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台發布地質災害
Ⅰ 中國氣象局發布的地質災害預報分幾級
分四級,即特級預警、一級預警、二級預警及一般預警。
Ⅱ 下圖為中央氣象台發布的某日我國地質災害指數和限電指數分布圖,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圖中央氣象台發布的
小題1:A 小題2:B 小題3:D Ⅲ 中國氣象局和國土資源部共同發布的地質災害預報共分幾級 5級 Ⅳ 哪些氣象天氣會發生地質災害
氣象災害是自然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等)中的一種,在所有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內的發生比容例是最大的,大概佔71%。事實上,氣象災害就是在大氣運動中正常出現的一種天氣現象或氣候狀態,由於在強度、范圍、時間等尺度上超出了承受體的承受能力、直接或間接的對自然和社會產生了破壞性影響,形成了氣象災害。對自然社會的各個領域,都會出現造成氣象災害的天氣或氣候狀態。我國的氣象災害種類若細分接近數百種,主要的災害性天氣有台風、暴雨、洪澇、乾旱、高溫、寒潮、冰凍、大風等等。需要說明的是,要辯證的看待災害性天氣的影響。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某種天氣對於某些領域形成災害,對其他領域也可能影響不大,或者換個角度看反而是有益的。比如台風,台風暴雨和大風的破壞能力是驚人的,在所有氣象災害中台風的災害力最大,但是如果所影響地區持續乾旱高溫,台風可以帶來的豐沛的降水來化解。雷電災害也很嚴重,但是雷電可以凈化空氣等等。 Ⅳ 氣象台有關地質災害的播報詞 滑坡 泥石流 Ⅵ 國土資源部中國氣象局關於進一步推進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發〔2011〕135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氣象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家氣象中心、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 為深入貫徹落實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 (國發 〔2011〕20 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工作的意見》(國辦發 〔2011〕33 號)和 《國土資源部與中國氣象局關於深化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合作的框架協議》有關精神,進一步推進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共同推進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體系建設 地方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要根據地質災害實際情況,圍繞地質災害防治氣象服務需求,採用多種方式,爭取多方支持,依託現有資源,共同推動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建立綜合的地質災害氣象觀測站網,加快對易發區及周邊地區氣象觀測站的升級改造,加強對已建氣象設施的維護和保障,使氣象觀測設施處於良好運行狀態,以滿足地質災害易發區市 (地、州)、縣 (區、市)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順利開展的需要。 二、健全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共享平台和應急聯動工作機制 地方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加快建設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和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共享平台,建立會商機制,共同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要建立應對惡劣天氣特別是突發強降雨等極端氣象條件的應急聯動工作機制。國土資源部門應根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加強應急值守,一旦發生 4 級以上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的災害性天氣,要及時啟動相關應急預案,切實做好應對防範工作。氣象部門應加強 4 級以上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和服務保障工作,根據國土資源部門提供的地質災害發生情況,組織開展加密觀測和針對性的預報服務會商,及時提供氣象服務信息,並提出相關防範意見和措施建議。要依託現有通信專線,進一步加強雙方信息數據共享,重點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區監測、災害數據的充分共享。要進一步加強應急聯動能力建設,完善雙方信息互通制度,拓展災害應急聯動方式渠道,豐富應急聯動技術手段。雙方要明確各自的責任部門、聯絡人員及聯系方式,做到責任到人。 三、大力推進地質災害氣象業務標准體系建設 要加強科研和聯合攻關,大力推進地質災害防治氣象業務標准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警預報精細化水平。地方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要聯合制定地質災害易發區氣象觀測站建設安裝、運行維護、檢測校準、通訊協議、信息交換共享、預報服務產品製作、信息發布等方面的規范和標准,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和技術優勢,形成合力,共同加快相關標准和規范的編制工作,促進地質災害氣象業務的規范化發展。聯合加強對各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業務人員的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和能力。要針對地質災害突發性強等特點,聯合研發 6 小時間隔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產品,逐步開展地質災害短時臨近預警預報業務。要積極推動基層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的深入開展,推進福建省泉州市、雲南省玉溪市和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建設,深入開展精細化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試驗研究,探索積累經驗並在全國推廣應用。 四、全面提高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能力 地方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不斷加強易災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學校、農村等地區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及氣象災害信息發布傳播設施建設,努力拓寬預報預警信息覆蓋范圍。要加強與廣電、電信、城建等部門的聯系與合作,通過建立協同高效的聯合響應機制,利用電視和電台、手機簡訊、城區顯著位置電子廣告牌等設施及時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保證預報預警信息渠道暢通、播發及時。 五、積極探索建立多樣化的地質災害防治合作模式 地方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要根據各地特點和需求,積極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實際的地質災害氣象業務發展長效合作機制,建立多方參與、權責明晰的地質災害氣象監測系統建設、運營維護與服務提供模式。對於面向公眾的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實況監測信息等服務,屬氣象部門公益服務范疇的,由各級氣象部門無償提供。對於相關部門和單位提出的個性化地質災害氣象服務需求,由氣象部門按照有關規定通過協議方式予以提供。 國土資源部 中國氣象局 二〇一一年九月八日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