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的地質災害
『壹』 1.指出西歐和南美洲西部地質災害哪個
1.南美洲西部的地質災害要嚴重些,因為其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也是兩大板塊的交界地帶!回由於板塊的擠答壓碰撞從而導致當地多火山地震!
2.西歐的自然災害較少.西歐主要是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四季分配均勻.而且處於中緯度地區,熱帶氣旋不易到達.
『貳』 秘魯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主要地質災害是什麼
面積為1285216平方公里。位於南美洲西部,北與厄瓜多和哥倫比亞接壤,東同巴西毗連,南與智利交界,東南與玻利維亞毗連,西瀕太平洋。海岸線長2254公里。安第斯山縱貫南北,山地佔全國面積的1/3。全境從西向東分為三個區域:西部沿海區為狹長的乾旱地帶,為熱帶沙漠區,氣候乾燥而溫和,有斷續分布的平原,灌溉農業發達,城市人口集中;中部山地高原區主要為安第斯山中段,平均海拔約4300米,亞馬孫河發源地,氣溫變化較大,年降水量200—1,000毫米;東部為亞馬孫熱帶雨林區,屬亞馬孫河上游流域,為山麓地帶與沖積平原,終年高溫多雨,森林遍布,地廣人稀,是近年新開發的石油產區。科羅普納峰和薩爾坎大山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瓦斯卡蘭山海拔6768米,為秘魯最高點。主要河流為烏卡亞利河和普圖馬約河。秘魯西部屬熱帶沙漠、草原氣候,乾燥而溫和,年平均氣溫12-32℃;中部氣溫變化大,年平均氣溫1—14℃;東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4—35℃。中部的南段多火山,地震頻繁,東南與玻利維亞交界處有南美洲最大的的的喀喀湖。中部的北段海岸和近海蘊藏石油。岸外海域富鯷魚(秘魯沙丁魚)等漁業資源,沿海島嶼積有大量鳥糞層。首都平均氣溫15—25℃。年平均降水量,西部不足50毫米,中部不足250毫米,東部在2000毫米以上。森林面積佔領土面積51%。
人口:
2794.7萬人(2005年),其中印第安人佔41%,印歐混血種人佔36%,白人佔19%,其他人種佔4%。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一些地區通用克丘亞語、阿伊馬拉語和其他30多種印第安語。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交通:
秘魯的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公路貨運量佔全國運輸總量的80%。水上運輸較發達,外貿主要依靠海上運輸。
鐵路:秘是南美最早修建鐵路的國家。鐵路總長2021公里(2005年)。2004年,鐵路客運量121.28萬人次,貨運量206.84萬噸。
公路:公路總長78318公里(2004年)。2005年,全國機動車合計134.95萬輛,其中轎車86.13萬輛、皮卡及吉普車30.64萬輛、客車4.37萬輛、卡車10.44萬輛、其他車輛3.37萬輛。2005年公路客運量5859.96萬人次。
水運:2000年有各類船隻6883艘,貨運量1534萬噸。2005年全國共有20港口,客貨運船隻476艘。主要港口有:卡亞俄、欽博特、伊洛、派塔和薩拉維里。
空運:2004年全國共有飛機 178 架,客運量510.50萬人次,機場31個,其中國際機場5個,分別是:利馬「豪爾赫·查維斯」國際機場、庫斯科國際機場、伊基托斯國際機場、塔克納國際機場和阿雷基帕國際機場。
時差:比格林尼治時間晚5小時,比北京時間晚13小時。
文化和自然遺產:
◆ 利馬古城 ◆ 馬丘比丘古城 ◆ 阿比塞奧河國家公園◆ 昌昌古城 ◆ 阿雷基帕古城 ◆ 納斯卡巨畫、胡馬納大草原◆ 查文古城 ◆ 馬努國家公園◆ 庫斯科古城 ◆ 瓦斯卡蘭國家公園
安第斯山脈中的馬丘比丘古城遺跡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印加古城之一,198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叄』 南美洲西岸地質災害主要類型是什麼
地震,火山,雪崩,滑坡,泥石流等。
『肆』 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發生在南美洲的智利,這里地震災害多的原因是
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發生在南美洲的智利,這里地震災害多的原因是版:位於南極洲板塊權與美洲板塊的擠壓碰撞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屬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智利中南部海岸地區從1960年5月21日開始發生一系列的大地震。20世紀板塊邊界大地震中最突出的事件。從北面的康塞普西翁市到南面的瓦爾的維亞市,在一個月之內發生7次7級以上地震,其中有 3次是 7.7 級以上的巨大地震,最大的一次為8.9級。由於面波震級MS的飽和效應,8.9並不能說明此震規模之巨大,如按矩震級MW計算 ,此震應為 9.5級(見震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板塊邊界巨大地震的破裂面是非常之大的,超過了面波震級所表示的范圍。
由於此次地震規模巨大,地球的整體受到首都聖地亞哥市容一次罕見的沖擊,因而發生地球自由振盪,聖地亞哥至蒙特港沿岸的城鎮遭到破壞,5 700多人遇難。此外,地震激發的海嘯也是罕見的,15小時後,高達15米的巨浪襲擊了夏威夷群島。23小時後,6米高的海浪猛撲日本海港和碼頭,壓塌了一座房屋。這次海嘯在日本造成800人死亡,15萬人無家可歸。 並且伴有劇烈的火山爆發。
『伍』 南美洲容易發生的自然災害
南美洲容易發生的自然災害一地質災害為主,主要有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雪崩等,地震還可能引起海嘯。
『陸』 尼瓜多爾是地震災害頻發的國家其主要原因是什麼同屬南美洲的巴西為什麼很少發
主要是位於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因此多火山地震。而巴西位於美洲板塊內部,地殼穩定。因此少發生。
『柒』 安第斯山脈是由什麼形成的,多什麼地質災害
安第斯山脈屬於科迪勒拉山系,也稱安弟斯山脈或安蒂斯山脈,位於南美洲的西岸,范圍從巴拿馬一直到智利。從北到南全長8900餘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縱貫南美大陸西部,素有「南美洲脊樑」之稱,山脈有許多海拔6000米以上、山頂終年積雪的高峰,且地區礦產資源豐富。
安第斯山脈從南美洲的南端到最北面的加勒比海岸綿亘約形成一道連續不斷的屏障。安地斯山脈將狹窄的西海岸地區同大陸的其餘部分分開,是地球重要的地形特徵之一,它對山脈本身及其周圍地區的生存條件產生深刻的影響。位於阿根廷境內的阿空加瓜山,海拔6962米,為西半球和南半球第一高峰,是世界最高的死火山。
可能成因:
科學家表示,安第斯山脈可能經歷過「瘋長期」,其高度曾在200萬到400萬年裡增長了一倍。
科學家的新發現表明,板塊構造(一種促使陸地形成、運動以及山脈形成的作用)理論也許應該更新了。
地質學家原先估計,綿延在南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系是在過去4000萬年裡逐漸隆起形成的。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地質學副教授卡瑪拉·加爾齊奧內說,如果山脈抬升速度很快,就會對氣候和生物進化產生影響。
安第斯山脈綿延7000公里,高山眾多,地勢陡峭,最高峰海拔6900米,山脈平均海拔4000米。
安第斯山脈是板塊運動的產物,主要是因為納斯卡板塊俯沖到南美板塊下方,於是抬升了山體。這一過程仍然在進行,還引發地震和火山噴發。
加爾齊奧內和研究搭檔在《科學》雜志上撰文稱,他們對沉積物進行研究後認定,安第斯山脈曾在幾千萬年裡抬升緩慢,然後在距今1000萬年至600萬年間突然加快了升高速度。
這表明安第斯山脈的形成應歸功於「拆沉作用」。當海洋板塊與陸地板塊相撞時,一般理論都認為大陸板塊會發生褶皺形成山脈。加爾齊奧內說,褶皺會在地殼下方形成一個沉重的「根部」,固定住地殼。
傳統理論認為,地底深處的地幔軟流層會緩慢侵蝕這個「根部」,使山脈隨著地殼的加厚而逐漸抬升。
但加爾齊奧內卻提出了另一種理論,即「拆沉作用」使「根部」溫度上升,變成粘稠的糖漿那樣的物質,並向下滲漏,然後突然崩潰,陷入熾熱的地幔中。位於「根部」上方的山脈便突然與其脫離,開始抬升。
地質災害種類:
北段
山脈成條狀分支 、隔以廣谷和低地 ,各條山脈多代表背斜構造,通過侵蝕,軸部出露花崗岩、片麻岩等古結晶岩,兩翼則殘留著白堊紀、第三紀砂岩和石灰岩。位於哥倫比亞,朝北向東延伸,最後加勒比島的島弧相連。
中段
(南緯4.58°~27.93°):寬度和高度顯著加大,東、西科迪勒拉山脈之間楔入寬闊的山原玻利維亞高原。從秘魯到智利,在此山脈由西北轉為東北走向。
安第斯山脈
此地安第斯山的寬度最大,也有最多的火山活動遺跡,據知有超過900個的火山,高度由5000到7000米南段安第斯山,從智利一直到巴塔哥尼亞海岸,這一段有相當多的活火山。
『捌』 南美洲遭受到的主要地質災害
第一,安第斯山脈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多地震
第二,地震帶上分布眾多火山,火山爆發
第三,高山眾多,遇到暴雨引發山體滑坡,山崩
『玖』 誰知道南美洲「的的喀喀湖」的地形,氣候,自然災害,農業
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3821米)
這個說法早要改改了。
青藏高原上隨便回找個點也比它這個海答拔高。
隨便找個淡水湖都比它高。
就算小的不算,
瑪旁雍錯位於岡仁波齊峰東南20公里處,海拔458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面積400多平方公里。
這個也夠大的了吧。
『拾』 地質災害類型以及地區(全球范圍內)
地質災害有:地震,火山噴發,泥石流,滑坡,地陷等
世界主要的地震帶:
地震的震中集中分布的地區,且呈有規律的帶狀,叫做地震帶。從世界范圍看,地震活動帶和火山活動帶大體一致,主要集中在下列地殼強烈活動的地帶。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帶上,即: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帶,它像一個巨大的環,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經加拿大本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黑西哥西部地區,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後從智利轉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在紐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裴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我國台灣省、琉球群島、日本列島、阿留申群島,回到美國的阿拉斯加,環繞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地球上約有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里。
歐亞地震帶:又名「橫貫亞歐大陸南部、非洲西北部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從印度尼西亞開始,經中南半島西部和我國的雲、貴、川、青、藏地區,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還伸到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發生在這里的地震佔全球地震的15%左右。
海嶺地震帶:是從西伯利亞北岸靠近勒那河口開始,穿過北極經斯匹次卑根群島和冰島,再經過大西洋中部海嶺到印度洋的一些狹長的海嶺地帶或海底隆起地帶,並有一分支穿入紅海和著名的東非裂谷區。
我國處在世界兩大地震帶之間,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
對於地震帶有規律的分布,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有的認為世界主要地震帶與年青褶皺山脈有關。有的認為地震帶與板塊構造運動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