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工程地質第四章

工程地質第四章

發布時間: 2021-02-02 04:28:25

工程地質學的主要內容(作者:石證明)

不是幾字能說清的,你自己去查吧 ,推薦《專門工程地質學》

⑵ 工程地質勘察的勘察的成果有哪些

序言 第一章勘察區概況
第二章勘察區地質環境問題
第三章勘察區地質評價

第四章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案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⑶ 土體地質工程設計問題

1.土體地質工程設計中不確定因素

土體地質工程設計中的困難在於:①地質模型難於准確地給定;②工程地質力學參數難於准確地給定;③粘性土降水很難做到符合設計要求;④施工質量也常常達不到設計要求。以基坑工程來說,目前基坑工程是有風險的。原因在於:

(1)目前對基坑邊坡破壞機制還不都很清楚,這表明目前基坑設計在理論上還不成熟,用什麼理論進行支護設計,還不是很清楚;

(2)目前取得的土體力學參數與實際相差很大,有的說土體強度試驗結果可能比實際低了30%左右;有的說土體的濕度具有控製作用,而土體中的濕度是很難搞清楚的,試驗結果到底是高還是低很難說清;就變形模量來說,目前實驗室測得的變形參數僅為幾十至幾百MPa,而反分析得到的可高達1000~1200MPa。原因可能在於試驗取樣時把土體受的圍壓取消了,這就造成試驗結果與實際不符。目前看來,比較好的辦法是採用變形監測反分析的方法來取得這些參數。

(3)目前對土體中應力(即地應力)還不清楚,現在在設計中都是採用γh來估算土體中應力,實際上並不一定都符合實際。土體中除有自重應力外還有構造應力,著者在北京市航空幹部管理學院主樓基坑下4m深處淤泥層中就見到過「X」節理,這是土體中水平地應力為第一主應力的表現,垂直地應力為第二主應力,這表明土體中確實存在有構造應力。看來需要進行土體中的地應力測量。

(4)土體結構,在土體地質工程建設中土體結構常不被重視,這是土體地質工程建設中出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軟夾層層狀結構更具有特殊意義,這種結構常被誤認為層狀結構,而且軟夾層常不連續,而且厚薄不均,極不穩定,但是它是極為重要的土體結構單元。

(5)地下水也是很難搞清楚的一項土體賦存環境因素:①它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②地下水探測技術還不能把所有的隔水層和含水層都搞清楚,很難給出可靠的地下水模型,這樣一來,就給土體地質工程設計帶來不確定性。

在進行土體地質工程設計時必須考慮到上述因素,不要以確定論觀點看待設計結果。

2.土體力學分析方法問題

(1)土體破壞機制:土體地質工程設計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土體力學分析。土體力學分析結果的可靠性主要決定於力學模型。力學模型確定的正確與否則決定於對土體破壞機制的判斷。目前採用的土體力學模型多數是採用庫侖—莫爾模型,實際上是認為土體破壞機制是剪破壞,這不完全符合實際。實際是土體破壞機制受土體結構控制。在土體結構控制下土體有多種破壞機制,也就是說有多種力學模型,詳見「土體結構控制論和土體力學原理」部分。

(2)土體力學介質及土體力學分析方法:目前土體力學分析主要是用單一的連續介質力學方法。這並不符合土體實際,土體實際是具有多種力學介質,應該採用相應的力學方法進行力學分析。在第四章「土體結構控制論與土體力學原理」內談到過,土體至少具有三種力學介質和三種力學分析方法。這是由土體地質特點或者說土體結構特點決定的。

⑷ 海底兩萬里第三、第四章內容梗概

1、第三章 隨您先生的便

在收到何伯遜部長的信之前三秒鍾,我還像不願意去北冰洋旅行一樣不願意去追逐海麒麟。讀了這位海軍部長的來信,三秒鍾之後,我才理解到我的真正志願,我生平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捕捉這樣搗亂的怪物,把它從世界上清除出去。

可是我剛剛長途跋涉回來,很疲倦,非常需要休息。我只想回去,回祖國去,看看朋友,看看我在植物園內的小房子和我收藏的珍貴標本。但現在什麼也不能阻止我。我忘記了一切,忘記了疲倦、朋友、珍藏,我毫不猶豫就接受了美國政府的邀請。

這時正是下午三點。領港人從大船下來,上了他的小。艇,駛到在下風等著他的一艘小快船那邊。煤火添起來了,機輪更急地攪動水波,大船沿長島低低的黃色海岸行駛,在晚間八點的時候,西北方不見了火島的燈光,船便開足馬力,在大西洋黑沉沉的波濤上賓士了。

2、第四章 內德.蘭德

艦長和全體海員同仇敵愾,決心一定要捕獲獨角鯨。只有加拿大人捕鯨手內德.蘭德對獨角鯨的存在表示懷疑。

艦只在太平洋上游弋。大家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努力地觀察海面。三個月過去了,海員們開始泄氣了,開始懷疑自己這次搜尋行動的意義。半年後,海員們要求返航。

艦長許諾最後搜尋三天,三天後如果還無結果就將回去。到了規定期限的最後時刻,一向無動於衷的內德.蘭德突然喊叫起來,他發現了怪物。

(4)工程地質第四章擴展閱讀

《海底兩萬里》是凡爾納的代表作之一,代表了凡爾納豐富多彩的想像和縝密細膩的行文特點。小說中情節設置古怪離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充滿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語言生動有趣,既是藝術的語言,又是科學的語言,對各種海底事物的說明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特別是那艘鸚鵡螺潛艇,讓讀者如痴如醉。

《海底兩萬里》中描寫的潛艇起名為「鸚鵡螺」,而鸚鵡螺正是以自身薄薄的幾毫米螺殼而承受下潛到百米深海後所面臨的巨大水壓的螺殼動物。這一細節充分表現了凡爾納廣博的科學知識。

主要人物簡介:

1、尼摩船長(Capitaine Nemo,又譯內摩船長、內莫船長)是小說里的主人公,在書中並未說明其國籍。他的真實身份在《神秘島》中才得以揭曉:其為印度的達卡(Dakkar)王子。

尼摩是個有正義感的反抗英雄,他對民族壓迫和殖民主義極端痛恨,嚮往民主與自由。反抗失敗後的尼摩選擇了歸隱大海,他曾經對阿龍納斯說「海上極度太平。海洋不屬於暴君。在海面上暴君們還能行使不公平的權利,他們可以在那裡戰斗廝殺,把陸地上的種種恐怖都帶到海面上來。

但是,在海面以下三十英尺的地方,他們的權利就不起作用了,他們的影響就消失了,他們的勢力消失得蹤影全無」。他甚至寧願葬身於大海深處,在安靜、不受鯊魚和人侵害的珊瑚墳墓里長眠。

2、尼德·蘭(Ned Land,又譯內德·蘭德),加拿大魁北克人,約40歲,是一個野性十足的魚叉手,一個比較原始的人。他也會贊嘆極地的美,但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自由,是吃到地地道道的牛排、小牛肉、小酒館里的酒,是在陸地上自由地行走。

他精通野外生存,曾為大家在一個島上做了一頓豐盛的飯。他脾氣暴躁,受不了被監禁,也受不了在鸚鵡螺號上的與世孤立的生活,總是計劃逃脫。如果沒有他,教授和康塞爾最後不可能回到陸地上。

⑸ 地質力學三個發展階段

1.地質力學早期研究階段(1921~1946年)

李四光從1921年研究中國北部石炭二疊紀沉積物開始,到1926年發表《地球表面形象變遷之主因》[9],從物質結構及岩石、地層的形變著手,開始著重編制區域地質構造圖,分析區域構造活動特徵;把構造形跡作為地質力學形跡,從古地應力推斷地殼運動;從分析構造形跡之間的組合型式,確定它們之間的成生聯系,並配合模擬實驗驗證。這就是李四光早期研究地質力學,把大的區域地質構造與具體的構造型式相結合的研究特色,同時根據各種構造形跡判別壓、張、扭,推斷古地應力方向作用特徵,直至1945年內部刊印的《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中,提出構成「應力絡網」的具體模式,即後來的岩石力學與構造應力場的雛形(圖2-5)。經歷20多年的研究,地質力學已經初具輪廓,可以定為早期研究階段[7-13]

圖2-5 李四光(1945)構造線的應力絡網設想框架圖

2.構造體系研究階段(1947~1997年)

從1947年公開出版《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到1962年內部刊印《地質力學概論》,到1973年公開出版《地質力學概論》,到1998年出版《岩石力學與構造應力場分析》,歷經大約50年左右,可以定為地質力學的構造體系研究階段。主要以構造體系為研究核心,將地質力學方法分為七個研究步驟,主要目的是研究地質構造和地殼運動規律,探索地球運動起源,討論各種地質現象發生、發展規律,包括礦產形成分布規律,火山、地震發生發展規律,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規律等,為覓找礦產資源、水資源,為工程建設、減災防災和地質環境的防治和改進服務[7-13]

3.岩石力學與構造應力場研究階段(1998年以來)

李四光在1970年提出修訂出版《地質力學概論》意見中,特別強調加強「岩石力學性質及構造應力場」的重要性(見「李四光生前談《地質力學概論》的修訂出版問題摘要」),認為這個問題很重要,過去工作很不夠,現在也很不夠,今後應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從而提出地質力學新的發展方向,自1998年出版《岩石力學與構造應力場分析》,隨之開始進入岩石力學與構造應力場研究階段,使構造體系的研究進入量化階段。

李四光同志生前談《地質力學概論》的修訂出版問題摘要

——據1970年3月18日李四光在地質力學經驗總結小組談話中的記錄整理

《地質力學概論》是1961年在青島養病時寫得,很潦草,匆促搞出來,來不及詳細討論和廣泛徵求意見。

這本書稿時間很長了,有些東西過時了。我自己感到有些問題,外面也有些反映。60年代初期的東西,至今已有十年了。十年來,地質力學有很大發展,應該充實新的資料。

《地質力學概論》的修訂、出版,要廣泛徵求讀者的意見。不但要搜集地質力學研究所里意見,還要吸收外面工作單位的意見。包括正面的意見和反面的意見。主要是到外面去搜集實際資料,加以充實。修改的重點是具體材料,地質力學觀點無法改。

第一章……

第二章是說明地質力學究竟搞什麼東西的,要改正不正確的材料,多弄些新的材料充實進去。要地質工作者共同支持這項工作。第六、七兩個步驟應抽出來另立一章,叫做「岩石力學性質及構造應力場」。因為這兩個問題很重要,所以抽出來加強一下,將近十幾年的資料補充進去。應力場要做實際工作,又要做些計算工作。對應立場的認識,過去工作很不夠,現在也很不夠,今後應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第三章……

第四章……

其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李四光在地質力學研究所安排光彈模擬實驗,倡導對雁行褶皺構造型式採用數學-力學分析及模型試驗來說明它的成因,接著對旋卷褶皺構造、山字型構造、入字型構造等構造型式進行量化研究,並開始在光彈模型板上刻制斷裂分布模擬區域構造骨架,進行區域構造應力場的研究工作[1,7-13,30,31]

李四光1962年在對廣東新豐江水庫的地震地質研究工作中,已經明確地應力場的研究方法技術措施。1965年他在《地質力學的方法與實踐》(提綱)中,為第三篇《岩石力學與構造應力場分析》撰寫了內容提綱和目錄(圖2-6)。

1966年發生邢台地震後,他親臨現場進行宏觀調查,通過現場調查確定新華夏系活動發震(圖2-7A,B),提出「新華夏系一脈相承」,大震將向北東方向發展的科學預測。並於1967年預測唐灤地震(即1976年唐山大震)。1966~1976年邢台—唐山地震系列實踐證明他的預測是極其科學的。

1969年他任中央地震工作領導小組長,在保衛京津唐地區地震安全工作中進行了斷層位移場和地應力場的全面部署監測工作。當時我們並不理解其中的深刻含意,直到他辭世以後,經過多年的研究,在1973年整理眾多儀器觀測資料後,獲得斷層位移場是新華夏系邊界加力方式作用的結果,新華夏系地應力場的能量等值線集中部位附近,控制了MS≥6級歷史地震的規律以後,才恍然大悟,李四光已經超前十幾年按照「場」的思路方法,部署地震監測研究工作[1-3,7-24]

直到2000年孫殿卿組織編寫完成《地質力學的方法與實踐》一套學科系列專著(共分為五篇,包括7部著作和1幅全球構造體系綱要圖),其中第三篇《岩石力學與構造應力場分析》於1998年出版,可以稱為岩石力學與構造應力場研究階段的開始,也可以看作「後李四光時代」階段,或者按照遺願整理編寫系列著作與擴編《中國地質學》的階段[1,24-29]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