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質災害類型
㈠ 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海洋災害,生態環境災害分別包括哪些災害
地質災害,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版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權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氣象災害是指大氣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等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損害,自然災害會造成幾百萬元到幾百億元的損失,同時也會造成災害區內不計其數的傷亡人數。氣象災害是自然災害之一。主要包括亞洲熱帶風暴,中國沿海城市區域出現的台風、南方地區的乾旱、高溫、山洪、雷暴、中國北方的沙塵暴等。北美地區常見的颶風、龍卷風、冰雹、暴雨(雪)。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十分頻繁、災害種類甚多,造成損失十分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
海洋災害,是指海洋自然環境發生異常或激烈變化,導致在海上或海岸發生的災害。海洋災害主要有災害性海浪、海冰、赤潮、海嘯和風暴潮;與海洋與大氣相關的災害性現象還有「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台風等。
生態環境災害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應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沒的威脅。
㈡ 地質災害包括哪些災害地質災害中包括那些災害
比較常見地質災害共有12類、48種。它們是:1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2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4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6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7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8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9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化、淤泥觸變等;10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11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地下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㈢ 地質災害有哪些類型
它們是:1
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2
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
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4
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5
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6
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7
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8
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9
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化、淤泥觸變等;10
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11
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
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地下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致災地質作用都是在一定的動力誘發(破壞)下發生的。誘發動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為的。據此,地質災害也可按動力成因概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兩大類。自然地質災害發生的地點、規模和頻度,受自然地質條件控制,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人為地質災害受人類工程開發活動制約,常隨社會經濟發展而日益增多。所以防止人為地質災害的發生已成為地質災害防治的一個側重方面。
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進程,有的是逐漸完成的,有的則具有很強的突然性。據此,又可將地質災害概分為漸變性地質災害和突發性地質災害兩大類。前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等;後者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下工程災害等。漸變性地質災害常有明顯前兆,對其防治有較從容的時間,可有預見地進行,其成災後果一般只造成經濟損失,不會出現人員傷亡。突發性地質災害突然,可預見性差,其防治工作常是被動式的應急進行。其成災後果,不光是經濟損失,也常造成人員傷亡。故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對象。
㈣ 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哪些
我國地質災害種類齊全,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所進行劃分,常見地質災害共有12類、48種(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管理司等,1998)。它們是:
1、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
2、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
4、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
6、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
7、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
8、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
9、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等;
10、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
11、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地下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4)海洋地質災害類型擴展閱讀:
在所有的地質災害中,除地震災害外,崩、滑、流災害是最為嚴重的,其以分布廣、災發性和破壞性強,具有隱蔽性及容易鏈狀成災為特點,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緩變型地質災害發展迅速,危害愈來愈大,成為令人擔憂的地質災害。
從「成災」的角度看,中國地質災害的區域變化具有比較明顯的方向性,即從西向東、從北向南、從內陸到沿海地質災害趨於嚴重。這是因為雖然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幾乎覆蓋了中國大陸的所有區域,但由於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使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和破壞程度顯著不同。
東部和南部地區,人類活動頻繁而又劇烈,區內人口稠密,城鎮及大型工礦企業、骨幹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則損失慘重,另一方面,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與發展。而西部北部地區,雖然地質災害分布十分廣泛,但大部分地區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壞程度相對較低。
調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業發達地區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地質災害正由自然動力型向人為動力型發展,由點狀向帶狀、樹枝狀、片狀發展。
㈤ 我國地質災害有哪些類型
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地質環境中,如山脈、丘陵、平原、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礦產、專地形、屬地貌、地質結構等,當遭受到自然或人類的嚴重破壞,並造成地質環境惡化、人畜傷亡和物質財富的毀損時,稱為地質災害。地質災害的類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與地面沉降、地裂縫、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火災、水體污染。此外,還有鹽漬化、浸沒、海水倒灌、沖刷、沼澤化、淤積、崩塌、滑坡、泥石流、凍脹、冰融、熱害等。
㈥ 地質災害的分類
地質災害的分類方法較多,我國多採用《地質災害分類分級(試行)》(DZ 0238—2004)的分類體系。該分類體系是根據地質災害的成因和特徵劃分不同的地質災害類型,把地質災害按照災類、災型、災種三級層次進行劃分或歸類,即災類為第一層次,災型為第二層次,災種為第三層次,見表1-1。
1.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所劃分災類
地質災害分為地球內動力活動災害類、斜坡岩土體運動(變形破壞)災害類、地面變形破裂災害類、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類、河湖水庫災害類、海洋及海岸帶災害類、特殊土災害類、土地退化災害類共8類。
2.按成災過程的快慢劃分災型
從災害發生的過程來看,對人類影響最嚴重的是災害的活動過程。根據活動過程把地質災害劃分為突變形和緩變形。突然發生並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災害活動過程的地質災害為突變型地質災害。發生、發展過程緩慢,隨時間延續累進發展的地質災害為緩變形地質災害。
3.根據地質災害的特徵劃分災種
1)突變型地質災害包括19個災種:地震災害、火山災害、崩塌災害、滑坡災害、泥石流災害、地面塌陷災害、地裂縫災害、礦井突水災害、沖擊地壓災害、瓦斯突出災害、圍岩岩爆及大變形災害、河岸坍塌災害、管涌災害、河堤潰決災害、海嘯災害、風暴潮災害、海面異常升降災害、黃土濕陷災害、沙土液化災害。
表1-1 地質災害分類體系
2)緩變型地質災害包括15個災種:地面沉降災害、煤層自燃災害、礦井熱害、河湖港口淤積災害、水質惡化災害、海水入侵災害、海岸侵蝕災害、海岸淤進災害、軟土觸變災害、膨脹土脹縮災害、凍土凍融災害、土地沙漠化災害、土地鹽漬化災害、土地沼澤化災害、水土流失災害。
㈦ 什麼是海洋地質災害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和海洋工程建設的迅速發回展,由海答洋地質因素造成的災害事故也不斷發生。
據美國對海洋鑽井設備事故的統計,海洋平台損壞中的40%、海底管道損壞事故的50%是由於海底不穩定造成的;而由於海上風暴引起的損壞數只佔28%。在風暴破壞的平台中,究其根源,也大都與海底沉積物的不穩定有關,風暴只不過是外界誘發因素而已。
㈧ 地質災害分類
根據地質災害的成因和特徵劃分不同的地質災害類型。目前,有多種分類方案。這里主要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准《地質災害分類分級(試行)》(DZ0238—2004)的分類體系。該體系把地質災害按照災類、災型、災種三級層次進行劃分或歸類,災類為第一層次,災型為第二層次,災種為第三層次(表1-1)。
表1-1 地質災害分類體系
1.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所分類
地質災害分為地球內動力活動災害類、斜坡岩土體運動(變形破壞)災害類、地面變形破裂災害類、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類、河湖水庫災害類、海洋及海岸帶災害類、特殊土災害類、土地退化災害類共8類。
2.按成災過程的快慢劃分災型
災害對人類影響最嚴重的是其活動過程。根據活動過程把地質災害劃分為突變型和緩變型。突然發生並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災害活動過程的地質災害為突變型地質災害。發生、發展過程緩慢,隨時間延續累進發展的地質災害為緩變型地質災害。
3.根據地質災害的特徵劃分災種
(1)突變型地質災害包括19個災種
地震災害、火山災害、崩塌災害、滑坡災害、泥石流災害、地面塌陷災害、地裂縫災害、礦井突水災害、沖擊地壓災害、瓦斯突出災害、圍岩岩爆及大變形災害、河岸坍塌災害、管涌災害、河堤潰決災害、海嘯災害、風暴潮災害、海面異常升降災害、黃土濕陷災害、砂土液化災害。
(2)緩變型地質災害包括15個災種
地面沉降災害、煤層自燃災害、礦井熱害、河湖港口淤積災害、水質惡化災害、海水入侵災害、海岸侵蝕災害、海岸淤進災害、軟土觸變災害、膨脹土脹縮災害、凍土凍融災害、土地沙漠化災害、土地鹽漬化災害、土地沼澤化災害、水土流失災害。
㈨ 地質災害類別
目前,我國通用的地質災害分類方法有:
1)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所(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管理司等,1998):分為12類48種,分別是:
a.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
b.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c.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
d.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
e.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
.f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
g.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
h.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
i.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等;
j.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
k.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l.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2)按地質環境變化的速度分為突發性地質災害和漸(緩)變性地質災害。突發性地質災害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下工程災害等,發生突然,可預見性差,成災後果嚴重,不僅造成經濟損失,也常造成人員傷亡;漸變性地質災害,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土污染等,災害的發生是緩慢積累的過程,其發生緩慢,一般不會造成人員傷亡,但影響范圍廣,治理難度大,往往需要很長時間的修復。
㈩ 地質災害有哪些
自然災害包括哪些方面內容
主要包括乾旱災害,台風、暴雨、冰雹、沙塵暴等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以及重大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