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地質災害
㈠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主要地質災害
在上面論述地區穩定性時,已涉及地震的災害。地震也是地質災害的一個重要災種。在有關水資源的討論中,也已經分析了山東半島的旱澇災害問題。這節著重討論山東半島存在的其他主要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自然界不可避免的現象,人類的不當開發,或未能對其很好地進行防治,都會激發、加速或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與發展,增大其危害性。自然界中的地質災害,有緩變性地質災害,如海水入侵、地面沉降、沉陷等,也有急變性地質災害,如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下面分別簡略分析。
1.海水入侵災害
在海岸帶地區,經常會產生海水入侵使陸地地下水被海水浸染,增大含鹽度,會失去作為飲用及工農業供水的價值。海水入侵也會破壞岩體的力學性質,增大產生滑坡等災害現象的危險性。海水入侵還會增強對碳酸鹽岩的岩溶作用,等等。
環渤海地區,海水入侵是廣泛的現象(圖18)。實際上,除少數為海水完全入侵地帶外(圖18中1區),多數是海水入侵與地下水相混合地區,形成鹹水-微鹹水的混合帶,其影響寬度在1km至15km以上。
圖18 環渤海地區海水入侵現狀圖(據孫曉明,2005)
萊州是重要的海水入侵地區,其地下水礦化度可由150g/L,經32km的滲流途徑,與入侵地下海水不斷匯合相混後,變成礦化度為2g/L的微鹹水(圖19)。大王—羊口地下水礦化度變化見圖20。
圖19 萊州灣南岸固堤—央子地下水礦化度變化剖面(據徐建國,2005)
圖 20 大王—羊口地下水礦化度變化剖面( 據徐建國,2005)
萊州灣南岸海水入侵始於 20 世紀 70 年代末,當時是局部地區發生海水入侵,後來由於 80 年代初濰坊、昌道、庫克等地加強了地下水資源開采,另外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庫,使地表水補給量減少,而誘發了海水大量入侵,使咸 ( 海水) 與淡 ( 地下水) 界面向陸地遷移,形成大寬度的海水 - 淡水混合帶,原先淡地下水的礦化度一般在 500mg/L 以下,少數達 1000mg/L。
萊州灣地下水超采與海水入侵關系見表 29。
表 29 萊州市地下水超采量與海水入侵
( 中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研究所)
萊州市1976年海水入侵面積為15.8km2;至1989年,海水入侵面積已佔全市面積的11.12%,入侵速度由46m/a增至404.0m/a;至2001年,萊州市海水入侵已達260km2(李萍,2004);目前海水入侵面積為304km2。據1976~1989年的初步統計,萊州灣地區累計開采地下水38×108m3,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5m左右,地下水漏斗面積達2000km2,低於海平面的負值區有1600km2。
龍口市海水入侵面積為78.4km2。煙台市從70年代起開采地下水,由於海水入侵,地下水氯離子含量由0.13g/L至1981年已變為1.7g/L,1989年,海水入侵線已達850m。
青島地區海水入侵面積達95.6km2,也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1981~1988年,大沽河流域海水入侵峰面內移750m。1981年開始開采地下水資源,在李哥庄一帶形成面積約100km2的地下水降低漏斗,中心最低水位-8.13m。1990年由於引貴濟青工程輸水,地下水開采減少,1994年豐水期漏斗平復。
青島其他地區,如白沙河—城陽河下游、黃島辛安等地,也有海水入侵,加上膠南市、膠州市和平度市,這幾個地方海水入侵面積已達159km2。
渤海的海水總礦化度為34.4g/L,黃海為33.33g/L,在大連地區海水與岩溶含水層中總礦化度為0.62g/L的淡水混合後,形成的地下鹹水總礦化度為8.14g/L,是由76.78%的岩溶淡水和23.22%的海水相混形成的(盧耀如,1999),則: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式中:Vf、Vb、Vs———形成體積為Vb的鹹水時,相應地下水和鹹海水的體積為Vf和Vs(L);CClf、CClb、CCls———分別為地下淡水、混合後鹹水和海水中Cl-離子含量。
在山東半島萊州灣地區,鹵水礦化度達50~150g/L,這不是海水的自身總礦化度,實際上是經蒸發、濃縮的鹽鹵水,就是說海水入滲後,經過自然和人工蒸發濃縮,使地下水中礦化度達到50~220g/L,其中包括了古海水入侵後,經過地下蒸發不斷聚集的鹵水。從這個數值上看,萊州灣海水入侵是疊加了古海水入侵的影響。
萊州灣東南岸地區海水入侵面積於1979~1993年是急劇增加的,近幾年面積擴大率稍有所下降(圖21)。
圖 21 萊州灣東南岸地區海水入侵面積變化( 據徐建國等,2005)
海水入侵,在世界濱海城市也多有發生,地下水中所含 Cl-離子含量可作為海水入侵強度的一個指標,前面已討論了環渤海北岸大連地帶海水入侵的強度,下面將國外一些地區海水入侵、造成 Cl-離子增多的情況列於表 30。
表 30 世界部分沿海國家 ( 地區) 海水 Cl-含量
萊州灣地區海水入侵是嚴重的,其中也包括高濃度鹽鹵水入滲形成的地下水。
2. 地面沉降災害
在萊州灣地帶的東營市,由於開採油氣資源及地下水資源,於 1985 年發現了地面沉降。地震部門曾用大面積精密水準測量復測了地殼形變規律,結果表明,丘陵區、萊州灣南岸及魯北平原埕寧隆起的東部,幾十年來處於抬升狀態,最大抬升區在膠北斷塊隆起區,上升速率為 4 ~8mm/a,東營—墾利地面沉降量最大達 80mm,利津縣以北地帶,沉降速率為 4 ~8mm/a,壽光西部地區,沉降速率也是 4 ~8mm/a。2000 ~2003 年,對該地進行了復測,發現地面沉降量為248 ~397mm。2002 ~2003 年,東營地面沉降觀測點有43個,沉降量在 10 ~30mm 以上。
地面沉降,必定會誘發或加劇海水入侵,萊州灣其他地區存在的地下水大降落漏斗,也存在著加劇海水入侵的問題。
3. 礦區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相對是個緩慢形變的過程,而地面塌陷,主要是由礦山開采引起的,有緩變發展的過程,也有突然發生的現象。山東半島地區採煤、金、鐵等礦產資源引起了較多的地面塌陷現象,特別是大面積煤田採用冒落式方法開采,引起地面塌陷、沉降現象更加嚴重。山東半島城市群礦區地面沉降概況見表 31。
表 31 山東半島城市群礦區地面沉降概況
(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
目前已閉礦的礦山,有的進行了復墾。礦山開采過程中,尾礦、排土廠等對環境影響較大,尚需治理。總的看來,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煤礦、金礦及鐵礦的礦山環境問題,相對影響的地域比環渤海北翼這一帶要小些,但也是今後需予以關注的地質災害現象。
對山東半島地區開采地下水誘發地質災害、影響地質環境的情況進行了綜合評價,見圖 22。
4. 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
滑坡、崩塌與泥石流是常見的地質災害,山東半島地區也常發生。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多是突發性的,易造成突發性災害,但是,多有相應的早期形變跡象,如後沿岩土體開裂,滑坡前沿的擠壓、隆起,或有少量塌方、崩落等前兆現象。
圖 22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下水誘發災害對環境質量影響評價( 山東國土資源廳供圖)
1648年,郯城-莒縣地震,誘發了體積為480×104m3的滑坡;近期有濟南長清馬山滑坡、崩塌群,長600m,寬500m,平均厚15m,體積近300×104m3,都是規模較大的滑坡。濟南歷城區西營鎮十崖村,於2000年8月暴雨後山體坡面出現35處滑塌點,形成泥石流,毀農田4hm2,牲畜死亡50頭,沖垮橋梁7座、樹木3000多棵。1998年,淄博山區也發生了泥石流,20多公頃耕地被毀,270hm2農作物被毀,並毀壞光纜、供電線路。
山東半島城市群發生滑坡等地質災害的情況見表32。山東半島地區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規模比中國西部地區小得多,最主要的是減輕及避免這類災害,需要及早監測發現,以便提供適時的依據,採取相應措施予以防治。最主要的一點是,工程建設中,特別注意不要隨意開挖施工,避免天然狀態下穩定的岩體坡角被破壞而誘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表 32 山東半島城市群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概況
(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
5. 岩溶塌陷災害
在碳酸鹽岩分布區,長期超量開采岩溶地下水,會使岩溶地下水位持續下降,並導致岩溶水與上覆第四系孔隙水水動力條件發生變化,並對岩土體穩定性產生影響,從而誘發岩溶塌陷的發生。目前,魯中南地區岩溶塌陷主要發生在泰安、棗庄、萊蕪等地,危害性非常突出。
(1)泰安市岩溶地面塌陷
主要發生於泰安舊縣、鐵路三角區及東郊訾灌庄一帶。1970~1994年,在25km2范圍內,共發生塌陷152處。塌陷直徑一般1~6m,最大16m,深度在鐵路三角區為4~8m,訾灌庄一帶為2~5m。舊縣地面塌陷造成9個村莊房屋開裂倒塌。20世紀90年代初期,京滬鐵路行經本段列車車速限在5km/h。後來,經過勘測處理,如採用旋噴樁、灌漿、連鎖鐵軌及控制地下水開采等途徑,使這一帶岩溶塌陷的災害得到控制。
(2)棗庄市岩溶地面塌陷
主要發生在十泉水源地、丁庄—東王莊水源地及薛城區大呂巷等地,1980~1996年累計產生塌陷200處,目前塌陷分布面積達25km2。塌陷多為點狀橢圓形,直徑3~10m,東王莊西橋附近一處最大塌陷坑,長80m,寬60m,深1.5m。
塌陷的發生使部分村民住房的地面、牆壁開裂,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一定威脅。同時,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又導致順河道排放的污水滲入地下,使岩溶水遭受污染。
(3)萊蕪市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主要發生在陣公清—西泉河一帶鐵礦區,由於鐵礦生產和當地工農業生產長期大量采排岩溶地下水而引起。1973~1997年間,共發生岩溶塌陷139處,塌坑最大直徑35m,最大深度13m,累計塌陷面積6435.0m2。
在這個岩溶塌陷區范圍內,共有13個村莊的民房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199戶的1001間房屋破壞嚴重,裂縫寬度超過4cm,被迫搬遷。
此外,在臨沂市區、沂源縣、平陰縣、蒙縣及蒙陰縣等地,亦有一定規模的岩溶塌陷發生,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㈡ 國土資源部關於公布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的通知
國土資發〔2011〕1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為進一步推進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完善縣級地質災害防災機制體制,我部從2009年開始在全國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近兩年來,各地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措施,完成了首批「十有縣」建設以及第二批「十有縣」的驗收,「十有縣」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的通知》(國土資發[2009]46號),現對在2010年通過驗收的北京市房山區等第二批545個縣(市、區)名單予以公布。
希望各「十有縣」總結經驗,再接再厲,爭取更大的進步和成績。同時,希望其他地區以他們為榜樣,在今後的工作中扎扎實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工作,努力開創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五日
附件
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
(共545個)
北京市(9個):
房山區、門頭溝區、延慶縣、密雲縣、懷柔區、平谷區、海淀區、豐台區、石景山區
河北省(24個):
平山縣、贊皇縣、阜平縣、易縣、淶水縣、唐縣、永年縣、邯鄲縣、峰峰礦區、臨城縣、內邱縣、遵化市、遷安市、撫寧縣、平泉縣、灤平縣、隆化縣、豐寧縣、鷹手營子礦區、宣化縣、張家口市宣化區、沽源縣、張北縣、陽原縣
山西省(21個):
清徐縣、太原市尖草坪區、陽曲縣、太原市杏花嶺區、澤州縣、長子縣、屯留縣、沁源縣、潞城市、武鄉縣、平順縣、晉中市榆次區、太谷縣、祁縣、平遙縣、靈石縣、壽陽縣、和順縣、左權縣、寧武縣、河曲縣
內蒙古自治區(4個):
赤峰市元寶山區、阿魯科爾沁旗、豐鎮市、察哈爾右翼中旗
遼寧省(7個):
庄河市、海城市、岫岩縣、清原縣、寬甸縣、東港市、蓋州市
吉林省(10個):
長春市雙陽區、通化市二道江區、柳河縣、通化縣、輝南縣、白山市渾江區、白山市江源區、蛟河市、磐石市、汪清縣
黑龍江省(30個):
延壽縣、依蘭縣、尚志市、五常市、龍江縣、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海林市、穆棱市、湯原縣、樺南縣、肇源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雞東縣、雞西市恆山區、寶清縣、雙鴨山市嶺東區、鐵力市、伊春市美溪區、勃利縣、七台河市茄子河區、蘿北縣、黑河市愛輝區、遜克縣、五大連池市、黑河市五大連池風景區、嫩江縣、孫吳縣、慶安縣、大興安嶺加格達奇區、塔河縣
江蘇省(11個):
南京市棲霞區、南京市浦口區、鎮江市京口區、句容市、邳州市、新沂市、徐州市賈汪區、宜興市、灌雲縣、東海縣、贛榆縣
浙江省(19個):
杭州市蕭山區、餘杭區、桐廬縣、富陽市、溫州市甌海區、樂清市、瑞安市、蒼南縣、泰順縣、長興縣、新昌縣、磐安縣、天台縣、龍游縣、江山市、青田縣、松陽縣、景寧縣、慶元縣
安徽省(14個):
東至縣、青陽縣、旌德縣、郎溪縣、廣德縣、寧國市、樅陽縣、桐城市、休寧縣、黟縣、黃山市屯溪區、黃山市徽州區、金寨縣、舒城縣
福建省(30個):
閩侯縣、福州市馬尾區、平潭縣、福清市、廈門市集美區、廈門市海滄區、周寧縣、蕉城區、屏南縣、莆田市城廂區、莆田市涵江區、安溪縣、南安市、泉州市洛江區、南靖縣、長泰縣、華安縣、龍岩市新羅區、永定縣、上杭縣、長汀縣、武平縣、大田縣、清流縣、沙縣、南平市延平區、建甌市、浦城縣、邵武市、武夷山市
江西省(31個):
修水縣、星子縣、九江縣、彭澤縣、上饒縣、廣豐縣、婺源縣、豐城市、高安市、上高縣、奉新縣、資溪縣、黎川縣、南豐縣、廣昌縣、遂川縣、崇義縣、興國縣、南康市、大余縣、石城縣、龍南縣、上猶縣、安遠縣、樂平市、景德鎮市昌江區、上栗縣、蘆溪縣、萍鄉市湘東區、萍鄉市安源區、南昌市灣里區
山東省(20個):
沂源縣、安丘市、萊蕪市萊城區、文登市、乳山市、臨沂市蘭山區、臨沂市羅庄區、臨沂市河東區、平邑縣、沂南縣、郯城縣、臨沭縣、費縣、莒南縣、濟南市
歷城區、泰安市泰山區、泰安市岱嶽區、肥城市、寧陽縣、金鄉縣
河南省(16個):
新密市、欒川縣、三門峽市湖濱區、義馬市、商城縣、方城縣、平頂山市石龍區、汝州市、泌陽縣、林州市、安陽縣、淇縣、衛輝市、博愛縣、永城市、濟源市湖北省(21個):
遠安縣、宜都市、宜昌市點軍區、通山縣、通城縣、崇陽縣、咸寧市咸安區、咸豐縣、來鳳縣、宣恩縣、黃石市鐵山區、黃石市西塞山區、陽新縣、鄖西縣、丹江口市、竹溪縣、十堰市茅箭區、英山縣、松滋市、南漳縣、應城市
湖南省(40個):
寧鄉縣、湘鄉市、醴陵市、株洲縣、衡山縣、衡陽縣、祁東縣、常寧市、衡東縣、平江縣、臨湘市、岳陽縣、桃源縣、常德市鼎城區、桃江縣、隆回縣、邵東縣、綏寧縣、武岡市、新寧縣、雙峰縣、漣源市、冷水江市、辰溪縣、麻陽縣、芷江縣、漵浦縣、汝城縣、永興縣、郴州市蘇仙區、永州市冷水灘區、雙牌縣、江華縣、道縣、新田縣、寧遠縣、永順縣、花垣縣、桑植縣、慈利縣
廣東省(37個):
廣州市蘿崗區、深圳市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鹽田區、龍崗區、寶安區、珠海市斗門區、香洲區、金灣區、汕頭市金平區、龍湖區、佛山市南海區、樂昌市、仁化縣、河源市連平縣、和平縣、梅州市平遠縣、豐順縣、惠州市惠陽區、大亞灣經濟開發區、汕尾市陸河縣、海豐縣、江門市台山市、鶴山市、陽江市陽西縣、湛江市雷州市、坡頭區、肇慶市四會市、懷集縣、清遠市佛岡縣、清新縣、潮州市饒平縣、潮安縣、揭陽市揭東縣、揭西縣、雲浮市鬱南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5個):
鳳山縣、宜州市、田東縣、平果縣、資源縣
海南省(6個):
保亭縣、昌江縣、瓊中縣、陵水縣、五指山市、白沙縣
重慶市(10個):
萬盛區、巴南區、北碚區、長壽區、潼南縣、雲陽縣、巫山縣、奉節縣、彭水縣、綦江縣
四川省(26個):
榮縣、巴中市巴州區、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綿陽市安縣、江油市、三台縣、內江市資中縣、隆昌縣、雅安市雨城區、天全縣、蘆山縣、石棉縣、漢源縣、寶興縣、滎經縣,廣安市廣安區、華鎣市、鄰水縣、岳池縣、武勝縣、甘孜州康定縣、丹巴縣,阿壩州小金縣,涼山州甘洛縣
貴州省(61個):
修文縣、貴陽市烏當區、貴陽市雲岩區、貴陽市南明區、遵義市紅花崗區、余慶縣、務川縣、鳳岡縣、湄潭縣、道真縣、正安縣、綏陽縣、桐梓縣、赤水市、習水縣、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盤縣、水城縣、安順市西秀區、普定縣、鎮寧縣、紫雲縣、黔南州福泉市、貴定縣、龍里縣、惠水縣、長順縣、羅甸縣、平塘縣、獨山縣、荔波縣、三都縣、天柱縣、岑鞏縣、從江縣、麻江縣、錦屏縣、黃平縣、丹寨縣、台江縣,興義市、興仁縣、貞豐縣、晴隆縣、普安縣、大方縣、赫章縣、金沙縣、畢節市、織金縣、威寧縣、納雍縣,銅仁市、玉屏縣、萬山特區、松桃縣、沿河縣、德江縣、思南縣、石阡縣、印江縣
雲南省(35個):
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宜良縣、昭通市昭陽區、鹽津縣、水富縣、曲靖市麒麟區、沾益縣、會澤縣、玉溪市紅塔區、龍陵縣、昌寧縣、騰沖縣、南華縣、姚安縣、大姚縣、開遠市、元陽縣、河口縣、文山縣、丘北縣、西疇縣、江城縣、孟連縣、南澗縣、漾濞縣、永平縣、潞西市、華坪縣、玉龍縣、香格里拉縣、維西縣、臨滄市臨翔區、滄源縣、耿馬縣
西藏自治區(5個):
亞東縣、芒康縣、波密縣、察隅縣、洛扎縣
陝西省(19個):
西安市臨潼區、西安市灞橋區、寶雞市金台區、太白縣、長武縣、淳化縣、韓城市、白水縣、商洛市商州區、鎮安縣、安康市漢濱區、鎮坪縣、洋縣、留壩縣、府谷縣、定邊縣、志丹縣、甘泉縣、銅川市印台區
甘肅省(19個):
蘭州市七里河區、酒泉市肅州區、山丹縣、肅南縣、天祝縣、古浪縣、白銀市平川區、會寧縣、通渭縣、漳縣、天水市秦州區、清水縣、隴南市武都區、文縣、東鄉縣、臨夏縣、迭部縣、鎮原縣、崇信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4個):
固原市彭陽縣、涇源縣、隆德縣,中衛市海原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1個):
尼勒克縣、特克斯縣、霍城縣、察布查爾縣、阜康市、沙灣縣、烏蘇市、烏魯木齊縣、哈巴河縣、阿勒泰市、富蘊縣
㈢ 沂水縣沙溝鎮四旺村滑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方案
臨沂市國土資源局
沂水縣人民政府
(2013年7月18日)
為認真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檢驗《沂水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效果,提高我縣地質災害防治責任部門的快速反應能力、決策應對能力及廣大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防災避災能力,完善搶險救災體系,由臨沂市國土資源局、沂水縣人民政府主辦,沂水縣國土資源局、沙溝鎮人民政府承辦的沂水縣沙溝鎮四旺村滑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擬於2013年7月23日進行。為確保該演練活動圓滿成功,特製定本方案。
一、演練地點
沙溝鎮四旺村
二、演練目的
通過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進一步提高面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組織、協調、處理能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一旦臨災或出現重大地質災害險情能迅速有序安全避讓和撤離,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我縣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91處,對住戶存在威脅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77處,共威脅到4779口人,潛在經濟損失7500萬元。目前,已進入地質災害多發的汛期,開展好本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三、演練依據
根據《臨沂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進一步做好市專項應急預案修訂演練工作的通知》(臨政辦字〔2013〕75號),要求在沙溝鎮四旺村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四、演練任務
(1)演練地質災害監測和信息發布。
(2)演練《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啟動過程。
(3)演練應急指揮應急反應及組織、協調。
(4)演練各相關部門應急反應、處理。
(5)演練採取的防災減災措施有效性。
五、演練原則
(1)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3)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4)部門配合、分工協作的原則。
六、組織機構
(一)主辦單位
臨沂市國土資源局、沂水縣人民政府
(二)承辦單位
縣國土資源局、沙溝鎮人民政府
(三)協辦單位
縣人武部、財政局、民政局、公安局、衛生局、氣象局、新聞網路辦、電視台、消防大隊等職能部門。
(四)組織領導
總指揮:王永浩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主要負責:(1)全面負責應急搶險救災工作。
(2)決定啟動應急預案。
副總指揮:牛樹娟 縣國土資源局局長
秦照強 沙溝鎮黨委書記
主要負責:(1)傳達聯絡各部門工作。
(2)協助總指揮做好各項後勤會務及有關演練物資准備等相關事宜。
執行指揮:王新偉 沙溝鎮鎮長
主要負責:(1)指揮應急搶險工作。
(2)負責現場布置安排等相關工作。
(五)辦事機構及相關職責
1.演練綜合協調組
組長:張雲慶 縣土地綜合整治中心主任
成員:縣政府應急辦副主任、財政局分管領導、民政局分管領導、沙溝鎮副鎮長、新聞網路辦分管領導、國土局辦公室工作人員1名、地環站工作人員1名。
職責:(1)組織制定應急處理和搶險救災方案,報指揮部審定後送應急搶險小組組織實施;
(2)負責將應急搶險救災工作情況與信息的搜集、匯總形成書面材料向指揮部報告,並同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
(3)掌握現場搶險救災工作進度,及時預測災情發展變化趨勢,並研究對策;
(4)負責聯絡緊急搶險救災組、應急調查監測組、醫療救護組、治安交通和通訊組、基本生活保障組;
(5)負責組織災後重建和新聞媒體報道工作;
(6)負責演練場所的的具體實施工作。
2.緊急搶險救災組
組長:沙溝鎮武裝部部長
成員:消防大隊官兵5名、沙溝鎮民兵應急搶險隊員35人、沙溝鎮國土所所長及沙溝鎮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
職責:迅速組織消防官兵、民兵應急分隊人員趕赴災區現場組織搶險救災,負責組織、指導遇險人員開展自救和互救工作;負責統一調集、指揮現場施救隊伍,實施現場搶險救災;負責實施搶險救災工作的安全措施,轉移、搶救遇險人員和轉移災害現場的國家財產;完成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3.應急調查監測組
組長:張恩剛
成員:縣國土局專業技術人員4名。
職責:組織專家開展現場調查,查明災害形成的條件、引發因素、影響范圍和人員財產損失情況,確定地質災害等級;設立專業監測網點,對災害點現狀穩定性進行監測和評估;對可能再次發生地質災害提出能夠阻止或延緩再次發生災害的措施;提供災害發生地詳細准確的氣象預報;提出人員財產的撤離、轉移最佳路線和災民臨時安置地點的意見;完成縣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4.醫療救護組
組長:沙溝鎮分管領導任組長
成員:縣120急救中心工作人員3名、鎮衛生院工作人員3名,沙溝鎮政府工作人員2名。
職責:迅速組建、調集現場醫療救治隊伍;負責聯系、指定、安排救治醫院,組織指揮現場受傷人員接受緊急救治和轉送醫院救治,減少人員傷亡;負責調集、安排醫療器材和救護車輛;負責向上級醫療機構求援;認真搞好災區的衛生防疫工作,確保在災情發生後不發生各種傳染性疫病。
5.治安交通組
組長:沙溝鎮分管領導
成員:縣交警大隊工作人員2名、沙溝鎮派出所所長及幹警2名、沙溝鎮鎮政府工作人員2人。
職責:迅速組建交通治安管理隊伍;維護災害現場社會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負責災區治安和刑事案件的偵破工作;對地質災害縣現場實施戒嚴封鎖;組織災區現場治安巡邏保護。負責疏散受災區內無關人員,協助應急搶險組轉移災區人員及財產。搶修受損毀的交通、通信設施,迅速提供交通工具和通信設備,保證救災物資運輸、災民疏散和應急指揮信息通訊暢通。完成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6.基本生活保障組
組長:沙溝鎮分管領導
成員:民政局工作人員1名、財政局工作人員1名、國土局工作人員1人,沙溝鎮工作人員2人。
職責:負責搶險救災經費及時足額到位;負責災民的臨時安置工作;負責救災物資的調運、儲存和發放;為災民提供維持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搶險救災人員的生活保障。確保搶險救災指揮通訊聯絡的優先暢通。
七、時間及參加人員
1.時間
2013年7月23日
2.地點
沂水縣沙溝鎮四旺村
3.參演隊伍
(1)緊急搶險救災組40人(武警消防官兵5人,沙溝鎮民兵應急搶險分隊35人)。
(2)應急調查監測組:國土局專業技術人員4名。
(3)醫療救護組:120急救中心工作人員3名、沙溝鎮醫院工作人員3名,沙溝鎮工作人員2名。
(4)治安交通組:交警大隊工作人員2名、沙溝鎮派出所公安幹警2名,沙溝鎮政府工作人員2名。
(5)基本生活保障組:民政局工作人員1名、財政局工作人員1名、國土局工作人員1人,沙溝鎮工作人員2人。
4.觀摩領導和有關人員
(1)臨沂市國土資源局領導及有關人員。
(2)沂水縣政府有關領導和縣直有關部門領導。
八、演練背景
1.演練地點災情情況
沙溝鎮四旺村(屬沙溝鎮黃土泉村的一個自然村)位於鎮駐地西北方向20千米處,全村共116戶278口人。該村處於山坡南側中上部,山坡坡度約30°,山坡上覆蓋0.8~4米厚的粘土及泥石混合體,下部為不透水的頁岩,由於村民建房挖地基破壞了山體的應力,多年來山體不斷緩慢下滑,導致部分村民的房屋出現了變形裂縫。2012年8月6日,因台風「達維」過境本區帶來強降雨,該村發生了滑坡地質災害險情,滑坡體長約60米,寬約70米,拉張裂縫寬約0.1~0.4米,嚴重威脅該村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2.災情設想情景
連日來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冷空氣的共同影響,沂水縣普降大到暴雨,從7月22日到7月23日,流域內平均降雨量達到100毫米,其中四旺村遭受連續降雨、強降雨等因素的誘發,滑坡有可能產生速滑趨勢,對其下方民房及44戶居民構成嚴重威脅。
該滑坡隱患點編制了「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受威脅群眾持有「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
九、應急預案演練的實施步驟
(一)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
1.召開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會議
會議時間暫定7月18日15:00,在縣政府三樓會議室由縣政府組織召開,縣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有關成員單位、沙溝鎮政府等參加。
會議內容主要包括:
(1)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王永浩講話,通報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預案演練工作的目的意義、標准要求,組建應急演練指揮部及相關部門的工作任務等情況。
(2)座談應急預案演練方案實施的有關問題。
(3)明確有關單位、應急指揮部各小組組成及職責。
(4)確定本次演練各單位應參加的人數。
2.應急預案演練工作準備
(1)應急指揮部全面負責各項准備工作的協調與籌劃。
(2)交通治安和通訊組應熟悉四旺村滑坡的災害危險性及危險區內的相關情況,制訂交通管制及災區安全保衛的措施,解決有關問題,准備封鎖公路、道路通行的禁牌及禁止進入危險區的警示標志。
(3)應急調查監測組應熟悉四旺村滑坡的地理環境及滑坡情況,設立監測標志,監測安置地點和監測記錄等。
(4)緊急搶險救災組、基本生活保障組應熟悉四旺村滑坡的地理環境及滑坡情況,悉記群眾撤離避讓路線、災民臨時安置地點及衛生搶救所的臨時設置地點的有關情況,做好搶險救災及物資儲備調運及有關設備裝備與調運工作。
(5)醫療救護組熟悉災民臨時安置地的有關情況,准備救護車及相關救護醫療器材等,確保搶險救災或演練應急之用。
(6)沙溝鎮人民政府做好緊急撤離群眾的訓導工作,確定相關典型形象的演練。
3.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
7月21日上午,召開演練預備會議,統一協調有關工作,明確有關部門、單位及有關人員的工作任務,標准及要求,制訂完善公布有關演練的方案、措施、辦法等。
參加人員:演練指揮部成員、縣政府有關部門及沙溝鎮政府領導、四旺村委幹部等。
(1)總指揮、副總指揮有關領導講話。
(2)演練指揮部作演練工作的安排:布置演練工作(時間進程安排);觀摩現場定點定位及車輛安排。
7月21日11:00,沙溝鎮政府在四旺村召開參加演練群眾會議,進行廣泛深入地宣傳和訓導,提高廣大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確保各種形象人員落實及演練各種措施。
(二)正式演練工作程序
1.隊伍集結待命
9:00,全體演練單位及觀摩人員到沂水縣沙溝鎮四旺村安置區集結待命。
2.演練
9:30,四旺村群測群防員向四旺村委負責人和沙溝國土所所長報告四旺村滑坡體出現裂縫險情。
9:32,四旺村委負責人向沙溝鎮黨委書記秦照強報告:「報告秦書記,我是四旺村×××,在巡查中發現,我村北山滑坡體裂縫逐漸擴大,嚴重威脅下方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情況危機,請求支援。」
9:32,沙溝國土所所長田丙東向縣國土局局長牛樹娟報告:「牛局長,我是沙溝所田丙東,四旺村出現嚴重險情,滑坡體有明顯下滑跡象,情況危急,請盡快派人調查。」
9:34,縣國土局局長牛樹娟下達命令:
「沂水縣國土局應急調查監測組分隊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進行險情評估及應急處理。」
9:34,沙溝鎮黨委書記秦照強向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王永浩報告:「王縣長,我鎮四旺村發生滑坡地質災害險情,情況緊急,建議立即啟動縣級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9:36,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王永浩接到報告後,決定啟動沂水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沙溝鎮四旺村滑坡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指揮部。王永浩副縣長任總指揮,沙溝鎮黨委書記秦照強、縣國土資源局局長牛樹娟任副總指揮,沙溝鎮鎮長王新偉同志任執行指揮。
9:38,執行指揮王新偉向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監測組、治安交通和通訊組、醫療救護組、基本生活保障組、緊急搶險救災組趕赴現場集結並向各小組下達命令:「各小組注意,我是沙溝鎮鎮長王新偉,我縣已發布沙溝鎮四旺村地質災害預警信息,請你們按照職能分工立即趕赴現場。」
9:55,各小組趕到現場後,執行指揮王新偉向各小組下達搶險命令。
10:05,群眾開始撤離。
10:35,群眾撤離完畢。
10:40,各小組向執行指揮王新偉報告工作情況。
10:45,指揮部召開會議,下達命令:解除道路封鎖、警戒。
11:00,總指揮王永浩宣布演練結束。
11:10,演練工作講評會。總指揮作演練講評;市國土資源局領導講話。
十一、現場布置
指揮中心設在沂水縣四旺村安置區北側,並設一簡易觀禮台,具體位置根據村中情況而定。在觀禮台上設置一排桌椅席,設12~15座,後面擺放兩排木凳。觀禮台後側用腳手架搭台(高3.5米),上設頂棚,頂棚前懸掛橫幅「沂水縣沙溝鎮四旺村滑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兩側副台全部擺放木凳,解說台設置在西側副台上。
觀禮台安裝放置音響一組、麥克風(3支)、望遠鏡(10支),礦泉水等物品。
觀禮台兩側布置彩旗(約每15米1面),懸掛橫幅標語多幅,如「防災減災重於泰山」等。
劃定警戒線、觀摩區、車輛集結區等功能區;車輛集結區布設救護車、警車等。
十二、其他事項
(1)演練聯絡統一使用對講機進行。
(2)所有參加演練的搶險隊員及相關工作人員統一穿著迷彩服,佩戴工作牌,自備救生器材;演練過程中必須嚴肅認真對待,接近實戰水平的緊張狀態,決不能出現松垮、邋遢、嘻嘻哈哈等不良現象。
(3)所有車輛(除演練用車外)均停放在統一規劃的停放區內,由專人負責指揮停放。
(4)本實施方案個別變動或本實施方案未包括的事項由演練指揮部另行通知。
附件:搶險隊伍、車輛及設備物資安排
附件:搶險隊伍、車輛及設備物資安排
1.防災搶險隊伍
參加本次演練共有5支搶險隊,部分隊員統一著迷彩服,每支隊伍舉一面標有自已隊伍名稱的旗幟,搶險隊伍如下:
(1)治安交通組。派出所幹警2名,沙溝鎮政府工作人員4名。
(2)緊急搶險救災組:武警消防官兵5名、沙溝鎮民兵應急分隊35名。
(3)應急調查監測組:國土資源局技術人員7名。
(4)醫療救護組:120急救中心醫護人員3名、沙溝鎮醫院醫護人員3名、沙溝鎮政府工作人員2名。
(5)基本生活保障組:民政局工作人員1名、財政局工作人員1名、國土局工作人員1人(劉志剛)、沙溝鎮政府工作人員2名。
2.演練車輛和醫療設備
(1)縣衛生局:救護車2輛、擔架2副、急救箱等
(2)縣公安局:警車1輛
3.設備物資
(1)縣衛生局落實:救護車2輛、擔架2副
(2)縣公安局落實:警車1輛
(3)縣國土局落實:對講機15部、望遠鏡6個、迷彩服67套(含鞋)、雨傘30把、音響1組、麥克風5支、毛巾20條等、手持電喇叭2把、攝像機1台、聯系照相館3台照相機。
(4)沙溝鎮鎮人民政府落實:石子10立方米、銅鑼5面、指揮桌8張、椅50把、會標1條、宣傳橫幅2條(內容:預防地質災害,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防治地質災害,建設美好家園)、礦泉水10箱、警報器1個、攝像機1台、鐵鍬5把、鎬頭5把、。
(5)電視台:攝像機3台、攝影師3人;安排1名播音員做演練講解員,要熟悉腳本。
4.行車路線
(1)去四旺村的路線:由野坊進四旺村,從四旺村西進,從四旺村東出,在哪裡停車。
(2)回的路線:由停車點進四旺村,從四旺村到野坊,回城裡。
5.生活安排
沙溝鎮政府安排
6.參加人員
(1)參演人員
(2)觀摩人員:市政府領導、縣政府領導、市國土資源局領導、市應急辦領導及縣局主要領導坐主席台;其他觀摩人員在觀摩台兩側。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㈣ 「1·」 山東省沂南縣紙坊村地面塌陷災害
1 引言
2014年1月23日,沂南縣孫祖鎮紙坊村發生地面塌陷地質災害,形成地面塌陷坑,坑內充水,民宅陸續出現牆體裂縫。為保護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臨沂市國土資源局成立了應急調查專家組,啟動三級應急響應,採取了一系列應急處置措施,由於應急反應迅速,應急措施到位,未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
2 地質災害災情概況
2.1 區域地質環境條件
地面塌陷地質災害位於沂南縣孫祖鎮紙坊村,該處主要為山前沖積及河流沖積平原區,大部分被第四系所覆蓋,局部出露寒武系李官組、饅頭組及硃砂洞組地層。根據物探分析,災害點附近有一東西向阻水斷裂通過。
由於受地形、構造的控制,本區主要含水層為下伏岩溶發育區裂隙岩溶水,含水層富水性較豐富,與上覆第四系水、地表水水力聯系密切,地下水徑流較快。
2.2 地質災害特徵
2014年1月23日15點,距沂南縣孫祖鎮紙坊村民宅區100m處出現小型地面塌陷,塌陷坑直徑3m,深2.5m(照片1)。2014年2月3日3點左右,該村出現新的地面塌陷坑,上口直徑1.5m,下口直徑5m,高4.7m(照片2);2014年2月7日1點左右,該坑持續塌陷,形成直徑為8m,表面深度為3.5m的大坑(照片3)。
照片1 2014年1月23日形成的地面塌陷坑
照片2 2014年2月3日形成的地面塌陷坑
照片3 2014年2月7日地面塌陷坑塌陷范圍擴大
2.3 災情險情
2014年1月,沂南縣孫祖鎮紙坊村民宅陸續出現牆體裂縫。本次地面塌陷地質災害涉及住宅4戶,人口11人。分別位於原塌陷坑西北20m處1戶、西南120m處3戶,受損最嚴重的住宅牆體裂縫長約3m,最寬達1cm(照片4)。
照片4 民宅出現牆體裂縫
3 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及趨勢預測
3.1 地質災害成因分析
根據調查走訪,紙坊村附近六處石英砂加工廠有六眼深井,井深約為200m,主要取水層位為岩溶裂隙水,單井涌水量大於1000m3/d。由於周邊工廠大量開采地下水,已造成該村地下水位下降約30m。該地區下伏基岩為張夏組青灰色厚層鮞狀灰岩,厚層灰岩夾薄層泥質條帶灰岩,為可溶性岩石。
通過調查及室內綜合研究分析,認為引起地面塌陷、房屋變形及開裂的主要成因有:
(1)調查區基本被第四系覆蓋厚度為4~24.6m,下伏基岩為硃砂洞組上灰岩段,基岩為可溶性岩石。該區淺部岩溶發育強烈,可溶岩頂板起伏較大,並有洞口和裂口,洞穴無充填物或充填物少,且充填物多為砂、碎石、粉質黏土。
(2)調查區位於孫祖河兩側范圍內,第四系主要為沂河組砂礫岩及臨沂組鬆散細砂,易隨地下水流失,調查區內取水較為混濁,初步判斷為溶洞填充物。
(3)該區水位波動為3.14~21.68m,波動范圍主要位於第四系與基岩接觸地帶,地下水與地表水補給情況符合岩溶塌陷特徵。
3.2 地質災害趨勢判斷
從岩溶塌陷發育程度來看,該區仍有再次發生地質災害的趨勢,特別是周邊的石英砂加工廠繼續過量地開采地下水會加劇岩溶塌陷、房屋開裂等災害的發生。
4 地質災害應急防治
地面塌陷地質災害發生後,孫祖鎮政府與村委迅速組織村民撤離危險區域,妥善安置了房屋嚴重受損的村民。臨沂市國土資源局成立了應急調查專家組,啟動了三級應急響應。臨沂市積極開展搶險救災,採取多項應急處置措施,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一是孫祖鎮政府與村委在醒目位置設置警示牌和防護欄,組織開展了地質災害調查評估,確定了岩溶塌陷成因、影響區域,預測了發展趨勢。
二是沂南縣政府組織孫祖鎮政府、經信局、安監局、水利局暫時封閉周邊石英砂加工廠地下水開采井,停止地下水開采活動,減少可能的擾動。
三是安排專人進行監測預警,每天向相關單位匯報,並設置了地下水監測點,對本區內的地下水水位波動進行長期監測工作。
四是沂南縣國土資源局對當地居民進行了預防地質災害的宣傳教育,向相關住戶發放《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及《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提高了防範意識。
5 經驗與啟示
(1)領導重視。臨沂市國土資源局把地質災害防治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納入全局工作重點。在地面塌陷發生後,迅速響應,成立了專家調查組,查明了塌陷區范圍、預測了發展趨勢、提出了合理的防治建議。當地政府領導也採取了及時有效的措施,降低了群眾的損失,最大限度地保護了群眾的利益。
(2)積極開展隱患點排查、巡查,建立健全隱患點排查台賬。該災害點在全市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范圍內,設有專門的群測群防員,在災害發生後,群防員及時地將信息報告給縣國土資源局。
(3)宣傳到位。對確認的地災威脅戶及時發放房屋搬遷通知、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單和防災避險明白卡,增強了群眾的防範意識。
㈤ 山東地質災害預警擴至濰坊,臨朐未來幾天都是雨雨雨
15日16時,山東省國土資源廳與山東省氣象局繼續聯合發布黃色預警。根據未來24小時降雨預報及前期實際降雨量分析,濟寧東部、棗庄大部、淄博南部、臨沂大部、濰坊南部、日照、青島大部、煙台、威海降雨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黃色預警),請當地政府及相關單位做好地質災害防範工作。
下雨天,天氣涼爽了許多
但是,小夥伴們出門一定要帶好雨具哦
要不然就要這樣挨淋了
↓↓↓
㈥ 山東省礦山地面塌(沉)陷地質災害現狀、趨勢分析及其防治
壽冀平
(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濟南,250014)
摘要本文通過對山東省礦山開采引發的地面塌(沉)陷地質災害的現狀分析,結合礦產開發規劃對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對於減輕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地面塌陷現狀趨勢分析防治措施
前言
山東省是我國礦業大省、經濟大省,全省累計發現各類礦產150種,其中能源礦產11種、金屬礦產45種、非金屬礦產90種、水氣礦產4種。山東省采礦歷史悠久,礦業在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目前全省95%的一次性能源和80%的原材料依靠開發礦產資源提供,礦山企業達9482個。隨著礦業經濟的發展,礦產資源開發規模和開發強度的增大,礦山地面塌(沉)陷問題越發突出,成為主要的礦山地質災害類型。
1礦山地面塌(沉)陷地質災害分布特徵
山東省礦山地面塌(沉)陷地質災害按其成因和塌(沉)陷特徵分為采空地面塌(沉)陷和岩溶地面塌陷。
1.1采空塌(沉)陷
采空塌(沉)陷是山東最主要的礦山地質災害,涉及煤礦、金礦、鐵礦、石膏、滑石等所有地下開采礦山,伴隨采空塌(沉)陷出現的往往還有地裂縫、山體開裂等。采空塌(沉)陷主要分布於煤礦采空區,其次是金、鐵礦及石膏、滑石礦等采空區,但從突發性和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上來講,又以金、鐵、石膏、滑石礦更為嚴重。全省17個地市有10個地市存在規模不同的采空塌(沉)陷,主要分布於煤炭資源開采強烈的地區。塌(沉)陷面積規模較大的依次為泰安(主要分布於煤炭資源豐富的新泰、寧陽、肥城三地)、濟寧(主要分布於兗州及濟寧煤田)、棗庄(主要分布於滕州及陶棗煤田、嶧城及底閣石膏礦區)、萊蕪(四大國有煤礦區、張家窪及小官莊鐵礦區、萊蕪鐵礦馬庄礦區)、煙台(主要分布於金礦資源開采強烈的招遠、萊州、牟平及龍口煤礦區)。
1.2岩溶地面塌陷
礦山岩溶地面塌陷是開發排水(包括礦坑突水)為主導因素引發的岩溶塌陷,主要發生在具備岩溶塌陷條件的萊蕪鐵礦谷家台及葉庄礦區、蒙陰洪溝煤礦區、沂南銅井金礦區等,其中以萊蕪鐵礦岩溶塌陷最為發育。
2礦山地面塌(沉)陷地質災害發育現狀
2.1采空地面塌(沉)陷
采空塌(沉)陷是由於礦層(體)采出後,采空區上方岩層在重力作用下發生彎曲、離層乃至冒落而形成。其發生發展過程和地表變形程度,主要取決於礦層條件、頂板岩性特徵、地質構造和采高、開采條件等。據2002年調查資料可知,我省各類礦山采空塌(沉)陷面積為403.01km2,其中煤礦采空塌(沉)陷最大,占采空塌(沉)陷面積的97%。各主要礦種的采空塌(沉)陷現狀分述如下:
2.1.1煤礦采空塌(沉)陷
山東省採煤歷史悠久,開采方式從以往的小規模開采轉入現在的機械化深部大規模開采,隨著采空區面積的不斷擴大,各採煤區相應地發生了一系列規模不等、形狀各異的采空地面塌(沉)陷。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2年底,全省因採煤造成的采空塌(沉)陷已達800餘處,累計塌(沉)陷面積392.625km2,其中絕產面積大於50km2,平均采萬噸煤地面塌(沉)陷率為0.0037km2。山東省煤礦區采空塌(沉)陷基本情況見表1。
表1山東省煤礦區采空地面塌(沉)陷情況統計表
塌(沉)陷的平面形態多為圓形、橢圓形的塌(沉)陷盆地,盆地中心下沉深度各地不一,最大下沉深度12.50m(肥城王瓜店),最小下沉深度0.10m(棗庄黃庄煤礦)。其中塌(沉)陷區最大下沉深度小於1.50m,地表形態相對變化較輕的塌(沉)陷區面積累計124.6km2,佔全省總塌(沉)陷面積的31.74%;塌(沉)陷區下沉深度大於1.50m,地表形態相對變化較大的塌(沉)陷區分布面積累計達268.03km2,佔全省塌(沉)陷區總面積的68.26%。此類塌(沉)陷分布區,地表地形起伏較大,在第四系沉積厚度較大或地下水位埋深較淺的地段,常形成季節性乃至常年性積水窪地,導致土地復墾困難或不能復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省部分老塌(沉)陷區的常年積水面積已達48.2km2以上,造成了耕地的大面積絕產和荒廢。
由於各地區成煤條件(厚度、埋深、頂底板岩性等)的差異,以及各採煤區開采方式的不同,使得各采區采空塌(沉)陷的發育規模差異較大。省內濟寧、棗庄、泰安、龍口、臨沂、淄博和坊子七大採煤區,除淄博採煤區的采空塌(沉)陷的發育規模較小外,其他地區的采空塌(沉)陷均較嚴重。尤其以泰安、濟寧、棗庄三地市所轄煤田區的采空塌(沉)陷最為嚴重,累計塌(沉)陷面積達312.81km2,佔全省采空塌(沉)陷總面積的79.67%。不但塌(沉)陷分布面積大,下沉深度深,而且積水面積廣,造成的損失和社會影響也極大。
2.1.2鐵礦采空塌(沉)陷
省內鐵礦采空塌(沉)陷相對較輕,盡管目前濟南、萊蕪、淄博等鐵礦主要產地的礦山開采已具規模,但由於礦石采出後對采空區大都進行了尾礦充填。因此,鐵礦采空塌(沉)陷的發生得到了有效控制。據調查,至2002年底,全省僅發生3處采空塌(沉)陷,淄博1處、萊蕪2處,累計塌(沉)陷面積2.673km2。
2.1.3金礦采空塌(沉)陷
金礦采空塌(沉)陷主要分布於膠東金礦區的招遠、萊州、牟平、威海等地,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金礦開采區發生采空塌(沉)陷160多處,累計塌(沉)陷面積約0.851km2。塌(沉)陷的形態多為條形,走向與礦脈走向一致。塌坑兩側邊坡陡立,地表岩體內沿礦脈走向的張性裂隙發育,裂隙寬度可達20cm。受礦脈地質特徵和開采規模的控制,塌坑的發育規模(長、寬、深等)差異懸殊。塌坑長度一般10餘m到數10m不等,最長達800m。
2.1.4石膏、滑石等其他礦產采空塌陷
(1)山東省石膏礦儲量十分豐富,石膏生產量逐年上升,因此礦區采空塌(沉)陷也越發突出。目前采空塌(沉)陷主要分布於臨沂市平邑縣、蒼山縣石膏礦區和棗庄底閣石膏礦區,累計塌(沉)陷面積1.774km2。
(2)滑石礦采空塌陷區主要分布於棲霞、萊州等地,現已發生采空塌(沉)陷3處。最大的一處發生在萊州市滑石礦采空區,塌陷形態為橢圓形盆地狀,面積約0.45km2,塌(沉)陷中心下沉深度3m左右,該塌陷的發生對位於其西部的萊州市滑石礦構成了很大威脅,目前廠院圍牆已有多處傾斜開裂,牆體裂縫最寬達10cm。
(3)此外,臨沂、濰坊等地在開采重晶石礦的過程中,也先後發生較大規模的采空塌(沉)陷,並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事故。
2.2岩溶地面塌陷
礦山岩溶地面塌陷是因開采礦產資源疏排地下水(包括礦坑突水)而導致的岩溶塌陷。目前,全省岩溶塌陷面積約30.6544ha。相對於采空塌(沉)陷,岩溶塌陷面積較小,目前只局限於萊蕪鐵礦區、蒙陰洪溝煤礦區、沂南金礦區三個礦區。
3礦山地面塌(沉)陷趨勢分析
3.1煤礦采空塌(沉)陷
現階段煤礦開采主要在魯西地區的淄博煤田、肥城煤田、新汶煤田、兗州煤田、滕州煤田、陶棗煤田、臨沂煤田和魯東地區的黃縣煤田。就目前采空塌(沉)陷情況分析,山東煤礦采空塌(沉)陷基本分兩種情況:①淄博、陶棗、臨沂等煤田,多處於低山丘陵區,煤層薄,上覆第四系厚度均小於100m,開采深度多在-500m以下,煤層采出頂板冒落後,很快自動叉實,地表只出現小規模地面變形、斑紋或裂縫,對地表或農業耕作不產生重大損害;②兗州、滕州、肥城、黃縣等煤田,多處於山前沖洪積平原或盆地中,第四系覆蓋層厚度大,開採煤層厚度大,多8~12m,煤層產狀平緩,采出後,頂板煤層失去支撐,形成破碎冒落、彎曲下沉,隨著采空面積的逐漸擴大,在地面出現緩慢、連續的盆狀塌(沉)陷坑,嚴重破壞了地質地貌景觀,對農田、村莊等破壞嚴重,給礦山建設和礦區農業生產、生活造成重大影響,也為礦山帶來沉重經濟負擔。由此可見,後者采空塌(沉)陷規模及危害要大於前者。
根據煤礦開發規劃,近期煤炭生產的重點地區是濟寧、兗州、滕州、新汶(含萊蕪)、肥城等深部煤田。煤礦采空塌(沉)陷也主要發生在濟寧、兗州、滕州煤田,其次是肥城、龍口、新汶煤田。淄博煤田面臨閉坑期,採煤塌(沉)陷影響很小。也就是說,除了淄博煤田外,其他各煤田采空塌(沉)陷仍將繼續發展,尤其是濟寧、兗州、滕州三大煤田,開發潛力大,採煤塌(沉)陷又屬於第(2)種情況,故其采空塌(沉)陷規模和危害程度顯得尤為突出。
據省煤炭工業局資料,近期我省煤礦采空塌(沉)陷面積年均增長20.4km2,按此推算(以2002年采空塌(沉)陷面積392.625km2為基礎),到2005年和2010年我省由於採煤將增加塌(沉)陷面積分別為102km2和204km2。
未來煤炭資源開發遠景區在魯西南及黃河北煤田,此處煤田正處於黃河沖積平原區。盡管煤層埋深大,但由於具有上覆第四系厚度大、煤層厚度大、煤層產狀平緩與濟兗煤田類似的自然地質條件,推測未來開發會產生嚴重的塌(沉)陷危害。採用採煤塌(沉)陷系數法,結合2010年規劃採煤量9000萬t,預測采空塌(沉)陷面積為21.6km2。
3.2鐵礦采空塌陷
省內鐵礦采空塌陷相對較輕,目前主要發生在淄博黑旺鐵礦朱崖礦區廟子采空區、魯中礦業公司(萊蕪)張家窪小官莊礦山區及萊蕪鐵礦馬庄礦區三處。據2002年調查資料,廟子采空區由於當地鄉鎮和個體采礦影響,范圍有所擴大,對正處於采空區上方的廟子村而言,仍存在潛在的采空塌陷危害;張家窪、小官莊、馬庄礦區隨著開采深度的加大,以及各礦區採用了科學合理的采礦方法(砂土、尾礦充填法),並作為萊蕪市重點恢復治理區,區內采空塌陷面積將逐年減少。
3.3金礦采空塌陷
據金礦開發規劃,2003年至2010年,采空塌陷將隨著采空范圍的不斷擴大而加劇。由於三山島、新城、金城等金礦已經轉入海下或深部開采,故其采空塌陷發生規模不會增幅太大;而牟平、乳山、龍口,尤其是招遠金礦,由於資源相對豐富,加上國有礦山和集體、個體礦山的聯合無序開采,采空塌陷面積將不斷增大,采空塌陷危害將越發突出。
3.4石膏、滑石礦采空塌陷
山東省石膏礦產資源集中分布於魯中地區,尤以泰安、棗庄、臨沂三區資源豐富;滑石礦資源主要集中分布於魯東北部地區。目前石膏、滑石開發強度較高,產品已供大於求,采空塌陷時常發生,給礦區安全造成了嚴重危害,隨著開采強度的加大,其采空塌陷也會越發突出。
3.5礦山排水岩溶塌陷
礦山開發排水(包括礦坑突水)為主導因素而引發的岩溶塌陷,主要發生於萊蕪鐵礦區第三系缺失的「天窗」內及斷裂帶附近。據監測資料,該區岩溶塌陷近年來發展迅速,1997年塌陷面積6320m2,2000年達到8450m2,2002年達9912.17m2,塌陷面積年均增長700多平方米,累計塌陷坑228個,塌陷密度最大達252.5處/km2。隨著礦山開采強度的增大及部分礦山恢復(如顧家台礦區等)建設,區內岩溶塌陷面積將不斷增大。
4礦山地面塌(沉)陷防治措施
礦山地面塌(沉)陷是由人類開采礦產資源誘發引起的,因此,防治應首先考慮人類活動因素,目的是既要預防和減輕災害帶來的破壞和損失,又能保障礦產資源有序開發。根據前人生產實踐經驗,提出防治建議。
4.1探索科學的采礦方式
4.1.1充填法采礦
預防采空塌(沉)陷最為有效的方法是充填法采礦。這里推薦中國礦業大學研製的高水速凝充填材料,該充填材料具有充填速度快、強度高且較穩定等特徵,充填液只需20分鍾便連砂帶水一起固化成高結晶水沖填體,其強度一天可達3兆帕,三天可達4~5兆帕,最終可達5兆帕以上。該充填材料不需脫、排水且有一定膨脹性,充盈系數優於混凝土,在招遠金礦進行充填試驗,效果良好。
充填法采礦防止采空塌(沉)陷,在目前開採的鐵、金礦山中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因為這類礦山礦體多呈脈狀或條帶狀發育,相應采空區也呈條帶狀,便於充填,所需充填材料也相對少,經濟上不需投入太大而且效果明顯。充填法開采鐵、金礦目前在全省已進行了全面推廣和應用,其中萊蕪鐵礦區及招遠金礦區基本上都采出了此種采礦方式。而煤礦等沉積型礦產開采由於采空區范圍廣,如果實行充填,花費巨大且效果不明顯,從煤礦開采經濟效益上分析也不合算,因此,目前煤礦開采以頂板陷落法為主。
4.1.2煤炭地下氣化工程研究
煤炭地下氣化(UCG)工程是指煤層在地下直接燃燒變成可燃氣態燃料的過程,是一種化學採煤方法,屬潔凈煤新技術研究開發項目,氣化爐所產煤氣目前除用於礦區居民生活用氣和小型工業鍋爐燃氣外,主要用於燃氣發電機組發電,另外,還可以用於煤氣化工,生產甲醇、二甲醚等化工產品。此技術方法的應用可有效減輕煤炭生產對礦區生態環境的壓力,改善礦區及周邊區域生態環境,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是今後煤炭生產發展的主要方向,值得很好的研究發展推廣。
目前,山東新汶礦業集團公司鄂庄煤礦在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實驗,並於2002年投入生產,綜合效益良好。萊蕪鄂庄煤礦煤炭地下氣化站工程是新汶礦業集團公司「十五」期間的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重點進行煤炭地下氣化穩定控制技術的研究,目前已被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實驗研究基地。
4.2科學採煤方式研究
4.2.1「自下往上」異向開采
煤礦開采一般是從上層煤起自上往下采,這樣對煤礦建設來說,具有見效及投資回收快等優勢,但對於采空塌(沉)陷來說,是愈采愈烈,許多塌(沉)陷區是反復塌了再塌,同時淺部采空塌(沉)陷也構成對深部采礦的威脅,比如,在汛期,大氣降水直接通過塌(沉)陷坑進入巷道,增加礦坑排水量乃至造成淹井事故的發生等等。
湘潭礦業學院與煤炭部門立項研究煤礦開采方式,提出具有多層煤的煤田,採用自深部→淺部開採的方式,可有效地減輕采空塌(沉)陷危害。目前,這一研究已經通過國家正式鑒定,如果這種開采方式可行的話,我們認為,對魯西南及黃河北遠景煤田區,在未來開采時應該參考、借鑒。
4.2.2加強科學研究,提高採煤技術水平
目前,世界上有些國家井下採煤矸石不出井,用來充填井下采空區,既可以減輕采空塌(沉)陷,又可避免排矸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真可謂一舉兩得。而省內煤礦的採煤方式與我國大多數煤礦一樣,使得利用煤矸石充填井下采空區變得復雜化且費用較高,這在新汶礦務局張庄煤礦及國內其他煤礦都已得到證明。也就是,目前技術水平條件下,欲使矸石不排向地表直接充填采空區是不現實的,因此,需加強科學研究,努力改進採煤技術,趕上國際先進水平。目前,煤礦開采為減輕采空塌(沉)陷危害,根據各礦實際條件,採用的主要技術措施有:①同一煤層多工作面協調開采,減少地表不均勻下沉,減少傾斜和水平變形對民房的影響;②分煤層交錯布置工作面,可減少不均勻下沉和靜態變形值,使部分變形得以抵消。不同煤層開采邊界交錯布置。錯距控制在40~80m;③積極推廣沿空送巷、沿空留巷等採煤新工藝、新方法,實行無煤柱開采,以使地表均勻下沉;④積極開展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如華豐礦通過注漿減沉,取得較好的效果;汶南礦在采13層、15層煤時,採用矸石充填老空,既減少了礦井排矸量,又減緩了頂板下沉,減輕了采動對地表的影響。
4.3帷幕注漿堵水法
採用大型帷幕注漿工程既可以治理水害保護地下水資源,又可以減輕岩溶塌陷,已成為除疏干法以外,可供選擇的另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理礦區災害的方法。該方法在濟南張馬屯鐵礦、肥城礦務局陶陽煤礦等礦區得到了成功應用。
4.4礦山礦坑水預先疏干排供結合
據本次調查不完全統計,僅魯中地區,國有煤礦和鐵礦礦坑排水量就達4億m3/a,這個水量是非常驚人的。造成大量水資源浪費,還產生岩溶塌陷地質災害。採用該法將水資源提前利用,同時降低了產生岩溶塌陷的水動力條件。
4.5合理有序開采及災害治理恢復
采礦前,在壓礦地區實行一次性徵地,減少採空塌(沉)陷損失。為減輕采空塌(沉)陷危害,除了進行村莊搬遷、重點交通和水利設施布置禁采區或留設防護煤柱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和國家重點建築物不受損害外,更重要的是對於塌(沉)陷地區進行治理和復墾利用。根據實際情況,塌(沉)陷區內大部分土地可以復墾還田,少部分地區塌(沉)陷程度嚴重,常年積水或地形起伏過大,不能復墾,可以發展水產養殖業,也可修建公園,既美化環境又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
5結語
本文以全省礦山地質災害調查報告為基礎,通過對災害現狀分析,結合礦山開采規劃對災害趨勢進行了分析,對前人在礦山災害防治的生產實踐經驗進行了梳理總結,希望能對礦山地面塌(沉)陷的防治起到積極的作用。
㈦ 臨沂有哪些地質災害
處於板塊交界處,地震頻繁,不過震級較低,不會造成大損失
㈧ 1800—1920年臨沂發生的災難(洪水、地震等等天災人禍)有哪些
泥石流,山體滑坡,由於洪水過後,所留下大量淤泥,其中還帶有大量的泥沙,細菌,所以,洪水還可以帶來大量的疫情災害,以及城市道路淤積等。
㈨ 臨沂地震最新消息 山東地震最新消息今天還有餘震嗎
一個多月沒有關於臨沂地震消息,不要相信謠言自己嚇唬自己。地震是自然地質災害之一,目前科學還不能提前預報何時何地會有地震發生,不要「聽風就是雨」無端製造恐慌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