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質災害
『壹』 全球和中國嚴重地質災害頻發的地區有哪些
廣義的地質災害,包括有地震、海嘯、火山、泥石流、山體塌方、地面塌陷等等.
口語中回所講的地質災答害,一般意義上,指的是泥石流、山體塌方、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
我國的西、南部山區,特別是川陝、川滇、川藏等地區,由於山體高大,岩層風化劇烈,雨季降水比較大,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東部的河流三角洲等地方,由於地下水變動和人工干擾等因素,容易發生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另外,在礦產資源開發集中地區,由於地下水位受采礦干擾等因素,也是容易發生地面塌陷等災害的地區.
全球來說,受地殼運動和板塊擠壓作用的地區,地震、火山等災害比較容易發生.
『貳』 地質災害類型以及地區(全球范圍內)
這是地質大辭典上的標準定義:
【地質災害】自然發生的或人為的對生命財產造回成危害或潛在危害的地質答條件。一般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二類。自然發生的地質災害又可按引起災
害的動力來源之不同,分為表生性的和內源性的兩種。
【自然地質災害】又稱災害地質,由於自然地質作用所引起的災害。常見的有地震災害、火山災害、熱害以及海嘯、颶風、滑坡、雪崩、泥石流、地面沉降、流水的侵蝕與沉積等。災害是對人類環境而言,在沒有人煙的地區,這些自然地質作用雖也經常發生,但不形成災害。
【人為地質災害】人類在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對自然資源和環境帶來的破壞。主要包括過量抽汲地下水和采礦等原因引起的地面下沉;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誘發的地震;濫伐森林、過量開荒、破壞植被引起的洪水泛濫和地表沙化現象,
各類工程建築所導致的滑坡、坍塌、泥石流;工業三廢和化肥農葯等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和生態系統的破壞等。
『叄』 全球地質災害態勢及防治趨勢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地殼活動進入一個相對活躍期,再加上重大工程的開工建設等人類活動的影響,世界各國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地質災害威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日益增加。地質災害已經成為當代地球科學的熱點領域。本屆大會除了在「每日主題」報告會中專門設立地質災害專題外,還有多個討論會涉及地震、火山活動、海嘯(風暴潮)、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主要地質災害類型,其他災害如暴雨、洪水等氣象災害也被納入到地質災害專題。
縱觀本屆國際地質大會,與地質災害專題有關的地球科學熱點領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質災害調查檢測新技術和新方法
干涉雷達測量和差分干涉雷達測量技術作為快速、精確(毫米級)的獲取地形數據的技術,日益受到重視,有很多的研究都是利用這兩種技術開展滑坡監測和制圖。隨著GIS制圖和數據分析處理能力的日益增強,有限元理論的2D或3D模型應用於滑坡、崩塌等的穩定性計算和評價已經很普遍。安吉·梅瑞(Andrea Merri)等採用Flac3D軟體對義大利思特朗博利火山進行3D地質建模,從而分析不同岩漿構造狀態下應力—應變狀態的變化,並對岩漿流動狀態進行預測。英國地質調查局已將3D地質建模納入戰略科學計劃(2005~2010年),與1999年出台的戰略科學計劃相比,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從2D地質調查技術向3D地質調查技術轉變,例如「英國大陸的3D地學框架」和「海岸、大陸架和大陸邊緣的3D表徵」等研究計劃。隨著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目前甚至已經出現了4D理論。
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
地質災害早期預警系統不僅是一套技術設備,人類因素、社會元素和信息通信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挪威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頻發的國家(地區),於2005年成立Geo Extreme研究計劃,擬用4年時間對挪威今後50年地質災害情況進行評估。這個課題共包含4個研究模塊:模塊A主要目標是進行氣象參數與滑坡和崩塌之間的耦合性研究,為了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建立了包含滑坡和崩塌事件的資料庫;模塊B主要進行區域氣候前景預測,重點是進行降水和颶風等極端氣候事件研究;模塊C利用模塊A和B研究結果生成關於挪威將來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分布圖,這項模塊主要研究4個能代表不同氣候區域的關鍵區域;模塊D研究過去和預測將來由地質災害引起的經濟損失情況,主要因素有由自然災害引起的破壞和減災措施所需要的費用、經驗能力培訓、預案方面的變化以及對於政策制定者的影響。
三、地質災害風險管理
地質災害風險評估與管理一直是國際上倡導和推廣的減災防災有效途徑之一。「降低風險、增加防禦」是本次大會地質災害的主題,也是2008國際地球年的十個主要研究課題之一。本主題集中討論了4方面問題:①人類是如何改變了岩石圈、生物圈和自然景觀,並因此產生對人類生命和環境有害的變化並誘發地質災害,同時增加了社會對地球(地質、地貌和水文氣象)適應的脆弱性?②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方法和技術來評估人類和場地對災害的適應性,以及在全球范圍內我們該如何採用這些方法和技術?③在目前監測、預測和減災能力條件下,各地質災害類型之間相對比是什麼樣一種狀態,以及我們要採取什麼措施才能夠在短期內改變這種狀態?④在風險運用與政府(以及其他機構)掌握的對於每一種地質災害的風險、降低脆弱性措施及計劃(包括減災)之間存在什麼障礙?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主題致力於與其他國際組織中的各研究項目達到一個整體平衡,主要焦點在這些問題怎樣與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兵庫行動框架的五個行動主題相銜接。
四、重大地質災害應急系統
盡管本屆大會很少有地質災害應急系統研究方面的論文,但是在專題討論過程中,不少研究者都提及了這一問題。地質災害應急系統的建設主要是根據各地區地質災害發育特徵,開展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建設、防災減災演習和制定應急救災預案等。目前各國都有不同的地質災害應急辦法,但是在推廣應用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西爾弗斯特·哥利姆斯達爾(Sylfest Glimsdal)等對挪威西部Akneset地區的一個斜坡體進行研究後發現該斜坡體有一塊很大的不穩定塊體,如果這些不穩定塊體整體滑動,這個滑坡將會誘發海嘯,並會對這個海灣上的多個建築物造成破壞性損失,通過對斜坡體數字建模、波浪數字建模和進行2D和3D數字建模對斜坡體穩定性、海嘯的產生和傳播過程進行模擬分析,最終預測了海嘯。在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桑棗中學在地震發生後,只用了1分36秒,就組織2000多名學生下樓,全校師生無一人傷亡,創造了該次地震中的一個奇跡,這個奇跡的創造歸功於該校平時進行的消防防災演習和對建築物的修繕、加固。對於地震、海嘯等破壞力強的地質災害,也可以通過先進的地震、海嘯預警系統,提前發出警報,讓人員和車輛在海嘯到達之前轉移到安全地帶,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五、把地質災害風險性評估納入城市規劃和管理
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種地質災害成為制約城市發展規劃的消極因素,在城市規劃和管理中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工作。在本次大會上,有關學者介紹了所在國家(地區)的一些做法。英國是一個國土面積較小、海岸線狹長的國家,卻有非常多和正在增長的人口,對於土地利用方面的競爭一直很激烈,因此在一些可能遭受地面沉降、滑坡和洪水的地區進行土地利用和開發就有相當大的壓力,此外,還有一些被工業污染的土地需要進行改良和開發,在這些地區進行土地開發和建設時需要對這個地區的地質災害發育情況有較深入的了解。維克托·奧斯波夫(Victor Osipov)主要考慮莫斯科地質災害類型有滑坡、喀斯特、岩溶侵蝕過程和地下水洪流等,在地質災害發生過程評估的基礎上,繪制了莫斯科1∶5萬的地質環境現狀圖,並分析了根據市政規劃和職能分區的不同地質環境現狀的區域分布狀況,把莫斯科地區劃分為了非常不適宜地區、不適宜地區、較適宜地區和適宜地區等4類。
六、地質災害國際合作
盡管全球地質工作者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但地質災害仍然呈現大量增長趨勢。氣候的變化讓事態變得更加糟糕。2005年1月,由聯合國發起和建議在日本神戶通過了「2005~2025兵庫行動框架」。這項計劃有165個成員國討論通過,並且是截至目前在全球范圍內減少災難性自然災害最重要的文件之一。這項計劃明確了在世界各國及各國際組織應該採取什麼積極措施來達到較好的減災效果,另外,還闡明了世界減災委員會應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總之,這項行動計劃的基本觀點就是國際社會應該承擔起保護市民避免遭受災害的威脅。行動框架按地震、海嘯、滑坡和火山爆發等對地質災害進行了劃分,並且每類地質災害都有災難性事件的例子以及死亡率和經濟損失統計數據。在本項行動框架中,對合適的判別方法的重要性、風險減少措施(包括早期預警系統)、加強制度管理(包括建築物容納能力)等3個主要內容進行了更加詳細的討論。
由於國際科學理事會亞太地區辦公室所負責的地區人口佔世界大多數,並且因地質災害死亡的人數佔全球總死亡人數的80%,因此該辦公室決定創建一個關於地質災害和災難的科學計劃,該計劃初步考慮地震、洪水和滑坡等3種主要地質災害,目標是減輕自然災害。2002年提出了實施方案,後來這個方案發展成為全球觀測戰略8個主題之一,並由歐洲空間機構對外發布。2007年這項計劃又由法國地質礦產局改進。兵庫行動框架提出後,義大利、中國、日本等國家進行了相關的工作,2005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亞洲減災大會上,落實了兵庫行動框架,討論了十年內亞洲地區減災重點領域和區域合作內容。2007年第六屆亞洲工程地質災害區域會議在韓國首爾舉行,中韓之間簽訂了合作協議,對亞洲地區的地質災害合作研究進行了深入探討。2008年11月還將在日本東京召開國際滑坡會議,對相關問題開展進一步的探討。
(張永雙吳樹仁郭長寶張岳橋執筆)
『肆』 近期全球發生了哪些自然災害
一是西部地區地震頻發。一季度,我國大陸地區地震活動較為活躍,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6次,均發生在西部地區。其中,3月1日雲南滄源縣5.5級地震和3月30日貴州劍河縣5.5級地震損失較重,兩次地震震中均位於西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民房抗震能力差,災區群眾自救能力弱,災貧疊加導致災害影響加重。1月10日新疆阿圖什市5.0級地震、1月14日四川樂山市金口河區5.0級地震、2月4日西藏改則縣5.2級地震和2月22日新疆沙灣縣5.0級地震均給當地造成一定損失,引發社會關注。此外,3月14日安徽阜陽市4.3級地震造成2人死亡。據統計,一季度地震災害共造成27.2萬人受災,2人死亡,8.9萬人緊急轉移安置,近600間房屋倒塌,15.6萬間不同程度損壞,直接經濟損失27.6億元。綜合來看,災情總體偏重,其中緊急轉移安置人口、損壞房屋間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為2004年以來同期第二高值。 二是低溫雨雪多次來襲。一季度,全國大部多次遭受低溫雨雪天氣過程。其中,一季度東北地區雨雪過程頻繁,平均降雪量為14.8毫米,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4多,吉林、黑龍江大部積雪日數有10-20天,部分地區超過20天。1月8-11日,西南地區出現低溫雨雪天氣,雲南香格里拉最大積雪深度20厘米,雙江縣大文青平水庫最大降水量197.2毫米。1月27-31日和2月19-22日,我國中部和東部地區兩度出現大范圍雨雪天氣,給全國春運出行帶來一定影響。據統計,一季度低溫冷凍和雪災共造成276.8萬人受災,2人死亡,4000餘人緊急轉移安置;農作物受災面積236千公頃,其中絕收9.4千公頃;4000餘間房屋不同程度損壞;直接經濟損失24.7億元。綜合來看,災情總體偏輕,其中受災人口、農作物受災面積、絕收面積為2004年以來同期第二低值,直接經濟損失為第三低值。 三是風雹旱災時有發生。一季度,全國有11個省(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遭受風雹災害,損失主要集中於四川、貴州和雲南,西南3省農作物受災面積31.6千公頃,其中絕收4.2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4.1億元,佔全國風雹災害總損失的70%以上。去冬以來,北方冬麥區平均降水量45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近3成,河北、山西、甘肅等省部分冬小麥受旱,造成128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66.6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1億元。截至3月底,河北、山西和甘肅等地仍有作物發生輕度乾旱。 四是地質災害同比偏重。一季度,全國地質災害災情與2014年同期相比明顯偏重,造成的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有所增加。其中,3月19日廣西桂林市疊彩區岩石崩塌造成7人死亡,2人重傷,23人輕傷;1月23日,陝西漢中市留壩縣發生一起山體崩塌,造成2人死亡、2人受傷;2月14日,湖北恩施州利川市發生一起山體崩塌,造成2人死亡。
『伍』 2014年至今,世界上有哪些重大地質災害
火山爆發,泥石流,地震,海嘯,……
『陸』 21世紀世界范圍內大的地質災害有哪些
中國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7.1級地震死傷2183人另84人失蹤
2009年9月——2010年4月西南亢旱5省市受旱面積1億畝回 直接損失246億元答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8.0級造成68858人遇難,366586人受傷,失蹤18618人經濟損失8451億
2008年1月10開始 的雪災19個省級行政區均受到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影響,死亡60人;失蹤2人,緊急轉移安置175.9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7270.8千公頃;倒塌房屋22.3萬間,損壞房屋86.2萬間;直接經濟損失537.億元
2010年4月3日冰島火山噴發預計影響全球氣象2年
北京時間2010年2月27日14:34,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發生里氏8.8級特大地震死亡850人
2010年1月12日16時53分(北京時間13日5時53分)發生里氏7.0級地震遇難15萬預計達到20萬2009年甲流造成全球上萬人死亡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地震引發海嘯 規模:里氏9.0級 深度:30千米 震中:...超過51萬人受傷2003年全球非典造成近千人死亡、死亡率佔11%知道的基本就這么多了,
『柒』 21世紀世界范圍內大的地質災害有哪些
1北美黑風暴
2秘魯大雪崩
3孟加拉國特大水災
4黑色妖魔」鼠疫
5 喀麥隆湖底毒氣
6倫敦大煙霧
7百慕大地區神秘災難
8通古斯大爆炸
9智利大海嘯
10唐山大地震11汶川大地震
『捌』 地質災害在全球越來越頻繁,說明什麼
統計數據地震其實一直挺頻繁2010年初始,地球忽然狂躁不安起來。1月3日,索羅門群島發生7.1級地震;1月12日,海地7.0級地震;2月26日,琉球群島發生7.0級地震;10個小時後,8.8級智利大地震發生。就在我寫這篇稿子的時候,台灣又發生6.7級地震。地震這么頻繁,現在的地球是不是很不正常?地震其實挺頻繁通常認為,全球每年發生約500萬次地震,平均下來每天有1萬多個,只不過絕大多數不被人所察覺。據美國地震學聯合研究會統計,全球6級以上的強震平均每年近200次,7級以上的平均每年近20次,8級以上的平均每年近3次。地震級數越大,數量就越少。看看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所做的2000~2009年全球5級以上地震數量統計可知,每年的大地震數目沒有規律,但大致來說2007年倒可以算是其間地震較為頻繁的年份。2010年以來的地震數量並未顯示出數量上有異常,即使數目上有小差異,也不過是地震的隨機性所致。絕大多數地震都發生在板塊邊界,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其次15%分布在「歐亞地震帶」;還有5%在大洋中脊;最後約有10%分布在板塊內部。這是統計學上的規律性。但因為科學家們至今尚不清楚地震的產生機制和原理,所以下一次地震將在哪個地點和哪個時刻發生,尚無法准確預測。所以科學家又認為地震是隨機的。再來看看今年以來發生的幾次大地震,索羅門群島、琉球群島、智利都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海地也位於板塊邊界,因此這4次大地震的發生是完全合乎地學原理的,是正常的地震現象。再來點心理因素一些人認為:地震變頻繁了。其實地震還是那些地震,它有規律又隨機地發生著,但它從來不管降臨的地方是人煙稠密還是人口稀少。只不過,因為近年來發生在人口稠密的地區的大地震讓我們對地震比以前更關注了。2007年,全球8級以上地震達到了4次,是21世紀以來8級以上地震最多的一年。從數字上看,比較異常,但誰聽說過這些地震呢?當時誰可曾擔心過它的異常呢?至於國內的地震,誰還記得2001年11月14日發生在青海昆侖山的8.1級地震呢?這次地震是中國近半個世紀來最大的一次地震。但正因為它發生在人煙稀少的西部地區,人員財產傷亡小,所以未被大眾提及。從心理因素上看,這其實並不難理解。汶川地震造成的災難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陰影,人們對「地震」一詞高度敏感,開始注意各種與地震有關的信息,原本並無異常的地震,也因此看起來越來越密集。公眾在8.8級智利大地震後,產生種種猜疑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同樣一個地震,發生在環太平洋人口稀少的阿拉斯加地區,就未必會引來這么多強烈的反響了。2010年初的地震確是大地震,也產生了大災難。但大震未必有大災,小震也未必只能引發小災,關鍵在於地震發生在哪裡。地震活動是否異常,屬於地震的頻度的統計學問題,我們並不要因為關注的地震多了就理解為地震活動有異常,不可把災害頻發等同於地震頻繁。總的來看,目前的地震發生地點是正常的,頻度在統計學意義上也是正常的。在經歷了痛苦的汶川地震之後,我們比以前更加關心自己的棲息之地———地球了。中國雖不是地震最多的國家,卻是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我們在關心地震之際,掌握更多實用的地震應急知識,學習如何在地震中保護自己。大家好,對全球地震為何越來越頻繁這個問題,有太多的回答,但在我的看法中,我去不是那麼認為的,在地震越來越頻繁的時間中,自然災害也是接著的,地球中連接著太多的奧妙,自然中有地球的運轉,它們是不可缺少互助的,在大氣層保護的地球中人們可以自然的生存,在地球之外呢,在60年代初,沒有科學家的研究,沒有人們瘋狂的破壞,就沒有地震的頻繁,我的問題?地球的吸引力來自那裡,它是怎麼形成的?我在用鐵和磁鐵的試驗中發現,吸引力的形成,把鐵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然後在用磁鐵來吸,當它們之間的距離達到它吸引的穩定時 ,你在讓它們旋轉起來,在它們旋轉中,你會發現它們的互助之力,如果你把鐵或者磁鐵拿掉一點,它們就會搖動,如果把地球比喻成鐵,在把大氣層比喻成磁鐵,你會想到什麼呢。。。。。。地球要是在瘋狂的開發,早晚都要塔掉,地球中的含鐵在減少,大氣層在薄弱,當它們的力引減少到不可支持時,就是 地球毀滅的時間到了。。。。。。。。。。。。。。。。。。。。。。。。。。。。。。。。。。。。。。。。。。。。。。。。。。。。。。。。。。。。。。。。。</p>
『玖』 2000-2010全世界自然災害
在2000年至2009年間,全球共發生了3852起國家范圍內的自然災害事件,造成超過78萬人死亡,近20億人受到影響,所導致的經濟損失約為9600億美元。我要特別就以上數字強調兩點。首先,我們所統計的死亡人數僅局限於由災害事件直接導致的人員死亡,並不包括災難發生以後,由於傷口感染、疫病或者重傷不治等原因造成的間接死亡人數;其次,有關經濟損失方面的統計數據主要來源於發生災害的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有關信息非常有限,因為貧窮國家災民的財產價值通常被認為低得難以估算。因此,自然災害實際造成的損失要比我們的數據更令人震驚。" 過去十年裡,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災害事件是2004年發生的印度洋海嘯,當時導致了22萬6408人喪生;其次是2008年突襲緬甸的納爾吉斯強熱帶風暴,它造成了13萬8366人死亡;同年發生在中國汶川的大地震位列第三,死亡人數為8萬7476人;此外,2005年發生在巴基斯坦的大地震造成了7萬3338人死亡。事實上,在前10名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有7個都屬於地質災害。由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更佔到自然災害致死總人數的60%。" 11月7日,在海底太子港郊外一所名叫「諾言」的教會學校發生坍塌,一名男學生被壓在廢墟下奄奄一息。目前已造成至少30人死亡,不少人仍被埋在廢墟中。 9月7日,海地首都太子港遭受洪水侵襲,圖為聯合國維和部隊在洪水中艱難前行。此次熱帶風暴漢娜造成至少61人喪生。 2月1日,雅加達市中心的街道上,市民和車輛被困洪水中進退兩難。收到暴雨影響,周五印度尼西亞主要機場已經關閉,大約有40架國內航班被迫取消。 9月3日,海地西北部城市戈納伊夫變成一片澤國。海地公共安全部門3日宣布,海地因熱帶風暴「漢娜」死亡的人數已升至90人,其中受災最嚴重的戈納伊夫省有37人喪生。 8月20日,在印度尼西亞東爪哇省的拉蒙岸,挑水的村民走在乾涸的水壩上。該地區已遭受持續三個月的乾旱,當地居民嚴重缺乏潔凈水。 9月13日,颶風艾克侵襲了美國的加爾維斯頓和德克薩斯州,超過6000人死亡,城市成為廢墟。圖為一名被救居民擁抱美國空降救援隊隊員。 11月5日,在遭受洪水襲擊的帕洛波省,一名婦女哭著逃離家園。據悉蘇拉維西島有將近1000個家庭受到洪災影響。 8月21日,在尼泊爾東部的孫薩利,士兵們幫助轉移群眾。暴雨導致尼泊爾薩普塔克什河水上漲,致使附近約4萬村民流離失所。 2008年01月國際地震災害報道 : 1日本小笠原群島地區發生5.4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7年12月30日20時47分58.0秒,在日本小笠原群島地區(北緯27.3度,東經139.75度)發生5.4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2烏茲別克發生4.8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1月1日02時23分39.2秒,烏茲別克發生4.8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3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部地區發生里氏6.0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1月2日02時54分57.8秒,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部地區(南緯5.95度,東經146.85度)發生里氏6.0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4吉爾吉斯斯坦發生里氏5.7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1月1日14時32分30.5秒,在吉爾吉斯斯坦(北緯40.5度,東經72.85度)發生里氏5.7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5印度尼科巴群島發生4.9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1月6日04時01分57.2秒 在印度尼科巴群島(北緯5.6,東經94.55) 發生4.9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6希臘斯巴達附近發生6.5級地震 北京時間2008年1月6日13時14分,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中南部斯巴達附近發生里氏6.5級地震,目前沒有人員傷亡的報告。(新華網) 7瓜地馬拉6日上午發生里氏5.1級地震 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網站發布的消息,瓜地馬拉6日上午發生里氏5.1級地震,目前尚無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報告。 (新華網) 8美國俄勒岡海岸遠海發生6.3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1月10日09時37分19.4秒 在美國俄勒岡海岸遠海(北緯43.95度,西經127.3度) 發生6.3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雪災: 1月5日開始,伊朗遭遇10年來最嚴重的大雪襲擊,目前已造成21人死亡,88人受傷。 (新華網) 2008年01月國內自然災害報道: 1重慶遭受持續旱災 截止12月20日統計,大足、萬州、城口、秀山、酉陽、武隆等19個區縣的部分地區出現旱情,農作物受旱面積48.05千公頃, 15.4萬人、9.15萬頭大牲畜存在臨時飲水困難。 2重慶遭受持續旱災 截止12月20日統計,大足、萬州、城口、秀山、酉陽、武隆等19個區縣的部分地區出現旱情,農作物受旱面積48.05千公頃, 15.4萬人、9.15萬頭大牲畜存在臨時飲水困難。 (新華網) 3黃河寧夏段出現234公里流凌 從2007年12月28日起,黃河寧夏段的河面上開始出現流凌,截至2008年1月6日,黃河寧夏段累積流凌長度約為234公里,最大密度超過50%。 (新華網) 19:56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0秒,四川汶川縣發生7.8級大地震。據四川省地震災害和抗震救災最新進展情況通報,截止5月13日下午16點,四川省內災情為:死亡已超過12000人,受傷26206人,被埋9404人,損害房屋346萬間。 9月,颶風「艾克」狂襲得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海岸,掀起的滔滔巨浪淹沒了數百公里的陸地,百萬戶人家的電力供應被中斷,並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印度洪水泛濫已導致173人喪生;尼泊爾洪水和山體滑坡造成45人死亡;墨西哥東南部地區連降暴雨,多處河流水位暴漲引發洪水,受災人數近43萬;阿爾及利亞洪水泛濫至少30人死亡;海地因風暴災害造成793人死亡 10月,肯亞暴雨洪災致30萬人無家可歸;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貝里斯、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和瓜地馬拉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災,宏都拉斯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暴發洪水,約19萬3000人受到影響,初步估計有23人遇難。預計暴雨還將持續一、兩天。哥斯大黎加的降雨量已達到40年來的最高點。目前洪水已造成7人死亡,470個社區的9萬多居民受到影響。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和貝里斯也有共計5萬人受災。越南遭遇35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所引發的洪水 暴風雪襲擊美國中西部 致「總統山」關閉 11月:澳大利亞遭超強風暴襲擊20萬戶斷電數千房屋被毀;巴西洪災已致89人死亡 150萬人生活受影響;斯里蘭卡普降暴雨,洪水泛濫,致使37萬人撤離。本次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是北部港市賈夫納(Jaffna),共有6萬人無家可歸。 12月:法國中部地區從13日開始出現持續降雪,持續降雪造成供電設備嚴重損毀,導致法國中部多姆山、阿韋龍、洛澤爾、康塔爾、上盧瓦爾、科雷茲等6個省份的近10萬戶家庭供電中斷;哥倫比亞遭遇連續強降雨,5萬人無家可歸;美國遭受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暴風雪襲擊,給其經濟社會帶來較嚴重影響;12月12日,美國東北部地區的7個州遭受強暴風雪襲擊, 125萬戶居民和大量工商企業供電中斷,很多地區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同日,一向溫暖的美國南部地區也遭遇風雪襲擊; 緊接著,12月20日—24日,美國大部分地區又一次受到持續暴風雪侵襲。
『拾』 2008——2010年全球地質災害
海地 汶川 玉樹 智利 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