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惠州工程地質

惠州工程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02 16:13:35

① 大亞灣北部地區工程地質特徵

李植庭1鍾廣見2黃家堅2

(1.廣東省台山市第六建築工程公司;2.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廣州,510760)

第一作者簡介:李植庭,男,1966年生,1987年畢業於湘潭礦業學院地質系,現工作於廣東省台山市第六建築工程公司,一直從事於工程地質工作。

摘要利用旁側聲納、淺層剖面探測等物探方法對大亞灣北部地區工程地質條件進行勘測,發現本區的工程地質條件具有淺層剖面記錄清晰,反射特徵明顯的典型性特徵。確定了三個反射界面R1、R2、R3,進行全區的追蹤閉合。R1界面特徵穩定,為強振幅的連續反射,除局部有沖蝕外,界面平直;R2振幅較強,連續性較好,有輕微起伏;R3為起伏變化較大的強振幅反射界面。測區底質基本屬於砂質粘土。

關鍵詞大亞灣工程地質旁側聲納淺層剖面砂質粘土

1區域概況

1.1地理位置

研究區位於惠州市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當地經濟主要以農業和漁業為主。東聯碼頭靠近海岸,在大亞灣的北部(圖1,馮志強等,1996),在鵝洲島北東部,港口泊位區在南海石化項目地點的南東部大約2km地方。

1.2地形和水深

大亞灣北部地區從海岸線往外,20~200m之間,標高在-10m以上。島的西部海灘平緩,水深為4~5m。

東聯碼頭位於大亞灣的北海岸。從澳頭河口至Fan He港,海岸線可以劃分為以下三段:①泥質岸線,從羅望角至岩前村;②礫砂和礫質岸線,從岩前村至李霞村;③砂質岸線(組成了海角和海灣),從李霞村至Fan He港。沿岸一般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台地、沖洪積平原和砂堤等。

1.3氣象和水文

根據霞涌氣象站得到的1992年1月至1993年1月數據,以及本次觀察的數據,盛行風主要為ENE—E方向,頻率為26%;下一個盛行風為SSE—SSW方向,頻率為22%。根據惠陽氣象局提供的數據,當地氣候為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受一股冷空氣流影響,在春季盛行近北風。當受強冷空氣流影響時,風速可達布倫福特5到6級,最大可達8到10級。在夏季和秋季,當受季節風影響時,盛行偏南風。當遇上熱帶風暴時,最大的瞬時風速(在3秒之內)可達40m/s。在5月和11月為台風季節,平均每年有11個台風天,最多一次記錄是1年達到26個台風天。

圖1區域位置圖

Fig.1Regional location map

最高氣溫為38.5℃,最低氣溫為0.7℃。在灣內每年平均氣溫為22.4℃和23.1℃。氣溫從4至6月增加很快,平均每月可增加大約3℃;氣溫從10至12月降低很快,平均每月可降低大約5℃。

平均最熱月份的平均相對濕度為86%;平均最冷月份的平均相對濕度為74%。

年最大降雨量為2646.2mm,年平均降雨量為1989.4mm,在一天中最大降雨量為490.3mm。

年平均有霧天數為17天,在一年中最多的有霧天數記錄為35天,有霧天主要在10月和3月。

年平均閃電天數為85天,在一年中最多的閃電天數記錄為120天。

潮汐為不規則半日潮,理論最低潮為平均海平面以下1.02m。潮汐特徵(在理論最低潮以上的基礎上):平均高潮面為1.67m,最高潮面為2.86m,平均低潮面為0.64m,最低潮面為-0.24m,最大潮差為2.68m,最小潮差為1.03m。

陸地或島嶼擋住了大亞灣,除了在SE—E方向的位置,大亞灣是朝向南海。但從開放海面涌進的海浪在這個地區消散掉了。

大亞灣潮流是不規則半日混合潮,從開放的海面進入灣內遭受了重大變化。在潮流涌進灣內,由於海岸和淺海地形影響,淺水影響是明顯的。當潮流涌進灣內時,漲潮持續時間逐漸減少,漲落范圍增加。結果,灣內湧起的波浪每天產生四次高潮和四次低潮。灣內殘留的潮流受到地形和風向的影響,灣內殘留的潮流速度(1~10cm/s)少於灣外(10~26cm/s)。

1.4研究程度

2000年以前完成的工作、現有的數據和資料如下:

岩土工程勘察資料於1992年11月完成鑽孔104個。物探資料調查面積26.5km2,淺地層剖面探測於1992年7月完成65km。

水文資料(表1)

表1水文資料

2測量和放樣

2.1測量坐標系、高程基準面

坐標系:東聯港水工碼頭、調頭區、棧橋、海堤採用大亞灣獨立坐標系,投影面為高斯平面。

高程基準面:採用理論最低潮面,該基準面與1956年黃海高程系的關系式如下:理論最低潮面高程值=1956年高程系高程值+0.82m。另外,本次用水準測量方法聯測了國家Ⅲ等水準點新稔11,求得了1956年黃海高程系與1985年國家高程基準的關系如下:1985年國家高程基準高程值=1956年高程系高程值+0.1399m。

2.2測量方法

Ⅳ等GPS控制網的布設和施測

定位

東聯港水工碼頭、調頭區、棧橋、海堤測量的定位採用DGPS方式進行,採用有GPS-RTK功能的GPS接收機,基準站設在NH2,它在測量船作業期間不斷向其發送差分信號。該方法的定位精度小於1m。

水尺設立及水位改正

採用NA2002電子水準儀按國家Ⅳ等水準的要求從BM2引測到米嶺村新GPS點NH3,然後引測至位於霞涌鎮附近的水尺1,位於東聯港區附近的水尺2和水尺3。

進行水上測量作業時,水位觀測每五分鍾觀測一次。

東聯港水工碼頭、調頭區、棧橋、海堤的水深測量採用水尺2及水尺3的水位數據進行改正。

地形測量採用GPS-RTK測量技術。東聯港水工碼頭的岸邊測至澳霞公路北側。

測量平面精度為10mm;高程精度為±2cm。

3數據採集和處理

東聯港區碼頭、調頭區及海堤的測線按50m×100m格網及25m×25m格網布置實施水深測量、旁側聲納探測及淺地層探測。50m×100m格網面積為1.734km2;25m×25m格網面積為0.467km2;岸邊陸域部分0.059km2,採用地形測量方法施測。

在野外作業期間,正值冬季,大亞灣海區通常吹3~4級的東北—東風,由於受到兩次寒潮的襲擊吹6~7級強風,測區內海況一般為輕浪,僅有幾天為中到大浪。測區潮位通常為0.5~1.5m,最大潮約為2.3m,最小潮約為0.6m。

3.1水深測量

水深測量採用挪威NAVTRONIC公司生產的NAVISOUND210型測深儀,換能器固定安裝在測量船的左舷,在大的測量船(騰龍3號)上,換能器吃水深度為1.1m,在小的測量船(惠東1036號)上,換能器吃水為0.4m。作業時工作頻率為220kHZ,量程設置為50m。測量的水深資料通過RS232串口傳輸到導航計算機並通過Hypack軟體與導航定位資料和波浪補償資料同時記錄,記錄時,每秒記錄9個水深資料,測深儀同時列印模擬記錄。記錄上的點由Hypack導航定位軟體按等距離方式控制列印,相鄰mark點之間的實際距離為50m。

聲速校正和換能器吃水校正是把校正聲速值和換能器吃水深度值輸入測深儀,由測深儀自動完成。

聲速校正工作在每天作業開始前和工作結束後各進行一次,校正聲速值由聲速剖面儀(SVP)測得,作業期間測得的聲速變化范圍為1504~1515m/s,每天所採用的校正聲速值為每天作業前所測得的聲速。為了保證測深資料的可靠性,每天都進行測繩測量水深,把繩測得的水深值與同一點經過換能器吃水校正和聲速校正後測深儀測得的水深值進行比較。作業期間每天的校正聲速值和測深儀測深與測繩測深對比。

資料整理時,根據換能器和定位天線的平面位置關系,對換能器的位置進行了修正,修正公式為:

△X=sprt(a×a+b×b)×cos(α-θ)

△Y=sprt(a×a+b×b)×sin(α-θ)

式中:a,b為定位儀天線相對於測深儀換能器的偏移量,a為平行於船舷的偏移量,b為垂直於船的偏移量。

θ=arctg(b/a)

式中:a為測量船前進方向的方位角,由定位儀測得的前後兩點的坐標確定。

原始記錄文件中,每一秒鍾測得一個坐標值(包括84坐標和大亞灣獨立坐標)和十個水深值,以及記錄了相應的時間和涌浪改正。繪圖所採用的數據是根據繪圖比例要求的點距對原始記錄坐標進行取捨,並取出對應的水深、時間、涌浪改正,生成坐標文件。

原始記錄文件中的水深值是沒有經過潮位及涌(pitch heave and roll)浪改正,該兩項改正在內業資料整理時進行,根據每一個坐標對應的時間加入潮位和涌浪改正。潮位資料由觀測水尺獲得,波浪改正資料由涌浪補償儀測量並記錄在原始記錄文件中。

3.2旁側聲納測量

海底圖像掃描採用美國klein公司生產的klein2000旁側聲納系統,作業時聲納拖魚放置於作業船左舷水下,拖魚電纜釋放長度約20m,工作頻率選用100kHz,量程選擇:東聯進出港航道中心線及基兩側掃測量程為200m。採用數字記錄並列印監視圖像,記錄上mark點由Hypck導航定位軟體按等距離的方式列印,相鄰mark點之間的實際距離為50m。

3.3淺層剖面測量

淺層剖面測量採用美國datasonic公司生產的SBP-5000淺剖面系統,作業時換能器放置在測量船右舷,水下1.4m處,工作頻率為3.5kHz,激發間隔為500ms,掃描寬度為100ms,採用模擬記錄,記錄上mark點由HYpack導航定位軟體按等距離方式控制列印,相鄰mark點之間的實際距離為50m。

在資料解釋過程中,依據所獲取的聲學圖像,結合東聯碼頭區本次的地質鑽孔進行地球物理解釋,確定各反射層的反射界面、各層的岩性,通過時深轉換,計算出反射層的厚度。時深轉換的速度模型及時深轉換尺。

單道地震剖面測量採用英國GeoAcoustics公司生產的Geopulse單道地震系統,作業時電火花震源,接收電纜均置於測量船左舷水下1m處,激發間隔1000ms,掃描寬度為125ms、相鄰Mark點距為50m。

4工程地質特徵

4.1水深測量

區內海底地形十分平坦,總體上是一個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的單一水下斜坡,水深最小的在測區西北部,僅為0.30m,測區內水深最大的位於東南部,達5.20m;水深等值線呈北東向展布,以4.0m的水深線為界,本測區可劃分為西北、東南兩個區塊;西北部海底地形變化稍大,水深0.3~4.0m,平均坡降為2.7×10-3。東南部海底地形變化則相對平緩,水深4.0~5.2m,平均坡降只有1.0×10-3

4.2旁側聲納

根據旁側聲納掃測資料顯示,並結合測區內的鑽井資料綜合分析,測區內的海底障礙物及底質分布特徵如下:

在本區的中西部有一片寬約400m,長約1300m的珊瑚礁灘呈北東向展布,經鑽孔揭示,珊瑚礁灘的厚度達到3.40m,該礁灘在聲納記錄上特徵十分明顯,清晰。該礁灘是本區的主要障礙物。

本區的北部區域,表面沉積物為粉細砂到中粗砂,經鑽探揭示,砂層的厚度達到3.25m。

本區南部區域,表面沉積物由淤泥和砂質淤泥組成,經鑽探揭示,本區南部區域的肥粘土厚度均大於3.Om。

4.3淺層剖面探測

層序劃分

本區的淺地層剖面記錄大部分比較清晰,反射特徵明顯,但是局部區域,特別是DL6線以北的淺水區段,淺層剖面的記錄面貌及反射特徵則相對比較模糊。根據橫穿K4、K5、K6……K10井的DZ11剖面,劃分出R1、R2、R3三個反射界面,並從已知到未知進行了全區反復的追蹤、對比和閉合。

R1界面平直,特徵穩定,為強振幅的連續反射,在測區的西北部淺水區段缺失。R2振幅較強,連續性較好,界面起伏明顯。R3為起伏變化較大的強振幅反射界面,在測區西北部淺水區段(珊瑚礁灘區),界面特徵比較模糊,斷續,連續性較差;在測區東南部界面特徵則比較清晰,連續性較好,在淺層剖面記錄上局部以尖峰狀、灰黑色反射團塊特徵產出(圖2、3)。

圖2淺地層反射剖面特徵

Fig.2Reflecting feature of Sub-bottom seismic profile

淺層結構

底質:根據旁側聲納和淺層剖面資料顯示特徵,並結合測區內的鑽探所揭示的結果。本區西北部的底質為粉細砂到中粗砂;測區中、西北部有一寬約400m,長約1300m的珊瑚礁灘呈北東向展布;其餘區域的底質基本上為淤泥—砂質淤泥。

R0—R1層的厚度

該層在淺地層剖面記錄上為淺灰色的近水平層,岩性均一,變化小;據分析,該層屬於全新統海相沉積地層,經區內鑽井揭示,該層為淤泥—砂質淤泥,厚度2.85~6.15m。

層Ⅰ的厚度分布具有西北薄,東南厚的特徵,厚度等值線大致呈北東向展布。層I的厚度變化從本區西北角往東南角呈逐漸增厚趨勢,厚度最小的位於本區西北角和西南角,只有2.0m;厚度最大位於測區東南角,達到7.0m。本區的其餘區段,層I的厚度變化都較小,平均厚度均在3.0~5.0m之間。

R3界面的深度(風化殼頂面深度):R3界面深度變化范圍較大,為4.0~22.0m,總體呈西北淺東南深趨勢。本區西北部R3界面深度為4.0~12.0m;本區中部R3界面深度為12.0~18.0m;深度等值線呈近東西向展布;本區東南部R3界面深度為18.0~22.0m,並以零星的低凹、凸起形態產出。

圖3淺剖地震解釋剖面

Fig.3Sub-bottom seismic interpreted profile

參考文獻

馮文科等.1988.南海北部晚第四紀地質環境.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馮志強等.1996.南海北部地質災害及海底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

何廉聲主編.1987.南海地質地球物理圖集.廣州:廣東地圖出版社

Engineering Geological Features On the North Part of Daya Bay

Li Zhiting Zhong Guangjian Huang Jiajian

(Guangzhou Marine Geology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By using geophysical methods of sonar and profiles,We have surveyed engineering geology in the north area of Daya Bay.We discovered three reflection interface:R1,R2,and R3.Reflection interface R1is a stable and flat surface;its amplitude is much strong and continuing.R2reflects a little unlation,a good continuing,and strong amplitude.R3reflects a very big unlation and great variation in amplitude.The seabed material is sandy clay.

Key Words:Daya Bay of South China SeaEngineering Geology SonarSubbottom seismic profileSandy clay

② 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和對工程危害程度的評述

一、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

深圳地區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有軟土地基不均勻沉降,岩溶地面塌陷,砂頁岩互層軟弱地層的崩塌、滑坡和對工程樁的影響,中生代晚期花崗岩中北西向斷裂對工程樁的影響,北東向斷裂對工程的影響。

二、對工程危害程度的評述

(一)軟土地基不均勻沉降對工程的影響

深圳灣沿岸、珠江口東岸的沙井-媽灣、鹽田港區、壩光西岸等地廣泛分布著淺海相或海-陸交互相淤泥、淤泥質黏性土、泥炭、泥炭質土等,一般厚度為5~10m,部分為10~16m,最厚達22 m,加上填海造地時填土為5~10m,總厚度為15~25m。軟土的特點是含水量高,壓縮性高、強度低、透水性差,具有流變性和不均勻性,其工程特性遠不能滿足建築物的變形和承載力及地面使用要求,必須進行加固處理。深圳地區近十多年來進行了皇崗口岸、福田保稅區、深港西部通道口岸、後海填海區、濱海大道及其北部填海區、前海灣填海區、銅鼓航道填海區、深圳國際機場、鹽田港填海區、壩光化工基地等大面積的填海造地,已經或將要填海總面積60km2以上,必須對厚5~22m的淤泥或淤泥質土進行加固處理,否則將會出現地基沉降或不均勻沉降,總變形量達軟土總厚度的20%~30%。目前填海造陸普遍採用的方法是先拋石擠淤或爆破擠淤形成海堤或隔堤,然後抽排海水,晾曬淤泥、鋪砂墊層、插塑料排水板,堆載預壓或強夯加固等方法處理。

工程實例一福田保稅區的賽意法(超大)廠區軟土地基不均勻沉降對工程的影響

該廠位於福田保稅區西部,地貌單元為海積平原,軟土厚度10~15m。在進行保稅區大面積軟基處理時,未對該廠區的軟基進行插塑料排水板,堆載預壓或強夯加固處理,直接進行樁基礎和上部建築物施工,建築物竣工後出現室內外地面不均勻沉降,造成室內隔牆嚴重變形開裂、設備傾斜下陷、室外道路嚴重下沉,管線變形斷裂,無法按期交付使用。經國內外岩土專家論證分析,認為是因樁間軟土未進行加固處理引起地面不均勻沉降。

工程實例二益田中學軟土地基不均勻沉降對工程的影響

益田中學位於益田村東側,地貌單元為海積平原、軟土厚度5~10m。設計建築地面採用攪拌樁處理,設計樁長均為14m,上部建築基礎採用樁基礎,以殘積土中下部或強風化岩為持力層。建築物竣工後,在使用的初期,禮堂、部分教室及連廊地面出現不均勻下沉、傾斜、開裂,無法按期提供使用。經檢測,部分攪拌樁未穿過淤泥層,樁底殘留淤泥1~3m,因淤泥的沉降變形引發部分地面下沉。

(二)岩溶及岩溶地面塌陷對工程的影響

深圳市龍崗區的橫崗、龍崗、坪地、坪山、坑梓、葵涌等地面覆蓋層下,廣泛分布有石炭系下統石磴子組灰岩、白雲質灰岩、大理岩,多為厚層狀、質純。分布面積100km2以上。可分為覆蓋型和埋藏型兩種,覆蓋型岩溶分布於橫崗-龍崗-坪地河谷平原,碧嶺-坪山-坑梓河谷平原和葵涌盆地中,覆蓋層厚度一般10~25m,部分5~10m,覆蓋層上部為第四系沖洪積粉質黏土,厚度8~20m,下部為含卵石礫砂,厚度1.0~5.0m。埋藏型岩溶分布於上述河谷平原的兩側及葵涌盆地周邊,埋藏於石炭系下統測水組砂頁岩的下部,多呈假整合接觸,即石磴子組海相灰岩形成後,地殼上升,灰岩露出地表,接受風化剝蝕,地表水的沖刷溶蝕,形成溶溝、溶槽、石芽、石筍和石柱等岩溶地貌,並在溝槽中堆積了坡積物。地殼又緩慢下降形成淺海,接受淺海相砂泥質沉積,形成測水組砂岩、頁岩、炭質頁岩、泥岩等互層。埋藏深度一般大於30 m。據大量工程場地岩土工程勘察資料,鑽孔見溶洞率為40%~80%,溶洞高度一般為0.5~3.0m,個別大於20m,可分為3~5層,上部溶洞大多為開口型,多被沖洪積或坡洪積含碎石粉質黏土全充填,分析可能屬溶溝或溶槽堆積。下部溶洞較小,多為閉合型,半充填,深部溶洞為無充填。沿斷裂帶溶洞更為發育,溶洞和溶蝕裂隙中含豐富的岩溶裂隙水,且一般連通性好,與地表水聯系密切。據志聯佳、龍躍大夏場地群孔抽水試驗,水位降深1.58~11.90m時,單井涌水量173.15~4968.00m3/d,滲透系數28.3~83.1m/d。

強岩溶發育區因地下岩溶和土層內土洞的不斷發育和抽取地下水,引發地面塌陷。從1990年起該區發生多起地面塌陷災害。例如:1990年冬在坑梓鎮深汕公路兩側約10km范圍陸續發生10餘處大小不一的突發性地面塌坑;人民大道塌陷約10m2,深5m,造成一輛正在行駛的汽車掉入坑內;田心村在建的四層民居的中心柱下突然塌陷,陷坑面積30 m 2,深度4 m。1992年3月4日晚,龍崗鎮巫屋村商業一條街剛封頂不到一個月的一棟三層樓的一角牆基突然塌陷,陷坑直徑3 m,1994年6月龍崗鎮盛平村一棟施工到三層的宿舍樓,突然倒塌,造成數十人傷亡。

上述強岩溶發育區為建設用地適宜性差區,被判定為不適宜建高層、超高層建築區,如要興建高層建築則地基處理難度大,處理費用相當高。

工程實例一 龍崗中心城志聯佳大廈岩溶塌陷對工程的影響

志聯佳大廈原設計地上27層,地下2層,採用挖孔樁基礎,先挖兩層地下室基坑,再進行挖孔樁施工,基坑挖至沖洪積含卵石礫砂層時涌水量並不大,可用明溝及集水井和常用水泵排除。當各挖孔樁至灰岩頂板時則涌水,水頭高約4m,一般涌水量5~20m3/h,最大50m3/h,整個基坑總涌水量大於3000 m 3/d,基坑很快被水淹,深約4 m。後採用封閉式降水井方案,在基坑周邊布置18口大口徑降水井,19個觀測井,先進行試驗性抽水試驗,最大水位降深7.5m,觀測井水位降低1.58~4.96m,平均3.72m,涌水量4968.0m3/d,降落漏斗半徑約40m。然後選5口降水井,採用大排量水泵同時抽水,21個觀測井,水位降低5.9~11.9m,平均8.28m,觀測井水位降低1.71~7.58m,平均5.95m,總涌水量10841m3/d,平均單井涌水量2168.26m3/d,降落漏斗半徑50m。數天後,基坑底及降水井周圍出現5處地面塌陷,塌陷面積0.84~14.8m2,體積0.72~36.0m3。為了將地下水位降下去,滿足挖孔樁施工要求,持續降水近一個月,每天排水量保持在11000m 3/d左右,後來引發場地南部800m處的西瓜鋪村中道路突然塌陷,直徑約15m,深度大於3m,四周30~40m范圍內的房屋出現不同程度裂縫和傾斜。在村民集體向龍崗區政府強烈要求下,區建設局下令志聯佳大廈停止降水。就此宣告志聯佳大廈人工挖孔樁失敗,直接經濟損失400多萬元人民幣,間接經濟損失難於估量,延誤工期1年多。此後龍崗區政府一直未批准過在龍崗中心區(強岩溶發育區)超過20層的建築物。

工程實例二 深圳市東部供水地下干線橫崗西坑段地面塌陷對工程的影響

深圳市東部供水網格干線工程用於統籌解決深圳市的缺水問題,是深圳市城市供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取水點設在東江的惠州市東部水口鎮,經惠陽縣的馬安、永湖、秋長、至龍崗區坑梓,引入松子坑水庫。干線起點在松子坑水庫11號壩下部,終點為南山區的西麗水庫和寶安區的鐵崗水庫。輸水建築以隧洞為主,全線採用重力流輸水方式。一號隧洞從碧嶺谷地南緣湯坑村附近進洞,在深圳水庫沙灣大望橋北側出洞,全長17958m。隧洞斷面凈寬4.2m,凈高5.3m。隧洞穿越橫崗鎮西坑村北側,該段地面標高82.0m,設計隧洞底板標高40.2m,埋深42.0m。隧洞頂部地層自上而下為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砂卵石層,厚度1.3~11.2m;上更新統沖洪積含礫粉質黏土,厚度2.9~23.8m;石炭系下統測水組絹雲母片岩、泥質粉砂岩風化殘積土;石炭系下統石磴子組大理岩化灰岩或大理岩,西坑段隧洞位於灰岩部位。一號隧洞由東向西掘進至西坑村東北部F38斷裂破碎帶時(2000年5月3日)洞內突然涌水,涌水量約200 m 3/h。因大量地下水被排出地表,引起西坑老屋村水井水位大幅下降或乾枯,大面積地面下沉開裂,民居牆壁傾斜開裂,一處民居突然倒塌,地面塌陷、陷坑直徑大於4m,深度不詳,總變形面積約7.3×104m2,地面普遍下沉2~5cm。塌陷出現在晚上,「轟」的一聲巨響,振動新老屋村幾平方公里范圍,當地居民以為是發生地震。村、鎮領導立即將老屋村村民緊急疏散,撤離到高處空曠地帶,涌水事件震動了省、市政府各部門及大、小報媒體。市領導責令市水務局邀請在深圳的地質專家,研討涌水原因和處理方法。並請深圳市勘察研究院對西坑盆地隧道段和老屋村受影響范圍進行詳勘,布置鑽孔46個,群孔抽水試驗2組,隧道段鑽孔結合跨孔CT進行探測。請深圳市地質建設工程公司進行地表地質測繪和地面物探。總勘察費用80多萬元人民幣,隧洞停止施工長達半年以上,後採用徑向全斷面小導管超前注漿加固的堵水方法,逐段掘進,獲得成功。直接經濟損失近千萬元人民幣,延誤工期近一年。

(三)軟弱地層的崩塌、滑坡對工程的影響

深圳市龍崗區的橫崗、平湖、龍崗、坪地、坪山、坑梓及葵涌鎮等廣泛分布的石炭系下統測水組泥質粉砂岩、石英砂岩、泥岩、頁岩、炭質頁岩互層。地貌單元一般為低丘陵或殘丘谷地。當道路建設和開發建設用地的削坡坡度大於30°時則極容易出現崩塌或滑坡,多為順層(順層面或裂隙面)崩塌或滑坡,支護治理很困難,工程費用高,且難於根治,在台風暴雨季節極易復發。

工程實例 深圳市龍崗區坑梓街道北通道市政工程的主道和匝道路塹邊坡,分東西兩側邊坡,坡長180m,坡高12~42m,分3~5級,每級高約8m,坡角45°~60°。除坡頂有薄層坡殘積土層外,均為強-中風化泥質粉砂岩、泥岩、頁岩、炭質頁岩互層。在道路建設中已採用漿砌石格構梁+植草進行支護。在交付使用前又出現多處崩塌及滑坡(圖2-2-17至圖2-2-20)。崩塌及滑坡長15~24m,高10~15m,厚2~3m,總體積300~500m3,多為順層或順裂隙面滑動或崩塌。

圖2-2-17 北通道匝道區東側邊坡崩塌

圖2-2-18 北通道匝道區西側邊坡崩塌

圖2-2-19 北通道匝道區東側邊坡順節理面崩塌

圖2-2-20 北通道主道路塹北段沿炭質岩崩塌

(四)石炭系下統測水組砂頁岩對工程樁的影響

深圳市龍崗區大面積分布石炭系下統測水組石英砂岩、泥質粉砂岩、泥岩、頁岩和炭質頁岩互層。因各種岩性的礦物成分不同,其風化程度相差懸殊。石英砂岩難於風化,一般呈中風化狀態,泥質粉砂岩呈強風化狀態;泥岩、頁岩、炭質頁岩容易風化,多呈泥狀、土狀軟弱夾層,相互組成軟硬互層。軟岩風化深度大,深達百米,硬夾層難於風化,呈中等風化夾層。有的場地地表就見到中風化石英砂岩,但鑽穿後數米,甚至上百米見不到中風化地層,造成一棟建築物的樁長相差很大,甚至找不到穩定的中風化地層。

工程實例 深圳市龍崗區歐景花園三期10、11號樓石炭系下統測水組砂頁岩對工程樁的影響

歐景花園三期10、11號樓位於龍崗區中心城,龍崗區人民醫院與婦幼保健院之間,建築物高度為地上17~28層,地下3層的商住樓。場地原始地貌為殘丘坡地。地層岩性:①第四系殘積粉質黏土,層厚3.05~36.00m,由炭質粉砂岩、頁岩風化殘積而成,普遍夾強—中風化石英砂岩;②石炭系下統測水組炭質粉砂岩、頁岩全風化帶,厚度4.00~15.70m,夾較多強—中風化石英砂岩薄層;③強風化炭質粉砂岩、頁岩,厚度3.20~36.00m,夾中風化石英砂岩;④中風化炭質粉砂岩,厚度2.30~20.10m,層頂埋深0.00~39.00m;⑤微風化炭質粉砂岩,揭露厚度1.74~13.30m,頂板埋深3.20~40.80m;⑥石炭系下統石磴子組灰岩,層頂埋深14.00~55.00m。場地處於構造小背斜的軸部,背斜軸為北東向。場地屬埋藏型岩溶區,其軸部埋藏淺,場地東西兩側(兩翼)埋藏深,由軸部向兩翼逐漸加深,深達55.00m以下。兩翼岩層傾角約75°,且地層撓曲現象明顯。灰岩中岩溶發育,其中有13個鑽孔見溶洞,洞高0.60~5.40m,大部分為無充填溶洞。

該工程採用沖孔樁基礎,以微風化灰岩或微風化炭質粉砂岩作持力層,施工前進行了施工勘察,基本上採用一樁一孔,復雜部位為一樁2~3個超前鑽孔。發現同一根樁各超前孔見微風化灰岩頂板埋深一般相差1~3m,多者相差5.0~7.2m;見微風化炭質粉砂岩頂板埋深相差12.6~13.4m。說明同一根樁的微風化灰岩或微風化炭質粉砂岩頂板埋深相差懸殊,起伏變化很大,極難將樁端嵌入穩定完整的微風化基岩中。各樁在終樁時均檢驗岩樣後才下鋼筋和澆灌混凝土。達到規范規定的齡期後才進行鑽心法抽心檢測,檢查結果發現樁身混凝土質量完好,但有40多根樁的樁底持力層沒有達到設計持力層(微風化灰岩或微風化炭質粉砂岩)要求,甚至部分樁底基岩仍為強風化或全風化炭質粉砂岩。後採用補樁處理,基本上是一根不合格樁補二根樁,增加基礎費用200多萬元人民幣。綜上所述,證實在石炭系下統測水組砂頁岩分布區不適宜採用端承樁和以微風化砂岩夾層為持力層,宜採用摩擦樁或摩擦端承樁,應盡量採用天然地基基礎或復合地基,以避開下伏灰岩強岩溶發育帶對基礎的影響。

(五)中生代晚期花崗岩中的北西向斷裂對工程樁的影響

中生代晚期花崗岩中的北西向斷裂一般規模較小,且多被第四系掩蓋,地表很難見到露頭,但對山間溪谷有較明顯的控製作用。斷裂走向多為北西30°~50°,大部分傾向北東,個別傾向南西,傾角60°~75°。該組斷裂形成於晚中生世以後和喜馬拉雅期,幾乎切截了北東向和東西向斷裂,水平斷距一般50~200m,多屬張扭性斷裂,構造岩為壓碎岩、碎裂岩、角礫岩夾薄層糜棱岩,視厚度10~35m,為富水斷裂。構造岩風化強烈,上部為土狀,中部為砂礫狀,下部為碎石狀。斷裂破碎帶部位中、微風化岩埋深比斷裂兩側正常基岩埋深大10~35m,對高層建築工程樁持力層選取造成很大困難,且施工難度大,造價高。

工程實例一 深圳市國通大廈(原名無線大廈)北西向斷裂對工程樁的影響

國通大廈位於深圳市福田區濱河大道與新洲二路交匯處的西南側。設計建築為四足鼎立的單體塔樓,主塔樓43層(其中地下3層),正方形、邊長45m×45m,框架結構,基礎砌置深度10m,單位荷重7500kN,屬一級建築物,對差異沉降敏感;副樓9層,矩形,框架結構,基礎砌置深度5m,單位荷重180kN。場地地貌為殘丘坡地,地面標高7.10~10.10m,下伏基岩為中生代晚期粗粒花崗岩。據詳勘資料,主樓微風化花崗岩頂板埋深大部分地段為32.5~46.9m,標高-22.17~-38.3m。主樓的西南角見北西向斷裂破碎帶,斷裂傾向南西,傾角約65°,構造岩為壓碎岩,角礫岩夾薄層糜棱岩,厚度11.0~17.3m,鉛直厚度24.3~38.2m,構造岩中可見綠泥石化和擠壓現象,構造岩自上而下可分為土狀、礫狀和塊狀。主樓基礎設計為人工挖孔樁,90%樁端以微風化岩作持力層,有效樁長23.0~36.5m,西南角位於斷裂破碎帶之上,完整基岩埋深81.0m,地下室底板以下埋深為71.0m,無法採用人工挖孔樁。經勘察、設計單位論證,借鑒已建成高層建築在構造岩中的成樁處理經驗,將西南角的樁端置於礫狀構造岩之上,樁長40.0~45.0m,礫狀構造岩的樁端承載力標准值取3700kPa。主樓西南角可節約樁長25~30 m,節約基礎投資數百萬元人民幣。建築物早已建成,安全使用近10年,主樓四角沉降量12.0~15.0mm,相差3.0mm,核心筒沉降量13.8~19.7mm,相差5.9mm,絕對沉降量及沉降差均滿足規范要求。

工程實例二 深圳市福田區賽格群星廣場北西向斷裂對工程樁的影響

賽格群星廣場位於深圳市華強北商業街北部,華強北路與紅荔路交匯處的東南側,建築物由一棟40層寫字樓及兩棟32層商住樓組成,裙樓4層,局部8層,設3層地下室,基礎埋深14.5m,建築結構採用框剪-核心筒結構。建築結構荷載大且差異大,單柱單樁荷載10000~152500 kN。場地地貌為殘丘坡地,地面標高13.1~14.5m,下伏基岩為中生代晚期粗粒花崗岩、微風化基岩頂板埋深一般為27.5~38.8m,標高-14.0~-34.8m。寫字樓西側受北西向斷裂影響,微風化基岩頂板埋深50.8~60.5m,標高-36.9~-46.6m,微風化基岩面與一般地段微風化基岩面相差22.9~11.8m,構造岩厚度10.0~14.2m。設計採用人工挖孔樁基礎,一般樁端以微風化岩作持力層,寫字樓西側樁端以礫狀構造岩帶作持力層,取樁端承載力標准值3500kPa,經設計計算可滿足單樁承載力及布樁要求,縮短了樁長,節約了基礎投資400萬元人民幣。建築物已建成使用7年,沉降量20~32mm,建築物東西端沉降差6mm,絕對沉降量及沉降量差均滿足規范要求。

③ 廣東省地質單位有哪些

廣東省主要地質專業單位(廣東省地質學會理事單位)一覽表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51號

廣東省物料實驗檢測中心

郵編:512026

韶關市新華南路

廣東省礦產應用研究所

郵編:516008

惠州市古塘坳鵝嶺南路101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3地質大隊

郵編:524018

湛江市椹川大道南20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4地質大隊

郵編:512023

韶關市北江路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5地質大隊

郵編:512023

韶關市工業西芙蓉二路嘉興樓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6地質大隊

郵編:526020

肇慶市端州梅庵路9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19地質大隊

郵編:515021

汕頭市護堤路30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22地質大隊

郵編:514089

梅州市環市路地質大廈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23地質大隊

郵編:516300

惠東縣平山鎮廣汕路107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56地質大隊

郵編:529000

江門市河南中沙41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57地質大隊

郵編:524033

湛江市椹川大道北88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水文工程地質一大隊

郵編:519000

珠海市香洲區梅華東路

廣東省珠海工程勘察院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新華鎮秀全大道59號

廣東省地質物探工程勘察院

郵編:518023

深圳市寶港路7號

深圳市地質勘查局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

廣東省地建集團

郵編:528000

佛山市衛國路43號

廣東省佛山地質局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

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郵編:510510

廣州市沙河五仙橋

廣東省工程勘察院

郵編:510510

廣州市廣花路石柱嶺大街34號

廣東省地質工程公司

郵編:510510

廣州市沙河五仙橋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探礦機械廠

郵編:510620

廣州市體育東路160號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

郵編:510620

廣州市體育東路160號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

郵編:510030

廣州市豪賢路193號

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

郵編:517000

河源市長安路73號

河源市國土資源局

郵編:510510

廣州市沙河五仙橋

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

郵編:510440

廣州市白雲區新市嘉禾園壇嶺路200號

廣州市地質調查院

郵編:510663

廣州市天河東圃

廣東省食品葯品學校

郵編:524057

湛江市坡頭區22號信箱

中海石油湛江分公司

郵編:510663

廣州市天河區燕嶺路89號燕僑大廈1404號

廣州泰峰地質環境咨詢有限公司

郵編:510630

廣州市天河北路鴻翔大廈B座2505室

廣州雲金地數碼科技公司

郵編:510060

廣州市環市東路348號(東)

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075

廣州市環市東路477號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郵編:510440

廣州市白雲區嘉禾地質大院

廣東煤炭地質局

郵編:511515

韶關市曲江縣犁市鎮

廣東煤炭地質局201勘探隊

郵編:512143

清遠市小市北江三路

廣東煤炭地質局202勘探隊

郵編:510034

廣州市越華路116號

廣東省煤炭工業總公司

郵編:514500

興寧市城鎮106號區

廣東省煤炭工業總公司四望嶂留守處

礦山安全技術事物有限公司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濱湖路1號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

郵編:512026

韶關市63信箱

核工業290研究所

郵編:528133

佛山市三水區河口文塔西路11座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91大隊

郵編:510800

河源市18號信箱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92大隊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花城路48號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93大隊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濱江大道1號

廣東省核力工程勘察院

郵編:512028

韶關市芙蓉北路64號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

郵編:510075

廣州市環市東路477號

中國石化新星石油廣州公司

郵編:510275

廣州市新港西路135號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郵編:510640

廣州市五山1131信箱地化所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郵編:510301

廣州市新港西路164號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郵編:510070

廣州市先烈南路81號

廣東省地震局

郵編:510403

廣州市機場路111號

中國建材地勘中心廣東總隊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雲山大道賓館新村二棟

廣東省化工地質勘察院

郵編:510170

廣州市荔灣路陳家祠道48號

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東環路4號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院

郵編:512026

韶關市新華北路126號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2隊

郵編:526040

肇慶市明珠路26號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3隊

郵編:516023

惠州市小金口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8隊

郵編:510600

廣州市東風東路846號

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611

廣州市天壽路沾益直街19號

中水珠江規劃勘測設計有限公司

郵編:510631

廣州市石牌

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系

郵編:510405

廣州市番禺大學城外環西路230號

廣州大學地理學

郵編:528000

佛山市江灣一路18號

佛山科技學院旅遊與資源環境系

郵編:510070

廣州市先烈中路100號

廣州地理研究所

郵編:510060

廣州市建設二馬路23號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230

廣州市前進路157號

廣州四航工程技術研究院

郵編:510631

廣州市五山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郵編:518026

深圳市福中路15號市勘察研究院

深圳市地質學會

郵編:518028

深圳市福田區上步中路深勘大廈410

深圳市勘察測繪院

郵編:518026

深圳市福田區福中東路15號

深圳市勘察研究院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49號8樓

廣東省黃金公司拓展部

郵編:510030

廣州市越華路116號

廣東省重工建築設計院

郵編:511400

廣州市番禺市橋橋興路29號

番禺區城市建築設計院

郵編:515500

揭陽市北環路8號

揭陽市建築設計院

郵編:512028

韶關市曲江縣沙溪凡洞

廣東省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

郵編:512129

韶關市曲江縣沙溪

廣東省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地測分公司

郵編:512325

韶關市凡口

廣東省凡口鉛鋅礦坑口地質科

郵編:510510

廣州市天河區天源路808號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④ 安徽惠洲地質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 2006年9月7日,公司前身安徽惠洲地下災害研究設計院成立。 2014年8月29日,公司依法整體變更設立為內安徽惠洲地質容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9月24日,股份公司領取了合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的340106000008490號《營業執照》。
法定代表人:周官群
成立時間:2006-09-07
注冊資本:2065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40106000008490
企業類型: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安徽省合肥經濟開發區桃花工業園湯口路41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