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大學實驗室

中國地質大學實驗室

發布時間: 2021-02-02 08:22:42

㈠ 中國地質大學實驗班怎麼申請

地大(北京)的話只有地質學有基地班哦,資源勘查有個海外班,大一和大二有專兩次機會可屬以申請進入基地班,條件是你的學分積點要夠高,一般在所有申請的人中排在前2名希望就很大,入班只要經過院長面試就行了。
但是如果非常想進基地班,那麼也不要想得太簡單,最好還是找一找領導老師,以免成績很高還被後面的人擠掉。

中國地質大學為什麼有兩個哪個好些呢

一、中國地質大學有兩個,分別是武漢、北京校區,要從中國地質大學的歷史說起:


中國地質大學源於1952年,前身是院系調整時期由北京大學地學系以及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校的地質、工程等系科合並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於1960年被中央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文革時期外遷。1975年整體遷至武漢,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地質學院南遷後,原北京地質學院只設了一個留守處。1978年12月,在原北京地質學院留守處設立「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這就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前身。


1987年11,在武漢和北京校區同時舉行了隆重的中國地質大學掛牌揭幕儀式。



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優勢專業,除國家重點學科相同外,省部級重點學科各有所長:


(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優勢專業


1、一級國家重點學科

地質學(涵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地球化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涵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礦產普查與勘探、地質工程、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2、湖北省重點學科

應用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

地理學

海洋科學

地球物理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

測繪科學與技術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環境科學與工程

安全科學與工程

管理科學與工程

公共管理

設計學


(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優勢專業

1、一級國家重點學科

地質學(涵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地球化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涵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礦產普查與勘探、地質工程、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2、省部級重點學科

地球物理學

計算機應用技術

土地資源管理

環境科學與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

油氣田開發工程

安全科學與工程

材料學

水文學及水資源

管理科學與工程

岩土工程

近海資源環境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海洋地質

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物理實驗曠課了怎麼辦

很遺憾告訴你,不能補,因為選課系統裡面顯示你已經曠課了。但曠課並不意味版著這課會掛,只是會減少權最後的成績(因為最後是算平均成績)。如果你還是個好學生,想這科考高點,有兩個補救辦法,第一,以後的每次實驗都去,而且把預習報告寫好(就是寫多點,老師很看重字數,預習報告的分數占很大比重),數據處理也要做好,繪圖列表盡量用電子工具;第二,去選作開放實驗(多做幾個,至少兩個,一個大概加幾分),另外,選作虛擬實驗(一個,這個加分比較多)。最終,你一定要確保你的實驗報告老師都收到了(注意選課系統裡面的成績)

㈣ 考研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好考嗎

我也是剛才知道,上一次地質學錄取率140%

㈤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有幾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別是

北京只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實驗室
武漢那邊有2個

㈥ 武漢中國地質大學信息技術實驗中心在哪

就在校門口附近。從魯磨路進校門,然後看見一棟樓上就寫著「中國地質大學信息技術實驗中心」,實在不行你進去了可以問路,不難找。

㈦ 中國地質大學環境學院的下屬機構

水資源與水文地質系主任:萬軍偉(教授),副主任:郭會榮(副教授)、馬傳明(副教授), 水資源與水文地質系1952年創立於原北京地質學院,下設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教研室,1960年一分為二,分別成立水文地質教研室和工程地質教研室,70年隨北京地院遷至武漢成立武漢地質學院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系(後更名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下設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兩個教研室,1999年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和探礦工程學院兩院合並成立工程學院,水文地質教研室更名為環境工程與水文地質系;2003年以環境工程與水文地質系為主體成立環境學院,原環境工程與水文地質系一分為三,成立水資源與水文地質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實驗中心。水文系負責水文學及水資源和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兩個二級學科博士點的建設。
經過50幾年年的教學、科研和生產實踐,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強的教學與科研隊伍,目前在編人員21人,教授5人,其中博導3人,副教授6人,講師10人,外聘院士2名。本系培養的畢業生已遍及祖國各地,成為我國水文地質工作的中堅力量,有3人已成為中國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還有一些中青年學者已在國際水文地質界嶄露頭角。
近年來,本系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西部研究重點項目、國家攀登計劃項目各1項、並每年獲1-2項面上或青年基金資助,此外還參加了多項863、973計劃項目,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每年2-4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省部級一等獎各1項、省部級二、三等獎二十多項。出版專著三十餘部,公開發表論文數百篇,並有四十餘篇論文進入三大檢索。
目前,本學科在地下水資源與環境保護、地下水-地質災害過程模擬、裂隙水偏流理論、岩溶管道-裂隙-孔隙三重介質線性-非線性水流耦合模擬、濱海承壓含水層海底邊界的確定、地下水混合井抽水試驗確定分層水文地質參數、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機理及土層固結與地下水流的耦合、深層地下熱水壓力場和溫度場模擬、地下水系統理論及地下水資源管理輔助決策支持系統、包氣帶土壤水分和鹽分遷移機制、土壤水的有效利用、土地修復和土壤改造、水-岩作用機理、礦床成礦的古水文地質、沉積盆地水文地質、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析、地下水污染控制及劣質高氟水改造、同位素測試技術等領域的研究上,處於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
面向21世紀,系將立足於已有的地下水文學特色和優勢基礎上,通過師資隊伍和高水平實驗室的建設,在地下水文學方向上保持國內領先地位,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擬在線性-非線性地下水動力學耦合模型及其模擬方法、低滲透性岩層的采(排)水理論和技術、地下水滲流場與岩土體應力場的耦合數值模擬、濱海地區地下水開采-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的數值模擬和防治技術、土壤水資源利用技術、西部地下水合理開發與生態重建、西南岩溶石山區以水為紐帶的岩-土-植被-大氣界面物質能量交換過程、高解析度同位素測試技術等學科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展開研究。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主任:李義連(教授),副主任:羅朝暉(副教授)、鮑建國(教授)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的前身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前環境工程與水文地質系環境工程教研室,成立於2003年8月,是一個以地下水為特色、函蓋土壤、大氣和生物的綜合性環境人才培養基地。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是湖北省最早具有環境工程專業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現擁有1個湖北省重點學科,1個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1個「廢物地質處置與環境保護」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兼職),教授7名(其中博士生導師7名),副教授7名,講師6名。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10餘人,研究生90餘人,已授博士學位57餘人,已授碩士學位130餘人。我系與美國、加拿大、荷蘭、德國、俄羅斯等國保持著密切的學術互訪、項目合作關系。
本系設地下水污染與控制、固體廢物處置與資源化利用、地質災害預測與防治、環境監測方法、水環境質量評價及管理、環境生態等研究方向。目前正承擔的科研項目有11項,科研經費五百四十多萬元,其中自然科學基金3項、國家科技部863項目1項;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計劃1項、國家地質調查局重點項目1項,橫向合作項目多項。1995年以來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出版教材、專著11部,公開發表論文200餘篇,有11篇被SCI收錄,27篇被SCI收錄,16篇被ISTP收錄。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有著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和拚搏進去的創新精神,面向21世紀,我系以培養高水平的環境工程人才為己任,把我系建設成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具地學特色的環境工程人才培養搖籃,集科研、生產為一體的工程建設基地為目標。
熱忱歡迎有志於我國環境事業的國內外學子來我系深造!熱忱歡迎有志於我國環境教育事業的國內外學者加盟。

㈧ 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分析化學專業研究生

中國地質抄大學(武漢)襲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分析化學專業研究生導師:
魯立強、李季、陳艷玲、劉浴輝、周丹娜、帥琴、湯志勇、邱海鷗、楊祥、王群英、謝靜、鄭洪濤、黃雲傑、彭月娥、曹菱、朱振利、胡聖虹、羅立強*、饒竹*
初試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48|物理化學④868|有機化學 或 938|分析化學
復試科目:化學綜合:分析化學,武漢大學等五校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四版

㈨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信息工程學院的科研平台

學院建有教育部「GIS軟體與應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GIS軟體開發與應用工程專中心」,具屬有「3S」實驗室、GPS實驗室、變形監測實驗室、空間信息處理實驗室、智能機器人實驗室等實驗室;擁有計算機網路、空間信息數據處理、徠卡TCA2003測量機器人、電子水準儀、 GPS接收機、數字化測圖系統和全數字攝影測量系統以及通信系統等現代化的教學科研設備儀器。

㈩ 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研究特色

生物地質與來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自簡稱生環國重特色可概括為「一核心,兩結合,三尺度」。即:以地球表層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和協同演化為研究核心,將生物地質和環境地質研究相結合,從重大地質轉折期和突變事件的三種時空尺度出發。具體開展重大地質突變期的地球環境和生命過程、晚新生代以來的環境事件和生命過程、人類活動的生物和環境效應等研究。將當代地球環境和生命過程置於地質歷史時空格架中,採取「將今論古」和「以古示今」的科學研究方法,探索地史時期生物與環境的協同演變,啟示當代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