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寨地質災害
A. 礦山地質災害現狀
(一)礦山地質災害災種和規模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類型復雜多樣。主要災種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縫、煤矸石自燃、土地沙化、尾礦庫潰壩、礦井突水等礦山地質災害(圖3-1)。據不完全統計,各類礦山地質災害共計達2061次(表3-10),其中滑坡432次,占總災數的20.9%;泥石流175次,占總災數的8.4%;地面塌陷和沉降527次,占總災數的25.5%;崩塌316次,占總災數的15.3%;地裂縫484處,占總災數的23.5%;礦坑突水121處,占總災數的5.87%;其他礦山地質災害6次,佔0.51%。上述礦山地質災害中,以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居多,滑坡、崩塌次之。
表3-10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統計 單位:次
註:其他地質災害包括煤矸石自燃、尾礦庫潰壩等。
根據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實施細則(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2)對礦山地質災害規模的劃分標准(表3-11),將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劃分為大、中、小3類。其中大型礦山地質災害58次,占總災數的2.81%;中型147次,占總災數的7.13%;小型1856次,占總災數的90.06%(表3-12)。
表3-11 常見地質災害規模等級劃分
備註:只要其中一項指標符合即可。
表3-12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規模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以雲南省發生的次數最多,為694次(表3-12),占總災數的33.67%。其次是四川省586次,占總災數的28.43%;再次是貴州481次,占總災數的23.34%;重慶市254次,占總災數的12.32%;西藏發生礦山地質災害次數最少,為46次,占總災數的2.23%。
1.雲南省礦山地質災害災種和規模
該省礦山地質災害694次,主要發生在有色金屬礦山。據不完全統計,雲南省有采礦場(坑)3065處,選礦廠1000餘處,廢渣堆2912處,尾礦庫(堆)544年(表3-13)。形成各類礦山地質災害災種有滑坡171處(大型14處、中型23處、小型134處),崩塌56處(中型6處、小型50處),泥石流78處(大型4處、中型12處、小型71處),地面塌陷169處(大型3處、中型19處、小型153處),礦坑涌水41處,地裂縫179處,疏干泉點100個。以滑坡、地裂縫和地面塌陷礦山地質災害災種較多,其他類型較少。
2.貴州省礦山地質災害災種和規模
貴州省礦山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煤礦山,其次是有金屬礦山,各類礦山地質災害481次。其中大型8處,占總災數的1.66%;中型12處,占總災數的2.50%;小型461處,占總災數的95.84%。滑坡62處,大型2處,中型5處,小型55處;崩塌57次,大型1次,中型2次,小型54次;泥石流12次,大型1次,中型2次,小型9次;地面沉降55次,中型1次,小型54次;地面塌陷106次,大型1次,中型1次,小型104次;地裂縫161次,大型1處,中型1處,小型159處;礦坑突水28次,大型2次,小型26次(表3-14)。
3.四川省礦山地質災害災種和規模
四川省發生各類礦山地質災害的次數僅少於雲南省,為586次。其中滑坡130次,佔四川總災數的22.9%;泥石流78次,佔四川總災數的13.3%;地面塌陷147次,佔四川總災數的25.1%;崩塌的102次,佔四川總災數的16.9%;地裂縫87處,佔四川總災數的14.8%;礦坑突水37次,佔四川總災數的6.3%;其他礦山地質災害5次。各種礦山地質災害中,大型21次,占總災數的3.6%;中型53次,占總災數的9.1%;小型512次,占總災數的87.4%。
表3-13 雲南省主要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表3-14 貴州省礦山地質災害類型規模及危害程度統計
4.重慶市礦山地質災害災種和規模
重慶市礦山地質災害亦比較嚴重,主要發生在煤礦山。據不完全統計,各類礦山地質災害254次。其中滑坡69處,佔27.1%;泥石流6次,佔2.4%;地面塌陷39處,佔15.3%;崩塌87次,佔34.2%;地裂縫37處,佔14.6%;礦坑突水15次,佔5.9%;其他礦山地質災害1次。各礦山地質災害大型6次,佔2.30%;中型18次,佔7.09%;小型230次,佔90.55%。
5.西藏自治區礦山地質災害
西藏礦產開發尚時間較短,規模不大,礦山地質災害問題尚不突出。據西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不完全統計,西藏礦山地質災害有46次。其中崩塌14次,地裂縫20次,地面塌陷11次,泥石流1次。西藏礦山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羅布莎鉻鐵礦山、朗縣鉻鐵礦山,其次是玉龍銅礦礦山等。
(二)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相當嚴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5.62億元,死亡人數1982人。從經濟損失來看,以貴州省最為嚴重,直接經濟損失15.80億元,佔西南地區損失總數的61.67%;其次是重慶市,直接經濟損失3.83億元,佔西南地區損失總數的15.34%;再次雲南省,直接經濟3.07億元,佔西南地區損失總數的11.90%;四川直接經濟損失2.90億元,佔西南地區損失總數的11.31%;西藏礦山地質災害直接經濟損失最少,為0.0178億元。貴州省和重慶市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大的原因,與煤礦山發生的泥石流和礦坑突水災種有關。
從礦山地質災害死亡人數看,雲南省死亡人數最多,為1203人,佔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死亡總人數的60.70%;其次是四川省,死亡人數358人,佔西南地區礦山災害死亡總人數的18.06%;再次是貴州省,死亡288人,佔西南地區死亡總人數的14.53%;重慶市死亡130人,佔西南地區礦山災害死亡總人數的12.32%;西藏礦山地質災害死亡人數最少,為3人,佔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死亡總人數的0.15%。雲南省礦山地質災害死亡人數多的原因,與有色金屬礦山形成的突發性泥石流和滑坡災種有關。貴州省經濟損失最大的礦山地質災害是地面沉降。
1.雲南省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雲南省礦山地質災害累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07億元,死亡1203人。該省歷年來礦山地質災害至少破壞或威脅200餘條公路、500餘個村莊安全,掩埋耕地4000餘hm2。其中滑坡和崩塌(227次)危害性最嚴重,影響和破壞土地面積2163.36hm2、各種建築物120×104m2、公路100餘條,直接經濟損失1.41億元,死亡729人;泥石流78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79億元,死亡362人;地面塌陷169處,塌陷面積994.54hm2,單個面積0.1~64hm2,以中、小型規模為主,形態以圓形、半圓形和長條狀為主,塌陷深度0.3~10m,影響和破壞公路近100條,150多個村寨房屋開裂,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63億元,死亡15人;地裂縫179處,常與礦山采空區相伴產生,呈群帶狀分布,單縫寬1cm至數米,長數米至2000餘m,主要危害是損壞民房,破壞耕地,威脅礦區安全生產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024億元;礦坑突水41次,主要是由於開采地下水位以下的礦體時,掘穿隔水底板或打通原采礦老硐,或主平坑位於河流附近,受斷層破碎帶影響及支護不力導致頂板隔水層變形、冒落而引起河流漏水等因素而致。礦坑突水的主要危害是淹井,影響礦區生產,威脅井下人員安全,有些場合還會造成地表河流斷流。如玉溪煤礦礦坑突水淹沒礦井長380m,造成龍潭斷流,北衙金礦礦坑突水停產40天等。
2.貴州省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貴州省各類礦山地質災害累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41億元,間接經濟損失22.48億元,死亡288人。其中滑坡62次,以淺層鬆散層滑坡為主,岩質滑坡較少,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16億元,間接經濟損失4.11億元,死亡48人;崩塌是貴州省常見也是威脅最大的一個災種,突發性強,不易防範,危害性大,崩塌57處造成死亡84人,威脅房屋12061間,威脅人口12516人,威脅公路117.5km,毀壞耕地22.0hm2,毀壞房屋15間,直接經濟損失1.25億元,間接經濟損失3.79億元;泥石流12處,死亡27人,破壞土地87.85hm2,直接經濟損失4.15億元,間接經濟損失6.73億元;地面塌陷106處,塌陷坑直徑一般2~30m,最大120m,最小1.5m,深一般0.5~3m,最深15m,面積最大0.4km2,形態大多呈豎井狀或巨形鍋底狀。附近伴生有較多地裂縫和大面積沉降,地裂縫長10~100m,寬0.2~6m。塌陷展布受采空區控制,兩者分布基本一致。其危害破壞耕地、林地501.67hm2,破壞公路150餘條,100多個村寨房屋開裂,直接經濟損失約0.05億元;地裂縫161處,常與采空區伴生,少數因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成群出現,裂縫間距0.2~1.5m,延伸一般20~200m,少量達500~800m,個別長1000m,裂寬一般0.2~1.5m,少量2~5m,個別6~9m,裂深一般0.4~5.5m,個別達100m(從地表可見100m以下開采坑道冒出熱氣),單個裂縫群分布面積一般100~1000m2,少數1~2km2。如六盤水市鍾山區汪家寨銅廠坡地裂縫群分布面積為2km2。其危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03億元,100多戶民房、倉庫、學校牆體撕裂、垮塌,耕地漏水荒蕪,坑道滲水淹沒,牲畜滑進裂縫致死,僅大河—納福一帶毀壞耕地5km2;地面沉降55處,主要分布在煤礦山,如六盤水市19個礦山采空區造成地面沉降破壞耕地2850hm2,林地436.3hm2,破壞各類公路418km,310多個村寨房屋開裂,直接經濟損失約5.78億元,為貴州省經濟損失最大的礦山地質災害;礦坑突水28處,死亡53人,直接經濟損失近億元。
3.四川省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四川省各類礦山地質災害累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90億元,死亡358人,影響范圍51352.59hm2。其中滑坡130次,直接經濟損失1.4億元,死亡88人,間接經濟損失近3億元;泥石流78次,直接經濟損失0.2億元,死亡168人;地面塌陷147處,陷坑直徑5~10m,坑深6m,呈漏斗狀,僅寶頂地區煤礦采空區塌陷變形面積達15.79km2,地面塌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82億元,死亡36人;地裂縫87處,縫深一般0.5~3m,最深5m,寬0.05~0.4m,最寬1m,長十幾米至數百米,最長達1000m,主裂縫間距3~5m,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03億元,死亡8人;崩塌102處,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02億元,死亡48人。
4.重慶市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重慶市各類礦山地質災害累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83億元,死亡130人,影響范圍9375.78hm2。其中崩塌死亡人數最多,為58人,占死亡總數的44.61%,如1973年5月22日合川市康佳鄉雞公咀發生崩塌死亡42人,1994年4月30日武隆縣雞冠嶺發生崩塌死亡16人。崩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億元,間接經濟損失7億元;矸石山滑坡死亡22人,占死亡人口總數的16.91%,直接經濟損失0.25億元;礦坑突水是重慶市直接經濟損失最大的礦山地質災害,為2.4億元,占直接經濟損失總數的65.28%,死亡21人,如2003年9月10日秀山縣涌洞鄉川河煤礦發生特大穿水事故,造成18人死亡。
重慶市發生的各類礦山地質災害以能源礦山(煤礦)造成的危害最大,其中死亡118人,直接經濟損失3.68億元,占總損失的96.08%;金屬礦山(主要是錳礦)造成的危害次之,死亡8人,直接經濟損失0.08億元,占總損失的2.09%;非金屬礦山4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0.07億元,占總損失的1.83%。
5.西藏自治區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西藏各類礦山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鉻鐵礦山和銅礦山,其次是煤礦山,累計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0.0178億元,死亡3人。其中崩塌14處,死亡3人,造成經濟損失113萬元,占總損失的64.04%;其次是地面塌陷11處,塌陷面積約10hm2,直接經濟損失60萬元,占總損失的33.70%;地裂縫20條,直接經濟損失4萬元,占總損失的2.24%;泥石流1處,直接經濟損失1萬元,占總損失的0.06%。
B. 采空地面塌陷
(一)霍西煤田區
據現場調查,霍西煤田區共發現6處采空塌陷,中型的1處(T5),小型的5處(T1、T2、T3、T4、T6),其形態多呈園形或橢園形,坑口直徑1~10m,有的為群集陷坑相連而成的長條形。深均為1~6m間。其中除T4塌陷基本穩定外,其他均穩定,其危害對象是破壞土地。地質災害危險性小。距管線距離均大於500m,對管線不構成威脅。各災害點分布和特徵詳見圖9-8及表9-10。
表9-15 泥石流基本要素及易發程度綜合評判表
表9-16 岩溶塌陷、黃土塌陷等發育特徵綜合說明表
管線在K278~K335區段穿越霍西煤田區,由南往北依次有:霍州煤電集團下屬的辛置煤礦、曹村煤礦、梭峪煤礦、李雅庄煤礦;臨汾市營的什林煤礦、師庄煤礦、王莊煤礦;靈石縣營或集體經營的柏圪塔煤礦、南頭溝煤礦、盪盪嶺煤礦、西嶺溝二坑煤礦、西嶺溝煤礦、石林溝煤礦、馮家壇煤礦、馬和煤礦、水峪煤礦和南王中煤礦,共17座。其中霍州煤電集團所屬各礦年實際生產能力均在100萬~250萬t之間,其開采方式為走向長壁式綜合開采,開采工作面寬120~150m,長1000~1600m,采深400~500m之間,機械化程度高,回採率高,形成的采空區極大,地面變形主要是大面積地面下沉引發的規模較大的地裂縫。目前2號煤已采空,主采5、6、9、10、11號煤,局部已存在多層復采空區。市營及其他集體煤礦年實際生產能力在5萬~30萬t之間,其開采方式為房柱式,開采工作面較小,回採率一般30%~50%,形成的采空區小,引發的地質災害主要是小型的地裂縫和塌陷坑。
本次調查和搜集霍西煤田區地裂縫共40條,采空塌陷6處,均發生於第四繫上更新統黃土中,受開采方式影響,大型煤礦采空區地裂縫規模較大,中、小型煤礦采空區地裂縫規模較小,其中巨型的6條,大型的16條,中型的14條,小型的4條。地裂縫多呈直線型,少數為折型,裂縫長一般0.2~2km,最長達4km,寬度一般0.1~1.5m,最寬達3m,剖面上呈上寬下窄的楔形,並具有拉張下錯的特點,可見深度5~15m,裂縫多以群縫式排列組合出現,每處地裂縫由多條單縫構成,斷續延伸。目前,多數地裂縫均處於不穩定狀態。地裂縫不僅破壞了土地的平整性,使大片土地棄耕荒蕪,而且使好多村莊因房屋受損而搬遷,危害程度較大,損失慘重。距離管線小於500m或與之相交的地裂縫有L3、L4、L5、L6、L9、L10、L13、L15、L17、L18、L20、L21、L24、L27、L28、L32、L33、L37,達18條,這些地裂縫都處於發展變形階段,對管線無疑有較大影響。現狀評估采空區地裂縫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一大。各條地裂縫分布和特徵詳見圖9-8及表9-11。
(二)東山煤田區
管線在K472~K495區段穿越太原東山煤田,由南往北穿越的煤礦區有:五龍溝煤礦、南寨灣煤礦、小窯頭煤礦、東山煤礦、蘆家灣煤礦、瓦窯頭煤礦、窯頭煤礦、中間河煤礦、紅光煤礦、朝陽煤礦、葫蘆套煤礦、寨溝煤礦等。其中大型煤礦有東山煤礦1座,中型煤礦有長溝煤礦和五龍溝煤礦,其他均為小型煤礦。小煤礦年實際生產能力在3萬~9萬t之間,其開采方式為房柱式,開采工作面較小,回採率一般30%~50%,形成的采空區小,引發的地質災害主要是中、小型的地裂縫和塌陷坑。
圖9-8 霍西煤田采空地面塌陷及地裂縫分布圖
本次調查和搜集東山煤田區采空塌陷20處,采空地裂縫共21條。大多發生於第四繫上更新統黃土中,小部分發生於二疊系砂質頁岩中。采空塌陷中型的7處,小型的13處,形狀多呈圓形、橢圓形或串珠狀密集分布的不規則形,單體形狀大小不一,多群集分布,主要破壞土地。采空地裂縫規模大型的3條,中型的8條,小型的10條。基本穩定的3條,不穩定的18條。地裂縫呈直線型展布,長一般0.2~1000m,寬一般0.2~0.5m,最寬2.0m,長者斷續延伸,常有串珠狀小塌坑分布;短者連續延伸,寬窄不一,方向雜亂,其危害對象是土地和村民住宅。由於管線穿越東山煤田小煤礦集中開采區,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在管線上和其周圍比較發育,沿線村莊均已不同程度發生房屋裂縫。現狀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分布和發育特徵詳見圖9-9和表9-10、表9-11。
C.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
(一)實驗室簡介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目前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為中國工程院王思敬院士,實驗室主任為黃潤秋教授。實驗室立足於為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提供全面系統的理論和技術支持,服務於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和防災減災實踐,圍繞我國尤其是西部地區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提供實際需求服務。
(二)2013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1.黏度時變性灌漿材料擴散與固結研究
針對復雜地層岩土體,存在裂縫開度大、封堵困難、漿液凝結時間長、循環凍融壽命低、材料損耗嚴重等突出問題,成都理工大學裴向軍教授帶領團隊啟動了「黏度時變性灌漿材料擴散與固結研究」項目。通過系統研究,在水泥-化學漿液的溶劑化膜理論方面具有突出創新,所研製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注漿擴散測試裝置和開發的SJP系列黏度時變灌漿材料,解決了速凝灌漿材料早期強度高、後期強度低這一國際性難題,並在黏度時變性灌漿材料組成、性能參數及漿液擴散測試方法等方面具有新穎性,取得了十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項目成果榮獲2013年中國發明專利金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主要完成人包括裴向軍、黃潤秋、李正兵、裴鑽、羅建林、袁進科、楊富平、張曉超、焦瑞峰、董秀軍等(圖32)。
圖32 相關項目獲獎情況
2.自主研發了漿液擴散測試裝置,解決了漿液流速、壓力與流量的測試難題以及對漿液擴散的影響
試驗流體生成裝置產生灌注漿液,按設計的灌漿壓力、灌漿量向漿液擴散測試裝置提供實驗流體(圖33)。
圖33 漿液生成裝置
3.研製了SJP型黏度時變性灌漿系列材料,它們分別適用於陡傾寬縫岩體、架空鬆散地層、鹽漬化土、凍土等復雜地層
開發研製的SJP型系列水泥基黏度時變性灌漿材料,以水灰比0.6的水泥漿液為原漿,摻入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高分子材料。可泵期調控5~90min,為常規水泥漿終凝時間縮短了1/5~1/10。3天期強度高出普通水泥漿2.5~4倍,後期強度較普通水泥漿高出20%~30%(圖34)。
本項成果已經推廣應用於水利水電、礦山、鐵道、公路及汶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等數十項重大工程,如雅礱江錦屏一級水電站危岩體及邊坡壩基加固工程(2007~2012年)、大渡河長河壩水電站岩體錨索和固結灌漿加固工程、遂-資-眉高速公路路橋(涵)過渡段加固治理工程、新疆天山公路、甘孜得榮紅岩子高邊坡應急治理工程、九龍斜卡水電站壩基防滲灌漿工程、「九寨•雲頂」項目建築地基加固處理工程、涼山白水河滑坡治理工程、雲南昆明舒鉑廣場基礎工程(2013年)。通過科學控制水泥漿液擴散范圍,減少復雜岩體灌漿用水泥量高達30%~90%,成果在企業的應用累計新增產值達14.7億元,產生利潤1.12億元。研究成果有效控制漿液的使用和排放,達到環境和生態保護的目的。
圖34 SJP型液漿材料實驗數據
D. 九寨溝地質災害治理完工了嗎
據了解,6月25日九寨溝遭遇強降雨,多處發生山洪、泥石流等災害,部分民回房和基礎設施受損,景區答啟動Ⅳ級應急搶險預案。山洪、泥石流導致景區部分公路、涵洞、排洪溝被泥沙、滾石等堵塞,大量淤泥堆積體阻斷公路,道路出現多處垮塌、斷道,村寨內多戶民宅受損。
在這幾輪強降雨過程中,已經建成的部分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已開始發揮作用。不過,為確保遊客的生命財產安全,九寨溝景區從7月1日起採取臨時性閉園措施,暫停接待遊客。截至目前,大部分基礎設施、道路都已修復。九寨溝景區的89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預計8月底全面完工。開放時間會在安全評估達標後確定,目前暫無開放時間表,喜愛九寨溝美景的遊客尚需耐心等待。
E. 九寨溝地質災害帶來了什麼影響
據了解,6月25日九復寨溝制遭遇強降雨,多處發生山洪、泥石流等災害,部分民房和基礎設施受損,景區啟動Ⅳ級應急搶險預案。山洪、泥石流導致景區部分公路、涵洞、排洪溝被泥沙、滾石等堵塞,大量淤泥堆積體阻斷公路,道路出現多處垮塌、斷道,村寨內多戶民宅受損。
專家表示,九寨溝地震後,外界認為景區遭到了不可恢復的損壞,擔心美景不再,其實,四川省提出了「生態化地質災害防治」的理念,治理工程盡量不破壞生態環境,工程實施後進行生態環境恢復,使人工工程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相協調。了解到,九寨溝景區的89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預計8月底全面完工。開放時間會在安全評估達標後確定,目前暫無開放時間表,喜愛九寨溝美景的遊客尚需耐心等待。
F. 貴州省安順市近年地質災害的個案
貴州安順-六枝-納雍地復區地質災制害特點
貴州安順-六枝一帶是貴州省地質災害多發地區.主要地質災害為滑坡、崩塌、泥石流.調查發現地質災害共有785處,其中滑坡372處,崩塌246處,地裂縫77處,泥石流47處,岩溶塌陷11處,洪澇窪地32處.納雍縣的岩腳寨的的基岩順層滑坡、六枝舊院的切層滑坡、六枝特區龍潭鄉朱家寨的鬆散層滑坡、納雍縣菁口寨崩塌、納雍縣垮山口泥石溝的泥石流等是區內不同類型的地質災害實例.納雍縣的岩腳寨地區有幾個村寨、六枝舊院坐落在古滑坡體上,有很大的隱患,建議通過移民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G. 九寨溝地質災害治理預計何時完工
去年發生的「8·8」九寨溝7.0級地震在九寨溝景區造成了大量地質災害隱患點,今年汛期連續多輪強降雨又造成景區臨時關閉。7月30日從四川省國土資源廳了解到,九寨溝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預計將在8月底完工,目前景區暫無開放時間表。
在這幾輪強降雨過程中,已經建成的部分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已開始發揮作用。不過,為確保遊客的生命財產安全,九寨溝景區從7月1日起採取臨時性閉園措施,暫停接待遊客。截至目前,大部分基礎設施、道路都已修復。
專家表示,九寨溝地震後,外界認為景區遭到了不可恢復的損壞,擔心美景不再,其實,四川省提出了「生態化地質災害防治」的理念,治理工程盡量不破壞生態環境,工程實施後進行生態環境恢復,使人工工程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相協調。
H. 「7·」 貴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革底滑坡
1 引言
2014年7月17日3時許,貴州省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木黃鎮革底村發生山體滑坡地質災害。該滑坡災害造成了3人受傷,260棟1180間房屋及一所學校倒塌,共涉及革底村334戶1024人,直接經濟損失近5000萬元,所幸未造成人員死亡。滑坡可能發生次生災害,威脅到滑坡下游四古梁、下革底、坡底下等三個村寨共85戶325人及印江至木黃省道,木黃至天堂縣道安全,潛在經濟損失近億元。
2 地質災害災情概況
2.1 地質環境條件
(1)地形地貌
底滑坡區為溶蝕—侵、剝蝕性深切河谷斜坡地貌,斜坡上台、坎等微地貌相間分布發育。總體地勢為東高、西低。區內最高點位於調查區東部革底村後山頂1033.45m,最低點位於調查區西南部下革底的兩岔溪,約768.5m,相對高差最大達264.95m。原始地貌受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作用改造強烈,總體地形地貌呈台地和斜坡相間分布的特點,坡度5°~40°緩陡相間分布。
(2)地層岩性
區內分布、揭露的岩土層從上至下有第四系耕土層(Qd),厚度0.2~0.5m;殘坡積粉質黏土夾碎石層、碎石土層(Qdl+el),厚度3.1~7.1m;下伏基岩為下奧陶統大灣組(O1d)中厚層狀泥灰岩,分為強風化層和中風化層,強風化泥灰岩呈碎塊狀,厚度2.5~8.6m。
(3)水文地質條件
根據滑坡區鄰近區域出露的地層岩性,含水介質及地下水動力條件,區內地下水類型主要有第四系鬆散層類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第四系鬆散層類孔隙水以上層滯水的形式賦存於第四系鬆散層內,主要接受大氣降雨補給以及斜坡上方平緩匯水區的補給,一部分以垂直滲透的方式補給下伏基岩裂隙,另外一部分呈分散形式從臨空面以及低窪處排泄,富水性弱,水量主要受降雨量控制。基岩裂隙水主要以潛水形式富集於基岩節理裂隙中,主要補給來源為山體頂部平面匯水區側向補給、第四系鬆散層孔隙水垂直補給以及大氣降水補給,與上覆鬆散層類孔隙水具有較好的水力聯系。大部分水量以270°順坡向排泄,以泉的形式於革底村西側沖溝東岸出露轉化為地表水,沿沖溝最終排泄至木黃河;少部分水量以分散方式於革底和坨里村民建築區基岩出露處或低窪處排泄。
2.2 災害規模及影響范圍
滑坡位於印江縣木黃鎮革底村,整體平面呈「喇叭狀」,整體滑向283°,見照片1。滑坡後緣至革底村後山頂,基本達到次級分水嶺位置;滑坡前緣位於坡腳對門溝底部,滑坡過程中,滑體從對門溝底部剪出,造成地表隆起並沿滑動方向發生大距離推覆,滑體前緣跨過沖溝推移到達對門溝右岸約85m。滑坡體左右側以斜坡坡向轉向及沖溝邊緣線一帶為界。
照片1 革底滑坡全景
滑坡體後緣寬175m,前緣寬530m,滑坡體斜長615m(不包括推覆到對門溝右岸的85m),滑體平均厚度11m,滑坡體積約238.47×104m3,屬於大型中層切層基岩滑坡,基本特徵見照片2。
照片2 滑坡特徵
根據地形還原及當地村民反映結合現場實際調查:滑坡變形及滑動過程中,革底村房屋沿250°方向滑移了約150m;坨里村寨沿245°方向滑移了100m距離,部分房屋隨滑坡體沖上對門溝右岸約50m的斜坡上。
2.3 發生原因
該滑坡地質災害的形成,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1)地形地貌條件
滑坡所在坡體窄台地和短斜坡交互分布,坡體頂部為平緩地台並且分布有大量水田,匯水條件較好且外來水源豐富;滑坡中部、前部為人類工程活動切坡形成的台階狀邊坡,改變了原始地形條件,加劇了斜坡岩土體變形。
(2)岩土體結構
滑坡所在斜坡坡向為307°,坡度為10°~35°,下伏基岩產狀為285°∠23°,斜坡結構為順向坡結構,是影響斜坡穩定性的不利因素;上部滑坡體為第四系(Q)覆蓋層及強風化泥灰岩等,強風化基岩節理裂隙發育,層間存在軟弱夾層,其力學性質較差,在上部滑體下滑力超過阻滑力的情況下,導致滑坡體滑面沿軟弱夾層面發生剪切破壞。
(3)大氣降雨
革底滑坡發生前,印江縣持續降雨半個月,尤其是滑坡發生前一天7月14日,木黃鎮遭受大暴雨侵襲,持續時間長達約8小時,降雨量超過200mm。突降大氣降水一部分沿地表沖溝向低窪處徑流,加速了滑坡周界的形成,降低滑坡體側向阻滑力。滑坡頂部地形坡度較為平緩,組成滑坡體的坡積土結構鬆散,滲透性相對較好,下部基岩為相對隔水層。在大氣降雨作用下,降雨以及生活生產用水一部分從地表徑流排泄,一部分產生垂直滲透,沿基岩面向滑坡前緣和兩側地勢低窪區徑流排泄。一方面滑坡體自重加大,土體力學性質降低,增大滑帶土含水量,降低滑帶土的抗剪強度;另一方面降雨在滑體中形成滲流產生滲流壓力,改變了斜坡岩土體水動力條件。增大滑體下滑力,降低滑坡抗滑力,使得坡體變形加劇以致失穩破壞。
(4)人類工程經濟活動
革底村作為木黃鎮鎮政府周邊村,經濟條件較好,為木黃鎮最富裕的村之一,隨著近年經濟條件的不斷好轉,大量3、4層小洋房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在斜坡上,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斜坡(地質環境)的負荷,降低了斜坡自身穩定的臨界狀態,加速了該斜坡的變形滑動。
3 地質災害巡查監測
3.1日常巡查監測
災害發生區在歷次詳查、排查、日常巡查時未發現異常,不屬於地質災害監測隱患點。
3.2 險情的識別與預警
(1)識別判斷:在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十有縣」建設和鄉鎮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工作中,因宣傳到位,普及相關地質災害預防知識,使災區村民能夠提高警惕,根據所了解的地質災害常識,識別滑坡臨災時的徵兆。
(2)啟動預警機制:發現險情的村民及時向村幹部報告,村幹部立即向鄉政府報告,並積極組織自救。鄉政府接報後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及時、有序的組織村民撤離危險地帶,從而未造成人員傷亡。
4 地質災害避險安置
4.1 應急處置
地質災害發生後,市委市政府立即啟動市級防災預案,緊急救援受災群眾及施工工人,同時上報上級國土資源部門。
4.2 臨時安置及恢復重建
(1)地方人民政府妥善安置受災群眾生產生活,並積極做好受災群眾的思想工作,維護社會穩定。
(2)強化滑坡危險區域的警戒、監測等工作,實行交通管制,在滑坡治理前,嚴禁危險區域內人員和車輛通行,滑坡災害穩定前,禁止群眾進入災群搶運物資;
(3)由於滑坡前緣及後緣兩側仍存在一定的臨空面,存在再次發生滑坡的可能性較大,應急搶險工作必須保證人員安全。
(4)加快滑坡的治理工作,盡快開展治理設計和施工。
(5)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工作,提高人民群眾的地質災害識災、防災、避災意識。
5 經驗與啟示
(1)黨委、政府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注重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
(3)牢固構建群測群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