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圖圖例
1. 地質圖的起源
地質圖的繪制始於18世紀末到19世紀英國地質學家威廉 史密斯。史密斯於1794年在巴斯和新卡斯爾之間旅行時,發現南英格蘭地層的層序適用於整個英格蘭。由此便決定要繪制全英格蘭的地質圖,並開始為這一目的陸續地收集資料。大約在1801年前後,他完成了英格蘭、威爾士地層分布的一般地質圖。史密斯地質圖的編制,首先在標准地區確定地層層序;然後,注意這些地層中含有的化石的特
征,並確定自古到今的差異,將其作為標准化石對其他地層進行不考慮岩性的對比。史密斯之後隨著時代的前進、地質學的發展,地質圖的編制越來越精確,表現的內容也逐漸增多。1878年在巴黎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地質學會議上,開始討論有關地質圖的問題,1881年通過了俄國A.II.卡爾賓斯基提出的地質圖圖例,並逐漸發展成今天國際上通用的地質圖圖例系統。現在所說的地質圖,也包括為某種特殊目的,著重表現某種地質現象的圖件。1981年美國編成的1:750萬的環境工程地質圖,日本編成的1:20萬基岩地質圖,以及國際合作編成的1:500萬各大洲地質圖都是比較著名的地質圖。
地質圖的編制多以實測資料為基礎,有一定的制圖規范和標准。目前所使用的地層分級系統、表示地層年代的色標和符號,以及表示各類岩體的色標和代號,多是國際通用的。客觀需要促使地質圖向專門化、部門化方向發展。種類也越分越細,除普通基礎性地質圖外,還有第四紀地質圖、大地構造圖、岩相圖、古地理圖、水文地質圖、工程地質圖、礦產分布圖等。目前狹義的地質圖多指基礎性普通地質圖。不同比例尺地質圖,表示地層年代的界、系、統、組、層等的分級是不同的,比例尺愈大表示的層次愈細。在沒有註明岩性的情況下,有時要與區域地層表配合使用,才能查明岩石的具體種類、性質及結構特點。各種實用性和分析性地質圖,雖增加了專門用途所需要的直接性內容,但大多利用區域基礎地質圖派生編制。
中國最早的地質圖,是鄺榮光在1905年編制的《直隸地質圖》,20世紀20年代初期出版的 1:100萬地質圖,是中國第一批正規出版的分幅地質圖。據1982年統計,中國已編制完成1:100萬地質圖55幅(全國共62幅),覆蓋面積約894萬平方千米;完成1:20萬地質圖853幅,覆蓋面積 500多萬平方千米。先後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集》(1973)、《中國大地構造圖》(1979)、《中國構造體系圖》(1976)、《亞洲地質圖》(1975),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地質圖集》(1980)等。
2. 煤礦礦區、礦井、採掘工作面瓦斯地質圖圖例
煤礦礦區、礦井、採掘工作面三級瓦斯地質圖,是瓦斯地質規律和瓦斯預測成果的直觀表達和高度概括。瓦斯地質圖,內容豐富、區帶分明、層次清晰、一目瞭然、直觀簡明、使用方便,使得各級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進行瓦斯綜合治理有了共同語言,它直接用於安全生產管理、瓦斯 ( 煤層氣) 抽采利用和煤礦規劃,是我國煤炭工業發展必不可少的技術和圖件。隨著煤礦開采深度的日趨增加和地質條件的復雜性,越來越顯得重要。
《煤礦安全規程》第一百八十一條,突出礦井必須及時編制礦井瓦斯地質圖。無論是高瓦斯礦井、煤與瓦斯突出礦井還是低瓦斯礦井,無論是瓦斯災害防治還是瓦斯資源開發利用,都需要編制煤礦三級瓦斯地質圖。2007 年,經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批准,中煤協會科技 [2007]54 號文,下達了 《礦井瓦斯地質圖編制方法》行業標準的通知。
「圖例」是表達圖的綱領性語言,是編圖工作的關鍵技術。此次提出的煤礦礦區、礦井、採掘工作面瓦斯地質圖圖例 ( 表 1. 1) ,是瓦斯地質研究和瓦斯地質編圖工作多年的結晶,它隨著瓦斯地質編圖工作的發展將不斷完善。
表 1. 1 礦區、礦井、採掘工作面瓦斯地質圖圖例
續表
續表
續表
注: 字高為 AutoCAD 中取值,新羅馬字體指 Times New Roman。
3. 地質圖和其他圖件的編制
地質圖是地質調查工作的最主要成果圖件。它是按GB958的規定和比例尺的要求將工作區內的各種地質體、構造及其性質、產狀要素等地質內容及特徵,綜合反映在地質圖上。所以,地質圖的質量直接體現了地質調查工作的質量,應精心編制。編制的圖件包括作者原圖、編稿原圖和地質圖等。
(一)作者原圖的編繪
作者原圖是在野外實際材料圖基礎上,作者與計算機操作人員協同製作的綜合性圖件之一,其圖框內的內容是根據野外驗收意見。由作者補充、修改、完善,並對部分地質內容重新修正、對地質要素進一步合理取捨後,修編於1:5萬薄膜圖上。經再次掃描、計算機矢量化、數學方法校正、利用MapGIS制圖軟體再編輯的彩色地質圖。
作者原圖圖框外的內容須由作者根據出版要求,在實際材料圖圖框外的內容基礎上補充相關內容(如圖切剖面、有關模式圖、綜合柱狀圖、接圖表、地質圖調查單位、相關地理信息等),圖框外內容可由作者根據圖面結構進行調整,編於白磅紙上或清繪於薄膜圖上。
作者原圖上的圖層,設色、地理要素、地理精度等要求按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規定執行。
現將作者原圖的成圖步驟與主要內容敘述如下:
1.地形底圖的選擇
地形底圖應是符合要求的國家測繪部門最新出版的正規地形圖。但對圖上的地形地物要素須作適當簡化,以便能清晰地表示地質內容。
2.地質體的取捨
野外手圖上的地質內容翔實多樣。針對這一情形,在編制地質圖時要先擬定地質體取捨,歸並乃至擴大表示的方案。應遵循的原則參見地質圖的編繪內容。
3.擬定圖例
在編圖之初應擬定工作區的圖例,在編圖過程中可根據實際的情況,作適當的增刪或修改。
圖例應按照GB958—89《1:50000區域地質圖圖例》製作規定來編制。圖例應包括各種線條、符號、文字代號和簡短的說明等內容,力求簡潔美觀,易於區別和記憶。其編排順序和內容詳見第四章第一節相關內容,也可在遵循上述原則的情況下,編制出新穎的地質圖圖例(圖5-1,5-2)。
圖5-1 湖南桂東沙田1:5萬地質圖圖例
(據周維屏等,1993)
圖5-2 貴陽花溪燕樓1:5萬地質圖圖例
(據周維屏等,1993)
4.編圖原則
(1)填圖單元的表示
沉積岩區作者原圖(1:5萬)均以岩石地層單位為填圖單位。
組及正式命名段和層的編圖組是區域岩石地層劃分和1:5萬地質填圖的基本單位,是區域地質研究中最重要的單位。因此,一般來說,在1:5萬地質圖上應把每一個組都繪制出來。
雖然組內正式命名的段和層也是重要的填圖單位,但它們在此只是輔助說明組的特徵,因此段只在其頂、底界線能被准確填繪時才參加編圖,層則多以特殊的線條或色線來表示。
非正式岩石單位的編圖為了便於進行區域地層研究在大區內取得一致,提高岩石地層劃分和地質圖的靈活性與穩定性,組不易劃分過細過小。組過細不僅不能充分顯示豐富多彩的客觀地質現象,反而會導致岩石地層劃分的僵化和地質圖的呆板化。將地層序列內的特殊生物富集層、旋迴、事件層、局部的岩性變化、成岩變化、動力變形變質、礦化等,作為非正式單位參加編圖。充分利用顏色、符號、線劃的變化,以靈活的方式、較多的層次加以表示,卻能在保持圖面活靈活現總體脈絡清晰的基礎上,反映更多的具體細節(圖5-2)。
非正式段:如1、2、3段.上、中、下段,砂岩、頁岩、灰岩段等,也是常用的編圖單位。這種單位雖不像上述那些非正式單位那樣具體、詳細,但仍然是不可少的。如組內的某一部分被命名為正式段後,其餘的稱為非正式段。非正式段已為大家所慣用,當組的厚度大,岩性漸變或地質構造、岩性變化特別復雜時,用非正式段配合上述其他類型的非正式單位(如構造混雜岩、糜棱岩等)參加編圖是非常之必需的。
群的編圖除以組為基本單位外,為了保證圖面的真實性,對那些厚度特別小的組,則可採用並組為「群」這一誇大方式來表示,但並組為「群」一定要遵循地層指南的規定,不能任意強行歸並。
(2)圖式
為了充分利用有效印刷版面反映地質圖內難以表現的重要細節,使地質圖各具特色,圖式應根據工作區地質構造情況和印刷技術要求靈活確定而不作統一規定,但圖名、圖幅編號、比例尺、圖例、責任表、資料來源、接圖表是地質圖不可或缺的內容。圖框外其餘版面可靈活編排些能輔助說明工作區地質特徵的圖表,可為地質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具體要編制的內容參見地質圖的編制。
(二)編稿原圖(鋁板或薄膜)的編繪
由計算機操作人員利用MapGIS制圖軟體進行編繪,其圖框內的內容同作者原圖圖框內內容,其中地理部分採用通過中國地質調查局收集的國家測繪局最新出版的1:5萬數字地理圖數據。圖框外的內容按照出版有關規定要求,將作者原圖上圖框外的內容掃描,矢量化和再編輯,調整好圖面結構擺布,其代號、線、區編輯與圖框內有關地質內容屬性達到完全對應。
(三)地質剖面圖的編繪
為了形象地表示工作區的地質構造特徵,編繪地質剖面圖(圖切)應遵循以下幾點要求:
(1)圖切剖面圖一般以1~3條為宜。其中最少要有一條橫穿圖幅的主幹圖切剖面,其餘圖切剖面可以橫穿圖幅,也可以不橫穿圖幅。若兩條剖面都橫穿圖幅,則不必圖切第三條剖面。
(2)圖切剖面圖要能充分地反映區域地質構造特徵,剖面線應垂直於主要構造線方向。盡量選擇在地層(或侵入岩)出露最全、斷層較少,又能反映圖幅主要構造形態的空間位置。強調:①圖切剖面比例尺與地質圖必須一致;②地形、各種地質要素必須與平面圖相吻合。
(3)圖切剖面圖須按「左西右東、左南右北」方位置於地質圖圖廓下方;剖面長度不宜超過圖廓寬度。圖廓下方只有列兩行剖面的寬度,如果剖面多於兩條時,可將短剖面列於一行,主幹剖面應獨佔一行。
(4)當剖面線與某地質界面的夾角小於80°時,該界面產狀在剖面上應用視傾角值畫出。(註:在圖面上示出的數值應是真傾角值)。
(5)剖面岩性用花紋表示,應突出主要岩性和岩性組合。
(6)圖切剖面各層的岩性花紋應與綜合柱狀圖及圖件中各對應層的岩性花紋一致。剖面中各地質體的符號、顏色應與地質圖中各對應地質體的符號、顏色一致。
(7)圖切剖面圖的地質體界面應依其產狀用手工作自然勾繪,切忌用三角板、直尺畫成直線。
(8)圖切剖面的斷裂,應用箭頭表示上盤相對運動的方向。
(9)圖切剖面可利用地質圖圖例,無需單列圖例。
(10)圖切剖面上要有地形要素(如村莊、山峰)、剖面號等內容。
(四)地質圖的編繪
地質圖是根據最終驗收成果,在原有編稿原圖基礎上,據評審意見補充、修改,利用計算機MapGIS繪圖軟體編繪、製版、印刷的最終圖件。其制圖方法與過程實際上是編稿原圖製做的延伸,主要製作流程基本相同。其圖框內、外的地質內容是根據最終評審意見進行修改(圖5-3)。
現將圖面上應表示的基本內容敘述如下:
(1)在1:5萬地質圖上,應表示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界線及其性質、地層的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觸關系、侵入岩相帶、變質帶界線、蝕變帶、斷層、韌性剪切帶(標出位移和傾斜方向)以及混雜堆積,特徵清楚的深海沉積,具有指相意義特殊沉積,特殊意義的岩石、古火山機構等。准確標繪有代表性的地質體產狀、面理、線理產狀、重要的鑽孔位置、圖切剖面線、化石點以及同位素年齡樣採集地點和年齡值等地質要素,能全面正確地反映區域地質現象的基本特徵。
(2)用地質代號、花紋和顏色表示地質體物質組成、岩相和時代。顏色按統一色標著色,侵入岩、中酸性侵入岩的岩體、單元、超單元、混雜岩岩塊(片)、按地層處理的噴出岩、變質岩、岩石地層單位均可以岩性岩相花紋和時代單位代號復合表示;蝕變帶的岩性以花紋表示;脈岩可按時代著色加岩性代號,也可按岩性著色。圖面負擔過重時,侵入岩的不同岩性可用文字元號表示,第四紀噴出岩可按岩石類型的顏色和花紋表示,具有特殊意義的岩石地層,構造地層(岩石)也可在表示地層時代的同時,疊加花紋符號表示其形成環境或岩性岩相特徵;大面積出露的變質岩區,亦可用花紋直觀表示其構造變形特徵(主要是面理置換特徵)和變質程度等內容;以上各項著色均遵循DZ/T0179《地質圖用色標准及用色原則》。
圖5-3 地質圖平面格式布置圖
(據盧選元等,1987,修改)
(3)最終地質圖僅能表示直徑大於2m m的地質體和寬度大於1m m 條帶狀的地質體。對小於這個限度的地質體要進行合理的歸並;對密集細小的岩脈群應選代表性的幾條岩脈加以表示;若為含礦岩脈則需適當擴大表示。而對具有獨特意義、且厚度很小的標志層、小岩枝等地質體可放大到1mm 示之;所有放大表示的地質體應保持其所屬層位、形態、接觸關系的真實狀態。
(4)圖面表示內容必須客觀真實,區域地質調查中無論主觀或客觀原因造成研究程度上的差異,編圖中應如實加以反映,不能人為掩蓋客觀存在的問題。如因客觀條件限制,人跡罕至地區,允許利用遙感影像資料,如屬此種情況,則須註明,以使資料應用者了解實際情況。
(5)圖框外除表示圖例和圖切剖面外,各圖幅根據實際情況,突出各圖幅專題調查重點和特色表示有關內容
1)沉積岩區應著重反映區域沉積岩性岩相變化特點,盆地演化等內容,可用地層柱狀圖表示區域岩石地層單位和層序地層特徵,並可同時表示多重地層劃分有關內容,也可輔以地層格架,盆地演化模式圖,岩相古地理圖作為邊圖,突出表現區域地層特點
2)侵入岩發育區可將研究較詳的侵入岩填圖單元劃分、就位機制、侵入岩形成構造環境等作為其表示的主要內容:火山岩發育區可用柱狀圖表現火山作用特點,同時輔以一定的古火山機構立體圖等互為映襯,相互補充。
3)變質岩發育區可突出表示構造—地(岩)層柱狀圖或構造變質變形序列表、變質相圖、變質變形特徵圖、重要疊加改造關系、構造剖面圖、構造解析圖等內容;造山帶區,在圖框外可著重表示造山帶演化模式、蛇綠混雜岩填圖單位劃分表、造山帶大地構造相等。此外,能反映區域地質特點的航、衛片影像資料、照片或素描圖,物探、化探等成果均可適當表示,如:可附測區小比例尺數字地面模型圖、影像圖等。
總而言之,應從實際出發,突出重點,表現特色,各圖幅可以採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充分展示圖幅區域地質特點。提倡多用生動形象的圖、表,杜絕利用冗長的文字敘述作為有關圖面內容的說明。
(6)附在1:5萬地質圖圖框下方的圖切剖面,要求能充分反映區域地質構造特徵。具體需表示的內容參見本章地質剖面圖的編繪內容。
(7)地質圖的圖式圖例,應包括圖面表示的所有地質代號、符號、花紋、顏色以及各種結構構造和產狀要素等。有關編圖原則和方法的具體操作,還可參考1:50000「三大岩類填圖方法指南」,但對花崗岩類填圖單元(如單元、超單元)的表示,建議以岩性加時代和典型產地的辦法,應突出岩性和時代。有關沉積岩岩石地層單位年代代號使用,建議盡可能表示到世,如晚二疊世長興組(P3c)等(圖5-1,5-3;附錄V彩圖1)。
(五)構造綱要圖的編繪
構造綱要圖是在分析地質圖的基礎上,用不同的線條、符號和顏色把各種構造形態和特徵表示出來的一種平面圖,它能使人一目瞭然地認識和掌握全區的構造特徵,尤其在構造情況較復雜的地區,能夠表現出該地區較為清晰的構造輪廓。構造綱要圖是地質報告中構造章節最主要的插圖。
1.構造層
將劃分各構造層的角度不整合畫在圖上,以劃分出各構造層,並註明其時代代號。
2.褶皺
在各個構造層內用軸線表示褶皺的延展方向。一般用實心線表示背斜,用空心線表示向斜(見附錄Ⅲ)。一定要遵循褶皺核部出露寬的地方,將軸線加寬,出露窄的地方畫窄。褶皺傾伏時軸線要消失,褶皺有分支,則軸線亦分支。
軸線分布密集的地方表示褶皺緊密,稀疏的地方則表示褶皺平緩。軸線的畫法,要結合兩翼岩層產狀,定奪其軸線所在,若兩翼產狀相等,則軸線平分核部或軸部的岩層,反之,則要考慮出露效應。
正常褶曲、倒轉褶曲、穹隆構造,構造盆地都應以不同的符號加以區別。
3.斷層
不同性質的斷層應用不同的斷層符號表示。線條的長短表示其規模的大小,其被掩蓋的部分或需推測的部分可用虛線示之。斷層有時可按方向、性質等給予標號和特定的幾何圖形編號,如
4.岩漿岩體
繪出岩體邊界的界線和岩體內部相帶界線。用不同的符號註明其岩性和時代,若有原生流動構造及原生節理,也要有選擇性的畫在圖上。
5.產狀要素
在構造綱要圖上還須將代表性的產狀要素標示出來。
此外區內主要河流、高程點和一些村鎮、地名要加以標注。值得說明的是:構造綱要圖比例尺為1:5萬,但要縮小圖面。
(六)地質礦產圖的編繪
礦產圖是綜合反映工作區各種礦產分布狀況的圖件,它是研究成礦規律、控礦因素的主要資料。
礦產圖的編制方法及主要內容如下:
(1)以同比例尺地質圖作底圖(地質圖色要調淺),以便於清晰地反映礦產內容;
(2)全面准確地用符號大小、代號或顏色等標出工作區內所有已知礦床、礦點、礦化點和各種異常區(點)的規模、礦體形態、成因類型、成礦時代和找礦標志等,並標出各種異常的種類、等級和范圍;
(3)對區內的所有礦床、礦點、礦化點,不分礦種,由西往東,自北向南進行統一的連續編號,並將編號注入礦產登記卡的相應欄內;
(4)一般礦產與特種礦產應分別成圖;
(5)礦產圖的圖例、圖示按規范要求編繪。
(七)其他專項調查圖件的編制
在國土大調查與區域地質調查同時進行的其他專項調查,其調查范圍與區域地質調查相同或調查范圍較大的,均應視需要和可能編制相應的專門圖件,如成礦預測圖、水文(工程)地質圖、環境地質圖和農業地質圖等。專項調查圖件的編制,必須以1:5萬區域地質調查形成的1:5萬地質圖為底圖編制,均應按相關規范、技術要求和規定進行。
4. 什麼叫地質圖,
表示地質現象及構造特徵的專題地圖。為反映地質現象的空間展布,除平面圖外回,常同時編制柱狀和剖面圖答,以表示地層程序、岩性的水平或垂向變化和彼此接觸關系。地質圖可被用於研究和分析許多地質特徵(如必層層序和厚度、地質構造及地質歷史),預測地下礦藏的位置和儲量及其開鑿條件。 廣義的地質圖包括岩性-岩相分布圖、構造地質圖、礦產圖、第四紀地質圖、古地理圖、水文地質圖、工程地質圖和環境地質圖等。
5. 求地質類的有用的資料,我是新人
地質類書籍太多。最有用的就是規范了。
剛好正在整理目錄,還不全,你就按照這個目錄去收集吧。
1.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GB/T13908-2002)
2.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17766-1999)
3.大洋金屬結核礦產勘查規程(GB/T17229-1998)
4.鐵、錳、鉻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00-2002)
5.鎢、錫、汞銻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01—2002)
6.銅、鉛、鋅、銀、鎳、鉬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14-2002)
7.鋁土礦、冶金菱鎂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02-2002)
8.岩金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05-2002)
9.砂礦(金屬礦產)地質勘查規范(DZ/T0208-2002)
10.稀有金屬礦產地質勘查規范(DZ/T0203-2002)
11.稀土礦產地質勘查規范(DZ/T0204-2002)
12.鈾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199-2002)
13.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DZ/T0215-2002)
14.磷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09-2002)
15.硫鐵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10-2002)
16.玻璃硅質原料飾面石材石膏溫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礦產地質勘查規范(DZ/T0207-2002)
17.高嶺土、膨潤土、耐火粘土礦產地質勘查規范(DZ/T0206-2002)
18.重晶石、毒重石、螢石、硼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11-2002)
19.固體礦產勘查檔案立卷歸檔規則(DZ/T0222-2004)
20.岩礦分析試樣制備規程(DZ013013-1994)
21.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定(DZ/T 0078- 1993)
22.固體礦產勘查報告 地質資料綜合整理、綜合研究規定(DZ/T 0079-1993)
23.固體礦產勘查報告格式規定(DZ/T 0131-1994)
24.固體礦產勘查/礦山閉坑地質報告編寫規范(DZ/T0033-2002D)
25.《地質礦產勘查測量規范》GB/T 18341-2001
26.礦產資源工業要求手冊(2010地質出版社)
27.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規則(DA/T 41-2008)
28.火成岩岩石分類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
29.沉積岩岩石分類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
30.變質岩岩石分類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
31.區域地質及礦區地質圖清繪規程(DZ/T0156—1995)
32.區域地質調查總則(1:50000)(DZ/T0001-1991)
33.1:250000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要求(DZ/T0246-2006)
34.固體礦產預查暫行規定(DD2000-01)
35.地球化學普查規范(比例尺1:5萬)(DZ/T0011-91)
36.區域地球化學勘查規范(比例尺1:20萬)(DZ/T0167-1995)
37.土壤地球化學測量規范(DZ/T0145-94)
38.地面高精度磁測技術規程(DZ/T0071-93)
39.物化探工程測量規范(DZ/T0153-95)
40.地球化學勘查術語(GB/T14496-93)
41.地球化學勘查圖圖式圖例及用色標准(DZ/T0075-93)
42.原地質礦產部-90物化探異常查證要求
43.地球化學調查野外驗收要求 中國地質調查局 2000
44.地球化學調查原始資料檢查暫行規定 中國地質調查局 2000
45.化探次生暈普查技術規程——1992內部標准
46.地質勘查坑探規程(DZ0141-94)
47.地質岩心鑽探規程(DZ/T 0227- 2010)
48.地質勘查鑽探岩礦心管理通則(DZ/T 0032- 1992)
49.《鑽探、井、槽探操作規程》(YS 5208- 2000)
50.水文地質鑽探規程(DZ/T 0148-94)
51.水質分析方法標准(GB 7466-7494-87)
52.水文測井工作規范(DZ/T 0181-97
53.岩石礦物分析(DZC 20-4)
54.土工試驗方法標准(GBJ 123-88)
55.土工試驗規程(DZC 20-6)
56.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綜合勘查規范(比例尺1:50000)(GB/T 14158-93)
57.城市環境水文地質工作規范(DZ 55-1987)
58.城鎮及工礦供水水文地質勘察規范(DZ 44-1986)
59.供水水文地質勘察規范(GB 50027-2001)
60.工程地質鑽探規程(DZ/T 0017-1991)
61.飲用水分析按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GB/5749-85)
62.空間資料庫工作指南 中國地質調查局修訂
63.數字化地質圖圖層及屬性文件格式
64.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管理制度匯編
65.地熱資源地質勘查規范(GB11615-89)
66.天然礦泉水地質勘探規范(GB/T13727-92)
67.區域環境地質勘查遙感技術規程(1:50000)(DZ/T0190-199)
68.工程地質調查規范(1:10萬—1:20萬)(ZBD14002-89)
69.工程地質調查規范(1:2.5萬—1:5萬)(ZBD14003-89)
70.土壤分類分級標准(SL190—96)
71.縣(市)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基本要求(原地礦部)
72.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基本要求(國土資源部)
73.綜合水文地質圖圖例及色標(GB/T14538-93)
74.綜合工程地質圖圖例及色標(GB/T12328-90)
75.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
76.地下水質量標准(GB/T14848-93)
77.土壤環境質量標准(GB15618-1995)
78.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GB5749-85)
79.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GB12719-91)
80.地下水質檢驗方法、水樣的採集和保存(DZ/T0063.2-93)
81.水文地質鑽孔數據文件格式(DZ/T0124-94)
82.水文測井工作規范(DZ/T0181-199)
83.飲用天然礦泉(GB8537-95)
6. 什麼叫地質邊路圖
地質圖是將沉積岩層、火成岩體、地質構造等的形成時代和相關等各種地質體、地質現象,用一定圖例表示在某種比例尺地形圖上的一種圖件。是表示地殼表層岩相、岩性、地層年代、地質構造、岩漿活動、礦產分布等的地圖的總稱。
地質圖的繪制始於18世紀末到19世紀英國地質學家威廉 史密斯。史密斯於1794年在巴斯和新卡斯爾之間旅行時,發現南英格蘭地層的層序適用於整個英格蘭。由此便決定要繪制全英格蘭的地質圖,並開始為這一目的陸續地收集資料。大約在1801年前後,他完成了英格蘭、威爾士地層分布的一般地質圖。史密斯地質圖的編制,首先在標准地區確定地層層序;然後,注意這些地層中含有的化石的特徵,並確定自古到今的差異,將其作為標准化石對其他地層進行不考慮岩性的對比。史密斯之後隨著時代的前進、地質學的發展,地質圖的編制越來越精確,表現的內容也逐漸增多。1878年在巴黎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地質學會議上,開始討論有關地質圖的問題,1881年通過了俄國A.II.卡爾賓斯基提出的地質圖圖例,並逐漸發展成今天國際上通用的地質圖圖例系統。現在所說的地質圖,也包括為某種特殊目的,著重表現某種地質現象的圖件。1981年美國編成的1:750萬的環境工程地質圖,日本編成的1:20萬基岩地質圖,以及國際合作編成的1:500萬各大洲地質圖都是比較著名的地質圖。
地質圖的編制多以實測資料為基礎,有一定的制圖規范和標准。目前所使用的地層分級系統、表示地層年代的色標和符號,以及表示各類岩體的色標和代號,多是國際通用的。客觀需要促使地質圖向專門化、部門化方向發展。種類也越分越細,除普通基礎性地質圖外,還有第四紀地質圖、大地構造圖、岩相圖、古地理圖、水文地質圖、工程地質圖、礦產分布圖等。目前狹義的地質圖多指基礎性普通地質圖。不同比例尺地質圖,表示地層年代的界、系、統、組、層等的分級是不同的,比例尺愈大表示的層次愈細。在沒有註明岩性的情況下,有時要與區域地層表配合使用,才能查明岩石的具體種類、性質及結構特點。各種實用性和分析性地質圖,雖增加了專門用途所需要的直接性內容,但大多利用區域基礎地質圖派生編制。
7. 水文地質圖的編圖歷史與發展方向
著名的水文地質學家陳夢熊院士,在他近年的專著中,對國內外水文地質圖的編圖歷史作了很好的總結。他把我國水文地質圖編圖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自1950年開始到60年代末。隨著國家有計劃的開展區域普查工作,我國陸續編制和出版了大量按國際圖幅編制的綜合性水文地質圖和少數按自然單元編制的區域性水文地質圖,如1∶100萬的黃淮冀平原和松遼平原水文地質圖系。其編圖方法主要採用了前蘇聯水文地質圖的模式,地質內容較多,而水文地質要素相對不足。
第二個階段,即整個的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總結以往水文地質編圖經驗的基礎上,參考了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IAH)制定的國際水文地質統一圖例,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制定了新的編圖方法與統一圖例。在編圖原則上強調了水文地質圖緊密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指導思想,強調了地下水的開發利用條件和開采模數等內容。各省、自治區、市或重點地區都分別在多年水文地質普查工作基礎上,編制出版了各類中小比例尺的水文地質掛圖、圖系或圖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由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組織編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地質圖集》,這些成果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地質圖集》得到國際水文地質界高度的評價。
第三階段,從1980年到現在。該階段為配合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結合許多經濟區開發、能源基地建設和流域規劃等不同目的,編圖工作的重點轉向了「水資源」與「環境水文地質」方面。如北京、遼寧、寧夏等省、市、自治區,均編制出版了環境水文地質圖集;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的流域以及華東、東北、京津唐等經濟區,都分別編制了水文地質圖,地下水資源圖和環境水文地質圖,為國民經濟的建設規劃提供了地下水方面的科學依據。
關於國際上的水文地質圖編圖歷史,陳夢熊院士指出,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一直十分重視這一工作,早在1950年就成立了國際水文地質圖委員會,並建立了專門工作組,制定了國際統一圖例,1965年首先以歐洲為試點,編制了比例尺1∶150萬的歐洲分幅圖,1970年由英國科學院與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聯合出版了國際水文地質圖圖例,開始在各國試用,並於1974年譯成中文引入我國,對提高我國20世紀70年代的編圖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89年在德國漢諾威召開了第一次全球性的國際水文地質圖學術會議。大會展出的大量圖件反映了80年代各國水文地質編圖所取得的巨大進步。相比之下,我國進展緩慢,仍基本停留在70年代水平上。「其主要差距是由於我國水文地質編圖的指導思想仍停留在水文地質單元或含水層劃分的理論基礎上,以反映一般水文地質條件和富水性為主,而未能應用地下水流系統的觀點,反映水資源和動態環境發展。在制圖技術方面,計算機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在我國水文地質編圖工作中尚未起步」(陳夢熊,2000)。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水文地質編圖工作又有了新的進展。著名的德國水文地質編圖專家史特洛克邁爾(W.F.Struck-meier)與法國的馬爾加(J.Margat)共同編著出版了最新《水文地質圖編圖指南與標准圖例》(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1995年出版)。該指南除對編圖方法與原有國際圖例進行補充和修改外,還提出了按不同工作階段與不同要求建立水文地質圖分類系統,其中主要包括普通水文地質圖、地下水資源圖及地下水脆弱性圖,並按研究程度劃分為低、中、高3個等級,高級程度的水文地質圖,應編製成相當於水文地質概念模型的區域地下水系統圖。與此同時,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還出版了伏爾巴(J.Vrba)與扎波羅切克(A.Zaporozec)編著的《地下水脆弱性編圖指南》。根據以上兩個新出版的指南,已在好幾個地區編出了樣圖。以上的指南和樣圖雖具有權威性,但無論在理論上和編圖方法上,除反映含水層富水性為主的水文地質圖比較成熟外,地下水資源圖和地下水系統圖等都還不夠成熟,仍處於探索階段,需要進一步完善。與之相比,水文地質圖的計算機編圖技術已走在了編圖理論方法的前面。在許多發達國家,一些先進的計算機編圖軟體的編圖功能已遠超過人工編圖的水平。
為提高我國水文地質編圖水平,1995~1998年期間陳夢熊院士和林學鈺院士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開展了松嫩盆地地下水開發模式和系列編圖的研究工作。他們按國際上最新的編圖理論編出《松嫩盆地地下水系統與地下水資源分布圖》、《松嫩盆地地下水水質圖》、《松嫩盆地地下水水環境脆弱程度圖》、《松嫩盆地生態環境地質圖》和《松嫩盆地地下水開發模式圖》,並全部實現了編圖工作的計算機化。盡管由於原始水文地質資料不足的限制,使圖件的內容不盡完善,但不失為一次很有意義的嘗試,這標志著我國水文地質編圖工作正進入國際水文地質編圖的新潮流。
8. GB12328-90綜合工程地地質圖圖例及色標
9. 工程地質圖圖例
粉質粘土和片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