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工程地質ppt區域變質作用

工程地質ppt區域變質作用

發布時間: 2021-02-01 23:45:24

⑴ 區域變質作用的岩石類型有哪些

目前區域變質作用形成的岩石類型分類說法不一,我就說一種比較廣泛的。回
主要有五種類型。
1、長答英質岩類,包括岩石有:變質砂礫岩、石英岩、片麻岩、變粒岩等等。
2、泥質岩類: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3、碳酸鹽岩類:大理岩、鈣質千枚岩等等。
4、基性岩類:變質火山岩、碎屑岩、榴輝岩、角閃片岩等。

⑵ 區域變質作用類型及變質時期

區域變質作用,最先由法國學者 A. Danbree 於 1959 年提出的,用來泛指變質作用因素復雜且受影響的岩石范圍也較廣的一種變質作用。是岩石在大范圍內,在溫度增高及定向和均向壓力、流體等因素參與下經過重結晶、變質結晶、變形,有時伴隨有變質分異或交代等作用的一類變質作用。一般表現為廣大面積內或呈狹長帶狀內所發生的變質作用,變質范圍可達數萬平方千米,所形成的岩石普遍具有結晶片理及其他方向性組構,在低變質區常保留了原岩某些礦物及組構,而高級變質岩區常伴隨混合岩化作用和岩漿作用( 賀同興等,1986) 。

研究區內區域變質作用主要類型有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兩種類型,區域變質時期主要有三期: 晉寧期、華力西期、印支期。

一、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

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常形成大面積或帶狀分布的單相綠片岩相變質地帶,變質礦物的共生特點表明,變質作用強度均屬綠片岩相單相變質,無明顯的遞增變質帶。這種區域性單相均勻變質表明,變質作用的溫度、壓力條件在大范圍內大體相同,地殼熱流值無明顯遞增變化。熱流值可能受深度和放射性熱能控制,地殼深部 ( 幔源) 熱流上升的影響甚微或沒有影響。變質岩系的應力變形顯著,宏觀的線型褶皺、各種劈理、板理、片理極為發育,小型褶皺內往往發育有密集的和褶皺軸基本平行的扇形劈理。區內一般不出現混合岩化作用,但可見有同構造期或構造期後侵入的花崗岩類岩石。這種類型的變質作用在松潘-甘孜造山帶中占絕對優勢。根據變質作用的時期、物理化學條件、變質區域不同,可以進一步分為揚子變質地區晉寧期區域變質作用和松潘 - 阿壩變質地區印支期區域變質作用。根據形成時的地質構造環境,熱流變化和形成岩石的礦物共生組合特徵,可進一步分為二個類型: 綠片岩相型區域變質作用和板岩 - 千枚岩型區域變質作用。

( 一) 晉寧期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

研究區內碧口群、通木樑群等中 - 新元古代地層所發生變質的變質作用為綠片岩相型區域變質作用。

1. 區域變質岩石組合特徵

碧口群是指分布於甘、陝、川交界處的甘肅文縣、碧口地區及陝西勉縣、略陽陽平關之間及四川西北的平武-青川地區 ( 摩天嶺) 一帶木座組 ( Nhm) 之下、太古宙魚洞子群之上的一套淺變質岩系 ( 秦克令等,2007) ,與上下地層相比變形和變質差異大 ( 胡正東,1990) 。研究區內主要分布於青川大斷裂以北的摩天嶺地區。

通木樑群主要出露於青川通木樑一帶,為一套低綠片岩相變質海相火山岩系,可分為上、下兩個岩組: 下部岩組為變質中基性火山岩: 主要由變質的細碧岩、角斑岩及角斑質凝灰岩組成 ( 未見底) ; 上部岩組變質中酸性火山岩: 主要由變質的石英角斑岩、石英角斑質凝灰岩夾角斑岩及角斑質凝灰岩等。

碧口群的變質岩石組合總體上是一套變質的火山 - 沉積岩,由下至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下部岩石類型有綠片岩、白雲母鈉長片岩和少量藍片岩及千枚岩等; 中部以綠泥( 綠簾) 白雲母片岩為主,夾有綠片岩及千枚岩等; 上部由變長石雜砂岩和千枚岩組成互層產出。碧口群出現的變質礦物有角閃石 ( 鈉質閃石?) 、白雲母、綠泥石、綠簾石、鈉長石、石英、鐵氧化物、方解石、黑硬綠泥石等,偶見綠纖石等。

碧口群不同岩石類型中的變質礦物組合如下:

綠片岩出現的變質礦物組合: 綠泥石 + 綠簾石 + 陽起石 + 鈉長石 ± 白雲母 ± 方解石 ±石英 ± 黑硬綠泥石;

藍片岩出現的變質礦物組合: 鈉質閃石 ( 藍閃石) + 綠簾石 + 綠泥石 + 鈉長石 + 黝簾石 ± 石英 ± 黑硬綠泥石;

白雲母鈉長片岩出現的變質礦物組合:白雲母+鈉長石+石英±綠簾石±方解石±黑硬綠泥石;

綠泥(綠簾)白雲母片岩出現的變質礦物組合::綠泥石+綠簾石+白雲母+鈉長石+石英±黑硬綠泥石;

千枚岩出現的變質礦物組合:白雲母+石英±綠泥石±黑硬綠泥石;

變長石雜砂岩主要由斜長石和石英碎屑組成。在膠結物中出現石英、白雲母及黑硬綠泥石等。

2.區域變質相特徵

依據上述礦物組合,碧口群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1)藍閃綠片岩相

主要分布於碧口群的南部岩帶,位於四川青川-白水街-陽平關深斷裂附近白水街北約2公里處的白家溝-山根里一帶。以鈉質閃石+綠簾石共生為特徵,並劃為高壓低溫藍閃片岩帶(左國朝等,1980;陶洪祥等,1989;裴先治,1989),但因無特徵高壓變質礦物硬柱石和硬玉,表明其不屬於藍閃片岩相,而為藍閃綠片岩相,變質溫度為T=300~400℃,壓力為P=0.5~0.6GPa。

(2)低綠片岩相

以鈉長石+綠泥石+陽起石共生組合為特徵,變質溫度為T=350~450℃,壓力為P=0.4~0.5GPa(魏春景,1994;劉鶴等,2008)。變質礦物為絹雲母、綠泥石、陽起石。變質作用的溫度比下面將要敘述的板岩一千枚岩型稍高一些,但變質強度均不超出綠片岩相范圍。變質作用時的熱流值較高,這除了因為其時代較老,來自放射性元素衰變的熱能較高外,還可能因變質作用發生在較深部位。

3.變質時期

對碧口群的劃分、形成時代和岩石組合,不同時期、不同單位或研究者(陝西省區測隊,1966;甘肅省區域地質志,1982;陝西省區域地質志,1985;四川省區域地質志,1991;陝西省地礦局,1996;甘肅省岩石地層,1996;四川省岩石地層,1997;陝西省岩石地層,1998;李威,1986;陶洪祥等,1988;朱占祥等,1988;秦克令等,1990;趙祥生等,1990;張宗清等,1996;胡正東等,1990;斐先治,1989,1992;葉邊俊等,1994;魏春景等1994)歷來存在很大的爭議,由於研究者眾多,這里不再一一列舉,近些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特別是一些高精度年代學成果的發布,對碧口群也進行了分解或解體,對解體後的碧口群的認識也趨於統一。碧口群大多被震旦系角度不整合覆蓋,在青川大溝、草溪溝、土地溝等地震旦系木座組中含有大量的下伏層的變質岩礫石,由此說明,其變質作用發生在木座組沉積之前。

目前的眾多研究者認為碧口群形成的時代為中-新元古代(陶洪祥等,1993;徐學義等,2002;閆全人等,2003;賴紹聰等,2006),已獲取的鋯石U-Pb法年齡值為1304±196Ma和1367Ma被認為是代表原岩的形成年齡(胡正東,1990);藍閃石綠片岩的全岩Rb-Sr法977~933Ma和837Ma(陶洪祥等,1993)的兩組年齡數據表明,該組曾經歷過由晉寧期造山運動所導致的構造變形及綠片岩相區域高壓低溫動力變質作用的改造(左國朝等,1980);根據碧口群桂花橋溝組淺變質中酸性火山岩中的岩漿岩鋯石獲得的840~776Ma的SHRIMP鋯石U-Pb年齡(閆全人等,2003a,b),甘肅隴南地區的董家溝組變質火山岩的LA-ICP-MS鋯石U-Pb年齡為839.2±8.2Ma(賴紹聰等,2006),該時間段代表了一次極其重要構造岩漿事件年齡,推測與Rodinia裂解期相關,表明主期變質作用的時間可能為977~840Ma之間。

目前,通木樑群中已獲得侵位於火山岩系中的閃長岩-石英閃長岩-花崗閃長岩的鋯石U-Pb年齡值分別為865Ma和829Ma(川西北地質大隊,1996)。結合區域對比,該群僅大致相當於摩天嶺分區碧口群中部桂花橋溝組的中上部岩段,主要形成於距今865Ma之前的薊縣紀晚世,或可上延至青白口紀早世。

(二)印支-燕山早期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

印支-燕山早期的造山運動使松潘-阿壩變質地區的三疊紀地層(在四川習稱西康群,青海南部帶稱巴顏喀拉群)發生了區域變質作用,形成了以變質砂岩、絹雲板岩為主,次有少量的結晶灰岩;岩石中出現絹雲母、綠泥石、微粒石英及方解石、白雲石等新生礦物,總體屬於濁沸石相-低綠片岩相。

1.區域變質岩石組合特徵

研究區內三疊系厚度巨大,原岩為三疊系復理石,變質後形成的主要的變質岩石類型有:變質砂岩類、絹雲板岩類和變質碳酸鹽岩等幾種類型,並以前者為主。

1)變質砂岩:在外觀上保留了原岩的全部沉積特徵。在微觀上,原岩的塊狀構造、砂狀結構保存完好,陸源砂屑仍保留沉積時的形態,無明顯應力變形。變質作用的發生表現在填隙物的重結晶作用:粘土雜基重結晶形成微細鱗片狀伊利石、綠泥石及絹雲母等變質礦物,多呈雜亂分布;鈣質(方解石)發生重結晶加大。

變質砂岩類主要有變質石英砂岩、變質石英雜砂岩、變質長石石英砂岩、變質岩屑石英砂岩、變質岩屑石英雜砂岩及變質粉砂岩等(陳明等2001)。

2)絹雲板岩類:主要岩石類型有含粉砂絹雲板岩、粉砂質絹雲板岩、絹雲板岩等,由泥質岩變質而成,變質程度為低綠片岩相。

該類岩石原岩結構構造被一定程度的改造。板狀構造,鱗片變晶結構,部分岩石具變余粉砂結構。宏觀上,局部地段原始層面(S0)被剪切面理(S1)置換;微觀上粒狀方解石雜亂分布,多有顯微鱗片狀絹雲母定向分布組成絹雲母板岩。

3)變質碳酸鹽岩:包括有微晶灰岩、礫(砂)屑灰岩、(粉砂質)粉晶灰岩等,變質主要表現在灰岩泥質成分變質為絹雲母或岩石中方解石略有重結晶。

2.區域變質相特徵

岩石的變質礦物組合十分單調,研究區內板岩的主要礦物組合為石英+長石+伊利石+綠泥石,少量岩石中出現高嶺石。個別變質程度稍高的出現絹雲母+綠泥石+及極少量的雛晶黑雲母的組合,因此推斷變質作用的溫度介於200~370℃之間,介於沸石相-低綠片岩相之間,變質作用溫度比晉寧期綠片岩相型稍低,屬淺部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

3.變質時期

變質時期的確定:受變質岩石的最高層位為三疊系,上覆的侏羅紀地層均未變質,侵位於三疊系中的同構造期侵入的印支期花崗岩類岩石只發生了接觸變質,其同位素年齡峰位時限亦為195~210Ma。它指示了「巴顏喀拉印支地槽」褶皺回返上體階段的時限。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與褶皺回返基本上是同步的,這就間接指示了印支期變質作用的時限范圍。

二、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

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以出現遞增變質帶為特徵,高於正常值的地熱梯度及部分來源於地幔的深部流體的上升和熱流空間上分布不均勻是引起這類變質作用的最主要的因素,同時,應力和變形作用也具有重要的地位(賀同興等,1988),研究區內的迭部-康縣變質地帶、龍門山後山變質地帶所發生的華力西期變質作用。其特徵為發育有良好的低綠片岩相-高綠片岩相-低角閃岩相組成的遞增變質帶。區域性混合岩化作用和地殼重熔型花崗質岩石發育。表明變質作用是在地殼深部熱流上升的環境中進行的。

1.區域變質岩石組合特徵

受變質地層為迭部-康縣變質地帶、龍門山後山的震旦系—古生界。並具有明顯的分帶性,前人(胡金誠,1988)的研究表明,以丹巴和山蔥林為華力西期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的熱中心,圍繞熱中心出現鐵鋁榴石帶、黑雲母帶、絹雲母-綠泥石帶,在黑水老婆子崖、松潘較場、康定孔玉等地也存在小面零星的熱點。熱點中心一般均為低角閃岩相(矽線石帶、十字石-藍晶石帶),總體表現為大面積綠片岩相中出現低角閃岩相的熱穹窿及熱點,並伴有混合岩化的特點。並從區域上可以分為五個變質帶:矽線石帶、十字石-藍晶石帶、鐵鋁榴石帶、黑雲母帶、絹雲母-綠泥石帶。

絹雲母-綠泥石帶在龍門山帶和迭部-康縣變質地帶普遍發育,變質岩主要以板岩、千枚岩、變質砂岩、結晶灰岩為主,可見綠片岩、變質基性火山岩、變質凝灰岩等。主要包含了震旦系—二疊系的地層。

黑雲母帶:分布范圍廣泛,在青川縣以現、茂汶縣松溪堡、寶興金湯弧和丹巴復背斜的外緣,以各種片岩、變粒岩、石英岩、大理岩為主,也見微晶片岩、千枚岩、結晶灰岩、變質砂岩等。

鐵鋁榴石帶,主要分布於茂汶、汶川縣下庄-雪龍包復背斜及丹巴復背斜;在康定孔玉附近有零星出露。以各種片岩、變粒岩、石英岩、大理岩為主;千枚岩、變質砂岩少見,偶見片麻岩。

十字石-藍晶石帶:分布於雪龍包復背斜核部及丹巴復背斜,在康定孔玉附近有零星出露。此帶變質岩為各種片麻岩、片岩、變粒岩、斜長角閃岩。

矽線石帶:僅分布於丹巴復背斜,以各種片岩、片麻岩、變粒岩、大理岩及斜長角閃岩為主。

2.區域變質相特徵

根據其特徵變質礦物組合,迭部-康縣變質地帶、龍門山後山變質地帶為中壓型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

岩石中出現中壓相系的特徵變質礦物藍晶石。與其穩定共生的還有十字石、鐵鋁榴石,沒有見到低壓相系的特徵變質礦物紅柱石、堇青石,也沒有出現高壓相系的特徵變質礦物藍閃石、硬柱石等。漸進變質帶指示的變質相序列為:低綠片岩相(絹雲母—綠泥石帶、黑雲母帶)—高綠片岩相(相當於綠簾—角閃岩相,鐵鋁榴石帶)—低角閃岩相(藍晶石帶,矽線石帶)。這與典型的中壓相系「巴羅式」遞增變質帶是一致的。本區廣泛出現典型的綠簾一角閃岩相礦物共生組合鈉長石+普通角閃石+綠簾石。這也是中壓相系的特徵之一。

龍門山後山變質地帶變質泥質岩石中,礦物帶序次反映的地熱梯度曲線與巴羅型十分接近。此外,本區變質基性岩中指示礦物帶出現的相對序次也與蘇格蘭巴羅帶完全一致,同樣表明了變質作用屬中壓型。

在本變質地帶,斜長石系列的特徵是隨遞增變質牌號增加得慢、斜長石出現晚。在鐵鋁榴石帶的變質基性岩中,礦物以鈉長石+普通角閃石+綠簾石組合為特徵,更一中長石要在藍晶石帶才出現。根據都城秋穗的意見,在低壓型區域變質作用中,鈉長石向斜長石的轉化和陽起石向角閃石的轉化通常在近於相同的溫度下進行,在中壓型區域變質作用中,前者的轉變溫度要比後者高。本區的特點屬中壓型。

3.變質時期

在龍門山後山變質地帶的丹巴縣公差附近,在志留系斜長角閃片麻岩中測得角閃石變晶的K-Ar年齡值為309.3Ma(1∶20萬丹巴幅區調報告),在受混合岩化的黑雲斜長片麻岩中測得角閃石的K-Ar年齡值為322Ma(1∶20萬丹巴幅區調報告)。在丹巴日布山混合岩化成因的偉晶岩的白雲母中,測得K-Ar年齡值為270Ma和259.3Ma(1∶5萬巴底、小成都幅聯測報告,2001)。采自於丹巴縣布衣溝矽線石榴二雲母片岩、梭坡含十字藍晶石榴二雲片岩的鋯石U-Pb同位素測年獲得了335.6±17Ma及307±9Ma的諧和年齡值(曾宜軍等,2000),所測鋯石為變質成因鋯石。這組數值指示龍門山後山變質地帶變質時期應屬華力西期。

迭部-康縣變質地帶的白龍江,上奧陶統全岩K-Ar年齡值為259Ma,紅崖東侵入二疊系的花崗岩的黑雲母K-Ar年齡值為278Ma,表明變質時期亦應屬華力西期。

⑶ 區域變質作用與成礦

分布於沂沭斷裂帶內汞丹山凸起上的沂水岩群、泰山岩群和變質變形的花崗岩,在區域變質作用過程中形成鐵(金)礦礦床成礦系列。

與區域變質作用有關的鐵礦床,是指與沂水岩群、泰山岩群變質火山岩硅鐵建造(BIF)有關的條帶狀(條紋狀)磁鐵礦床。與本區產出的此類礦床地質特徵相似,可分為與角閃質岩石有關的變質火山沉積條帶狀角閃石型磁鐵礦建造和與變粒岩有關的變質沉積條帶狀石英型磁鐵礦建造兩個亞系列,礦床型式分別稱為韓旺式和蒼嶧式鐵礦,其賦層礦位分別相當於泰山岩群雁翎關組和山草峪組。

與變質熱液、構造熱液活動有關的金礦床,即綠岩帶型金礦床。一是在沂水岩群的磁鐵石英岩中富含有金,主要在汞丹山凸起上,可暫劃為太古宙綠岩帶變質熱液型金礦。綠岩帶型金礦床賦礦層位為泰山岩群柳杭組綠岩帶,岩性為一套絹英片岩、絹雲片岩、二雲片岩等淺色片岩夾少量黑雲片岩及雲母變粒岩。該套地層已經受強烈的韌性剪切作用的改造,其原岩建造為火山活動間歇期形成的一套凝灰-泥砂質碎屑沉積岩系。該岩系金含量背景較高,可視為區內金礦之礦源層,金礦化帶產於該岩系的中下部。該類型金礦成因屬太古宙綠岩帶變質熱液型,目前僅發現小型金礦床、礦點及礦化點。二是在花崗-綠岩地體中的金礦,為韌性剪切帶型金礦化和石英脈型金礦,其規模較小,構不成工業礦體。

⑷ 區域變質作用

據曹國權、徐惠芬等(1996)研究,魯西隆起區區域變質作用開始於中太古代晚期,以後一直延續到古元古代—中元古代。主要可分為5期變質作用:

第Ⅰ期中—新太古代的麻粒岩相。

第Ⅱ期新太古代的角閃岩相。

第Ⅲ期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高綠片岩相。

第Ⅳ期古元古代末—中元古代的綠片岩相,區域熱變質為主。

第Ⅴ期古元古代綠片岩相,剪切應變機制為主。

張成基等(2001)認為,魯西隆起區區域變質作用主要可分為2期:

第Ⅰ期中太古代低壓角閃麻粒岩相區域高溫變質作用(沂水群變質)。

第Ⅱ期新太古代中壓低角閃岩相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泰山群變質)。

同時提出,該地區的區域變質作用僅止於南澇坡岩套,其後的變質是呈帶狀沿韌性剪切帶展布的動力變質以及岩漿活動的自變質:含古元古代綠片岩相,區域熱變質為主;古元古代末—中元古代的區域動力低綠片岩相變質作用,剪切應變機制為主(濟寧群變質)。

董申保(1983)、盧良兆(1986)等根據原岩建造、變質相和相系類型及其空間分布規律,伴生的構造運動、變形作用及花崗岩漿作用等方面的特徵,將區域變質作用劃分為:埋深變質作用、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和區域中高溫變質作用等四種主要類型。

依據轄域未見中太古代地層及侵入體出露的實際情況,結合鄰區區域地質背景分析,轄域區域變質作用共劃分為三期。

1.泰山岩群的變質作用

據中國地質大學(1997)研究,區域上泰山岩群經歷了四期變質作用,分別是高角閃岩相變質作用、低角閃岩相變質作用、高綠片岩相變質作用及低綠片岩相變質作用。其中角閃岩相變質作用是泰山岩群的主變質期,後兩期變質作用疊加在早期變質作用之上,表現廣泛的退化變質作用。

第一期高角閃岩相變質作用所形成的礦物組合僅呈殘留體形式存在,主要在泰山岩群及部分侵入岩中見及,如在變輝長岩中可見兩期角閃石,早期角閃石呈半自形—不規則狀,粒度大,有時呈殘留體形式存在,Ng=黃綠—深綠色,Np'=淺黃色;第二期角閃石主要分布於早期角閃石邊部,有時單獨存在,細粒狀,Ng=藍綠色,Np=淺黃色。角閃石成分環帶明顯,中心部分Al和Al含量均比邊部高。黑雲母也可分為二期:早期黑雲母Ng=紅褐色,晚期黑雲母Ng=深褐色。斜長石牌號可明顯分為三期,最多出現的斜長石An=18~24,為奧長石,偶見有An=35~44的中長石。第一期角閃石、黑雲母是第一期變質作用的殘留物,第二期角閃石、黑雲母是第二、三、四期變質作用的產物。泰山岩群平衡礦物共生組合見表1-6-1。

表1-6-1 變質共生礦物組合表

魯西隆起區東部地區比西部地區的變質溫度要高一些,鄰區利用石榴石-角閃石礦物對和斜長石—角閃石礦物對計算得:泰山岩群變質作用溫壓條件為:高角閃岩相t=600℃±,p=0.55GPa;低角閃岩相;t=550℃,p=0.4~0.5GPa;高綠片岩相:t=450℃,p=0.15GPa;低綠片岩相t<400℃,p=0.1~0.2GPa。

應該指出的是,第四期的低綠片岩相退變質局限於韌性剪切帶,屬動力變質作用。工作區內未見發育。

2.侵入岩的變質作用

新太古代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的典型變質礦物共生組合分別是:Hb+Pl;Hb+Pl(An28)+Kp+Qz+Bit。指示其經歷了低角閃岩相變質作用。傲徠山岩套及古元古代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的典型變質礦物共生組合分別是:Kp+Pl+Qz+Bit±Mu,Hb+Bit+Pl+Ep,指示其經歷了高綠片岩相變質作用。

根據變質作用演化特點,結合區域同位素年齡、地質事件序列綜合分析:轄域的早期變質作用發生於新太古代,中期變質作用發生於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早期,晚期變質作用發生於古元古代中晚期。區域上的同位素測年資料證實,其峰值分別為2700Ma、2500Ma、2000~1800Ma。

⑸ 區域變質作用的岩石類型有哪些不是指變質作用類型···

加點分吧.
目前區域抄變質作用形成襲的岩石類型分類說法不一,我就說一種比較廣泛的.
主要有五種類型.
1、長英質岩類,包括岩石有:變質砂礫岩、石英岩、片麻岩、變粒岩等等.
2、泥質岩類: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3、碳酸鹽岩類:大理岩、鈣質千枚岩等等.
4、基性岩類:變質火山岩、碎屑岩、榴輝岩、角閃片岩等.
5、鎂質岩類:輝石岩等等.

⑹ (二)區域變質作用

在區域范圍內大面積發生的變質作用,統稱為區域變質作用(regional metamorphism)。主要特徵是,出露面積從幾百到幾千平方千米,常呈面型或寬頻狀分布。產生區域變質作用的地質環境多種多樣,其變質作用的因素十分復雜,所以區域變質作用是由地質環境所導致的各種變質因素綜合作用的一種變質作用。種類繁多的區域變質岩,是地殼中分布最廣的變質岩石。按產生區域變質作用的地質環境可以劃分為下列幾種。

1.大陸結晶基底的變質作用

主要發育在大陸結晶基底的變質作用(continental crystalline basement metamorphism),由區域變質作用所形成的變質岩呈面型分布。主要變質作用的因素有溫度、壓力(靜壓力和應力)和流體。大多數結晶基底主要由中、高級區域變質岩組成。

2.造山變質作用

主要發育在造山帶的變質作用(orogenic metamorphism),其變質岩成寬頻狀分布。造山帶的變質作用與大地構造環境密切相關,具有較寬的p/T比范圍,可分為高p/T(高壓)型、中p/T(中壓)型和低p/T(低壓)型的區域變質作用。高p/T(高壓)型主要發育在板塊俯沖帶和碰撞帶;而中、低p/T(中、低壓)型多分布於島弧、大陸拉張帶、大陸碰撞帶。

3.洋底變質作用

洋底變質作用(ocean-floor metamorphism)是在大洋中脊附近的一定深度范圍內,由於海底擴張,深部熱流上升,加熱了洋殼岩石和其中的海水,通過熱對流的循環,致使洋中脊附近的洋殼岩石(主要是輝長岩、玄武岩和超鎂鐵質岩石)產生變質作用。溫度和流體中活動組分的化學勢是洋底變質作用的主要因素,變質過程中,原岩的化學成分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洋底變質岩的變質程度較低,主要由綠簾石、綠泥石、陽起石、鈉長石(方解石)等礦物組成的變質輝長岩、變質玄武岩等,它們是具有塊狀構造的綠色淺變質岩石。

4.埋深變質作用

埋深變質作用(burial metamorphism)是指一套巨厚的岩層在劇烈凹陷的沉積-火山盆地的底部,因地殼下沉被埋在地下深處的岩石,由於受上覆岩石的負荷壓力和地熱增溫的影響而發生的變質作用。此類變質作用與造山運動和岩漿活動沒有明顯的聯系,致使埋深變質岩石缺乏片理。由於變質溫度很低,重結晶作用和變晶作用不徹底,變質岩石由濁沸石、葡萄石、綠纖石等很低溫礦物和原岩殘留的礦物組成,原岩的組構保存較好。埋深變質作用與成岩作用之間呈漸變過渡關系,致使埋深變質作用形成的變質岩與沉積岩不易區分。

⑺ 區域變質作用的主要類型和特徵

各種變質作用中,區域變質作用規模大、范圍廣,常常發育於前寒武回紀結晶基底和造山帶答核部。其影響因素較復雜,以圍限壓力最為重要,一般發生於深部。我國的區域變質作用,根據原岩建造、變質相和相系類型及其空間分布規律,伴生的構造運動、變形作用以及花崗岩漿作用等方面的特徵,劃分為埋深變質作用、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和區域中高溫變質作用4個主要類型,其主要特徵詳見表3-15。

圖3-10 超高壓榴輝岩穩定區的P-T圖解

⑻ 區域變質作用的主要特徵

它們的主要特徵是呈面型分布,出露面積從幾百至幾千平方千米,影響范圍可達幾千至幾萬平方千米,形成深度可達20千米以上。

⑼ 地質學中變質作用的方式主要有哪幾種

老哥網路講的很詳細我只是搬運工。
重結晶作用

指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態條件下,同種礦物的化學組分的溶解、遷移和再次沉澱結晶,使粒度不斷加大,而不形成新的礦物相的作用。例如,石灰岩變質成為大理岩。

變質結晶作用

指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態條件下,形成新礦物相的同時,原有礦物發生部分分解或全部消失。這種過程一般是通過特定的化學反應來實現的,又稱為變質反應。在礦物相的變化過程中,多數情況下岩石中的各種組分發生重新組合。在變質結晶作用中形成新礦物相的主要途徑有脫揮發分反應、固體-固體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等。變質岩中新礦物相的出現首先受變質反應過程中物理化學平衡原理的控制,其次受化學動力學有關原理的控制。

變質分異作用

指成分均勻的原岩經變質作用後,形成礦物成分和結構構造不均勻的變質岩的作用。例如,在角閃質岩石中形成以角閃石為主的暗色條帶和以長英質為主的淺色條帶。

交代作用

指有一定數量的組分被帶進和帶出,使岩石的總化學成分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的成岩成礦作用。岩石中原有礦物的分解消失和新礦物的形成基本同時,它是一種逐漸置換的過程。

變形和碎裂作用

在淺部低溫低壓條件下,多數岩石具有較大的脆性,當所受應力超過一定彈性限度時,就會碎裂。在深部溫度較高的條件下,岩石所受應力超過彈性限度時,則出現塑性變形。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