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日照地質災害

日照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02 22:10:59

『壹』 日照市國土資源局的主要職責

(一)承擔保護與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的責任。參與全市宏觀經濟運行、區域協調、城鄉統籌的研究,擬訂全市涉及國土資源的調控政策和措施;編制並組織實施國土規劃,擬訂國土資源領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循環經濟的政策並組織實施。
(二)承擔規范國土資源管理秩序的責任。擬訂全市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和測繪管理的規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並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調查處理國土資源違法案件。
(三)承擔優化配置國土資源的責任。編制全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規劃、測繪事業發展規劃和其他專項規劃、計劃並組織實施;參與報國務院、省政府、市政府審批的涉及土地、礦產相關規劃的審核,指導、審核縣(區)和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礦產資源規劃;組織編制礦產資源、地質勘查和地質環境等規劃以及地質災害防治、礦山環境保護等其他有關的專項規劃並監督檢查執行情況;承擔建設用地預審工作。
(四)負責規范國土資源權屬管理。依法保護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組織調處權屬糾紛,指導、實施土地確權、城鄉地籍管理、登記和土地分等定級工作。
(五)承擔全市耕地保護的責任,確保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擬訂並組織實施耕地保護和鼓勵耕地開發政策,組織實施基本農田保護,監督佔用耕地補償制度執行情況;指導並組織實施未利用土地開發、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工作;組織實施土地用途管制、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徵用,承擔報國務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審批的各類用地的審核、報批工作。
(六)承擔及時准確提供全市土地利用各種數據的責任。組織土地資源調查、地籍調查、土地統計和動態監測,組織實施土地調查專項;承擔各類土地登記資料的收集、整理、共享和匯交管理工作,提供社會查詢服務。
(七)承擔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的責任。擬訂土地開發利用標准並組織實施,管理、監督城鄉建設用地供應、政府土地儲備、土地開發和節約集約利用;擬訂並按規定組織實施土地使用權出讓、租賃、作價出資、轉讓等管理辦法;建立基準地價、標定地價等政府公示地價制度,會同農業部門監督管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流轉;承擔報市政府審批的改制企事業單位的國有土地資產的處置。
(八)承擔規范國土資源市場秩序的責任。監測土地市場和建設用地利用情況,監管地價,規范和監管礦業權市場,組織對礦業權人勘查、開采活動進行監督管理,依法查處違法行為。
(九)負責礦產資源開發的管理,依法管理市級采礦權的審批登記發證工作。負責全市規劃礦區、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的管理;承擔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優勢礦產的開采總量控制及相關管理工作,組織編制實施礦業權設置方案。
(十)負責管理地質勘查行業和礦產資源儲量,組織實施全市地質調查評價、礦產資源勘查,管理市級地質勘查項目,組織實施市重大地質勘查專項,管理地質勘查資質、地質資料匯交、地質勘查成果,管理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
(十一)承擔地質環境保護的責任。組織實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監督管理古生物化石、地質遺跡、礦業遺跡等重要保護區、保護地;依法管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和評價工作,監測、監督防止地下水過量開采和污染;承擔城市地質、農業地質、旅遊地質的勘查、評價工作。
(十二)承擔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的責任。指導應急處置,組織、指導和監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擬訂重大地質災害等國土資源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並組織實施。
(十三)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全市基礎測繪規劃和年度計劃,擬訂全市測繪行業管理辦法並組織實施。負責基礎測繪、市界線測繪、市內行政區域界線測繪、地籍測繪和其他全市性或重大測繪項目的組織實施和管理工作,監督管理測繪基準和測繪標準的執行情況;負責全市測繪標志的保護和全市測繪任務登記及測繪成果匯交工作。
(十四)承擔規范測繪市場秩序的責任。負責測繪資質資格初審工作,監督管理測繪成果質量和地理信息獲取與應用等測繪活動,組織協調地理信息安全監管工作,依法審核審批對外提供基礎測繪成果;組織查處全市測繪違法案件;承擔組織提供測繪公共服務和應急保障的責任;組織和管理基礎地理信息社會化服務;承擔地圖管理的責任;監督管理地圖市場,管理地圖編制工作,審查向社會公開的地圖。
(十五)依法徵收資源收益,規范、監督資金使用,擬訂土地、礦產資源參與經濟調控的政策措施。依法組織土地、礦產資源專項收入的征管,配合有關部門擬訂收益分配製度,配合有關部門指導、監督全市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資金的收取和使用。參與管理土地、礦產等資源性資產和國家出資形成的礦業權權益。
(十六)推進國土資源科技進步,推廣科技新成果;推進國土資源信息化和信息資料的公共服務;組織開展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測繪工作的對外合作與交流。
(十七)負責對縣(區)人民政府及其國土資源部門執行和遵守國土資源法律法規情況進行監督;按照有關規定,對各分局的人、財、物實行垂直管理;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管理各縣國土資源部門的領導班子及相應職級的人員。
(十八)承辦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貳』 山東地質災害預警擴至濰坊,臨朐未來幾天都是雨雨雨

15日16時,山東省國土資源廳與山東省氣象局繼續聯合發布黃色預警。根據未來24小時降雨預報及前期實際降雨量分析,濟寧東部、棗庄大部、淄博南部、臨沂大部、濰坊南部、日照、青島大部、煙台、威海降雨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黃色預警),請當地政府及相關單位做好地質災害防範工作。

下雨天,天氣涼爽了許多

但是,小夥伴們出門一定要帶好雨具哦

要不然就要這樣挨淋了

↓↓↓

『叄』 歷史上中國北方有什麼自然災害么

北方的自然災害很多,有沙塵暴,蝗災,旱災,水災(主要是黃河),地震,等等。
例如:

1556年1月23日,華縣發生8級強烈地震。此次地震在我國歷史記載中是災害極端嚴重的一次,死亡人口之多,為古今中外罕見。101個縣遭受了地震的破壞,分布於陝、甘、寧、晉、豫5省約28萬平方公里。地震有感范圍為5省227個縣。震中區為西安市以東的渭南、華縣、華陰、潼關、朝邑至山西省永濟縣等,約2700平方公里。震災損失極其嚴重。民房、官署、廟宇、書院盪為廢墟;較堅固的高大建築物城樓、寶塔、宮殿全部倒塌。地震造成華陰縣城西駐馬橋斷裂,城北大員村地裂數丈,水涌數尺。大荔縣南的紫微觀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在震後乾涸。黃河南岸的大慶關和蒲州河堤盡數崩塌。華縣鳳谷山石泉廢為干泉。根據各縣州府志記載,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約為83萬人。

光緒初年的華北大旱災

這次大旱的特點是時間長、范圍大、後果特別嚴重。從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續了整整四年;受災地區有山西、河南、陝西、直隸(今河北)、山東等北方五省,並波及蘇北、皖北、隴東和川北等地區;大早旱不僅使農產絕收,田園荒蕪,而且。餓殍載途,白骨盈野」,餓死的人竟達一千萬以上!由於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為主,而這兩年的陰歷干支紀年屬丁丑、戊寅、所以人們稱之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稱「晉豫奇荒』、「晉豫大飢」。 隨著旱情的發展,可食之物的罄盡,「人食人」的慘劇發生了。大旱的第三年(1877年)冬天,重災區山西,到處都有人食人現象。吃人肉、賣人肉者,比比皆是。有活人吃死人肉的,還有將老人或孩子活殺吃的……無情旱魔,把災區變成了人間地獄! 從1876年到1878年,僅山東、山西、直隸、河南、陝西等北方五省遭受旱災的州縣分別為222、402和331個.共955個。而整個災區受到旱災及飢荒嚴重影響的居民人數,估計在一億六千萬到二億左右,約占當時全國人口的一半;直接死於飢荒和瘟疫的人數.在一干萬人左右;從重災區逃亡在外的災民不少於二千萬人(參見李文梅等《中國近代十大災荒》)

1761年8月17、18日(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十八、十九日)在黃河中游發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經多年的歷史資料查證,這次洪水主要來自黃河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的伊河、洛河、沁河和直接匯入黃河的小支流,黃河下游多處決口。1761年洪水花園口斷面洪峰流量為32000立方米 /秒。伊洛河、沁河下游沿河城市備受水患之苦。伊洛河從洛陽至偃師整個夾灘地帶,水深都在一丈以上。偃師、鞏義、沁陽、武陟、修武也都是大水灌城,水深在五六尺至丈余不等。據當時河南巡撫奏摺,總計河南省被水沖十州縣,另有十六州縣禾苗被淹。」
人在大自然的面前都是脆弱的,所以我們應該更加珍惜現在的一切

『肆』 地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與防治對策

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

綜合相關方面專家學者近年的研究成果,密切結合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的特點和現有的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制定了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指標(表8-2)。

表8-2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將半島城市群地區劃分為5km×5km共2978個獨立單元,根據分區指標對每個單元的區域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評價指標進行賦值、評價,將所得數值進行加權。根據上述16個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評價指標,確定每個單元內各因素(指標)的特徵值P'i,再乘以其權值,即得到每個單元的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評價基準值。其數學模型如下: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式中:SEj為j單元的基準值;i為效應指標數,i=1,2…16;j為各單元數,j=1,2,3…2978;Wi為各效應指標的綜合權重;P'i為各單元內單項指標的性質特徵值(為研究方便,統一在0~1之間)。

根據計算出的各單元基準值的大小,將區域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分為4級,其結果見圖8-5。

圖8-5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災害風險評價

計算結果表明,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分為4個等級,即地質災害風險小(Ⅰ類區)、地質災害風險較小(Ⅱ類區)、地質災害風險中等(Ⅲ類區)、地質災害風險大(Ⅳ類區),它們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2.8%、38.9%、23%和15.3%。

地質災害風險小(Ⅰ類區):分布在威海大部分、青島北部大澤山低山區、濟南中部、濰坊東部平原區,佔全區面積的22.8%。該區自然生態環境優良,植被發育,一般無明顯的環境地質問題,有少量崩塌點,采礦、採石坑少,局部有輕微的水土流失,地下水質量為Ⅲ級,人類工程活動強度不大。

地質災害風險較小(Ⅱ類區)、分布在煙台大部分、濰坊西部、青島市區周圍地區、膠南市東南地區,佔全區面積的38.9%,在各類區中所佔比例最大。該類區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植被比較發育,一般有較明顯的環境地質問題,如有少量采礦、採石坑分布,地下水質量為Ⅲ—Ⅳ級,有地表污染源,人類工程活動強度較大。

地質災害風險中等(Ⅲ類區):分布在煙台南部采礦點、日照東部、濰坊中部、青島市中東部,佔全區面積的23%。該區自然生態環境中等,植被不很發育,一般有明顯的環境地質問題,例如,采礦過程中,形成了采礦坑、礦渣堆,並在采礦過程中形成大量廢水,由此引起植被破壞、邊坡失穩、地下水污染等問題。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程度較重,平度西南部一般分布由於地下水高氟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症,地下水污染,地表水資源貧乏,地下水超采引起了地下水降落漏斗。人類工程活動強度大。

地質災害風險大(Ⅳ類區):分布在東營市大部分、日照東部、煙台中部采礦點,佔全區面積的15.3%。該區自然生態環境較差,植被不很發育,一般有很明顯的環境地質問題或地質災害,一是采礦引起比較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和地質環境破壞問題,二是海鹹水入侵區,三是活斷層或地震災害發育。

二、地質災害防治對策及建議

1.地質災害的防治策略

地質災害的減災防災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將行政、經濟、法律、科技等手段統一協調好,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1)加強防災減災的法制建設。

2)加強減災防災能力建設。

3)提高公眾減災意識。

2.地區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從上述可見,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災害包括人類不可避免會遇到的災害如地震或活動性斷裂作用、風暴潮等造成的災害,人類不合理的開發與建設和自然地質作用相互影響造成的災害,以及本來是可以避免但由於不合理規劃造成的潛在地質災害。對於不同災害應採取不同的措施來防止或減少其危害程度:

1)防止、降低地震、活動性斷裂破壞性的措施。

2)地面塌陷的防治對策與建議。

3)崩、滑、流防治對策。

4)流體災害與水土環境變異災害的防治措施。

5)預防城市建設潛在災害的措施。

『伍』 降雨多 日照少會對土壤造成什麼影響

鑒於前期雨日多,累計降雨量大,土壤水分達到極度飽和,土壤粘合力回較低,相關部門要加答強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和防範;農業部門要加大清溝理墒等田間管理,做好病蟲害的監測、防治工作;由於今年大春作物生長季節明顯推遲,大大增加了水稻、玉米在產量形成關鍵時期遭遇高溫伏旱的幾率,各地仍應抓住降水過程,將塘庫堰等工程設施蓄足水,保證伏季不缺水。

『陸』 日照要是發生地震怎辦

大震預警

破壞性地震尤其是大地震發生之前,往往會出現短暫的地光、地聲或者地顫動,它們在告訴我們,地震快來了。這種宏觀現象,叫做大震預警。

大震預警是地震對人類的最後示警。從人們感受到這些現象,到房屋破壞、倒塌,形成災害,大約有十幾秒(最多三十幾秒)的時間。我們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識事先有所准備,又能保持頭腦冷靜,就可能抓住這黃金瞬間,成功地避震脫險。

伏而待定

強震襲來時,人類的居住特點和巨大地震力的作用使人在多數情況下很難成功逃離。應趕快就近蹲或趴在相對安全的地方,待震後再迅速撤離到室外。這個做法被古人歸納為「伏而待定」。這一瞬間抉擇的有效性已被現代歷次中外大地震的減災實踐所證實。

伏而待定的要點
「伏而待定」該「伏」哪裡,又怎樣「伏」呢?這里還有不少說道。你一定要注意「伏」的地方、身體姿態和保護措施三個方面。

迅速找個「頭盔」

地震時,要盡量用枕頭、坐墊、書包、臉盆或是厚的書本等護住自己的頭、頸部,減輕上面掉下來物體的直接沖擊。

徒手護頭

地震到來時,如果實在來不及找到保護頭、頸的合適物品,用手抱住頭部也是個辦法。

關閉明火

為了防止地震引發火災,如有可能,要盡量搶時間熄滅煤氣灶、爐灶、蠟燭等明火,能順手關閉電、氣、水等開關就更好了。

迅速躲入相對安全的地方

要想在地震發生時能飛快地藏到相對安全的地點,平時就要多個心眼兒:留心自己的住房或工作、學習場所的建築結構、傢具擺放等;搞清哪裡比較牢固,哪裡比較容易形成「安全形」。

樓房避震

強震來臨時,住樓房的人應就近躲避,可以選擇廚房、衛生間、儲藏室等小開間房屋,躲到內牆牆根、牆角或床、桌等相對堅固的傢具下面。記住:靠窗的外牆因與大樓骨架的連接不很牢固,容易在地震搖晃下閃出,不是躲避的好地方。

跳樓危害大

地震發生時,一些人慌不擇路跳樓逃命,這是錯誤的!研究表明,人從二樓以上的樓層跳到下面的水泥地面,一定是非死即傷,萬萬使不得。還是保持鎮定情緒,「伏而待定」為好!

高樓撤離

地震過後,為防範餘震,應該有秩序地、迅速地從安全通道(即樓梯)撤出高樓,不要乘坐電梯。

平房避震

住平房的人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避震,能跑就趕快跑出去。但要注意:地震時房子往往發生變形,門窗會打不開,同時由於地震的拋甩,人很難站立和行走,因此住平房也要做好躲的准備。

教室避震
在學校上課時遇到地震,學生應就地躲避,地震過去後由教師指揮,有秩序地撤出教室。記住:有秩序很重要!否則大家盲目亂跑,很可能因踩踏擠壓而造成傷亡。

校園避震

地震時正在室外的學生,要盡量到操場等開闊地方去,注意遠離高層建築、煙囪、高大古樹等危險物體。

商場避震

在商場、展會、地鐵等公共場所遭遇地震,要盡量躲在堅固的立柱或牆角下,避開玻璃櫥窗、廣告燈箱、高大貨架、吊燈、電扇等危險物體。地震過去後,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秩序撤離。

劇場等避震

如果在體育館、影劇院遭遇地震,最好的辦法是護住頭,蹲或趴到排椅下面。

停駛車輛
駕駛員在碰到地震時,要迅速躲開立交橋、陡崖等危險地段並把車停住。乘客千萬不要跳車,等地震過後再下車向開闊場地疏散。

了解避難場所

平時應該多了解住宅和工作地點周圍的環境,「偵察」好避震藏身的地點和撤離通道。如果政府已確定應急避難場所,一定要了解清楚。這樣,在真正需要時就可以從容應對了。目前,汕尾市區在媽祖文化廣場、奎山公園等5處設立了地震避難場所。

開闊地避震

開闊地是地震時的最好去處,但也要注意以下事項:應盡量避開擁擠的人流,以免因擠踏而受到傷害;一定人要集中在一起,注意照看好兒童和老人,避免走失。

遠離高大建築物

發生強震時,許多平時習以為常的東西都可能威脅生命,一定要注意提防。高大建築物是來自空中的危險,高樓大廈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建築,會在地震中變成「空中殺手」,躲開為妙。其他如立交橋、人行天橋、水塔、高煙囪等等,也都應該躲開。
躲開危險物

除了高大建築外,對一些在高處的危險物體,在避震時也是「敬而遠之」的,如變壓器,電線桿、路燈、高壓線、廣告牌及高聳的塔吊等等。

山區須防滾石滑坡

山區發生地震時,容易引發山體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因此地震時要避開陡崖、山腳,以免被滾石、滑坡、泥石流所傷。

其他危險場所

危房、危牆、狹窄的弄堂、建有女兒牆、高門臉的房屋、堆放的磚瓦木料等等,在地震時容易坍塌,對生命構成威脅,遠離它們是明智之舉。

火場逃生

地震經常引發火災,極易造成人員傷亡。當陷於火場時,一定要沉著冷靜,並遵循一套科學的方法,才能化險為夷。
躲避有害氣體

地震時遇到有毒、有害氣體泄漏,要保護好呼吸道,准確判斷風向,朝上風方向轉移。遇到易燃、易爆氣體泄漏,千萬不要使用明火,不得開啟電器開關並防止金屬物的相互撞擊。

巧避滾石

如果在山地遭遇到大石向你沖來,千萬不要順著它的方向和它「賽跑」,要往垂直方向跑。

躲避海嘯

2004年的印度洋地震海嘯給人類帶來慘痛損失,人們永難忘懷。海邊的人如果遭遇海嘯或得到海嘯預報,應盡快向內陸高處逃避。

當心餘震

一次強震後往往會有多次餘震發生。如果處理不當,餘震照樣可以造成很大的傷亡和損失。因此,在緊急避震後不要急著返回住所,而應在避難場所安排好生活,安心等待政府的震情公告和救災部署。
^^^^你問的問題太籠統了、上邊的希望你能滿意……

『柒』 地質災害特點與發育規律研究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災害的分布特點反映了其形成機制的差異性和普遍性,表現在動力來源、與形成動力的關聯度、形成時間、形成過程、成災的關聯性與可控性、危害程度等方面。

一、地面變形災害

地面變形災害是指發生在近地表且以變形為主的地質災害,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縫、地面塌陷。

1.地面沉降

工作區內地面沉降主要發生於魯北平原,即東營市,主要形成原因是深層地下水開采和油氣開采。

在1985年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山東省地震局進行現代形變測量時就已發現東營市地面沉降,東營-墾利地面沉降量最大為80mm。2000年,地震部門對該區部分高程點進行了高程復測,高程點地面沉降量為248~397mm。

2002~2003年,有關部門通過對東營地區地面沉降觀測點共43個點的監測結果分析發現,沉降量在30mm及30mm以上的有7個點,20mm~29mm的有14個點,10mm及以下的有5個點,其餘在11~19mm之間。

上述地面沉降監測資料表明,魯北平原區處於整體沉降中,局部的深層地下水強采區和油田集中區地面沉降已具有一定規模,應盡快建立工作區地面沉降監測體系。

2.地裂縫

地裂縫多分布在環渤海平原區、礦區、煙台、青島、威海城區及震區。有的地裂縫系抽排水所致,有的與地面沉降伴生,有的是地震等內動力作用的結果。2005年1月18日發生在山東乳山的4.3級地震在宏觀震中梅家形成了3條長達20m以上的地裂縫。地裂縫屬於衍生地質災害,當發育明顯時具有潛在的危害性,並具突發性、群發性、不可控制性。

日照五蓮市於里鎮—管帥鎮—汪湖鎮一帶發育一個地裂縫,走向北東,全長25km,寬約2km,總面積約100km2。目前已有3個鄉鎮28個村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約2萬人受災,13875間房屋產生裂縫,其中無法居住的危房達10410間,坍塌房屋達500間;206國道多處產生橫向裂縫;2座大壩及部分渠道產生變形及裂縫。其經濟損失巨大,災害隱患嚴重。初步勘查結果表明,其產生的主要原因為構造活動地震及附近采礦等人為因素影響造成的。

3.地面塌陷

山東半島地區地面塌陷有兩種。一種是采空塌陷,在礦山開采過程中,由於未對采空區進行填充或永久性支護,上方岩層在自重的作用下發生下沉,造成地面大范圍塌陷。另一種是岩溶塌陷,在碳酸鹽岩類地層分布地區,由於無節制超量開采岩溶地下水,或礦山排水不當,造成地下水動力條件改變引起地面塌陷。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於淄博辛店水源地附近(尹建中,1996)。

二、斜坡環境變異災害

斜坡環境變異災害是指發生在沿海山坡和海底斜坡地帶,由於重力失衡形成的岩石、土壤和泥沙的整體化塌落現象,包括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具有成因復雜、衍生性、潛在危害性、分布廣、突發性、群發性,多數可控。

崩塌、滑坡、泥石流多發生於變質岩、侵入岩、寒武系石灰岩組成的中低山丘陵區,具有突發性強和一定的隱蔽性等特點,一旦發生常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事故。工作區內濟南、淄博、煙台、青島均有崩、滑、流地質災害發生。

重力地質災害的主要表現形式為渣石流、崩塌等。近年來,此類事故時有發生,招遠金礦玲瓏選礦廠因連降大雨,尾礦庫因山洪造成尾礦砂順流而下,沖毀果園10餘畝、莊稼地25畝,淤塞小型水庫1座,此次事故還使3km長的河道淤積,經濟損失35萬元。

崩、滑、流的形成與地形地貌、氣候的關系均比較密切,魯中南低山丘陵區和魯東丘陵區均有發育,工作區內則在濟南、淄博、煙台、青島較發育,各城市崩塌、滑坡、泥石流發生情況詳見綜述部分表32。

由綜述部分表32可以看出,工作區內已發崩塌138處、滑坡67處、泥石流74處。調查得知區內泥石流災害多為礦產開採的廢渣堆形成的渣石流。

三、流體災害

流體災害是指山各種流體引起的各種地質災害,包括海岸侵蝕、海水入侵、風暴潮、海嘯、黃河尾閭擺動、坑道突水、港口淤積等。內、外動力對於這些地質災害的形成均有貢獻,其成因復雜。上述地質災害多具有潛在的危害性、不可控性、群發性(個別災種也可單獨發生),其中的風暴潮、海嘯和坑道突水還具有突發性。

1.海(咸)水入侵

(1)海水入侵的演化歷史和重點入侵地段現狀分布

1976年在工作區內的壽光、寒亭、萊州等地的地下水動態長期監測井中首先發現水質變咸、Cl濃度增高等海(咸)水入侵現象,當時僅為幾處孤立的點狀入侵,整個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發展比較緩慢,入侵面積小,為發生階段。80年代中後期,入侵面積迅速擴大,入侵速度達最大,整個萊州灣東、南沿岸連為一片,為快速發展階段。90年代以來,海水入侵速度減慢,局部地段有減弱趨勢,為緩慢發展階段。

據調查統計,現階段山東半島地區海水入侵總面積1351.7km2(表8-1)。

表8-1 山東半島地區海(咸)水入侵統計

(2)海水入侵的演化趨勢

環渤海山東地區海(咸)水入侵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①20世紀70年代的初始階段;②80年代的快速發展階段;③90年代以來由於降水量有所增加,各地對海(咸)水入侵的危害有了足夠的認識,並採取了一定的限采措施,海水入侵總體處於減緩階段。

萊州灣東岸海水入侵主要以第四系地層為入侵通道,由於下伏基岩岩性為變質岩、花崗岩,透水性極弱,所以該區以海平面與基岩頂面交線作為最大入侵線。根據這一原則可確定海水入侵最大線位置。萊州灣東岸龍口平原區如不採取切實有效的地下水限采措施,地下水位將持續下降,海水入侵將最終危及整個龍口平原,最大入侵距離將達14.2km。其他地區入侵線已接近最大入侵線,不會再有大幅擴展。萊州灣南岸盡管第四系厚度較大,但鹹水入侵並不會無限度地向內陸入侵,而是與地下水位負值漏斗規模、漏斗中軸線位置有關,最大入侵線位於負值漏斗南側水力坡度恰為原始水力坡度時的位置,根據目前萊州灣南岸地下水開采布局、開采程度分析,地下水負值漏斗位置和規模不會再有較大變化,所以可依據現狀漏斗情況確定最大入侵線。今後咸-鹵水入侵的發展主要集中於廣饒、壽光西部和昌邑市,未來將向內陸入侵3~15km,其他地區已接近入侵終止線,面積不會有太大擴展。

環渤海山東地區除萊州灣沿岸外,其他地區海水入侵均發生於主要河流入海口平原,入侵區附近第四系展布范圍相對較小,第四系基底岩性緻密,裂隙不發育,使得海水入侵的范圍受到一定限制,且當地政府對入侵區地下水採取了一系列的限采措施,海水入侵得到遏制,有些地區入侵范圍有縮小趨勢。所以近期上述地區海水入侵總體上將維持現狀,不會有較大變化。

2.風暴潮

山東沿海風暴潮的空分布有一定規律性,在萊州灣南岸,以風潮型春季風暴為主;在黃海沿岸以台風風暴型為主,主要發生在夏季。渤海南岸1993年11月初發生的一次大風暴,將黃河海港兩側的大部分護岸壩掏空,部分油田勘探壩被沖斷成幾段。

風暴潮向內地入侵少則5~10km,多則20~30km。1938年7月17日渤海南岸的風暴潮向陸地入侵達30km。1964年4月5日的風暴潮位達4.77m,使25個村5305戶2.33萬人受災,3萬畝農田穀物不生。風暴潮過後常瘟疫流行,海水入侵使大片農田鹽鹼化,淡水資源受污染,生態環境惡化,其產生的副作用常是幾年難已消除,特別是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常常是長期的。

3.海岸侵蝕

山東半島陸地海岸線長3121km,主要為基岩海岸(佔2/3,主要分布在山東半島的東部、東南部、東北岸)、淤泥質海岸和沙質海岸(主要分布在魯北沿海、萊州灣沿岸、膠州灣沿岸)。海岸侵蝕普遍存在,形式多樣,程度不一,是一種災害性的海岸地質現象。山東半島的海岸侵蝕已給沿岸居民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對沿岸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威脅。

工作區內海岸侵蝕較嚴重的地區有蓬萊—屺姆島和黃河三角洲海岸。

4.港口、水庫、海灣的淤積

港口、水庫及海灣的淤積通常是由兩方面造成的,其一是由於相鄰陸區水土流失給海區帶來大量的泥沙;其二是不合理的海岸工程布局改變海水流場而發生淤積。前者如膠州灣,對比1980年與1935年的面積發現,膠州灣總面積減少了112km2(高振華,1985;王文海,1985),年平均減少2.8km2,每年減少灘塗2.5km2。煙台、威海兩市9條大河每年流入大海的泥沙達577.7×104m2。威海市遠遙船塢是1963年投入80萬元建成的,僅僅使用了10年,就被淤平報廢。關於不合理海岸工程布局造成的海區侵蝕與沉積發生變化的實例更多,如青島市第一和第二海水浴場前沿不合理的海岸工程改變了流場,造成兩個浴場的沙子被不同程度地帶走。

5.其他流體災害

黃河尾閭擺動主要分布於黃河三角洲地區。自1855年以來,山東河段共決口45次,山於黃河含沙量高,易淤、易決、易徙。作為地上懸河的黃河河道的疏通與河堤的加固對於防禦與減少其危害性至關重要。

坑道突水主要分布於招掖金礦井分布區。坑道突水是山東省近年來頻發且較為嚴重的地質災害,主要源於越界開采、亂開濫采、排水不當。

四、水土環境變異災害

所有水質和土質的惡化現象均屬於水土質變異,包括地下水污染、水土流失、沙土液化和土地鹽鹼化。這些地質災害多數由外動力作用引起,均表現為潛在的危害性。除地下水污染外,其餘均為衍生地質災害;除沙土液化外,均可控制;沙土液化具有突發性。

五、其他地質災害

1.潛在地質災害

潛在地質災害主要是指本來可以避免但由於不合理的規劃而造成的災害。其中最主要的是把工程建在斷裂帶上,這種建築如同在建築物下埋了一顆炸彈。此種情況在許多城市都可以見到。

2.古河道、古潮溝

古河道主要分布於渤海沿海地區、萊州灣、黃海近海地區。(海底)古河道岩相的多變性和結構的不穩定性是妨礙沿岸與海底工程的制約性地質災害因素。

古潮溝主要分布於萊州灣、黃海西部淺海區。由於古潮溝內部與周邊岩性的差異性,決定了其工程地質環境的亞穩定性。

3.海底隆起、底辟

海底隆起主要分布於萊州灣、黃海地區。無論是構造成因還是重力或沖刷侵蝕作用所致的海底隆起,均構成了橫向失穩性地貌單元,是工程施工的妨礙因素。

底辟主要分布於萊州灣、黃海地區。底辟是由於構造活動性或密度的差異所形成的海底隆起形象,其以不穩定性為主要特點,是海底工程應予以避讓和重點防禦的限制性地質災害因素。

4.氣相災害

氣相災害是指由地下天然氣等氣體所引發的各種地質災害,主要為海底淺層氣。成因復雜,具有潛在危害性、突發性、單發性和不可控性。

海底淺層氣主要分布於渤海灣、萊州灣、黃海近海海底。海底鬆散沉積物中的天然氣在構造、鑽探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噴沙和泥山,可顛覆海上鑽井平台,是海底工程的潛在危害源。

『捌』 地質災害論文

範文一:甘肅省城市建設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甘肅省境內泥石流、滑坡發育的基礎主要是其特殊的自然條件。陡峭的地形、充足的鬆散土石和突發性水源是泥石流、滑坡形成的三大條件,另外地震作用也是造成滑坡的因素。甘肅地處黃土高原區,境內主要以黃土為主,而黃土由於結構疏鬆,孔隙大,滲透性強,具強壓縮性和自重濕陷性,垂直節理發育,特別是極為發育的順坡向卸荷節理,使邊坡穩定性降低,易發生滑坡和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大量滑坡、崩塌等重力堆積物受暴雨形成的坡面流及洪水的沖刷,源源不斷地為泥石流提供固體物質。 通過計算泥石流、滑坡作用強度和危險度,將城市分為Ⅰ級、Ⅱ級、Ⅲ級和Ⅳ級四個危險等級。經過對甘肅省災害防治歷史和治理現狀的研究,提出存在問題,得到泥石流、滑坡災害的發展趨勢,強調防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根據對城市的分級,危險度高的Ⅰ級和Ⅱ級的城市應採取治理體系為主,預防體系和管理體系為輔的綜合控制對策;危險度不高或較低的Ⅲ級和Ⅳ級的城市應採取預防體系與管理體系為主,治理體系為輔的控制對策;對於威脅城市安全的巨型滑坡和規模巨大的泥石流溝則採用躲避對策。 城市泥石流、滑坡防治規劃的最基本原則是預防為主,重點治理。對於不同類型的泥石流、滑坡建立不同的治理模...

範文二:分析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工具及其在地質災難探究中的應用進展

地理信息系統在地質災難探究中的應用進展

目前,國內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於探究國土和城市規劃、地籍測量、農作物估產、森林動態監測、水土流失、地下水資源管理〔4〕和礦產資源勘查〔10〕、潛力評價及開發〔11〕等眾多領域。GIS在地質災難探究中的應用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摘要:

(1) 地質災難評價和管理

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的各種功能,建立地質災難空間信息管理系統[12,13,14,管理地質災難調查資料,顯示並查詢地質災難的空間分布特徵信息,評價地質災難的危害程度,分析地質災難和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提出減輕和防治地質災難的辦法,對將來可能發生的地質災難進行猜測〔15,16〕。戴福初等利用GIS對香港地區的滑坡災難進行歷史滑坡編錄,分析滑坡的時空分布特徵和動態和靜態環境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對滑坡災難風險進行評價和危險區域劃分〔17〕。

(2) 地質災難的危險度區劃評價

由於各種地質因素本身的不確定性,以及地質因素之間相互功能的復雜性,在收集大量的基礎地質環境資料前提下,利用GIS對這些基礎資料進行有效地處理來提高數據的可靠性,通過選取合適的評價猜測指標〔18〕,運用恰當的數學分析模型〔19,20,21〕,對探究區進行地質災難危險性等級的劃分,從而為地質災難的管理及防治和預警決策提供依據。

(3) GIS和專家系統的集成應用

GIS和專家系統的集成應用中,GIS所起的功能主要是管理時空數據,進行空間分析;專家系統所起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專家知識和空間目標的事實推理判定災難的危險度〔22〕。二者的結合將使專家經驗得到推廣,減少野外和室內手工作業工作量,使區域地質災難的動態管理成為可能。

4 結語

(1)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已經廣泛滲透到了多種學科領域,從比較簡單的、單一功能的、分散的系統發展到多功能的、共享的綜合性信息系統,並向多媒體GIS、智能化、三維、虛擬現實及網路方向發展,新興的地理信息系統將運用專家系統知識,進行分析、預告和輔助決策。

(2)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工具,從專業開發工具的組成結構上,可以歸納為集成式GIS、模塊化GIS、組件式GIS和網路GIS等幾個主要類別。其中組件式GIS在系統的無縫集成和靈活方面具有優勢,代表了GIS系統的發展方向。

(3)地理信息系統在地質災難探究中的應用方興未艾,尤其在地質災難評價和管理、地質災難的危險度區劃評價和GIS和專家系統的集成應用方面進展很快。

以上希望對您有幫助!另外這有個地質災害論文的網址,可參閱:http://cache..com/c?m=ef&p=9a70d215d9c541fd0be29e2c4a7a&user=

『玖』 說說山陽縣降雨和地質災害的關系並分析地質災害多大的原因

山陽抄縣降雨和地質災害的關襲系:降雨和地質災害呈現正相關的關系,山陽縣夏秋季節降水多,地質災害頻繁。
山陽縣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山陽縣地處秦嶺,地形起伏大;地質條件復雜,山地鬆散碎屑物質多;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多,夏秋多暴雨;部分地區植被覆蓋破壞嚴重。

山陽縣位於陝西省商洛市,屬陝西東南部,地處秦嶺南麓、商洛市南部。因縣域北有流嶺、中有鵑嶺、南有鄖嶺,遂有「三山夾兩川」之稱。山陽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性半濕潤山地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署,春季溫暖多風,秋季潮濕多雨」。平均氣溫13.1℃,年均日照時數2134小時,年均降雨量709毫米。無霜期207天。夏季較炎熱,冬季部分地區氣溫較低。受秦嶺的影響氣候既有南方的溫暖,又兼北方的寒冷。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