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館
A. 中國地質博物館是不是憑證件買門票進入
中國地質博物館參觀開放時間是9:00--16:30,16:00停止售票,成人票價15元,
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學生、教師、軍人、自然資源系統職工、中國地質學會會員等,憑證免票。
B. 中國地質博物館怎麼樣
簡介:抄中國地質博物館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國家級地質學博物館,成立於1916年。 中國地質博物館收藏地質標本20餘萬件,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其中有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於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辰砂、雄黃、雌黃、白鎢礦、輝銻礦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一批國寶級珍品。 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C.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介紹
中國地質博物館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國家級地質學博物館,成立於1916年。中國地質內博物館收藏地質標本20餘萬件容,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其中有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於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辰砂、雄黃、雌黃、白鎢礦、輝銻礦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一批國寶級珍品。
D.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圖書館的該館簡介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圖書館是中國地質大學教學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前身是北京地質學院圖書館,1952年創建,1975年遷至武漢,現有館舍面積35000平米。整修後的新圖書館已於2015年1月正式開館試運行。
新圖書館可容納近3000個閱覽座位,採用了「大流通、大閱覽」的服務模式,同時設有6個團體研修間、1個多媒體學習中心和1個信息共享空間,彰顯了國際化圖書館多功能、現代化、休閑化和個性化服務的人文理念。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圖書館作為地大的文獻信息中心,根據地大的性質和專業設置進行館藏建設,堅持以地學為主要特色,以特色帶動綜合,以綜合促進特色,保持理工文管諸學科協調發展,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圖書館。
經過多年精心建設和積累,該館已形成了以科技文獻為主體,以地學文獻為特色的館藏體系;至2015年底館藏達160餘萬冊,其中地學類圖書35萬冊,中外文電子資料庫90個(包括中國知網、萬方數據、SCI、EI)。為師生提供了有效的文獻資源保障。目前我館的各項服務功能完善,能為讀者提供便捷的檢索、借閱、統計、參考咨詢、科技查新、查收查引、定題服務、用戶教育、文獻傳遞等多種文獻服務。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圖書館是經過湖北省高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兩次評估後確認的「優秀級圖書館」,由於其豐富的館藏文獻,被湖北省圖書情報工作協調委員會授予「湖北省研究級文獻收藏單位」,並被教育部任命為「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E.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歷任館長
任職時間館長館名1916 丁文江 地質礦產博物館 1917-1919 翁文灝 地質礦產陳列館 1920-1924 安特生 1925-1927 盧祖蔭(代) 1928 盧祖蔭 1929-1934 徐光熙 1935 盛莘夫 謝家榮(兼) 南
京
地
質
礦
產
陳
列
館 北
平
地
質
礦
產
陳
列
館 1936 1937 楊鍾健(兼) 1938 裴文中(兼) 1939 1940 1941 李岐山(兼)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1949 侯德封 高平(兼) 1950-1954 高振西 全國地質陳列館下轄南京地質陳列館和北京地質陳列館 1955-1957 全國地質陳列館 1958 地質部地質博物館 1959-1965 馮志爽(兼) 1966-1972 王子麟(代) 地質技術革新、技術革命
(簡稱「雙革」)展覽辦公室 1973-1978 和吉甫(代) 1979-1980 地質部地質博物館 1981 劉湧泉 1982-1983 地質礦產部地質博物館 1984-1985 黃正之(代) 1986-1987 中國地質博物館 1988-1994 邢裕盛 1995-1999 季 強 2000-2006 程利偉 2006-2008 劉隨臣 2009-今 賈躍明
F.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展廳概況
中國地質博物館主館共有大樓6層,總高約36米,東西長40米,南北長70米,建築面積近11000平方米,建築風格穩重大方。
展區布局圖
中國地質博物館展廳包括地球廳、礦物岩石廳、寶石玉廳、史前生物廳等六個部分,面積共2500平方米,另有臨時展覽面積1500平方米。 地球廳以動力為主線,介紹了在內外動力的作用下,地球上發生的重要地質作用。東展線介紹內動力地質作用,以板塊運動、褶皺斷裂、火山、地震等地質作用為重點,西展線以外動力地質作用為主,主要介紹了水和風的地質作用。
相對來說,內動力地質作用更加宏觀壯麗,它們主要是使地殼上升、增厚,形成許多巨大雄傳的高山峻嶺,而外動力地質作用則比較和緩,好像一把刻刀,雕刻出各種壯美的山川地貌。 寶石廳展示寶石、玉石、有機寶石、貴金屬等材料及其成品,並融入寶石鑒定、寶石鑒賞、寶石琢型、寶石評價、寶石成因、寶石微觀世界、寶石分布、寶石開采、寶石加工、首飾鑲嵌、人工改善寶石與人工寶石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寶石文化等知識點和興趣點。
寶石廳以單晶寶石和玉石為主,並以天然寶石與人工寶石對比展示,以便鑒別市場上常見的相似的寶石。
中心部位:以一件十分大氣、通靈、高檔的展具作為展心,所展示的展品隨每期主題的變換進行不定期的調換。 礦物岩石廳採用雅俗共存、動靜結合、虛實呼應、寓教於樂的設計方式,使觀眾通過參與、欣賞展廳的展品,可了解自然界中礦物岩石的成因,原始產出情況、自然界種類繁多千資百態的礦物岩石、代表性礦物岩石的感官特徵及可供人們使用的特性。
觀眾在欣賞各種精美奇特的礦物岩石展品時,通過互動式展覽和虛擬展出部分,可參與對一些礦物岩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獲得相關知識。 史前生物廳,以生物進化過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為線索,向觀眾介紹生物的發展廳程和各地質時期常見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發生、進化和滅亡的過程。從空間布局上,整個展廳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序廳,包括了一面藝術化的化石精品牆、一個可以互動操作的多媒體展具——簡明生物分類查詢系統,及一些有關化石的基本常識介紹。
第二部分是該展廳的主要陳列內容,共分為八個單元。
第一單元——最早期的生命;
第二單元——生物大爆發;第三單元——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第四單元——脊椎動物的出現;第五單元——生物登陸;第六單元——生物大絕滅;第七單元——恐龍與鳥類;第八單元——哺乳動物與人類;此外,在該展廳的南過道,還陳列了魚龍、中國安琪龍、翼龍化石的模型各一件,以及一件觀眾可以觸摸的長達5米的大型魚龍化石、一個演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多媒體展具。 中國地質博物館在開展藏品科學研究的同時,長期從事地層古生物學、礦物岩石學、寶石學和博物館學的研究並取得累累碩果,特別是在早期脊椎動物學、昆蟲學以及遼西熱河生物群等研究領域所取得成果;以系統精美的寶石陳列,獨到的寶石研究成果,持續的社會推廣活動,帶動和引導了當代中國寶石科學研究、知識普及和市場消費。
中國地質博物館常年開放獨具特色的陳列展覽。按照地球圈層結構布局的基本陳列,不僅展示了數以萬計的礦物、岩石、寶石、化石精品,陳列內容更加關注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存質量;而且大量採用數字化、仿生、虛擬現實等技術,讓觀眾通過親眼目睹、親手操作和親身體驗去認識地學空間。
G. 中國地質博物館在哪裡
北京西四羊肉胡同15號,國土資源總旁邊,阜成門內大街與西四南大街交匯的西南角, 對在是廣濟寺,地鐵4號線路過。
電話:010-66557858。
H. 中國地質博物館在什麼地方
單位名稱:中國地質博物館
通訊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四羊肉胡同15號
郵政編碼:100034
電 話:+86-010-66557858
I. 中國地質博物館標志含義
http://ke..com/view/84899.htm
J.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對外開放時間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
開放時間:
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30到11:30;下午2;30到16:30);周六周日及節假日(上午9:00到17;00)
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逸夫樓10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