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工程地質野外實驗

工程地質野外實驗

發布時間: 2021-02-03 02:40:18

1. 工程地質勘察野外編錄中卵石是怎麼描述的急

卵 石 :顏色(青灰夾黃色),密度(鬆散/稍密/中密/密實(根據標貫試驗專確定)),濕度屬(稍濕/濕(初見水位以下)/飽和(穩定水位以下)),磨圓度(呈圓形或次圓狀),分選性(好,一般),卵石含量(約65%),粒徑(一般60-120mm,最大為180mm),主要組成成分(為砂岩及石英砂岩),充填物(約35%細粗砂及黏性土)。

圓礫:淺灰黃色、灰色,飽和,中密,分選性差,以石英礫、卵石為主,石英砂次之,礫、卵石磨圓度較好,石英砂呈次稜角狀。

(1)工程地質野外實驗擴展閱讀:

主要是對岩性進行描述!如:描述其岩石的顏色、結構、構造及形成條件進行描述,如果有特殊的構造也要對其進行詳細描述。

還要觀察岩石的破裂面,看其是否有劃痕,如果有的話那就是構造運動的證據!再就是還要量取其主裂面與岩心軸的夾角!最後就是取樣,按照國家規范進行取樣的話,就要取二分之一樣,不過有些時候要視情況而定 有的礦山就要求取全樣。

具體情況具體來定,有些礦山根本不按國家標准規范幹活!

2. 野外地質觀測路線主要觀測內容

1.沉積岩區的主要觀測內容

填圖中以現代地層學和沉積學理論為指導,以岩石地層單位劃分為基礎,開展生物地層、年代地層、層序地層、事件地層和磁性地層等方面的研究,進行地層多重劃分對比。

1)查明各岩石地層單位主要岩性特徵(物質成分和結構構造),基本層序構成(層厚、類型、數量等)、厚度、接觸關系性質、疊覆特徵及空間變化特點以及地球化學特徵,並廣泛收集沉積相(原生及成岩構造特點,古生物化石及其遺跡化石和古生態、古環境、古流向等)資料。

2)正確建立工作區的岩石地層層序,合理劃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層填圖單位。新建岩石地層單位必須符合《國際地層指南》和《中國地層指南》的要求,並應提供實測層型剖面資料,報上級主管部門審批或正式發表文章予以確認。

3)進行岩石地層單位與生物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層序地層單位、事件地層單位、化學地層單位和磁性地層單位等多重地層單位的劃分、對比,並結合接觸界面性質進行綜合對比研究,為建立區域層序地層,有關年代地層格架和海(湖)平面變化規律的認識,總結沉積岩性岩相變化和盆地充填序列及形成演化規律提供基礎資料。

4)盆地形成發展中的沉積環境、沉積作用,以及古構造環境、盆地與山脈轉變演化的綜合關系進行研究,為探討認識區域地質構造演化歷史奠定基礎。

5)對賦存沉積礦產的岩石地層單位,除應初步查明有關礦種的產狀規模以外,還應注意收集有關沉積成礦作用的岩相古地理環境和構造資料,為研究有關礦產的形成分布規律提供依據。

6)對具特殊意義,或對地質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的近代或現代沉積,應視需要重點開展以某專項內容為主的專項調查。

2.火山岩區的主要觀測內容

火山岩區調查採用岩石地層—火山岩相雙重填圖法。重點如下:

1)參照沉積岩岩石地層工作方法,根據沉積或噴發疊覆或橫向變化關系、噴發旋迴、噴發韻律、岩漿演化特點綜合考慮,正確建立岩石地層層序,合理劃分正式與非正式岩石地層單位。注意尋找沉積岩夾層中的化石,為地層時代對比提供依據,在無化石的情況下,應採集同位素年齡樣品確定其噴發時代。

2)查明火山岩岩石類型、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原生和次生構造)、礦化蝕變特徵、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特徵。查明火山岩厚度、產狀、空間分布及其變化規律。要注意觀察火山岩中的各種接觸關系和火山作用現象。火山通道、標志層、沉積夾層、岩流流動單元、冷卻單元、流動方向標志、火山集塊岩、角礫岩、火山斷裂等火山地質作用現象按實際記錄,重要現象在圖上誇大表示,並進行必要的素描和照相。

3)依據岩石礦物結構構造特徵及火山岩地質體產出分布狀態,詳細劃分火山岩相,查明原生和次生構造特點,查明火山構造特徵等,查明火山噴發過程中形成的古火山機構特點,研究古火山機構的活動歷史。

4)根據火山岩岩石特徵及產出分布特點,劃分火山岩相及其組合類型,研究各種火山岩相組合類型,研究各種火山岩相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形成的地質環境,探討火山作用的規律及歷程。

5)查明與火山活動有關的地質構造特徵,結合火山岩岩石學、岩石化學、岩石地球化學以及相關的沉積岩性岩相特點和岩漿侵入活動等資料,探討火山作用的大地構造環境及有關的成礦作用。

6)火山岩區應編制火山岩相構造圖,應表示:岩性、岩相、岩層產狀、流向、火山通道、火山斷裂、潛火山岩、蝕變礦化、火山沉積夾層中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齡值等,內容和原始資料吻合,為地質圖編制打下堅實基礎。

3.侵入岩區的主要觀測內容

圖區侵入岩主要為面積較廣的花崗岩類,在劃分侵入體的基礎上,對同源岩漿演化序列的侵入體進行單元和超單元歸並,確定侵入時代及其演化關系,研究就位機制。重點如下:

1)查明侵入岩體的產狀規模、岩石類型、礦物成分、結構、岩石化學、岩石地球化學、穩定同位素,形成的溫壓條件或深度,以及岩體原生和變形構造、剝蝕情況、接觸關系性質和產狀、脈岩和包體、流體(成分、形態、分布、含量等)特徵。

2)查明侵入岩體的同化混染和分異作用、內外接觸帶的變質、蝕變及變形作用,以及岩體相帶劃分及其成礦作用特點等。

3)穩定地區Ⅰ型花崗岩類(除古老變質基底岩系)一般可採用譜系單元法進行研究,按成分或結構序列,劃分侵入體,建立岩體單元,歸並超單元或序列;在造山帶,應對花崗岩多樣性進行研究,通過翔實的野外、室內工作,區分同源、異源及變位花崗岩類等類型,對不同類型的花崗岩可按岩性年代方法填圖,進行填圖單元的合理劃分和填繪。

4)查明復式岩基侵入體間的接觸關系性質,依據其相互關系與圍岩接觸關系、構造變形和礦化或蝕變特徵以及同位素年齡資料等,確定岩體侵入時代和順序。對侵入岩時代的確定,凡有直接地質證據為時代依據的,可按有關地層和岩體的相互關系加以確定,對沒有直接地質證據為時代依據的岩體,應採集同位素測年樣測定其時代。

5)在綜合研究不同類型侵入岩資料的基礎上,研究其就位機制及其與成礦作用的關系。探討各類侵入岩形成的構造環境,建立區域岩漿演化旋迴或序列的認識,探討岩漿活動的演化歷史。

6)對於基性和超基性岩(鎂鐵—超鎂鐵岩)的調查研究,除上述侵入岩調查的有關內容外,對岩體周圍沉積岩的沉積岩相特徵和岩體與其關系進行調查,以便獲取岩體形成環境和形成時代的某些證據。

4.變質岩區的主要觀測內容

區域地質填圖中必須對區域變質岩的原岩成分、建造類型及其後期變質、變形疊加改造的特點,以及與岩漿岩作用和成礦作用的關系等進行綜合調查。因此,在區域變質岩區的填圖宜採用構造—地(岩)層—事件或構造—岩石—事件的方法進行。重點如下:

1)查明變質地質體的空間分布范圍,建立變質岩岩石的構造—地(岩)層單元,研究單元間界面性質及疊置關系,收集各單元變質、變形事件特徵的有關資料;查明主期變形的面理置換特點,收集先期變質變形和原生沉積構造形跡,注意研究多期變質變形事件疊加改造的相互關系,在查明宏觀特徵的基礎上,有目的地採集各類分析測試樣品,從不同規模尺度對變質地質體進行研究。

2)查明變質岩岩石類型,各類岩石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及礦物共生組合和世代關系以及變質岩石的岩石化學、地球化學特點,恢復原岩建造。

3)在查明變質岩礦物共生組合和世代關系的基礎上,結合構造變形特徵,建立變質岩石形成的先後關系,劃分變質相帶和相系,確定變質作用類型,結合進行地層對比和同位素年齡資料,確定原岩時代。合理劃分變質作用期次,並確定其時代,查明變質作用與成礦作用的關系。

4)在綜合上述各類資料的基礎上,建立有關變質地質體的構造變形相或構造層次,擬定多期變質變形事件序列,結合相關沉積作用、岩漿作用和成礦作用特點,探討其大地構造環境,為建立區域大地構造演化模式提供依據。

5)中深變質岩區調查,除上述內容外,尚需對混合岩化作用特徵進行調查。目前對混合岩形成原因存在不同觀點和認識,本技術方法暫採用局部熔融或部分熔融的混合岩成因觀點,開展混合岩區的調查工作。凡有混合岩化的變質岩區,應著重查明混合岩化范圍,基體與脈體之間的比例關系,混合岩化結構構造特徵,劃分不同類型的混合岩化岩石,查明產生混合岩化的構造環境,收集有關變質地質體變質變形特點以及脈體流變特徵,以確定混合岩化范圍所處的構造層次及形成深度的溫壓條件。

5.混雜岩和蛇綠岩的主要觀測內容

造山帶區域地質填圖中,特別要注意對混雜岩(mélange)和「蛇綠岩」(ophiolite)的調查和研究,應採用特殊的方法進行填圖。造山帶是混合物質場,尤其是多旋迴造山帶,在經歷了多期次開合和洋陸轉換及後期的陸內俯沖、疊覆、剪切走滑、伸展滑脫及一系列強烈的熱事件、變質作用等重大地質事件作用下,更使原本成層有序的物質建造發生強烈改造、重組,最終大多以混雜岩的面貌出現在造山帶區。重點如下:

1)造山帶「混雜岩」或「蛇綠混雜岩」構成的主要特色是造山帶大地構造演化各階段的不同來源、不同時代、不同變形變質程度、不同大小的各種構造岩片(塊)或重疊、或位移、或缺失,形成現今統一的混雜的物質場。針對這一主要特色,混雜岩調查和研究的首要任務是應查清其各類構造岩片(塊)的裂解、運移、拼合定位及變形變質歷程,從現存構成混雜岩各類基本構件—構造岩片(塊)的物態(物質組成)、時態(時代依據)、相態(岩相特徵)、位態(原始生成部位)和變形、變質調查入手,追尋其原始生成環境、時空結構和變位、變形、變質歷程,從中恢復其造山帶三維結構和揭示造山帶形成機制及大地構造演化歷程,這一調查方法稱之為「混雜岩構造岩片四維裂拼復原法」。對混雜岩中不同類型的構造岩片或岩塊,均需盡量詳細圈定和填制。

2)從整體上查明「混雜岩」的內部構成和分布延伸范圍,除對外來岩片(塊)進行系統的「物態」「相態」「位態」和「變形變質」歷程調查外,還要對外來岩片(塊)賦存的「基質」進行系統的物質成分、時代、變形變質特點調查,即分別收集混雜岩的岩片(塊)和基質兩者各自的岩性、岩相和時代依據。

3)「蛇綠岩」發育保存完好的地區,應查明「蛇綠岩」岩石類型和結構構造特徵,建立系統完整的「蛇綠岩」序列,研究上覆沉積單元的沉積岩相特徵,盡量採集古生物化石,並結合同位素年齡資料,確定「蛇綠岩」形成時代。在「蛇綠岩」保存發育不好的「蛇綠混雜岩」地區,應著重查明有關岩漿岩組成的不同類型岩石的岩塊規模、物質組成、產狀、形態、相互接觸關系,以及伴生沉積岩的沉積岩相和構造變形特徵,尋找古生物化石。結合同位素年齡、岩石學、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資料建立對「蛇綠岩」形成環境和時代的認識。

6.第四紀地質體

該類地質體因形成時代新,除沿濱海平原或平原地區以及大片沙漠和黃土堆積區大面積分布外,一般在丘陵山地區大多呈零星分布,且其成因類型復雜。重點如下:

1)第四系大面積分布區,應以突出國民經濟建設和國計民生的需要,或以地質環境綜合評價為重點開展特定片(區)的第四系區域地質填圖。

2)丘陵山地區第四系分布零散,應著重查明區內第四系的空間分布范圍,第四紀沉(堆)積物與地貌條件的關系,地形地貌特點(階地與洞穴等)、物質成分、結構構造、厚度變化,收集有關古生物、古風化殼、古土壤、古文化層、古地震等資料,劃分不同成因類型。

3)注意調查活動斷裂的地質、地貌特徵及其形態、規模、產狀及延伸,調查收集地質災害的有關資料。

7.地質構造主要觀測內容

1)對與變質岩有關構造的研究,可參照變質岩區填圖有關要求進行。

2)應用構造解析方法,對各種規模大小不等的構造變形形跡(包括褶皺、斷裂、韌性剪切帶以及各種面理、線理等)的產狀、性質、規模、位態及有關運動學特徵等資料進行詳細收集,查明其區域分布特點和組合規律;研究其構造層次及構造變形相,建立區域構造變形序列,為探討認識區域地質構造演化奠定基礎。

3)應用現代造山帶研究的理論和方法,開展對不同類型造山帶的地質填圖。著重查清造山帶三維空間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特徵,研究造山帶旁側前陸、後陸/斷陷盆地形成與發展演化的地層層序構築特徵和物源成分特點,為盆地、山脈轉變演化的研究奠定基礎。同時注意對捲入造山帶不同大地構造單元構造變形特徵進行系統調查,查明各類構造變形的運動學特徵,為建立造山帶形成演化過程中構造運動體制的演化轉變、探討造山作用產生的地球動力學機制提供依據。對造山帶基底形成階段、洋陸轉化階段、陸內造山階段和後造山隆升—剝蝕階段的物質建造、變形、變質特點進行研究,重塑其地質構造演化歷史。

4)對新構造運動的表現及特點進行調查,廣泛收集資料,研究新構造運動的時期和類型。地質災害多發地區,應查明引起災害的地質構造背景及具體構造部位。地震發育地區,應收集有關地震方面的資料,對活動性斷裂應盡量查明其延伸、規模、性質、產狀及運動學特徵,為分析研究區域地質災害規律和環境工程評價提供依據。

8.區域地質填圖中的礦產調查主要內容

區域地質填圖中的礦產調查工作,是和地質填圖緊密結合進行的。在調查過程中,應貫徹以點突破,以面為主,重點檢查或評價,點面結合的原則。在地質填圖的基礎上篩選10%礦(化)點進行檢查評價。

9.其他專項調查主要觀測內容

區域地質填圖工作中的水文工作一般不作系統調查,但對泉水、溫泉應進行觀測、記錄和采樣,並研究其出露的地質構造條件。對區內具有旅遊觀賞價值和科學普及意義的典型地質現象和地理地貌景觀均應進行調查研究和評價。涉及城市和居民密集區周圍的有關生態環境、災害地質、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農業區進行綜合評價,以增強區域調查成果全方位面向社會服務的功能。在需進行系統的水文地質、災害地質、環境地質、工程地質、礦產地質、農業地質等專項調查評價區應專門立項進行系統調查評價,並按有關規范、規定要求開展工作。

1∶5萬區域地質填圖任務書或設計書批復意見書如專門規定了某類專項地質填圖,其野外地質觀測路線的布置,必須充分注意滿足專項調查任務的需要。路線點、線間距以能較好控制專項調查特殊對象的總體特徵,並能收集到有關對象比較系統完整的資料為目的。如大規模泥石流、大規模滑坡或垮塌堆積群發地區,存在有地震活動的活動斷裂帶,或因工程地質需要面對某部分地域進行的專題地質構造調查等。

10.野外填圖手圖地質體標定

1)野外手圖上應盡可能標注所觀察到的各種有意義的地質現象、各類地質體界線、各種構造形跡及各種有代表性的產狀要素(含地層、岩層、面理、線理以及原生構造產狀及各類樣品的采樣位置等)。

2)對具有重要意義的特殊地質體,用相應符號、花紋誇大或歸並表示圖上。

3)基岩區內面積小於表中限定的第四系,圖上可不予表示,但類型特殊或含有重要礦產的第四紀沉積,其范圍雖小,均應進行觀察描述,並適當誇大表示。在大片第四系分布區,對前第四系基岩露頭,凡地質路線所及,無論出露范圍大小,都需進行觀察描述,並標注在圖上。

4)所有重要地質界線、地質體、正式填圖單位和具有特殊意義的非正式填圖單位等均應有足夠的觀察路線和觀察點控制。在觀察路線上要詳細觀察記錄,採集必要的樣品,取准、取全各種地質要素、參數數據。露頭良好的路線、主幹路線和專題研究路線,要求作好連續信手地質路線剖面,對重要地質現象、接觸關系均應有素描圖或照片反映其實際情況。

3. 野外勘探與試驗資料搜集與整理

2.1.12.1 槽探

2.1.12.1.1 目的

了解淺部地層岩性以及觀測槽探設計的專門項目內容。

2.1.12.1.2 基本要求

按槽探技術要求進行槽探工作,按「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項目要求進行資料整理。

2.1.12.1.3 內容

(1)槽探統一編號。

(2)槽探野外編號:野外施工時的編號。

(3)經緯度:自然地理坐標。

(4)高程:按「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項目要求的坐標系用GPS精確測量的工程位置高度。

(5)地理位置:施工的槽探相對位置,一般要求可按此項內容明確確定工程的地點。

(6)槽探目的:進行槽探的用途,解決的問題。

(7)地貌部位:槽探工程所處的地貌單元。

(8)施工日期:施工的年、月、日。

(9)照片編號及說明:簡要說明照片內容、類型、拍攝地點和日期。

(10)施工過程。

(11)主要觀測內容與地層描述:主要觀測內容是指槽探設計的觀測內容(包括地層描述),地層描述是指對地層岩性、結構、層序和形成環境的詳細描述。

填寫附表29。

2.1.12.2 水文物探

2.1.12.2.1 目的

(1)劃分測區地質剖面,確定含水層、隔水層、軟弱夾層的分布、含水層厚度、埋藏深度、富水性及富水地段。

(2)覆蓋層厚度、隱伏的古河床和埋藏沖洪積扇的分布、結構、底板形態。

(3)基岩埋藏深度及基岩面起伏形態。

(4)地下水水位區域埋深和地下水TDS變化規律,以及鹹水分布范圍、鹹淡水界面、鹹水區淡水透鏡體的分布。

(5)岩溶發育帶的分布位置、發育程度及其深度,尋找隱伏的岩溶管道、洞穴和地下暗河。

(6)隱伏地質構造、斷裂破碎帶空間分布與風化殼厚度,對風化殼進行分層、分帶。

2.1.12.2.2 基本要求

按物探技術要求進行物探工作,按「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項目要求進行資料整理。

2.1.12.2.3 內容

(1)物探統一編號。

(2)物探野外編號:野外施工時的編號。

(3)經緯度:自然地理坐標。

(4)高程:按「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項目要求的坐標系用GPS精確測量的工程位置高度。

(5)地理位置:施工的物探相對位置,一般要求可按此項內容明確確定工程的地點。

(6)地貌部位:物探工程所處的地貌單元。

(7)物探方法:如為表中所列的方法,可在前面方框中打勾;如為其他方法,則在最後一行詳細填寫名稱並在前面打勾。

(8)照片編號及說明:簡要說明照片內容、類型、拍攝地點和日期。

(9)施工過程。

(10)物性分層及描述時代:用標准地層時代符號。

(11)岩性與物性描述:岩性描述岩石顏色、結構、名稱,物性描述岩石物理特性。

填寫附表30。

2.1.12.3 試坑滲水試驗

2.1.12.3.1 目的

了解淺部地層滲透性,計算其滲透系數。

2.1.12.3.2 基本要求

按試坑滲水試驗技術要求進行試坑滲水試驗工作,按「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項目要求進行資料整理。

2.1.12.3.3 內容

(1)試驗統一編號。

(2)試驗野外編號:野外試驗時的編號。

(3)經緯度:自然地理坐標。

(4)高程:按「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項目要求的坐標系用GPS精確測量的工程位置高度。

(5)地理位置:施工的物探相對位置,一般要求可按此項內容明確確定工程的地點。

(6)試坑直徑:單位m。

(7)試坑深度:單位m。

(8)滲透深度:單位m。

(9)水層厚度:單位m。

(10)毛細高度:單位m。

(11)岩性:一般簡單描述岩石的顏色、結構和名稱。

(12)延續時間:試驗持續時間。

(13)供水桶:指供水桶水面高度。

(14)滲水體積:單位m3

(15)穩定流量:穩定滲透時的流量。

(16)累計延續時間:累計試驗持續時間。

(17)地質、地貌、水文地質描述。

(18)試坑平面位置示意圖(1∶500~1∶1000)。

填寫附表31。

4. 地質野外實驗報告如何寫呀。。。。。。主要是不知道格式是什麼

分為4章
第一章 概況
第二章 測區地質
第三章 工作方法 工作量 和質量評價
第四章 結束語

5. 如何做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是建築地基基礎設計和施工的重要依據。在保證外業和實驗資料准確可靠的基礎上,文字報告和有關圖表應按合理的程序編制。要重視現場編錄、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檢查校核,使之相互吻合,相互印證。地基岩土分層是一個重要環節,要根據岩土地質時代、土的成因類型、岩土性質、狀態、岩石風化程度和物理力學特徵合理劃分。岩土的工程力學性質是根據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的數理統計值綜合判定。報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關的工程地質資料,做到內容齊全,論據充足,重點突出,正確評價建築場地條件、地基岩土條件和特殊問題,為工程設計和施工提供合理適用的建議。

關鍵詞:岩土工程勘察 報告 圖表 編製程序 岩土分層

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是工程地質勘察的最終成果,是建築地基基礎設計和施工的重要依據。報告是否正確反映工程地質條件和岩土工程特點,關繫到工程設計和建築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當、經濟合理。當然,不同的工程項目,不同的勘察階段,報告反映的內容和側重有所不同;有關規范、規程對報告的編寫也有相應的要求。下面著重談一談有關工業與民用建築的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寫工作,且側重於詳細勘察階段。

1報告的編製程序

一項勘察任務在完成現場放點、測量、鑽探、取樣、原位測試、現場地質編錄和實驗室測試等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即轉入資料整理工作,並著手編寫勘察報告。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寫工作應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後照應,順當進行。不然的話,常會出現現場編錄與實驗資料的矛盾、圖表間的矛盾、文圖間的矛盾,改動起來費時費力,影響效率,影響質量。

通常的編製程序是:

(1)外業和實驗資料的匯集、檢查和統計。此項工作應於外業結束後即進行。首先應檢查各項資料是否齊全,特別是實驗資料是否出全,同時可編制測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統計表和勘探點(鑽孔)平面位置圖。

(2)對照原位測試和土工試驗資料,校正現場地質編錄。這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視,從而出現野外定名與實驗資料相矛盾,鑒定砂土的狀態與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為粘土的,實驗出來的塑性指數卻<17;野外定名為細砂的,實驗資料為中砂,其0.25~0.5mm顆粒含量百分比達50%以上;野外定為可塑狀態粘性土的,實驗出來的液性指數卻<0;野外定為稍密狀態的砂性土,標准貫入擊數卻<10擊;野外定為淤泥或淤泥質土的,實驗出的孔隙比卻<1;野外定為硬塑粘性土的,標貫擊數卻<18擊……產生諸如此類的矛盾,或由於野外分層深度和定名不準確,或試驗資料不準確,應找出原因,並修改校正,使野外對岩土的定名及狀態鑒定與實驗資料和原位測試數據相吻合。

(3)編繪鑽孔工程地質綜合柱狀圖。

(4)劃分岩土地質層,編制分層統計表,進行數理統計。地基岩土的分層恰當與否,直接關繫到評價的正確性和准確性。因此,此項工作必須按地質年代、成因類型、岩性、狀態、風化程度、物理力學特徵來綜合考慮,正確地劃分每一個單元的岩土層。然後編制分層統計表,包括各岩土層的分布狀態和埋藏條件統計表,以及原位測試和實驗測試的物理力學統計表等。最後,進行分層試驗資料的數理統計,查算分層承載力。

(5)編繪工程地質剖面圖和其它專門圖件。

(6)編寫文字報告。按以上順序進行工作可減少重復,提高效率;避免差錯,保證質量。在較大的勘察場地或地質地貌條件比較復雜的場地,應分區進行勘察評價。

2報告論述的主要內容

報告應敘述工程項目、地點、類型、規模、荷載、擬採用的基礎形式;工程勘察的發包單位、承包單位;勘察任務和技術要求;勘察場地的位置、形狀、大小;鑽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則,孔位和孔口標高的測量方法以及引測點;施工機具、儀器設備和鑽探,取樣及原位測試方法;勘察的起止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質量評述;勘察工作所依據的主要規范、規程;其它需要說明的問題。報告應附勘探點(鑽孔)平面位置圖、勘探點測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圖而省去表。一個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由下面幾部分組成。

2.1地質地貌概況

地質地貌決定了一個建築工地的場地條件和地基岩土條件,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論述:(1)地質結構。主要闡述的內容是:地層(岩石)、岩性、厚度;構造形跡,勘察場地所在的構造部位;岩層中節理、裂隙發育情況和風化、破碎程度。由於勘察場地大多地處平原,應劃分第四系的成因類型,論述其分布埋藏條件、土層性質和厚度變化。(2)地貌。包括勘察場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態、次一級地貌單元劃分。如果場地小且地貌簡單,應著重論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對高差。(3)不良地質現象。包括勘察場地及其周圍有無滑坡、崩塌、塌陷、潛蝕、沖溝、地裂縫等不良地質現象。如在碳酸鹽岩類分布區,則要敘述岩溶的發育及其分布、埋藏情況。如果勘察場地較大,地

6. 工程地質勘察中常用的野外實驗有哪些

工程地質室外測試的主要方法有:靜力載荷試驗、觸探試驗、剪切試驗和地基內土動力特性試容驗等。

工程地質勘察方法與手段也是不一樣的。但總的來說,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工程地質測繪;如:地面測繪、航測、衛測等,是基礎,是根本。
2.工程地質勘察;包括物探、化探、鑽控等。
3.工程地質室內試驗和野外試驗;大型現場試驗、室內土工試驗等。
4.工程地質長期觀測;對房屋變形、地下水位、地面沉降等進行動態的長期觀測。
5.勘察資料的室內整理及計算。
工程地質勘察是為查明影響工程建築物的地質因素而進行的地質調查研究工作。所需勘察的地質因素包括地質結構或地質構造: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學性質,自然(物理)地質現象和天然建築材料等。這些通常稱為工程地質條件。查明工程地質條件後,需根據設計建築物的結構和運行特點,預測工程建築物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即工程地質作用)的方式、特點和規模,並作出正確的評價,為確定保證建築物穩定與正常使用的防護措施提供依據。

7. 野外地質化探方面需要哪些工具

工程地質室外測試的主要方法有:靜力載荷試驗、觸探試驗、剪切試驗和地基內土動力特性容試驗等。工程地質勘察方法與手段也是不一樣的。但總的來說,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工程地質測繪;如:地面測繪、航測、衛測等,是基礎,是根本。 2.工程地質勘察;包括物探、化探、鑽控等。 3.工程地質室內試驗和野外試驗;大型現場試驗、室內土工試驗等。 4.工程地質長期觀測;對房屋變形、地下水位、地面沉降等進行動態的長期觀測。 5.勘察資料的室內整理及計算。工程地質勘察是為查明影響工程建築物的地質因素而進行的地質調查研究工作。所需勘察的地質因素包括地質結構或地質構造: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學性質,自然(物理)地質現象和天然建築材料等。這些通常稱為工程地質條件。查明工程地質條件後,需根據設計建築物的結構和運行特點,預測工程建築物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即工程地質作用)的方式、特點和規模,並作出正確的評價,為確定保證建築物穩定與正常使用的防護措施提供依據。

8. 為什麼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實驗必須與室內實驗翔結合

岩土材料與普通建築材料最大的不同在於生產者不同,普通建築材料多為工版廠生產,即人造材料權,易控制,而岩土材料的生產者是地球,與大的地質環境有直接聯系,無法控制。現場取樣後,用於實驗的試樣實際遭受了擾動或損傷,實驗室結果不一定能反映真實情況(還存在強度指標的尺度問題),現場實驗相對准確,但受實驗條件限制,測量結果不如實驗室測試控製得好,且費用相對高昂,因此,勘察過程中兩者需要結合。

9. 工程地質勘察野外記錄表中粗砂的成分描述要怎麼寫

顏色,狀態(稍密-中密),粒徑大小,顆粒成分,鑽進快慢,岩心狀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