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地熱
1. 中國地質大學院士名單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葉大年 1939.7 礦物學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與控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共17名)
2.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哪個水文水資源的導師比較熱的呢 給下建議 哈
院長萬力肯定不錯啊 ,不過他的學生自己都不怎麼帶了 都是給別人代帶。另外周訓老師的地熱研究的很不錯啊,最近武雄老師很火!
3. 當雄縣羊易地熱田()
羊易地熱田位於拉薩市西北72公里,在羊八井地熱田西南55公里處,距尼木縣城50公里,均有公路相通。地熱田海拔4550—5050米。
羊易地熱田地處羊八井-羊易盆地的南端,是當雄-羊八井-多慶錯活動構造帶的組成部分。地熱田的形成和展布明顯受近南北向和北東、北西向的斷裂控制,在地熱田中部形成中新統火山岩地壘,東西兩側為斷陷盆地,上覆第四系泥質砂礫層,東側最厚,超過600米。喜馬拉雅期粗面岩、火山碎屑岩、凝灰岩組成熱儲蓋層,下部為花崗斑岩和花崗岩,高溫熱流體主要賦存於花崗斑岩和花崗岩的裂隙中,是基岩裂隙型熱儲。羊易地熱田在平面上呈橢圓形,南北長4公里,面積約11平方公里。由中心到外圍,溫度依次降低,中部高溫區溫度高於150℃,面積1.6平方公里,是熱流體的主要升流區,也是熱儲的主體,已獲得熱儲最高溫度為207℃,單井汽水總量大於100噸/小時,最大381噸/小時,單井最大發電潛力達10000千瓦。在高溫區外圍是中溫地熱資源區,溫度為90—150℃,面積5.9平方公里。整個地熱田熱流體自噴井的相對閉井壓力為2.8—9.4公斤/平方厘米,相對工作壓力為0.95—11.3公斤/平方厘米,單井汽水總量為19—381噸/小時,干度13%—26.9%,推算2000米深度內儲存熱總量為9.14×1014千卡,可回收熱量為5.86×1013千卡,目前可開採的汽水總量為1045噸/小時(200℃),具有建立30000千瓦地熱電站的資源條件,遠景裝機容量為50000千瓦。
羊易地熱田的地表地熱顯示千姿百態,集中分布在三條北東方向的山溝中。正規的地熱地質調查始於20世紀70年代。
1974—1975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地熱組對這一地區的水熱活動進行了考察,做了一部分水化學分析,計算了天然熱流量為2.6×104千卡/秒。1977—1980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康文華等對該地區的地質構造進行了調查,認為羊易地熱顯示受工布江達-羊八井東西向斷裂與班戈-康馬南北向斷裂復合構造控制。1981—1984年,西藏地熱地質大隊劉連捷等對地熱田及羊八井-羊易盆地進行1∶10萬地熱路線地質調查,認為水熱活動主要受基岩斷裂控制。
1984—1985年,西藏地礦局地球物理探礦大隊雷自孝、靳寶福等在羊易熱田進行1∶5萬重力、磁法、直流電法綜合物探普查。按電阻率極小值10歐姆米等值線圈定面積為4.8平方公里,經證實大致和中高溫地熱區范圍相當,15歐姆米等值線圈定面積10.1平方公里,大致與25℃以上地熱區范圍相當。
1985—1987年西藏地熱地質大隊在羊易地熱田進行了詳查,並於1985年6月施工第一口地熱鑽井。然後以鑽探為主要手段對地熱資源進行評價。共施工勘探孔19個,總進尺8087米,最深鑽孔825.5米,另施工測溫孔13個。進行了地球物理測井和熱儲工程測試等項工作。這一期間在羊易地熱田工作的還有地礦部物化探研究所進行的土壤汞、砷、銻、鉍測量;北京大學地熱室朱梅湘和中國地質大學李家振分別研究了該地區的水熱蝕變和火山岩,都取得了有益的成果。
1988—1990年,地熱地質大隊對羊易地熱田進行勘探,共施工鑽孔15個,總進尺11831米,最深鑽孔1149.44米。1989年10月施工208號井時,在311米深度獲得溫度為207℃的高溫流體。對各鑽孔進行了綜合地球物理測井,熱儲工程測試也相應進行。並與天津地熱勘查開發設計院盧潤等合作,進行了熱儲模擬計算,預測了羊易地熱田的開發潛力。1991年由梁廷立等編寫提交了《羊易地熱田勘探報告》,同年12月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審查批准了勘探報告。
羊易地熱田是我國大陸上迄今所發現的高溫地熱田之一,是基岩裂隙型熱儲,勘探難度較大,西藏地熱地質大隊和西藏地礦局地球物理探礦大隊以及內地的有關研究單位互相配合,用10年時間完成了該熱田的普查、詳查和勘探,向國家提供了又一處可供開發利用的中型規模的地熱田,熱流體溫度高、壓力大、流量大,經長期放噴觀察,結垢很少,表明羊易地熱田具有很好的開發前景。
4. 中國地質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好不好啊我要輔修!急~~
地大土木工程專業
工程學院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最大的院系之一,歷經北京地質學院建校初的五系、七系,武漢地質學院的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系、探礦工程系、測量教研室,中國地質大學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勘察建築與工程學院,於1998年在學校的院系調整中應運而生。工程學院經過建設、發展、壯大,現下設五系一室,即土木工程系、岩土工程與工程地質系、勘察與基礎工程系、測繪工程系、安全工程系、力學教研室;擁有國家重點學科(地質工程)1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有博士後流動站1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學科點6個(地質工程、地下建築工程、岩土工程、安全工程、鑽井工程、資源與環境遙感),碩士學科點11個,本科專業(含方向)13個;有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各1個;有中科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2名、俄羅斯外籍院士1名,博士生導師15名,教職工150餘名,現在校本科生1700餘人,各類研究生400餘人。
全院教職工勵精圖治、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在教學、科研方面不斷取得重要進展,碩果累累。50年來,我院已累計培養各層次的工程建設人才1萬余名,他們在各自崗位上勤懇工作、開拓進取,取得突出成就,大多已成為國家許多大型工程建設的主要領導和技術骨幹,甚至成為國家領導人,其中孫金龍、石崑山是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在注重日常教學的同時,我院始終加強教材建設,據不完全統計,已出版各類教材300餘部。我院的教學研究項目已完成數十項,其中唐輝明教授負責的「土木工程(岩土)專業人才產學研合作培養方案研究與實踐」獲得湖北省2000年度教學研究成果一等獎、2001年度國家教學研究成果二等獎;同時,我院在2000年自籌經費出版教學研究論文集《工程教學研究與實踐》,集中反映了我院的教學研究成果。科學研究是體現學術水平和提升學院綜合水平的重要指標,50年來我院已累計完成各類科研項目數百項,取得豐碩成果,獲得國家及省部級成果獎200餘項,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縱向科研方面,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成功率逐年提高,無論是青年基金,還是重大項目都屢有斬獲,累計經費額度已近千萬元;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的數量和經費額都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完成和在研的項目數達200餘項;大陸科學鑽探號稱「亞洲第一鑽」,集中體現了我國在這方面的最高水平,現場的高級技術人員中有70%是我院的畢業生,而作為技術專家,我院的楊凱華教授等人直接參與該項工作。與此同時,我院積極投身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在許多國家大型工程建設如三峽工程、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調等工程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完成的項目數達到300餘項,經費額度超過2000萬元;在地質災害的勘察、設計、治理方面成績卓著,保證了一些高速公路、重要設施的安全;我院的非開挖鋪管技術開創了武漢市「地面車水馬龍,地下管纜橫穿」的先河,該技術在我國屬於先進水平,已在國內的許多地區大顯身手,取得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張國櫸教授主持研究、生產的鑿岩釺頭在國內同類產品中居領先水平,市場佔有率位居前列,已產生經濟效益60多億元,1999年被湖北省政府有關部門獎勵2萬元,並被授予「湖北省優秀專利發明者」稱號,是我校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的典型。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我院的國際合作和交流也邁入快車道,目前已和美國、加拿大、日本、德國、澳大利亞、俄國、英國、荷蘭、紐西蘭、瑞士、挪威等數十個國家、以及香港、台灣地區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和學術交流關系,不定期地進行互訪,極大地提高了我院的學術聲譽和影響。
工程學院是有著優良傳統和創新精神的大院,數十年來以培養高水平的工程建設人才、為國家工程建設服務為己任,我們的建設目標是在本世紀初建成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國內一流的工程人才培養搖籃,集科研、生產為一體的工程建設基地。我們相信在海內外校友的支持和關注下、在全體教職工的努力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團結進取,努力奮斗,工程學院必將再鑄輝煌!
5.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礦普油氣方向試題
1、標准層: 岩性特殊、岩層穩定、厚度較薄、分布廣泛的岩層。
2、乾酪根: 油母質,沉積岩中不溶於非氧化型酸、鹼和非極性有機溶劑的分散有機質。
3、生儲蓋組合: 生油層、儲集層、蓋層在時間、空間上的組合形式或配置關系。
4、石油: 是由各種碳氫化合物和少量雜質組成的存在於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態可燃有機礦產,是成分十分復雜的天然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
5、油氣藏: 是地殼中油氣聚集的最基本單位,是油氣在單一圈閉內,具有獨立壓力系統和統一的油水界面的基本聚集。
6、石油: 是由各種碳氫化合物和少量雜質組成的存在於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態可燃有機礦產,是成分十分復雜的天然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
7、儲集單元: 具有獨立的水動力系統,由儲層、產層、蓋層、底層組成的能封閉油氣的基本岩性單元。
8、孔隙結構: 岩石中孔隙與連通它的吼道的形狀,大小,分布及孔喉配屬關系。
9、沉積旋迴: 指垂直地層剖面上具相似岩性的岩石有規律地重復出現。
10、折算壓力: 折算壓頭產生的壓力。
11、油氣田: 受局部構造、地層岩性因素控制的,同一產油麵積上油氣藏的總和。
12、地溫梯度: 在恆溫帶以下,埋藏深度每增100米時,地溫增高的度數。
13、儲集層: 由儲集岩所構成的地層,又稱儲層。
14、岩性標准層: 岩性的特徵明顯,厚度穩定,連續性好,分布廣泛,易於識別的地層。
15、含油氣盆地: 地殼上具有統一地質發展史,長期以沉降為主,發生過油氣生成、運移、聚集過程,並存在工業性油氣藏的沉積盆地。
16、蓋層: 位於儲集層上方,能阻止儲集層中油氣向上逸散的岩層。
17、烴源岩: 凡能生成並提供具有工業價值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岩石,稱為烴源岩(或生油岩)。
1、石油的非烴類化合物組成分為 含硫化合物 、 含硫化合物 、 含硫化合物 等三類。
2、地層超覆油氣藏的分布位置在不整合面 上 ,裂縫性油氣藏的油氣儲集空間和滲濾通道主要為 裂縫 。
3、在地層傾角測井矢量圖上可以解釋 紅模式 、 綠模式 、 藍模式 、 白模式 等四種模式,它們可以反映地下沉積和構造地質信息。
1、簡述高異常地層壓力的形成原因及其在油氣初次運移中的作用。
高異常地層壓力的形成原因:流體熱增壓,地熱溫度上升是有機質成熟排烴或者流體受熱體積膨脹;剝蝕作用;斷裂與岩性封閉,含烴地層因為構造運動上升,高於生烴深度壓力變大;刺穿作用;浮力作用;粘土礦物成岩作用,比如蒙脫石的脫水。
2、簡述影響圈閉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影響圈閉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圈閉位置與油源區的遠近關系、圈閉位置與油氣主要運移路線的關系、圈閉形成時間與油氣主要運移期的匹配關系。
3、試述生油層、儲集層、蓋層特徵的差異性,並列舉各自的主要岩石類型。
生油層具備生油能力,可以生成油氣.但一般不能儲集油氣。這是因為,一方面組成生油岩的沉積物顆粒極細,其儲集空間極不發育;另一方面若生油岩所生成的油氣原地儲集,不能排出生油層外,則生油過程就難以繼續。因此,要使生油層生成的油氣得以儲集、富集、聚集成藏,還需要儲集層。沉積岩中細粒的,如泥岩、頁岩、碳酸鹽岩等均可作為良好的生油層;砂質泥岩,甚至泥質粉砂岩也有可能作為生油層。按岩性,生油層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泥質生油岩,另一類是碳酸鹽岩生油岩。
儲集層必須具備儲集空間和滲流能力,才能擔當儲集油氣的重任。也就是說,儲集層必須具備孔隙性和滲透性。孔隙性和滲透性是儲集層的兩大基本特徵。岩石中一些大的裂縫、溶洞及未膠結或膠結疏鬆的砂岩孔隙較大,砂岩、礫岩、多孔灰岩、白雲岩等滲透性較好。
封隔性是蓋層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也是蓋層所具有的基本特徵。常見蓋層的岩石類型有三類:泥質岩類蓋層、膏鹽類蓋層和緻密灰岩類蓋層。
** 說明:尼瑪,絕對當年老師講的生儲蓋,可惜木聽課,自己總結,估計不一定對或全。 **
6. 地熱能開發目前做的好的公司有哪些非誠勿擾,求專業人士解答!
廢話不說了,推薦地大熱能,原因有三點。1、是由中國地質大學組建的,技術專強硬。2、地熱發屬電項目都已經在國外進行了,一般的地熱開發肯定做的了。
3、中國目前為止最大的地源熱泵系統已經成功被地大熱能進行針對性運維。
7. 地熱能供暖怎麼樣國內有沒有做的比較好的公司。
目前地熱供暖分為直接抄利用和非直接利用,直接利用是淺層地熱能的利用,淺層地熱能一般用於地源熱泵,深層地熱能一般是地熱井供暖。國內比較好的推介湖北地大熱能科 技有 限公 司,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組建的,在國內來說技術很過硬。
8. 關於地熱井
可以在網路上搜抄索相襲關,目前國內的溫泉資源比較少,分布比較分散,隨著開采技術的成熟,開采地熱已經成為熱門話題,即地下熱水不自溢出地表也可以被人們利用。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鑽鑿地熱井,對地下一定深度以內的地熱資源通過熱載體進行開采利用。目前的技術鑽井深度一般可以達到3000到5000米,地熱資源利用比較好的有羊八井高溫地熱田,西安地熱田,北方集中在北京和天津兩地。以北京為例:作的比較大的兩家是華清地熱和北京市地熱研究院,相關介紹請參考網路網站。
9. 有誰能告訴我打溫泉井之前為什麼要做地熱勘察,不做不可以嗎
溫泉資源勘查是指藉助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熱鑽探等領域的理論和勘查技術,解決地熱形成的地質背景、控礦因素、分布地域、資源儲量、品質及開發適宜性等關鍵技術問題。
通過溫泉資源勘查,了解項目區是否具備溫泉成礦條件、建立項目區溫泉資源成礦模型和概念模型,設計地熱鑽井(位置、深度、水溫、水量);對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綜合性評估;從而有效地降低溫泉開發項目風險。
地熱勘查對成功打出溫泉水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專業的地質勘查可以規避很多項目開發的風險,比如了解項目地區地底下的資源情況,在哪可以成功鑽井,鑽井深度,水溫水量,以及後續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方案。如果不做專業的地質勘查會很盲目,也會有很多失敗的風險。建議找專業的地熱勘查公司進行專業的地熱(溫泉)勘查,湖北地大熱能有限公司擁有全球范圍,特別是中國境內的地熱(溫泉)分布現狀及其成礦規律的獨家地熱資源(溫泉)地質資料庫。能夠為地熱(溫泉)資源勘查、開發及利用提供有專業信息。
同時,地大熱能依託中國地質大學的學術優勢,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熱開發研究所為載體,組建了一批由海內外學者組成的世界一流的交叉人才團隊。聚集了十大優勢學科領域(地質學、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地理信息系統、管理科學與工程、旅遊資源管理)三十多位專家學者。
在地熱(溫泉)勘查領域具有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