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四川地質災害調查報告

四川地質災害調查報告

發布時間: 2021-02-01 17:52:10

『壹』 四川地區的地震具體受災情況

人民網蘭州5月18日電 (記者李戰吉、曾華鋒、彭波)據隴南市政府新聞辦今天通報, 四川省汶川縣發生的MS7.8級地震,使隴南市九縣區均有強烈震感,地震持續時間約2分鍾,據初步測定,武都區地震破壞烈度為7.5度,之後共發生餘震2000多次,其中4級以上46次,是1879年以來震級最高、破壞性最強的一次地震。經甘肅地震台網測定,5月13日13時、20時,文縣境內又發生兩起Ms4.1級以上地震。

隴南市是甘肅受災最重的地區,也是全國的重災區。根據各縣初步統計,這次地震涉及到隴南市195鄉鎮、2343村、42.58萬戶174.76萬人口,全市需轉移安置人口89萬人。截止5月17日20時,全市死亡人數275人,受傷人數6073人。各縣區受傷人員已被就近迅速送往附近醫療機構接受治療。初步估計,地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9.57億元。根據這次地震災害的破壞程度,傷亡人數和災情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地震造成隴南市九個縣區城鄉通訊、通電、通水中斷,各縣縣城與外界交通、通信全部中斷。截止5月16日15時,各縣區統計上報,全市倒塌房屋408944間,受損房屋749005間9868600平方米,有些村莊已成為一片廢墟。全市死亡大牲畜3176頭、小牲畜22416頭。

地震使公路設施受損嚴重,國道212線甘川段、省道206線大姚路、省道205線江武公路、省道307線白望路等段多處滑坡、塌方,縣鄉道路受損更為嚴重。地震還造成電網電力設施受損嚴重,隴南南部電網(文縣碧口地區)由於電網設備故障與大電網解裂,無法供電。地震還導致電信通訊設施嚴重受損,中國電信隴南分公司交換局站受損房屋229間,受損通信機房40間,5個農話交換局房屋倒塌,。

地震造成全市九縣(區)1492項(處)水利工程設施遭到破壞,其中:河堤工程205處,人飲工程589處,28.814萬人飲水困難;毀壞水文監測站2座。文縣漢坪嘴電站水庫大壩右肩(外牆)有裂縫,大壩下游側框架護坡發生位移,部分地方下陷,機房下陷,辦公樓裂縫較嚴重;西和黃江水庫下游壩腳滲流量加大;碧口大壩受損,壩體發生位移。

地震導致全市共發生損失較大的各類次生性地質災害2077處,其中:滑坡242處,崩塌1019處,地面塌陷11處,地裂縫805處,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82人,受傷186人,有近10萬人受到地質災害威脅。徽縣嘉陵鎮山體滑坡,導致寶成鐵路徽縣段鐵路軌道變形,寶雞開往成都方向的21043次40節貨車(其中13節裝汽油)脫軌,火車頭起火,13節汽油灌被埋,造成嘉陵江截流和道路堵塞。

地震造成全市學校嚴重受損,死亡學生10人,重傷26人,輕傷67人,受傷教師5人。受損學校2964所,嚴重受災學校1977所,受災校舍23178間,其中倒塌校舍2305間,損壞課桌凳1350套,損壞實驗儀器設備39173件套。

地震使旅遊基礎設施受損嚴重,25個旅遊景區(點)和四家賓館受災,各縣區景區(點)道路塌方210萬立方。

地震造成全市60戶企業受災,55戶停產,直接經濟損失1.53億元。

這些災情,僅僅是各縣區初步的核查統計,遠遠高於以往的任何一次自然災害。

『貳』 成都的地質概況主要地質災害及可行的解決措施。。。。。。。

一、前言
我市位於青藏高原東緣與四川盆地過渡地帶,人口集中,降雨充沛,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多樣,相對高差4979米。西部為龍門山強烈隆起斷裂褶皺發育帶,岩性復雜,以構造侵蝕、溶蝕高山和中山、低山地貌為主;東部龍泉山斷裂褶皺帶為構造剝蝕低山丘陵地貌;中部廣為平原。山地和丘陵面積分別佔全市幅員面積的32.26%和27.26%。
由於獨特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條件和強烈的人類工程活動,導致我市每年地質災害頻繁,成為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多發區。
二、2003年我市地質災害概況
2003年我市共發生地質災害64起,其中滑坡45處、泥石流10處、崩塌5處、地裂縫3處、地陷1處。其中成功預報地質災害37起,地質災害直接經濟損失比2002年下降54%。
汛期降雨誘發地質災害是2003年我市地質災害發育的主要特徵。2003年,我市汛期6—10月平均降雨量達634mm,是全年降雨量839.1mm的75.5%,共誘發地質災害63處,佔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98%,其中8月份降雨量達351?2mm,佔全年降雨量41.8%,誘發地質災害49處,佔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76.5%,主汛期是地質災害發生的高發期。
地震活動是2003年誘發我市地質災害的重要原因之一。2003年我市地質災害空間分布主要集中在龍門山區及龍泉山區,龍門山區共發生地質災害34起,占我市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53.1%,而2003年我市共發生2.0—3.1級地震活動142次,都集中發生在龍門山山前斷裂地帶。
2003年我市發生的64處地質災害中,滑坡、崩塌、泥石流三個類型總共60處,占發生災害總數的93.7%。
2003年我市共有504處地質災害危險點納入各級防禦預案,由於積極採取有效措施,部分地質災害在發生前得到了積極預防,減輕了災害損失。但仍存在防禦重點不突出、區(市)縣防治經費落實不到位、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普及率不高等突出問題,亟待進一步解決。
三、2004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一)預測依據
1、地質環境條件
我市地質環境條件獨特,地質構造復雜、岩石破碎、人類工程活動頻繁。受其影響,地質災害的發育特點表現為時空分布不均、災害類型多樣、規模大小不一,地質環境條件惡劣地段是今年地質災害的易發地區,地質災害類型仍以鬆散層中小型規模滑坡為主。
2、2004年降雨量
根據2004年成都市氣象局預測,今年汛期我市平均降雨量780-78mm,其中7—8月主汛期降雨量大於200mm,汛期和主汛期是地質災害發生的高發期。
3、人類工程活動
我市地形多樣,人口集中,交通發達,人類工程活動頻繁。2004年,在進行地基開挖、開礦採石、挖掘修路等工程活動時,一些地質環境條件較差的地帶,預測可能因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產生地質災害。
(二)地質災害類型預測
對我市造成危害較大的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是滑坡,其次是崩塌、泥石流,其它類型相對較少發生。預測2004年我市地質災害發生類型仍然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規模一般為小到中型,但彭州、都江堰、青白江、崇州等部分地區存在發生大型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
(三)地質災害發生時段預測
降雨是誘發我市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預計2004年我市6月—10月降雨充沛,平均降雨量在780-78mm左右,佔全年降雨量的80%。預測2004年我市地質災害發生時段還是主要集中在汛期(6月—10月)時段。
四、2004年地質災害防禦重點
(一)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1、龍門山中、低山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以彭州—都江堰—大邑—邛崍一線以西的中、低山峽谷地帶為主,區內褶皺強烈,斷裂發育,地震頻繁,岩石破碎,降雨充沛,地質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地質災害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主要對工業設施、農田耕地、公路、房屋、渠堰、旅遊景區(點)等造成較大危害。其中彭州市小魚洞鎮楊坪村滑坡、彭州市磁峰鎮永華村滑坡、都江堰市麻溪鄉友誼村滑坡、崇州市萬家鎮方店子滑坡、邛崍市天台山馬坪村滑坡,汛期在強暴雨誘發下將會進一步發展。
2、總崗山低山、深丘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成都南側蒲江、新津等縣低山深丘地帶,人多房密,盛夏多暴雨,人類工程活動頻繁,岩性軟硬相間,岩石多破碎,軟弱易滑。地質災害以滑坡為主,對房屋、農田、水利設施、公路交通等造成危害。其中蒲江縣白雲鄉騎龍村滑坡,汛期在強暴雨誘發下將會進一步發展。
3、龍泉山低山地質災害低易發區
我市東部龍泉山脈一線的龍泉、金堂、青白江等區、縣以構造剝蝕低山為主。區內人口密集,經濟發達,挖渠、建房、公路修建、農田開墾等人類活動活躍,一些地質環境條件較差地區易誘發產生地質災害,且多以中小型滑坡、崩塌為主,造成房屋變形、牆體開裂、地表下錯、農田掩埋、交通阻塞等危害。其中龍泉驛區山泉鎮大佛村滑坡、金堂縣九龍鎮中心村滑坡、青白江區仁和鄉青林村滑坡等地質災害汛期將會加劇活動。
對以上區域,各地各部門要加強人類工程活動管理,做好退耕還林、邊坡治理,認真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加強監測,做好群測群防和預警預報工作。
(二)地質災害主要危險(隱患)點
據統計,我市現孕育有地質災害危險(隱患)點500餘處,分布在中低山和深丘區地質環境條件脆弱地帶,主要對農戶、學校、礦山、企事業單位、公路、農田、電站、通訊、水利設施、旅遊景區(點)等造成威脅和危害。我市結合地質災害的分布區域、危害程度、規模大小,篩選出25個重大災害點為市級危險(隱患)點,並提出應急防災措施,落實監測責任單位和監測負責人(見附表1)。各責任單位和監測負責人必須認真履職到位,採取切實可行的具體防範措施,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汛前檢查和汛期巡查
各區(市)縣應積極做好汛前檢查工作,查處問題及時整改,要結合全市的氣象預測和當地天氣預報,搞好地質災害預防預報工作,將地質災害危害減少到最低程度。根據我市地質災害的分布發育特點,按照省、市汛前檢查要求,市級有關部門要在2004年5月底之前,合理安排巡查路線,完成對邛崍、蒲江、龍泉、金堂、彭州、大邑、崇州、都江堰、青白江、雙流、新津、新都等區(市)縣汛前檢查,防患在先。
五、2004年地質災害防治主要保障措施
(一)制定落實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各區(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會同同級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開展本區域地質災害調查,擬定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找准主要地質災害點的分布范圍、威脅對象,明確重點防範期、主要措施,落實監測、預防責任人。組織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鄉(鎮)、廠礦企業在汛期來臨前開展對本區域內地質災害普查工作,編制地質災害防禦預案,同時做好《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地質災害避險明白卡》的發放工作。
(二)制定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各區(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會同同級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擬定本區域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建應急機構、明確職責分工、預警報警信號、搶險救援措施等。出現重大地質災害徵兆或發生地質災害時,區(市)縣政府要根據情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疏散群眾,採取措施,最大限度的減少損失。
(三)落實防災責任,加強監測
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394號)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1)35號)的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各區(市)縣人民政府分管領導為主要責任人(見附表2)。各區(市)縣、鄉、村、社和監測責任人要各負其責,明確各自的責任和任務,建立和完善「群測群防」體系;每個地質災害危險(隱患)點(以下簡稱災害點)要通過簽訂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書的形式,把監測防治任務落實到具體單位,明確責任人;每個災害點要向受威脅的群眾發放載有地質災害基本情況、撤離線路等內容的「明白卡」,努力避免人員傷亡;對可能發生的、正在活動的災害點,要布置必要的位移動態監測點,汛期遇降雨要實行24小時監測,做好監測記錄。國土資源、防汛、救災、氣象、地震等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根據當地的雨情、水情、震情和各災害點的監測資料,做好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工作。
(四)完善地質災害預防工作制度
市級有關部門和各區(市)縣要進一步完善汛前檢查、汛期巡查、汛期值班和災情速報制度。汛前和汛期有關部門要組織檢查,重點檢查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編制、防治責任、防治措施落實情況;災情發生後,要及時按要求報送災害種類、規模、受災人員、財產損失、救災減災措施等信息;汛期國土資源部門要實行24小時值班,確保人員落實、信息暢通。
(五)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普及宣傳工作
市級有關部門和各區(市)縣要加大地質災害防治的宣傳力度,通過舉辦培訓班、專題講座、印發宣傳資料等形式,廣泛宣傳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四川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等法規,使廣大群眾掌握地質災害發生的一些基本規律和防禦知識;要在地質災害易發區發放《地質災害防治簡介》、張貼防災宣傳畫、組織群眾觀看宣傳片;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廣泛開展宣傳,調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熱情,汛期要在當地電視台播放防災知識片,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提高抗災能力。
(六)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必需的資金
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要求,市級有關部門和各區(市)縣要將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確保地質災害調查、監測、檢查、治理等需要。要在加強監測的基礎上,安排專項資金,確定搬遷標准,及時將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的群眾搬遷到安全的區域,防止災害發生時造成損失。
(七)加強工程建設活動的管理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各類工程活動,要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1)35號)的要求,在可行研究階段必須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並將評估結果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報告未包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的,有關部門不得批准。

『叄』 四川省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否有地方規范,目前執行的最新規范是什麼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依據國土資源部文件《國土資源關於加強地質災害危險專性評估工作的通知屬》(國土資發〔2004〕69號)實行,具體收費標准如下:

註:報告評審費為:一級評估2.0萬;二級評估1.5萬;三級評估1.0萬。

『肆』 為什麼四川省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專家表示

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 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發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沖運動;這次地震屬於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餘震向北東方向擴張;擠壓型逆沖斷層地震在主震之後,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可能導致餘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 是淺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屬於深板塊邊界的效應,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壞性巨大。
專家表示,全球7級以上地震每年18次,8級以上1-2次。我國受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推擠,地震活動比較頻繁。張國民說,從大的方面來說,汶川地震處於我國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中部地區的中軸地震帶位於經度100度到105度之間,涉及地區包括從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屬於我國的地震密集帶。從小的方面說,汶川又在四川的龍門山地震帶上。因此,這里發生地震的幾率較高。
據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民介紹,這次汶川發生地震是我國大陸內部地震,屬於淺源地震,其破壞力度較大。張國民說,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淺源地震大多發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圍內,而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達到650公里左右。其中,淺源地震的發震頻率高,佔地震總數的70%以上,所釋放的地震能占總釋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災害的主要製造

『伍』 四川盆地地質環境區礦山土地資源破壞、環境污染、滑坡、泥石流環境地質問題

四川盆地大致可劃分盆內和盆周兩大部分。盆內主要為低丘和平原,包括榮縣—威遠—隆昌一帶的丘陵區、達州—大竹—華鎣一帶中低山區、新津—雙流—彭山—眉山—洪雅淺丘區和成都—資陽—遂寧—綿陽—南充等地平原-丘陵區。盆周包括北部廣元—旺蒼—南江—萬源一帶中低山區、盆西綿陽—德陽龍門山中山區、盆西南寶興—雅安—石棉—樂山一帶中山區和盆南珙縣—高縣—筠連—敘永—古藺一帶中山區。

盆內以天然氣、煤、鹽類礦產和硫鐵礦為主,此外有建材非金屬礦。盆內有大洪山芒硝礦,是我國三大芒硝基地之一。其餘多為中小型礦山。主要礦山環境地質問題是占壓、破壞土地資源、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質災害以及環境污染。據不完全統計,盆內礦山年產廢水量3606.36×104m3,累計堆放廢渣量2682.94×104t,占壓、破壞土地資源面積769.63hm2。該區煤礦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比較突出,如瀘縣新民煤礦山,采空區面積達4hm2,地表破壞面積約8hm2,區內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斷流,井水乾枯,地表開裂、塌陷,危及當地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資威隆煤礦區,大面積采空區造成地面塌陷、滑坡等地質災害,大量廢渣和煤矸石占壓農田,阻塞河道,礦井廢水污染水源等環境地質問題;達竹煤礦區有滑坡、塌陷、地裂縫、煤矸石自燃、地下水疏乾等環境問題,造成農田、公路、橋梁、房屋受損和人員傷亡;華鎣山煤礦山廢渣、廢水亂排放,嚴重污染和破壞土地、水體,造成河道淤塞、地下水疏干,飲用水枯竭,出現地表塌陷、開裂等地質災害。非金屬建材礦山占壓、破壞土地資源明顯,對交通沿線景觀資源造成破壞。

盆周以磷礦、煤礦、硫鐵礦、鉛鋅礦、砂金礦、建材非金屬礦(石灰岩、玄武岩、花崗岩)為主,造成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為地面塌陷、地裂縫、大量占壓、破壞土地資源、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據不完全統計,該區年產礦山廢水量為3796.60×104m3,累計堆放礦石量為9005.64×104t,占壓、破壞土地資源面積73760.77hm2。該區煤礦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亦比較突出,如北部廣旺煤礦,采空區引發大面積地面塌陷、地表開裂,並產生滑坡等地質災害;龍門山中段開采二疊系的煤和磷,形成大面積、多級采空區,地表形成眾多危岩,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耕地破壞;盆南芙蓉煤礦,開采二疊系的煤,引發滑坡、泥石流20餘處,地面沉降3處,開裂數十處,崩塌15處,致使農田乾枯,土地荒蕪,泉水枯竭,房屋拉裂和環境污染等;古藺—敘永煤硫礦區,大面積采空區形成地面拉裂、塌陷,山坡形成危崖、崩塌等地質災害,選礦形成的尾礦堆抬高河床,堵塞河道,地表水、地下水和空氣均受污染。廣元地區嘉陵江中游砂金礦山,河灘和階地削離嚴重,尾礦、廢石堆在河邊,填高河床,破壞耕地、防護林和航道。龍門山中段安縣石灰石礦山,開采二疊系、三疊系灰岩,采礦、剝離植被和耕地數千公頃,水土流失嚴重,河道和溝谷被礦渣堵塞,嚴重影響了安縣生物礁國家地質公園;彭州「飛來峰」石灰石和煤礦山,由於數百小礦爭采,造成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影響了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景觀;盆西雅安鍋巴岩石材礦山,開采前震旦系大理岩、花崗岩,由於開采粗放,成荒率低,廢石堆積量大,部分河道淤塞,溝谷阻斷,誘發泥石流、抬高河床,威脅下游村莊、縣城安全。

『陸』 四川地震調查報告

四川地震原因如下;

中國地質調查局初步監測和評價認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導致的,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持續時間較長,因此破壞性巨大。

15日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召開汶川地震及其誘發的次生地質災害情況分析會,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地質力學所等單位專家根據調查監測和評價研究結果,對災情進行「會診」初步形成三個結論。

一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

二是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發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沖運動;這次地震屬於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餘震向北東方向擴張;擠壓型逆沖斷層地震在主震之後,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可能導致餘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

三是淺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屬於深板塊邊界的效應,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壞性巨大。

最後,讓我們為不幸罹難的同胞默哀,祝他們一路走好!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