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壹』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工資怎麼樣
看你什麼職稱什麼級別了
『貳』 考研,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和地下水工程主要考數一還是數二想考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您好,具體考哪個,必須要到你想報考學校的招生目錄里去查學。歡迎向158教育在線知道提問
『叄』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待遇怎麼樣
待遇不錯吧,
『肆』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招聘什麼專業
http://www.iheg.org.cn/web/ShowSpecial.asp?SpecialID=13這裡面有招聘信復息
有:水文制地質相關專業、環境地質相關專業、計算機與地理信息專業等,很多
『伍』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是什麼級別的單位
該單位為正廳級單位,該單位以前是國土部直屬單位,屬於其科研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管理
國土資源部成立中國地質調查局後,中國地質科學院歸中國地質調查局管理,該單位在業務上和認識上很多都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管理的
『陸』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是全國唯一專門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的國家公益性科研機構,是全國水文地質調查和地下水資源評價的科技支撐單位和技術發展核心,是全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專業編圖中心。
重點研究和解決國民經濟建設中帶普遍性、關鍵性、戰略性、公益性和區域性的水工環基礎理論和技術問題,在區域水循環、水文地球化學、同位素水文地質、黃土與全球變化、農業地質、城市地質、地下水微生態學等分支學科和專業編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為國土資源開發、整治、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現有在職職工263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兼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6人、高級技術職稱84人。
2008年,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億元,達到10320.59萬元,比上年增長8%;全年各類項目經費達到4160萬元,比上年增長12%;總資產達到12436.11萬元,比上年增長11.38%。
2008年,全所科研人員在各種科技期刊和學術會議上共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7篇,ISTP檢索論文4篇,核心期刊論文84篇,出版專著2部。參與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獲河北省自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
副所長張發旺研究員
所長、黨委副書記石建省研究員
2008年重要科技成果
採煤塌陷區土壤養分循環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張發旺研究員。以神府—東勝礦區為例,深入研究採煤塌陷區土壤養分循環變化規律以及土壤養分循環變化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為定量分析採煤塌陷對土壤養分流失的影響程度,准確評價及合理開發礦區土地資源,實現礦區復墾和生態環境再建等提供基礎理論依據。
貴州烏江流域岩溶地下水系統與生態水文地質研究:屬面上基金項目,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研究員。從雨季及旱季的地表與地下常規水質、有機物成分對比,以及土壤中成分與有機質的對比上,分析研究水—土,水—岩作用的化學與機械作用,研究水系統的生態特徵;另一方面通過溫控溶蝕試驗,探索庫水、地下水對可溶岩的不同溫度溶蝕作用與有關庫水—地下水的生態特徵。揭示了人類蓄水對生態水文地質的顯著影響,以及人工化肥與污染對石漠化與生態特性的影響。
盧耀如院士(右一)在畢節鴨池鎮取土壤水樣
大柳塔雙溝塌陷區150cm以上深度土壤含水量動態變化圖
壓力溶蝕實驗裝置
碳酸—硫酸鹽岩建造中復合岩溶發育的微生物作用機理研究:屬面上基金項目,負責人張鳳娥研究員。以微生物作用下的硫循環為線索,採用室內模擬試驗、地球化學模型和質量平衡反應模型等手段,研究了硫酸鹽還原菌對硫酸鹽岩岩溶發育的影響機制、硫酸鹽還原產物氧化形成的硫酸對碳酸鹽岩的侵蝕性、如何識別微生物引起的與硫有關的氧化—還原作用,以穩定硫同位素的分餾程度,以及硫酸溶蝕碳酸鹽岩後的蝕變礦物來識別硫酸鹽還原菌和硫氧化菌在復合岩溶發育中的作用。
硫酸鹽岩中分離的硫酸鹽還原菌的掃描電鏡照片
(a培養溫度35℃;b、c、d培養溫度均為50℃。均放大18000倍)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川西坳陷上三疊統深層水形成演化和聚氣成藏的古水文地質論證:屬面上基金項目,負責人汪珊研究員。以川西坳陷為研究靶區,上三疊統深層水滲流場、化學場形成演化研究為主線,論證了含水系統、水文地質期的劃分和定位;依據深層水現代化學與初始化學的平衡差異,論證了上三疊統深層水在地史過程中一直向濃縮鹽化、正向變質的地球化學方向演化,概括了深層水形成演化規律性和成因類型的演化模式。從地質構造、水文地質、生氣儲氣能力,以及油氣生成期、運聚期和圈閉期在時空上的匹配關系,提出了評價預測聚氣成藏的有利地段。
全國主要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屬中國地質調查計劃項目,負責人劉長禮研究員。該項目取得重大進展,科技成果入選中國地質學會2008年度十大地質科技成果。項目完成了15省(區)177個地級以上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為146個城市建立了地質環境資料庫,為177個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及汶川災區災後重建提供了地質依據。這些成果被許多城市用於城市規劃、後備水源地論證、垃圾場地選擇、地質災害防治等工作,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中國地圖出版社,1992年)
(中國地圖出版社,2004年)
川西坳陷T3X2泥岩壓實水水頭形成演化系列圖
華北平原東部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示範:屬中國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劉少玉研究員。項目系統總結了國內外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情況與經驗,研究了工作區淺層地下水分布規律,建立了聯通示範井,使弱含水層井出水量成倍增加;在大面積淺層鹹水區,解決了抽咸換淡水土改良的疑難問題;使傍河區實現了淺層水和洪水以及河水的循環巧用,項目成果對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方面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
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屬中國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王貴玲研究員。項目完成了《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技術要求和《淺層地熱能勘查開發技術規范》的編制;根據平均布井法評價沉積盆地傳導型地熱資源可開采資源的評價體系;開展了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編圖技術要求的編制;完善了地熱資源現狀評價和區劃信息系統;分析了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現狀,提出地熱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建議。
專家組檢查項目的天津示範井建設情況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屬中國地質調查計劃項目,負責人張兆吉研究員。通過野外調查對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有了初步認識,研製和制定了地下水采樣方法,編制了《地下水污染調查采樣技術要求》和《地下水污染調查綜合研究技術要求》,進行了華北平原地下水水源地評價,初步建立了地下水污染資料庫系統,建立和實施了有機分析實驗室質量監控,進行了污灌區水土污染自然衰減研究以及石油類污染場地調查與評價。
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編圖:屬中國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張發旺研究員。通過對世界的地下水資源圖和歐洲、澳大利亞、美國等相關圖件成果分析研究,完成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資料庫框架,研發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和空間數據瀏覽系統。對湄公河流域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編圖進行了專題研究,完成樣板區編圖。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野外采樣試驗研究
工作人員現場取樣
『柒』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的主要任務
以地下水及其相關地質環境為研究對象,科研與調查相融合,建設好四方面隊伍:
建設一支精乾的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社會公益性科技創新隊伍,成為國家和國土資源科技創新體系的組成部分;建設一支裝備精良、能打硬仗的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專業調查研究隊伍。構建一個可長期運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高新技術支撐、集野外觀測試驗、測試分析與室內模擬、綜合信息集成與網路服務於一體的技術平台。建設一支人員精幹,管理高效,服務優良的地調科研管理隊伍.依靠自身技術優勢和成果轉化佔領市場、實現獨立經營的技術開發隊伍。 最終,建成主要從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領域地質調查和應用基礎研究,提供公共服務的社會公益性地質調查科研機構。以滿足國家和社會經濟建設發展的需求,開展和承擔的主要任務:
開展多種尺度水循環系統演化規律-環境效應,以及地下水質量變化機理、改良技術、生態保護的基礎理論研究。開展地下水資源評價理論,特別是乾旱區地下水系統理論研究。承擔全國性及跨區域地下水資源評價和地下水潛力調查的技術研究、資料匯總與實際調查評價工作。開展地下水水質保護調查與工程示範。開展水-土-生態相互作用研究,發展我國生態地質學理論體系。開展全國性及跨區域水土資源利用保護,特別是區域性土壤侵蝕、沙漠化、鹽鹼化等荒漠化危害的調查研究和工程示範。針對地下水的不同賦存條件,研究相應的地下水勘查新理論、新方法。開展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察開發技術系統研製-綜合應用工作。研究崩、滑、流等地質災害的有效勘查、監測、防治理論與方法。承擔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技術系統研究與示範應用工作。開展第四紀地質與全球變化研究,繼續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黃土研究。
承擔第四紀地質調查和研究任務。發揮綜合技術優勢;承擔水工環重點工程應急項目的會戰、攻堅和示範服務;承擔水工環地質領域調查研究數據信息及情報的匯集、管理、分析應用工作,開展專業工作信息化研究,發揮專業數據處理中心的作用;承擔全國性和跨區域水工環綜合編圖和區域調查總結工作,參與編制水工環地質調查規劃、計劃,參與制定專業調查標准和規范;承擔水工環地質專業測試分析工作,從事相關專業測試分析標准物質和標准方法研究及專業測試儀器研製與開發,發揮專業測試中心的作用。
『捌』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這個單位待遇怎麼樣,碩士進去試用期結束每月能拿多少啊,謝謝
單位目前正在石家莊蓋新的辦公大樓,大概2012年底能全部遷回石市工作,這點不用擔心。至於待遇問題,相較於石家莊市平均收入來說,也還可以,歡迎投考和就業。
『玖』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的院士風采
張宗祜,194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55年畢業於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部,獲副博士學位。現為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會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4年國家批准為博士生導師,1994年當選為 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50多年來,張宗祜院士在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四紀地質專業研究工作中,主持、設計並親自參加了多項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多次獲國 家及部級重大科研成果獎勵。 主編了一系列圖件和出版了30多部著作。1980獲全國地質系統勞動模範,1984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證書,1993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1998年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獎,2000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地球科學獎」。張宗祜院士治學嚴謹,重於實踐,科研成就顯著,著述甚豐。為中國的地質事業做出了卓越成就,是國內外著名的黃土研究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專家。 盧耀如,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53年8月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1954年至1955年隨蘇聯專家學習。現為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並擔任多所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會員等。1997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50年來,盧耀如院士負責及參與指導了一系列水利水電、鐵道、礦山及城市建設工程地質勘測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60年代初期就主持我國第一個岩溶研究室,在長期理論研究與實踐密切結合中,建立了一套有關岩溶發育規律與工程效應理論,主編了一系列圖件和發表了幾十篇優秀論文及多部專著。其成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對生產實踐的指導作用,並多次獲國家及部級科技成果獎,1999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在國內外樹立了學術上及工程建設上的威望,以其卓越的成就被譽稱為喀斯特盧。是國內外著名的岩溶地質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專家。
『拾』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的人員機構設置
該所現有人員458人,其中在職職工265人,離退休人員193人,擁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專程院屬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6人。在職科研人員中高級研究人員85人,中級研究人員59人,初級研究人員67人。 該所設有9個專業研究室、4個科研保障中心、1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部、1個地熱研究中心。國土資源部地下水礦泉水及環境監測中心、國土資源部地下水科學與工程重點開放實驗室、中國地質科學院國土環境地質研究中心設在所內。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中國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農業地質專業委員會均設在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