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質災害認知

地質災害認知

發布時間: 2021-02-03 12:07:39

⑴ 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勘查為例,談談地質災害勘察技術的認識。並說明它與岩土工程勘察的異同

勘查基本是純地質 一般不動鑽機 地調為主
岩土工程一般是結合其他勘察手段的 入物探什麼的 純地質的成分沒那麼大

⑵ 談談你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認識 。

多級攔截壩、防護網,很耗錢 沒有個幾千萬別想搞這個

⑶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的技術方法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的方法有遙感解譯、地面測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山地工程、鑽探、試驗等。這些方法各有特點。

1.主要技術方法

(1)遙感圖像解譯

遙感圖像能直觀地顯示區內地形、地貌、地質和水文的整體輪廓與形態,可以宏觀認識調查區的自然地理、地質環境,指導調查工作的整體部署,減少盲目性,節省人力、物力的投入。

(2)工程地質測繪

工程地質測繪是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最基本、最經濟的手段。其成果有利於指導物探、鑽探和山地工程及試驗工作的部署,應首先開展。

(3)地球物理勘探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中常用的物探方法有電法、彈性波法、放射性法、重力法、磁法、熱測量法、擴散法、綜合測井法等類型。物探方法設備輕便、成本低、速度快、覆蓋面大,與鑽探、山地工程、地面測繪相結合,既可以節約投資,又可取得有效的成果,但要注意物探結果具有多解性,並受應用前提和現場條件的制約。

(4)鑽探

鑽探方法用於獲取深部地質資料,具有成果直觀、准確並能長期保存等優點,可以進行綜合測井、錄像、跨孔探測、長觀和變形監測。不足是受交通運輸、地形和場地等條件的限制,耗資較大。

(5)山地工程

山地工程分為輕型山地工程(試坑、探槽、淺井)和重型山地工程(豎井、平斜硐、石門、平巷等)。山地工程是地質勘查的重要手段,技術人員可直接觀測岩土體內部結構、構造、斷層、軟弱夾層、滑帶、裂縫、變形和地壓等重要地質現象,獲取資料直觀可靠。還可以進行采樣、原位測試,為物探、監測乃至施工創造有利條件。山地工程施工受地層岩性和其他條件限制,為保證施工安全,要認真研究論證防範措施。

(6)試驗

試驗是研究地質體的材料特性,即物理性質、水理性質、力學性質及其賦存環境(如地下水、地應力、地溫等)的重要手段,是地質災害調查評價中復雜地質條件下地質參數選取的重要途徑。

2.選擇方法的原則

方法的選擇應以調查工作的任務要求、階段以及地質災害的特徵為依據,以期使用最基本、簡便易行的方法,以最低的投入,取得有用且好用的資料,實現最好的減災效益。

1)針對性:要根據現場踏勘和前人資料,初步判定地質災害的性質,有針對性地選擇勘探方法,避免盲目工作,做到事半功倍。

2)實用性:力求以最簡單的方法解決最復雜的問題,不刻意追求新奇復雜的技術方法。

3)簡單高效:盡可能採用操作簡便、易於搬運、環境適應性強的設備。

4)經濟合理:在能滿足調查評價任務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工作量。

3.方法的配置

方法的配置要充分考慮調查工作的階段性,方法自身的適用性,方法之間的互補性、互驗性,技術和經費的可行性。

鑽探和山地工程對物(化)探有很強的互補性和互驗性。先用鑽探對地面物化探結果進行驗證,提高其成果的准確性和推廣價值。再進行測井和跨孔探測,拓寬物探的勘測范圍,以取得更好的成效。鑽探要投入到關鍵部位,每個鑽孔都應綜合測井,進行變形監測等,發揮其較多的功能。

試驗用於查明災害體的地質特性和賦存環境,提供岩土體物理力學參數和水文地質參數,要結合其他工作統一部署。試驗常常成為解決復雜地質問題的有效途徑。

實踐表明,如果地質測繪工作細致深入,輕型山地工程配合得當,物化探工作針對性強,就可以大大降低鑽探工程量,少用甚至不用重型山地工程。

⑷ 地質認識的思辨性、長期性、積累性、反復性和多解性

一、地質認識的思辨性

地質學具有諸自然科學中最龐大的概念體系,因此地質學家,特別是大師級地質學家對地質學原理、地質學規律的思考辨析在地質知識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某種意義上使地質學充滿哲學思辨的意味。例如,在地質學發展歷史上影響廣遠的成礦過程水成學派和火成學派、大地構造的固定論觀點和活動論觀點、地殼演化的災變論和漸變論等,都是在地質學最高認識層次上思辨論的體現,是地質學大師的地球觀。這不禁使我們想起中國最早的思辨論大師老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 道」的宇宙觀。這種基於 「道」思辨論的宇宙觀,對天地的形成,萬物的起源與運動,做了樸素的描述。在地質學認識論的中間以至基礎層次上,也具有強烈的思辨性。特別是在大地構造、礦床成因這兩個領域,地質學家的思維導向和概念運動始終在知識形成中占據重要地位。大地構造的多旋迴觀點、經緯向構造帶觀點、地窪觀點、斷塊觀點、地幔柱觀點等豐富了對地殼構造演化的認識; 礦床學中的脈動觀點、交代觀點、側分泌觀點、改造觀點、層控觀點等,也充滿了思辨色彩。應該指出,由於大多數地質過程難以直接觀察,對地質概念的思辨仍然是必要的,思辨在地質知識的積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要注意到,思辨從本質上講是一個主觀的思想運動過程,一旦思維較大地脫離了地質現實,就會使獲得的地質知識出現偏差。因此,處理好地質觀測、地質現象和思辨的關系,是地質認識過程中需要時時注意的問題。此外,還要注意思辨所獲得的地質概念與該概念應用的實際效果的關系。把概念思辨與地質事實、應用效果有機地統一起來,才是地質工作中使用思辨的正確途徑。

二、地質認識的長期性和積累性

目前,我們對地球的認識還很膚淺,對地球的直接觀測深度只有 10 ~ 15 千米,高精度的間接觀察僅限於地殼,我們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和防治能力還很弱,需要探索和了解的東西甚多,需要進行長期的調查研究。無論是一個地區、一個礦床或一個特定的問題,對其地質特徵、地質現象、地質規律的認識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與其他產業和事業相比,地礦信息數量極其巨大,獲取最為艱難,積累或認識過程也十分緩慢。對有些關繫到重大地質事件、觀點、理論等信息價值的檢驗往往幾代人都難以完成。之所以如此,是由三個方面的原因所決定的。首先,隨著技術的進步,觀測分析手段日益先進,先前觀察不到的現象後來可以觀察到,使得對地質現象的認識逐漸深化。觀測手段的進步是沒有止境的,因此對地質現象的認識深化過程永遠不會完結。第二,地球科學的進步,也使得對地質現象的解釋日益深化。對同一區域,我們現在對它的地質學闡釋與 50 年前、100年前是大不相同的,因為我們現在有了比 50 年前、100 年前豐富得多、准確得多的地質學知識體系,應該用這個體系對我們曾經工作過的地區和對象進行重新認識。第三,地質工作投入強度增加。原來有些地區由於投入不足,地質工作程度低,取得的認識自然比較膚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需求的增加,會有越來越多的財力投向這些地區的地質工作,使認識得到深化。從以上三個方面看,地質工作是一個長期的、發展的、逐步深入的過程。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一是地質工作永遠不會完結,地質認識始終處於不斷深化的過程之中; 二是我們不能期望通過一次地質工作取得對問題的最終的認識。

承認地質認識的積累性是非常重要的,這涉及如何科學地處理自己的工作成果、研究成果同前人成果的關系問題。對同一個地區,同一個問題,後人總是有比前人有更多的資料、數據和認識成果。前人成功的經驗可以為後人借用,前人失敗的經驗也可為後人借鑒。例如,一個重大的找礦成果可能在某項地質工作實施過程中實現,但前人的所有工作應該是該成果的基礎,這些基礎對具體的找礦項目的直接影響程度可以有所不同,但後者立足於前者應該是沒有疑義的。對重大地質問題的認識,也有一個積累過程。認識的積累性,涉及科學的繼承和發展問題。承認地質認識的積累性,有利於地質科學的健康發展。

三、地質認識的反復性和多解性

正是源於地質過程的長期性與復雜性、地質信息的不確定性、地質推論的風險性等特點,對地質規律的認識具有反復性和多解性。一個地質認識的形成,既受限於當時的理論水平和技術條件,又受限於研究區信息的積累程度,還受限於地質學家自身的知識和經驗。對於地質科學和地質工作來說,反復性和多解性具有雙重意義: 一是增加了決策的難度,使對一個地質問題的研究難以形成肯定的結論,這是它的負面效應; 二是把問題在反復的研究中不斷深化,通過大量的爭論、補充、對比、淘汰,使更具說服力、更被實踐所支持的地質結論逐步顯現,最終為大多數地質學家所接受,這是它的正面效應。兩相權衡,我們認為,作為一種重要屬性,地質認識的反復性和多解性的正面效應是主要的,它在推動地質科學的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由於地質認識具有反復性和多解性,因此,對重要地質問題的研究不要急於求成,對多種觀點的爭論不要急於統一,對不同的觀點和學派不要急於否定。對地質科學中大量原理、規律、學說的是非真偽,要通過長期的、深入的科學探索與實踐,在地質學家的爭論、切磋、揚棄、融合過程中逐步解決。這充分說明,在地質科學的學術研究中,貫徹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尤為重要。

⑸ 地質災害研究方面的意義

我國災害之重、災史之長、災域之廣、災種之多是世界少有的。地質災害已內給我國經濟及人民容生命財產的安全造成了重大損失。近40年來,每年由氣候、水文、海洋及地震等類型的突發性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當年新增國民生產總值的25%~35%,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災害死亡的人數逾萬人。以地震為例,本世紀全球死亡萬人以上的地震共29次,我國佔了5次;死亡20萬人以上的共2次,這2次全在我國發生。地質災害問題已成為我國乃至全世界人類社會所必須解決的一個嚴重問題,迫切需要基礎研究的深化和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的指導。

對地質歷史時期尤其是重大地質事件多發的中新生代進行生物古海洋事件方面的研究,無疑會進一步深化對全球地質事件、全球地質構造運動及其動力學機制的認識,這對於解釋由岩石圈構造運動所引起的地震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地質系統科學理論方面的突破可以為准確地預報地質災害的發生提供理論基礎。只有準確地預報地質災害的發生,才能夠對即將發生的地質災害制定出相應的應急措施,減輕由其所造成的損失。

⑹ 收集人們對待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態度和認識,思考其中蘊含的哲學道理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包版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2)思維權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凡是認為存在決定思維的,就是唯物主義;相反,就是唯心主義。在對待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問題時,人們承認其發生、發展的客觀性,並積極防範,就是堅持唯物主義的立場。有的人則相信所謂天意,甚至散布謠言,蠱惑人心,則是站在唯心主義的立場上。

(3)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爭論。地震等自然災害發生後,人們加強研究,不斷提高預測水平,承認世界是可知的。相反,聽天由命,無所事事,則是不可知論在生活中的表現。

⑺ 我們要科學解讀,怎樣正確認識地震

2008年月12日14時28分,中國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沒有人會忘記這個時間、這個地點。2010年4月21日,青海玉樹,痛徹心扉的一幕重演。嗚呼哀哉,慟自然之無常,嘆國運之多舛地震是個名副其實的惡魔,在對抗地震的道路上,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還記得那個名叫蒂利的「海灘小天使」嗎?在2004年印度洋地震引發的海嘯中,她憑借課上所學的知識,提前疏散了海灘遊客,挽救了100多人的生命。現在,就讓我們從認識地震開始吧!

1.什麼是地震

地震,廣義上是指地球表層的震動,它是地殼某個部分的岩石在內、外應力作用下突發劇烈運動而引起的一定范圍內的地面振動現象。據統計,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幾百萬次地震,人們能感覺到的僅佔1%左右,7.0級以上的災害性地震每年多則二十幾次,少則三五次。

強烈的地震不僅可使建築物瞬間成為廢墟,而且還使人類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是一種破壞性很強的災害。同時,地震還能誘發大規模的砂土液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發生在深海地區的地震有時還可能引發海嘯。

地震可能與月球引力有關

有學者認為,地震多出現在「朔」(初一)、上弦(初八)、下弦(廿四)、望(十五)這四個時間段,及其前後一天。我們知道「朔」時在農歷的每月初一,此時地球、太陽和月亮成一條直線,地球受到的引力達到最大值。當月亮繞至地球後面,被太陽照亮的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望」,一般在農歷每月十五,此時太陽和月亮各在一邊,引力相反。上弦(初八)、下弦(廿四)時,太陽、地球和月球排列成一個直角三角形,此時地震多,有學者認為是同磁場有關。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說,到底有沒有這種規律,還等待我們去研究。

小貼士

太陽也會發生地震嗎?

你知道嗎,太陽也會像地球一樣發生「地震」。近年,美、英兩國的科學家通過研究氣象衛星發回的資料,捕捉到一個令人吃驚的信息:1996年7月9日,太陽在發生耀斑的同時,其內部也伴隨著發生了強烈的震動,經專家估算,此次「日震」所釋放的能量,差不多等於1906年舊金山地震釋放能量的4000倍,如果將這個能量轉換成電能,足夠美、英兩國使用15年。

15.全球是否進入了地震活躍期

我們剛剛經歷了汶川地震的傷痛、玉樹地震的悲哀,2011年又接連發生了雲南盈江地震和日本9.0級地震。人們不禁會問,全球是否進入了地震活躍期?

大量地震記錄資料反映出,地震活動的確具有周期性:在較長的時間尺度內,地震活動時而增強,時而減弱,前者是活躍期,後者為平靜期。比如,全球1950~1965年期間,就發生了46次7.0級以上的地震。自2004年印度洋地震後,全球發生8.0級以上的地震11次,略高於平均數,但仍屬正常范圍。

地震是否進入活躍期不能簡單地以某一時期地震次數的多少來判斷。目前人們之所以感覺地震多了,不僅因為地震台網的布設密度增大,儀器設備精確,所記錄的地震次數增多,還由於世界各地人口增加,經濟發達,同樣級別的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比以前更大,加之媒體信息和通訊手段發達,地震消息傳播的更快更廣,所以地震的危害給人們的印象加深了。

⑻ 古代人都是怎樣認識地質災害的吶。。。

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圓蓋,儀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的內部中央有一根銅質「都柱」,柱旁有八條通道,稱為「八道,還有巧妙的機關。儀體外部周圍有八個龍,按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布列。龍頭和內部通道中的發動機關相連,每個龍頭嘴裡都銜有一個銅球。對著龍頭,八個蟾蜍蹲在地上,個個昂頭張嘴,准備承接銅球。當某個地方發生地震時,樽體隨之運動,觸動機關,使發生地震方向的龍頭張開嘴,吐出銅球,落到銅蟾蜍的嘴裡,發生很大的聲響。於是人們就可以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

漢順帝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動儀的一個龍機突然發動,吐出了銅球,掉進了那個蟾蜍的嘴裡。當時在京城(洛陽)的人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地震的跡象,於是有人開始議論紛紛,責怪地動儀不靈驗。沒過幾天,隴西(今甘肅省天水地區)有人飛馬來報,證實那裡前幾天確實發生了地震,於是人們開始對張衡的高超技術極為信服。隴西距洛陽有一千多里,地動儀標示無誤,說明它的測震靈敏度是比較高的。

順便更正一下,是地動儀~~ 現代大多稱呼為~~地震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