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英語
① 全國大會黨時期如何互相幫助英語作文
稱我待會檔的事情可以通過自己的同學來幫助自己寫英語作文
② 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簡稱九屆全國人大),任期從1998年內3月至2003年3月,共召開五容次會議。本屆人大的任務被確定為是「初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九屆全國人大共有代表2,979人,九屆全國人大增加了重慶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2個代表團,故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分為34個代表團。九屆全國人大設有財經、民族、法律、內務、教育文化衛生科學、外事、華僑、環境與資源保護和農業與農村9個專門委員會。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共有委員155人,委員長李鵬。
③ 我國工程地質的研究現狀
我國的工程地質學經過近50年的發展,今天已成為一門研究內涵豐富、理論體系嚴謹,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性學科,並且是國際工程地質界的重要一員。
縱覽中國工程地質學的研究領域,是相當廣闊的。主要的有以下幾方面:
一、岩體工程特性研究和岩體工程地質力學的創立
大量的岩體工程實踐遇到的是地基、邊坡和地下工程圍岩的變形破壞問題,促使工程地質學家與岩石力學家、土木工程師們關注對岩體介質特性的研究,認識到岩體與岩石是既有著本質區別又相互聯系的介質。著名工程地質學家谷德振和他的同事們在一系列岩體工程勘察中,發現岩體的力學性質和行為主要受控於軟弱結構面的展布,包括層面、斷裂面、節理、片理等,使岩體成為非連續、非均質、各向異性的介質。他們首先從地質建造著手,劃分工程地質岩組,運用地質力學理論方法,研究結構面的形成機制和空間分布規律,進而研究岩體結構特性,劃分岩體結構類型。再按不同結構類型和工程建築要求進行岩體力學試驗及測試,最後再根據岩體結構特徵和力學屬性,建立力學模型作數學模擬和穩定性分析。將工程地質學與地質力學、岩石力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創立了岩體工程地質力學。它的理論體系、研究思路和方法,在國際上獨樹一幟。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設立了工程地質力學開放研究實驗室,吸收國內學者共同協作,開展工程地質前沿課題和生產上需要解決的問題的研究工作,每次學術委員會上都要討論工程地質學發展的趨勢和應制定的科研方向。無形中成為我國工程地質學的研究中心,推動著我國工程地質學的不斷發展。
二、區域工程地質和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
我國地域遼闊,受地質和自然地理條件制約,區域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因此,區域工程地質研究對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工程規劃布置以及地質環境保護等意義重大。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老一輩工程地質學家劉國昌、張咸恭、姜達權等就開展了此項研究工作,出版專著和編制全國工程地質分區圖。幾十年來,各大河流域、部分省區和西南、西北山區都開展了較系統的區域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經過數年的努力,於1990年首次出版了由任國林主編的1∶400萬《中國工程地質圖及說明書》,並附有全國工程地質分區圖;1992年出版了由段永侯主編1∶600萬《中國環境地質圖系》,圖系以工程地質內容為主。標志著我國區域工程地質環境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區域地殼穩定性」的術語是由原蘇聯工程地質學家最早提出的,但未作說明和專門研究。在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學者谷德振和劉國昌倡導此項研究工作。它的涵意是指岩石圈內正在進行的地質、地球物理作用對地殼表層及工程建築安全的影響,即地殼現代活動對工程安全的影響程度。其研究思路是以地質力學理論為指導,強調以地質構造研究為基礎,以斷裂活動性、現代地應力場和地震活動性為主要研究內容,最終進行區域穩定性分級,分區和評價。在該研究領域,胡海濤等依據李四光的「安全島」思想,指導重大工程場址的選擇,取得了重要成果。例如,二灘水電站和大亞灣核電站的成功選址即是。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對我國工程地質勘察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這也是具有中國特色,且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的研究領域。
三、環境工程地質和地質災害的研究
環境工程地質是現代工程地質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由於人類工程—經濟活動所引起的區域性和危害人類及工程安全的工程地質作用。這些有害的工程地質作用是誘發地震、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土地荒漠化、滑坡、泥石流等,它們常導致地質災害。環境工程地質就是研究這些作用(或問題)產生的機制和條件,進行預測和防治,其目的為了合理利用和保護地質環境。我國正式研究環境工程地質始自20世紀60年代的新豐江水庫誘發地震和上海的地面沉降。80年代初以來,共召開了四次全國性的環境工程地質學術討論會,涉及的內容豐富多采。有些研究成果在國際上處於先進地位。例如,上海地面沉降的防治,區域性滑坡預測模型。1995年出版了第一本由劉傳正著的《環境工程地質學導論》,全面論述了環境工程地質理論體系,基本研究內容以及各類環境工程地質作用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展示了環境工程地質的前景。
與環境工程地質相關的地質災害的研究,也主要由工程地質界承擔的。近十多年來,對危及人類和工程安全的各種地質災害,都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在1989年1月召開的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議期間,成立了主要由工程地質學家參加的全國地質災害研究會,次年又創辦了《中國地質災害及防治學報》,對地質災害的研究起了促進作用,對地質災害的分類,形成機制、分布規律,預測方法及防治對策與措施等研究成果,及時在學報上開展交流。90年代還編制了中國地質災害類型圖,出版了段永侯等的專著《中國地質災害》。眾多的研究成果及著作,還有具體防治工程的成功,確立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國際地位。
四、特殊土結構和工程特性的研究
藉助於測試技術的現代化,我國在特殊土的微觀結構及其工程特性的研究方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所謂特殊土,指的是成分和結構特殊,其工程(地質)性質也特殊的土類。我國幾乎所有的特殊土皆有分布,諸如淤泥土、黃土類土、膨脹土、鹽漬土、紅粘土,多年凍土等,它們的分布都具地域性,因此也可稱之為區域性土。由於特殊的不良工程性質,對當地工程建設以及生命財產的安全意義重大,因而促使學者們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張宗祜、高國瑞、黃熙齡、孔德坊、李生林等學者長期以來對黃土類土、膨脹土和淤泥類土所進行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有關它們的微結構特徵和分類、物質成分、工程特性及指標,建築穩定性評價以及處理措施等,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五、工程地質勘察的理論和技術方法
工程地質學為工程建設服務是通過勘察工作來實現的。工程建築與其所在的地質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矛盾關系,要通過工程地質勘察才能搞清楚。50年來,難以計數的大大小小各類工程建築通過勘察,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總地說,我國的工程地質勘察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1966年以前,勘察工作體制由全盤學習蘇聯到自主獨立發展,勘察工作嚴格按規范要求進行,為國家基本建設的一批重大工程項目提供了地質依據。當時在工程選址和場地評價中,著重於工程地質條件的闡明和定性評價為主。第二階段是1966年到1978年,「文革」期間工程地質勘察受到嚴重干擾而很不正常,破壞了基本建設程序,一些大工程搞了邊勘察、邊設計、邊施工的「三邊」方針,盲目簡化勘察程序,有的重大工程實際上搞了一次性勘察,造成嚴重損失。如葛洲壩水利樞紐、焦枝鐵路、第二汽車製造廠等工程即是。第三階段1978年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年代,形成了較完整的工程地質勘察體制,制定新的勘察規范,與國際接軌,勘察質量大大提高。在土木工程中又引進歐美國家的岩土工程技術體制,兩種技術體制並存。一些重大工程採取國際招標方式,以引進國外先進的勘察技術和資金。工程地質勘察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經過數十年實踐和理論研究,逐漸形成和完善了我國工程地質勘察的理論體系,即「以工程地質條件的研究為基礎,以工程地質問題的分析為核心,以工程地質勘察技術方法為手段,以工程地質評價決策為目的。」這一理論體系在由張咸恭、王思敬和張倬元主編的《中國工程地質學》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可以無愧地說,我國的工程地質勘察事業在上述勘察理論體系的指引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令世人囑目。例如,三峽、小浪底、二灘、劉家峽、龍羊峽等一批巨型水利樞紐和水電站工程;大亞灣、秦山核電站;寶成、蘭新、成昆、南昆、大秦、京九等鐵路干線;還有許多新興的城市、礦山等等。所取得的優質勘察成果,保證了工程的順利設計、施工和運行,也得到了國際同行們的贊許。在勘察基礎上,形成了「水利水電工程地質」、「鐵路工程地質」、「礦山工程地質」和「城市及房屋建築工程地質」等專門工程地質系列。
當前,新技術方法在工程地質勘探中被推廣應用,已取得了較好效果。例如,遙感圖像(航衛片)在工程地質測繪填圖中的應用;大口徑鑽進和小口徑金剛石鑽進在水電工程地質勘探中的採用,砂卵石層鑽探與取樣新技術,套鑽和岩芯定向鑽進技術;聲波探測、地質雷達、地球物理層析成像技術(CT)、鑽孔彩色電視錄像及圖像處理系統等物探技術的使用;計算機技術在工程地質勘察中普遍採用,各種專用軟體的開發等。
50年來我國的工程地質教育一直興旺不衰。至今全國有十餘所高等學校設置有培養工程地質專業人才的院系,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大批研究生和本科生。此外,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等多所科研機構專門培養工程地質專業研究生。形成了一支宏大的工程地質專業隊伍。在教學實踐中,編寫出了各具特色的系列工程地質專業教材。高校和科研院所還承擔了一些重大的生產和科研課題,既完成了生產、科研任務,又培養了優秀專業人才。
中國工程地質界與國際工程地質協會的聯系密切,在20世紀80年代初不少同行加入了國際工程地質協會,建立中國國家小組,隨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一起活動。中國工程地質界積極參加國際工程地質協會組織的學術活動。自1983年起我國組團參加了歷屆國際工程地質大會,所提交的論文數都位居前列。現任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主席,是我國工程院院士王思敬教授,他是1998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第8屆國際工程地質大會上被推選擔任此職的,這是中國工程地質界的驕傲!
④ 歷屆國際地質大會( IGC) 上的水工環科技活動( 第~ 屆)
籍傳茂
( 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
國際地質大會被稱為地質界的奧林匹克大會,每 4 年召開一次,它覆蓋了地質科學的各個領域,大會的內容包括報告會、討論會、地質展覽會、地質科學電影和地質旅行等。最近幾屆國際地質大會除按學科的討論會外,還就一些跨學科的綜合性問題設立討論會,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我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家參加了第 26 屆大會以來的各屆大會,我親自參加了其中的 3 屆 ( 第 28,30,31 屆) ,現就有關史料綜合整理如下:
一、第 26 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屆大會於 1980 年 7 月 7 ~17 日在法國巴黎召開,與紀念國際地質大會百年的慶祝活動相結合 ( 首屆大會於1878 年在巴黎舉辦) ,來自100 多個國家的近5000 名代表參加。大會共分 20 個專業組 ( 按學科) 和 7 個專題討論會 ( 跨學科) 。會前和會後的地質旅行路線 46 條,分布在歐洲的多個國家。地質展覽面積 4400m2,有 150 個展台。放映 41 部地質科學電影。此外,幾十個國際地學組織在大會期間召開理事會或工作會議等。中國派出了 40 人的代表團,黃汲清為團長,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面的代表有谷德振、安可士和張之一等。
二、第 27 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屆大會於 1984 年 8 月 4 ~14 日在莫斯科召開,來自 100 多個國家的 5000 多名代表參加,其中來自蘇聯的代表約佔一半。大會設 22 個學科討論會和 9 個專題討論會 ( 跨學科) 。大會共收到論文摘要 5768 篇,宣讀論文 4000 多篇; 我國向大會提交論文 315 篇,62 位代表在會上作了學術報告。大會安排了 80 條地質旅行路線,我國代表參加了 32 條路線的考察,足跡遍布蘇聯的各大地質單元。環境地質問題在大會上受到高度重視,涉及這方面的論文有數百篇,大會僅有兩次全體會議,就有一次專門討論環境地質問題。大會還要求把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貌、構造地質、地震地質、土壤地質等學科很好地結合起來,以解決環境方面的問題。中國的 70 人代表團出席此次大會,朱訓為團長,楊志齡為秘書長,其中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面的代表有孫玉科、王思敬、哈承佑、凌澤民等。
三、第 28 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屆大會於 1989 年 7 月 9 ~19 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來自 100 多個國家的 5786名代表參加了大會。這次大會打破了以往按學科組織學術討論會為主的作法,改為劃分為14 個方面跨學科的專題討論會。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方面的論文劃入第五專題 ( E 專題) ,總標題是「應用地學: 環境、災害和工程」,下分次一級小專題,名稱如下: E1———水資源管理; E3———地震過程和預報; E5———從空間研究環境地質; E6———地面沉降和滑坡; E7———工程地質和海岸帶開發; E8———地質學家在土地規劃利用中的作用; E9a———保護地下水之一: 有毒物和無毒物的管理; E9b———保護地下水之二: 水源保護的水文問題; E10———放射性廢物處理和存放場的特徵; E11———放射性廢物儲存場所: 選址、設計和運營; E12———低含放射物和化學工程的應用地學; E13———地質環境和人體健康; E14———酸雨: 地質學家的觀點; E15———地學和都市化; E16———災害評估: 事故、規劃、公共教育; E17———一般自然災害: 自然的和人為誘發的災害,工程建設中的應用地學。
會議期間放映了 50 多部地質科技電影,涉及地學各個領域,包括許多珍貴的歷史記錄片。例如: 對西伯利亞的通古斯隕石雨調查的記錄等。會議期間組織了大型地質展覽,中國代表團展出了多項成果。
會前、會中、會後共組織了 70 多條地質考察路線,遍及美國本土和夏威夷,個別路線還深入到鄰國墨西哥。中國代表參加的旅行路線有: 佛羅里達中部和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岩溶水文地質 ( 袁道先等) 、加州中部的滑坡 ( 李烈榮) 、紐約城市地質 ( 方鴻慈)等。中國代表團正式成員 60 人,團長程裕祺,秘書長籍傳茂,另有參加中美合作項目的32 人也參加了大會的部分活動,水工環地質專業的代表有 10 餘人。中國代表團帶去了 3冊英文版論文集 《中國地質科學的進展》; 會後出版了《當今世界地球科學動向———中國科學家談第 28 屆國際地質大會》( 地質出版社,1990 年) 。
四、第 29 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屆大會於 1992 年 8 月 24 日 ~9 月 13 日在日本京都市召開,來自 85 個國家的 4245名代表參加。會議收到 6000 余篇論文摘要,又恢復了以學科討論會為主的組織形式,並舉辦了 9 個專題講座、2 個專題報告會、4 個短訓班。會前、會中、會後共組織了 49 條地質考察路線,有 1400 多人參加。會議期間也組織了地質科技展覽。
「環境地質和水文地質討論會」( 討論會 No. 20) 下設 9 個小專題,反映了主辦國關心的問題: ①從人為的和自然的變化過程保護自然環境; ②森林退化和土地沙漠化的未來評價; ③地下水、土壤和沉積物的環境地球化學; ④水資源管理中的水文地質問題; ⑤堅硬岩石的地下水水文學和含水層的水力性質; ⑥火山岩含水層的水文學和地球化學; ⑦含水層利用技術: 人工補給和地下水庫; ⑧環境地質圖實例 ( 展講) ; ⑨核廢物處理的研究項目 ( 展講) 。「工程地質討論會」( 討論會 No. 19) 下設7 個小專題: ①活動地帶和穩定地帶的工程地質問題; ②第四紀沉積物和工程地質; ③地下空間利用中的工程地質; ④岩石特徵的長期變化和紀念碑的保護; ⑤建築施工中的地下水; ⑥工程地質勘察中的新方法; ⑦建築材料。
我國代表團由朱訓任團長,汪熊麟任秘書長,向大會提交論文摘要 352 篇,87 人在會上宣讀了論文。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面的專家有陳雨蓀、王思敬、黎清寧等。中國地質學會在會前挑選 93 篇英文論文,匯編成論文集,送交大會交流,還在地質科技展覽會上展出重要地質成果 45 項,圖書雜志 200 多種,受到了好評。
在第 29 屆國際地質大會討論的基礎上,日本地調所發起了「東亞自然災害編圖項目」,得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的響應,此項目產出了比例尺 1∶ 500 萬的圖件,在第 30 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這個項目組還開展了活動。
五、第 30 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屆大會於 1996 年 8 月 4 ~14 日在北京召開,來自 114 個國家和地區的 6000 多名代表參加。會議共收到論文摘要 8000 多篇,作學術報告和論文展講的有 6000 多人次。參加79 條地質考察路線的有 1036 人。有 24 個國家的 180 個單位參加了地質科技展覽會,參觀者 4 萬餘人。大會主席宋瑞祥,大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張宏仁。
大會設置了 「學科討論會」系列和 「專題討論會」系列 ( 跨學科的重大專題) ,另設有論文展講。與水工環有關的討論會有: 「學科討論會」方面的: 瑏瑦水文地質; 瑏瑧工程地質; 瑏瑨環境地質。「專題討論會」方面的: ?地學與人類生存、環境、自然災害; ?全球變化。每個討論會都有中外召集人各一人。會後由荷蘭 VSP 出版公司和中國地質出版社編輯出版了分冊的英文論文集和中文論文集。這次大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地質研究的成果,也使更多的基層地質工作者有機會了解國外的情況。
六、第 31 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屆大會於 2000 年 8 月 6 ~17 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到會的 3700 名代表中巴西代表約占 1/3。大會的主題是「地質學與可持續發展———第三個千年的挑戰」。本次大會安排的大型學術活動較多,大會學術報告 9 個,分 3 次進行,它們是: ①礦產勘探; ②油氣勘探; ③清潔能源; ④土壤保持和管理; ⑤防治地質災害; ⑥21 世紀的水資源; ⑦全新世氣候變化的地質記錄; ⑧全球氣候變化; ⑨地學對可持續社會的作用。其中一半以上的報告與水工環地質有關。除 「水文地質」、 「工程地質」、 「環境地質」的學科討論會外,跨學科的 「專題討論會」系列中的 「B 專題」是「地學與人類生存、環境、自然災害」,它包括 7 個小專題: ( B 1) 地質遺產; ( B 2) 核電站和核廢料的選址和管理;( B 3) 工程地質的新趨勢; ( B 4) 地質災害和自然災害; ( B 5) 地下水資源和可持續發展; ( B 6) 地學與發展; ( B 7) 地震預報的新前景。大會還組織了地質旅行和地質科技展覽會,有 210 個單位參加了地質科技展覽會。中國代表 180 人,其中官方代表團80 人,其餘為來自北美和西歐的留學生和訪問學者。水工環地質專業的代表有 10 餘人。
七、第 32 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屆大會於 2004 年 8 月 20 ~28 日在義大利佛羅倫薩市召開,這是第二次在義大利舉辦國際地質大會,1881 年曾在義大利的博洛尼亞舉辦過第 2 屆國際地質大會。本屆大會的主題是「從地中海地區看全球地質復興: 地質學、自然災害、文化遺產」。內容包括:①地質復興: 論證地質學更好地服務於人類的需要; ②了解地球: 展示對地球各方面的新認識; ③國際合作: 以地中海為出發點促進國際合作 ( 此次大會的旅行路線遍及地中海的南北兩岸) ; ④基礎地質科學與應用地質科學的相互作用: 有效地評估自然災害、合理地開發自然資源; ⑤保護文化遺產: 解決文化遺產保護和修復的地質問題。會議舉行了300 多場學術報告會。
中國代表團由孫文盛任團長,在大會前出版了 3 本英文論文集; 會上舉辦了大型地質展覽,中國在 48m2的展台上展出了各方面的地質成果,其中包括已批准建立的 8 個世界地質公園的介紹、亞洲水文地質圖,以及在現代中國重大工程建設項目 ( 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等) 中的地質工作成果。
結束語
2008 年 8 月在奧斯陸召開的第 33 屆國際地質大會上,為了紀念 「國際地球年」這一主題,特別安排了 7 個主題報告會,其中有「地質災害」和「水、人類健康、環境」兩個報告。可見國際社會對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的關注程度甚高。水工環地質工作者要緊跟時代需求,為實現經濟和社會的科學發展作出新貢獻。
⑤ 誰知道第九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在哪舉行具體時間啊
據了解好像是四年一屆的—第九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將於2012年10月21日至25日在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召開。具體的參加方式這個還真不清楚,你去他們站搜下吧!地質勘察與設備產業網!
⑥ 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具體的召開日期
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次會議(1998年3月5日~19日)
第二次會議(1999年3月5日~16日)
第三次會議(2000年3月5日~15日)
第四次會議(2001年3月5日~15日)
第五次會議(2002年3月5日~15日)
⑦ 全國代表大會,英語怎麼說是美國大選,八九
全國代表大會,
翻譯結果:
The national congress,
⑧ 第九屆全國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大會在那召開
2019年第九屆全國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大會承辦方確定。2019年第九屆全國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大會承辦方——山東大學口腔醫院
⑨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第二次會議
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於1999年3月5日至16日舉行,首先由總理朱鎔基做政府工作報回告,之後由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答炎做1998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報告以及1999年度的計劃草案報告,財政部部長項懷誠做1998年度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報告,副委員長田紀雲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大會還聽取了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的年度工作報告。
會議在最後一天通過了憲法修正案,並且對國務院、高法和高檢報告進行了表決批准。
會議主席團共169人,秘書長田紀雲,常務主席李鵬、田紀雲、謝非、姜春雲、鄒家華、帕巴拉·格列朗傑、王光英、程思遠、布赫、鐵木爾·達瓦買提、吳階平、彭佩雲、何魯麗、周光召、成克傑、曹志、丁石孫、成思危、許嘉璐、蔣正華、何椿霖。
⑩ 求地質工程專業英語高手翻譯
Tao Yang Shandong Mining Co., Ltd. (Tao Yang coal) is an annual proction capacity of 900,000 t / a medium-sized mines, Central One, 32 Ida, and currently in a coal mining of the lower Ida, Ida Three coal mining on the group to achieve a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coal mining upper and lower groups. After 40 years of exploitation, in a mine field reserves nearly exhausted, the mine field on the three groups are also less and less of coal reserves, mine proction decay year by year, for the stability of mine proction, mining Miida urgent need of coal for the next group follow. 7100 in the mining area to the next group of three First Coal Mine area, seven for the safety of coal mining, especially the preparation of the geological description.
Keywords: New Tao Yang Mining Limited reserves follow the instructions seven coal g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