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常見隧道地質災害

常見隧道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02 08:29:01

⑴ 我國常見的主要地質災害有哪幾種

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⑵ 隧道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隧道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1.隧道掘進中的超欠挖
現象:隧道在掘進開挖過程中,發生上、下、左、右輪廓超標。

原因分析:測量不準,放線偏差較大;布孔位置偏差較大;炮孔鑽眼過程中孔眼不直發生斜孔超限;爆破參數選擇有誤,裝葯量過多或不合理。

防治措施:保證測量工作的換手復核制;精確計算爆破參數,正式進洞前進行工藝試驗,地質條件變化時及時調整有關參數;鑽孔過程中控制孔眼位置及其方向。

2.隧道噴射砼脫層隆起

現象:砼噴射層與岩面不粘結,砼噴層之間粘結不好。

原因分析:受噴面松動岩石未清除;受噴岩面浮碴雜物未用壓力風、壓力水沖洗或沖洗不徹底;受噴面滴水、淋水、集中出水點未處理;間隔噴砼前一層噴面未用風、水清洗浮碴。風壓與噴射距離不協調。
防治措施:清除松動岩石,清除受噴面浮碴雜物;對噴水、淋水、集中出水點的受噴面採用鑿槽、埋管進行引導疏干處理;噴射砼前進行試噴,確定風壓與噴射距離之間的協調關系。
3.隧道錨桿拉力不足

現象:錨桿安裝不牢固、抗拔力不夠。

原因分析:錨固長度不夠;砂漿灌注不飽滿;砂漿包裹錨桿厚度不夠或根本沒有;孔眼內雜物沒有處理干凈;孔眼深度同錨桿長度不配套。
防治措施:鑽孔直徑應與錨桿直徑相配套;嚴格按設計孔深鑽孔;壓漿前用壓力風及壓力水沖凈孔眼;錨桿除銹、矯直,安裝時確保錨桿與孔眼中心線在同一直線上;孔內注漿從孔底開始,均勻連續進行,中途不得中斷;採用早強葯包裹錨桿時,處理後的錨桿外徑應與孔眼直徑配套。

4.隧道襯砌砼麻面

現象:砼表面缺漿、粗糙、凸凹不平,但無鋼筋和石子外露。

原因分析:模板表面在砼澆築前未清理干凈,拆模時砼表面被粘損;未全部使用鋼模板,夾雜其他類型模板;模板表面脫模劑塗刷不均勻,造成砼拆模時發生粘模;模板拼縫處不夠嚴密,砼澆築時模板縫處砂漿流走;砼振搗不夠,砼中空氣未排除干凈。

防治措施:模板表面認真清理,不得沾有干硬水泥砂漿等雜物;全部使用鋼模板;砼脫模劑塗刷均勻,不得漏刷;振搗必須按操作規程分層均勻振搗密實,嚴防漏搗,振搗手在振搗時掌握好止振的標准:砼表面不再有氣泡冒出。
5.隧道襯砌砼蜂窩

現象:砼局部酥鬆,石子間幾乎沒有砂漿,出現空隙,形成蜂窩狀的孔洞。

原因分析:砼配合比不準,原材料計量錯誤;砼未能充分攪拌,和易性差,無法振搗密實;未按操作規程澆築砼,下料不當,發生石子與砂漿分離造成離析。漏振造成蜂窩;模板上有大孔洞,砼澆築時發生嚴重漏漿造成蜂窩。

防治措施:採用電子自動計量拌和站拌料,每盤出料均檢查砼和易性;砼拌和時間應滿足其拌和時間的最小規定;砼下料高度超過2m以上應使用串筒或滑槽;砼分層厚度嚴格控制在750px之內;振搗時振搗器移動半徑不大於規定范圍;振搗手進行搭接式分段,避免漏振;仔細檢查模板,並在砼澆築時加強現場檢查。

6.隧道襯砌砼孔洞

現象:砼結構內有空隙,局部沒有砼,或蜂窩巨大。

原因分析:鋼筋密集、預埋件密集,砼無法進入,無法將模板填滿;未按順序振搗砼,產生漏振。砼坍落度太小,無法振搗密實。砼中有硬塊或其他大件雜物,或有其它材料、工具、用具落入;不按規定程序下料,或一次下料過多,來不急振搗造成。

防治措施:粗骨料最大粒徑應滿足規范要求;防止漏振,專人跟班檢查;保證砼的流動性符合現場澆築條件,施工時檢查每盤到現場的砼,不合格堅決廢棄不用;防止砂、石中混有粘土塊或冰塊等雜物;防止雜物落入正澆築的砼中,如發現有雜物應馬上進行清理。

7.隧道砼露筋

現象:鋼筋砼結構內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露於砼表面。
原因分析:鋼筋尺寸大於設計,局部有緊貼模板現象;砼澆築振搗時,鋼筋墊塊移位或脫落造成鋼筋移位緊貼模板;鋼筋砼結構斷面較小,鋼筋過密,如遇大骨料卡在鋼筋上,砼將不能裹住鋼筋造成露筋;砼拆模過早,模板將砼帶落造成露筋。

防治措施:綁扎鋼筋前,認真檢查鋼筋幾何尺寸,不符合要求的一律返工;墊塊按一米間距梅花狀布置,鋼筋密集處應加墊;砼配比中的粗骨料最大尺寸應附合規范要求,並在收料時嚴格控制;砼拆模嚴格執行規范規定強度。

8.隧道襯砌砼缺棱掉角

現象:砼結構直邊處、稜角處局部掉落,有缺陷。

原因分析:砼澆築後養護不好,邊角處水分散失嚴重,造成局部強度低,在拆模時造成前述現象;模板在折角處設計不合理,拆模時對砼稜角產生巨大應力;拆模時野蠻施工,邊角處受外力撞擊;成品保護不當,被車或其他機械刮傷。

防治措施:加強養護工作,保證砼強度均勻增長;設計模板時,將直角處設計成圓角或略大於90°;拆模時精心操作;按成品防護措施防護,防止意外傷害。
9.隧道滲漏水

現象:隧道襯砌後出現滲漏水。

原因分析:混凝土抗滲能力差;防水板焊接不緊密;排水管堵塞;施工縫處理不好。

防治措施:採用高性能砼,控制水泥用量,增強砼自身防滲能力。襯砌防水材料必須進行試驗,確定合格後使用,防水板吊掛安裝要嚴格控制操作程序及工藝標准,做到平順,松緊適宜,圍岩表面突出物體必須清除,防水板連接採用熱溶焊接,確保連接強度。鋪設環、縱向排水管時嚴格按操作規程施工,同時可根據水量大小進行適當調整,水大時可加大鋪設密度,同時做好排水管的保護工作,防止砂漿滲入堵塞,並用橫向排水管引至排水溝,保證排水暢通。
各種類型的施工縫均採用鋼絲刷將接縫處的砼面刷毛,或採用高壓水沖洗直至露出表面石子,在新砼澆築前,先刷水泥漿兩道,再澆築25px同級配砂漿,對水量明顯地段可以加設橡膠止水帶。

10.隧道整體台車襯砌接茬處發生錯台

現象:相鄰斷面襯砌砼表面接茬處錯台超出驗收標准。

原因分析:台車剛度小,砼澆築時發生變形;模板使用時間過長發生變形;相鄰節段接茬處未採取處理措施。
防治措施:台車設計時加大剛度,撓度檢算可採用稍大的安全系數;模板發生變形時一律進行更換;相鄰節段接茬處採用加強措施如使用橫向液壓千斤頂、絲杠頂撐等使相接處密貼。

⑶ 地質災害都有哪些種類

地質災害的種類有: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2、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3、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5、地裂縫:地裂縫是累進性發展的漸進性災害。按其成因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內動力形成的構造地裂縫,如地震裂縫、基底斷裂活動地裂縫、隱伏裂隙開啟裂縫等;另一種是非構造型,即外動力作用形成的地裂縫,如鬆散土體潛蝕地裂縫黃土濕陷地裂縫、膨脹土脹縮地裂縫、滑坡地裂縫等。

(3)常見隧道地質災害擴展閱讀:

就地質環境或地質體變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發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即習慣上的狹義地質災害。後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稱環境地質災害。 根據地質災害發生區的地理或地貌特徵,可分山地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如地質沉降,如此等等。

⑷ 隧道地質災害的特點、危害

地質災害為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是地面塌陷的一種,指在岩溶地區,下部可內溶岩層中的溶容洞或上覆土層中的土洞,因自身洞體擴大或在自然與人為因素影響下,頂板失穩產生塌落或沉陷的統稱。其地面表現形式是局部范圍內的地表岩土體的開裂、不均勻下沉和突然陷落。

岩溶塌陷的危害主要有:
影響交通:岩溶塌陷對交通網路的正常運行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對公路、鐵路的安全構成較大的威脅。
毀壞農田:發生於農田中的岩溶塌陷,會使作物被毀,糧食減產,給人民群眾造成較大的危害;並且地面耕植土落入地下塌坑,造成了耕作面積的減少,未進行填埋或者由於塌坑規模太大而不便進行填埋的地方則無法繼續進行農作物耕種。
破壞建築:發生於建築及人口密集區的岩溶塌陷,會造成房屋牆壁裂縫、屋內地面裂縫下沉,嚴重的直接導致建築物倒塌。
溝通地表地下水系,污染地下水:由於近年來工業的發展,大部分河流等地表水體水質較差,岩溶塌陷發生後,揭穿了灰岩含水層頂板,溝通了地表水系與地下水系,使得地表水通過塌坑大量湧入岩溶含水層,加之岩溶裂隙、溶洞的連通性好,污水會在岩溶含水層中迅速擴散,污染岩溶地下水。
大規模的塌陷可引起地震效應。

⑸ 公路工程中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哪些

地質災害來種類繁多,涉及源公路工程的主要有幾類,山區重點以公路切坡崩塌、滑坡和溝谷泥石流為主,往往對行人造成較大威脅,而地面塌陷則主要為平原地帶重點防範的類型,特別是公路穿越礦區地下采空地帶、岩溶高度發育地帶等時,一定要做好線路的勘察和采空區、岩溶發育區的物探和勘察等基礎工作,確保公路建成後不會受到上述災害的影響。

⑹ 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和分布有哪些

一、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

我國是地質災害多發國家,災害類型多樣,其中地震是最主要、危害最大的地質災害。通過對中國地震發生記載次數的統計發現,我國的地震發生頻率和強度都居世界之首。歷史時期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地震就有8000多次,地震發生十分頻繁。同時,我國又較多發生強震,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就先後發生7級以上地震50餘次,而6級以上地震,僅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發生了近千次,涉及范圍幾乎遍布全國,但貴州、浙江和港澳等省(區)除外。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在我國也頻發,是除地震外最嚴重的地質災害。根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室發布的全國地質災害通報2004~2009年資料(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提供的地質災害月報和速報資料匯總)統計(表1-1;圖1-1),這3種地質災害占的比例高達95%,其次是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而其他地質災害居於次要地位。

表1-2 2005~2009年地質災害高發地區統計

斜貫中國中部的遼、京、冀、晉、陝、甘、鄂、川、滇、貴地區,由於地處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向東部平原、丘陵過渡地帶,地形起伏切割特別劇烈,同時許多地區暴雨強烈,加上人為破壞植被和改造地表斜坡、岩土的活動廣泛而又嚴重,所以崩滑流特別發育,不但分布密度大,而且活動特別頻繁,是我國崩滑流災害嚴重的地區。在以下地區形成崩滑流密集區(帶):1)長白山-燕山-太行山密集帶。主要以泥石流為主,其次有少量滑坡,局部有崩塌。主要分布在遼寧的鳳城、寬甸、岫岩,河北的青龍,北京的懷柔、密雲等地區。

2)黃土高原密集區。主要為黃土滑坡,其次為泥石流。以西部的隴中高原和中部的陝北高原最嚴重,特別是在黃河上游主流和主要支流沿岸以及鐵路沿線尤為發育。

3)秦嶺-大巴山密集區。以泥石流、滑坡為主,其次為崩塌。以白龍江和漢水流域最發育。

4)長江三峽密集帶。以滑坡和崩塌(危岩)為主,其次是泥石流。廣泛發育在宜昌—重慶之間的長江沿岸。

5)龍門山、橫斷山、五蓮峰、烏蒙山密集區。以滑坡、泥石流為主,崩塌(危岩)次之。鮮水河、大渡河、安寧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流域最發育。

6)雲貴高原密集區。主要為滑坡、泥石流,其次為崩塌(危岩)。以瀾滄江、元江流域最發育。

此外,在西北的天山、祁連山,青藏高原的念青唐古拉山,華南和東南沿海的仙霞嶺、武夷山和台灣山脈的一些地區崩滑流災害也比較嚴重。

(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活動主要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伴隨一些地區過量開采地下水而急劇發展,目前已廣泛分布在我國大城市、城鎮、礦區與鐵路沿線。其最大的危害是形成沉降帶,引起地面下降與裂縫,如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有96個城市和地區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同時引發不同程度地裂縫。據鄭柏舉(2010)資料,目前我國的沉降總面積約9萬平方千米,而且仍然處於蔓延趨勢,其中約80%分布在東部地區。地面沉降從地質角度看,容易發生在3種區域:三角洲和濱海平原、沖洪積平原及內陸盆地。體現在我國的地域分布上,就形成了4條主要的地面沉降區(帶):下遼河平原的沈陽-營口地面沉降區、北部黃淮海平原的天津-滄州-衡水-德州-濱州-東營-濰坊地面沉降區、長江三角洲的嘉興-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地面沉降區、汾渭溝谷的太原-侯馬-運城-西安地面沉降帶。其中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三角洲是全國地面沉降最為嚴重的地區。

我國岩溶塌陷災害十分嚴重。據全國地質災害普查資料統計,全國有岩溶塌陷3000多處,塌陷坑約33200個,塌陷總面積330平方千米。中國岩溶塌陷廣泛發育在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廣西、湖南、貴州、廣東、河北、江西、雲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從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長白山—燕山—呂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東區域。該區域內可劃分為兩大岩溶塌陷分布區:秦嶺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間盆地。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東山地、雲貴高原和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南嶺、粵北山地。

我國地裂縫類型復雜,除伴隨地震、滑坡、凍融以及特殊土質的脹縮或濕陷活動產生的地裂縫外,主要是伴隨構造蠕變活動而產生的構造地裂縫。構造蠕變地裂縫的分布十分廣泛,在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發育。在該區域中,地裂縫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東麓平原、大別山東北麓平原地區,形成3個規模巨大的地裂縫密集帶。此外,在豫東、蘇北以及魯中南等地區,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地裂縫發育帶(區)。

(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鹽鹼化

地面的剝蝕、侵蝕作用,也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最嚴重的侵蝕形式以表層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帶,雖然它總的水土流失、侵蝕面積所佔比例不大,但其危害嚴重。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國家,據調查統計,至20世紀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67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38%。長期以來,我國水土流失呈持續發展態勢,其面積、侵蝕強度和危害程度不斷加劇,全國平均每年擴展約1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非常廣泛,以黃土高原地區最嚴重,長江、珠江中上游和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地區比較嚴重。其中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43萬平方千米,年均侵蝕模數約8000噸/平方千米,平均年流失表土厚度3~5厘米,泥沙總量為1316億噸。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56萬平方千米,年侵蝕土壤為24億噸。

我國現有荒漠化土地共計262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7%,廣泛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區域,以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全國荒漠化面積和荒漠化程度呈不斷上升趨勢,近年來平均每年擴展2460平方千米。

全國現有各類鹽漬土地99萬平方千米,其中現代鹽漬化土地37萬平方千米,殘余鹽漬化土地45萬平方千米,潛在鹽漬化土地17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地區、黃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區。以青海、西藏、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等省(自治區、直轄市)最嚴重。

(五)火山災害

火山災害目前僅屬於次要的,我國大多數火山為死火山。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新疆、雲南、黑龍江與台灣等邊緣省份。目前我國有危險的活火山有3處,即長白山、騰沖和台灣的陽明山。

⑺ 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哪些

我國地質災害種類齊全,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所進行劃分,常見地質災害共有12類、48種(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管理司等,1998)。它們是:

1、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

2、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

4、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

6、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

7、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

8、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

9、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等;

10、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

11、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地下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7)常見隧道地質災害擴展閱讀:

在所有的地質災害中,除地震災害外,崩、滑、流災害是最為嚴重的,其以分布廣、災發性和破壞性強,具有隱蔽性及容易鏈狀成災為特點,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緩變型地質災害發展迅速,危害愈來愈大,成為令人擔憂的地質災害。

從「成災」的角度看,中國地質災害的區域變化具有比較明顯的方向性,即從西向東、從北向南、從內陸到沿海地質災害趨於嚴重。這是因為雖然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幾乎覆蓋了中國大陸的所有區域,但由於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使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和破壞程度顯著不同。

東部和南部地區,人類活動頻繁而又劇烈,區內人口稠密,城鎮及大型工礦企業、骨幹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則損失慘重,另一方面,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與發展。而西部北部地區,雖然地質災害分布十分廣泛,但大部分地區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壞程度相對較低。

調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業發達地區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地質災害正由自然動力型向人為動力型發展,由點狀向帶狀、樹枝狀、片狀發展。

⑻ 常見地質災害有哪些 常見的地質結構有哪些

常見的抄地質災害的類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與地面沉降、地裂縫、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地下火災、水體污染.此外,還有滑坡、泥石流、凍脹、冰融、鹽漬化、浸沒、海水倒灌、沖刷、沼澤化、淤積、崩塌、熱害等.
地質構造是地殼中的岩層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主要的地質構造有:
1.褶皺:包括背斜和向斜;
2.斷層:包括地壘和地塹!

⑼ 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哪些

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植被遭到破會,引起的山體滑坡,長年雨水造成山洪,台風來襲。常年乾旱。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