害
第二節 地基基礎的抗震設計
第三節 工程抗震的新發展
附錄
參考文獻
㈢ 地基與基礎處理工程包括哪些施工工藝
在建築行業標准里,現階段對建築地基基礎處理的工藝基本上分為以下14種,版但實際權上現在使用的工藝遠遠不止這些,陸續還有很多的新工藝在不斷的開發出來。
目前常用的為:
1、換填墊層法
2、預壓法(包括堆載預壓、真空預壓等)
3、強夯法和強夯置換法
4、振沖法
5、砂石樁法(碎石樁、CFG樁、LC樁等)
6、水泥粉煤灰碎石樁法
7、夯實水泥土樁法
8、水泥土攪拌法
9、高壓噴射注漿法
10、石灰樁法
11、灰土擠密樁法和土擠密樁法
12、柱錘沖擴樁法
13、單液硅化法和鹼液法
14、電滲法
目前市場上通用的以預壓法居多,一般預壓之前進行塑料排水板施工,之後按具體地質情況進行堆載或真空預壓,還有運用較廣泛的高真空擊密法等,都是軟基處理的好辦法。
具體內容可參考建設部行業標准《建築地基處理技術規范》。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您!
㈣ 我是學工程地質的學生,今年畢業,本人對建築類特感興趣,在學校時,又修過地基基礎,
看看施工規范,開始從現場做起對開始的發展比較好,開始找工作時,最好不要做監理,從施工技術做起比較好,多看看實圖的書。干這行能看懂圖紙最重要。
㈤ 土力學 土力學與基礎工程 土力學與地基基礎 地基與基礎有什麼區別 謝謝
土力學主要講述土的強度、變形、滲透、穩定等力學特性;土力學與基內礎工程:主要講容述土的強度、變形、滲透、穩定等力學特性,以及基礎的設計施工等內容。地基:上部結構的荷載最終都是由地基土來承受的。基礎:承上啟下作用。將上部結構的荷載傳給地基土。
㈥ 工程地質與地基基礎 英語怎麼說
工程地質與地基基礎 英語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foundation base
㈦ 工程地質地基基礎問題
接觸,如果有問題我就改不了,更高的大樓需要更改。
㈧ 《地基與基礎工程》簡介
導語:《地基與基礎工程》是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房屋建築工程專業所需要學習的系列教材之一,也是中西部地區高職高專院校所需要的規劃教材。《地基與基礎工程》的內容總共分為十一章,包括地基土的物理性質及工程分類、樁基礎及其他深基礎、土的抗剪強度和地基承載力、地基中的應力、地基變形計算、土壓力與土坡穩定、天然地基上淺基礎設計、地質勘察、軟弱地基及處理、土工試驗。這篇文章主要為大家介紹《地基與基礎工程》的基本章節。
《地基與基礎工程》基本章節簡介
這本書的開篇是一篇緒論,主要介紹《地基與基礎工程》的主要內容和學習方法。第一章為大家講述了土力學、地基及基礎的概念,第二章為大家講述地基基礎設計應滿足的基本條件,第三章為大家講述地基與基礎工程的重要性,第四章是講本學科發展簡介,第五章內容比較豐富,主要是講本課程的內容及學習要求,包括地基土的物理性質及工程分類,比如說土的成因及組成、土的成因、土的組成、土的結構和構造、土的物理性質指標、土的三相簡圖、土的三相基本指標、土的其他物理性質指標、土的物理狀態指標、無粘性土的密實度、粘性土的稠度、土的擊實性、影響土擊實性的因素、填土壓實的質量控制、地基土的工程分類,例如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人工填土、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人工填土。
這本書的附錄上包括一些思考題,供學生課後練習。第一章包括地基中的應力的相關習題,比如說,自重應力計算、基本原理、常見情況的土自重應力計算、基底壓力及其簡化計算地基土中的附加應力計算、豎向集中荷載作用下的附加應力計算、矩形面積上均布荷載作用下土中附加應力計算、矩形面積上三角形分布荷載作用下土中附加應力計算、條形均布荷載作用下土中附加應力計算以及非均質地基中的附加應力的計算。除此之外,地基變形計算也十分重要,比如說壓縮系數口、壓縮模量Es、變形模量Eo、地基最終變形量計算、分層總和法、建築物沉降觀測、地基變形特徵及允許變形值。
土的抗剪強度與極限平衡條件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說土的抗剪強度及其破壞准則、土的強度與破壞形式、土的抗剪強度規律——Coulomb定律、受剪面的破壞准則、土的極限平衡條件等。
通過這篇文章,大家是否對《地基和基礎工程》的基本章節和課後思考題類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呢?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的話,就多多登陸土巴兔吧!
㈨ 工程地質包括哪些內容(土力學地基基礎第四版)
工程地質研究的主內容有:確定岩土組分、組織結構(微觀結構)、物理、化學與力學性質(特別是強度及應變)及其對建築工程穩定性的影響,進行岩土工程地質分類,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築性能的方法;研究由於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而破壞的自然環境的平衡,以及自然發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質作用對工程建築的危害及其預測、評價和防治措施;研究解決各類工程建築中的地基穩定性,如邊坡、路基、壩基、橋墩、硐室,以及黃土的濕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壞等,制定一套科學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為各類工程的設計、施工提供地質依據;研究建築場區地下水運動規律及其對工程建築的影響,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護方案;研究區域工程地質條件的特徵,預報人類工程活動對其影響而產生的變化,作出區域穩定性評價,進行工程地質分區和編圖。隨著大規模工程建設的發展,其研究領域日益擴大。除了岩土學和工程動力地質學、專門工程地質學和區域工程地質學外,一些新的分支學科正在逐漸形成,如礦山工程地質學、海洋工程地質學、城市工程地質及環境工程地質學、工程地震學。
1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的區別
工程地質是研究與工程建設有關地質問題的科學(張咸恭等著《中國工程地質學》)。工程地質學的應用性很強,各種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都要做工程地質研究,才能使工程與地質相互協調,既保證工程的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正常運行,又保證地質環境不因工程建設而惡化,造成對工程本身或地質環境的危害。工程地質學研究的內容有:土體工程地質研究、岩體工程地質研究、工程動力地質作用與地質災害的研究、工程地質勘察理論與技術方法的研究、區域工程地質研究、環境工程地質研究等。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和土的利用、處理或改良的科學技術(國家標准《岩土工程基本術語標准》)。岩土工程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工程地質學、岩石力學和土力學;研究內容涉及岩土體作為工程的承載體、作為工程荷載、作為工程材料、作為傳導介質或環境介質等諸多方面;包括岩土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檢測和監測等等。
由此可見,工程地質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其本質是一門應用科學;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個分支,其本質是一種工程技術。從事工程地質工作的是地質專家(地質師),側重於地質現象、地質成因和演化、地質規律、地質與工程相互作用的研究;從事岩土工程的是工程師,關心的是如何根據工程目標和地質條件,建造滿足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的工程或工程的一部分,解決工程建設中的岩土技術問題。
2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的關系
雖然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分屬地質學和土木工程,但關系非常密切,這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說:工程地質是岩土工程的基礎,岩土工程是工程地質的延伸,是有一定道理的。
工程地質學的產生源於土木工程的需要,作為土木工程分支的岩土工程,是以傳統的力學理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但單純的力學計算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從一開始就和工程地質結下了不解之緣。與結構工程比較,結構工程面臨的是混凝土、鋼材等人工製造的材料,材質相對均勻,材料和結構都是工程師自己選定或設計的,可控的。計算條件十分明確,因而建立在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基礎上的計算是可信的。而岩土材料,無論性能或結構,都是自然形成,都是經過了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在多種復雜地質作用下的產物,對其材質和結構,工程師不能任意選用和控制,只能通過勘察查明,而實際上又不可能完全查清。岩土工程師不敢相信單純的計算結果,單純的計算是不可靠的,原因就在於工程地質條件的不確知性和岩土參數的不確定性,不同程度地存在計算條件的模糊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因而雖然土力學、岩石力學、計算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並在岩土工程設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於計算假定、計算模式、計算方法、計算參數等與實際之間存在很多不一致,計算結果總是與工程實際有相當大的差別,需要進行綜合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