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和田地區地質災害

和田地區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03 19:06:08

① 2008年中國有哪些災害

2008年是中國多災之年,尤其是汶川大地震,給中國四川人民帶來了災難,好多人在地震中喪失了生命。下面列舉年的自然災害:

拓展資料:

5·12汶川地震,發生於北京時間(UTC+8)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時28分04秒,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震局的數據,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級 里氏震級達8.0Ms、矩震級達8.3Mw(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矩震級為7.9Mw),地震烈度達到11度。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已確認共環繞了地球6圈[1]。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北至遼寧,東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門、泰國、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5·12汶川地震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其中,極重災區共10個縣(市),較重災區共41個縣(市),一般災區共186個縣(市)。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時,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

經國務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② 中國自然災害最多的地方在哪裡

台灣. 四川. 安徽. 內蒙古.

2008年:
1月10日,雪災殃及中國19個省份
2月17日, 中四川特大沙塵暴
3月20日,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黃河杭錦旗奎素段發生決堤
3月21日, 新疆自治區和田地區於田縣發生7.3級地震
5月12日,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5月30日, 青島市暴發滸苔水污染事件
6月11日,南方洪災(貴州、湖南、江西、廣西、廣東、浙江、福建、上海等12個省/區/市不同程度發生洪澇災害)
7月18日, 今年最嚴重的台風「海鷗」重創台中市
7月23日,新疆遭遇自1974年以來最為嚴重的旱災
7月28日, 台風「鳳凰」襲擊台北
8月30日,四川攀枝花6.1級地震
10月6日,西藏當雄縣6.6級地震
11月2日,雲南省楚雄縣受到泥石流和洪水侵襲
3月份,新疆、四川、河南、河北、湖北、甘肅等省(自治區)先後發生6次地震,四級以上地震4次,震級偏強. 貴州、雲南、廣西、新疆等地先後遭受風雹災害,甘肅省酒泉市遭遇沙塵暴襲擊. 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甘肅、青海等地局部地區先後發生9起崩塌、滑坡災害.

還有很多損失輕微的自然災害,但是能找到些資料的就只有以上這些了!
------------------
2009年的
民政部發布2009年全國自然災害損失情況
來源: 民政部門戶網站 時間:2010-01-12 14:18

近日,民政部會同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統計局、地震局、氣象局和海洋局等部門對2009年全國自然災害損失情況進行了全面會商和核定。核定結果表明,2009年我國部分地區自然災害十分嚴重,災害種類多、范圍廣、程度深、危害大,乾旱、洪澇、地震、風雹、台風、高溫熱浪、低溫冷凍和雪災、山體滑坡和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災、病蟲害等各類災害均有不同程度發生,部分地區重復受災,特別是區域性極端暴雨、階段性嚴重乾旱、局地性強風颮線、高頻次登陸台風和大范圍雪災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影響。

一、總體損失情況

經核定,2009年以來全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約4.8億人(次)受災,死亡和失蹤1528人,緊急轉移安置709.9萬人(次);農作物受災面積4721.4萬公頃,絕收面積491.8萬公頃;倒塌房屋83.8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2523.7億元。其中,四川、湖南、雲南、內蒙古、黑龍江、吉林、江西、遼寧、甘肅、河北等省(自治區)災情較重。

二、災害主要特點

總體而言,2009年的自然災害表現為三個「突出」:一是糧食主產區乾旱和低溫雪災突出;二是汶川大地震災區暴雨洪澇及其引發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突出;三是黃淮等人口稠密地區強對流天氣引發的風雹災害突出。2009年我國大江大河總體平穩,但全國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氣溫地區差異大,部分地區降雨(雪)之多、氣溫之高、旱情之重、風力之強、台風登陸之頻多年罕見。特別是相當一部分災害發生在糧食主產區、人口稠密區、經濟發達區和汶川大地震災區,給災區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概括而言,2009年自然災害有以下特點:

(一)部分地區受旱程度歷史罕見。

今年我國總體偏旱,而且旱情主要發生在糧食主產區,時間集中在作物生長關鍵期。冬小麥主產區年初出現30年一遇的嚴重冬春連旱,局部地區旱情達50年一遇,河北、山西、安徽、江蘇、河南等省旱情嚴重;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等國家商品糧主產區發生嚴重春旱和伏旱;8月末受高溫少雨天氣影響,江南、華南部分地區旱情迅速發展,許多江河和水利工程蓄水偏少2至4成,其中湖南、廣西、貴州等省(自治區)旱情較為嚴重。旱災造成人畜飲水困難,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損失重於常年。

(二)局部地區降雨強度歷史罕見。

入汛後,全國先後發生30多次大范圍、高強度的降雨過程。廣東桃園3小時,甘肅瑪曲80分鍾,湖南深渡、四川米易6小時,廣西泗維24小時降雨量均超過當地同期歷史暴雨極值,重慶市50多個鄉鎮累計降雨量超過200毫米,第8號台風「莫拉克」導致浙江、福建等地出現強降雨,浙江九峰過程降雨量高達1242.2毫米,超過歷史記錄。大范圍持續強降雨造成嚴重洪澇災害,湖南、四川、重慶多次受災;江西、廣西個別縣城和鄉鎮街道進水;甘肅、寧夏等西部地區因短時強降雨造成嚴重人員傷亡;特別是四川、甘肅、陝西、重慶、雲南等汶川大地震災區山洪災害頻發,導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嚴重地質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三)部分中小河流洪水歷史罕見。

今年洪水呈現「次數多、量級大、漲勢猛」的特點。入汛後,全國160多條中小河流發生超過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210條河流漲幅3米以上,最大日漲幅15米以上;200餘條多年斷流或小流量的河流出現罕見的洪水;長江上游幹流發生2004年以來最大洪水,太湖出現1999年以來最高水位。

(四)台風登陸比例歷史罕見。

全年有9個台風(熱帶風暴)登陸我國大陸地區,較常年偏多2個,而且時間集中在6月下旬到10月上旬的90天時間內,台風活動呈現「登陸集中、路徑詭異、強度持久、雨量充沛」的特點。其中,第7號熱帶風暴「天鵝」和第8號台風「莫拉克」在不到半天的時間內相繼生成,接踵登陸,影響十分集中。第7號熱帶風暴「天鵝」登陸後強度再次加強並長時間在海南近海徘徊,第5號台風「蘇迪羅」和第8號台風「莫拉克」均兩次登陸我國,其中「莫拉克」給福建、浙江兩省和台灣造成嚴重損失。

(五)華北地區暴雪歷史罕見。

11月上中旬,北方地區先後出現暴雪過程,其中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降雪量和積雪深度突破歷史同期極值,達到60年一遇,局部地區達百年一遇。強降雪造成華北地區多條高速公路阻塞,民航班機延誤,高峰期有2萬多車輛受困,疏散滯留旅客和轉移安置受災群眾達16萬多人,大量蔬菜大棚和圈舍倒塌,災區生產生活秩序受到嚴重影響。

三、分災種損失情況

從分災種自然災害情況看,旱災、洪澇(含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和風雹災害造成的損失最為嚴重。旱災是造成受災人口眾多的主要原因,將近全部受災人口的一半;洪澇(含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和風雹所造成的死亡(含失蹤)人口,佔全部災種的九成以上,同時洪澇(含山體滑坡泥石流)也是導致房屋倒塌的主要原因,佔全部災種的六成以上;台風和洪澇(含山體滑坡和泥石流)造成緊急轉移安置人口最多,佔全部災種的九成以上。

四、分地域損失情況

從主要災情指標的分省分布來看,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湖南、山東、陝西、甘肅等8省(自治區)遭受旱災最為嚴重,農作物受災面積佔全國半數以上,直接經濟損失接近全國一半;浙江、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5省(自治區)因洪澇(含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和台風導致緊急轉移安置人口較多,佔全國半數以上;雲南、四川、湖南3省倒塌房屋均超過10萬間,3省倒塌房屋合計約佔全國倒房總數的四成。

應該四川,四川不是平原地區,山丘比較多,洪災,滑坡,地震多發地區!

③ 新疆地質災害現狀

第一節 地質災害發生情況

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新疆地質災害種類多,主要包括突發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和緩變性沙漠化、鹽漬化災害,此處所述地質災害發生情況主要論述新疆突發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的發生情況。

新疆地域遼闊,總的地形輪廓為「三山夾兩盆」(即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夾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三大山系山脈連綿起伏,地形高低懸殊,新構造運動強烈,氣候和自然環境復雜多變,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的共同作用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時有發生,災情較為嚴重。

新疆系統的地質災害災情統計工作始於1998 年,1998 年以前的災情統計主要來源於各類研究成果,災情統計不全面。

一、1958~1997年災害發生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1958~1997 年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56 起,因災死亡345 人,經濟損失1.27 億元,詳見表6-1-1。56 起災害中泥石流災害最多,達33 起,占災害總數的58.93%,其次是滑坡災害和地面塌陷災害,分別為12 起和8 起,佔21.43%和14.29%,最少的為崩塌災害,發生3 起,佔5.36%。

56起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烏魯木齊市、伊犁地區、巴音郭楞州、昌吉州、塔城地區,共47 起,佔83.93%,其中烏魯木齊市、伊犁地區、巴音郭楞州、昌州吉、塔城地區各發生 14 起(佔25%)、12起(21.43%)、7 起(12.5%)、7 起(12.5%)、7 起(12.5%)。阿克蘇地區、和田地區、克孜勒蘇州、吐魯番地區、喀什地區共發生9起,佔16.07%。

1958~1997 年 30 年間,災害發生最多的年份為 1996 年和1997年,分別為10起和7 起,分別佔17.86%和12.5%,其次為1980年,發生5次,佔8.93,其他年份災害發生次數均少於5次。

二、1998~2005年災害發生情況

1998~2005年新疆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483起,因災死亡79 人,因災受傷33 人,經濟損失18897.52 萬元。詳見表6-1-2。

1998~2005年發生的地質災害以滑坡災害為主,發生352 起,佔72.88%,其次為泥石流災害,發生92起,佔19.05%,崩塌和地面塌陷災害發生較少,發生26起和13起,佔5.38%和2.69%;造成人員傷亡最多的是滑坡災害,因災死亡60 人,佔75.96%,其次為泥石流災害,因災死亡14 人,佔17.72%,崩塌和地面塌陷分別造成3 人和2 人死亡,佔3.79%和2.53%;造成經濟損失最大的是滑坡災害,達12500.1 萬元,佔66.15%,其次是泥石流災害,為6183.54萬元,佔32.72%,崩塌和地面塌陷災害造成的損失較少,分別為112.58和101.3萬元,佔0.59%和0.54%。詳見表6-1-3。

表6-1-1 1958~1997年災害統計表

表6-1-2 1998~2005年災情統計表

表6-1-3 1998~2005年災種分類統計表

1998~2005年災情最重的地區為伊犁地區,發生災害369 起,佔76.39%,死亡62 人,佔78.48%,經濟損失12233.56 萬元,佔64.74%;災情較重地區為克孜勒蘇州、巴音郭楞州、昌吉、塔城、烏魯木齊市,共發生災害85 起,佔17.59%,死亡15 人,佔18.98%,損失4671.2萬元,佔24.71%;其他地區災情較輕,共發生災害29起,佔6.00%,死亡2 人,佔2.53%,損失1992.76萬元,佔10.55%,詳見表6-1-4。

1998~2005 年間發生災害次數最多的是2002 年,發生災害206起,佔42.65%。見圖6-1-1。

圖6-1-1 1998~2005年災害發生次數圖

表6-1-4 1998~2005年災害地區分布表

1998~2005年間發生災害造成經濟損失最大的是2002 年,損失10775萬元,佔57.02%。見圖6-1-2。

圖6-1-2 1998~2005年災害經濟損失圖

1998~2005年間發生災害死亡人數最多的是2003年,死亡23人,佔29.11%。見圖6-1-3。

圖6-1-3 1998~2005年災害死亡人數圖

第二節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展

一、地質災害調查、勘查與治理工作

新疆地質災害調查、勘查與治理工作起步較晚,主要為國家出資項目。1993年首次開展了「新疆地質災害現狀調查」工作,此次工作以收集資料、編圖為主,未投入實物工作量。1998 年以後,國家和自治區逐漸加大了地質災害防治基礎工作的投入力度,並先後安排了「烏魯木齊市南山礦區泥石流災害勘查」、「伊犁地區地質災害調查」、「阿勒泰市區崩塌、泥石流災害勘查」、「新疆1∶50萬區域環境地質調查」、新源縣等33 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伊犁地區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與處置」、「烏魯木齊市六道灣煤礦塌陷區環境恢復治理項目示範區勘查」、「新源縣、鞏留縣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工作,詳見表6-1-5。這些基礎性工作的開展,明顯提高了新疆地質災害的研究程度和防治水平,尤其是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普及了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了當地政府和群眾對地質災害危害性的認識,建立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體系,制定了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預案,增強了地質災害的預警能力,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表6-1-5 國家出資地質災害調查、勘查工作項目一覽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商業性地質災害勘察、治理工作開展較少,僅3項,2003年2項,2004年1項,詳見表6-1-6。

表6-1-6 商業性地質災害勘察、治理項目表

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為避免工程建設誘發和加劇地質災害或遭受地質災害的威脅,國土資源部就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下發了一系列文件,並對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進行了規范。新疆此項工作始於1999年,至2005年我區共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135項,其中,1999年開展了1項,2000年開展了5項,2001年開展了7項,2002年開展了11項,2003年完成14項,2004年完成51 項,2005 年完成43 項,呈逐年增加的趨勢。項目涉及公路建設、房地產開發建設、水利工程建設、公共設施建設、輸油(氣)管線建設、廠礦企業建設、電廠建設、旅遊設施建設、農業開發基地建設、機場建設、移民搬遷選址、城鎮規劃建設等。在已進行的135 項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項目中,一級評估72 項,二級評估24項,三級評估39項,詳見表6-1-7。

表6-1-7 1999~2005年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匯總統計表

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開展對項目建設可能誘發和加劇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建設項目遭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可能性進行了評估,提出了適應建設項目特點的可行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建議,為保證建設項目用地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及巡查檢查工作

根據國土資源部有關要求,我區每年汛期均組成汛期地質災害巡查檢查組,檢查防災預案、險情巡查、汛期值班、災情速報等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制度的落實情況,發生災情及時上報,並組織力量及時奔赴現場進行調查,1998~2005 年共派出291 人次、歷時盡500餘天、行程數萬千米,詳見表6-1-8。

表6-1-8 地質災害巡查檢查及應急調查工作統計表

通過汛期地質災害巡查檢查和應急調查,提高了各級政府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應急反應能力,為各級政府在減災防災工作決策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為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

我區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主要為汛期氣象預報預警。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的災種為崩塌、滑坡、泥石流3種類型,採用的預報方法為專家分析法。2004 年4 月5 日起正式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發布形式以傳真或電話方式每天向伊犁地區發布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和向達到4 級(預警級)以上地區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並於2004年5月15日起在新疆人民廣播電台及新疆專業氣象服務網上發布。

五、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

近年來新疆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取得長足的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法制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對地質災害的防治方針、規劃編制、預案制定、災害預報、災害治理、危險性評估等方面均作出了明確規定,為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

(二)制度建設進一步深入

自治區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先後制定了《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審查認定工作制度》、《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單位資質審查報批工作制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審查和編寫工作要求》等。同時,針對自治區地質災害點多、面廣、危害大和多發生在汛期的特點,建立了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報制度、巡查檢查制度、值班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以及應急調查處理制度等,使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逐漸步入制度化、規范化的正常軌道。

(三)組織體系已經形成

自治區人民政府專門成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地質災害多發縣(市)成立了相應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機構,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成立了「汛期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加強了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為全面落實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和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制度,建立並運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體系,地質災害多發縣(市)還與各鄉、鎮(場)簽訂了地質災害防治目標責任書,提出了目標,落實了任務,明確了責任。全區地質災害防治監督管理體系、群測群防網路體系和災情速報、應急調查處理的快速反應體系已經形成。

(四)監督管理得到加強

在建立和完善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巡查檢查、應急調查和災情速報等工作制度並得到了較全面落實的基礎上,加強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單位資質管理,開展了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有效地保障了建設用地的安全。同時,推行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編審制度,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初步遏制了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

(五)全民防災意識得到提高

每年以4 月22 日「世界地球日」為契機,採取各種宣傳方式,在全疆范圍內廣泛開展「防治地質災害」、「善待地球」等多主題、多形式、多內容、多層次的科普宣傳活動;同時,緊密結合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對當地廣大群眾和政府主管部門的幹部進行了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和培訓,極大地提高了全民防災意識。

第三節 地質災害防治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了長足進展,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依然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地質災害防治法規、制度不夠完善

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外,自治區尚無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方面專門的法規和規章。

二、地質災害防治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地質災害基礎調查、專項調查與管理經費2005 年才列入地方財政預算管理,投入有限;專項勘查治理經費沒有資金來源,尚未形成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

三、基礎調查工作推進緩慢

新疆國土面積大,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地質災害發生頻繁、分布廣泛,目前所開展的地質災害研究工作還遠不能全面覆蓋新疆地質災害多發地區,全疆86 個縣(市)只完成了33 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僅佔38.4%,完成調查面積61.6 萬平方千米,佔全疆總面積的37.3%,有針對性的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勘查、治理項目更少,無法全面系統地掌握我區地質災害分布規律,也無法滿足地質災害防治的需要,全疆還有50 多個地質災害多發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以及重點地質災害專項調查、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勘查等工作急需開展。

四、礦山地質災害嚴重

新疆礦產資源豐富,在40 多年的開采歷史中,由於礦山企業重開發輕保護,「三廢」隨意堆(排)放、礦山復墾率低、亂采濫挖現象時有發生,致使礦山地質環境惡化,誘發的地質災害嚴重。主要表現在大量廢渣、尾礦、生活垃圾堆(排)放佔用土地資源、破壞植被、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甚至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排放破壞土壤和植被、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露天開采破壞地形地貌、形成的不穩定邊坡誘發崩塌、滑坡災害;地下開采形成大面積采空區,誘發地面塌陷災害;礦山建設開挖工程形成不穩定邊坡,誘發和加劇崩塌和滑坡災害。據自治區生態地質環境現狀調查報告,至2004 年各類礦山開采破壞土地總面積32529.8公頃,其中,破壞林地209.31 公頃,占總面積0.6%,破壞草地 5781.45 公頃,占 17.8%,破壞耕地 457.97 公頃,佔1.4%,其他類型土地26081.08公頃,佔80.2%。礦坑水、選礦廢水、堆浸廢水等年產出量6870.67萬立方米,年排放量5491.87萬立方米,年循環利用量1378.80萬立方米。其中,礦坑水年排放量5540.35萬立方米,佔80.64%,選礦廢水年排放量1308.09 萬立方米,占 19.04%,堆浸廢水年排放量 22.23 萬立方米,佔0.32%;煤矸石、廢石土、尾礦等廢渣年產出量4070.09萬噸,年排放量3541.35萬噸,累計積存量35333.26 萬噸,年綜合利用量528.74萬噸。其中,煤矸石年排放量188.28 萬噸,廢石土年排放量3225.47萬噸,尾礦年排放量656.34 萬噸,分別占礦山廢渣年排放量的4.63%、79.25%、16.12%。礦山發生地質災害771 起,規模以小型為主,占災害總數的97.29%;中型次之,占災害總數的2.17%;大型僅占災害總數的0.54%。其中,死亡1 人以上、直接經濟損失10萬元以上的地質災害135起,共造成463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3001萬元。災種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礦坑突水、礦井冒頂,在各類地質災害中崩塌 60 起,佔7.78%;滑坡52 起,佔6.74%;泥石流75 起,佔9.73%;地面塌陷552起,佔71.60%;礦坑突水27 起,佔3.5%;礦井冒頂5起,佔0.65%。災情等級(不包括礦坑突水、礦井冒頂):特大級3起,重大級5起,較大級25起,一般級706起。

五、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水平較低

新疆專業地質災害監測點少,僅有烏魯木齊市黑甲山滑坡1個由烏魯木齊地質環境監測站進行專業監測的災害點,和地質災害高發區的伊犁州直8縣1市227個群測群防監測點,監測儀器手段落後,採用最原始的監測設施和手段;其他已完成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雖選定了各級監測點,但由於種種原因,尚未開展監測工作,使我區地質災害監測工作處於較低水平。

新疆除伊犁州直屬8縣1 市和其他24 個做過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的縣(市)地質災害研究程度較高外,其他地區均未作過地質災害研究工作,地質災害研究程度低。加之新疆地廣人稀,做過工作的地區調查到的地質災害事件大都無具體時間,造成統計分析樣本少,影響預報的精度。同時我區發生在低山丘陵區地質災害以泥石流為主,在地形上為過渡地段,氣候上局地性強,泥石流多由局部暴雨誘發,氣象站多數地處平原區縣城所在地,無降水記錄(或很小),大降水過程在新疆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因此對泥石流災害預報預警判據很難建立,目前新疆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主要針對大范圍降水過程開展大區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預報預警水平較低。

六、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亟待治理

通過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查明有多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和城鎮、重要工程設施的安全,據初步統計,目前新疆受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嚴重威脅的人口3萬多人,受威脅財產6億多元。如烏魯木齊六道灣煤礦地下采空區、阿勒泰市將軍溝泥石流、新源縣則克台鎮滑坡等。這些地質災害隱患點急需治理。

④ 2008年以來中國遇到的所有自然災害

2008年:
1月10日,雪災殃及中國19個省份
2月17日, 中四川特大沙塵暴
3月20日,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黃河杭錦旗奎素段發生決堤
3月21日, 新疆自治區和田地區於田縣發生7.3級地震
5月12日,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5月30日, 青島市暴發滸苔水污染事件
6月11日,南方洪災(貴州、湖南、江西、廣西、廣東、浙江、福建、上海等12個省/區/市不同程度發生洪澇災害)
7月18日, 今年最嚴重的台風「海鷗」重創台中市
7月23日,新疆遭遇自1974年以來最為嚴重的旱災
7月28日, 台風「鳳凰」襲擊台北
8月30日,四川攀枝花6.1級地震
10月6日,西藏當雄縣6.6級地震
11月2日,雲南省楚雄縣受到泥石流和洪水侵襲
3月份,新疆、四川、河南、河北、湖北、甘肅等省(自治區)先後發生6次地震,四級以上地震4次,震級偏強. 貴州、雲南、廣西、新疆等地先後遭受風雹災害,甘肅省酒泉市遭遇沙塵暴襲擊. 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甘肅、青海等地局部地區先後發生9起崩塌、滑坡災害.
2008年 1月10日開始——中國華中、華南的湖南、江蘇、江西、湖北等省級行政區開始遭遇持續大規模雪災,造成重大損失,50年一遇。

2008年中國四川大地震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全國除吉林省,黑龍江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外均有震感,共造成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此次地震屬淺源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災害性最為嚴重的地震,其傷亡人數僅次於1976年唐山7.8級地震,

2009年上半年,中國自然災害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受旱區域集中,面積廣;大江大河局部地區洪澇災害嚴重;熱帶風暴登陸集中;風雹災害影響范圍廣、損失較重;西南地區的地質災害嚴重等。其中,春季作物受旱面積1.61億畝,受旱區域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東部。另外,還有24個省(市、區)受洪澇災害影響。

11月上中旬,北方地區先後出現暴雪過程,其中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降雪量和積雪深度突破歷史同期極值,達到60年一遇,局部地區達百年一遇。強降雪造成華北地區多條高速公路阻塞,民航班機延誤,高峰期有2萬多車輛受困,疏散滯留旅客和轉移安置受災群眾達16萬多人,大量蔬菜大棚和圈舍倒塌,災區生產生活秩序受到嚴重影響。

2009年全年有9個台風(熱帶風暴)登陸我國大陸地區,較常年偏多2個,而且時間集中在6月下旬到10月上旬的90天時間內,台風活動呈現「登陸集中、路徑詭異、強度持久、雨量充沛」的特點。其中,第7號熱帶風暴「天鵝」和第8號台風「莫拉克」在不到半天的時間內相繼生成,接踵登陸,影響十分集中。第7號熱帶風暴「天鵝」登陸後強度再次加強並長時間在海南近海徘徊,第5號台風「蘇迪羅」和第8號台風「莫拉克」均兩次登陸我國,其中「莫拉克」給福建、浙江兩省和台灣造成嚴重損失。

2010年

2010年3月20日的風沙天氣帶給中國一場巨大的沙塵暴,來自內蒙古乾旱地區的沙塵蔓延數千公里抵達中國東部和南方地區。甚至揚塵天氣還影響至台灣和日本。

2010年初至今中國西南大面積乾旱,由最先的貴州現已漸漸擴散到雲南、四川、廣西等地。乾旱情況還在持續。

2010-4-9 北京 天津 唐山等地發生了四級左右地震

2010年4月14日早晨7時49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屬於淺源地震,震中位於縣城附近。

⑤ 自2008年以來,所發生的地震、泥石流、旱災等自然災害所發生的時間、地點

都是各處收集來的,參考下吧
2008年:
1月10日,雪災殃及中國19個省份
2月17日, 中四川特大沙塵暴
3月20日,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黃河杭錦旗奎素段發生決堤
3月21日, 新疆自治區和田地區於田縣發生7.3級地震

2010主要是西南乾旱和玉樹地震嘍
這有個網址,還介紹了國外打的自然災害的
希望能幫到你哦
5月12日,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5月30日, 青島市暴發滸苔水污染事件
6月11日,南方洪災(貴州、湖南、江西、廣西、廣東、浙江、福建、上海等12個省/區/市不同程度發生洪澇災害)
7月18日, 今年最嚴重的台風「海鷗」重創台中市
7月23日,新疆遭遇自1974年以來最為嚴重的旱災
7月28日, 台風「鳳凰」襲擊台北
8月30日,四川攀枝花6.1級地震
10月6日,西藏當雄縣6.6級地震
11月2日,雲南省楚雄縣受到泥石流和洪水侵襲
3月份,新疆、四川、河南、河北、湖北、甘肅等省(自治區)先後發生6次地震,四級以上地震4次,震級偏強. 貴州、雲南、廣西、新疆等地先後遭受風雹災害,甘肅省酒泉市遭遇沙塵暴襲擊. 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甘肅、青海等地局部地區先後發生9起崩塌、滑坡災害.
2009年的
民政部發布2009年全國自然災害損失情況
近日,民政部會同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統計局、地震局、氣象局和海洋局等部門對2009年全國自然災害損失情況進行了全面會商和核定。核定結果表明,2009年我國部分地區自然災害十分嚴重,災害種類多、范圍廣、程度深、危害大,乾旱、洪澇、地震、風雹、台風、高溫熱浪、低溫冷凍和雪災、山體滑坡和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災、病蟲害等各類災害均有不同程度發生,部分地區重復受災,特別是區域性極端暴雨、階段性嚴重乾旱、局地性強風颮線、高頻次登陸台風和大范圍雪災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影響。
一、總體損失情況
經核定,2009年以來全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約4.8億人(次)受災,死亡和失蹤1528人,緊急轉移安置709.9萬人(次);農作物受災面積4721.4萬公頃,絕收面積491.8萬公頃;倒塌房屋83.8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2523.7億元。其中,四川、湖南、雲南、內蒙古、黑龍江、吉林、江西、遼寧、甘肅、河北等省(自治區)災情較重。
二、災害主要特點
總體而言,2009年的自然災害表現為三個「突出」:一是糧食主產區乾旱和低溫雪災突出;二是汶川大地震災區暴雨洪澇及其引發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突出;三是黃淮等人口稠密地區強對流天氣引發的風雹災害突出。2009年我國大江大河總體平穩,但全國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氣溫地區差異大,部分地區降雨(雪)之多、氣溫之高、旱情之重、風力之強、台風登陸之頻多年罕見。特別是相當一部分災害發生在糧食主產區、人口稠密區、經濟發達區和汶川大地震災區,給災區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概括而言,2009年自然災害有以下特點:
(一)部分地區受旱程度歷史罕見。
今年我國總體偏旱,而且旱情主要發生在糧食主產區,時間集中在作物生長關鍵期。冬小麥主產區年初出現30年一遇的嚴重冬春連旱,局部地區旱情達50年一遇,河北、山西、安徽、江蘇、河南等省旱情嚴重;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等國家商品糧主產區發生嚴重春旱和伏旱;8月末受高溫少雨天氣影響,江南、華南部分地區旱情迅速發展,許多江河和水利工程蓄水偏少2至4成,其中湖南、廣西、貴州等省(自治區)旱情較為嚴重。旱災造成人畜飲水困難,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損失重於常年。
(二)局部地區降雨強度歷史罕見。
入汛後,全國先後發生30多次大范圍、高強度的降雨過程。廣東桃園3小時,甘肅瑪曲80分鍾,湖南深渡、四川米易6小時,廣西泗維24小時降雨量均超過當地同期歷史暴雨極值,重慶市50多個鄉鎮累計降雨量超過200毫米,第8號台風「莫拉克」導致浙江、福建等地出現強降雨,浙江九峰過程降雨量高達1242.2毫米,超過歷史記錄。大范圍持續強降雨造成嚴重洪澇災害,湖南、四川、重慶多次受災;江西、廣西個別縣城和鄉鎮街道進水;甘肅、寧夏等西部地區因短時強降雨造成嚴重人員傷亡;特別是四川、甘肅、陝西、重慶、雲南等汶川大地震災區山洪災害頻發,導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嚴重地質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三)部分中小河流洪水歷史罕見。
今年洪水呈現「次數多、量級大、漲勢猛」的特點。入汛後,全國160多條中小河流發生超過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210條河流漲幅3米以上,最大日漲幅15米以上;200餘條多年斷流或小流量的河流出現罕見的洪水;長江上游幹流發生2004年以來最大洪水,太湖出現1999年以來最高水位。
(四)台風登陸比例歷史罕見。
全年有9個台風(熱帶風暴)登陸我國大陸地區,較常年偏多2個,而且時間集中在6月下旬到10月上旬的90天時間內,台風活動呈現「登陸集中、路徑詭異、強度持久、雨量充沛」的特點。其中,第7號熱帶風暴「天鵝」和第8號台風「莫拉克」在不到半天的時間內相繼生成,接踵登陸,影響十分集中。第7號熱帶風暴「天鵝」登陸後強度再次加強並長時間在海南近海徘徊,第5號台風「蘇迪羅」和第8號台風「莫拉克」均兩次登陸我國,其中「莫拉克」給福建、浙江兩省和台灣造成嚴重損失。
(五)華北地區暴雪歷史罕見。
11月上中旬,北方地區先後出現暴雪過程,其中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降雪量和積雪深度突破歷史同期極值,達到60年一遇,局部地區達百年一遇。強降雪造成華北地區多條高速公路阻塞,民航班機延誤,高峰期有2萬多車輛受困,疏散滯留旅客和轉移安置受災群眾達16萬多人,大量蔬菜大棚和圈舍倒塌,災區生產生活秩序受到嚴重影響。
三、分災種損失情況
從分災種自然災害情況看,旱災、洪澇(含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和風雹災害造成的損失最為嚴重。旱災是造成受災人口眾多的主要原因,將近全部受災人口的一半;洪澇(含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和風雹所造成的死亡(含失蹤)人口,佔全部災種的九成以上,同時洪澇(含山體滑坡泥石流)也是導致房屋倒塌的主要原因,佔全部災種的六成以上;台風和洪澇(含山體滑坡和泥石流)造成緊急轉移安置人口最多,佔全部災種的九成以上。
四、分地域損失情況
從主要災情指標的分省分布來看,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湖南、山東、陝西、甘肅等8省(自治區)遭受旱災最為嚴重,農作物受災面積佔全國半數以上,直接經濟損失接近全國一半;浙江、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5省(自治區)因洪澇(含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和台風導致緊急轉移安置人口較多,佔全國半數以上;雲南、四川、湖南3省倒塌房屋均超過10萬間,3省倒塌房屋合計約佔全國倒房總數的四成。

⑥ 今天新疆也地震了,泥石流地震

都是各處收集來的,參考下吧2008年:1月10日,雪災殃及中國19個省份2月17日,中四川特大沙塵暴3月20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黃河杭錦旗奎素段發生決堤3月21日,新疆自治區和田地區於田縣發生7.3級地震2010主要是西南乾旱和玉樹地震嘍這有個網址,還介紹了國外打的自然災害的希望能幫到你哦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5月30日,青島市暴發滸苔水污染事件6月11日,南方洪災(貴州、湖南、江西、廣西、廣東、浙江、福建、上海等12個省/區/市不同程度發生洪澇災害)7月18日,今年最嚴重的台風「海鷗」重創台中市7月23日,新疆遭遇自1974年以來最為嚴重的旱災7月28日,台風「鳳凰」襲擊台北8月30日,四川攀枝花6.1級地震10月6日,西藏當雄縣6.6級地震11月2日,雲南省楚雄縣受到泥石流和洪水侵襲3月份,新疆、四川、河南、河北、湖北、甘肅等省(自治區)先後發生6次地震,四級以上地震4次,震級偏強.貴州、雲南、廣西、新疆等地先後遭受風雹災害,甘肅省酒泉市遭遇沙塵暴襲擊.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甘肅、青海等地局部地區先後發生9起崩塌、滑坡災害.2009年的民政部發布2009年全國自然災害損失情況近日,民政部會同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統計局、地震局、氣象局和海洋局等部門對2009年全國自然災害損失情況進行了全面會商和核定.核定結果表明,2009年我國部分地區自然災害十分嚴重,災害種類多、范圍廣、程度深、危害大,乾旱、洪澇、地震、風雹、台風、高溫熱浪、低溫冷凍和雪災、山體滑坡和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災、病蟲害等各類災害均有不同程度發生,部分地區重復受災,特別是區域性極端暴雨、階段性嚴重乾旱、局地性強風颮線、高頻次登陸台風和大范圍雪災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影響.一、總體損失情況經核定,2009年以來全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約4.8億人(次)受災,死亡和失蹤1528人,緊急轉移安置709.9萬人(次);農作物受災面積4721.4萬公頃,絕收面積491.8萬公頃;倒塌房屋83.8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2523.7億元.其中,四川、湖南、雲南、內蒙古、黑龍江、吉林、江西、遼寧、甘肅、河北等省(自治區)災情較重.二、災害主要特點總體而言,2009年的自然災害表現為三個「突出」:一是糧食主產區乾旱和低溫雪災突出;二是汶川大地震災區暴雨洪澇及其引發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突出;三是黃淮等人口稠密地區強對流天氣引發的風雹災害突出.2009年我國大江大河總體平穩,但全國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氣溫地區差異大,部分地區降雨(雪)之多、氣溫之高、旱情之重、風力之強、台風登陸之頻多年罕見.特別是相當一部分災害發生在糧食主產區、人口稠密區、經濟發達區和汶川大地震災區,給災區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概括而言,2009年自然災害有以下特點:(一)部分地區受旱程度歷史罕見.今年我國總體偏旱,而且旱情主要發生在糧食主產區,時間集中在作物生長關鍵期.冬小麥主產區年初出現30年一遇的嚴重冬春連旱,局部地區旱情達50年一遇,河北、山西、安徽、江蘇、河南等省旱情嚴重;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等國家商品糧主產區發生嚴重春旱和伏旱;8月末受高溫少雨天氣影響,江南、華南部分地區旱情迅速發展,許多江河和水利工程蓄水偏少2至4成,其中湖南、廣西、貴州等省(自治區)旱情較為嚴重.旱災造成人畜飲水困難,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損失重於常年.(二)局部地區降雨強度歷史罕見.入汛後,全國先後發生30多次大范圍、高強度的降雨過程.廣東桃園3小時,甘肅瑪曲80分鍾,湖南深渡、四川米易6小時,廣西泗維24小時降雨量均超過當地同期歷史暴雨極值,重慶市50多個鄉鎮累計降雨量超過200毫米,第8號台風「莫拉克」導致浙江、福建等地出現強降雨,浙江九峰過程降雨量高達1242.2毫米,超過歷史記錄.大范圍持續強降雨造成嚴重洪澇災害,湖南、四川、重慶多次受災;江西、廣西個別縣城和鄉鎮街道進水;甘肅、寧夏等西部地區因短時強降雨造成嚴重人員傷亡;特別是四川、甘肅、陝西、重慶、雲南等汶川大地震災區山洪災害頻發,導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嚴重地質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三)部分中小河流洪水歷史罕見.今年洪水呈現「次數多、量級大、漲勢猛」的特點.入汛後,全國160多條中小河流發生超過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210條河流漲幅3米以上,最大日漲幅15米以上;200餘條多年斷流或小流量的河流出現罕見的洪水;長江上游幹流發生2004年以來最大洪水,太湖出現1999年以來最高水位.(四)台風登陸比例歷史罕見.全年有9個台風(熱帶風暴)登陸我國大陸地區,較常年偏多2個,而且時間集中在6月下旬到10月上旬的90天時間內,台風活動呈現「登陸集中、路徑詭異、強度持久、雨量充沛」的特點.其中,第7號熱帶風暴「天鵝」和第8號台風「莫拉克」在不到半天的時間內相繼生成,接踵登陸,影響十分集中.第7號熱帶風暴「天鵝」登陸後強度再次加強並長時間在海南近海徘徊,第5號台風「蘇迪羅」和第8號台風「莫拉克」均兩次登陸我國,其中「莫拉克」給福建、浙江兩省和台灣造成嚴重損失.(五)華北地區暴雪歷史罕見.11月上中旬,北方地區先後出現暴雪過程,其中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降雪量和積雪深度突破歷史同期極值,達到60年一遇,局部地區達百年一遇.強降雪造成華北地區多條高速公路阻塞,民航班機延誤,高峰期有2萬多車輛受困,疏散滯留旅客和轉移安置受災群眾達16萬多人,大量蔬菜大棚和圈舍倒塌,災區生產生活秩序受到嚴重影響.三、分災種損失情況從分災種自然災害情況看,旱災、洪澇(含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和風雹災害造成的損失最為嚴重.旱災是造成受災人口眾多的主要原因,將近全部受災人口的一半;洪澇(含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和風雹所造成的死亡(含失蹤)人口,佔全部災種的九成以上,同時洪澇(含山體滑坡泥石流)也是導致房屋倒塌的主要原因,佔全部災種的六成以上;台風和洪澇(含山體滑坡和泥石流)造成緊急轉移安置人口最多,佔全部災種的九成以上.四、分地域損失情況從主要災情指標的分省分布來看,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湖南、山東、陝西、甘肅等8省(自治區)遭受旱災最為嚴重,農作物受災面積佔全國半數以上,直接經濟損失接近全國一半;浙江、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5省(自治區)因洪澇(含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和台風導致緊急轉移安置人口較多,佔全國半數以上;雲南、四川、湖南3省倒塌房屋均超過10萬間,3省倒塌房屋合計約佔全國倒房總數的四成.

⑦ 自然地理及地質概況

一、地形、地貌

塔里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西起西南天山與昆侖山交匯部位山前帶,東至甘肅省界,北起天山南麓山前帶,南到昆侖山—阿爾金山北麓山前帶。東經75°06'~92°50',北緯36°30'~42°10',東西長1400km,南北最寬520km,面積約55.7×104km2。行政區劃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區、和田地區等5個地(州),轄42個縣(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農二師、農三師等轄屬48個農牧團場。

塔里木盆地為全封閉的大型內陸盆地,四周高山環繞,西高東低,盆地寬闊低平,向東傾斜。盆地寬廣低平,地形均具向心性。由山前礫質平原向下依次過渡為細土平原、沙漠平原或湖泊,總體呈環狀排列。該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東西長1400km,南北寬520km,呈不規則的菱形。地勢西高東低,並微向北傾斜,最低點羅布泊,海拔778m。四周高山環繞,東部雖有疏勒河谷通向河西走廊,但水系不能外流,稱為全封閉型的內陸盆地。盆地內景觀地貌類型呈環狀分布。

傾斜平原由沖洪積物構成,屬流水地貌。近山地帶坡度較大,為礫質強傾斜平原,向下過渡為微傾斜的土質平原;其中天山山前規模較小,寬60~90km,昆侖山前規模較大,寬90~150km。

沙漠平原基本占據了盆地中部,統稱塔克拉瑪干沙漠,呈菱形近東西向分布,長約1000km,寬370km,面積33.76×104km2,佔全疆沙漠的80.57%。狹義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分布於葉爾羌河以東,塔里木河下游段以西。位於喀什三角洲內的小片沙漠,稱布古里和托格拉克沙漠;而庫魯克塔格沙漠分布於羅布泊與塔里木河下游段之間,呈三角形。多為流動沙丘,邊緣為固定、半固定沙丘,屬風成地貌。沙丘呈金字塔形、新月、復合形等,比高10~200m。沙漠為就地起沙形成,沙漠下仍為沖洪積和沖積、湖積物,分布有很多古河道。

鹽漠平原主要分布於羅布泊地區台特瑪湖周圍及孔雀河、塔里木河下游地帶。這里是盆地及周邊山地鹽分的聚積地。

塔里木河沖積平原。塔里木河蜿蜒曲折,自肖夾克至台特瑪湖形成廣袤的沖積平原。上游平原寬15~20km,其上多被風沙物質覆蓋;中游平原河岔密布,多牛軛湖和沼澤地,寬達80~130km;下游平原較窄,使中游分散的河道又歸入主河道,平原寬30~50km。

周圍高山區。塔里木盆地北面是天山山脈、西面是帕米爾高原、南面是昆侖山脈以及向南向東拓展的巍巍青藏高原,山地在新近紀末期以來的新構造運動中強烈隆起,海拔大多在4000m以上,天山最高峰托木爾峰達7435.3m,帕米爾高原公格爾峰與昆侖山喬戈里峰分別為7336m和8611m,山盆高差達3000~7200m。

二、氣象、水文

塔里木盆地為典型的北溫帶大陸性乾旱型氣候。基本特徵為乾旱、炎熱、晝夜溫差大,春季多風,夏冬長,春秋短,日照時間長,降水稀少,蒸發強烈。

山區氣候垂直分帶明顯,隨地勢的增高,氣溫逐漸降低、降水量增多、蒸發量減弱。平原區氣候分帶性不明顯,受水系、植被、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氣候特徵也有較大的差異。靠近山地和綠洲地帶,降水較多、相對濕度較大、風沙較小,而中部氣候極為乾旱,溫差變化大,蒸發強烈。

氣溫多年平均值10.5~12.2℃,極高值為42.2℃,極低值為—30.9℃,晝夜溫差15~17℃。1月份氣溫最低,7月份最高。最大凍土深度51~120cm,11月底開始凍結,次年3月初開始融化,凍結期約82~107d。相對濕度42%~56%。無霜期長達182~329d,多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611.12~2970.6h,作物生長期3~10月間,日照時數佔全年的73.4%。

降水稀少,蒸發強烈,其比值為1∶45~1∶60,降雨多集中於6、7、8三個月,約占年總降水量的56%。冬季降雪稀少,積雪厚度不大,時間短,多年平均降水量40.8~70.9mm,而蒸發量多年平均可達2910.5mm/a。

盛行東北風,集中於春秋兩季,其次為西北風和東南風,風速最大可達27m/s,夏季時有旋風沙暴和冰雹等災害天氣。

盆地內水文網分布不均勻,山區發育樹枝狀水系,在低山丘陵的前山帶常年水系逐漸匯集成幹流,匯入平原。其餘廣大地域則缺乏常年性地表水流,暴雨過後季節 性溝谷可形成洪流泄入平原。平原區水文網與山區匯集的主河道密切相關,形成若干不連續扇形灌區。除塔里木河和喀什噶爾水系為近東西向發育外,其餘水系均為南北向輻射狀分布。較小水量的河流出山口後便逐漸散失於戈壁平原之上。

主要河流全部為內陸河,均屬冰雪消融水型,具有流程短、水量小的特點;多年平均總徑流量392.54×108m3/a,其中年徑流量大於5×108m3/a的河流有14條,合計年徑流量佔全盆地總徑流量的76.6%。河川徑流量與高山區冰川面積、大氣降水多少密切相關,因而徑流的年內分配極不均勻,洪枯季節 流量變化劇烈,一般出現兩個峰值,11月至來年3月為枯水期,4至5月為春汛小洪峰,7、8、9三個月為來水期。

區內水庫特點是佔地面積大,蓄水量小,淤積滲漏和水面蒸發嚴重。塔里木北東緣共有水庫24座,總蓄水量為57335×104m3。較大的有五一水庫、躍進水庫、卡拉水庫、大西海子水庫、帕滿水庫、結然力克水庫等;阿克蘇河流域主要有多浪水庫、上游水庫、勝利水庫、沙井子水庫、艾西曼水庫;南緣區除在喀拉喀什河上游修建山區水庫(烏魯瓦提水庫)外,大部分為平原區水庫,共有中小型水庫49座,總庫容2.4730×108m3

三、地質、構造

(一)地層

塔里木盆地平原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古近-新近系廣泛分布於勘查區內的背斜丘陵地帶,各地相變較大。下部為陸相紅色建造或海相碳酸鹽岩———潟湖相建造。岩性為紅色礫岩、細砂岩、粉砂岩,向上過渡為泥灰岩、泥質灰岩、灰岩,含石膏和鹽岩。上部為紅色磨拉石建造的泥質砂岩、泥岩、砂岩,厚度1500~4500m。與下伏白堊系呈不整合接觸,與上覆下更新統呈不整合接觸。第四系在勘查區內廣泛分布,第四系成因類型在水平分布上,從山前到平原,具有明顯的分帶規律,主要是洪積、沖積、湖沼沉積和風積物,岩性結構具有顆粒由粗到細,結構由單一到復雜,由單層、雙層到多層結構的分帶變化。沉積物的這種分帶變化規律,表現了從第四紀初期發育起來的乾旱內陸盆地的特徵。隨著乾旱內陸盆地的這種自然地理環境的形成,加之新構造運動的影響,控制了勘查區第四系地層的發育。

(二)構造

塔里木盆地地質構造體系相當復雜,主體為塔里木地台。從宏觀上看,以塔里木地台為中軸,北側屬天山-興安地槽褶皺區,南側為昆侖-秦嶺和滇藏地槽褶皺區。塔里木地台位於天山、准噶爾-北天山和昆侖地槽褶皺系之間,包括塔里木盆地及周邊山區,北以庫爾勒、烏恰、阿其克庫都克深斷裂,南以阿爾金、柯崗深斷裂為界。塔里木地檯面積達74×104km2,盆地的面積約65×104km2,基底埋深在5~15km。

塔里木地台由一系列斷隆和坳陷組成,具三重結構,即由前震旦系變質基底,震旦系和古生界蓋層及中新生界後地台蓋層組成。塔里木地台宏觀上一般可概括為「三隆四坳」。三隆是塔北隆起、中央隆起和塔南隆起;四坳是庫車坳陷、塔東坳陷、塔西南坳陷和塔東南坳陷。中新生界後地台蓋層中,第四系的沉積厚度和岩性與勘查區內的供水關系最為密切。四個坳陷基本都沿山前與山體平行分布,並沉積著巨厚的粗顆粒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在山前形成寬廣的礫質或礫土質傾斜平原,如輪台至庫爾楚山前(塔東坳陷內)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厚度在1000m以上。三個隆起地區第四系鬆散沉積物相對不厚,一般多在200~300m以上。這些鬆散的第四系沉積物均是地下水賦存的良好地段,特別是坳陷區是形成地下水水庫的最好場所。

塔里木地台具有多旋迴的發展歷史,歷經10個構造幕次,褶皺形態多樣,深斷裂發育,其隆、坳的排列和延伸均受北西、北東向兩組斷裂控制。周邊地區的新構造運動和近期的地震活動活躍。

新構造運動在塔里木盆地南北兩側的強度存在巨大差異。上新世時期,天山、昆侖山系的高度很低,且兩者高差不大。早更新世末,天山上升至4000m左右,昆侖山(特別是西昆侖山)上升至6000m以上,並且西昆侖山前山帶的古近-新近紀褶皺隆起帶受侵蝕強烈,現僅存一列形態完整的古近-新近紀褶皺帶。西南天山山前帶仍可見三列形跡完整的古近-新近紀褶皺帶。

早更新世末以後,本區新構造運動仍在發展。外圍山區(特別是西昆侖山)繼續上升,盆地進一步沉降,河流切割、穿越前山帶古近-新近紀褶皺帶進入盆地,使盆地內廣泛生成第四系鬆散碎屑物堆積,並塑造了河流綠洲平原的現代地貌景觀。塔里木地台南北側坳陷及喀什北部坳陷處於相對下降部位,繼續接受來自剝蝕區的大量碎屑沉積物,堆積了厚達千米的下更新統西域礫石層,中更新統冰川堆積、冰水沉積及沖洪積物厚度達150m;上更新統、全新統厚度達100m。

塔里木地台北緣坳陷新生界沉降中心原在庫車河一帶,新構造運動使之在縱向上由東向西遷移,橫向上由北向南移動。第四紀是天山南緣坳陷的重大變動時期,天山強烈隆升及坳陷區急劇下降,使在寬不到千米的坳陷帶內,形成了幾排褶皺構造,其規模及隆升高度均大於天山北麓。這些褶皺均呈迭瓦狀隨逆沖斷層而伴生,山體向盆地逆沖,表現了很強的活動性。按其新構造運動強弱可分區如下。

中央戈壁沙漠穩定區。南以麥蓋提-車爾臣河、北以塔里木河為界,包括整個塔克拉瑪干沙漠區表層為10~150m厚的砂、粉砂覆蓋。中新生代為坳陷區,最深處達11500m,沉積地層基本沒有發生變形,僅有垂直運動產生的高角度逆沖斷層和相對錯動。

西部由於受帕米爾高原隆起的影響,使沉降速率小於東部,造成塔里木盆地由西向東傾斜,使海拔778m的羅布泊成了各大水系的歸宿地。

盆地邊緣坳陷過渡區。范圍包括山前盆地和坳陷周邊隆起,由於地處山體和坳陷的過渡帶,故新構造運動最強烈。如昆侖山前的盆地南緣,中生代坳陷幅度在萬米以上,往東漸有隆起,民豐地區坳陷深僅有3000m左右。古近系為海相,新近系為陸相紅色建造。喀什地區上新世沉降4000~5000m,葉爾羌河流域有巨大湖泊出現。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昆侖山前沉降了2500m,而英吉沙僅有500m,莎車1000m,掀斜運動開始。

⑧ 這個2008年到2010年的所有重要自然災害到底分別是什麼,有多嚴重!!!大神們幫幫忙

2008年: 1月10日,雪災殃及中國19個省份 2月17日, 中四川特大沙塵暴 3月20日,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黃河杭錦旗奎素段發生決堤 3月21日, 新疆自治區和田地區於田縣發生7.3級地震 5月12日,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5月30日, 青島市暴發滸苔水污染事件 6月11日,南方洪災(貴州、湖南、江西、廣西、廣東、浙江、福建、上海等12個省/區/市不同程度發生洪澇災害) 7月18日, 今年最嚴重的台風「海鷗」重創台中市 7月23日,新疆遭遇自1974年以來最為嚴重的旱災 7月28日, 台風「鳳凰」襲擊台北 8月30日,四川攀枝花6.1級地震 10月6日,西藏當雄縣6.6級地震 11月2日,雲南省楚雄縣受到泥石流和洪水侵襲 3月份,新疆、四川、河南、河北、湖北、甘肅等省(自治區)先後發生6次地震,四級以上地震4次,震級偏強. 貴州、雲南、廣西、新疆等地先後遭受風雹災害,甘肅省酒泉市遭遇沙塵暴襲擊. 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甘肅、青海等地局部地區先後發生9起崩塌、滑坡災害. 2008年 1月10日開始——中國華中、華南的湖南、江蘇、江西、湖北等省級行政區開始遭遇持續大規模雪災,造成重大損失,50年一遇。 2008年中國四川大地震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全國除吉林省,黑龍江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外均有震感,共造成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此次地震屬淺源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災害性最為嚴重的地震,其傷亡人數僅次於1976年唐山7.8級地震, 2009年上半年,中國自然災害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受旱區域集中,面積廣;大江大河局部地區洪澇災害嚴重;熱帶風暴登陸集中;風雹災害影響范圍廣、損失較重;西南地區的地質災害嚴重等。其中,春季作物受旱面積1.61億畝,受旱區域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東部。另外,還有24個省(市、區)受洪澇災害影響。 11月上中旬,北方地區先後出現暴雪過程,其中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降雪量和積雪深度突破歷史同期極值,達到60年一遇,局部地區達百年一遇。強降雪造成華北地區多條高速公路阻塞,民航班機延誤,高峰期有2萬多車輛受困,疏散滯留旅客和轉移安置受災群眾達16萬多人,大量蔬菜大棚和圈舍倒塌,災區生產生活秩序受到嚴重影響。 2009年全年有9個台風(熱帶風暴)登陸我國大陸地區,較常年偏多2個,而且時間集中在6月下旬到10月上旬的90天時間內,台風活動呈現「登陸集中、路徑詭異、強度持久、雨量充沛」的特點。其中,第7號熱帶風暴「天鵝」和第8號台風「莫拉克」在不到半天的時間內相繼生成,接踵登陸,影響十分集中。第7號熱帶風暴「天鵝」登陸後強度再次加強並長時間在海南近海徘徊,第5號台風「蘇迪羅」和第8號台風「莫拉克」均兩次登陸我國,其中「莫拉克」給福建、浙江兩省和台灣造成嚴重損失。 2010年 2010年3月20日的風沙天氣帶給中國一場巨大的沙塵暴,來自內蒙古乾旱地區的沙塵蔓延數千公里抵達中國東部和南方地區。甚至揚塵天氣還影響至台灣和日本。 2010年初至今中國西南大面積乾旱,由最先的貴州現已漸漸擴散到雲南、四川、廣西等地。乾旱情況還在持續。 2010-4-9 北京 天津 唐山等地發生了四級左右地震 2010年4月14日早晨7時49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屬於淺源地震,震中位於縣城附近。 如果不全面我再補。。。

⑨ 地貌過程引起的環境變化

新疆氣候乾旱,是中國也是世界上典型的生態脆弱區域,加之近代人類活動加強,地貌過程引起的主要環境變化表現如下。

一、風沙地貌過程引起風沙危害

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內第四紀鬆散沉積物質豐富,氣候乾旱,風力強勁,風沙地貌過程強烈,對區域環境影響很大,風沙危害時有發生,主要表現如下。

(1)風蝕作用強烈,土壤侵蝕明顯:當地面乾燥,風速達到能使土壤顆粒脫離地表和運動的臨界值時,便產生風蝕作用,如台特瑪湖和羅布泊地區的湖相地層經風蝕作用(有的經流水切割再經風蝕作用)形成風蝕槽、長丘和雅丹地貌,據樓蘭古城風蝕深度為2.4~4.7mm/a推測其附近沙層的風蝕速度最少為2.4mm/a。再如位於上風口方向的羅布泊鹽土平原,經大風吹蝕並攜帶部分鹽塵及其他有害物質飄落於若羌、且末等地方的草葉上,致使牲畜吃後拉肚犯病,如若羌縣就有因此發生牲畜死亡現象,並對當地居民和農作物產生不良影響。1999年新疆風蝕面積約98.0×104km2,較1985年增加15.2%(蔣學瑋等,2003),風蝕呈加重趨勢。

(2)風沙流危害農作物及公路:大風攜帶沙粒運動過程中,首先表現為對農作物進行沙割,特別是春季沙割小麥、棉花幼苗,使其死亡,導致農作物減產;其次,風沙流對公路路面造成磨損,使公路使用壽命縮短。

(3)流沙蠶食農田、危及村莊,迫使居民搬遷:塔河下游有2000hm2耕地被沙丘埋沒,有的渠道已被流沙埋沒,鐵干里克沙漠邊緣的村莊遭受流沙危害嚴重,有的沙丘爬上房頂,迫使居民搬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35團兼並7個連隊,放棄3×103hm2耕地,1991~1995年35團因風沙造成4000萬元的經濟損失;岳普湖縣東部沙漠邊緣沙埋耕地800hm2,流沙吞食農田、埋沒渠道;巴楚縣城北沙丘帶向西南方向推進,風沙埋沒農田183.3hm2和農舍50戶,並以每年5~10m的速度向南部農區移動,威脅農田安全;疏附縣有333.3hm2耕地被沙埋,76戶村民搬遷;疏勒馬甫爾鄉有213戶村民搬家;洛甫杭桂鄉有46.67hm2良田被沙漠吞沒,86.67hm2耕地嚴重沙化,沙丘平均向農田推進40m余,最多處達233m;皮山縣有2.8萬hm2耕地被流沙分割成53塊綠洲,喬達鄉有120hm2耕地被流沙奪走,20戶人家的果園淪為沙丘地;民豐縣尼雅鄉有280hm2耕地被流沙埋沒,270戶農民搬家。策勒縣大約是在200年前從熱瓦克搬遷過來的,如今熱瓦克沙丘遍布,風蝕雅丹發育;策勒鄉有1333.3hm2耕地被流沙埋沒,42戶農民被迫搬家;由於流沙南移,至今沙丘距縣城僅1.5km。喀拉墩等有20餘古城被沙漠包圍或淹沒,約占盆地內36座古城的56%。

(4)流沙阻礙交通:218國道阿拉干至羅布莊段,1982年公路上風側路肩和路面出現舌狀、片狀積沙95處,1996年達145處,積沙寬數米至10m,有的長達200m余,嚴重阻礙交通暢通。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流沙南侵嚴重,沙丘爬上公路阻礙交通時有發生,為沙塵暴發生的主要災害物源區。若羌至英吉沙之間的公路,在和田河與克里雅河之間交通線路向南移動了200km左右;克里雅河與車爾臣河之間向南移動了100km左右;和田河以西移動了10~50km;而車爾臣河以東變化不大。在墨玉至葉城、於田至民豐等地,可在如今公路以北的低矮沙丘中見到古代大道和烽燧的遺跡。洛甫至策勒之間公路,遭受新月形沙丘鏈危害也曾多次南移,沙丘爬上公路影響交通(相片57)。克拉瑪依東部公路路面積沙使交通中斷(相片58)。

(5)風力作用導致土地沙化:塔里木河中下游部分地區,由於水源不足,致使植物枯死,草場退化,耕地棄耕,風蝕風積作用加強,土地沙化日趨嚴重。如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圖幅(1∶10萬),用1959年、1983年和1992年3個時期的相片進行沙漠化制圖,結果是1959年為1371.22km2,1992年較1959年增加116.04km2,中度、強度和極強度的沙化土地亦分別增加2.82%,3.12%和3.5%。

塔里木盆地南緣地跨塔里木盆地與昆侖-阿爾金山兩大地貌單元,毗鄰塔克拉瑪干沙漠(圖10-1)。區域下墊面主要特點是:①塔里木盆地南緣大多數區域植被蓋度偏低,荒漠面積大,地表抗風蝕風積能力差,沙漠化程度高,綠洲易於遭受風沙侵襲。②低山丘陵區及山前平原中上部沙源物質較缺乏,不易就地起沙,但可遭受北來風沙流或流動沙丘淹埋。③中部綠洲分布區域植被蓋度較好,截留風沙能力較強,地表土質偏沙性,沙源物質豐富,潛在沙漠化風險較大,且絕大多數綠洲均位於沙漠下風向並與沙漠緊鄰,因此極易遭受風沙侵襲。④北部固定、半固定沙丘區沙源豐富,植被脆弱,一旦破壞,極易活化產生危害。⑤北緣流動沙丘區則地表沙粒物質豐富、鬆散,風蝕風積過程強烈。據塔里木盆地南緣風沙危害形成下墊面類型圖統計(圖10-2),區內沖洪積平原區綠洲僅佔13.49%,沙漠佔61.91%,加之戈壁和雅丹等共佔73.5%,其餘為黃土覆蓋山地、泥漠和鹽鹼地。區內沙源物質豐富,東北風與西北風盛行,風沙活動強烈,沙漠化程度達0.62(據楊持公式計算),是目前中國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區域,如墨玉縣水渠內堆積了大量流沙(相片60)。地貌過程與風沙危害發生的關系,主要表現:①風沙地貌過程加強引起風沙危害發生,如策勒河勝利水庫以下斷流,胡楊、紅柳等植物枯死,風沙地貌過程加強,新月形沙丘發育,沙丘侵入水庫,流沙堵塞水庫的泄洪渠;同時,隨著河床沙源物質的增加,策勒綠洲風沙危害程度也隨之增加。②流水地貌過程減弱使風沙危害加重,如策勒河下遊河段水量減少,流水侵蝕、搬運堆積過程減弱,沿河岸胡楊因水源減少而衰敗,荒漠化加劇,再如克里雅河下游綠洲自河流下游向上游與由河道兩側→河床縮小,發生由綠洲→荒漠演替,下游沖積扇綠洲因水源減少,流水作用被風沙作用替代,綠洲呈斑塊散布於流沙中。隨著區域流水作用的減弱與風沙作用的加強,風沙危害嚴重程度增加。③人工地貌過程對風沙危害有加強與減弱兩方面的作用。隨著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及人口的增加,人為活動使風沙地貌過程加強,人工作用引起的風沙危害越來越嚴重。如和田縣開墾荒地1.33×104hm2,因缺水又棄耕0.78×104hm2,人工綠洲沙漠化嚴重。策勒縣於1970年在策勒河床上建築先鋒水庫,2007年考察時,發現在庫內河灘上形成大片胡楊林,而水庫壩下胡楊稀少且有的乾枯,風沙活躍,新月形沙丘發育。另一方面,人工作用使局部地方的風沙地貌過程減弱,風沙危害有所減輕。如皮山農場人工引水開墾沙地種植小麥、棉花等農作物,使沙漠變為耕地;在策勒縣城西北部,面對流沙入侵,人工種植防風固沙林,並平整沙丘土地,再利用洪水種植紅柳、梭梭,使沙漠變為綠洲,風沙危害減少。

二、河流改道的環境效應

塔里木河(以下簡稱塔河)是我國最長的內陸河,主要由阿克蘇河、葉爾羌河與和田河等三大支流匯流形成。塔河西自葉爾羌河源(拉斯開木河源),東止台特瑪湖,全長2437km。肖夾克-台特馬湖幹流河段長1321km,這里流水作用、風力作用與人工地貌過程強烈,導致地貌類型演變與生態地貌環境劣變及災害發生。塔里木河中游地形平坦,河道沖淤變化快,河流改道頻繁,引起的環境效應主要表現如下。

圖10-1 塔里木盆地及其南緣地貌結構略圖

圖10-2 塔里木盆地南緣風沙危害形成下墊面類型面積結構

1.河流改道對環境的影響

主要表現在:①河流改道切割平原,破碎土地。塔里木河中遊河流頻繁改道使地表切割密度達329m/km2,為上、下游的2~3倍。②河流改道遺棄的干河道水源枯竭,流水作用過程由風沙作用過程替代,河床沙化。據衛片判斷,塔河中游有干河道23條,其中大部分已呈斷續分布,干河道沿岸地下水位降低,胡楊、紅柳等植物枯死,風蝕風積作用加強,新月形沙丘發育。③河流改道迫使居民遷居,影響安居樂業。如1921年塔河下游改道,致使鐵干里克西北部的東河灘地區果樹枯死,胡楊、紅柳枝枯,800多戶居民棄家流浪,2000餘只牛羊中的97%因飢渴病死。

2.河流改道引起的環境變化

主要表現如下:①河流入湖水量減少,河流尾閭湖逐漸乾涸。歷史上,塔河和車爾臣河匯流注入羅布泊。普爾熱瓦爾斯基記述,1887年在洪水期流經喀拉庫順湖流入羅布泊,1964年台特瑪湖是滿湖盈水,5年後徹底消失。湖泊乾涸,湖水堆積與侵蝕作用過程終止,湖底鹽殼地發育,湖周地下水位降低,植物枯死,乾燥作用與風沙作用過程加劇,湖區環境劣變。②河流流程縮短,下游斷流,河床沙化。塔河下遊河流於20世紀70年代退縮到大西海子水庫,較50年代縮短300km左右。由於河道斷流,流水作用過程終止,地下水位降低,如阿拉干一帶地下水位由50年代的3~5m降至90年代的11~13m,致使天然植物枯死,鐵干里克以下地區90年代綠洲較50年代減少11.53×104hm2,風沙地貌過程加劇,土地沙化,流沙吞食農田、埋沒渠道,阻礙交通,危及綠色走廊交通安全。③新河道地區流水作用過程加強,流水地貌發育。當引水渠道或新河道支流擴大為主流時,河流下切,高河漫灘發育。如烏斯曼河與塔河交叉口附近的河床寬10~20m,河床深切3~5m,高河漫灘形成,河岸陡坎崩塌明顯。沿河岸沖積平原因洪水浸灌作用與地下水位升高,土壤濕度增加,平沙地上的植物迅速生長,並向草灌叢沙地發展,且沿河岸形成胡楊林帶,以前的流動沙丘也被草灌叢、紅柳等植物固定,形成固定或半固定沙丘。④老河道與河流下游斷流河段地區風力作用過程加劇,風沙地貌發育。地貌類型及環境演變過程是干河床→平沙地→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河灘草地→植物枯死,地表就地起沙形成平沙地→緩起伏流動沙地→沙丘;蘆葦沼澤地→蘆葦草甸地→蘆葦枯死,鹽鹼地形成或被流沙覆蓋為平沙地→沙包或沙丘;河岸沖積平原→植物枯死,地面起沙形成平沙地或緩起伏流動沙地→沙丘;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固沙植物枯死,沙丘復活→流動沙丘;積水窪地→乾涸積鹽鹼→風蝕作用加劇形成風蝕窪地或被流沙填塞。部分淤泥窪地乾涸形成龜裂地。⑤河流改道引起地貌類型演替,一方面是新河道地區流水作用強烈,表現為河流下切,高河漫灘發育,河流沿岸地區因洪水漫灌作用與地下水位抬升,土壤濕度增加,平沙地上植物迅速生長,並向草灌叢沙地發展,且沿河岸形成胡楊林帶;另一方面被遺棄的老河道乾涸,沿岸地下水位降低,水質礦化度升高,植物枯死,風沙作用過程加強,風沙地貌發育,地貌環境劣變。⑥卡拉以下下遊河段因水源減少導致胡楊、紅柳枯死,沙漠化加劇,流沙堆積於218國道路面,阻礙交通暢通。⑦河流洪水泛濫引起土地沼澤化和鹽漬化。如1927年塔河遺棄拉依提河,順拉依河東流匯合孔雀河入羅布泊,河流洪水泛濫作用使北自依沙吉河,南到阿爾河之間形成17.3×104km2沼澤化土地,現許多蘆葦沼澤地因水源不足,蘆葦枯死形成鹽鹼地。

三、人工地貌過程引起的環境變化

近代以來,隨著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及人口的增加,作為地貌第三營力的人為活動,從正反兩方面對區域環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土地沼澤化

新疆農業由於受到地貌條件及水源的限制,墾區大多位於沖洪積扇平原的中、下部和沖積平原區,這里地形平坦,土質優良,灌溉便利,過去農墾中對地貌條件認識不足,加之大水漫灌,灌排不配套,致使墾區地下水位升高,結果使大片土地發生沼澤化及鹽鹼化,如哈巴河、布爾津縣發生了沼澤鹽鹼化的耕地面積達1.3×104hm2,北屯農墾團場約有一半以上耕地遭受沼澤鹽鹼化危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阿克蘇地區沼澤鹽鹼化耕地面積達6.67×104hm2以上。

在盆地邊緣平原區,特別是三角洲末端,沖洪積扇的扇緣,窪地及河谷等地方,20世紀50年代以來,沼澤化面積迅速擴大,如哈巴河、布爾津兩縣耕地因次生沼澤化而棄耕面積達4000hm2;1985年布爾津河東岸大渠南側的沼澤化面積近13333hm2,較1970年增加2866hm2

2.土地鹽漬化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區人類對土地欠合理利用的增多,鹽漬化廣泛發生,如①哈巴河、布爾津兩縣耕地因鹽漬化棄耕面積為3330hm2,阿勒泰地區鹽漬化面積達53333hm2;②瑪納斯河西岸大渠北側地下水位距地表僅0.5~1.0m,0~30cm土層含鹽量高達4%~5%,良田被迫棄耕;141團場鹽鹼地面積達9820hm2,占土地總面積的47.2%,有10個連隊的房屋大量倒塌,居民被迫搬家。據統計,瑪納斯河地共有270.3hm2居民點轉變為鹽鹼地。鹽漬化使3993.8hm2沼澤、草地、灌木林地、農田、居民點等綠洲演變為荒漠。③奇台縣1982年耕地鹽漬化面積達186700hm2,滿營湖一帶地下水含鹽量達3.5g/L。④岳普縣地勢低窪,灌溉排水困難,全縣有90.8%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鹽漬化,有的鹽土含可溶性鹽量高達3%~5%。⑤1994~1999年期間,沙雅縣在塔里木河以南開墾胡楊及草地12667hm2種植棉花,因灌排不配套,至今已有50%的耕地鹽鹼化。

3.土地沙漠化

近50年來,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兩河谷平原區,在大規模土地盲目開發下,荒漠林被當地居民大量砍伐,梭梭幾乎消耗殆盡,河谷林面積由1959年的66666.7hm2減少至1980年的23733.3hm2,植被退化極為嚴重。過度放牧使草場退化,毀林開荒和濫墾草場破壞了原來的植被,尤其是棄耕地土壤裸露,風蝕風積作用加劇,沙漠化加強。如①布爾津縣阿克鐵列克一帶原有沙拐棗灌叢沙地36333.3hm2,人為破壞沙拐棗之後,沙丘東移,迫使縣油庫搬遷;烏倫古河現代三角洲阿爾達河床上的沙漠是由於人工改變水文網形成的。②額爾齊斯河下游兩則及烏倫古河三角洲地區,沙丘面積為39×104hm2,其中流動沙丘15×104hm2,據清朝新疆省圖量算沙漠面積約10×104hm2,表明沙漠化面積已擴大很多。吉木乃縣以北薩拉爾庫姆和恰夏克庫姆的面積以1600hm2/a的速度增長;烏倫古河三角洲沙漠1946年航測圖量算為1.4×104hm2,20世紀70年代末增至1.66×104hm2,沙漠化日趨嚴重。③瑪納斯河墾區,沙化土地面積達200×104hm2,莫索灣149團和150團尤為嚴重,風沙吞食農田、埋沒渠道、阻礙交通。瑪納斯河小拐以下渠道末端的耕地因水源不足而棄耕,20世紀50~90年代有562hm2耕地變成沙漠。④塔河下游卡拉以南與阿拉干以北地區,由於墾荒與樵採,致使胡楊林面積由1958年的5.4×104hm2減少到1978年的1.64×104hm2,減少了69.6%,墾區居民每年燒柴要砍伐1000hm2紅柳林,致使林木覆蓋度降低,風力作用加劇,林地沙漠化形成沙堆或沙丘。⑤隨著河流中游農業、工業和城鎮發展用水量的增加,河流下遊河段水量隨之減少,流水侵蝕、搬運堆積過程減弱,沿河岸胡楊因水源減少而衰敗,沙漠化加劇,如克里雅河下游綠洲自河流下游向上游與由河道兩側→河床縮小,發生由綠洲→沙漠演替,下游沖積扇綠洲因水源減少,流水作用被風沙作用替代,綠洲呈斑塊散布於流沙中。

4.墾荒引起墾區環境演變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新疆人口的增加,在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伊犁盆地內進行了大規模的土地開發,隨之墾區環境發生演變。如塔河下游32團有27hm2棄耕地,20世紀70年代初以後逐漸形成高0.8~2.5m的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鏈,沙丘平均每年向西移動6m,導致土地由荒草地→耕地→沙丘演變。

瑪納斯地區是新疆農墾活動最強烈的地區之一,綠洲荒漠化與荒漠綠洲化強烈。利用20世紀50年代航片、80年代和90年代衛星影像數據與GIS技術研究得知,區內綠洲與荒漠類型面積結構在總體上變化是前者增加和後者減少(表10-1)。

表10-1 瑪納斯地區20世紀50~90年代綠洲與荒漠類型結構變化狀況

從表1得知,瑪納斯綠洲在50年代占區域面積39.8%,至80年代減少1.3個百分點,90年代又較80年代增加2.9個百分點。50年代至90年代期間綠洲面積增加了30518hm2,在綠洲中,50年代人工綠洲佔47.5%,90年代為60.5%,提高了13個百分點,表明區內人工綠洲化在加強。自50至90年代,區內人工綠洲增加115454hm2,其中,以農田最多,達105611hm2;天然綠洲則減少84008hm2,其中沼澤地、湖泊、草地、灌木林分別減少32846、4674、45276、1212hm2,人工綠洲增加主要是以天然綠洲縮小為代價的。

自50年代以來,共有10295.6hm2沙地、鹽鹼地和戈壁等荒漠轉變為綠洲,其中屯墾沙地和鹽鹼地佔84.3%(表10-2);同時,又有25060.9hm2農田、草地和居民點等綠洲轉變為荒漠,其中農田棄耕佔15.3%,草地退化為荒漠佔73.5%(表10-3)。

表10-2 瑪納斯地區20世紀50年代以來荒漠綠洲化面積統計單位:hm2

表10-3 瑪納斯地區20世紀50年代以來綠洲荒漠化面積統計單位:hm2

對比表10-2和表10-3,區內綠洲荒漠化面積減去荒漠綠洲化面積後還多14765.3hm2,其中園林地(以灌木林為主)荒漠化面積凈增705.4hm2,而草地、湖泊沼澤退化為荒漠分別達17701hm2,1261.7hm2,居民點因鹽漬化、沙化而廢棄219.1hm2,荒漠綠洲化增加與綠洲荒漠化縮小的比值為1∶2.43。

農墾區人工開墾荒地由荒草地→耕地及水渠、機耕道演變;耕地因缺水棄耕,風蝕風積作用過程加劇,又發生由耕地→平沙地→沙丘演替;耕地因鹽漬化棄耕發生由耕地→鹽鹼地→風蝕窪地或沙地、沙丘演替;沙漠邊緣的耕地因風沙侵入發生由耕地、渠溝、機耕道→沙地→沙丘演變。

上述表明,人工開墾土地這一地貌過程是引起區域環境變化的重要驅動力,農墾是造成區域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5.人工開挖引水口引起河流改道

據統計,塔里木河幹流河段共有人工開挖引水口302個,其中中遊河段為137個,誘發或促成河流改道,如約50年前,牧民烏斯曼為灌溉一片草場,於枯水期在塔河凹岸開挖一引水口,後經洪水不斷沖刷形成烏斯曼河致使塔河僅剩1/3的水量,並在烏斯曼河形成河心灘、河漫灘等地貌類型。

6.水利工程建設引起環境變化

近50年來,在塔里木河流域修建了大西海子、帕滿水庫、上游水庫等70座,總容量26×108m3,致使如台特瑪湖、羅布泊等湖泊萎縮並於1972年乾涸,人工水庫替代了天然湖泊。結果是一些古河道窪地被水域占據,河流尾閭湖乾涸形成鹽殼或沙漠。人工利用古河道窪地或築攔河大壩形成水庫,引起由窪地、河床、河漫灘→水庫演替,庫周形成湖灘;庫周沙地因地下水位升高,土壤濕度增加,植物迅速生長,流動沙丘轉變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壩下窪地積水形成沼澤地或鹽鹼地;河流尾閭湖因上游水庫截流導致入湖水源減少,湖泊萎縮甚至乾涸,地貌類型由湖泊→萎縮乾涸→鹽殼地或鹽鹼地→風蝕作用形成風蝕窪地、風蝕長丘或風積作用形成沙丘演替;湖周地下水位降低,植物枯死,風沙活躍,湖灘、湖積沖積平原→平沙地→沙丘演替,以前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復活形成流動沙丘。

孔雀河、塔里木河、車爾臣河等河流匯集羅布泊窪地形成尾閭湖。隨著流域大量水庫的興建與自然因素的綜合作用,羅布泊乾涸為鹽土平原,鹽殼遍布。有的湖積平原經流水切割與風蝕作用形成雅丹,個體一般高4~10m,溝谷長軸走向為東北30°,乾旱缺水,寸草不生。台特瑪湖於1969年乾涸,2006年實施塔里木河下游生態恢復工程建設,使台特瑪湖重又進水,可望恢復湖周生長植被。

策勒縣於1970年在策勒河床窪地上建築先鋒水庫,2007年考察時,發現在庫內河灘上形成大片胡楊林,而水庫壩下胡楊稀少且有的乾枯,風沙活躍,新月形沙丘發育,水庫泄洪渠內堆積了大量流沙。

阜康縣在三工河沖積平原上修築冰湖水庫、草原水庫和柳城子水庫,結果是引起壩前水體周邊形成沼澤地,濕生植物生長茂盛,荒漠草地由沼澤草甸替代,壩後地下水位升高,土壤次生鹽漬化形成鹽鹼地,荒漠草地消失,僅見少量鹽爪爪或為不毛之地,柳城子水庫壩後土壤含鹽量較遠離壩後地方提高了3倍以上。

瑪納斯河流域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共修建大型水庫2座,中、小型水庫24座,總庫容達5.45×108m3。夾河子水庫截流致使河流下泄水源減少,河流西岸胡楊大片枯死,小拐以下河流斷流,瑪納斯湖乾涸,河、湖沿岸植物枯死。瑪納斯河西岸大渠北側地下水位距地表僅0.5~1.0m,土壤含鹽量高達4%~5%,農田被迫棄耕。1961年,瑪納斯夾河子水庫決口淹死48人,28人失蹤,沖毀房屋64間,淹沒耕地467467hm2

在塔城、伊犁等地的黃土分布地方,由於黃土疏鬆多孔,抗侵蝕能力弱,加之農田大水漫灌,其灌溉余水匯流沖刷作用,往往形成許多沖溝。如塔城種羊場農田一隊的苜蓿地,經農田灌溉余水沖刷形成寬3m,深4m,長5km的沖溝;伊犁霍城伊車嘎什鄉北丘陵地,一晝夜的灌溉沖刷形成深2m,長100m的沖溝。

7.城鎮建設引起環境變化

城鎮建設使地表形態發生變化,道路、房屋、垃圾場等人工地貌又對區域環境產生明顯影響。隨著新疆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熱島效應、城市洪水泥石流災害、城市地下水污染等地貌環境問題也逐漸出現。

城鎮建設產生的環境問題與地貌形態成因類型有關。依據城市所處的地貌類型不同,分為山地城市、丘陵城市和平原城市(刁承泰,1999)。新疆城鎮主要分布於山麓平原和河谷地帶,包括沖積扇城鎮、沖積平原城鎮、洪積平原城鎮、沖洪積平原城鎮、河谷平原城鎮、湖岸平原城鎮6種類型,其中,沖積扇城鎮佔48.1%,其次是河谷平原城鎮佔18.5%。各種地貌類型城鎮都有不同的環境問題,如位於沖積扇上部的城鎮具有地基為砂卵石層,房屋地基穩定,城鎮排水方便,但由於靠近山麓地帶,易遭受山洪泥石流危害的特點;位於沖積扇下部的城鎮,由於地形十分平坦,城鎮排水困難,土質黏重易發生土壤鹽漬化。阿勒泰市是位於克南河谷內,對將軍溝的泥石流防治力度不夠,1988年遭受山洪泥石流災害嚴重(相片56)。

烏魯木齊市位於烏魯木齊河谷及其沖積扇上。近50年來出現了許多城市環境問題,表現在:①冬季大氣污染嚴重。烏魯木齊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大氣中存在逆溫層,加之冬季居民取暖排入大氣的粉塵達6×104t,SO2達56×104t,形成熏煙型大氣污染,成為中國十大嚴重污染城市之一,城市熱島效應十分明顯。近年政府實施「藍天工程」,採取單位統一供暖措施,使冬季能見太陽的日數有所增多。②地面沉降。烏魯木齊市於20世紀70年代「備戰、備荒」開挖的地道,有的已發生塌陷,致使城市房屋地基下沉受災,碾子溝車站客運公司家屬樓東側地基急劇下沉造成了較大經濟損失。③城市垃圾污染環境。烏魯木齊市人口為200萬余,按照我國人均日產垃圾0.56kg計算,每天產出垃圾1120t以上。垃圾臭氣熏人,污染大氣和地下水,已成為城市化過程中需要著重解決的重要環境問題。

8.開礦引起環境變化

礦山開發改變地面坡度,形成礦坑,是一種人工地貌過程。新疆礦產資源豐富,為國家西部開發的重點區域,礦山開發速度和規模正在逐年加大,在礦山開發這一地貌過程中引起生態和環境退化明顯,主要表現:①開礦破壞土地資源:礦山開發剝土棄渣、採掘礦石改變了原有的地貌形態,形成礦坑,使如奇台硅化木等地質遺跡遭到破壞;棄土棄渣壓占土地、造成森林、植被破壞,致使土石裸露,水源涵養能力降低,加劇礦區土壤侵蝕,導致水土流失加劇。根據統計,新疆礦區廢渣石年產出量4070萬t,綜合利用僅13%,礦產開發破壞包括裸地、荒草地、林地、耕地等土地資源面積達90734hm2以上。②開礦污染環境:礦產開發采、選礦過程排放的包括煙(粉)塵、二氧化硫、氰化物、砷、重金屬、放射性物質及石油類等含有毒、有害物質,對礦區大氣、地表水與地下水、土壤及作物產生的危害,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活、生產和身體健康。如阿勒泰地區開采沙金污染河谷環境,據國家305項目辦公室1998年資料,額爾齊斯河上共有采沙金船124條,採金劇毒含砷劑物質直接排入河內,堆浸黃金用的氰、汞化合物污染土地和水源;喀拉通克銅鎳冶煉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可可托海礦務局電解鋁氟化氫氣體均未進行處理,致使大氣、草原受到污染,危及人畜安全(康相武,2004)。新疆礦區年產出廢水量6870.67×104m3,循環利用量僅20%。大部分廢水含有懸浮物、硫化物等,直接排入河流、山溝,對溝谷河床和山前地帶的優質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環境造成污染;選礦廢水主要污染物含CODcr、懸浮物(SS)、砷和鉛等重金屬,對水環境、土壤環境造成污染。③開礦引起地貌災害:礦產開發引起礦區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等,如烏魯木齊六道灣煤礦、阜康煤礦等礦區地面塌陷、沉降時有發生;據估計,新疆每年有100萬t煤因自燃引起地表裂縫坍塌,甚至引發滑坡。據新疆環境保護研究所不完全統計,新疆天山南北麓礦區塌陷面積63.95km2,佔全疆地面塌陷面積的49.5%。

⑩  中國地質災害概況

中國地質災害種類繁多,除地震外,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海水入侵、特殊岩土等多種類型。這些災害分布廣泛,活動頻繁,危害嚴重。

據初步調查估計,自新中國成立以後到1994年底,全國共發生明顯破壞作用的突發性地質災害事件(地震除外)達4萬多次;其中,一次死亡數十人以上或經濟損失千萬元以上的比較嚴重的災害事件有幾千次。各種地質災害共造成幾萬人死亡,毀壞房屋達幾千萬間。此外,地質災害還破壞鐵路、公路和內河航運,破壞土地資源和農作物,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為幾億元到幾十億元。現對我國主要地質災害分述如下。

一、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廣泛發生在山地高原地區的地質災害。它們形成條件和活動規律相近,區域分布密切共生,所以常稱為崩滑流災害。

中國是崩滑流災害十分嚴重的國家。據初步調查,全國大約有中型以上災害點3萬余處,小型災害點多達數十萬甚至100多萬處。1949~1994年的45年間,共發生破壞較大的災害4200多次,造成重大損失的嚴重災害事件至少有900次。

崩滑流災害分布十分廣泛。在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中,除上海等個別省(市、自治區)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斜貫中國中部的遼、京、冀、晉、陝、甘、鄂、川、滇、黔地區,是災害活動最強烈的地區;其中,川滇山地、鄂西山地、秦嶺、黃土高原、燕山山地、遼東山地最嚴重。該帶西部和西北部地區災害活動較弱,主要分布在阿爾泰山、天山、祁連山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區。東部和東南部地區,災害活動主要分布在東南丘陵和台灣山地,除局部地區災害嚴重外,災害一般不強。

崩滑流災害是危害最嚴重的地質災害之一,其主要破壞作用有下列5個方面。

1.造成人員傷亡

1949~1990年,我國崩滑流災害至少造成9595人死亡。在城鎮、礦區等人口聚集地區暴發的崩滑流活動常造成一次死亡數百人的災害事件。如:1980年6月3日凌晨,湖北遠安縣鹽池磷礦崩塌,284人喪生;1983年3月7日,甘肅省東鄉自治縣灑勒山發生大型滑坡,三個村莊被摧毀,死亡237人,重傷27人;1989年7月10日,四川華鎣市溪口鎮青龍嘴山發生滑坡後,因暴雨進一步形成泥石流,沿途村莊、工廠被掩埋,221人遇難。

2.破壞城鎮、礦山、企業

全國受崩滑流嚴重侵擾的城市有59座,縣城以下的城鎮數百個。如重慶市共有體積大於500m3的滑坡129處,崩塌58處,解放以來多次發生活動,造成了嚴重損失;目前有66處滑坡處於活動或潛在不穩定狀態,還有82處可能崩塌的危岩體,時刻威脅著城市的安全。一些城鎮,如四川省松潘縣、南坪縣,雲南省蘭坪縣及新疆庫車縣等因崩滑流災害嚴重,不得不搬遷重建。許多建設在山區的工廠,特別是「三線」工廠,常遭到崩滑流災害破壞,因此使一些工廠停產或搬遷。如第二汽車製造廠廠區內,共有崩塌、滑坡270處,總體積達750×104m3,十幾年來,災害頻繁發生,造成嚴重損失。我國多數礦山不同程度地遭受崩滑流災害的破壞或威脅,其中以撫順西露天礦、四川攀鋼藍尖鐵礦、華鎣山煤礦、甘肅白銀露天礦等數十個礦山尤其嚴重。

3.破壞鐵路、公路、航道,威脅交通安全

全國鐵路沿線分布有大型泥石流溝1386條,危險性較大的大中型滑坡有1000多處,崩塌有近萬處。22條鐵路干線上,有9980km長的線路受到比較嚴重的危害或威脅。1949~1990年,因崩滑流災害造成的較大行車事故180起,33個火車站被淤埋41次,毀壞大型橋梁27座,隧道6個,平均每年中斷行車1100h,用於修復整治的工程費約1.5億元。受害最嚴重的線路主要有寶成線、隴海線寶天段、成昆線、川黔線、湘黔線、東川線及鷹廈線等。

幾乎所有的山區公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崩滑流災害的破壞。如川藏公路沿線分布有泥石流溝1036條,滑坡419處,崩塌1525處,受害路段總長3176km。川滇、川陝、甘川、昆洛、成蘭、滇黔等公路崩滑流災害也十分嚴重。

大江大河兩岸是崩滑流災害的多發區,對內河航運造成嚴重威脅。如在長江中上游的重慶至宜賓之間的690km河段,發育有滑坡、崩塌和危岩體283處,總體積約15×108m3。金沙江下游的攀枝花至宜賓段,分布有崩塌、滑坡、泥石流935處,平均密度1.2處/km,總體積在35×108m3以上。幾十年來,長江中上游兩岸多次發生特大規模的崩塌、滑坡活動,給長江航運造成嚴重危害。如1985年6月12日發生的新灘滑坡,造成堵江停航12d。

4.破壞水利、水電工程

解放以來,我國有數百座水庫和水電站遭受崩滑流災害破壞。僅雲南一省遭破壞的水庫就有50餘座,水電站有360餘座。劉家峽水庫自1968年蓄水後庫岸不斷崩塌,到1984年總崩塌量達1250×104m3以上,影響了庫容。擬建中的長江三峽工程,庫岸穩定性差,庫區范圍內發育有崩塌、滑坡214處,泥石流溝271條。在三斗坪至江津縣的未來庫岸地帶,發育有5000m3以上的崩塌(危岩)、滑坡體392處,總體積28×108m3;其中,100×104m3以上的災害體189處。全庫岸崩塌(危岩)、滑坡體數量的平均線密度為0.14處/km,平均體積模數為91×104m3/km。如何防治這些災害對水庫工程建設和正常運行是水庫建設和管理的重要問題之一。

5.影響資源開發,阻礙山區經濟發展

為了使山區擺脫貧困面貌,需大力開發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利資源等。然而在崩滑流活動區,這些經濟活動受到嚴重阻礙。如四川省攀西地區(我國規劃中的重要礦產基地),在大約6.6×104km2范圍內,發育有體積50×104m3以上的滑坡或滑坡群200餘個,為礦產資源開發造成了嚴重困難。

二、岩溶塌陷

我國岩溶塌陷災害也十分嚴重。據初步調查,全國有岩溶塌陷2840處,塌陷坑約33200個,塌陷總面積為330km2

中國岩溶塌陷廣泛發育在24個省(市、自治區),以桂、湘、黔、粵、冀、贛、滇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從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長白山—燕山—呂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東區域。該區域內可劃分為兩大岩溶塌陷分布區:秦嶺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間盆地。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東山地、雲貴高原和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南嶺及粵北山地。

岩溶塌陷的危害主要是破壞房屋、鐵路、水壩、電站等工程設施和城市、礦山、企業環境。全國發生岩溶塌陷災害的城市近70個,造成嚴重破壞的44個,主要有唐山、武漢、昆明、黃石、九江、水城、杭州、柳州等。受岩溶塌陷嚴重危害的大中型礦山有60多個,主要有湖南恩口煤礦、湖南水口山鉛鋅礦、湖北銅錄山銅礦、廣西泗頂山鉛鋅礦、廣東凡口鉛鋅礦、山東萊蕪鐵礦等。近年全國鐵路沿線發生岩溶塌陷375處,其中危害嚴重的有55處,受害線路60多段,主要分布在貴昆線、湘桂線以及京廣線、沈大線、膠濟線的部分線段。有30多個車站受到危害,主要有黃石、大冶、水城、昆明、泰安、瓦房店、柳州、玉林等。近40年來,因岩溶塌陷顛覆列車3次,中斷行車達2000多小時。

三、地面沉降

(一)我國地面沉降區的分布

據專門勘查和區域地形變測量結果分析,目前我國發生地面沉降的城市大約有70個。其中,累計沉降量達2m以上的有上海、天津、台北、宜蘭、嘉義等5個城市;1~2m的有西安、太原、滄州、蘇州、無錫等5個城市;0.5~1.0m的有北京、保定、嘉興、常州、衡水、阜陽等6個城市。

從區域分布看,地面沉降活動主要發生在我國東部地區,尤其以沿海城市和華北平原等地區最嚴重。在該區域內,發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區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則密集成群或斷續相連,形成廣闊的地面沉降區(帶)。主要有下列6個區(帶)。

1.下遼河平原的沈陽—營口沉降區。

2.北部黃淮海平原的天津—滄州—衡水—德州—濱州—東營—濰坊沉降區。這是我國沉降范圍最廣,沉降幅度最大的地區。地面沉降與區域地下水位下降在空間和時間上同步發展。中心區主要在渤海海灣西岸的天津市區及其外圍的寧河、安次、南堡、塘沽、靜海、大港、黃驊、滄州一帶;其次是冀中平原的衡水、冀縣、棗強及其外圍地區;再次是魯北平原的德州—濱州—東營—濰坊地區。

3.南部黃淮海平原的徐州—商丘—開封—鄭州地面沉降區。

4.長江三角洲的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地面沉降區。

5.汾渭河谷平原的太原—侯馬—運城—西安地面沉降帶。

6.台灣山地邊緣的宜蘭—台北—台中—雲林—嘉義—屏東地面沉降帶。

(二)地面沉降的主要危害

1.破壞城市設施,妨礙城市建設

主要表現是:造成房屋和橋梁開裂、傾斜或倒塌;道路凹凸不平或開裂;地下管道錯裂失效;碼頭及其它港口設施下沉或被水淹沒;抽水井管上升,設備須不斷更新等。例如:上海市外輪停靠的碼頭,原標高5.2m,1964年下沉到3.0m,高潮時被水淹沒而無法裝卸,耗資900多萬元進行加高後方可使用;西安市排水管道屢遭破壞,每年花費100多萬元進行維修、改建;上海蘇州河原來每天運輸吞吐量(100~120)×104t,60年代以後減少了一半;天津塘沽海門大橋,兩端沉降差達135mm,引橋發生錯裂,使這座跨度為64m的開啟式提升橋不能按原設計提升,影響了海河航運。

表2-1我國部分城市地面沉降災害情況簡表

①抽水指抽取地下水,下同。

地面沉降還導致觀測和測量標志失效,使河流水位、海洋潮位、地形高程失真,給城市規劃和建設造成困難。

2.積水滯洪,水患和潮災加劇

嚴重的地面沉降活動,把一些城市置於洪水和海潮威脅之下,具體表現如下。

(1)滯汛積水地面沉降城市普遍存在比較嚴重的滯汛積水問題,不僅影響城市交通和環境,而且常使地下室和低層建築物在汛期被水侵沒,造成比較嚴重的經濟損失。例如:天津市1977年7月下旬因暴雨積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億元以上;蘇州、無錫、常州三市在1986年和1988年因積水造成的物資損失達100多萬元。

(2)洪水威脅發生地面沉降的城市一般地勢低平,且大多沿河發展。地面沉降活動不僅使城市高程進一步降低,而且攔河堤壩等防洪設施因沉降而發生破壞。因此,一些城市御洪能力不斷下降,出現嚴重的水患威脅。例如天津市海河幹流兩岸防洪堤,自1959年來普遍下沉1~2m,而且一些堤段因不均勻沉降出現許多裂縫,加上河道淤積影響,使海河泄洪能力由原來的1200m3/s降到400m3/s以下。遇到一般較大汛情,全市即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如1990年汛期,海河泄洪130m3/s已顯困難,如再遇1963年規模的特大洪水,將導致極其嚴重的損失。上海市區在20年代地面一般高程為4~5m,60年代後普遍降到3.5m以下,部分地區只有2m左右。伴隨地面沉降活動,黃浦江、蘇州河水位不斷上升超過警戒水位的現象頻繁發生,並多次出現黃浦江水倒灌,淹沒市區的現象。為了確保城市安全,1956年開始沿江修建防汛牆,此後伴隨地面沉降的發展,先後5次進行改建和加固,投資達4億多元。目前,上海市區共建防汛牆224km,郊區建34km,外灘一帶牆高已達2.3m,預計到2030年,還須再加高到2.7m左右才能防禦黃浦江水。類似情況在其它一些地面沉降城市也普遍存在。

(3)潮災加劇在濱海地區,地面沉降活動使陸地地面高程下降,海平面相對上升,導致海水侵襲和風暴潮災害加劇。如天津塘沽地區,近幾十年來相對海面上升50cm,而地面高程普遍下降到2m以下,局部降到平均海平面以下,最低處(塘沽河濱公園)為-3.3m。與此同時,濱岸防潮堤不但大幅度沉降,且發生局部開裂;許多防潮閘——耳閘、二道閘、海河閘、金鍾閘等下沉0.4~2.6m。在這種情況下,天津沿海災害性風暴潮日趨嚴重,其頻度、強度和造成的損失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如1985年8月2日和19日發生的風暴潮,使海水越過防潮堤閘湧入陸地,塘沽一些地區水深達1.3~2.0m,大量企業單位被淹,受災居民1萬多戶,直接損失1.3億元。近年來,寧波市沿甬江上溯的潮水也多次越過防潮堤閘,淹沒沿岸碼頭、倉庫、工廠和居民區,造成嚴重損失。上海以及長江三角洲地區風暴潮災害也日益嚴重,不但潮位越來越高,而且高潮頻次也不斷增加,風暴潮造成的損失愈來愈大。1962年8月,7號台風襲擊上海,吳淞口潮位高5.38m,蘇州河口水位4.76m。在猛烈的潮水沖擊下,防汛牆出現46處決口,半個市區進水,南京東路水深0.5m,直接損失達5億元。

四、地裂縫災害

我國地裂縫類型復雜,除伴隨地震、滑坡、凍融以及特殊土的脹縮或濕陷活動產生的地裂縫外,主要是伴隨構造蠕變活動而產生的構造地裂縫。

構造蠕變地裂縫的分布十分廣泛,在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發育。在該區域中,地裂縫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東麓平原、大別山東北麓平原地區,形成了三個規模巨大的地裂縫密集帶。此外,在豫東、蘇北以及魯中南等地區,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地裂縫發育帶(區)。

(一)汾渭盆地地裂縫帶

自六盤山南麓的寶雞,沿渭河向東經西安到風陵渡轉向NE方向,沿汾河經臨汾、太原到大同,發育有一個寬近100km、長近1000km的地裂縫帶。該帶沿汾渭盆地邊緣斷裂帶內側的第四紀沉積區延伸。各地區地裂縫的成因、活動方式等具有基本一致的特徵。自6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災害性地裂縫,70年代中期以來活動加劇,使西安、大同、寶雞以及周至、臨潼、渭南、華縣、蒲城、韓城、萬榮、運城、絳縣、臨汾、洪洞、祁縣、太谷、榆次等近50個市、縣出現較嚴重的地裂縫災害。

該地裂縫帶自南向北可大致分為四個段落。

1.渭河盆地地裂縫

該區地裂縫分布在渭河兩岸地區,以西安市地裂縫規模最大,危害最嚴重。此外,千陽、寶雞、周至、武功、興平、禮泉、三原、臨潼、長安、渭南、蒲城、華縣、華陰、大荔等20個縣、市也發生不同規模的地裂縫。這些地裂縫給當地人民生活和工程建築以及土地資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如地處華山北麓的藍田、華縣、華陰,自1971年以來出現多處地裂縫,至今仍在發展。在華山半導體廠內,有兩個以近EW向為主體,兼有SN向和NE向的地裂縫帶。其長度分別為200m和250m;寬度分別為70m和100m,使剛剛建成投產和一些正在施工的車間、倉庫等主要建築物開裂,局部發生下沉達14.6cm,雖經多次加固處理,但始終不能擺脫地裂縫危害。在華山汽修廠亦有兩條近EW走向的地裂縫帶。其總寬200~300m,長約500m。在其影響范圍內的5幢家屬樓和其它建築設施,相繼發生大面積裂縫和變形,鐵路路基也下陷變形;雖然每年耗費大量資金加固,但裂縫持續發展,防治效果不佳。陝西化肥廠於1972年建成,尚未投產,廠房即發生裂陷,下沉量達20~50cm,多次加固修理,仍未取得安全效果。

2.運城盆地和臨汾盆地地裂縫

地裂縫分布在涑水河和汾河兩岸的運城、夏縣、合陽、韓城、萬榮、聞喜、絳縣、侯馬、翼城、襄汾、臨汾、洪洞等約20個縣、市。這些地裂縫主要延伸方向為NEE、SN、NE、NW四組,單條長度為幾十米到100m以上,寬度一般為0.4~0.2m,可見深度為0.2~0.3m。多條地裂縫常常組合成帶,有時沿一個主導方向呈線狀或串珠狀延伸,構成長達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的地裂縫密集帶;有時不同方向的地裂縫相互交叉,構成密集的地裂縫集中區。分布在工廠、村落、田野中的地裂縫,對房屋建築和土地資源造成危害。例如1983年7月28日傍晚和29日早晨萬榮縣兩次暴雨後,該縣薛店村在29日9時30分地面開裂。地裂縫長1.5km;一般寬為1~2m,最寬達5.2m;一般深1.5~3.0m,最深達12m。大量積水順縫一泄而光。裂縫所經之處,房屋開裂或倒塌,受損房屋300間(受害居民67戶)。村內一口深223m、造價6萬余元的機井也因而塌毀。1984年6月,絳縣電廠地裂。地裂縫長50m,寬40cm。家屬宿舍也隨之開裂。運城東北的半坡鄉,一條NE向延伸的地裂縫(長約9km,寬0.3~1.0m),造成數十間民房開裂,田地成為破碎的溝地。

3.太原盆地地裂縫

地裂縫主要發生在太原市南部的榆次縣、太谷縣、祁縣等地。榆次縣北部王湖至聶村一帶,1982年出現4條近SN向的地裂縫,組成長約500m,寬約15m的地裂縫帶,裂縫深2.5~3.0m,最深12m。處於地裂縫發育帶內的省儲備局倉庫、地區變電所和部隊等單位的辦公樓、食堂、家屬宿舍等建築物出現大量裂縫,成為危房或者廢棄。

4.大同盆地地裂縫

地裂縫主要發生在大同市,以市區西南邊緣的大同機床廠一帶最嚴重。地裂縫始見於1977年,發生在劇場街9號樓附近,長200m,使9號樓出現裂縫。80年代以後,地裂縫迅速發展,1986年延伸到1000m,1988年和1989年進一步發展到5000m,至今仍在活動。地裂縫走向NE57°,寬1~6cm。其南盤相對下滑,垂直相對位移2~5cm,最大18cm。地裂縫破壞帶寬5~20m,所經之處,房屋牆體和過梁開裂,門窗變形,管道錯動。機車廠8幢居民樓和食堂、學校等公用設施嚴重受損,受災建築面積29141m2,危害居民290戶。除市區外,在北部天鎮縣的滹沱店、孫家店、顧家灣、宣家塔和陽高縣的羅文皂以及大同市東南官道村等地,在1982~1984年前後亦發生不同規模的地裂縫,民房和田地受到破壞。

(二)太行山東麓傾斜平原地裂縫帶

該地裂縫帶始於1966年。該年3月在邯鄲市電台和國棉一廠首先發生地裂縫活動。此後,不但在該市迅速發展,而且河北平原和豫北平原的許多地區相繼發生日益嚴重的地裂縫活動,很快形成一個沿太行山東側和東南側傾斜平原延伸的地裂縫分布帶。其北起保定,向南經石家莊、邢台、邯鄲進入豫北的安陽、新鄉、鄭州一帶以後,向西延伸,經洛陽達三門峽一帶,與渭河盆地和運城盆地的地裂縫帶相連,全長約800km。共有50多個縣市發現400多處地裂縫。其中,河北省有39個縣市、200多處,主要有易縣、容城、淶水、保定、定縣、博野、正定、藁城、束鹿、寧晉、新河、柏鄉、臨城、無極、南宮、邢台、南和、永年、邯鄲、肥鄉、廣平、雞澤、大名等;河南省約15個市縣、100多處,主要有南樂、清豐、湯陰、浚縣、輝縣、獲嘉、新安、澠池、三門峽、陝縣、靈寶等。

分布在城鎮和企業、礦山的地裂縫,對房屋和其它工程造成了嚴重危害。河北省邯鄲市1963年發生地裂縫活動。1966年以後地裂縫迅速發展,在國棉一廠、電台、汽車修配廠及前郝村等地形成三條地裂縫。裂縫單條長度為185~700m,組合長度3~8km。地裂縫損壞樓房7處,平房數十間,錯斷管道2處,破壞圍牆10堵,直接經濟損失數百萬元。發生在農村的大量地裂縫,除破壞民房、道路外,還對耕地和水利設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三)大別山北麓地裂縫帶

1974年在大別山北麓的山前傾斜平原地區出現了大量地裂縫,主要分布在豫東南的固始、商城、淮濱、潢川、息縣和皖西南的霍丘、穎上、壽縣、六安、金寨、阜南等11個縣市,其范圍南北寬近100km,東西長約150km,可大致分為三個近EW向延伸的地裂縫密集帶:北帶從息縣夏庄經淮濱縣城、固始三河、霍丘周集至壽縣;中帶從潢川隆古、城關、桃林,經固始分水,至霍丘河口、列李集;南帶從潢川仁和,經商城、金寨北部和固始、霍丘、往東延至六發縣境內。每帶寬15~20km,帶內地裂縫密集,帶間地裂縫比較稀少。單個地裂縫規模不等,長度一般在10~300m以上,寬10~50cm,個別達1m左右,深一般3~5m。

1976年唐山地震前後,大別山北麓地裂縫活動加劇,其范圍幾乎擴展到整個淮河流域和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據不完全統計,在豫、皖、蘇、魯四個省中有152個縣市出現了地裂縫,形成三個規模較大的地裂縫分布帶:一是從大別山北麓的信陽、六安向東到南通、如東的EW向地裂縫分布帶,其地裂縫除在潢川至壽縣一帶進一步發展外,在東部的馬鞍山至如東一帶也出現不少地裂縫;二是周口—阜陽—壽縣和商丘—永城—蚌埠兩個相近平行延伸的NW向地裂縫分布帶;三是沂水—郯成—宿遷NNE向地裂縫分布帶。

(四)其它地區的構造蠕變地裂縫

除上述三個大規模地裂縫帶外,在其它地區還有一些零星的地裂縫或小規模地裂縫帶。它們亦主要分布在華北的晉、冀、魯、豫地區。如1988年在豫東平原上蔡縣黃埠鄉和太康縣朱口鄉發生的地裂縫活動,造成黃埠鄉尚庄、杜庄等5個自然村,朱口鄉的窪陳、二甲張等12個自然村的許多民房的牆體、門窗開裂0.5~6cm,當地群眾驚恐不安。山東省淄博市南定玻璃廠和傅家、大徐家等地,自1985年以來,地裂縫活動持續發展,在玻璃廠廠區內形成一條近南北向延伸達300m以上的地裂縫,使主車間和其它一些工廠建築、地面和牆體出現無數條2~30cm寬裂縫,工廠被迫搬遷;在傅家和大徐家,除上百戶民房嚴重開裂外,田野、耕地之中亦出現多條延伸數百米的地裂縫。1989年,淄博市旦村水庫的偏壩和附近地面亦發生開裂,使水庫安全受到威脅。

五、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是由於濱海地區地下水動力條件發生嚴重變化,造成海水或高礦化鹹水向大陸淡水含水層發生的入侵現象。海水入侵主要發生在城鎮、礦山地區,通常是由於強烈開采或疏乾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持續大幅度下降形成的。其主要危害是破壞地下水水源,進而影響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

我國濱海地區發生明顯海水入侵的地區主要有遼寧大連、河北秦皇島、萊州灣和膠州灣沿岸、廣西北海市等地。全國累計海水入侵面積在1000km2左右,最大入侵距離超過10km,最大入侵速率超過400m/a。

大連市海水入侵發生在1976年以後;到80年代末,海水入侵地區有12處,以大連泡、金縣、南關鎮、甘井子、營城子最嚴重,其次為革鎮堡、大魏家、金紡、後鹽村、周水子、牧城驛、龍眼井。入侵的累計面積為230km2,氯離子含量300~1000mg/L,最高超過7000mg/L。這些地區的地下水水源地遭到嚴重破壞,加劇了大連市水資源供需矛盾。

秦皇島海水入侵發生在北戴河海濱區的棗園水源地,入侵面積24km2,氯離子含量500mg/L以上,水源地瀕臨報廢。

山東省萊州灣、膠州灣沿海地區,是近年海水入侵災害最嚴重的地區。截至1991年4月,累計海水入侵面積為431.2km2,地下鹹水擴侵面積為299.5km2,累計730.7km2。主要發生在萊州市、龍口市、煙台市,其次為青島市、膠州市、招遠縣,再次為蓬萊縣、長島縣、牟平縣、海陽縣、膠南市等地。海水入侵活動使地下水資源遭受嚴重破壞,造成災害區44.5萬人無淡水使用。災害區人民由於飲用劣質鹹水,使身體受到嚴重危害,甲狀腺腫、氟骨症、氟斑牙等地方病患者劇增,達40餘萬人。海水入侵還造成了土地資源嚴重退化,鹽漬化發展,農業生產不斷下降,糧食累計減產(30~45)×108kg。

其它地區還有一些小規模的海水入侵活動,雖然目前危害尚不嚴重,但存在不同程度的進一步發展的趨勢。

六、膨脹土的脹縮災害

膨脹土是一種脹縮能力極大的粘性土,對工程建築具有很大的破壞性。它使房屋等建築地基發生變形,進一步引起房屋沉陷開裂;對鐵路、公路以及水利工程的危害也十分嚴重,導致路基變形,鐵軌移動,大壩開裂等,破壞了運輸安全和水利工程的正常運行。

我國膨脹土分布廣泛,主要發育在雲南、貴州、四川、廣西、湖南、湖北、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21個省(自治區)的205個縣(市),其中以雲南、廣西、河北等地區尤為發育。如湖北省鄖縣縣城,因丹江口水庫蓄水而遷建,新城址膨脹土十分發育,嚴重受害房屋25.9×104m2,佔全部房屋建築的70%;其中,倒塌和被迫折毀房屋近10000m2。因破壞嚴重,縣城被迫再次易地重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00多萬元。類似災害在湖北宜昌、貴陽、枝江、應城、孝感、雲夢、新洲和廣東省的廣花盆地、東莞盆地、雷洲半島,河南的平頂山市、南陽市,山西省泌水盆地,廣西南寧,安徽合肥、泗縣、蚌埠,雲南蒙自、雞街,四川成都,山東臨沂、泗水,河北邯鄲等地也有發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