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工程地質
㈠ 滁州市琅琊山銅礦()
琅琊山銅礦在1958年前稱破山口銅礦,1958—1978年間稱滁縣銅礦,1978年改稱琅琊山銅礦。
礦區位於滁州市西南2.5公里。區內公路直接通往全省各市、縣,並有鐵路支線與津浦線銜接,通往全國各地。距滁縣火車站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該礦床為典型的夕卡岩型富銅礦床。礦區位於大豐山復式倒轉向斜東南翼的次級褶皺——醉翁山不對稱緊閉向斜的軸部。礦體產於上寒武統車水桶組上段結晶灰岩與燕山期石英閃長岩岩株的接觸帶上。已探明礦體225個,其中儲量在1000噸以上的有12個,占總儲量78%。礦體均呈「多」字型排列,單個礦體呈脈狀、透鏡狀、扁豆狀、囊狀等;其規模一般為:長50—120米,最長435米,延深一般50—120米,最大延深265米,一般厚度2—10米,最厚17.94米。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銅礦、斑銅礦、磁鐵礦,次為黃鐵礦、輝銅礦、赤鐵礦、銅藍、輝鉬礦及少量黝銅礦、鏡鐵礦、方鉛礦、閃鋅礦、自然金等;脈石礦物有鈣鐵石榴子石、透輝石、斜長石、角閃石、綠泥石、綠簾石、透閃石、陽起石和少量石英、玉髓、方解石等。
本礦區有悠久的采礦、冶煉歷史,區內遍布古采坑和古爐渣,估算堆積的爐渣可達50萬噸,其含銅在0.3—1%之間。據傳在明代曾採掘冶煉,其後放棄。1955年地質部華東地質局三二八隊在本區勘探時發現古瓷片,經南京博物館鑒定認為是隋唐產物。另外,區內「龍池」也就是古代采礦而湧出的泉水地,相傳為朱洪武所建之池故而得名龍池。據以上兩點分析,該區最晚應在明朝初期就已採掘。
新中國成立以前,1928—1929年曾有德國人來該區調查(據日本人資料而得知);1941年日本人小林冶夫來此做地質調查,同年8月15日完成《安徽省滁縣破山口銅礦調查報告》;同年8月日本人滿野雄芳在礦區做物理探礦,10月份完成《安徽省滁縣破山口電氣探礦調查報告》,他認為「電氣探礦無銅存在,同時礦質貧雜,亦無經濟價值」;同年又有日本人佐滕舍三來礦區調查,於12月28日完成《安徽省滁縣銅礦地質再調查報告》。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皖中礦產勘測隊於同年來礦區進行調查,在琅琊山發現上寒武統標准化石Agnostus sp與Cnangshania sp,並提交了《滁縣琅琊山寒武紀等地層之發現及其意義的報告》。1955年6月,地質都華東地質局組織大專院校生產實習大隊來礦區開展普查找礦,爾後由地質部華東地質局三二八隊轉入地質勘探。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0.39萬米,平巷99米,淺井345米,探槽7581立方米;探明銅金屬儲量0.3萬噸,於1957年3月由周仁麟等提交了《滁縣破山口銅礦區最終地質勘探報告》,認為本礦區「為一小而分散的礦量不大的無經濟價值的夕卡岩礦化點」而撤離該區。1959—1960年,省地質局三四五隊又對該礦床東區的鳳凰山地段進行地質勘查,探明銅金屬儲量0.2萬噸,由周作禎、熊化龍等於1960年提交了《安徽省滁縣破山口銅礦儲量報告》。後該隊撤銷,勘查中止。
為開發該礦區的銅礦資源,滁縣人民政府於1958年籌建礦山,取名滁縣銅礦,職工280餘人,日采選能力達50噸左右。由於礦石資源日趨枯竭,至1964年礦山生產已難以維持,准備閉坑下馬,當時僅剩有100多職工也准備各奔前程。在這山窮水盡之際,冶金八一一隊來到礦區,使這座瀕於閉坑的礦山又獲得了新生,得到了發展。
1965年初,冶金部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八一一地質隊編完江蘇省冶山鐵礦地質勘探報告,後備勘探基地無著。為此,隊決定由地質技術負責人牟啟珍和晏才訥二人分工負責,牟負責普查,晏負責冶山鐵礦報告編制。
地質普查工作開始時僅限於江蘇省境內,收效甚微。為冶山鐵礦勘探報告事宜,臨時到八一一隊工作的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張守韻提出「安徽省滁縣有個破山口銅礦,你們可以去看看。」根據張的提示,5月下旬該隊派出以陳希交為首和楊達釗、李文生、鍾國儒四人組成的踏勘小組,前往滁縣銅礦、黃道山及全椒縣馬廠等三個礦點進行踏勘和收集資料。10天後踏勘組帶回滁縣銅礦提供的由地質部三四五隊工作的該礦區僅有的一些地質資料。在一個小型匯報會上,踏勘組提出在踏勘的三個礦點中,滁縣銅礦可列為首批工作的重點。根據三四五隊的地質資料和踏勘組的情況匯報,與會人員一致認為滁縣銅礦化普遍,與成礦有關的閃長玢岩小岩株與寒武系(奧陶系)碳酸鹽岩接觸形成東西兩個接觸帶,長千餘米,成礦地質條件較好;原三二八隊、三四五隊雖然施工了一些鑽孔,提交了0.5萬噸銅儲量,但所施工的鑽孔深度多在百餘米之內,勘探深度過淺,以此否定深部無一定規模的銅礦顯然依據不足,有必要做進一步踏勘和投入地質工作。
為此,7月份隊又派出以陳希交為首的8人地質組前往滁縣銅礦進行詳細踏勘。8月1日,副隊長王錫爵動員並親自率領全隊地質人員到達滁縣,並分成兩個組開展工作,明確指定牟啟珍負責滁縣礦區組,晏才訥負責全椒縣馬廠組。8月初,滁縣礦區的地質普查工作分三個作業組同時展開,工作內容及目的為:外圍1∶1萬地質填圖,確定礦區地質構造;地表調查,以研究各組裂隙與夕卡岩的生成關系;坑道調查,確定礦體產狀,研究圍岩蝕變。與此同時,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八一四隊易步高、高洪來、陳其威等人根據公司指示,組織物化探分隊於8月初到達滁縣銅礦配合冶金八一一隊工作,並在礦區內首先進行1∶2000磁法測量。
8月底,冶金八一一隊各地質作業組按計劃完成了礦區的各項預定地質工作任務,同時收集到原三四五隊的地質報告和三二八隊的部分地質資料。隊技術負責人牟啟珍認為編制深部找礦設計的條件已經具備,沒有必要再進行地表工作。根據已掌握的大量地質資料,作出以下推論:①本區有倒轉向斜存在(當時誤為倒轉),南端抬起,北端傾伏,北部裂隙發育,成礦條件好;②北東、東西兩組斷裂交匯利於成礦,在這兩組裂隙的交匯處有可能形成向北東側伏的礦柱;③西接觸帶往深部(負50—負200米)出現較穩定的接觸帶,其附近常存在夕卡岩、銅礦化或銅礦體。23線的接觸帶自上而下皆賦存有夕卡岩,但銅礦化在0米標高才出現,相鄰剖面也有類似情況,有可能此系新礦帶的起點,其下存在有礦體,深部理想的礦體主體當在14線以南;④東帶深部可能存在較完整的接觸帶,成礦條件有利。
基於以上推斷,牟啟珍於8月下旬著手編制第一份《安徽省滁縣銅礦地質普查設計》,設計兩個鑽孔,其中102孔位於趙家山地段,101孔位於龍池地段。該設計於9月上旬經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審批後,副隊長王錫爵與隊黨總支副書記王學宣等人研究決定,立即將參加南京梅山鐵礦會戰的本隊兩台鑽機調往滁縣銅礦,並責成工程股股長華有水具體負責鑽機搬遷事宜。
9月22日,304號鑽機首先在趙家山13線施工102號鑽孔;10月初於150米深處見礦9.86米,銅品位1.04%(即後來的21號礦體),證實原設計的指導思想基本上是正確的,深部的確存在較大的礦體。已被「蓋棺定論」的滁縣銅礦從此重見天日。至於同時設計、施工的101孔,因礦區北部接觸帶深部變陡而未達設計目的,在石英閃長岩中停鑽。
1965年10月,八一一隊設立了滁縣分隊,張興露、張心恕分別任分隊長和指導員,地質組長為李成信。1966年3月李成信借調到公司,組長由劉永安、劉玉良擔任。
首孔見礦之後,礦區的地質工作是「順藤摸瓜」,沿兩側接觸帶布置勘探線追索礦體。與此同時,八一四隊於當年11月提交了《安徽省滁縣破山口銅礦65年物探結果報告》,又於1969年10月提交了《安徽省銅礦及其外圍1967—1969年度物化探工作報告》,1974年5月提交了《安徽省滁縣原生暈工作結果的補充報告》。八一四隊在滁縣銅礦先後投入了磁法、電法、次生暈、原生暈等綜合找礦方法,為八一一隊布置鑽探提供了大量的物化探資料和依據,尤其是磁法找礦在本區顯示了卓有成效的地質效果。
由於地質找礦的重大突破,1966年八一一隊全隊找礦施工力量集中至安徽滁縣,並於1967年將隊部遷至滁縣。在對滁縣銅礦的地質普查與評價中人們的認識也不統一。有的認為該區礦體薄(最厚不超過10米),雖然孔孔見礦,但可能孔孔不連;這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找礦思想的解放,影響了工作進程。但在1966年上半年到1967年先後施工的11線115孔和28線208孔都見到了厚達三、四十米的礦體,這不但說明本礦區有較大的礦體,而且證明北部同樣有較好的礦體賦存。另外還發現礦區向斜不是倒轉構造,同時還發現東帶向西傾伏且其間有頗具規模的礦體。至此,人們對該礦床的規模才獲得了較為確切的概念。
通過4年的地質工作,礦區南部西接觸帶的礦體已基本控制,根據礦山擴建的要求,1969年由劉永安、劉顯臣、劉學會、馬雲龍等人提交了《安徽省滁縣銅礦西接觸帶8—18線中間總結報告》;1972年冶金部在湖北省黃石市召開工作質量會議後,認為該報告中部分工程過稀,決定以60×60米的網度求工業儲量,同時配合部分坑道進行驗證。
1971年,冶金部要求滁縣銅礦在「四五」計劃期間擴建成日采選千噸的規模,並由安徽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重工業管理站委託南昌有色冶金設計院進行擴建設計。同年,八一一隊由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下放到安徽省,歸屬安徽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
經過7年的地質工作,至1972年已基本形成了東西接觸帶兩個礦帶。其中西礦帶長2200米,寬40—150米,東礦帶長2200米,寬40—110米,控制深度達400米,鑽探工程網度大部已達100—140×100—150米。1972年12月牟啟珍、晏才訥主持,由劉顯臣、劉玉良、孫長明等主編了《安徽省滁縣銅礦1973年地質勘探設計書》。該設計根據安徽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的指示精神,將礦區8—18線以南使用鑽探工程網度大致定為60×60米,求一部分工業儲量,對18線以北及東礦帶布置稀疏勘探工程。
1973年,根據安徽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和安徽省冶金地質勘探局的指示,要求八一一隊提交滁縣銅礦南部西礦帶8—18線和東礦帶40—50線地段地質勘探中間報告,以供礦山設計日采選千噸規模之用。為此,八一一隊劉顯臣、劉永安、馬雲龍、單文圳、朱雅林、程正言於1974年11月正式提交了《安徽省滁縣銅礦床南部地質勘探中間報告》。同年12月28日冶金工業部批准銅金屬儲量10.36萬噸。
在對南部勘探的同時,對礦區北部開展了找礦評價工作,並從1975年開始對北部進行加密勘探。1979年11月,在牟啟珍主持下,由劉永安、劉玉良等人編制提交了《安徽省滁縣銅礦床北部地質勘探報告》。1981年6月19日安徽省冶金工業廳批准銅金屬儲量7.22萬噸,並批准伴生金儲量4.156噸、伴生銀儲量99噸;同時補充批准南部金儲量3.946噸、銀儲量106噸;另外批准單鉬金屬儲量為:北部1147噸,南部48噸。
滁縣銅礦(南部和北部)共投入鑽探工程13.12萬米、坑道704米。投入地質事業費806萬元,探明1噸銅金屬量成本為45.87元。
從1966年開始至勘探結束,滁縣銅礦的礦山建設與地質勘探幾乎同時進行。冶金部華東公司、安徽公司及安徽省冶金工業廳對滁縣銅礦積極推行「三邊」作業,即八一一隊、滁縣銅礦、南昌有色冶金設計院共同協作,邊勘探、邊施工、邊設計。1975年10月,日選千噸的選廠建成投產。至1991年,礦山已有職工3112人,擁有固定資產4100萬元,采礦回採率95%,選礦回收率96.5%,年產銅2000噸,回收金50公斤,銀1200公斤,1991年總產值3210萬元,實現稅利總額398萬元。目前礦區面積9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當年荒涼恐怖的萬人坑(古采坑和拋屍場)旁,現已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滁縣銅礦已成為皖東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
㈡ 滁州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滁州的旅遊景點有很多如:琅琊山風景名勝區,白鷺島風景區,鳳陽狼巷迷谷景區、小崗村鄉村旅遊區、吳敬梓故居,吳敬梓紀念館等
㈢ 安徽工業大學研究生院是不是211
安徽工業大學研究生院不是211。
安徽省目前只有三個211大學,有: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於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後正式啟動。
211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國家立項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重點建設工作,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舉措、中華民族面對世紀之交的中國國內外形勢而作出的發展高等教育的重大決策。
(3)滁州工程地質擴展閱讀:
211工程的各界評價: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對「只唯985、211就業院校歧視」表示:首先是用人單位認識上存在偏差,以為人才就是以學歷、文憑為依據。
當下就業市場供求關系失衡的背景下,大學畢業生數量供大於求,導致用人單位希望優中選優、好中選好,這些因素導致用人單位招聘人員時採取違反就業機會平等的做法,侵犯了非「985」「211」高校畢業生享有的平等就業的權利。
國家早已三令五申,要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嚴禁在招聘過程中違反國家規定就性別、戶籍、學歷、院校等條件進行限制。
倡導人才選拔應當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文憑、不唯資歷,英雄不問出處,只要有真才實學、真本事,是不是有『985』『211』高校文憑並不重要。
㈣ 安徽有那些設計院
·安徽工程勘察院
·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安徽省電力設計院
·安徽省公路勘測設計院
·安徽省建築科學研究設計院
·安徽省建築設計研究院
·安徽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
·安徽現代建築設計研究院
·安慶市第一建築設計院
·蚌埠市建築設計研究院
·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建材局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
·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合肥市建築設計研究院
·合肥市市政設計院
·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設計所
·淮北京市建築勘察設計研究院
·馬鞍山礦山研究院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
·馬鞍山市建築設計院
·馬鋼集團設計研究院
·馬鋼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煤炭工業合肥設計研究院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規劃設計研究院
·銅陵市建築設計研究院
·蕪湖市建築設計研究院
·冶金工業部華東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
·中國冶金建設集團馬鞍山鋼鐵設計研究總院
·安徽淮華集團有限公司設計研究院
·安徽省建築工業學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
·安徽兩淮地質基礎工程公司
·安徽省安慶市水利水電勘測院
·安徽省巢湖市建築設計院
·安徽省巢胡市水利規劃設計院
·安徽省滁州市建築勘察設計院
·安徽省滁州市水利勘測隊
·安徽省電子工業設計院
·安徽省房地產集團建築設計研究院
·安徽省紡織工業設計院
·安徽省阜陽市勘測院
·安徽省阜陽水利規劃設計院
·安徽省化工設計院
·安徽省黃山市水電勘測設計院
·安徽省機械工業設計院
·安徽省建材工業設計院
·安徽省馬鞍山市城鄉規劃設計院
·安徽省輕工設計院
·安徽省人防建築設計研究院
·安徽省宿州市建築勘察設計院
·安徽省外經建設集團建築設計院
·安徽省蕪湖市勘測設計研究院
·安徽省冶金設計院
·安徽省醫葯設計院
·安徽省歙縣建築設計院(安徽省徽州古建築研空所)
·安徽寰宇建築設計院
·安慶石化設計院
·安慶市第二建築(規劃)設計院
·安慶市工業設計院
·安慶市勘察測繪院
·安慶市水利水電規劃設計院
·蚌埠建築工程設計院
·蚌埠市勘測設計研究院
·蚌埠市水利勘測設計院
·蚌埠鐵路分局勘測設計院
·池州市規劃建築設計院
·池州市水電勘測設計院
·滁州市水利勘測設計院
·阜陽市城鄉規劃設計院
·阜陽市建築勘察設計院
·阜陽市建築設計研究院
·核工業蕪湖工程勘察院
·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城建設計院
·合肥廬陽建築設計院
·合肥市房屋建築勘察設計院
·合肥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合肥市勘察院
·合肥市燃氣工程設計院
·合肥市園林規劃設計研究院
·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規劃建築設計研究院
·華潤規劃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淮北工程勘察院
·淮北工業建築設計院
·淮南煤礦勘察設計院
·淮南房開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淮南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淮南市建築勘察設計研究院
·黃山市建築設計研究院
·建設工程勘察公司
·六安市建築勘察設計院
·馬鞍山地質工期勘察院
·馬鞍山十七冶勘察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馬鞍山市城市設計研究院
·銅陵工程勘察院
·宿州市水利水電建築勘測設計院
·銅陵化工集團化工研究院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銅陵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銅陵有色金地勘察有限公司
·銅陵有色設計研究院
·蕪湖市紡織設計研究院
·蕪湖規劃設計研究院
·蕪湖市水電局勘察設計室
·新集礦區設計院有公司
·宣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研究院
·宣城市水利水電建築勘測設計院
·冶金部華東地質勘查局蕪湖探查檢測技術公司
·中國煙草公司合肥設計院
·安徽電力通信有限責任公司
·安徽電 信規劃設計有限責任公司(安徽電信規劃設計院)
·安徽阜陽建築集團設計院有限公司
·安徽工業大學設計室
·安徽海螺建材設計研究所
·安徽華東中葯工程設計院
·安徽華運建設有限公司
·安徽兩淮地質基礎工程公司第二工程處
·安徽農業大學園林規劃設計研究所
·安徽省03單位建築設計室
·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學研究院設計室
·安徽省蚌埠城鄉建設設計研究所
·安徽省長江河道管理局設計院
·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水利電力勘測設計室
·安徽省地礦岩土建築設計研究院
·安徽省定遠縣建築規劃設計院
·安徽省肥東縣建築設計室
·安徽省肥西縣建管局設計室
·安徽省鳳台縣建築勘察設計研究所
·安徽省固鎮縣規劃建築設計室
·安徽省國禎熱電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安徽省合肥方園建築設計所
·安徽省華東電力技術開發股份合作公司
·安徽省黃山供電局設計室
·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水利水電勘測設計室
·安徽省監獄建築設計室
·安徽省九華山管委會規劃設計室
·安徽省科技設計研究所
·安徽省糧食局設計室
·安徽省六安工程勘察處
·安徽省馬鞍山市燃氣總公司燃氣設計研究所
·安徽省馬鞍山市市政建設總公司設計室
·安徽省南陵縣建築設計室
·安徽省農業工程設計院
·安徽省潛山縣建築設計室
·安徽省三建建築設計事務所
·安徽省商業建築設計院
·安徽省石沒總公司設計室
·安徽省宿州市公路管理局規劃設計室
·安徽省宿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安徽省蕭縣建築設計室
·安徽省休寧縣建築設計室
·安徽省郵電規劃設計院
·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設計院
·安徽銅陵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設計室
·安慶工程勘察院
·安慶供電局設計事務所
·安慶市給水工程設計室
·安慶市花涼亭灌區管理局規劃設計室
·安慶市建築工程設計室
·安慶市建築工程學校建築設計室
·安慶市建築設計研究所
·安慶市煤氣公司設計室
·蚌埠供電局設計室
·蚌埠市供水有限公司
·蚌埠市液化氣公司
·蚌埠鐵路分局蚌埠房產建築段設計室
·蚌埠中房規劃建築設計室
·巢湖電力設計室
·巢湖市建築設計院
·巢湖市水利勘測隊
·池州工程勘察處
·池州供電局勘察設計室
·池州市勘測隊
·池州市天翔建築設計事務所
·滁州電業局規劃設計室
·滁州市城鄉建設規劃設計院
·滁州市公路管理局規劃設計室
·滁州市南譙區水利勘察設計室
·當塗縣規劃建築設計院
·當塗縣水利電力局勘測設計室
·東至縣建築設計室
·繁昌縣建築規劃設計院
·鳳陽縣水務局勘察設計室
·阜南縣建築勘察設計研究院
·阜陽大成建築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阜陽供電局設計室
·阜陽市人防建築設計院
·阜陽市正大岩土工程勘察有限責任公司
·固鎮縣水利電力設計室
·含山縣規劃建築設計院
·和縣建築勘察設計研究院
·合肥安博建築裝飾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合肥都市規劃建築設計事務所
·合肥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設計室
·合肥工業大學金球地質技術公司
·合肥供電局設計室
·合肥建材地質工程勘察院
·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建設設計研究院
·合肥科城建築設計事務所
·合肥秋實城鄉規劃設計研究所
·合肥市化工研究設計院
·合肥市郊區規劃建築設計室
·合肥市民用建築設計研究院
·合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所
·合肥市溢彩路燈設計研究室
·合肥市自來水總公司設計科研所
·合肥四方化工設計研究所
·合肥鐵路建築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合肥中房規劃建築設計事務所
·合肥築遠建築設計所
·合肥琥珀規劃建築設計研究所
·懷寧縣建築設計室
·懷遠縣建築設計室
·淮北供電局設計室
·淮北礦業集團勘探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淮北市杜集區建築設計室
·淮北市水利建築勘測設計院
·淮南工業學院建築工程設計室
·淮南力達電力規劃設計中心
·淮南市房地產管理局住宅設計室
·淮南市工程咨詢設計研究所
·淮南市潘集區建築設計室
·淮南市水利憶規劃設計室
·黃山風景區規劃設計室
·黃山市城市建築勘察設計院
·黃山市工程勘察院
·黃山市公路管理局設計室
·黃山市黃山區建築設計院
·臨泉縣水利局勘測設計室
·靈璧縣建築設計室
·靈璧縣水利設計室
·六安市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所
·廬江縣建築設計院
·廬江縣水利勘察設計室
·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自動化工程公司設計室
·馬鞍山供電局設計室
·馬鞍山馬鋼礦山岩土工程勘察聯合公司
·馬鞍市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院
·馬鞍山市群廈設計事務所
·馬鞍山市水利設計室
·馬鞍山市自來水公司設計室
·馬鞍山中山建築設計事務所
·馬列鋼集團力生有限責任公司園林綠化工程設計室
·馬鋼南山鐵礦設計室
·明光市水利勘察設計室
·南陵縣水利局勘察設計室
·寧國勘察建築設計院
·祁門縣建築設計室
·青陽縣規劃建築設計院
·宿松縣建築設計室
·宿州供電局設計室
·宿州市工程設計室
·太和縣建築勘察設計院
·太和縣水利勘察設計室
·太湖縣建築設計室
·天長市規劃建築設計院
·天長市水利勘察設計室
·桐城市規劃建築設計院
·銅陵供電局設計室
·銅陵華廈建築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銅陵市房產管理局建築設計室
·鋼陵市烯氣總公司設計室
·銅陵市新世紀建築規劃設計室
·銅陵縣規劃建築設計院
·銅陵營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建築設計室
·銅陵有色金城建築設計室
·皖東規劃建築勘察設計研究院
·無為縣建築設計研究院
·無為縣水利局勘察設計室
·蕪湖電力設計所
·蕪湖二水工程勘察院
·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工程設計事務所
·蕪湖潛水裝備廠設計室
·蕪湖市供水總公司設計研究所
·蕪湖市宏宇工作設計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蕪湖市民用建築設計室(蕪湖同益建築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蕪湖市燃氣設計研究所
·蕪湖市水電局勘探測量隊
·蕪湖雙翼工程設計院
·蕪湖天工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蕪湖縣規劃建築設計院
·蕪湖縣水利局設計室
·蕪湖新環電力建築設計所
·蕪湖星辰規劃建築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鞠湖中房建築中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蕪湖鳩源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五河縣建築設計室
·宣城供電局設計室
·岳西縣規劃建築設計院
·中國機械工業第五安裝工程公司設計室
·中煤三建設計施工工程公司
·毫州市規劃建築設計院
㈤ 地質災害類型及其危險性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
一、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徵
評估區地質災害類型有地面災害和斜坡變形災害兩大類共6個災種,災害類型劃分及其主要特徵見表12-5。
表12-5地質災害類型劃分及主要特徵表
(一)地面沉降
在評估區及其附近,地面沉降分布於淮北平原阜陽、界首、太和、利辛、渦陽、蒙城等市縣,是由於超采中、深層孔隙承壓水引起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城鎮開采井多深達150~200m,隨著開采量逐年增大,承壓水頭逐漸下降,使得1.62×104km2的自流區基本消失,形成了以城鎮為中心的區域性降落漏斗。至90年代中期,阜陽市城區降落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達80m,水位降幅1.44~1.88m/a;界首市城區水位埋深已超過70m;有些地段降落漏斗已相連接。承壓水位持續下降誘發了地面沉降。
20世紀80年代初有關部門對阜陽市進行水準復測發現,位於穎河西側水文站內的9號點僅沉降83.7mm,沉降范圍80~100km2。此後該市開采中深層承壓水進入了高峰期,地下水位以3m/a的速率持續下降,至1990年沉降范圍和中心沉降量分別以26km2/a和78.9mm/a高速增長,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速率達109mm/a,沉降范圍已達360km2,沉降中心最大累積沉降量873mm。地面沉降量與地下水開采量及水位埋深呈正相關。1990~1999年沉降速率雖有所減緩,但沉降范圍擴展和中心沉降速率仍達6.25km2/a和59.3mm/a,至1999年1月沉降范圍約410~420km2,中心最大累積沉降量已達1347.4mm(圖12-2)。
圖12-2阜陽市累積地面沉降量等值線圖
等值線單位:mm
此外,管線附近界首、太和、利辛等縣城水位持續下降,已形成水位降落漏斗,地面沉降有一定顯示。
過量開采中深層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續下降,造成含水層及相鄰土體的有效應力增加從而固結壓密並發生地面沉降。阜陽地區0~156m深度范圍內主要有6個壓縮層,總厚度50~l00m,其中A7-4、A9-5和A11-6三個壓縮層是主要的,它們的埋深分別為39~77m、78~101m和107~132m,而埋深40m以內的土體則為超固結土,壓縮沉降量小。
(二)采空塌陷
采空區地面塌陷是採掘巷道上部的岩層失去支撐,力學平衡條件被破壞,而發生的崩落、開裂、彎曲等變形破壞現象,最終導致地面沉陷的地質災害。在安徽段采空區地面塌陷主要分布於淮海煤礦和定遠石膏礦和鹽礦三地。
1.淮南煤礦地面塌陷
淮南礦業集團所屬12對礦井,井田總面積為301.12km2,至今采空塌陷面積達57.744km2。隨著煤礦開採的延深和規模擴大,1997年1月至2000年6月塌陷區增加了8.04km2,年增長率為4.1%。礦區地跨淮河兩岸,為沖積平原區,淮河以南采空塌陷(距管線達19km)總面積34.734km2,塌陷最大深度約20.Om;淮河以北采空塌陷總面積23.01km2,塌陷最大深度約5.5m。淮南煤礦采空塌陷比較嚴重,造成村莊、農田被淹沒,工程設施損壞,並對水利和防洪工程造成較大的影響。
淮南煤礦采空塌陷屬緩變型。基本特徵是:回採1.5個月左右,地面塌陷開始產生,3~4個月為活躍期,此時的塌陷總量可達70%左右,一般18個月後逐漸穩定,且采空區與地面塌陷區基本一致。淮河以北潘謝礦區采空塌陷處於持續發展過程中。
2.定遠石膏礦地面塌陷災害
定遠石膏礦地面塌陷形成的特點是:巷道遺棄支護一拆除,巷道頂板岩層立即塌落,隨後引起地面塌陷。目前塌陷面積僅為50~800m2,塌陷的深度最大為0.50~0.65m,管線離其尚有一定距離,且開采規模呈現減少的態勢。
3.定遠縣東興鹽礦地面塌陷災害
該礦的開采區位於輸氣管線(K235+280)的南側4km處。自1988年末開采至今,僅在1998年後開采區開始產生輕微的地面塌陷,且與開采區范圍相吻合,面積約0.2km2。目前對開采區及周圍影響不大。
地面塌陷的產生及危害程度受諸多因素制約,主要與礦層厚度及埋藏深度、頂板圍岩強度和上覆的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厚度有關:礦層厚度愈大,埋深愈小,頂板圍岩強度愈小,上覆第四系鬆散堆積物愈厚,則地面塌陷愈強烈。
(三)地震液化
管線穿越的地震烈度Ⅶ度區有兩段:一段位於淮北平原的四廟—孫集一帶(K59—K70),西淝河河床兩側為第四系全新統粘性土、粉砂、細砂,厚度6.40~14.80m,地下水位埋深2.20~2.50m,其下伏的粉砂、細砂在地震條件下存在輕微液化;另一段位於江淮丘陵平原的前王一帶(K266+200—K273+200),池河河床兩側分布的全新統粘性土、粉土和含泥砂礫石,厚15~20m,水位埋深0.8~2.4m,上覆的粘性土厚度在6m左右,下伏的粉土較薄,且標貫擊數在17擊左右,粘粒含量大於10%,基本不產生地震液化問題。
(四)膨脹土災害
評估區內界首、蒙城、定遠、滁州、來安等地丘陵崗地及河谷Ⅱ級階地上廣布的上更新統的沖積、洪沖積及殘坡積的粘土、粉質粘土,顏色為灰白、棕黃、褐黃和土黃色,厚度一般7~15m,局部大於30m。天然狀態下呈硬塑、堅硬狀,柱狀節理發育,含鐵錳質結核和薄膜。由於土層中含較高的蒙脫石、伊利石等親水性礦物成分,有遇水膨脹、失水收縮的特徵,往往造成其上的建築物變形、開裂。經取樣測試,評估區內膨脹土自由膨脹率為40%~63.5%,屬弱膨脹潛勢。淮北平原區和沿江丘陵平原區一般在40%~57.5%;江淮丘陵平原區一般為45.5%~63.5%;局部可達66.5%~74.5%。從地貌上可以看出,膨脹土的膨脹性有在平原區稍低,丘陵坡麓的崗地區稍大的特點。
工程沿線膨脹土分布地段為K19+600—K58+400、K63+400—K65+000、K70+000—K178+500、K184+300—K219+100、K226+650—K245+450、K246+150—K251+250、K253+900—K262+050、K263+300—K266+150、K305+500—K309+900、K312+480—K321+870、K323+190—K325+050、K328+390—K333+900、K343+110—K345+910,分布長度為242.7km,占線路總長的70%。
(五)崩塌
沿線崩塌災害主要分布於K185—K200、K280—K334段,崩塌均與人工切坡不當有關,有土崩和岩崩。崩塌體的規模一般在50~200m3之間,調查過程中發現多處岩崩,主要分布於K280—K302段,由中元古界千枚岩等淺變質岩組成的斜坡,節理裂隙極為發育,岩性破碎。因修建房屋和公路切坡的邊坡大多不夠穩定,如滁州市南譙區小庄村崩塌,土崩主要分布於K302—K334段,由Q3弱膨脹土組成,切坡後極易產生崩塌。如滁州市甘里阜和定遠縣城東輪窯廠崩塌等。
此外,還有人工堆積層崩塌分布於K185—K200段,是由採石場棄碴於采坑邊造成的。
二、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一)地面沉降
阜陽市地面沉降的發展已直接或間接地給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危害,主要表現有:
1.破壞水利設施和降低防洪標准:位於沉降區的潁河和泉河,左右堤壩全長48km,堤頂高度均已隨地面沉降而降低,已達不到原設計20年一遇的防洪標准。20世紀80年代以來,阜陽節制閘多處閘體開裂現象逐年增寬,目前已嚴重威脅大閘的運行安全。
2.破壞市政及供水設施:部分深層地下水開采井發生傾斜、錯位、井管抬升、井台開裂變形。穎上路段排水管道錯裂,原可順暢外排的污水向沉降部位集中。
3.破壞城市測量控制網:中國地震局以阜陽市為中心布設的阜陽環Ⅱ等水準線路,因地面沉降干擾,影響了地震監測工作。1999年總參在阜陽進行地形校測時,導線無法閉合,不得不從沉降區外水準點引測。
阜陽市中深層孔隙承壓水水位下降速率近年來有所減小,反映阜陽市地面沉降有減緩的趨勢。而輸氣管線通過地段在阜陽市地面沉降區以北約30km處,沿線除利辛縣城外皆為農村,目前中深層地下水開采量不大,尚未發現地面沉降現象。
(二)采空塌陷
1.淮南煤礦采空塌陷
淮南煤礦系國家統配煤礦,開采數十年來所形成的地面塌陷范圍和塌陷深度都很大。地面塌陷所導致的災害比較嚴重,其危害主要表現在:塌陷盆地中心部位已形成一系列的塌陷湖(塘),造成村莊、農田、通信線路被淹沒。邊緣區(危險變形區)工程建設及設施被損壞,如房屋傾斜、牆基開裂、地坪錯開等;對水利和防洪工程造成較大的影響,如淮河堤塌陷,下沉深度大於1m的達850m,累計影響長度15.1km;鐵路路基下沉(大通—張樓線的望李段),影響長度為7.41km;外邊緣區主要表現在對房屋的破壞,如牆基開裂等。
淮河以北的潘謝礦區地面塌陷正處於持續發展過程中,且距輸氣管線相對較近(在K159處相距為10.3km)。目前塌陷區呈北西西—北西向展布,而且潘1、潘2、潘3三個礦井的塌陷區幾乎相接(圖12-3)。礦區規劃的開采區向四周擴展,無疑距輸氣管線將愈來愈近,應予關注。
圖12-3淮河以北煤田采空區地面塌陷預測圖
2.定遠石膏礦地面塌陷
該礦采空區頂板岩層以軟弱的泥岩和粉砂質泥岩為主。根據多年觀測資料表明,當礦床開采深度在170~180m以內時,可引起地面塌陷;其中以開采深度60~70m的最易引起地面塌陷。
根據該礦1992年的調查結果,采空塌陷自1990年開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地面塌陷面積達10餘畝,隨著采空區面積的增加,地面塌陷時有發生,其多發年份為1998年之前,其後地面塌陷災害有減緩的趨勢。地面塌陷產生的同時,多伴有地裂縫的產生(危險變形區)。調查結果表明:定遠石膏礦采空區塌陷的影響范圍,一般比采空區范圍向外擴展l00m左右。塌陷的危害主要是引起房屋開裂、電線桿歪斜、渠道損毀、耕地破壞等。而礦區位於縣城的東南郊,屬居民較密集區,且存在一些高層建築(樓房、煙囪),因而,采空區的地面塌陷已威脅到人們的正常生活環境。
由於定遠石膏礦目前開采規模呈現減少的態勢,因而礦區的地面塌陷問題影響甚弱,地面塌陷危險性等級屬輕微。
3.定遠縣東興鹽礦采空塌陷
該礦礦體頂板埋深218m左右,近東西向展布,岩性為軟弱的泥岩和鈣質泥岩,目前採用鑽井注水法生產工藝開采,采空區即為溶腔,溶腔間預留80~100m的保安礦柱。自1988年末開采至今,礦區地質環境現狀較好,基本未產生相關的地質環境問題,僅在1998年後,開采區開始產生微弱的地面塌陷,其形態與開采區范圍相吻合,面積約0.2km2。由於屬鑽井注水法開采,故其地面塌陷屬緩變型,且地面顯示不明顯,主要表現在降雨期存在積水問題,而對開采區及周圍影響不大(居民遠離礦區,相距600m以外),地面塌陷危險性等級屬輕微。
(三)地震液化
由於缺乏系統的資料,歷史上中強地震時評估區土層液化的分布及液化對建築物的破壞情況無法細述,但據現有資料,以阜陽市為例:1668年7月25日山東莒縣—郯城間8.5級地震(是我國東部最強烈的地震),在阜陽市造成Ⅶ度破壞;1481年3月9日渦陽6級地震、1831年9月28日鳳台北東6.25級地震、1937年8月1日山東菏澤7級地震,在阜陽市均造成V度破壞。由於淮北平原淺部發育全新世的砂類土和低塑性粉土,且地下水位埋深一般為1~2m,因此,存在地震液化的可能性。
(四)膨脹土災害
評估區內膨脹土分布范圍很廣,屬弱膨脹潛勢,但據現場調查,對低層建築仍有一定破壞性,主要表現在使房屋及牆體產生開裂,並伴有地裂或地基上鼓。如蒙城縣的雙佛塔建在膨脹土地基上,現在從塔頂到塔底產生一條大裂縫,另外淮南、蒙城、界首、定遠等地的廠礦、學校、民房等,有不少因膨脹土地基而產生房屋開裂,其中蒙城縣的蒙古族中學院牆在1978年秋天產生地基上鼓現象。
由膨脹土組成的邊坡,邊岸也極易產生滑坡、崩岸,如河岸、湖岸及人工渠的邊坡都產生過規模不等的滑坡和崩塌,位於江淮分水嶺附近的人工渠及巢湖湖岸,都有這類危害。
(五)崩塌
評估區內崩塌災害主要是堵塞道路交通、壓覆植被、掩埋農田等。輸氣管線施工的切坡開挖,勢必會受到崩塌的危害。
三、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一)工程建設誘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
(1)工程沿線大部分為平原地區,工程建設時和建成後不會加劇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災害。
(2)鑒於沿線膨脹土分布廣泛,在區內劉巷子、定遠、滁州等丘崗地帶,地形起伏較大,工程建設時如開挖斜坡地帶,易誘發邊坡不穩定,一般不會加劇滑坡災害,如在廟陳—滁州地段,基岩裂隙發育,人工切坡時易誘發崩塌或滑坡災害,應注意邊坡的防護工作。
(3)管線穿越淮河、池河、滁河等較大水體,如工程處理不當,會造成地基破壞,易產生管涌、滲漏問題,影響防洪堤。
(二)工程本身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1.地面沉降
根據規劃資料,中、深層地下水在將來仍然是城鎮供水的主要水源,且開采量和開采范圍均有所擴大。採用水文地質比擬法,結合近年來的水位、水量、沉降監測資料的相關性分析,各主要城鎮地面沉降預測結果見表12-6和圖12-4。
表12-6主要城鎮地面沉降預測結果表
圖12-4安徽段地面沉降趨勢預測圖
鑒於缺乏淮北平原區地面沉降專門研究,其預測結果和將來實際情況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但其地面沉降的發展是存在的,會對管線造成一定的危害,筆者認為利辛段地面沉降發展對管線危險性大,其他危險性小。
2.采空塌陷
(1)淮南煤礦地面塌陷
根據淮南煤田分布特徵和礦區地質構造條件分析,並採用工程地質比擬法和概率積分法預測,離管線最近(4.5km)的朱集礦區,即使將來采礦,其塌陷影響范圍一般以開采深度的65°角外延,其最大距離為2.5km(-1200m的開采標高)。2015~2020年預計最大下沉值為3.6m,下沉0.5m以上的塌陷范圍為5.532km2,未延伸至管線;潘謝礦區地面塌陷災害嚴重,但距管線較遠。預測地面塌陷對管線的危險性小。
(2)定遠石膏礦地面塌陷
定遠石膏礦區礦層穩定,規劃開采井巷最南端距管線1.4km。採用類比法和理論計算兩種方法預測,認為規劃開采區可能塌陷邊緣距管線僅500~600m,塌陷影響帶將波及到管線。管線在K245+500—K252+020段(長6.52km)通過石膏礦體分布區,若今後在管線下部及一定范圍內(2km內)開采,勢必會對管道的安全產生危害性,潛在危險性較大。
(3)定遠東興鹽礦采空塌陷
礦區邊界和管線最近距離為3.5km。東興鹽礦開采過程中,採用鑽井水溶法開采,其采空區實際上是水與鹽礦體(溶於水而流出地表)的置換過程,且礦體尖滅部位距管線3.5km,開采產生的地面塌陷對管線的危險性小。
3.膨脹土
評估區內膨脹土大氣影響深度在3.0~3.5m之間,膨脹土的脹縮性易對管線產生頂壓,加之地形起伏大,易產生滑坡,有可能會對管線產生不良影響,總體危險性小,局部中等。
4.地震液化
採用標准貫入試驗判別法對西淝河漫灘全新統沖積層(15m以淺的深度內進行判別,Ncr為7.07~7.72,在Ⅶ度遠震的情況下,頂部的粉土不存在地震液化問題,而下部的粉砂、細砂則存在輕微地震液化。
5.崩塌、滑坡
採用圖解法和極限平衡法預測,管線工程沿線的邊坡存在基本穩定(K184—K227)和不穩定(K280——K301)兩種情況,如切坡不合理,甚至局部形成人工邊坡,上述斜坡段均可能產生崩塌、滑坡災害,危及管線,但總體危險性小。
㈥ 安徽哪些大學是屬於211工程
三所高校,依次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所屬單位中科院,C9高校,211高校,985高校)
合肥工業大學(所屬單位教育部,211高校)
安徽大學(所屬單位安徽省教育廳,211高校)
㈦ 安徽理工大學地質工程就業怎麼樣就業去向如何,就業薪水如何
非常不錯,不過女孩就算了啊,因為專業更適合男生,而且要男生的多。一般月薪開始時三四千,之後回升的比較快,而且其他待遇也挺不錯的,比如住房醫療等福利的,因為一般是國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