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工程地質學術大會
㈠ 誰知道第九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在哪舉行具體時間啊
據了解好像是四年一屆的—第九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將於2012年10月21日至25日在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召開。具體的參加方式這個還真不清楚,你去他們站搜下吧!地質勘察與設備產業網!
㈡ 第十六屆全國現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和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的區別
第一屆全國國際學校教育發展研討會通知 天津開發區文化教育衛生局、教育部北京回師范大學比較教答育研究中心以及相關單位: 為了進一步探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教育問題,謀求國際學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國際學校的改革與發展,經研究決定,
㈢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全國土力學及岩土工程學術大會是ei么
李:I7o5........ IIo~~~~~~~~Io5 ∞
2017年初價格,價格會有浮動,行情僅供回參考!
注冊電氣工程答師發輸變電3年23-25萬
注冊暖通工程師掛靠價格3年20-25萬
注冊給排水工程師掛靠價格3年30-33萬
注冊動力工程師掛靠價格 3年 19-23萬
注冊岩土工程師掛靠價格3年29-34萬
一級注冊建築工程師掛靠價格2年8-11萬
二級注冊建築工程師掛靠價格1年 1.5-3萬
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掛靠價格3年19-21萬
二級注冊結構工程師掛靠價格3年6-8萬
全國注冊監理工程師掛靠價格1年2-3.5萬
全國注冊造價工程師掛靠價格1年2-4萬
㈣ 工程地質,哪個學校最強
國內的地質學、地質工程學科,辦學最高的學校不是「清華大學」就是「中國地質大學」。
㈤ 工程地質學的發展展望
21世紀可以預計的大型工程建設,如跨流域的調水工程、大型水電工程、深部露天采礦工程、地下工程、海洋工程等,其可能發生的復雜的工程地質問題,從理論到設計、施工實踐,從預測到防治,需要我們作為重要研究方向,在原有認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創新發展,與其它多學科聯合攻關。
(1)岩、土體工程地質力學的理論方法體系還應進一步發展
工程地質力學具有我國的特色,並在工程實踐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研究岩、土體穩定性中的關鍵問題,如節理面的各種工程地質特性,區域構造應力場和工程區實測點地應力場的研究,岩體穩定性的時間尺度,根據岩體變形破壞的實例建立「地質模型」等(孫玉科)。此外還應進行工程地質技術的開發研究,包括地質探測技術,岩組物理力學測試技術,岩體變形觀測技術和變形破壞模擬實驗技術等。
(2)環境工程地質將獲得迅速的發展
目前大型工程建設涉及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很多。如大型露天開采,地下開挖,深埋長隧道工程,大型水利樞紐,地下硐室,城市垃圾的處置和衛生填埋工程等的建設,就遇到前所未有的更復雜情況。如深埋長隧道工程的開挖,需要查明其所遇到的地質災害問題的形成條件和發生機理,作出科學的評價預測。大型水域水岩相互作用導致水庫誘發地震、庫岸崩滑、大壩潰決、水庫淤積、大面積環境惡化等問題。水庫誘發地震產生的可能性及發震強度的預測難度較大。現中國學者建立了兩種震級預測的神經網路模型,具有較高的預測能力。新的動向是引入突變理論,分析水庫誘震機制,建立誘震的充要條件判據和地震能量的表達式,提出斷層帶弱化和岩體軟化效應誘震的新假說。
當前環境工程地質的研究又進一步延伸向環境地質工程,即主要研究解決和處理地質環境問題的假說和方法。90年代國際環境地質工程的熱點領域是各國城市化和資源開發中固體、液體、氣體廢棄物的排放、填埋處理以及與城市工程建設有關的環境工程問題研究。總體來說,環境工程地質還有些基本問題,如工程環境影響場問題,工程建築的適應度與環境靈敏度之間關系問題,環境容量問題,監測技術、環境綜合分析及反信息技術等問題的研究還有待深入。
(3)區域地殼穩定性的研究
目前應進一步加深對影響和制約穩定性因素的認識。如何分析、確定和量化這些因素,直接關繫到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由定性到定量方向發展的問題。近來有用分數維理論描述斷裂和地震的分形結構,耗散、渾沌和協同學等用以描述地殼結構及其動態之自組織過程及探討其內部的相關性。但這些探索尚處於初始階段。此外在技術方法方面,應大力開展深部探測、監測、遙感、計算機、制圖技術和深部地應力測試技術等應用研究,提高區域地殼穩定性諸因素的時空變化的量測精度。
工程地質學發展至今日,需要與現代系統科學理論思維相結合,尤其是非線性科學對於工程地質學的提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黃潤秋根據系統科學原理結合工程地質的應用與實踐,提出了工程地質問題的系統分析原理。應用這些原理可以建立地質過程的機制分析-定量評價,建立過程地質模型和模擬再現,建立過程地質分級、分類系統,認識過程地質體(或環境)和人類活動相互作用,認識災害地質作用發展過程,描述地質體復雜的結構和工程地質問題過程,研究過程預報等。在工程地質學拓展到地質工程的新領域時,做好施工監測與信息反饋,這就是以監控-反饋原理為核心指導思想的「信息化施工」。總之,系統科學的引入,必將把傳統的工程地質學推向新的階段和新的水平。
主要參考文獻
王思敬.1992.工程地質學的前沿及其拓展.見:王思敬,易善鋒主編.90年代的地質科學.北京:海洋出版社,234~239.
王思敬.1997.論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8卷第1期,19~26.
王思敬,戴福初.1997.環境工程地質評價、預測與對策分析.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8卷第1期,27~34.
毛同夏,石宏仁,張麗君.1996.區域地質環境的定量評價和預測.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41~146.
文寶萍.1996.滑坡預測預報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地學前緣,第3卷第1期,86~92.
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1994.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1998.中國水問題的出路.地球科學進展,第13卷第2期,113~117.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編.1995.中國環境.
馮彥勛,陳德基.1997.三峽工程前期地質研究與施工期地質驗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2期,4~6.
古迅.1995.核電工程地質(一).工程地質學報,2.
孫廣忠執筆.1992.十年來我國工程地質科學成就與展望.見:中國地質學會編.八十年代中國地質科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00~104.
孫玉科.1995.21世紀中國大型工程與工程地質問題.工程地質學報,第3卷第4期,1~11.
孫成權,施永輝.1997.中國全球變化研究能力評價.地球科學進展,第12卷第6期,564~573.
劉東生,郭正堂,韓家懋等.1997.當前國際古全球變化研究的主要科學問題和任務——極地-赤道-極地大斷面.地學前緣,第4卷第1期,63~69.
劉傳正.1997.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和核電站選址核廢料處置的工程電站及環境地質問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2期,32~34.
劉怡芬,胡瑞林,石建省等.1996.地質災害預測防治智能決策系統設計與應用.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劉樹臣.1993.第四紀全球變化地質學.見:肖慶輝,李曉波,劉樹臣等著.當代地質科學前沿——我國今後值得重視的前沿研究領域.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39~48.
朱興賢,朱錦旗.1997.蘇錫常地區地面沉降災害與經濟損失分析.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3期,24.
許兵,牟會寵.1992.90年代礦山邊坡的主攻方向——高陡邊坡穩定性.見:王思敬,易善鋒主編.90年代的地質科學.北京:海洋出版社.243~247.
汪民,吳永峰.1996.地下水微量有機污染.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69~175.
李秀彬.1996.全球環境變化研究中的核心領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國際研究動向.地理學報,第51卷第6期,553~557.
吳樹仁,王瑞江.1996.地質災害與地殼穩定性有機的某些發展趨勢.地質力學學報,第2卷第3期,72~74.
吳錫浩.1993.過去全球變化研究.見:肖慶輝,李曉波,劉樹臣等著.當代地質科學前沿——我國今後值得重視的前沿研究領域.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470~473.
張之一.1990.工程地質問題的研究現狀和動向.見:中國地質學會主編.當今世界地球科學動向——中國科學家談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124~128.
張宗祜.1991.地質環境與環境地質.北京:地震出版社,1~4.
張宗祜,袁道先.1995.我國跨世紀的重大地學問題——環境地學發展前景.地質科技管理,第5期,60~69.
張梁,郝秀英.1995.地質災害經濟學導論.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6卷第2期,1~11.
陳泮勤,孫成權主編.1992.國際全球變化研究核心計劃(一)、(二).北京:氣象出版社.
陳漢宗,周蒂.1997.天然氣水合物與全球變化研究.地球科學進展.第12卷第1期,37~40.
陳夢熊.1994.參加「地下水資源未來危機」國際學術會議的報導.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6期,52~53.
陳夢熊,段永侯,哈承佑等.1998.「八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的主要成就與進展.地質科技管理,第2期,55~58;第3期,63~64;第4期,55~56;第5期,45~49;第6期,50~54.
陳夢熊.1995.環境水文地質學的最新發展與今後趨向.地質科技管理,第3期,28~35.
陳葆仁,吳吉春,劉淑雲.1994.地下水管理模型在我國實踐中存在問題的討論.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6期,36~39.
陳毓川,張之一,項禮文等編.1997.90年代地球科學的動向——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學術報導.北京:地質出版社.
楊志法,王思敬.1996.工程地質學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7卷第6期,1~6.
楊學洋,陳震,劉淑琴等.1997.地球內核快速旋轉的發現與全球變化的軌道效應.地學前緣,第4卷第2期,187~191.
賀學海.1997.水資源管理模型的研究過程和發展趨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5期,24~26.
胡海濤,劉傳正.1993.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的後顧與前瞻.工程地質學報,創刊號,7~13.
胡瑞林,李向全,官國琳等.1999.土體微結構力學——概念·觀點·核心.地球學報,第20卷第2期,150~156.
閻世駿,劉長禮.1996.城市地面沉降研究現狀與展望.地學前緣,第3卷第1期,93~98.
施德鴻.1990.從應用地學與基礎研究看水文地質學的發展現狀與趨勢.見:中國地質學會主編.當今世界地球科學動向——中國科學家談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116~124.
錢祥麟.1997.固體地球科學與全球變化研究.地學前緣,第40卷第1-2期,71~75.
費瑾.1996.地下淡水資源管理研究的發展方向.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56~160.
徐衛亞,孫廣忠.1992.地質災害學.見:90年代的地質科學.北京:海洋出版社,253~257.
殷躍平,胡海濤,康宏達.1993.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專家系統(CKUSTAB)及其在黃河黑山峽大柳樹壩址中的應用.見: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主編.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論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00~112.
殷躍平,張穎,康宏達等.1996.全國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及預測圖編制.第四紀研究,第2期,123~129.
柴育成,田興有,馬福臣.1997.中國的「過去全球變化」(PAGES)研究躍居世界前列.科學通報,第42卷第15期,1679~1680.
郭亞曦.1997.國際全球變化計劃與世界數據中心的聯合行動——1997年聯合數據會議及其啟示.地球科學進展,第12卷第6期,574~580.
郭進義,洪業揚.1998.過去全球變化研究中環境地球化學進展.地質科學,第33卷第3期,374~379.
黃潤秋.1997.現代系統科學理論與工程地質系統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1期,1~6.
熊尚發,丁仲禮,劉東生.1998.第四紀氣候變化機制研究的進展與問題.地球科學進展,第13卷第3期,265~270.
籍傳茂,王兆馨.1996.區域地下水資源研究的進展和前沿問題.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47~155.
Broecker W S,Denton G H.1989.The role of ocean-atmosphere recoganizations in glacial cycle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465~2501.
Chen Mengfang,Soulsby C.1998.英國地下水保護戰略.見: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22卷),水文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205~209.
Chin-Fu Tsang,Yvonne W.Tsang.1996.Research Directions in Hydrogeology.地學前緣,第3卷第1期,43~48.
Chin-Fu Tsang.1998.低滲透性岩層水文地質問題的討論.見: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22卷),水文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85~89.
Dansgaard W S,Johnsen S J,Clausen H B,et al..1993.Evidence for general instability of past climate from a 250-kyr ice-core record.Nature,364:218~220.
1996 Geoscience Highlights(Hydrogeology).Geotimes,1997,Feb.,37.
1997 Geoscience Highlights(Hydrogeology).Geotimes,1998,Feb.,38~3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Development Issues for the 21st Century.Dublin Statement on Wate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ublin,1992.
Song X D,Richards P G.Seismological evidence for differential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Nature,1996,382:221~224.
Vrba J.1998.地下水保護的戰略、政策及管理.見: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22卷),水文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199~204.
㈥ 歷屆國際地質大會( IGC) 上的水工環科技活動( 第~ 屆)
籍傳茂
( 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
國際地質大會被稱為地質界的奧林匹克大會,每 4 年召開一次,它覆蓋了地質科學的各個領域,大會的內容包括報告會、討論會、地質展覽會、地質科學電影和地質旅行等。最近幾屆國際地質大會除按學科的討論會外,還就一些跨學科的綜合性問題設立討論會,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我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家參加了第 26 屆大會以來的各屆大會,我親自參加了其中的 3 屆 ( 第 28,30,31 屆) ,現就有關史料綜合整理如下:
一、第 26 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屆大會於 1980 年 7 月 7 ~17 日在法國巴黎召開,與紀念國際地質大會百年的慶祝活動相結合 ( 首屆大會於1878 年在巴黎舉辦) ,來自100 多個國家的近5000 名代表參加。大會共分 20 個專業組 ( 按學科) 和 7 個專題討論會 ( 跨學科) 。會前和會後的地質旅行路線 46 條,分布在歐洲的多個國家。地質展覽面積 4400m2,有 150 個展台。放映 41 部地質科學電影。此外,幾十個國際地學組織在大會期間召開理事會或工作會議等。中國派出了 40 人的代表團,黃汲清為團長,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面的代表有谷德振、安可士和張之一等。
二、第 27 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屆大會於 1984 年 8 月 4 ~14 日在莫斯科召開,來自 100 多個國家的 5000 多名代表參加,其中來自蘇聯的代表約佔一半。大會設 22 個學科討論會和 9 個專題討論會 ( 跨學科) 。大會共收到論文摘要 5768 篇,宣讀論文 4000 多篇; 我國向大會提交論文 315 篇,62 位代表在會上作了學術報告。大會安排了 80 條地質旅行路線,我國代表參加了 32 條路線的考察,足跡遍布蘇聯的各大地質單元。環境地質問題在大會上受到高度重視,涉及這方面的論文有數百篇,大會僅有兩次全體會議,就有一次專門討論環境地質問題。大會還要求把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貌、構造地質、地震地質、土壤地質等學科很好地結合起來,以解決環境方面的問題。中國的 70 人代表團出席此次大會,朱訓為團長,楊志齡為秘書長,其中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面的代表有孫玉科、王思敬、哈承佑、凌澤民等。
三、第 28 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屆大會於 1989 年 7 月 9 ~19 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來自 100 多個國家的 5786名代表參加了大會。這次大會打破了以往按學科組織學術討論會為主的作法,改為劃分為14 個方面跨學科的專題討論會。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方面的論文劃入第五專題 ( E 專題) ,總標題是「應用地學: 環境、災害和工程」,下分次一級小專題,名稱如下: E1———水資源管理; E3———地震過程和預報; E5———從空間研究環境地質; E6———地面沉降和滑坡; E7———工程地質和海岸帶開發; E8———地質學家在土地規劃利用中的作用; E9a———保護地下水之一: 有毒物和無毒物的管理; E9b———保護地下水之二: 水源保護的水文問題; E10———放射性廢物處理和存放場的特徵; E11———放射性廢物儲存場所: 選址、設計和運營; E12———低含放射物和化學工程的應用地學; E13———地質環境和人體健康; E14———酸雨: 地質學家的觀點; E15———地學和都市化; E16———災害評估: 事故、規劃、公共教育; E17———一般自然災害: 自然的和人為誘發的災害,工程建設中的應用地學。
會議期間放映了 50 多部地質科技電影,涉及地學各個領域,包括許多珍貴的歷史記錄片。例如: 對西伯利亞的通古斯隕石雨調查的記錄等。會議期間組織了大型地質展覽,中國代表團展出了多項成果。
會前、會中、會後共組織了 70 多條地質考察路線,遍及美國本土和夏威夷,個別路線還深入到鄰國墨西哥。中國代表參加的旅行路線有: 佛羅里達中部和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岩溶水文地質 ( 袁道先等) 、加州中部的滑坡 ( 李烈榮) 、紐約城市地質 ( 方鴻慈)等。中國代表團正式成員 60 人,團長程裕祺,秘書長籍傳茂,另有參加中美合作項目的32 人也參加了大會的部分活動,水工環地質專業的代表有 10 餘人。中國代表團帶去了 3冊英文版論文集 《中國地質科學的進展》; 會後出版了《當今世界地球科學動向———中國科學家談第 28 屆國際地質大會》( 地質出版社,1990 年) 。
四、第 29 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屆大會於 1992 年 8 月 24 日 ~9 月 13 日在日本京都市召開,來自 85 個國家的 4245名代表參加。會議收到 6000 余篇論文摘要,又恢復了以學科討論會為主的組織形式,並舉辦了 9 個專題講座、2 個專題報告會、4 個短訓班。會前、會中、會後共組織了 49 條地質考察路線,有 1400 多人參加。會議期間也組織了地質科技展覽。
「環境地質和水文地質討論會」( 討論會 No. 20) 下設 9 個小專題,反映了主辦國關心的問題: ①從人為的和自然的變化過程保護自然環境; ②森林退化和土地沙漠化的未來評價; ③地下水、土壤和沉積物的環境地球化學; ④水資源管理中的水文地質問題; ⑤堅硬岩石的地下水水文學和含水層的水力性質; ⑥火山岩含水層的水文學和地球化學; ⑦含水層利用技術: 人工補給和地下水庫; ⑧環境地質圖實例 ( 展講) ; ⑨核廢物處理的研究項目 ( 展講) 。「工程地質討論會」( 討論會 No. 19) 下設7 個小專題: ①活動地帶和穩定地帶的工程地質問題; ②第四紀沉積物和工程地質; ③地下空間利用中的工程地質; ④岩石特徵的長期變化和紀念碑的保護; ⑤建築施工中的地下水; ⑥工程地質勘察中的新方法; ⑦建築材料。
我國代表團由朱訓任團長,汪熊麟任秘書長,向大會提交論文摘要 352 篇,87 人在會上宣讀了論文。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面的專家有陳雨蓀、王思敬、黎清寧等。中國地質學會在會前挑選 93 篇英文論文,匯編成論文集,送交大會交流,還在地質科技展覽會上展出重要地質成果 45 項,圖書雜志 200 多種,受到了好評。
在第 29 屆國際地質大會討論的基礎上,日本地調所發起了「東亞自然災害編圖項目」,得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的響應,此項目產出了比例尺 1∶ 500 萬的圖件,在第 30 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這個項目組還開展了活動。
五、第 30 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屆大會於 1996 年 8 月 4 ~14 日在北京召開,來自 114 個國家和地區的 6000 多名代表參加。會議共收到論文摘要 8000 多篇,作學術報告和論文展講的有 6000 多人次。參加79 條地質考察路線的有 1036 人。有 24 個國家的 180 個單位參加了地質科技展覽會,參觀者 4 萬餘人。大會主席宋瑞祥,大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張宏仁。
大會設置了 「學科討論會」系列和 「專題討論會」系列 ( 跨學科的重大專題) ,另設有論文展講。與水工環有關的討論會有: 「學科討論會」方面的: 瑏瑦水文地質; 瑏瑧工程地質; 瑏瑨環境地質。「專題討論會」方面的: ?地學與人類生存、環境、自然災害; ?全球變化。每個討論會都有中外召集人各一人。會後由荷蘭 VSP 出版公司和中國地質出版社編輯出版了分冊的英文論文集和中文論文集。這次大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地質研究的成果,也使更多的基層地質工作者有機會了解國外的情況。
六、第 31 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屆大會於 2000 年 8 月 6 ~17 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到會的 3700 名代表中巴西代表約占 1/3。大會的主題是「地質學與可持續發展———第三個千年的挑戰」。本次大會安排的大型學術活動較多,大會學術報告 9 個,分 3 次進行,它們是: ①礦產勘探; ②油氣勘探; ③清潔能源; ④土壤保持和管理; ⑤防治地質災害; ⑥21 世紀的水資源; ⑦全新世氣候變化的地質記錄; ⑧全球氣候變化; ⑨地學對可持續社會的作用。其中一半以上的報告與水工環地質有關。除 「水文地質」、 「工程地質」、 「環境地質」的學科討論會外,跨學科的 「專題討論會」系列中的 「B 專題」是「地學與人類生存、環境、自然災害」,它包括 7 個小專題: ( B 1) 地質遺產; ( B 2) 核電站和核廢料的選址和管理;( B 3) 工程地質的新趨勢; ( B 4) 地質災害和自然災害; ( B 5) 地下水資源和可持續發展; ( B 6) 地學與發展; ( B 7) 地震預報的新前景。大會還組織了地質旅行和地質科技展覽會,有 210 個單位參加了地質科技展覽會。中國代表 180 人,其中官方代表團80 人,其餘為來自北美和西歐的留學生和訪問學者。水工環地質專業的代表有 10 餘人。
七、第 32 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屆大會於 2004 年 8 月 20 ~28 日在義大利佛羅倫薩市召開,這是第二次在義大利舉辦國際地質大會,1881 年曾在義大利的博洛尼亞舉辦過第 2 屆國際地質大會。本屆大會的主題是「從地中海地區看全球地質復興: 地質學、自然災害、文化遺產」。內容包括:①地質復興: 論證地質學更好地服務於人類的需要; ②了解地球: 展示對地球各方面的新認識; ③國際合作: 以地中海為出發點促進國際合作 ( 此次大會的旅行路線遍及地中海的南北兩岸) ; ④基礎地質科學與應用地質科學的相互作用: 有效地評估自然災害、合理地開發自然資源; ⑤保護文化遺產: 解決文化遺產保護和修復的地質問題。會議舉行了300 多場學術報告會。
中國代表團由孫文盛任團長,在大會前出版了 3 本英文論文集; 會上舉辦了大型地質展覽,中國在 48m2的展台上展出了各方面的地質成果,其中包括已批准建立的 8 個世界地質公園的介紹、亞洲水文地質圖,以及在現代中國重大工程建設項目 ( 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等) 中的地質工作成果。
結束語
2008 年 8 月在奧斯陸召開的第 33 屆國際地質大會上,為了紀念 「國際地球年」這一主題,特別安排了 7 個主題報告會,其中有「地質災害」和「水、人類健康、環境」兩個報告。可見國際社會對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的關注程度甚高。水工環地質工作者要緊跟時代需求,為實現經濟和社會的科學發展作出新貢獻。
㈦ 工程地質學的發展及地質工程學的形成
地質工程學是工程地質學發展形成的新的分支學科,實際上是工程地質學和土木工程學的邊緣雜交學科。因此在研究地質工程學之前,有必要回顧一下工程地質學的發展。
工程地質學研究已經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前,以工程地質條件研究和質量評價為主要工作。一方面是對作為工程建築載體、工程建築材料、工程建築結構的地質體質量評價;另一個方面是對作為工程建築環境的地質環境質量評價,這階段的評價主要是定性的。在20世紀60年代末,世界各國大體同時都開始了工程建築中能否出現地質災害,或者說能否出現工程地質災害的成災條件研究,開始了成災預報研究工作。
第二階段:開始於20 世紀60 年代末,以開展地質體穩定性分析為特徵的工程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研究階段。如谷德振教授在20 世紀60 年代末開始提出地基穩定性、邊坡穩定性、地下洞室穩定性評價研究課題;20 世紀70 年代他進一步提出地基穩定性、邊坡穩定性、地下洞室穩定性、山體穩定性、地殼穩定性評價研究五大課題,開始了工程地質研究的第二階段。當時研究內容主要是穩定性評價。實際上開始了工程地質預報研究工作。
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了許多新技術(實際上60、70年代也零星地在做),「中國岩土錨固工程協會」和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下成立了「岩石注漿與錨固工程分會」,大力開展不良地質條件改造。工程地質發展第三階段是以工程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及地質災害防治、施工地質超前預報和地質體改造等主要課題為特徵的地質工程研究階段,明確地提出了地質監控施工法。地質監控施工法的核心就是超前地質預報和超前地質體改造,而超前地質預報和超前地質體改造正是工程地質工作進入第三階段的重要標志。這樣,今天的工程地質工作已經不僅僅作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各類地質工程穩定性評價或工程地質預報,而且還應該研究不良地質條件的改造及地質工程施工問題。今天已經有一些辦法能夠對不良的地質體進行改造,使之適應工程建築的要求。過去解決地質體不穩定的辦法主要是支護,不讓它失穩,這種做法現在看來是不夠的。今天可以進行地質體改造,使之滿足工程建築要求。地質體賦存環境也可以改造,改造後的地質體照樣可以建築工程,這樣工程地質就發展到以工程地質超前預報和地質體改造為核心的地質工程階段。
事物的發展總是經過漸變到突變。人類的認識也是經過漸變到突變產生飛躍。人們對地質工程的認識也是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在工程地質學發展的第二階段,工程地質工作者和岩土力學工作者在認識上已經孕育著地質工程的意識,提出地基穩定性、邊坡穩定性和地下洞室穩定性課題就意味著孕育著地質工程的意識。具有工程地質和岩土力學雙學科知識的工作者是這個認識的先覺者。有文字記載的則有1974年Hock E.和Bray J.W.發表了《ROCK SLOPE ENGINEERING》專著,明確地提出了「岩石邊坡工程」概念。首次把岩體邊坡作為工程來研究,他的主要工作也是在地質基礎上對邊坡進行岩體力學研究。Hock E.的岩體邊坡工程概念對工程地質學的發展和地質工程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1976年R.E.Goodman,發表了《METHOD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IN DISCONTINUOUS ROCK》專著,首先使用了「地質工程(Geological Engineering)」術語,他提的地質工程方法實際上是岩體力學與工程地質相結合進行工程地質工作的方法。1983年著者在主持「大同煤礦堅硬頂板有控壓裂放頂理論和技術研究」課題中首次提出了岩體結構改造概念。1984年在第二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上提出了岩體改造原理,同時提出了「工程地質、岩體力學和地質工程三位一體」開展工作的學術思想,在中國率先提出了「地質工程」命題。1986~1989年主持了「大秦線軍都山隧道快速施工地質超前預報」課題,並在這項工作中提出了以地質為基礎開展地質預報,其中包括超前預防,實際上深化了地質體改造理論,深化了地質工程概念,明確地提出了地質工程定義是「以地質體為工程結構,以地質體為建築材料,以地質環境為建築環境建築起來的一種特殊工程」。1990年10月著者應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的邀請,在宜昌開辦了「工程地質與地質工程」講座,對著者關於地質工程的認識進行了系統的總結,1993年出版了《工程地質與地質工程》專著,這本書是著者對地質工程認識的一次升華,該書對地質工程定義、地質工程特性、工作內容、工作方法進行了系統的論述。1996年出版了《地質工程理論與實踐》一書,系統地論述了地質工程概念、定義、理論和方法,明確地提出了地質工程的基本原理是「地質控制論」,闡述了地質工程理論體系。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中國出現了地質工程公司,地質工程勘察設計院等機構,實際上已經出現了地質工程行業。1997年6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委員會在聯合頒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里正式提出了地質工程學,現在地質工程已經不僅是一個行業,而且已經形成為一個學科了。一個學科的形成必須具備三個條件,這就是有特定的研究對象,有獨特的理論,有專門的技術手段。對地質工程學來說,這三者已經具備了。地質工程的研究對象是以地質體為工程結構,以地質體做建築材料,以地質環境作為建築環境的特殊工程建築;地質工程的基本原理是地質控制論;地質工程建築的專門技術:地質超前預報技術和地質體改造技術已經形成了。今天來說,地質工程學已經形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是客觀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