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麗水地質災害

麗水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1-31 04:02:09

㈠ 麗水市大運建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麗水市大復運建設制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10月18日,主要經營范圍為一般經營項目: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房屋建築工程施工,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公路工程施工,礦山工程施工,機電安裝工程施工,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文物保護工程施工,建築裝飾裝修工程施工,土石方填築工程施工,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鋼結構工程施工,建築幕牆工程施工,建築智能化工程施工,環保工程施工,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施工,體育場地設施工程施工,園林古建築工程施工,消防設施工程施工,防腐保溫工程施工等。
法定代表人:泮樟春
成立時間:2010-10-18
注冊資本:4118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110000003839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浙江省浙江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石牛村石牛辦事處內

㈡ 浙江麗水恆業市政園林建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浙江麗水恆業市政園林建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04月06日,主要經營范圍為一般經營項目:房屋建築工程施工、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公路工程施工、礦山工程施工、機電安裝工程施工、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文物保護工程施工、建築裝飾裝修工程施工、土石方填築工程施工、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鋼結構工程施工、建築幕牆工程施工、建築智能化工程施工、環保工程施工、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施工、體育場地設施工程施工、園林古建築工程施工、消防設施工程施工、防腐保溫工程施工等。
法定代表人:包雪芳
成立時間:2010-04-06
注冊資本:22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110000003213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妙高街道平昌路8弄4號201室

㈢  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現狀

一、地質環境概況

1.地形地貌特徵

麗水市位於武夷山系腹地,屬山地地貌,除山間盆地和河谷外,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上,千米以上山峰約3573座,相對高差在800~1500米,龍泉黃茅尖海拔1929米,青田溫溪鎮海拔僅7米,兩者地形高差達1900餘米。地勢呈西南高,北東低,西南部中山廣布,地形起伏差異大是麗水市地形地貌最大的特點。麗水市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多在300~400米,形成許多三面群山環抱一面開闊的「V」字型狹長溝谷,巨大的地形高差、陡坡、深谷形成的陡峻臨空面,往往有利於山坡物質勢能的釋放與能量轉換,因而有利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形成。加之植被不夠發育,在暴雨徑流沖刷時,極易把砂、石、土挾帶到溝谷中,不利堆積,也是產生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有利地貌。

2.地質條件

麗水市主要出露地層由老至新為:基底變質岩系(前寒武系)→侏羅系火山岩系→白堊系火山岩夾沉積岩系→第四系。經歷多次造山運動和長期風化作用,岩層褶皺強烈、斷裂節理發育,成為地質災害發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麗水市僅西部出露有前寒武系變質岩,其餘大部分市為中生代侏羅系、白堊系的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及陸源碎屑岩,在河谷及山間盆地中分布第四系的河床相或山麓相沉積層。燕山期中酸性岩漿岩較為發育,分布面積約500餘平方公里,本市構造以斷裂為主,火山構造亦十分發育。

基於岩性的不同,風化層厚度也有一定差異,變質岩區、白堊系陸源碎屑岩分布的低丘陵區及火山盆地內部風化層厚度可達數米至十餘米,而侏羅系的熔結凝灰岩分布區和部分次火山岩、岩漿岩分布區地表風化層僅為數厘米至數十厘米,且界面明顯,這給滑坡體的形成創造了較為有利的條件。廣泛發育的古滑坡體、山前堆積物、崩積物連同風化殼物質共同為地質災害的形成創造了物質條件。

頻繁的地質活動產生的多期斷裂構造面以及多組節理面將岩層(岩體)肢解成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獨立塊體,在一定條件下這些獨立塊體脫離母體就有可能形成危及人類的地質災害。

本市遍布的火山碎屑岩、陸源碎屑岩、變質岩中往往夾有泥岩、泥質粉砂岩及片理化薄層,當岩層出現側向臨空並在一定誘發因素的作用下順層滑坡將會產生。

3.區域構造與地震概況

(1)區域構造概況:麗水市地質構造以斷裂發育為特點,褶皺不明顯。北東向、北北東向斷裂,配以北西向斷裂,形成構造形態的基本骨架。

北東向構造帶由北東向變質岩基底斷塊隆起和一系列約50°方向壓性斷裂組成,主要有遂昌縣昌裘至上定斷裂,遂昌縣城至大柘構造帶,松陽縣高亭至里庄構造帶,慶元縣竹口至龍泉斷裂,龍泉市至縉雲新建構造帶,慶元縣至青田海口構造帶。

北北東向構造帶由一系列10°~30°強烈斷裂帶及受它制約的北北東向白堊系構造盆地組成,主要有遂昌湖山至里東構造帶,遂昌根竹口至龍泉大桂溪斷裂帶,雲和縣大嶺頭至慶元縣中村斷裂帶,麗水市至景寧縣構造帶。

北西向構造帶主要有遂昌縣關塘至龍泉市安仁至景寧縣白鶴斷裂帶,松陽縣古市至景寧縣渤海構造帶,青田縣海溪至石平川斷裂帶。

南北向構造帶青田縣境內吳岸至湖邊斷裂帶。

(2)地震概況:麗水市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政和-海豐地震亞帶,該地震帶歷史上曾發生過較大地震,亞帶中慶元等地發生過5~5.5級地震,1574年至今400餘年來雖有多次地震發生,但烈度均不超過六度,屬基本穩定區,另據國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隊分析,政和-海豐地震亞帶在未來100年內可能出現的最大震級不會超過5級,對麗水市的影響為三度。另外,沿麗水-餘姚深斷裂帶有基性岩、超基性岩呈串珠狀產出,1917年3月1日、1976年3月30日及11月24日、1998年2月24日在慶元縣-景寧縣間、縉雲縣與仙居縣交界處、麗水市蓮都區水東和慶元縣城東先後發生4.75級、1.6級、1.3級和3.7級。

綜上所述,麗水市區域地質構造處於相對穩定,地震影響較小,對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產生不起主導作用。

二、地質災害基本現狀

1.以往地質災害簡況

據《麗水地區志》記載,麗水市自然災害(主要指水災)從公元656年(唐顯慶元年)至1948年共發生31次(年),主要縣(市)為麗水、青田、縉雲、遂昌、松陽;1949年至1979年共發生6次(年),主要縣(市)為青田、縉雲、麗水、雲和、慶元等。據現有資料統計,從1980年至1991年麗水市共發生地質災害19起,1992至2002年共發生地質災害67餘起,主要發生區是慶元、青田、景寧、麗水等縣(市)。

近十年來麗水市發生的重大規模的較為突出的地質災害有:

(1)1992年8月31日,受16號台風影響,景寧縣澄照鄉岩下村多處誘發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造成死亡13人,重傷8人;同日在該縣大地鄉葉坑下村發生特大泥石流,造成死亡7人、失蹤2人。

(2)1994年12月23日,由於地表遭受亂采濫挖,加之連日降雨,致使龍泉市小梅螢石礦區整條巷道塌陷,死亡7人。

(3)1995年10月8日,330國道線青田臘口段發生山體崩塌,造成一輛正在行駛的甌海至金華客車被壓,死亡37人。

(4)1996年8月1日,受8號台風影響,本市普降大暴雨。青田縣石平川和青田鉬礦遭受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死亡57人,多人重傷。同日,青田縣的其他鄉鎮也發生多起地質災害,死亡多人,並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5)1998年6月22日景寧縣毛洋鄉滑坡-泥石流,沖毀民房14幢,死亡19人,4人失蹤。

(6)1999年3月25日在省道麗浦線(雲和境內)43千米+800米處發生公路邊坡崩塌,造成緊水灘電廠廠車墜入石塘水庫,導致18人死亡。

(7)1999年4月21日在金溫鐵路(縉雲境內)100千米+770米處發生山體崩塌,造成從杭州開往溫州的603次列車6節車廂脫軌,5人受傷,毀損路基160多米,鐵路中斷運行29小時。

(8)2002年8月15日遂昌蔡縣坑發生滑坡-泥石流,導致3人死亡。

2.隱患點及分布

據初步實地調查證實,目前有地質災害跡象並有少量滑坡發生,有可能誘發較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達335處,直接威脅著全市205個村莊2500餘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其中處於蠕動發育狀態,已出現地裂、塌陷等現象,嚴重威脅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交通運輸安全主要隱患點30餘處,即:

慶元蘇湖鄉包謝

慶元舉水鄉張地

慶元縣淤上鄉壙根等村

慶元隆宮鄉張地

慶元縣安南鄉坑節、山壙等村

慶元縣竹口鎮新窯

雲和縣朱村鄉上灣

雲和鄉崇頭柳山頭

雲和縣黃源鄉蔭橋坑

松陽縣玉岩鎮烏岩

景寧縣澄照鄉岩山

景寧縣大地鄉葉坑下

景寧縣鶴溪鎮嶺腳

景寧縣英川鎮董村

景寧縣雁溪鄉嶴頭村

景寧縣外舍鄉雙坑

景寧縣鸕鶿鄉茶亭對村

龍泉市龍淵鎮牛頭嶺

龍泉市龍淵鎮宮頭、劍湖

縉雲縣石筧鄉流坑

蓮都區麗新鄉小陶

青田縣鶴城鎮山頭

青田縣山口鎮臘口礦饒士工區

青田縣船寮鎮白山

青田縣黃洋鄉石平川

青田縣黃洋鉬礦區

青田縣萬山鄉關坑

青田縣貴嶴鄉洪岩頭

青田縣舒橋鄉西武頭

遂昌縣金竹下坪頭

另外,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發生滑坡、崩塌、泥土流等災害並造成損失的其他隱患點還有:如青田縣山口鎮彭山、景寧縣桑溪、金溫鐵路及麗縉復線等交通干線不穩定邊坡等270餘處地質災害(隱患)點。

地質災害已成為制約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保護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已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

㈣ 麗水市國土資源局概況

麗水市國土資源局領導簡介

2006-1-16 11:19:14 閱讀2199次 編輯:管理員

葉傑耀,男,1954年月出生,漢族,浙江松陽人,1969年2月參加工作,197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學歷。歷任松陽縣委常委、紀委書記;青田縣委常委、紀委書記;雲和縣任縣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麗水地區行署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麗水地區計委任主任、黨委書記;麗水市土地管理局任主要負責人、黨組副書記。2001年3月,任中共麗水市國土資源局黨委書記、麗水市國土資源局局長。

林勇躍,男,1955年6月出生,漢族,浙江麗水人,1974年12月參加工作,197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畢業,大學學歷。歷任解放軍合肥電子工程學院戰士、出納、區隊長、副指導員;麗水地委組織部組織科幹事、副科長、科長;縉雲縣委常委、人武部政委、常務副書記;麗水地區礦管局副局長;麗水市礦管局負責人。2001年4月任麗水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黨委委員。2006年1月6日任麗水市國土資源局黨委副書記。

葉汝明,男,1955年3月出生,漢族,浙江景寧人,1973年12月參加工作,197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企業管理專業畢業,大專學歷。歷任南京軍區後勤部某部任勤務連班長,排長、機關助理員;南京軍區金華中國人民解放軍122醫院副連職;中國人民解放軍景寧縣人武部助理員;景寧縣人武部任軍事科副科長,黨委委員、政工科長、部長、部黨委副書記;景寧縣委委員、常委(麗水軍分區黨委委員)、景寧縣人武部部長、黨委副書記;麗水地區土地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麗水市國土資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2004年5月任麗水市國土資源局紀檢組長,黨委委員。

張康,男,1955年6月出生,漢族,浙江樂清人,1971年3月參加工作,198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浙江農業大學農經專業畢業,大學學歷。歷任麗水地區農業局農村科幹部;浙江農業大學農經專業學生;麗水地區農業局農經科副科長(主持工作)、科長;麗水地委組織部組織科長;龍泉市委組織部市委常委、組織部長。2002年12月任麗水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黨委委員、儲備中心主任。

李鋒,男, 1960年10月出生,漢族,浙江溫嶺人,1977年9月參加工作,199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浙江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畢業,大學學歷。歷任龍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幹部;龍泉市八都鎮鎮長助理、副鎮長、鎮長;龍泉市委機構改革辦公室幹部;麗水市旅遊局辦公室主任、行業管理科科長、局黨組成員;麗水市蓮都區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執法局副局長(掛職)。 2003年12月任麗水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黨委委員。

章旭,男,1964年7月出生,漢族,浙江麗水人,1982年10月參加工作,198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二炮兵工程學院導彈陣地機電工程專業畢業,大學學歷。歷任雲南省建水縣80402部隊士兵、西安第二炮兵工程學院學員、80402部隊排長、副連長、政治指導員、政治部幹事、副科長、科長、營政治教導員、政治部副主任;麗水市國土資源局蓮都區分局副局長;麗水市國土資源局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紀檢組副組長、局辦公室副主任、局辦公室主任、2005年4月任麗水市國土資源局人事教育處處長,黨委委員。

領導班子成員

2004-5-27 16:42:59 閱讀2948次 編輯:管理員

局黨委書記、局長:葉傑耀

黨委副書記、副局長:林勇躍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葉汝明

黨委委員、副局長:張 康

黨委委員、副局長:李 鋒

黨委委員、人事教育處處長:章 旭

內設機構

2004-5-27 16:53:54 閱讀1784次 編輯:管理員

麗水市國土資源局下設一個分局、十一個行政處(室),分別為蓮都區國土資源分局、市國土局辦公室、人事教育處、計劃財務處、執法監察處、政策法規處、土地規劃耕地保護處、土地利用管理處、地籍管理處、礦產資源管理處、地質環境處、監察室(與局紀委合署辦公)。

內設機構主要職責

2006-4-18 17:16:59 閱讀732次 編輯:管理員

(一)辦公室

綜合協調機關政務,組織開展調查研究工作;負責重要文稿的起草和審核,負責各類文件的運轉和管理工作,負責局重要會議及重要事項督查工作,負責文秘、保密、檔案、保衛以及局機關的行政事務工作。編制國土資源科技教育發展規劃;組織實施國土資源科技成果項目的鑒定和推廣,組織對國土資源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引進、開發、利用和推廣;制定並實施國土資源宣傳工作計劃。

(二)人事教育處

負責局機關、分局、直屬事業單位機構編制、人事和勞動工資管理;根據幹部管理許可權,負責考察、考核、任免、調配和管理幹部;負責局機關、分局和直屬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及各縣(市)國土資源局副科以上領導(含非領導職務)的人事檔案管理;承擔局機關、分局和直屬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工作;負責組織全系統幹部職工的教育培訓工作;指導全市國土資源幹部隊伍建設。

(三)計劃財務處

編制並落實年度預算指標,組織實施有關財務會計制度;制定國土資源有關規費徵收、使用和管理辦法;做好市級土地、礦產資源規費的徵收;承擔市財政撥給的國土資源工作經費及其他資金的財務管理工作;對國土資源局管理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及專項收費進行財務監督管理;對全市國土資源規費、補償費的徵收和使用進行監督;負責統計工作;對直屬單位的財務進行監督管理和審計;承擔全市國土資源管理的綜合統計工作。

(四)執法監察處

監督檢查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實施及全市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行政執法情況;制定國土資源執法監督和案件查處的有關規定;實施對土地及礦產資源、地質環境規劃、農地轉用、土地徵用、土地和礦產資源資產處置、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交易行為的監督檢查;依法查處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指導全市國土資源監察工作和國土資源監察隊伍建設;承擔國土資源信訪工作。

(五)政策法規處

組織開展國土資源政策調研,提出有關政策建議;負責有關國土資源管理規范性文件的起草、審查、協調工作;負責有關國土資源的法律咨詢工作;負責有關行政復議、應訴事宜。

(六)土地規劃耕地保護處

組織編制和實施全市國土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和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土地開發規劃、土地整理規劃、土地復墾規劃等專項規劃;參與市政府審批的城市總體規劃的審核;指導、審核縣(市)、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承擔基本農田劃區定界和農用地轉用規劃審核;制定並組織實施耕地特殊保護、耕地開墾、農地保護、土地整理、未利用土地開發、土地復墾等有關政策性規定;指導農地用途管制,組織基本農田保護,組織農地轉用報批,承擔補充耕地方案、土地徵收(使用)方案的審核和管理工作;承辦與轉用或徵收同時上報的土地供應方案的審查報批工作;實施市立建設項目的用地預審。

(七)土地利用管理處

研究制定並組織實施土地使用權出讓、租賃、轉讓、作價入股、抵押、交易和政府收購儲備管理辦法;承擔基準地價、標定地價評測;組織審核土地評估機構資質;承擔土地評估價格的初審;承擔土地等級評定的審核工作;實施鄉(鎮)村用地管理;農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和土地資產、土地市場監督管理;承擔企業轉制的土地資產的管理及處置工作;承擔供地方案的審核及上報審批的各類項目用地的報批工作。

(八)地籍管理處

組織實施全市地籍管理規定、地籍管理技術規范和權屬管理辦法,承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使用權出讓、轉讓、出租、抵押、作價入股、終止等的權屬管理;組織全市土地資源現狀調查、動態監測、地籍權屬調查、變更調查及統計;指導組織全市國土資源信息系統建設;承辦並調處土地權屬糾紛。

(九)礦產資源管理處

組織編制和實施全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及專項規劃;指導縣(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及其專項規劃的編制和實施;負責采礦登記發證和采礦權轉讓審批、招投標和拍賣工作;依法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采礦權使用費、采礦權價款;負責選礦許可證的審批、發證和監督管理;負責全市礦產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監督管理,調處重要采礦權權屬爭議、糾紛;指導全市礦產督察工作;制定並組織實施礦產資源儲量管理辦法;管理礦床工業指標;組織全市礦產資源儲量的登記、統計工作;管理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工作,認定評審結果;組織礦產資源儲量年檢和儲量審計;管理全市地質資料匯交工作;組織開展礦產資源供需形勢分析,研究擬定礦產資源政策;組織編制和實施地質調查評價與礦產勘查規劃、計劃;管理地勘活動,調處探礦權權屬糾紛。

(十)地質環境處

組織編制和實施全市地質環境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指導縣(市)地質環境保護規劃及專項規劃的編制和實施;編制和組織實施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勘查計劃,並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管理;負責地質環境資源保護管理,參與與地質環境有關的重點建設項目、易造成地質環境問題的地下水供水水源地和地質遺跡保護區建設的審查報批;負責地質災害區的監督管理,參與重大建設工程地質環境評估和地質災害治理組織協調工作;負責全市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的組織監督指導工作;監督礦泉水和地熱水的開發利用,防止地下水的過量開采和污染;承擔地質環境監測管理與信息服務。

(十一)監察室(與局紀委合署辦公)

市國土資源局蓮都分局屬市局派駐蓮都區承擔國土資源管理的行政機構。

公務電話

2007-3-7 11:58:54 0 閱讀117次 編輯:管理員

市國土局

辦公室:2668180

人事教育處:2668012

計劃財務處:2668031

執法監察處:2668058

政策法規處:2668036

土地規劃耕地保護處:2668068

土地利用管理處:2668079

地籍管理處:2668199

礦產資源管理處:2668085

地質環境處:2668088

監察室:2668057

蓮都區國土資源分局

辦公室:2668150

直屬事業單位

2004-12-6 15:17:43 閱讀1719次 編輯:管理員

麗水市國土資源局下屬事業單位八個:

麗水市國土資源執法監察支隊、

麗水市統一征地拆遷辦公室、

麗水市國土資產管理所(麗水市國土資產交易中心)、

麗水市國土勘察測繪規劃院(國土資源信息中心)、

麗水市土地儲備中心、

麗水市土地整理開發中心、

麗水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麗水市土地登記所。

麗水市國土資源局工作職責

2004-5-27 16:37:00 閱讀820次 編輯:管理員

主要職責:

(一)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有關國土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制定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礦產等自然資源和地質環境管理的文件,並組織實施;負責有關行政復議工作。

(二)組織編制和實施全市國土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和其他專項規劃;實施市立建設項目的用地預審;組織編制和實施全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地質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及專項規劃;組織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三)監督檢查縣(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行政執法和土地、礦產資源規劃執行情況;依法保護土地、礦產資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承辦並組織調處權屬糾紛,查處違法案件。

(四)制訂並實施耕地特殊保護和鼓勵耕地開發政策;實施土地用途管制,組織基本農田保護,指導未利用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的監督工作,確保耕地佔補平衡。

(五)管理全市土地資源和城鄉地籍、地政工作;制訂地籍管理辦法,組織土地資源調查和動態監測;組織和指導土地確權、城鄉地籍、土地定級和登記等工作。

(六)研究制訂並組織實施土地使用權出讓、租賃、作價入股、轉讓、交易和政府收購儲備管理辦法等工作。

(七)指導基準地價、標定地價評測,審核從事土地評估和土地勘測機構的資質,確認土地使用權價格;承擔各類農地轉用、征(使)用的審查、報批工作。

(八)依法管理礦業權市場;制定全市采礦權市場的運行規則和管理辦法,組織實施並指導采礦權招投標和拍賣,審批采礦權轉讓申請;收取采礦權使用費、采礦權價款。

(九)承擔礦產資源儲量管理工作,負責地質資料匯交工作;對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保護和合理利用進行監督管理;監督、驗收礦山生態環境治理項目。

(十)組織地質災害勘查、監測和防治;負責地質災害評估、施工單位資質審查認證的管理,認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收取和管理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備用金;認定具有重要價值的古生物化石產地、標准地質剖面等地質遺跡保護區。

(十一)安排並監督檢查國家和省、市財政撥給的國土資源工作經費及其它資金的使用。

(十二)組織開展土地、礦產資源的科技工作和對外合作與交流。

(十三)領導蓮都區國土資源分局和下屬事業單位工作,對國土資源相關中介機構和其他機構實行行業管理。

(十四)承辦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摘自《麗政辦發[2001]54號》文件

㈤ 台風暴雨影響區的地質災害

2.4.1 我國台風暴雨影響區地質災害概況

我國登陸台風( 泛指熱帶氣旋) 年均 8 ~9 次,是世界上登陸台風最多、災害最重的國家之一。台風具有發生頻率高、突發性強、影響范圍廣、成災強度大等特點。在地質環境脆弱的地區,台風帶來的特大暴雨易誘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統稱為「地質災害」) ,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台風登陸時,受到地形抬升作用,往往會使暴雨強度加大,更增大了在迎風坡山地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

2.4.1.1 台風暴雨影響區的確定

根據 1960 ~2003 年我國熱帶氣旋平均年降雨分布,我國登陸台風的主要降雨影響區域在東部。我國大的地貌第一階梯向第二階梯過渡地帶結構,將台風平均年降雨量大於10mm 的區域作為台風影響區( 圖 2.7,圖 2.8) 。此地帶平均海拔在 1000m 以下,主要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浙閩丘陵和兩廣丘陵,總面積達 182 ×104km2。此區域即本節的研究區。

圖 2.7 我國熱帶氣旋年降雨分布( 1960 ~ 2003 年)( 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圖 2.8 台風影響區及區內地質災害分布

2.4.1.2 資料來源

本節使用的氣象和地理信息數據主要包括:

1) 1 ∶ 25 萬數字高程數據,來自國家測繪局。

2) 1 ∶ 50 萬岩性數據與 1 ∶ 10 萬土地利用數據的綜合分析,來自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資料庫。

3) 分月的植被覆蓋度數據,來自國家氣象中心。

4) 1990 ~ 2003 年 20h 逐日雨量觀測數據,來自國家氣象信息中心。

5) 1990 ~ 2003 年台風影響區內 7985 個地質災害事件數據來自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2.4.1.3 台風影響區地質災害空間分布特徵

我國台風誘發地質災害在區域分布上與台風降雨分布有很好的對應關系,江西、浙江、福建和廣東等省是台風降雨集中的地區,同樣也是地質災害高發區域。地質災害密度相對高的中心主要集中在浙江南部的雁盪山和擴蒼山區、福建南部和廣東南部,以及江西、廣東和湖南交界地區的南嶺一帶山區。隨著台風降雨向內陸逐漸減少的趨勢,由台風造成的地質災害也向內陸逐漸減少。

根據誘發地質災害的降水條件的不同,可以將地質災害劃分為台風和非台風因素( 如前汛期降雨、梅雨期降雨等) 誘發的地質災害事件。據 1990 ~2003 年登陸我國的台風降雨以及地質災害事件資料,在研究區內,除上海外,其他省( 區、市) 都有地質災害發生,且長江以南諸省( 區、市) 明顯多於北方地區( 圖 2.9) 。地質災害發生頻次百分比最高的是江西省,佔地質災害總數的 32%; 湖南也是地質災害高發省,佔到災害總數的 14%; 然後由高到低依次是浙江、福建、廣東、安徽、湖北各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

圖 2.9 台風影響區內各省份地質災害發生頻數分布

就誘發原因來看,非台風誘發地質災害發生最多的前 3 個省仍然是江西、湖南和福建,分別占非台風誘發地質災害總數的 31% ,16% 和 13% 。與非台風誘發地質災害形成對比的是,一半以上的台風誘發地質災害發生在浙江和福建,分別達到台風誘發地質災害總數的 26% 和 25% 。廣東和湖南也是受台風影響嚴重的省份,各佔台風誘發災害總數的 15% 。在湖南,台風和非台風誘發的地質災害比例相當,而在江西、廣西、安徽和湖北,由於地處內地,主要受來自西部、北部和南部的降雨系統影響,由台風誘發的地質災害相對較少。

2.4.1.4 台風影響區地質災害時間分布特徵

台風影響區地質災害分布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台風誘發地質災害從 5 月份開始出現( 圖 2.10) ,並以 7,8,9 月份為多,這與台風發生季節相吻合。而由非台風誘發的地質災害則從 3 月份就開始出現,5 月份華南前汛期降雨開始,隨著降雨增多,地質災害也開始增多,並在 6 月份達到高峰期,這時總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和非台風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均達到各自峰值 36%和 42%。6 月下旬到 7 月江淮梅雨開始,主要雨帶北抬到江淮、黃淮一帶,由於這一區域平原區居多,盡管是雨季,總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和非台風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已降到各自的次峰值,而台風地質災害已顯著增加。到了 8,9 月份的台風季節,台風誘發地質災害也達到全年的峰值 35.6%和 35.4%。台風地質災害的高發期較非台風地質災害高發期滯後2 ~ 3個月。

圖 2.10 台風影響區內逐月地質災害發生頻數分布

2.4.1.5 台風影響區地質災害與非台風地質災害易發性條件分析

對比非台風誘發的地質災害,台風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影響因子高程、高差坡度和土地利用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圍( 圖 2.11,圖 2.12) 。

圖 2.11 高程影響對比分析

圖 2.12 土地利用影響對比分析

如高程因子,台風地質災害有超過10%發生在高差0~100m區間內,而非台風地質災害只有不足7%發生在這個范圍內,同時在大於350m高差以上,台風誘發地質災害明顯大於非台風因素。在坡度和高程因子的統計中同樣發現台風較非台風地質災害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圍。對土地利用的統計發現,在台風過程中發生在林地背景下的地質災害比例大於非台風過程,這可能和台風的強風作用有一定的聯系,因為強風對樹林的搖曳,容易使林木根系松動,從而導致入滲增加,加速斜坡失穩的進程;而強風對低矮灌木的影響明顯減小。

計算表明,台風地質災害信息量大於非台風地質災害信息量的面積,即台風地質災害危險性大於非台風地質災害危險性。說明在台風強降雨條件下,研究區內誘發地質災害的脆弱性增加,即在一般降雨條件下偏穩定的區域在台風強降雨條件下向不穩定趨勢發展。另一方面,深入內陸後這一特徵逐漸消失,這與深入內陸後台風的影響逐漸減小有關。

2.4.2 台風暴雨與地質災害

2005年,我國大陸地區共受到9次台風(或強熱帶風暴、熱帶風暴)的影響,其中有8次台風在我國沿海地區登陸,另外,在越南登陸的0516號台風「韋森特」,對海南省造成一定的影響(表2.1)。

2005年影響我國的9次台風(或強熱帶風暴、熱帶風暴)共造成7074.6萬人(次)不同程度受災,死亡414人(含失蹤人口),緊急轉移安置937.5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4453.3×103hm2,絕收面積501.1×103hm2;倒塌房屋32.4萬間,損壞房屋103.9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799.9億元。先後有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等15個省(區、市)受災,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廣東、海南等8個省(市)遭受兩次以上台風襲擊。

2005年的9次台風中,對我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情況最嚴重的台風依次為「麥莎」、「泰利」、「卡努」,造成人員死亡情況最嚴重的台風依次為「龍王」、「泰利」、「麥莎」。

表2.1 2005年影響我國大陸地區的台風

2004年「雲娜」台風帶來的過程降雨量達917mm,24h降雨量874.7mm,12h降雨量661.8mm,突破歷史最高紀錄,在浙江省樂清市北部地區造成大面積山洪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

2005年,受0513號台風「泰利」的影響,大別山東、南麓的局地過程降雨量達400~600mm,安徽省金寨、霍山、岳西和太湖四縣相連的狹長地帶發生群發型崩塌-滑坡-泥石流3096處,共造成41人死亡,倒房9467間,毀地80380畝。

2005年,0505號台風「海棠」、0509號台風「麥莎」、0513號台風「泰利」、0515號台風「卡努」等多次台風暴雨襲擊,浙江省溫州、麗水等區域群發型地質災害嚴重。溫州市文成縣石垟鄉過程雨量達400.8mm,災前3h雨量175.1mm,引發的滑坡-泥石流造成石門村和馱龍村分別死亡5人、11人,受傷多人。

2005年,遭受0505號台風「海棠」、0513號台風「泰利」等台風暴雨襲擊,福建省霞浦縣水門鄉7月19日一日降雨量達832mm,過程降雨量1059mm。北部山區順昌縣杉木、毛竹等廣泛分布的山坡地暴雨引發大面積滑坡泥石流。

2006年7月14日,第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的影響,湖南省郴州市11個縣(市、區)發生山洪和地質災害。福建省龍海市程溪鎮和山村強降雨引起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6人受傷。7月14日,福建省漳浦縣中西林場強降雨引起滑坡,造成10人死亡、1人受傷。

2006年7月25~27日,受第5號台風「格美」(Kaemi)外圍影響,安徽省霍山縣集中強降雨達221mm,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169處,倒塌房屋數百間,造成318省道一度中斷。岳西縣最大降雨量為267mm,引發了地質災害36處,造成死亡2人、失蹤1人、傷1人,倒塌房屋數百間。

2.4.3 基本認識

1)登陸台風主要影響我國東部地區,台風地質災害集中出現在6~8月。台風影響區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浙閩丘陵和兩廣丘陵,總面積達182×104km2,其中台風降雨誘發的地質災害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廣東和湖南四省。

2)選取高程、高差、坡度、岩性、斷層密度和土地利用作為主要因子,利用信息量模型分析評價台風影響區地質災害危險性,並進行危險性分區。分析結果顯示,浙江中南部、江西南部、西部和東部以及廣東北部和福建西部都是地質災害危險性較高的區域,這與地質災害歷史事件的分布是一致的。

3)對比台風和非台風區域地質災害影響因子如高程、高差、坡度和土地利用,發現高程、高差和坡度對台風地質災害較非台風地質災害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圍。土地利用統計表明,台風過程中林地區域的地質災害比例大於非台風過程。

4)在台風強降雨條件下,其影響區內誘發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增加,即在一般降雨條件下偏穩定的區域在台風強降雨條件下向不穩定的趨勢轉化,隨著向內陸深入,這種趨勢逐漸減弱。

㈥ 國土資源部關於公布第三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的通報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增刊第 6 期

今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地方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國土資源系統積極努力,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全力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同時,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措施,繼續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 「十有縣」建設,推進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通過開展 「十有縣」建設,有效提升了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為激勵先進、樹立典型、推動工作,根據 《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建設的通知》 (國土資發 〔2009〕46 號)精神,部決定公布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等 471 個縣 (區、市)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名單見附件)。

希望各 「十有縣」總結經驗,再接再厲,爭取更大的進步和成績。同時,希望其他地區以他們為榜樣,在今後的工作中扎扎實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工作,努力開創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 第三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

第三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名單

(共 471 個)

河北省 (15 個):

石家莊市元氏縣,保定市曲陽縣、滿城縣,秦皇島市盧龍縣、山海關區,唐山市豐潤區、古冶區、開平區,張家口市懷安縣、萬全縣、涿鹿縣、蔚縣、產業聚集區,承德市雙橋區、雙灤區

山西省 (4 個):

大同市左雲縣、靈丘縣,晉城市高平市、陵川縣

遼寧省 (8 個):

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葫蘆島市綏中縣,錦州市凌海市、黑山縣、北鎮市、義縣,撫順市新賓縣,沈陽市康平縣

吉林省 (13 個):

德惠縣、農安縣、榆樹縣、永吉縣、舒蘭市、延吉市、安圖縣、龍井市、琿春市、和龍市、圖們市、撫松縣、長白縣

江蘇省 (14 個):

南京市下關區、鼓樓區、六合區、玄武區、雨花台區、高淳縣、溧水縣,鎮江市丹陽市,常州市新北區,蘇州市高新區、太倉市、常熟市、張家港市,淮安市盱眙縣

浙江省 (20 個):

臨安市、建德市、餘姚市、寧海縣、溫州市鹿城區、溫州市龍灣區、永嘉縣、平陽縣、洞頭縣、諸暨市、嵊州市、蘭溪市、東陽市、義烏市、衢州市衢江區、衢州市柯城區、仙居縣、麗水市蓮都區、遂昌縣、雲和縣

安徽省 (7 個):

祁門縣、石台縣、貴池區、懷寧縣、太湖縣、繁昌縣、裕安區

福建省 (25 個):

福州市長樂市、連江縣、羅源縣、晉安區,廈門市思明區、湖裡區,寧德市福安市、霞浦縣、古田縣、莆田市仙游縣、荔城區、秀嶼區,漳州市詔安縣、漳浦縣、雲霄縣、龍海市,三明市泰寧縣、建寧縣、明溪縣、寧化縣、梅列區、三元區,南平市政和縣、松溪縣、光澤縣

江西省 (27 個):

上饒市信州區、橫峰縣、弋陽縣、鄱陽縣、萬年縣,撫州市東鄉縣、南城縣、金溪縣、崇仁縣、臨川區,九江市湖口縣、永修縣、德安縣、都昌縣、廬山區,吉安市泰和縣、井岡山市、永豐縣、萬安縣,贛州市章貢區、寧都縣、尋烏縣,宜春市樟樹市、萬載縣、靖安縣,萍鄉市蓮花縣,南昌市安義縣

山東省 (14 個):

煙台市芝罘區、萊山區、福山區、牟平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蓬萊市,龍口市,萊州市,招遠市,棲霞市,萊陽市,長島縣,萊蕪市鋼城區,淄博市臨淄區

河南省 (19 個):

鄭州市滎陽縣、上街區,洛陽市伊川縣、嵩縣、宜陽縣,三門峽市陝縣、澠池縣,信陽市光山縣、固始縣,平頂山市魯山縣、郟縣,駐馬店市遂平縣、確山縣,許昌市長葛市,焦作市修武縣,南陽市淅川縣、內鄉縣、桐柏縣、南召縣

湖北省 (23 個):

武漢市蔡甸區、江夏區,咸寧市嘉魚縣,孝感市大悟縣、安陸市、孝昌縣、雲夢縣,鄂州市鄂城區,黃岡市麻城市、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黃梅縣、紅安縣、團風縣、黃州市,宜昌市當陽市,襄陽市宜城市,荊門市鍾祥市、京山縣,隨州市隨縣、廣水市,十堰市武當山特區

湖南省 (40 個):

長沙市嶽麓區、長沙縣、望城縣,衡陽市南嶽區、衡南縣,株洲市炎陵區、攸縣,湘潭市韶山市,邵陽市洞口縣、邵陽縣、城步縣,岳陽市湘陰縣,常德市澧縣、臨澧縣,張家界永定區,益陽赫山區,郴州北湖區、宜章縣、安仁縣、嘉禾縣、臨武縣、桂東縣、桂陽縣,永州零陵區、祁陽縣、藍山縣、江永縣,懷化洪江區、洪江市、會同縣、中方縣、新晃縣、通道縣、靖州縣,婁底婁星區,湘西州古丈縣、龍山縣、鳳凰縣、瀘溪縣、保靖縣

廣東省 (36 個):

廣州市荔灣區、白雲區、從化市,佛山市三水區,韶關市始興縣、南雄市,河源市龍川縣、紫金縣,梅州市五華縣、蕉嶺縣,惠州市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汕尾市陸豐市,江門市新會區、恩平市,陽江市陽春市、陽東縣,茂名市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電白縣,肇慶市高要市、德慶縣、封開縣、廣寧縣,清遠市陽山縣、英德市、連州市,揭陽市普寧市、揭西縣、惠來縣,雲浮市雲城區、羅定市、雲安縣,順德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18 個):

柳州市城中區、魚峰區、柳南區、柳北區,田陽縣,那坡縣,凌雲縣,西林縣,龍勝各族自治縣,樂業縣,靖西縣,百色市右江區、陸川縣,興安縣,臨桂縣,陽朔縣,大化瑤族自治縣,南丹縣

海南省 (9 個):

瓊海市、萬寧市、三亞市、儋州市、東方市、定安縣、澄邁縣、屯昌縣、樂東縣

重慶市 (20 個):

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合川區、雙橋區、銅梁縣、榮昌縣、璧山縣、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忠縣、開縣、巫溪縣、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

四川省 (22 個):

成都市新津縣、龍泉驛區、青白江區、雙流縣,自貢市富順縣,瀘州市合江縣,德陽市廣漢市,綿陽市北川縣、梓潼縣,遂寧市船山區、安居區、蓬溪縣、射洪縣、大英縣,甘孜州康定縣、丹巴縣,阿壩州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九寨溝縣、黑水縣

貴州省 (14 個):

貴陽市清鎮市、小河區、白雲區、花溪區,遵義市匯川區,安順市關嶺縣,黔東南州凱里市、鎮遠縣、劍河縣、三穗縣、黎平縣、榕江縣,黔西南州冊亨縣、望謨縣

雲南省 (47 個):

昆明市安寧市、石林縣、富民縣、晉寧縣、嵩明縣,昭通市魯甸縣、永善縣、綏江縣,曲靖市富源縣,玉溪市澄江縣、江川縣、通海縣、峨山縣、元江縣,保山市隆陽區、施甸縣,楚雄州楚雄市、牟定縣、武定縣、祿豐縣,紅河州蒙自市、建水縣、石屏縣、瀘西縣、彌勒縣、屏邊縣,文山州硯山縣、廣南縣,普洱市寧洱縣,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大理州大理市、鶴慶縣、祥雲縣、洱源縣、雲龍縣、彌渡縣,德宏州瑞麗市、梁河縣,麗江市古城區、寧蒗縣,怒江州蘭坪縣、瀘水縣,臨滄市鳳慶縣、永德縣、鎮康縣

西藏自治區 (5 個):

日喀則地區亞東縣,林芝地區察隅縣、波密縣,昌都地區芒康縣,山南地區洛扎縣

陝西省 (17 個):

西安市周至縣、高陵縣,渭南市華陰市、潼關縣,寶雞市隴縣、鳳縣,咸陽市涇陽縣、永壽縣,漢中市勉縣,銅川市宜君縣,商洛市丹鳳縣、山陽縣、柞水縣,榆林市清澗縣、子洲縣,延安市寶塔區、宜川縣

甘肅省 (29 個):

蘭州市紅古區、安寧區、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瓜州縣,玉門市,武威市涼州區,景泰縣,岷縣,天水市麥積區,秦安縣,和政縣,積石山縣,成縣,兩當縣,徽縣,西和縣,禮縣,康縣,宕昌縣,卓尼縣,慶陽市西峰區,華池縣,平涼市崆峒區

青海省 (14 個):

大通縣、湟中縣、互助縣、化隆縣、樂都縣、同仁縣、德令哈市、貴德縣、同德縣、門源縣、祁連縣、玉樹縣、雜多縣、瑪多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2 個):

吳忠市紅寺堡區、鹽池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9 個):

伊寧縣、伊寧市、昭蘇縣、庫爾勒市、和靜縣、且末縣、輪台縣、若羌縣、烏恰縣

㈦  主要誘發因素

地質災害的形成、發育與誘發產生過程均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為(社會)因素的制約。

一、氣候條件

麗水市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在1427~1740毫米,雨日163~179天。每年4~5月為梅雨季節,7~9月為台風季節,每年的降水在6~8月份較為集中,在台風季節日降雨量最大時超過340毫米(1996年8月1日,青田)。麗水市春末夏初節季往往出現連續降雨,1998年6月13日至6月22日慶元、景寧縣連續降雨10天,降水量達到865毫米,慶元、景寧、龍泉等縣(市)發生地質災害百餘起。

據《麗水地區志》,中低山區和東南部青田縣暴雨較多,日降水量50~100毫米,慶元、龍泉、青田縣(市)南部,平均年4~8天,其他縣(市)2~4天,局部山區5~7天;日降水量100~150毫米,青田縣每年1天,龍泉、慶元縣(市)平均每年0.5~1天,其他縣0.5天以下;日降水量大於150毫米,青田縣為3~5年一遇,其他縣(市)局部3~10年一遇,4~9月份暴雨日數佔全年暴雨日數90%左右,其中6月份最多,佔全年20%~40%。東部青田、縉雲縣7~9月台風期,暴雨較多,暴雨日數佔全年暴雨日數50%~60%;西部慶元、龍泉、遂昌縣(市)3~6月份春季和梅雨期暴雨較多,暴雨日數佔全年暴雨日數60%~70%。

從麗水市氣候條件特徵看,梅雨期降雨強度不大,但持續時間長,是地質災害易發生期;台風期降雨強度大,受台風侵襲次數較多,是地質災害的頻發期(表8)。

表9與各類生產活動有關的地質災害點統計表

人為因素以多種方式參與了麗水市大多數地質災害點及災害隱患點的發育形成過程。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人類經濟活動

麗水市地質災害加劇意味著地質環境開始逐步惡化。人類經濟活動頻繁,尤其是人口遷移等加劇了環境地質變化,對地質環境產生了不良後果。如地質災害頻發區景寧花崗岩分布區,據有關部門調查表明,在岩體出露的195平方公里范圍內,相對海拔較低,地勢較緩,風化殼發育,土壤層厚,水源豐富。歷史上曾是麗水市較理想的人類生活棲息地之一,至今仍是景寧縣經濟較發達市,工農業產值佔全縣的70%以上。目前,在這塊不到全縣國土面積10%的土地上居住著全縣30%以上的人口,絕大部分的坡地被開墾成農田和經濟林帶,原始灌木林被伐夷盡,表土層盡遭破壞,土壤肥力下降,土層蓄水能力弱,雨季洪水汛猛,枯季河谷乾涸,又因不穩定的厚層狀全風化層裸露地表,眾多的屋基、道路和水渠開挖,山體邊坡嚴重失穩,每遇暴雨,大量雨水下滲,極易引發泥石流和山體滑坡。1992年及1994年,曾發生過兩次規模較大的泥石流和山體滑坡,造成4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上億元。至今,仍有多處滑坡處於蠕動狀態。類似這種在一定的地質單元區域內災害頻發的重災區,在麗水市范圍內還有慶元縣淤上地區、青田縣石平川地區等。這說明麗水市的地質環境有快速惡化的趨勢。

2.工程經濟活動

(1)不合理劈坡:受山地、丘陵地形條件的限制,麗水市的交通設施改造,城鎮、鄉村住房和各類基本建設項目往往會出現人工高陡劈坡施工,把原來斜坡坡腳切得很陡。其中一些高劈坡、深開挖工程,因未進行必要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加之勘察資料不準確、邊坡治理方案不當、施工質量低劣或者根本就不採取任何防護措施等原因,使邊坡的自然平衡狀態遭到嚴重破壞,導致斜坡上產生滑坡或崩塌。如青田臘口段公路邊坡、崩塌,雲和石塘段公路邊坡崩塌,麗水330復線銀場段山體滑坡等。

(2)物質和能量的人為異常聚積、釋放與轉化:人為堆積物的坍塌:人為的堆積物如礦渣、尾礦、建築垃圾等,本身是一種人為的載荷聚積。在重力失衡及一些外來因素誘發下,往往形成能量快速釋放並以滑坡、泥石流的形式導致地質災害的發生。由於無組織零亂地開礦、採石、取土,不僅導致許多地方千瘡百孔,有損環境美觀,而且破壞了地形、降低了斜坡的穩定性,為滑坡、崩塌的發生創造了條件,在重力失衡和外來因素誘發下極易形成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如慶元縣鉛鋅礦廢渣坍塌形成泥石流災害,造成1人死亡和大量農田毀壞。青田縣黃洋鉬礦攔渣壩和尾礦庫坍塌形成泥石流造成人員重大傷亡和整條小流域遭受毀壞性的打擊。此外在雨季中山區梯田管理不善而造成梯次性坍塌匯成的泥石流也可形成巨大災害,如景寧縣岩下和葉坑下兩起滑坡-泥石流,等等。

人工填土形成的不均勻沉降及地表變形:建築施工過程中基底清淤不徹底、人工填土物質成分不均一且未經壓實,往往使物質能量轉換失衡形成不均勻沉降及坍塌,嚴重威脅上覆建築物的穩定及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典型事例如:慶元縣二中地基不均勻沉降、蠕變引起的建築物開裂,教學樓和宿舍成為危房。

爆破施工破壞邊坡與山體穩定性:連續爆破釋放的能量除達到施工目的外,同時破壞了岩體、邊坡、山體、采(礦)場的結構及穩定性。失衡的逐漸積累導致片幫、冒頂、崩塌,造成重大的傷亡事故。如龍泉市小梅螢石礦的大冒頂;部分公路邊坡坍塌等。

水庫水位頻繁變化形成岸邊再造:麗水市水電資源豐富,水電站的蓄水和發電往往造成庫區水位頻繁變化。水庫回水的側蝕及側向壓力頻繁變化對側向的沿岸路基構成了梯次性破壞。如省道麗浦線雲和縣境內的局村至小順段沿庫區公路的側向崩塌就是典型的事例。

(3)地表植被開發與保護:森林植被的覆蓋率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因素,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森林砍伐、地表工程施工、采礦、農業綜合開發、香菇生產等活動日益增多,勢必對森林植被等起到一定的負面效應。若不加強管理,森林植被遭受破壞後,使岩土體表層失去保護,加劇了水土流失,特別是一些大樹砍伐後,樹根保水固水能力降低。盡管在短期內通過封禁措施可以恢復植被,但在長成大樹需要幾十年時間,由於沒有大樹,使土體與土體,土體與岩體之間連接能力減少。因此在一定條件下誘發下,容易導致滑坡、崩塌、泥石流的發生。如1998年6月慶元縣發生大小數千處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多數與森林植被的破壞有關。

(4)開發建設項目沒有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本市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共建築公路1100餘千米,開礦200餘處,均沒有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採取水土保持措施,水電、城建等項目也是在1998年才步入軌道。這些項目的邊坡穩定,開挖面保護、棄渣堆放、植被恢復等由於沒有統籌安排,由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做到哪裡算到哪裡。330國道麗縉復線因開工時未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出現了銀場山體滑坡等事故後,盡管耗資近三百萬元的資金治理,效果仍不理想。

3.地質災害意識淡薄

地質災害意識是指人們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和警覺,它對地質災害的形成有著特殊的作用。人為因素對麗水市地質災害形成有著多種的作用形式和途徑,對地質災害的產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由於社會上對地質災害意識淡薄、地質災害的知識匱乏,常常導致部分領導或部門在規劃、決策上的失誤;工程施工為所欲為;地質災害肇事者對災害治理拖延扯皮或敷衍了事而加劇災害發展等現象的產生。因此可以說:公眾對地質災害的無知和麻痹,使得人們經常性地、自覺或不自覺地「人為營造」地質災害。

㈧  地質災害穩定性及危害性評價

一、穩定性評價

根據近年來初步調研,對地質災害穩定性評價工作尚未全面開展,地質災害穩定性評價擬採用演變(成因)歷史分析法進行定性評價。

1.地質災害穩定性評價的原則

依據地質災害體所處的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的演變階段和發展趨勢、促進地質災害演變的主導因素等方面,綜合分析,預測其發展趨勢,將地質災害的穩定性分為穩定性差、穩定性較差、穩定性好三種情況。

2.地質災害穩定性評價的判據

土體滑坡的穩定性評價判據:

(1)穩定性極差:①前緣臨空且有發展趨勢;②斜坡坡角較陡,坡角一般大於40度;③滑體前。後緣及兩側有明顯的裂縫,形成了清晰的縱長形、長條形、圓椅形等滑坡周界;④滑坡對地表水和地下水影響敏感,其地質呈潮濕或半塑狀;⑤滑坡面大部分已貫通;⑥樹木、墓牌、工程建築物等物體產生明顯的傾斜、開裂等角變位或水平變位跡象。

(2)穩定性較差:①滑坡前緣具臨空間;②斜坡坡角小於40度至30度;③滑坡前後緣可見斷續裂縫;④滑面也基本貫通;⑤影響滑坡產生的主導因素仍然存在。

(3)穩定性尚可:①滑坡前緣臨空高差小;②斜坡坡角小於30度;③滑坡上未見裂縫,植被較發育;④無影響滑坡產生的主導因素;⑤無明顯的滑坡面。

岩質類地質災害的穩定性評價判據

(1)穩定性極差:①前緣臨空(一面至三面臨空);②前緣壁坡角在70~90度或呈倒坡;③後緣有明顯的裂縫,並仍在繼續發展;④前緣時有滾石、掉塊等活動現象;⑤促進岩體破壞的主導因素未消除。

(2)穩定性較差:①具臨空面;②前緣壁坡角在40~70度;③後緣有裂縫發展;④前緣暫無危體;⑤促進岩體的主導因素未消除。

(3)穩定性尚可:①前緣臨空高度小;②斜坡坡角平緩在20~30度;③後緣無裂縫;④無破壞岩體的主導因素。

二、隱患點穩定性評價

1.岩(土)體滑坡的穩定性評價和災度評估

對目前已掌握了解,並存在隱患的岩(土)體滑坡210處進行初步的評判,結果其中穩定性極差的有10處,穩定性較差的有26處,穩定性尚可的174處。

(1)穩定性極差的10處,地質災害隱患極端嚴重,基本處於非穩定狀態,在外力的作用下短期極有可能形成災害,但目前無法治理或治理成本遠高於治理效果,應及時整體搬遷或部分搬遷,將涉及964人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2)穩定性較差,地質災害隱患嚴重,在一定的誘發條件下將形成災害,目前可通過治理或部分搬遷,採取「避」災、「減」災等防治措施,可減輕地質災害危險性,這26處將涉及人口4075人。

(3)穩定性尚可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目前暫處於穩定狀態,但在一定條件誘發下有可能形成災害,必須通過加強監測以及投入一定的治理工程,才能確保一段時期內相對穩定,這類地質災害隱患點有174處,將涉及人口在20000人以上。

2.崩塌(岩崩)的穩定性評價和災度評估

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分布在交通沿線及高切坡的建房後側。調查顯示,麗水市交通干線金溫鐵路(麗水區段)、330國道線、省道麗浦線及麗龍線,目前發現隱患點15處,其中穩定性極差有5處,分別位於金溫鐵路縉雲段1處、青田段2處、慶元縣馬蹄嶴隧道口1處、麗浦線牛頭嶺1處;穩定性較差的有6處,穩定性尚可的4處;其餘20處分布於各縣(市)的災害點。

本類隱患點都處於非穩定狀態,在外力作用下可能隨時發生,對交通運輸及社會安定將帶來極大的影響,經濟損失將是巨大的。

三、礦產資源開采引發地質災害及評價預測

礦產資源開發引起局部區域地應力不平衡,使地質構造遭受破壞,將可能引發地面沉降、塌陷、冒頂、邊坡崩塌、地表水滲透、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此外采礦廢石和尾礦不合理堆放,也將導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目前麗水市近年來由於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引發的地質災害主要有5處(青田鉬礦區、縉雲仙都等條石采區、青田葉蠟石開采區、龍泉小梅螢石礦、慶元鉛鋅礦),已造成22人死亡(詳見地質災害現狀一章)。可見,礦產資源開發而引發的地質災害不可忽視,而且在麗水市有加重的趨勢。

在麗水市礦山地質災害影響最大的礦種是鉬、凝灰岩,其次為鉛鋅、葉蠟石等。這里僅介紹鉬礦山地質災害情況。

鉬礦開採在麗水市開採金屬礦種中開采規模最大,也是經濟效益最佳的礦種,本市鉬礦山7家,而選礦廠有20餘家,礦業產值占本市礦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一。開采鉬礦又相對集中在青田鉬礦區,現以青田鉬礦區為例,闡述礦山地質災害情況:

青田鉬礦建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經過近40年的建設,已成為省有色冶金工業重點建設礦山。但在90年代初期的民采潮的進入,不僅造成礦區大量礦產資源的浪費、污染環境,而且帶來了嚴重的礦山安全隱患,由於無秩序、無規劃開采、盜采安全礦柱等等違法采礦的事件,導致地質構造、地壓力受力不均,在1995年、1996年礦區相繼出現局部地段山體滑坡,5號礦區出現嚴重的滲水現象;1996年8月1日因尾礦庫上游的亂采濫挖的采礦廢石堵塞屬礦庫排洪道、溢流溝,加上尾礦庫超量股段等人為因素,該尾礦壩塌壩,從而引發了泥石流的發生,將庫內近100萬方的尾礦盪然無存,瞬時間就把尾礦、礦廢石以排山倒海之勢匯入洪流之中,沿東源溪近20公里,泥沙所到之處全部夷平,沖毀大量農田、公路、工廠、村莊及水利設施,造成多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慘重。1998年11月29日凌晨2時又在5號礦區采空區發生塌陷、崩落,塌陷面積2500平方米,崩落土石方達1.5萬方,使一座選礦廠被埋,直接經濟損失180餘萬元。根據目前狀況,該礦區地質災害隱患不容樂觀,尤其是5號礦脈采空區的塌陷、25號礦脈地表水滲透和地下水流向改變以及礦區采礦造成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隱患將有加重的趨勢。

此外,本市縉雲縣仙都-壺鎮凝灰岩開采區、慶元縣鉛鋅礦、青田葉蠟石礦等礦區同樣存在著許多不良礦山地質災害隱患。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