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地質災害
1. 我國政府如何應對地質災害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和領導,都把防治地質災害,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內全,放到了突出的地位,表容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福建、浙江等台風影響地區,採取高密度監測網路體系,而且只要降雨達到一定的程度,就組織群眾撤離。各地在群測群防的技術方法上,也日臻成熟,創造了豐富的經驗。比如,很多地區充分利用手機、網路等先進通信工具預警預報;福建等地,由基層幹部擔任的鄉鎮國土協管員,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一線,發揮了巨大作用;雲南楚雄等地把標明地質災害監測聯系人、預報信號、避險路線、地點等內容的明白卡,印製成日歷,讓家家戶戶都掛在牆上。
2. 雲南昭通的彝良什麼時候發生過特的的地質災害嗎
自然災害:東方網6月6日消息:昆明四日公布的二00二年《雲南省環境狀況公報》說,去年,該省相繼發生了冬春乾旱、倒春寒、初夏乾旱、洪澇、大風冰雹、雷擊、夏季低溫冷害、秋季連陰雨等多種氣象災害,與氣象因素密切相關的森林火災、農作物病蟲害、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重大山地災害亦明顯偏多,受災面積廣、災情嚴重,經濟損失巨大、人員傷亡慘重。 公報說,在氣象災害方面,去年雲南全省出現大風災害五十五縣(次),冰雹一百三十八縣(次);農作物受災面積四十六萬四千公頃、成災二十八萬六千公頃,絕收六萬公頃,民房倒塌五千零九十四間,因災死亡四十八人,直接經濟損失十二億二千萬元人民幣。 七至八月,北方冷空氣頻繁南下與南方暖濕氣流共同影響,全省大部分地區持續出現陰雨天氣,低溫寡照明顯,水稻受災面積達九萬一千五百公頃,成災面積五萬五千八百公頃,直接經濟損失一億三千萬元人民幣。 在洪澇災害方面,該省共有一百一十七個縣(市、區),一千三百零八個鄉(鎮),八百七十四萬人受災,十三個城市受淹,房屋倒塌五萬七千七百萬間,因災死亡三百五十一人,其中因洪水災害死亡九十二人。農作物受災四十四萬八千公頃,成災二十五萬九千公頃,絕收九萬二千三百公頃,減收糧食四十九萬五千八百噸。洪澇災害共造成全省直接經濟損失三十四億九千八百萬元,損失總體小於二00一年。 在乾旱災害方面,該省出現嚴重的冬春連旱,入汛後,局部地區還出現了嚴重的夏旱、插花旱。農作物受害面積達七十一萬六千一百公頃,因旱造成二百零二萬人和一百四十六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損失糧食七十一萬噸,經濟作物損失十六億三千九百元。 在地質災害方面,該省共發生地質災害四千一百五十起,其中滑坡三千零七十九起、泥石流八百三十六起、崩塌一百二十八起、地面塌陷一百零七起。共造成二百三十四人死亡和失蹤,四百一十八人受傷,毀壞農田九千二百五十公頃,交通、通訊、房屋和水利設施破壞嚴重,直接經濟損失十二億二千三百萬億元,屬地質災害重災年份。受災嚴重的地、州、市有怒江、迪慶、昭通、保山、楚雄、玉溪、臨滄和紅河。 昭通市鹽津縣、玉溪市新平縣和楚雄州武定縣等地相繼發生罕見的泥石流和山體大面積滑坡等自然災害,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據統計,全省受災人口2376萬人,其中1.5萬人無家可歸,2.2萬多人需緊急轉移 你去的地方應該不會 不過我的路可能會 因為我去的時候就不大好走 現在估計已經封路了 資源優勢:記者從近日召開的雲南省生物質能源發展研討會上了解到,雲南省正著力挖掘生物資源潛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以加快全省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步伐,力爭培育成為雲南省繼煙草、水電、礦產資源等5大支柱產業之後的又一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據省財政廳負責人介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雲南省生物質能源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源產業,是充分發揮雲南資源優勢,做大財政蛋糕,促進雲南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雲南省可用於發展生物質能源的原材料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生物質能源類農作物種植廣泛。針對雲南省生物多樣性、生物資源豐富的特點,省委、省政府按照國務院關於「早覺悟、早起步、早見效」的發展思路,在充分發揮全省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從全省能源安全的角度合理規劃、合理布局,積極推進雲南生物質能源產業的發展。但雲南省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其發展仍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據統計,雲南省有高等植物17000多種,其中有利用價值的芳香油料植物種類達200多種,但尚無企業對其進行開發生產,生物質能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雲南省現擁有普通乙醇生產企業420戶,2005年共生產酒精30萬噸,但產能不足,銷售渠道不暢通。此外,科研部門和企業尚未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科研成果未得到較好利用。 為積極推進雲南省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省財政廳已對雲南省生物質能源發展的潛力、現狀和困難進行了全面調查,形成專題報告報財政部,積極爭取中央支持。並計劃從省級預算中安排專項資金,用於生物質能源的開發、研究和支持生物質能源企業的發展。 近期,省財政廳將組織有關人員赴安徽、廣西等在生物質能源發展方面具有較好經驗的省市進行調研,借鑒和學習外省的經驗和做法,在此基礎上制定有關政策措施。 目前,雲南省正立足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選擇建設條件好,積極性高,具有龍頭帶動性的企業做試點,在資金安排上對企業研發、產業化等
3. 國土資源部關於公布第三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的通報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增刊第 6 期
今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地方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國土資源系統積極努力,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全力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同時,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措施,繼續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 「十有縣」建設,推進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通過開展 「十有縣」建設,有效提升了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為激勵先進、樹立典型、推動工作,根據 《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建設的通知》 (國土資發 〔2009〕46 號)精神,部決定公布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等 471 個縣 (區、市)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名單見附件)。
希望各 「十有縣」總結經驗,再接再厲,爭取更大的進步和成績。同時,希望其他地區以他們為榜樣,在今後的工作中扎扎實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工作,努力開創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 第三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
第三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名單
(共 471 個)
河北省 (15 個):
石家莊市元氏縣,保定市曲陽縣、滿城縣,秦皇島市盧龍縣、山海關區,唐山市豐潤區、古冶區、開平區,張家口市懷安縣、萬全縣、涿鹿縣、蔚縣、產業聚集區,承德市雙橋區、雙灤區
山西省 (4 個):
大同市左雲縣、靈丘縣,晉城市高平市、陵川縣
遼寧省 (8 個):
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葫蘆島市綏中縣,錦州市凌海市、黑山縣、北鎮市、義縣,撫順市新賓縣,沈陽市康平縣
吉林省 (13 個):
德惠縣、農安縣、榆樹縣、永吉縣、舒蘭市、延吉市、安圖縣、龍井市、琿春市、和龍市、圖們市、撫松縣、長白縣
江蘇省 (14 個):
南京市下關區、鼓樓區、六合區、玄武區、雨花台區、高淳縣、溧水縣,鎮江市丹陽市,常州市新北區,蘇州市高新區、太倉市、常熟市、張家港市,淮安市盱眙縣
浙江省 (20 個):
臨安市、建德市、餘姚市、寧海縣、溫州市鹿城區、溫州市龍灣區、永嘉縣、平陽縣、洞頭縣、諸暨市、嵊州市、蘭溪市、東陽市、義烏市、衢州市衢江區、衢州市柯城區、仙居縣、麗水市蓮都區、遂昌縣、雲和縣
安徽省 (7 個):
祁門縣、石台縣、貴池區、懷寧縣、太湖縣、繁昌縣、裕安區
福建省 (25 個):
福州市長樂市、連江縣、羅源縣、晉安區,廈門市思明區、湖裡區,寧德市福安市、霞浦縣、古田縣、莆田市仙游縣、荔城區、秀嶼區,漳州市詔安縣、漳浦縣、雲霄縣、龍海市,三明市泰寧縣、建寧縣、明溪縣、寧化縣、梅列區、三元區,南平市政和縣、松溪縣、光澤縣
江西省 (27 個):
上饒市信州區、橫峰縣、弋陽縣、鄱陽縣、萬年縣,撫州市東鄉縣、南城縣、金溪縣、崇仁縣、臨川區,九江市湖口縣、永修縣、德安縣、都昌縣、廬山區,吉安市泰和縣、井岡山市、永豐縣、萬安縣,贛州市章貢區、寧都縣、尋烏縣,宜春市樟樹市、萬載縣、靖安縣,萍鄉市蓮花縣,南昌市安義縣
山東省 (14 個):
煙台市芝罘區、萊山區、福山區、牟平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蓬萊市,龍口市,萊州市,招遠市,棲霞市,萊陽市,長島縣,萊蕪市鋼城區,淄博市臨淄區
河南省 (19 個):
鄭州市滎陽縣、上街區,洛陽市伊川縣、嵩縣、宜陽縣,三門峽市陝縣、澠池縣,信陽市光山縣、固始縣,平頂山市魯山縣、郟縣,駐馬店市遂平縣、確山縣,許昌市長葛市,焦作市修武縣,南陽市淅川縣、內鄉縣、桐柏縣、南召縣
湖北省 (23 個):
武漢市蔡甸區、江夏區,咸寧市嘉魚縣,孝感市大悟縣、安陸市、孝昌縣、雲夢縣,鄂州市鄂城區,黃岡市麻城市、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黃梅縣、紅安縣、團風縣、黃州市,宜昌市當陽市,襄陽市宜城市,荊門市鍾祥市、京山縣,隨州市隨縣、廣水市,十堰市武當山特區
湖南省 (40 個):
長沙市嶽麓區、長沙縣、望城縣,衡陽市南嶽區、衡南縣,株洲市炎陵區、攸縣,湘潭市韶山市,邵陽市洞口縣、邵陽縣、城步縣,岳陽市湘陰縣,常德市澧縣、臨澧縣,張家界永定區,益陽赫山區,郴州北湖區、宜章縣、安仁縣、嘉禾縣、臨武縣、桂東縣、桂陽縣,永州零陵區、祁陽縣、藍山縣、江永縣,懷化洪江區、洪江市、會同縣、中方縣、新晃縣、通道縣、靖州縣,婁底婁星區,湘西州古丈縣、龍山縣、鳳凰縣、瀘溪縣、保靖縣
廣東省 (36 個):
廣州市荔灣區、白雲區、從化市,佛山市三水區,韶關市始興縣、南雄市,河源市龍川縣、紫金縣,梅州市五華縣、蕉嶺縣,惠州市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汕尾市陸豐市,江門市新會區、恩平市,陽江市陽春市、陽東縣,茂名市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電白縣,肇慶市高要市、德慶縣、封開縣、廣寧縣,清遠市陽山縣、英德市、連州市,揭陽市普寧市、揭西縣、惠來縣,雲浮市雲城區、羅定市、雲安縣,順德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18 個):
柳州市城中區、魚峰區、柳南區、柳北區,田陽縣,那坡縣,凌雲縣,西林縣,龍勝各族自治縣,樂業縣,靖西縣,百色市右江區、陸川縣,興安縣,臨桂縣,陽朔縣,大化瑤族自治縣,南丹縣
海南省 (9 個):
瓊海市、萬寧市、三亞市、儋州市、東方市、定安縣、澄邁縣、屯昌縣、樂東縣
重慶市 (20 個):
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合川區、雙橋區、銅梁縣、榮昌縣、璧山縣、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忠縣、開縣、巫溪縣、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
四川省 (22 個):
成都市新津縣、龍泉驛區、青白江區、雙流縣,自貢市富順縣,瀘州市合江縣,德陽市廣漢市,綿陽市北川縣、梓潼縣,遂寧市船山區、安居區、蓬溪縣、射洪縣、大英縣,甘孜州康定縣、丹巴縣,阿壩州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九寨溝縣、黑水縣
貴州省 (14 個):
貴陽市清鎮市、小河區、白雲區、花溪區,遵義市匯川區,安順市關嶺縣,黔東南州凱里市、鎮遠縣、劍河縣、三穗縣、黎平縣、榕江縣,黔西南州冊亨縣、望謨縣
雲南省 (47 個):
昆明市安寧市、石林縣、富民縣、晉寧縣、嵩明縣,昭通市魯甸縣、永善縣、綏江縣,曲靖市富源縣,玉溪市澄江縣、江川縣、通海縣、峨山縣、元江縣,保山市隆陽區、施甸縣,楚雄州楚雄市、牟定縣、武定縣、祿豐縣,紅河州蒙自市、建水縣、石屏縣、瀘西縣、彌勒縣、屏邊縣,文山州硯山縣、廣南縣,普洱市寧洱縣,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大理州大理市、鶴慶縣、祥雲縣、洱源縣、雲龍縣、彌渡縣,德宏州瑞麗市、梁河縣,麗江市古城區、寧蒗縣,怒江州蘭坪縣、瀘水縣,臨滄市鳳慶縣、永德縣、鎮康縣
西藏自治區 (5 個):
日喀則地區亞東縣,林芝地區察隅縣、波密縣,昌都地區芒康縣,山南地區洛扎縣
陝西省 (17 個):
西安市周至縣、高陵縣,渭南市華陰市、潼關縣,寶雞市隴縣、鳳縣,咸陽市涇陽縣、永壽縣,漢中市勉縣,銅川市宜君縣,商洛市丹鳳縣、山陽縣、柞水縣,榆林市清澗縣、子洲縣,延安市寶塔區、宜川縣
甘肅省 (29 個):
蘭州市紅古區、安寧區、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瓜州縣,玉門市,武威市涼州區,景泰縣,岷縣,天水市麥積區,秦安縣,和政縣,積石山縣,成縣,兩當縣,徽縣,西和縣,禮縣,康縣,宕昌縣,卓尼縣,慶陽市西峰區,華池縣,平涼市崆峒區
青海省 (14 個):
大通縣、湟中縣、互助縣、化隆縣、樂都縣、同仁縣、德令哈市、貴德縣、同德縣、門源縣、祁連縣、玉樹縣、雜多縣、瑪多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2 個):
吳忠市紅寺堡區、鹽池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9 個):
伊寧縣、伊寧市、昭蘇縣、庫爾勒市、和靜縣、且末縣、輪台縣、若羌縣、烏恰縣
4. 雲南臨滄發生山體滑坡5人失聯是怎麼回事
雲南省鎮康縣政府新聞辦19日通報,當日凌晨該縣木場鄉發生大面積山體滑坡,導致5人失聯,當地正緊急開展救援工作。
據通報,此次山體滑坡發生後,鎮康縣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在確保人員安全的前提下,組織公安、消防救援等多部門300餘人迅速趕赴現場開展救援。截至19日10時,救援人員已安全疏散周邊61戶農戶,救援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開展。
(4)楚雄地質災害擴展閱讀
雲南多地暴雨:
雲南省氣象台8月18日預報,18日20時—19日20時,雲南迪慶南部、麗江、怒江南部、大理、保山、德宏、臨滄、普洱北部、楚雄西部、普洱東南部、紅河南部、文山南部陰有中到大雨,局部有暴雨或大暴雨,其他地區多雲間陰有小到中雨。
雲南省氣象局、雲南省自然資源廳8月18日15時33分聯合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18日20時—19日20時,雲南省昭通及德宏部分地區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風險很高(紅色預警);昭通、怒江、迪慶、麗江、大理、德宏保山、普洱、紅河、文山及昆明部分地區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風險高(橙色預警)。
昭通、曲靖、怒江、迪慶、麗江、大理、德宏、保山、臨滄、普洱、紅河、文山、楚雄、玉溪及昆明部分地區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風險較高(黃色預警)。提醒上述地區注意加強防禦。
5. 雲南楚雄乾旱背後的真想,另人深思!!!!
首先,你這東西發這里不合適,這里提問題,別人幫助你解決問題的地方。
其次,你所謂要政府查實的是什麼事情?你想表達的是不是你覺得有人干壞事,把本來應該下在你家那裡的雨下到別處去了?
………………要解決乾旱、洪水、地質災害等問題,少砍點樹,少燒點荒,保持和恢復植被才是最根本的。
不知道我這么說你明白了沒有?
我覺得你分析的不是很對!你應該上訪才對!
回答者: lichao998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覺得這個問題發出來讓大家了解一下是非常好的,這其中包括了氣象問題,行政管理等等問題,難道在「網路知道」不能提這些問題?
正因為不明白才上網問,不要得不得就把人推向上訪一條路,誰都知道那幾乎不是條人走的路。
關於人工影響天氣這點,lichao9988說的有道理,這個工作由政府部門統一考慮安排,但有一點,如果政府也很擔心烤煙呢?要知道,烤煙經濟是當地的支柱經濟,如果支柱經濟受到影響,即使保險公司不急當地政府也會急的。據我所知,打防雹彈(就是樓主所說的什麼散雨彈),是在去年年中些的事情,也就是乾旱還沒有真正形成時,也許當時沒人想到後面會有那麼大的乾旱。結果,夏秋少雨,最後就是求雨也沒了。保了一樣。丟了一樣。
對於說是為保航空影響錯失時機,俺就不太同意了。聽起來這句話沒錯,但問題是對航空影響那麼大嗎?想雲南全省乾旱時,那是只要見有雲、有些些可能降雨的條件,那個降雨彈打的,四處齊發啊,就昆明周邊來說,一次就打了兩百餘顆,催下幾滴雨來,昆明的上空應該比楚雄上空更忙碌吧。
誰都知道種樹是根本,但這是個長期的過程,農民的生活可等不了那麼久。
就像樓主所說的,問題既然提出來了,各地的政府都有網路輿情監控,如果真是負責任的政府官員,就會當回事去查,而不是堵上你的嘴或是置之不理。接著發吧,希望能引起有責任官員的注意。
6. 礦山地質災害治理現狀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發育,破壞性強。為此,國家和礦山企業籌集經費約4.8億元,對礦山地質災害進行了恢復治理。治理成效較顯著的礦山有雲南省小龍潭煤礦、楚雄燎原煤業有限公司、華寧向陽煤礦,重慶市天府煤礦,西藏自治區羅布莎鉻鐵礦區,貴州省盤江火燒鋪煤礦、萬山汞礦、開陽磷礦,四川省有拉拉銅礦、瀘沽鐵礦、會東鉛鋅礦、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等礦山。地質災害治理根據不同的地質災害類型和經濟條件採取了不同的工程防治措施。對於危害、影響較嚴重、治理難度較大、治理的經濟意義不很大的地質災害點,一般均採取了搬遷、避讓的措施。對於崩塌、滑坡,一般除加強監測外,採取了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削方減載,支擋及植樹種草等措施。對於泥石流,除加強監測外,採取了固坡、攔渣、排導、生物工程等措施。對於地面塌陷、地裂縫,除加強監測、加強采空區管理外,一般採取了回填塌陷坑,加固地裂縫地區地基,防止塌陷對建築物的破壞等措施。
雲南省小龍潭煤礦是礦山地質災害恢復治理較好的礦山。該礦屬於雲南省勞改系統,始建於1953年,目前年產煤630×104t,是雲南省最主要的能源基地,全省50%多的火力用煤由該礦務局提供。小龍潭礦務局從建礦到2001年10月底,共實現工業總產值34.26億元,實現利稅10.69億元。該礦採用凹露天開采方法,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2個采場(小龍潭采場、布沼壩采場)邊幫發生多次滑動。小龍潭礦務局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先後已投入地質災害治理資金1.89億元,通過多期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表6-4,表6-5),使礦山生產得到了保障。
表6-4 小龍潭礦務局露天采場滑坡治理情況
表6-5 布沼壩露天礦西北幫邊坡錨索加固工程治理效果
四川會東鉛鋅礦山亦屬恢復治理較好的礦山。該礦位於涼山州會東小街鄉,是集采、選、冶為一體的國有中型礦山。該礦山於1972年建成投產,1973年7月露天采場西邊坡即產生第1次滑坡,滑體規模達21×104m3,處理擴大後的采場於1987年7月又在西邊坡發生滑坡。第2代露采場1988年6月建成投產,西邊坡上下高差達300m以上,坡度較陡,在其南段又形成了以垂直位移為主的滑移變形體,為穩定邊坡,礦山投入大量資金對其進行了綜合治理,主要措施是:
1)修建排水溝、泄洪道,部分改善西邊坡不利的水文地質條件;
2)控制采礦爆破強度,減少對西邊坡的震動破壞;
3)用錨索、抗滑樁及水泥擋牆對西邊坡滑移變形體地段進行聯合加固處理(圖6-1)。
經以上加固處理後的西邊坡基本是穩定的,多年未發生滑動,保證了礦山的安全生產。
7.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根據統計資料(表1-4),我國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平均每年接近3萬起,其中不乏特、重大型災害,平均每年近人因災死亡或失蹤,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過40億元。對比發現,各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沒有明顯上升或下降的趨勢,因為各年發生地質災害的數量與當年度的自然氣候和地理條件等有關。但從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看,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圖1-3、圖1-4),這與近年來我國對地質災害危害程度的認識和防災治災水平的提高有關。近年來一些特、重大災害列舉如下。
表1-4 2001年以來地質災害災情多年對比
( 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1~2009)
圖1-32001~2009年度全國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失蹤人數統計對比
(一)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
據全國地質災害通報資料,2010年8月7日23~24時,甘肅省舟曲縣城北部山區三眼峪、羅家峪流域突降暴雨,每小時降水量達96.77毫米,急促時半小時瞬時降水量達到77.3毫米。超強暴雨在三眼峪、羅家峪兩個流域分別匯聚形成巨大山洪,沿著狹窄的山谷快速向下游沖擊,沿途攜帶、鏟刮和推移溝內堆積的大量土石,沖出山口後形成特大規模山洪泥石流。在向2千米外的白龍江奔流過程中,造成月圓村和椿場村幾乎全部被毀滅,三眼峪村和羅家峪村部分被毀,數千畝良田被掩埋。山洪泥石流沖入舟曲縣城區和白龍江後,造成20多棟樓房損毀,河道被淤填長度約1千米,江面堰塞回水淹沒部分舟曲縣城,造成縣城交通、電力和通信中斷。
圖1-4 2001~2009年度全國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統計對比
三眼峪山洪泥石流前鋒出山口的最大瞬時速度為27米/秒(時速接近100千米),從出山口到達縣城的運動時間為2.1分鍾。羅家峪山洪泥石流前鋒出山口的最大瞬時速度為14.76米/秒(時速約53千米),從出山口到達縣城的運動時間為4.3分鍾。據專家測算,舟曲縣城北山三眼峪、羅家峪兩溝山洪泥石流共沖出固體堆積物合計181萬立方米。其中,三眼峪溝沖出固體堆積物150萬立方米(岸上堆積約100萬立方米,沖入白龍江約50萬立方米),羅家峪溝沖出固體堆積物31萬立方米(岸上堆積約21萬立方米,沖入白龍江約10萬立方米)。
本次特大泥石流災害造成甘肅省舟曲縣城區及上游村莊遭受重大損失,造成1481人死亡,284人失蹤(照片1-1)。
照片1-1 甘肅省舟曲縣「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10)
綜合專家意見,造成舟曲特大泥石流的原因有5個方面(圖1-5):一是地質地貌原因。舟曲是全國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質災害多發區。舟曲一帶是秦嶺西部的褶皺帶,山體分化、破碎嚴重,大部分屬於是炭灰夾雜的土質,非常容易形成地質災害。二是「5·12」地震震鬆了山體。舟曲是「5·12」地震的重災區之一,地震導致舟曲的山體松動,極易垮塌,而山體要恢復到震前水平至少需要3~5年時間。三是氣象原因。2010年,我國大部分地方遭遇嚴重乾旱,這使岩體、土體收縮,裂縫暴露出來,遇到強降雨,雨水容易進入山縫隙,形成地質災害。四是瞬時的暴雨和強降雨。由於岩體產生裂縫,瞬時的暴雨和強降雨深入岩體深部,導致岩體崩塌、滑坡,形成泥石流。五是地質災害自身的特徵,地質災害隱蔽性、突發性、破壞性強。2010年國內發生的地質災害有1/3是監控點以外發生的,隱蔽性很強,難以排查出來,所以一旦成災,損失很大。
圖1-5 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害原因圖(據連振祥等,2010)
(二)山西尾礦庫潰壩導致的人為泥石流
據全國地質災害2008年通報資料,2008年9月8日上午8點左右,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新塔礦業有限公司尾礦庫發生特別重大潰壩事故,大量的泥石流順著山溝傾瀉而下,造成下游的1個集貿市場、礦區的生活區和辦公區以及部分民宅損毀,造成277人死亡,4人失蹤,33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9619萬元。這次事故的原因最初被認定為「因暴雨引發的泥石流」。可奇怪的是,事發地在事故發生前的幾天里只下了點小雨。後經調查,這是一起人為事故。由於該礦山開采出的礦石經選礦廠選出精礦後排放的廢渣(尾礦)里的鐵粉只比麵粉稍粗,流動性很好,所以尾礦庫潰壩造成的泥石流能夠比普通泥石流沖得更遠。當然,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個別領導嚴重違紀違法,使得該礦非法生產,礦渣堆積不當,結果造成了人為泥石流。
(三)重慶市武隆縣鐵礦鄉雞尾山山體垮塌
據全國地質災害2009年通報資料,2009年6月5日15時許,重慶市武隆縣鐵礦鄉雞尾山山體發生大規模垮塌,掩埋了12戶民房以及400多米外的鐵礦礦井入口,造成10人死亡,64人失蹤,8人受傷的特大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超過8000萬元(照片1-2、照片1-3)。
垮塌塊體順坡向總體長度約720米,南側(後緣)寬約152米,北側(前緣)寬約125米,平均厚度約60米,平面面積約8.4萬平方米,體積約500萬立方米。
(四)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7·23」特大泥石流
據全國地質災害2009年通報資料,2009年7月23日凌晨2時57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舍聯鄉干溝村響水溝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泥石流直接穿過並掩埋位於溝口的長河壩水電站工地住宿區,造成16人死亡,38人失蹤,4人受傷,沖毀和掩埋省道211線近千米。泥石流形成的堆積扇長約410米,最大寬度約511米,平均堆積厚度約5米,沖出物總體積約40萬立方米(照片1-4)。
照片1-2 重慶市武隆縣鐵礦鄉雞尾山垮塌體地層(垮塌前)(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9)
照片1-3 重慶市武隆縣鐵礦鄉雞尾山垮塌體平面分區圖(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9)
局部強降雨為此次特大泥石流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據有關專家分析,本次泥石流具體成因如下:①響水溝泥石流溝溝口和溝頭高差大,具備了形成泥石流的有利地形條件;②泥石流溝位於強烈構造活動區,山體破碎、固體鬆散物質豐富,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物源條件;③本次引發泥石流的2小時過程降雨量達56.1毫米,具備了激發大規模泥石流的水源條件;④長河壩水電站建設早期,進行隧洞挖掘時,出渣形成的碎塊石被直接傾倒入響水溝溝道內,擠占溝道近1/2寬度,增加了泥石流的物質來源和危險性(照片1-5)。
照片1-4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7·23」泥石流(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9)
(五)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順河鄉猴子岩崩滑
據全國地質災害2009年通報資料,2009年8月6日晚23時30分左右,漢源縣順河鄉境內省道306線改線K73+50~+347米段公路內側邊坡發生一起重大高位崩滑災害,造成2人死亡,29人失蹤,18人受傷(其中重傷10人),直接經濟損失1.3億元。崩滑體規模約90萬立方米。該崩滑體高速崩落後堵斷坡腳大渡河形成堰塞湖(照片1-6),次日凌晨3時許堰塞湖決口下泄。
崩滑發生的主要原因:①地形陡峻,最大高差達500米以上,山坡平均坡度達70°左右;②受地質構造、風化作用及「5·12」汶川地震影響,山坡岩體破碎,穩定性差;③7月31日以來,區內連續降雨,一周降雨量達88毫米,雨水沿張開裂縫入滲對斜坡頂部潛在不穩定塊體的穩定更加不利。綜上所述,該崩塌是在陡峻峽谷地形及不利岩體組合條件下,斜坡淺表層不穩定岩體自然失穩。
照片1-5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泥石流沿棄渣塊石堆爬高3米(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9)
照片1-6 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順河鄉猴子岩崩滑
(六)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11·16」大型黃土崩塌
據全國地質災害2009年通報資料,2009年11月16日10時40分,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張子山鄉張家嘴村茅火梁一帶發生黃土崩塌地質災害,共造成23人死亡。崩塌體底部寬度約80米,崩塌壁高度約50米,平均厚度約為10米,崩塌體積約為2.5萬立方米(照片1-7)。
崩塌地點處於呂梁山脈西坡,屬於黃土侵蝕地貌,植被覆蓋差,地質環境脆弱。發生的主要原因是:①黃土體結構鬆散,節理發育,利於水流滲入;②崩塌體底部的砂礫石層存在侵蝕掏空現象,對黃土陡傾斜坡的支撐作用降低;③2009年11月10~12日,該地先雨後雪,累計降水量達53.7毫米,雨水與後期持續融雪入滲作用不但增加了坡體重量,也軟化了黃土坡體物質,降低了黃土強度,影響了其整體穩定性;④崩塌體前緣的季節性河流本是乾涸的,因此次崩塌堆積出現冰雪融水壅積現象。綜合分析認為,本次地質災害為雨雪入滲和風化卸荷累積作用等自然因素形成的大型坐落式黃土崩塌災害。
照片1-7 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11·16」大型黃土崩塌(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9)
(七)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扎西鎮小壩村羊梯岩滑坡
據全國地質災害2009年通報資料,2009年4月26日12時40分左右,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扎西鎮小壩村羊梯岩發生山體滑坡,花家壩煤礦生活區的辦公樓及新建職工宿舍全部被掩埋,造成20人死亡、2人受傷(照片1-8)。滑坡體長60米,寬50米,厚度約2.5米,體積約8000立方米;滑動面為基岩層理面。滑坡區山高坡陡,原始斜坡高160米,地形坡度35°~40°,平均坡度38°。斜坡結構類型為順向坡,並有基岩層面臨空,屬易滑斜坡。在長期重力作用下,地層中部出現垂直傾向裂隙,破壞了岩體的完整性和穩定性,且有利於雨水的入滲潤滑作用。2009年4月23~26日連續多天降雨,雨水下滲潤滑基岩層理面,導致抗滑力下降斜坡失穩,誘發滑坡。
照片1-8 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扎西鎮羊梯岩滑坡全貌(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9)
(八)蘭州市九州石峽口小區山體滑坡
據全國地質災害2009年通報資料,2009年5月16日18時至21時05分,蘭州市九州石峽口小區西側發生山體滑坡,造成7人死亡、1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達2060萬元。滑坡體長160米,後部滑源區和前部堆積區寬50~60米,中間運動區較窄,寬度35~40米,面積約7500平方米,平均厚4.0米,總體積約3萬立方米,該滑坡屬黃土滑坡(照片1-9)。
照片1-9 蘭州市九州石峽口小區山體滑坡前後地貌(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9)
滑坡發生的主要原因是:①地形高陡,山體總高近100米,平均坡度35°左右,上陡下緩,是滑坡發育有利的臨空地形條件;②組成斜坡的岩土體工程地質性質較差,上部黃土疏鬆,垂直節理和落水洞發育,具有強自重濕陷性,強度低,遇水易軟化,下部為前寒武系變質片岩,結構破碎,表部5~8米呈強風化狀,力學強度較低,易變形滑動;③滑坡壁後部為綠化平坦台地,近滑壁處分布有4處直徑0.4~0.8米的落水洞,長期綠化灌溉和近期的降水沿落水洞滲入斜坡體深部,使得斜坡土體含水量增高,自重加大,強度降低,對滑坡的發生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九)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滑坡、泥石流災害
2008年10月24日至11月2日,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出現了歷史罕見的秋季連續強降雨過程,全州平均過程降雨量138毫米,特別是11月1日8時至2日11時,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境內雨量達91.7毫米,在楚雄彝族自治州誘發了大量的滑坡泥石流災害,共造成36人死亡、31人失蹤、20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97188萬元。
(十)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泥石流
2006年6月25日,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虎形山瑤族自治鄉青山坳6組,由於特大暴雨誘發泥石流(照片1-10),造成16人死亡、11失蹤、11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0萬元。
(十一)雲南省騰沖縣猴橋鎮蘇家河口電站施工工地
2007年7月19日,雲南省騰沖縣猴橋鎮蘇家河口電站施工工地由於工程施工誘發滑坡造成29人死亡、5人受傷的大型地質災害,是一次重大的因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
照片1-10 2006年6月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泥石流(據湖南省地質環境總站,2006)
8. 雲南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地下水水情通報、預報
六、法制建設
雲南省現已頒布、實施的地質環境保護方面的地方性法律法規及文件如下:
1.《雲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由雲南省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於2001年7月28日審議通過,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雲南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公告(第54號)。
本條例對包括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地質環境監測,地質災害防治,礦山、工程、水文等地質環境治理,地質遺跡和古生物化石保護等方面的地質環境保護工作作出了相應規定,並要求在省轄行政區域內從事與地質環境有關活動的單位和個人遵守本條例。
2.《雲南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由雲南省人民政府於1998年9月11日頒布,實施日期為1998年9月11日。
本規定要求,在省轄行政區域內開發礦產資源必須遵守本規定,對開發礦產資源所涉及的地層構造、岩石、土壤、地下水、地形地貌等地質環境要素加以保護。
3.《雲南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由雲南省政府於2006年7月2日發布,實施日期為2006年7月2日。
為了保證采礦權人在采礦過程中以及礦山停辦、關閉或閉坑時,切實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義務,本辦法要求由采礦權人向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交納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
4.《雲南省國土資源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地質環境保護宣傳工作的通知》,由雲南省國土資源廳於2003年4月11日頒布,實施日期為2003年4月11日。
近年來,因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擾動日益頻繁,影響強度和效應積累增大,使雲南省地質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地質災害發展勢頭趨於嚴重。為進一步加強對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防範地質災害、保護地質環境的意識,宣傳、普及相關科學知識。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要求,結合雲南省實際情況,本通知中對地質環境保護宣傳工作作出了具體要求,並提出了地質環境保護宣傳口號。
9. 年月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月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67 期
一、地質災害災情
(一)2011 年 1 ~11月災情
2011 年 1 ~ 11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15620 起,其中滑坡 11474 起、崩塌 2299起、泥石流1380 起、地面塌陷352 起、地裂縫86 起、地面沉降29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117 起,243 人死亡、32 人失蹤、137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39.88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減少 (表1)。
1 ~ 11月全國共成功避讓地質災害 403 起,避免人員傷亡 34456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7.18 億元。
表 1 2011 年 1 ~11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二)11月災情
11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106 起,其中滑坡 44 起、崩塌 32 起、泥石流 6 起、地面塌陷 22 起、地裂縫 2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3 起,7 人死亡、8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0.27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均增加,直接經濟損失減少 (表 2)。
11月全國成功避讓地質災害 10 起,避免人員傷亡 315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859.5 萬元。
表 2 2011 年 11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11月地質災害分布在 16 個省 (區、市)。按發生數量由多到少依次是廣西、西藏、湖北等 (表 3); 按造成的人員死亡失蹤人數由多到少依次是浙江、雲南、重慶等 (表 4); 按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由大到小依次是甘肅、廣東、貴州和西藏等 (表 5)。
表 3 2011 年 11月各省地質災害發生數量統計表 單位: 起
表 4 2011 年 11月地質災害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統計表 單位: 人
表 5 2011 年 11月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統計表 單位: 萬元
二、11月地質災害特點
(一)多年同期相比災害發生數量較多,死亡失蹤人數較少
與 2005 年以來多年同期相比,今年 11月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次高,僅低於 2008年; 因災造成死亡失蹤人數較少,僅高於 2010 年和 2006 年; 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較大,僅低於 2008 年和 2010 年。
(二)西部地區受災偏重,其他地區相對較輕
人員傷亡一半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區,因災共造成 4 人死亡失蹤,占總數的57.14% ; 甘肅、貴州、西藏直接經濟損失最嚴重,共造成 1541 萬元的財產損失,占總數的 56.2%。
(三)災害類型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災害級別以小型為主
11月份,全國共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82 起,占總數的 77.36% 。災害級別以小型為主,共 101 起,占總數的 95.28%。
(四)以自然因素引發為主
全國 106 起地質災害中,自然因素引發的有 90 起,占總數的 84.91%; 人為因素引發的有16 起,占總數的15.09%。自然因素主要為降雨、重力作用等; 人為因素主要為采礦、人工切坡、開采地下水和爆破等。
三、重大災害實例
11月9日,雲南省楚雄州雙柏縣鄂嘉鎮新廠村委會張家村民小組因降雨發生泥石流,造成 3 人死亡,3 人受傷。
四、12月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地質災害多年發生規律,12月份是地質災害的低發期,但仍有冬季降雨或強降雪引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零星發生的可能。總體預測 12月地質災害發生的頻次和危害程度可能與 11月份基本相當或略偏輕,預測災害將主要發生在西南、中南和東南局部山區。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