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轉工程地質
① 地球物理與地質工程哪個專業更有優勢
首先,估計你本科不是地質學的吧!地質學對色盲的學生是不招收的,版色弱的不太清楚;權
其次,就兩專業來說,個人認為「地質工程」要好於「地球物理」,現階段來說地質專業的就業形勢雖然較前幾年差一些,但仍然非常強勁,地質工作也分室內和室外,室內多做一些制圖、寫報告等工作,室外辛苦一些,但畢竟是技術人員,很多工作可以指揮民工來做。就我了解,作地質工作的人員大概收入在4——12萬之間,差距在於職稱或者是否參與項目較多;
再說「地球物理」,物探專業一般只能供職於特定機構(事業單位或者公司等),個人或者礦業公司等很少僱傭物探專業學生,而地質專業學生進不了事業單位,則可以進入私人礦業公司(這個遍地都是),待遇也很不錯!物探工作也相當辛苦,磁法較為簡單,但電法工作的儀器設備就很痛苦了!
最後,以上是個人觀點,且存在南北差異!希望對你有用
② 地質學轉勘探地球物理從哪方面著手
地質學,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並列的自然科學五大基礎學科之一。地質學是一門探討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學,地質學的產生源於人類社會對石油、煤炭、金屬、非金屬等礦產資源的需求,由地質學所指導的地質礦產資源勘探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源泉。地質學是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因此,地質學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展到人地相互作用。
地質學(geology)的研究對象為地球的固體硬殼---地殼或岩石圈,她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
主幹課程
人類對地質的認識,首先是從被視為靜止物體的礦物和岩石的研究開始的。通過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提出了古生物學的理論與方法,並運用於劃分地層,把歷史的觀念引入了地質學。
除了地質學以外涉及地球科學的還有地理學(geography)、生物學(biology)、氣象學(meteorology)、天文學(astronomy)等。地質學著重研究地下,地理學著重研究地表,生物學著重研究地表有機界,氣象學著重研究
地球的大氣圈,天文學著重研究天體並從天體的角度研究地球及地球的起源。地球,包括固體地球及環繞著它並與其密切聯系,相互影響的水、生物與大氣,是一個復雜的天體,需要從不同的側面對它加以研究,研究成果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礦物學
是研究礦物的化學成分、內部結構、形態、性質、成因、產狀,共生組合、變化條件、用途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科。
岩石學
是研究岩石的物質成分、結構、構造、形成條件、分布規律、成因、成礦關系以及岩石的演變歷史和演變規律的學科。
礦床地質學
是研究人類可利用的礦產資源聚集體-礦床的特徵、成因、分布規律及其工業意義的學科。
地球化學
是研究地球各圈層和各種地質體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探討化學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分布、存在形式、共生組合、集中分散及遷移循環的規律的學科。
地球物理勘探
簡稱「物探」,即用物理的原理研究地質構造和解決找礦勘探中問題的方法。它是以各種岩石和礦石的密度、磁性、電性、彈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質的差異為研究基礎,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儀器,探測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場的變化,通過分析、研究所獲得的物探資料,推斷、解釋地質構造和礦產分布情況。目前主要的物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電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依據工作空間的不同,又可分為:地面物探、航空物探、海洋物探、井中物探等。
上述兩門學科均屬於地球科學,基本上都是相通的 。
地球科學所含門類:
③ 地大的地球物理和地質工程哪個對女生來說更容易就業
都不太適合於女生。非要個結果,那就是地質工程吧。畢業後可以進地質研究中心,不用出野外。最好都不學,這是兩個野外施工性很強的專業,都是大老爺們呆的,女的不方便。
④ 地球物理勘探能解決哪些工程地質問題
一般主要的是岩性劃分,找出大的構造帶,構造異常。。。
⑤ 關於地質工程,地球物理學和地質學的聯系.
對於地質學來說 其他的諸如地球化學地球物理什麼的都是工具,地質內學的精髓是容思維方法。沒有工具做支撐的思維是空洞的,但反過來 沒有地質思維做靈魂的工具是沒意義的。
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工作者知道怎麼把研究對象轉化成數據,怎麼處理數據,地質工作者則擅長從各種紛亂的數據里找出地質規律。
如果一個地球化學工作者也會拿著自己剛獲得的數據找地質規律了,或者一個純粹學地質的懂得了如何去根據自己的需要有效的把樣品變成數據,那他們的就可以從「工作者」升級成「家」了。
所以工作的對象不同 培養的方式不同 學到的東西也不同,這就是區別所在。
⑥ 地球物理與工程地質有區別嗎
本人是學地球物理勘探的,或叫應用地球物理,也叫物探。物探和地質工版程區別比較大。物探權主要是以岩石的物理性質差異為物質基礎,用專門的儀器設備觀測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場的變化規律,達到查明地質構造,尋找礦產資源和解決工程地質、水文地質以及環境監測等問題的目的。主要方法有電法勘探,磁法勘探,電磁法,重力勘探,地震勘探,還有其他什麼放射性,溫度等。這個要學數學、物理、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地質學等基礎知識。而地質工程主要是以地質學為基礎,研究水文、工程、地震、環境、油氣礦等問題。地球物理涉及的物理知識主要是波場的問題,如波的傳播,場的分布和變化;地質工程涉及的應該是力的問題,如力對岩體的作用以及作用的結果等。可能對地質工程的理解有些片面。當然在實際工作中,兩的專業是彼此聯系的,一般先由地質人員推斷某處可能存在什麼地質現象,然後物探人員用儀器採集數據,分析數據,根據數據的變化、異常看是否可能真的存在該地質現象。
⑦ 地球物理與環境地質調查
一、環境地質調查的主要內容
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定義的環境地質學研究范圍,包括環境地質調查、有關的微量測試技術和環境保護的地質措施。也就是說它的研究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地質環境的質量調查;其二是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變化的影響。而後者,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現代化程度的加快,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之間的關系越密切,環境災變對人類的危害、造成的損失就越重,人類的生活、生產活動對地質環境的污染與破壞更加劇烈。當然,與此同時,人類對環境保護的意識與控制的能力也在加強。當前環境地質調查的主要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
1.全球地質環境變遷的調查
這種調查的對象包括已經發生並尚在進行的環境地質變遷,以及這種變遷與全球氣候、水文、生物環境的關系。人類要掌握自己的命運,預測地球未來的環境,就必須了解地球的過去和現在,未來是過去到現在的延伸。
調查研究的結果表明,地質記錄—構造、岩石、礦物等記憶了過去幾十、幾百、幾千甚至幾十萬年以來全球環境變化的痕跡,生態平衡的破壞在地球物質的地質記錄上保存了記錄,通過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手段尋找、調查環境地質變化的各種記錄和痕跡,了解環境地質的變遷,將有助於全球變化研究的深入開展。特別是我國青藏高原、西北黃土高原、西南岩溶地區的環境地質調查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地區的岩石、構造中保存了近期幾百萬年以來環境系統的詳細地質記錄。因此,我國環境地質調查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如下一些內容。
(1)青藏高原隆升和變形與環境變化的關系,大型地區災害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與高原隆升的關系調查
青藏高原在新生代以來發生強烈變形和急劇隆升,根據葉叔華院士在「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等研究」一文中介紹的我國綜合利用GPS、水準、重力、導線、天文測量的結果,珠穆朗瑪峰的水平位移速度為19 cm/a,高程每年升高37 mm。
(2)黃土高原的形成、環境變遷與全球變化
我國黃土高原的堆積比深海岩芯更完整地記錄了240萬年以來全球氣候變化的歷史,通過研究黃土的地質記錄,探索其形成環境的變遷及演化,重建環境變化史。
(3)岩溶環境系統
鍾乳石在形成的過程中記錄了過去千萬年全球環境的變化,提供了—份完整的地質記錄,通過岩溶地質、古地磁等研究將能詳細了解近期幾百萬年環境系統的變化。
2.現代環境地質變遷的調查與研究
(1)現代地球構造活動
採用第四紀地質、構造地質、地貌、古地震、大地測量及地球物理方法,對大環境的構造活動、活動構造帶進行調查,研究不同類型的活動斷層、地震斷層和地裂縫以及現代地殼運動。
(2)現代構造活動環境效應的調查與災害預防研究
包括天然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的成因調查、預測與防治研究。
3.人類活動的環境地質效應調查
「地質科學發展戰略」中指出,人類活動每年搬運的地球物質達104 km3,超過水流的作用,人類活動造成的滑坡、水土流失、泥石流、水庫地震以及地下水過量開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大型建築引起的重力地質作用、岩石動力地質作用,城市熱力場變化引起的地熱地質作用等也相當可觀。人類活動引起的地質作用過程,在局部環境效應方面已經接近甚至超過自然界的作用。因而,除了調查人類活動的環境地質效應之外,研究提高預測和評價人類活動誘發災害的能力和水平,提出合理的防治和減輕災害的措施將是十分重要的。
(1)工程環境地質的調查與研究
該調查包括大型工程選址的基礎環境地質調查,地質填圖,及其對環境影響的預測研究。
(2)能源、資源的開發與環境地質變遷的調查
該調查包括金屬礦開採的尾礦處理,煤田開發中遇到的陷落柱、采空區,地下水開采引起的地面沉降等。
(3)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
人類的生產活動造成氣態、液態、固態物質的重新搬運與堆積。在重新沉積的地質環境中,有害物質、有毒的金屬污染物與核輻射物質相對富集,進入新的地球循環系統從而危及生態環境。
1)水資源污染的監測與調查。硫化礦床的開采往往造成地下水硫酸鹽濃度上升,工廠廢液的排放造成地面、地下水源有機與無機污染。
2)固體廢棄物與環境地質變遷。粉塵、煤灰、固體垃圾、尾礦、廢礦渣中的重金屬與有害物質的重新沉積與堆積,造成環境地質的變遷,形成新的污染源。
3)核輻射物質新循環環境地質系統的調查。
4)重、磁、電、震等物理場環境效應的調查。人類在地球上建立了數量可觀、強度較大的物理場源,它們產生的環境負效應不容輕視。
二、地球物理方法在環境地質調查中的應用基礎
環境地質調查的目的在於判斷與生態環境有關的地質環境的質量,了解環境變遷的過程,特別是與人類生存和生產活動有直接關聯的環境變遷。這種變遷不是一門地質學科所能概括的,它涉及天文學、地學、生物學領域、蘊涵著各種物理、化學變化。因而環境地質的調查需要綜合方法與手段,即地質方法、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學方法的配合。
地球物理方法是環境地質調查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方法,通過不同途徑與手段觀測環境地質調查中特定的地質目標——活動構造、斷層、污染水體、地下洞穴、近期搬運堆積物等的地球物理場——電磁場、磁場、地震波傳播、重力場、輻射物等的時空分布,採用有效的處理方法反演出目標體的物理性質與幾何分布,配合地質、地球化學研究作出地質解釋。同時,它可以通過研究目標外圍空間物理場變化的連續監測,為地質環境的變遷、污染以及地質體的時空變化提供可靠的資料。
現有的地球物理方法理論基礎同樣適用於環境地質調查,而在復雜條件下地球物理方法的應用在正、反演與方法技術方面則不斷有新的發展。
環境地質調查中的物性基礎與礦產、能源勘探相比,它利用了具有記憶功能的岩石磁性,並更多地考慮了岩石孔隙度等結構及充填物成分變化對物理性質的影響,以及探測目標不同物理性質的綜合利用。
目前人類揭示的磁性材料記憶功能已廣泛應用於現代科技領域,如計算機中的磁泡存儲器、磁光存儲器。通過變換磁場等條件,可以寫入信號、保存信號、讀出信號。而在地球大環境變化的調查研究中,人類通過觀測與研究得知,岩石、礦石的磁性具有記憶功能,因為岩石、礦石受現代地磁場的磁化而產生感應磁化強度,而岩石、礦石在形成過程中還受到當時地磁場的磁化,這種磁化經漫長地質年代保留至今,被記憶下來的這種岩石磁性稱為剩餘磁化強度。因而岩石、礦物的磁性是由感應磁化強度和剩餘磁化強度兩部分組成。通過採集樣品的交變退磁與熱退磁處理,可以恢復岩、礦石原生的磁性,包括剩餘磁性的強度與方向。而根據測得的剩餘磁性,就可以得到岩、礦石形成時期的環境地質信息。
圖6-5-1 新生代晚期地磁極性年代表
例如,岩、礦石的剩餘磁化方向代表其形成地質時期的地磁場方向,全球測量結果表明地質史上出現過多次地磁場的極性倒轉。因此,根據地層中岩石剩餘磁性的極性變化,可以對地層進行劃分與對比,並可編制地磁極性年代表(圖6-5-1)。根據全球古地磁岩性的測量結果,可以恢復形成時期古地磁極的位置,古緯度,並判斷岩石、礦物所在地層形成的地理位置及環境地質條件。此外,通過不同構造板塊古地磁磁極隨地質年代變化的極移曲線研究,可為板塊移動提供有力證據。
另外還可廣泛利用環境地質目標體與電阻率、速度、密度、核輻射等的相關性,作為現代環境地質調查的基礎。
三、環境地質調查中地球物理方法的應用
地磁場的觀測結果表明,人類生存空間的地球磁場不僅與地理位置有關,而且隨時間做緩慢變化。如果把地球磁場視為地心磁偶極源形成的磁場,中國學者指出50年來地球中心磁偶極距的衰減率為-16.5 nT/a,依此類推則經過一定時間之後磁偶極距將減到零而後倒向,形成地球磁極倒轉。古地磁研究中根據岩石磁性記憶功能,通過不同年代、地層岩石標本古地磁的測定,證明在地球形成的過程中地磁場極性有過多次倒轉。而且,岩石標本古地磁參數的測定還可為地質、古地理研究中古環境的恢復提供有力的證據。研究結果表明,古地磁的變化與古氣候以及地球軌道偏心率的變化是相關的,例如地磁強度的低值對應地球軌道偏心率的高值和溫暖的氣候。我國學者對山西黃土磁性研究的結果表明,布容時期以來70萬年期間氣候變化的7個旋迴與相應的全球磁場變化、地磁極性漂移事件密切相關。
1.古環境的復原
由於岩石中保留的原生剩磁方向就是岩石形成時期所在地理位置的地球磁場方向,而全球地磁極性的倒轉具有同時性,因而在古地磁研究中採用了准確的同位素測年技術之後,就有可能根據地球上不同地點採集到的同一地磁極性年代同一磁性地層的標本、古地磁測量的結果,由標本剩磁的方向獲得當時不同地理位置的地球磁場方向。並分析出所處極性年代古磁極的位置、古緯度等信息,恢復地層形成時的地理位置,並進行地層劃分與對比恢復古環境。
2.中國黃土磁學性質與古氣候
地質學家認為中國的黃土、古土壤序列是第四紀以來中國北方環境和氣候變化最詳細的記錄之一,它對應乾旱和半乾旱氣候條件。由於黃土沉積最厚可達500m,沉積連續性好,對古地磁研究十分有利,我國學者朱日樣等利用古土壤到黃土之間磁學性質的詳細變化特徵,研究該沉積序列的連續性與古氣候變化模式。
古地磁測量的條件如下:測量樣品是采自陝西渭南黃土剖面古土壤層位S8和黃土層位L8,用高密度連續采樣(實驗室解析度為2cm)。熱退磁分析採用Macintosh微機控制並帶HPIII列印機的水平裝置居里秤,磁滯回線和各種參數的測量採用IBM控制的Micro Mag 2900磁力儀,低場磁化率由Bartington Ms2磁化率儀測定。
根據測量結果,若將矯頑力、剩磁矯頑力和剩餘磁化強度作為氣候變化指標,則從古土壤到黃土是漸變過程,與沉積粒度分析的結果相符,反映了古土壤不是由黃土發育而來的,而是外來物沉積就地成土,反映的氣候變化是從相對潮濕到寒冷乾燥的變化過程。
可見,矯頑力、剩磁矯頑力和飽和剩餘磁化強度對氣候的反應靈敏,是比低場磁化率和頻率磁化率更理想的氣候變化指標。
⑧ 地球物理/地理科學/地質學/環境科學有什麼區別
1.地球物理學就是以地球為對象的一門應用物理學。這門學科自20世紀之初就已自成體系。到了20世紀六十年代以後,發展極為迅速。它包含許多分支學科,涉及海、陸、空三界,是天文、物理、化學、地質學之間的一門邊緣科學。
地球物理學,如果狹義的理解,指的就是固體地球物理學。這一般又可分為兩大方面:研究大尺度現象和一般原理的叫做普通地球物理學,利用由此發展出來的方法來勘探有用礦床和石油的,叫做勘探地球物理學(或物理探礦學)。應用於工程地質勘探、工程檢測的發展為工程地球物理學,應用於環境探測和監測及環境保護而形成的環境地球物理學。地球物理學形成了獨立的分支學科:地震學、重力學、地電學、地磁學,還有正在發展可能形成地熱學。
2.「地理科學」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中國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他理解地理學應當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等並列的大科學體系,故稱「地理科學」。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基礎理論層次(基礎科學)、技術理論層次(技術科學)、技術層次(工程科學)。 一般認為,基礎理論層次包括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部門地理學(如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及其分支);技術理論層次主要是研究應用的地理理論,如建設地理學、應用地貌學、應用氣候學等;技術層次包括災害預報、生態設計、區域規劃、計量地理學、地理制圖、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實際應用技術。
3.地質學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
4.環境科學是研究人類生存的環境質量及其保護與改善的科學。環境科學研究的環境,是以人類為主體的外部世界,即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綜合體,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所以根據它們各自的定義和不同的研究方向,可以看出它們的共同點和區別:它們都是地理的分支或者說不同方向的延伸,地球物理偏重對地球等天體的物理方面的研究;地理科學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實踐中的應用學;地質學基本上就是研究地球的組成和變化歷程;環境科學就是研究人與外界環境.總結來說,它們的研究方向決定了它們的不同.
要知道地理本來就是個很雜的科目,所以其衍生出來的東西也很雜...
⑨ 地球物理考研轉專業可以轉什麼
不同學校不一樣,少部分學校軍訓時填寫一個表就可以轉,不過大部分學校需要第一學期結束並且不掛科才可以轉,有的學校需要轉專業考試,建議你去學校官網,上面會有相關資料。
⑩ 用地球物理勘探解決地質問題的兩個轉變
用地球物理的方法解決地質問題,要經歷兩個轉變,即將地質問題轉變為物理問題和將物理問題轉變為地質問題。第一個轉變用於設計物探方法,第二個轉變則用於物探異常的地質解釋,對要解決的地質問題作出回答。
例如[1],在我國雲南個舊找深部的錫礦床,從地質上已知大型礦床賦存在隱伏花崗岩體凸起的附近,因此,在地球物理勘探不能測出礦體引起的異常的情況下,最佳方案是用這個方法去了解地下花崗岩頂面的起伏情況,圈出詳細找礦地段,然後用工程直接找礦。
經過少數地段岩石標本測定,本區花崗岩的電阻率平均值在1500Ω·m左右,比上覆個舊灰岩的電阻率(在5000Ω·m以上)低得多。因此,了解地下花崗岩頂面起伏這個地質問題可轉變為測定高電阻介質下低電阻體上端界面埋深這樣一個地球物理問題。此外,岩體的密度也比灰岩的密度低,因此,上述地質問題也可轉變為測定低密度體上端界面的埋深的另一個地球物理問題。由於當時沒有高精度重力儀,故採用了電阻率法,即選用了第一個地球物理問題。
根據電測深曲線(作了地形改正),推斷了低電阻體上界面的埋深。假定觀測點附近地下花崗岩與灰岩接觸界面近於水平,即高電阻體與低電阻體的界面為水平,將此低電阻體上界面的埋深解釋為地下花崗岩體上界面的埋深,給出要解決的地質問題的解,即將地球物理問題轉變為地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