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工程地質分區
❶ 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的分區
綜上所述,輸油管線穿越不同的構造單元,穿越地貌類型多樣,沿線出露除中生界以內外的華北容地台上所有地層,岩性岩相較復雜,地質構造條件復雜,新構造運動強烈,地下水類型復雜多樣,礦產資源分布不均,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強烈程度不等,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差別較大。其中地質環境條件簡單的分布區段189.23km,佔全線總長的37.3%;地質環境條件中等的分布區段203.27km,佔全線總長的40.0%;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的分布區段115.49km,佔全線總長的22.7%。各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說明見表9-8和圖9-7。
❷ 工程地質分區與評價
5.4.1 區域穩定性分區
海口地區區域穩定性分為二級。其中一級分區主要依據構造穩定性劃定,劃分為兩個區,基本上以馬裊-鋪前斷裂為界,以南為次穩定區,以北為不穩定區;二級分區主要考慮岩土體穩定性和地面穩定性劃分為4個地段(見圖5.1、表5.4)。
圖5.1 海口地區環境工程地質圖
表5.4 海口市城市調查區區域穩定性分區表
5.4.1.1 文明村、府城薜村、靈山、道殿村次穩定區(A)
(1)火山岩台地穩定地段(A1):①岩土體穩定性:該地段為火山岩台地,岩性為褐紅色粘土(玄武岩殘坡積土),局部(美楠村一帶)玄武岩裸露。土體呈可塑—硬塑狀,承載力特徵值230~660kPa,岩體飽和單軸抗壓強度53.8~184.4MPa,軟化系數0.1~0.84。岩體穩定性較好。②地面穩定性:本區除局部紅土較厚和台地坡度較陡的地段出現有沖溝、水土流失較嚴重外,就整個火山岩台地來說,地形起伏不大,水系不發育,地面穩定性較好。
(2)海積三級階地較穩定地段(A2):①土體穩定性:以可塑—硬塑含礫粘土、粉質粘土為主,承載力特徵值180~660kPa,穩定性一般。②地面穩定性:該地段地形波狀起伏,沖溝發育,地表遭受侵蝕切割,常引起崩塌,水土流失嚴重,地面穩定性差。
5.4.1.2 長流、秀英、海口、桂林洋不穩定區(B)
(1)長流-秀英海積階地基本不穩定地段(B1):①土體穩定性:主要為可塑狀粉土、粉質粘土,承載力特徵值140~270kPa,穩定性一般;局部分布膨脹土,膨脹土膨脹率2.1%,收縮率3.0%,自由膨脹率43%,具有濕脹干縮特徵,常對建築物造成破壞,土體穩定性差;沿海一帶為沙堤沙地和淤泥,土體結構鬆散,具流變性、觸變性,穩定性很差。金牛嶺一帶為玄武岩,穩定性相對較好。②地面穩定性:本地段為沿海地帶,地勢低平,常受洪潮侵襲,地下水埋深小,局部地段地下水對混凝土具腐蝕性,地面穩定性較差。
(2)海口、桂林洋三角洲平原不穩定地段(B2):①土體穩定性:主要為含砂粉質粘土、淤泥質粉質粘土和膨脹土。含砂粉質粘土為可塑狀,承載力特徵值50~240kPa;淤泥質粉質粘土,具有高壓縮性、流變性和觸變性,強度低;膨脹土膨脹率8.57%~13.07%,自由膨脹率43%~57%,具有濕脹干縮特徵,常對建築造成破壞;沿海是海灣、海灘沉積,鬆散狀。土體穩定性差。②地面穩定性:該地段地形低平,易受台風、洪潮侵害,土體具流變性,常引起地基不均勻沉降或擠出,南渡江沿岸,由於河流侵蝕,常出現崩塌,而沿海出現海岸淤積。地下水埋深淺,局部地下水對混凝土具侵蝕性。地面穩定性差。
海口城市環境地質調查區的區域穩定性評價工作,以地質調查為基礎,盡可能收集了各方面的資料,綜合分析了本區的構造、岩土體和地面穩定性,對海南島東北部進行初步的穩定性評價和分區。基本上以馬裊-鋪前斷裂為界,南部穩定性較好,北部穩定性差。海南島東北部設防地震基本烈度為Ⅷ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30g。因此,對重大工程建築要考慮其穩定性,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防震設計。
5.4.2 工程地質分區與評價
在區域穩定性分區的基礎上,以地貌條件和岩土體工程地質特徵為主要依據,結合物理地質現象、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和水文地質條件等因素,並考慮地域上的連續性,對海南島東北部進行工程地質分區,共劃分為5個區8個亞區(見圖5.1)。
5.4.2.1 新海-府城海風積平原沉積土區(I)
(1)新海海風積沙堤沙地鬆散砂類地基土亞區(Ⅰ1):主要分布於新海林場一帶沿海,呈堤狀,為海相堆積,後經風力改造加高而成,頂部常見草叢、沙丘、沙壟等。岩性以細砂、中砂或含礫中砂為主,局部為含礫粗砂,鬆散—稍密狀,宜作一般小型工民建築地基,但由於其淺層土層鬆散,側壓力大,邊岸、基坑易崩塌,另外,本區台風作用強烈,常使沙丘遷移造成工程設施的破壞或掩埋。
(2)榮山海積一級階地淤泥地基土亞區(Ⅰ2):分布於榮山—博養一帶,地形低平,上部為含貝殼砂、淤泥或中粗砂、粉土,下部為含礫粗砂、礫砂及粉土等。頂板埋深0~4.05m,一般小於2m,具流動性、高壓縮性。本區地基土軟弱,承載力低,並易受洪、潮侵襲,不宜做工民建築場地。
(3)秀英-府城海積三級階地粘性地基土亞區(I3):分布於區內火山台地與海積一級階地之間,地基土以更新統粉土、粉質粘土和上新統粘土為主,力學強度較高,地形平緩,外動力地質現象較少,適合各種工民建築和道路工程。但局部陡坡地帶有沖溝、崩塌等現象發生,在此地帶的工程建設應注意邊坡的穩定性。另外,本區地震烈度為Ⅷ度,工程建築應採取相應的抗震措施。
(4)府城海積階地中等膨脹地基土亞區(Ⅰ4):分布於儲城東沿階地邊緣,局部受河流侵蝕切割成殘丘地形,岩性以雜色粘土為主,上部覆蓋層多為人工填土或北海組含礫粉土。具中等膨脹性,由於具有濕脹干縮的特徵,建築物常被破壞。如海南幹部療養所地處孤丘上,建築物以秀英組(Q p1x)雜色粘土為天然地基,造成平房、水池等建築物開裂。
(5)浮陵水三級階地中等膨脹地基土亞區(I5):分布於三級階地後緣白水塘南一帶,岩性以雜色粘土為主,上部覆蓋層多為北海組(Qp2 b)褐紅色粉質粘土、粉土等,覆蓋層厚度小於2m,局部因眾多磚瓦廠開采已出露地基。本層土具有中等膨脹性,濕脹干縮常使建築物造成破壞,工程建築施工應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
5.4.2.2 海口-桂林洋、河口三角洲堆積平原沉積土區(Ⅱ)
沿東部海岸和南渡江河岸分布,為全新統地層,地基土力學強度一般較低。
(1)玉沙村海灘階地淤泥地基土亞區(Ⅱ1):分布於海口玉沙村—海甸島一帶,上部覆蓋層一般為人工填土、粉質粘土、粉土、中細砂等,岩性為灰黑色淤泥,呈流塑—軟塑狀。
本區地勢低平,易受台風洪潮侵蝕,淺部地基土軟弱,淤泥具高壓縮性、流變性、觸變性和不均勻性,常出現地基不均勻沉降或擠出、基坑滑移等,對工程建築不利。
(2)新埠島-鐵橋三角洲平原、河流階地夾淤泥質地基土亞區(Ⅱ2):分布於南渡江兩岸及河口一帶,呈向海凸出的扇形,地形平坦,微向海傾,區內出露的為全新統沉積層,岩性和土層結構復雜。
區內地基土強度一般,但隱伏有淤泥質粉質粘土,因此工程建設時應查明其分布和埋藏條件,採取防範措施。另外,本區南渡江沿岸河流侵蝕作用強烈,常發生崩塌,且本區地勢較低,易受洪澇、潮害和台風侵襲,對工程不利。
(3)桂林洋海灣一級階地淤泥質地基土亞區(Ⅱ3):分布於桂林洋農場以北,地基土以淤泥質粉質粘土為主,埋藏較淺,一般0.80~1.25m,具高壓縮性,強度低,不宜做天然地基。
本區地勢低平,易受風暴潮侵襲,對工程建築不利。本區地震烈度為Ⅷ度,鄰區發生過7.5級的強震,地基土有觸變性,工程建築應特別注重防震措施,以策安全。
5.4.2.3 長流海積三級階地粘性地基土區(Ⅲ)
分布於長流附近,被後期熔岩所包圍,地形平坦或略有起伏,地基土強度一般,物理地質現象不發育,適宜各種工民建築和道路工程,但地震烈度為Ⅷ度,應設防。
5.4.2.4 道殿村海積三級階地粘性土地基土區(Ⅳ)
分布於桂林洋農場北道殿村一帶,地形平坦,地基土強度一般,適宜一般工民建築,但由於地勢低平,易受風暴潮等影響,且地震烈度較高(Ⅷ度),應採取防範措施。
5.4.2.5 火山岩台地殘坡積地基土區(Ⅴ)
分布於長流文明村、府城薜村及靈山等地,美楠村一帶為玄武岩裸露區,但由於分布范圍較小,未進行分區而歸並於本區。殘坡積土岩性為褐紅色粘土,局部含鐵豆砂,下部為玄武岩。區內岩土力學強度較高,地形平緩,適宜各類工民建築場地,但由於殘坡積土孔隙比大,具高壓縮性,厚度變化大,土層中常見球狀風化玄武岩塊,易造成建築物的不均勻沉降,所以興建工程應查明其厚度變化,採取防範措施。
❸ 煙台市工程地質分區與地質-生態環境質量評價
一、地質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1.市區工程地質環境質量評價
工程地質環境質量評價系統是一個多層次、多因素的復雜系統,結合煙台市本身的特點,建立了煙台市區工程地質環境質量評價指標,將評價結果分為Ⅰ類區、Ⅱ類區、Ⅲ類區和Ⅳ類區,因此,各評價因素取4級變化指標。
本次評價范圍為煙台市區,以1∶5萬工程地質圖為底圖,將評價區域劃分為5939個500m×500m的單元,對每個單元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編制出煙台市區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分區圖。
計算中首先確定每個單元工程地質環境質量評價指標特徵值,然後,根據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分級與對應評價指標的取值,並參考在煙台市區從事地質環境監測、工程地質勘察、城市規劃等專家對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分級的意見,選定39個樣本(單元)為神經網路BP模型學習樣本,並分別給出每個樣本的目標值。計算中樣本輸入指標數量為15個指標,輸出節點為1個,學習率為0.7,隱層數為1個,隱節點為25個,最大總誤差為0.01,最大個體誤差為0.001,只需訓練200次左右即可,正常系統誤差數點後6位,系統收斂情況很好。樣本學習結束之後,就可以判斷其餘樣本的歸屬問題,根據輸出結果,判定某一樣本屬於哪一類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區。整個計算根據上述神經網路的BP模型,由計算機完成。
計算結果與實際情況吻合相當好,煙台市區的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分為Ⅰ、Ⅱ、Ⅲ、Ⅳ類區。
計算結果表明,Ⅰ類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區,主要分布在煙台市區的低山丘陵區,如塔山、磁山等,該區一般基岩裸露,岩石類型以花崗岩、片岩、片麻岩、石英岩為主,地基承載力高,地下水綜合污染指數小於0.3,除了個別地段邊坡不穩定外,一般無其他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發生,該區域人口密度低,人類工程活動強度低,是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好的地區;Ⅱ、Ⅲ類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區,地域分布情況有兩種,一是在山前、河谷平原,二是在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的丘陵地帶或地質災害與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發育地帶,前者具有雙層岩土體結構,一般無淤泥質軟弱層,地下水綜合污染指數在0.3~1.0之間,人類工程活動強度較高,後者為礦山開采或邊坡失穩地段,是工程地質環境質量較好或中等地區;Ⅳ類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區,分布在煙台市區濱海地帶,以夾河下游、養馬島南部分布面積最大,地貌單元屬濱海平原,地基土中均含淤泥質軟土,地基承載力較低,地下水位低,局部地段具侵蝕性,地下水綜合污染指數大於1.0,海水入侵現象較普遍,粉細砂、粉土地段有沙土液化現象,該區人口密度大,人類工程活動強度高,是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差的地區。
2.區域地質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正確選擇評價指標是真實地揭示地質環境質量優劣的前提和基礎,評價指標體系是由若干個單項評價指標組成的層次分明的有機整體,本次地質環境質量評價一般應滿足:一級評價3個指標,二級評價14個指標。
本次評價范圍以煙台市環境地質問題分布圖作為底圖,將評價區域劃分為2224個2.5m×2.5km評價單元,對每個單元的指標進行賦值評價。
上述各指標賦值的方法有3種:一是根據實測結果得到,如地形高度等;二是根據統計計算得到,如人口密度、單位面積國民生產總值等;三是根據實際情況及地質環境質量分級指標,對Ⅰ、Ⅱ、Ⅲ、Ⅳ類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分別用1、2、3、4標度。
評價模型仍採用上述神經網路BP模型,根據煙台市區工程地質環境質量的評價經驗,參照分區指標,確定50個樣本(單元)為學習樣本,輸入指標12個,輸出層神經元1個,隱層神經元1個,隱節點數20個,誤差要求同上,迭代次數只需幾十次即可,系統收斂情況很好。然後將其餘樣本輸入計算機,進行判斷並輸出結果,根據該模型的判斷結果,編制煙台市地質環境質量分區,其地域分布見圖13-3。
圖13-3 煙台市地質環境質量評價與分區
計算結果表明,煙台市分Ⅰ、Ⅱ、Ⅲ、Ⅳ類地質環境質量區,它們所佔的比例分別是35.61%、40.96%、15.96%和7.46%。Ⅰ類區分布在萊州東北、招遠市附近、龍口北部、牟平北部、萊陽和海陽市附近地區,為地質環境質量最好地區;Ⅱ類區分布在萊州市附近、棲霞西部、蓬萊北部、福山北部、萊陽和海陽市附近的廣大區域,是地質環境質量較好地區;Ⅲ類區分布在煙台市沿海一帶,是地質環境質量中等地區;Ⅳ類區主要分布在北部沿海一帶和中部礦產資源開發地區,是地質環境質量較差地區。
二、煙台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風險度與風險評價
1.地質-生態環境質量風險評價優勢指標與層次結構分析模型
地質-生態環境風險評價是按計算的地質-生態環境惡化程度分成不同等級風險區,針對不同風險區的特點提出減少風險的各項策略。
根據煙台市的實際情況和現有的地質-生態環境資料,將地貌單元、場地類型、地下水開采現狀、區域地殼穩定性、地震烈度、地面變形災害、斜坡環境變異災害、地下水污染狀況、海水入侵、濱岸侵蝕、人口密度和單位面積國民生產總值17個指標作為制定煙台市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問題風險評價優勢指標。
2.地質-生態環境質量風險評價優勢指標權值的確定
層次分析法(AHP)是把一個復雜的問題表示為有序統一處理決策中的定性與定量因素,具有實用性、系統性、簡潔性等特點,本質上是一種決策思維方式。層次分析法將復雜的問題分解成各組成要素,將這些要素按支配關系組成有序的層次遞階結構,通過兩兩比較的方式確定層次中諸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然後結合人的判斷決定諸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的總和順序。層次分析法體現了人們決策思維的基本特徵,即分解、判斷、綜合。具體包括:①建立層次遞階結構;②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③計算單一準則下元素的相對權重;④計算各層因素的組合權重。最終計算結果得出最低層次元素相對重要性排序,即權重向量。
於是,各區域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問題風險評價優勢指標對總區域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問題風險評價優勢指標據重要性權值進行總排序。經檢驗,總排序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3.地質-生態環境質量風險度的定量評定與風險評價
將煙台市劃分為2224個獨立單元,根據分區指標對每個單元的區域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問題風險評價優勢指標進行賦值、評價,將所得數值進行加權。根據17個煙台市風險度優勢指標,確定每個單元內各因素(指標)的特徵值(fij(x)),再乘以其權值,即得到每個單元的風險度基準值(圖13-4)。
計算結果表明,當風險度基準值小於50時,表明該區域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問題風險程度小、安全,一般不用採取防治措施;當風險度基準值在50~70之間時,表明該區域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問題風險程度中等、一般,除在特別地區需注意避免問題惡化外,一般也不採取防治措施;當風險度基準值在70~90之間時,表明該區域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問題風險程度較大、較嚴重,應考慮區域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問題的影響,並採取一定的防治措施;當風險度基準值大於90時,表明該區域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問題風險程度大、嚴重,處於問題惡化的極限值,進行工程建設時,應注意評價該工程建成後將引起或遇到何種地質環境問題和生態環境問題,應進行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的預防與防治研究,避免地質與生態環境問題的進一步惡化。
圖13-4 煙台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風險評價
❹ 區域環境工程地質評價
4.3.1區域穩定性分析
黃河三角洲是在基底構造甚為破碎、濟陽凹陷的一個次級負向構造單元上發育形成的。由於區內東北部位於北西向的燕山——渤海地震帶及北東向的沂沫斷裂地震帶的交匯部位,因而與新構造運動有關的構造地震異常活躍。據山東省地震局1985年10月布設的東營—墾利、陳家莊—河口的現代形變及牛庄—新刁口的兩次a徑跡測量結果,埕子口斷裂、孤北斷裂、陳南斷裂、勝北斷裂和東營斷裂的現代活動都有顯示,說明區內的區域穩定性較差。區內新生代以來的斷裂活動表現為具有繼承性脈動活動的特點。尤其是5號樁,樁西至海港一帶位於上述兩條活動斷裂地震帶的交匯復合部位,新生代以來斷陷幅度最大,歷史上曾發生過3次7~7.5級地震,區域穩定性差。根據以上的地震預測,影響烈度一般都在Ⅶ度以上,5號樁一帶為Ⅷ度。根據我國建築規范規定,一切建築物都應設防加固,以保安全。
區內飽和砂土、飽和粉土具有液化的宏觀條件。在歷史地震發生時,曾有噴水冒砂、地面裂縫等現象發生。其液化程度受以下因素影響:土的顆粒特徵、密度、滲透性、結構、壓密狀態、上覆土層、地下水位埋深、排水條件、應力歷史、地震強度和地震持續時間等。
由於黃河三角洲地質體物質組成主要是粉砂,且孔隙度較高,加之形成期堆積速率快,造成地質體中含水量高。隨著時間推移,在上覆沉積物擠壓下,孔隙中水逐漸被擠壓,造成地質體壓縮,導致地面下沉。根據1988年在黃河海港地區實測,該地區壓實下沉速率可達6cm/a,因此由於地面下沉所引起的海面相對上升則更加劇了海岸侵蝕。
另外,近幾十年來的人為活動加劇了本區地面沉降的發展,如:建築地基承載力不足引起的土體壓縮,地下水、石油、鹵水的開采所引起的含水層、儲油層壓縮等。
由此可見,黃河三角洲地區環境工程地質問題頗多,本節將對直接影響東營市經濟發展和規劃的地表下25m土體工程地質類型及其物理力學性質、工程地質性質的區域性變化等進行深入研究。
4.3.2土體的工程地質分類及工程地質特徵
區內小清河以北為黃河三角洲平原,小清河以南多為山前沖洪積平原,基岩埋深在數百米以下,表層均為第四系鬆散沉積物,鑒於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築物地基持力層一般均在15m以上,一般中高層建築物持力層一般在25m以上的特點,下面僅以0~25m的土體為對象,進行分析和研究(圖4-6)。
圖4-6地表土體類型示意圖
1.土體的岩性與結構特徵
(1)土體岩性分類
區內0~25m深度內的地層多為第四系全新統地層,其沉積環境受黃河和海洋交互或共同影響,形成了以細顆粒為主的地層。所表現出的岩性以粉土最為廣泛,其次為粉質粘土、粉砂、粘土,局部有細砂,其主要岩性特徵見表4-6。
表4-6黃河三角洲0~25m地層岩性分類及主要特徵表
(2)土體結構特點
區內土體結構無單層結構,多為多層結構,(多層結構是指一定深度內由3層或3層以上的地層構成),這也是區內的沉積環境所決定的,該區瀕臨渤海,是河流的最下游段,河道游盪較頻繁,古地貌特點反復變化,攜帶泥、砂的水動力特點也隨之變化,因此,區內一般無巨厚的單層岩性沉積。
2.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1)山前沖洪積平原區土體工程地質特徵該區地面下25m的沉積物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洪積(
(2)古黃河三角洲區土體工程地質特徵該區地面下25m的沉積物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海積、湖沼相沉積(
(3)現代黃河三角洲平原區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該區地面下25m的沉積物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海積物(
3.地表下0~25m土體物理力學指標的變化規律
(1)古黃河三角洲區的物理力學性質總體上好於現代黃河三角洲,這正是由於現代黃河三角洲的成陸時間晚於古黃河三角洲,其自重固結的程度差於前者。
(2)無論是古黃河三角洲區還是現代黃河三角洲區各類岩性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顯示出一個較明顯的規律,即從地表向下隨深度的增加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以較好—較差—好發生變化。一般較差的深度段在5~10m和10~15m。這一變化規律也與區內的沉積環境相吻合,力學指標較差的深度段為1855年黃河改道以前沉積的沖湖積、沖海積相為主的地層。
4.3.3天然地基承載力、飽和砂土液化及軟土與鹽漬土
1.天然地基承載力
黃河三角洲地區基土承載力在不同位置、不同層位均有較大變化,從小於80kPa到大於300kPa。天然地基承載力指自地表算起的第一層或第二層基土(當第一層厚度小於3m,且第二層基土承載力高於第一層時,取第二層承載力數據)的承載力。區內天然地基承載力可分為4個等級(表4-7),其分布與變化規律與地貌單元有較密切的相關關系(圖4-7)。
(1)承載力低區(fk<80kPa)的分布
① 呈條帶狀分布於現代黃河三角洲工程地質區內。如利津縣虎灘鄉西南—河口區義和鎮南部、河口東南孤河水庫—渤海農場總場北以及現代黃河入海口北側等地,以上各地帶多為1855年以後成陸,且位於濱海低地或窪地內,排水條件差,自重固結程度低。
表4-7天然地基承載力分區特徵表
② 呈小片狀分布於古黃河三角洲平原區。如東營區勝利鄉南部,利津縣王莊鄉南部等。
(2)承載力較低區(80≤fk<100kPa)的分布
① 沿海岸線分布,寬度不一。
② 沿黃河泛流主流帶邊緣、前緣和窪地展布。如利津縣大趙鄉—虎灘—羅鎮—河口區一帶、集賢鄉—渤海農場總場、孤北水庫北部、利津前劉鄉—東營區西城,以及東營區龍居鄉—西范鄉一帶。
(3)承載力中等區(100≤fk<120kPa)的分布
① 分布於決口扇的頂部及緩平坡地區。如利津縣南宋—北宋—明集,東營區龍居鄉—油郭鄉—六戶鎮—廣饒縣丁庄鄉以及勝坨鄉—高蓋鄉等地。
② 分布於現代黃河三角洲頂點附近。如寧海鄉—汀河鄉、寧海鄉—傅窩鄉一帶。
③ 分布於現代黃河三角洲北部、東部。如河口區新戶—刁口鄉、孤東水庫—五號樁、墾利縣建林鄉—孤東水庫、建林—西宋鄉。
(4)承載力較高區(fk>120kPa)的分布
① 分布於古黃河三角洲的南部。如牛庄—陳官—小清河一帶。
② 分布於小清河以南的山前沖洪積平原區。
③ 零星分布於近代黃河三角洲平原區的地勢較高處。
2.飽和砂土液化
砂土液化是指處於地下水位以下鬆散的飽和砂土,受到震動時有變得更緊密的趨勢。但飽和砂土的孔隙全部為水充填,因此,這種趨於緊密的作用將導致孔隙水壓力驟然上升,而在地震過程的短暫時間內,驟然上升的孔隙水壓力來不及消散,這就使原來由砂粒通過其接觸點所傳遞的壓力(有效壓力)減少,當有效壓力完全消失時,砂層會完全喪失抗剪強度和承載能力,變得像液體一樣的狀態,即通常所說有砂土液化現象。
區內的飽和砂土、飽和粉土具有液化的宏觀條件,在歷史地震發生時,曾有噴水冒砂、地面裂縫等現象發生。其液化程度受以下因素影響:土的顆粒特徵、密度、滲透性、結構、壓密狀態、上覆土層、地下水位埋深、排水條件、應力歷史、地震強度和地震持續時間等。
液化判別就是根據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及其他工程地質條件,對土層在地震過程中發生液化的可能性的判別。國家標准《建築基礎抗震設計規范》(GBJ11-89)中規定了飽和砂土、飽和粉土的液化判別方法,在對區內飽和砂土、飽和粉土的液化判別時,即依照了前述規范提供的方法,在液化勢宏觀判定的基礎上,採用了原位測試資料——標准貫入試驗進行了液化臨界值和液化指數的計算。根據液化指數對地基液化等級的劃分見表4-8。區內液化砂土的分布規律見圖4-8。
(1)嚴重液化區
① 分布於現代黃河三角洲頂點,向北向東呈扇形展布的黃河泛流主流帶的中上游部位,主要在陳庄鎮—六合鄉、虎灘鄉—義和鎮一帶。
圖4-7天然地基承載力分區示意圖
表4-8地基液化等級表
② 零星分布於廢棄河道帶和決口扇,如下述地帶:東營區永安鄉—廣北水庫一線,呈條帶狀分布,為廢棄河道帶;利津縣店子鄉—前劉鄉,呈片狀分布,為決口扇的中部;東營區史口鄉附近、東營區六戶鎮西側、河口區新戶鄉東北等地。
該區內的飽和粉土、飽和粉砂顆粒均勻,粘粒含量低,沉積厚度較大,形成年代新,固結程度差,因此是最易發生液化的地區。
(2)中等液化區
① 分布於較大的決口扇及決口扇前緣坡地地帶,利津縣城東—明集鄉—大趙鄉、東營區勝利鄉—董集鄉—油郭鄉一帶。
② 分布於黃河泛流主流帶或其邊緣地帶。寧海鄉—墾利縣城;陳庄鎮—傅窩鄉;渤海農場總場東—建林鄉—新安鄉;義和水庫南—河口區。
③ 在濱海低地帶內有零星片狀分布,五號樁及以東地區;刁口碼頭東北—孤北水庫北部;新戶鄉以西及以北的近海地帶。該區一般位於嚴重液化區的外圍及決口扇頂部位或零星分布於小規模的黃河主流帶,飽和粉土、粉砂的粘粒含量較低,固結程度較差,因此是較易發生液化的地區。
(3)輕微液化區
① 分布於古黃河三角洲泛濫平原及決口扇邊緣,如下述地帶:利津縣南宋鄉—北宋鄉;東營區龍居鄉—廣饒縣陳官鄉—丁庄鄉。
② 分布於現代黃河三角洲的非黃河泛流主流帶區,如下述地帶:利津縣王莊鄉—墾利縣勝坨鄉;利津縣集賢鄉—墾利縣城東部;河口區太平鄉—義和水庫。
該區粉土、粉砂的沉積厚度較小,粘粒含量較高,因此液化程度較輕。
(4)非液化區
① 分布於工作區小清河以南的山前沖洪積平原,該區地下水位埋藏深,水位以下的飽和粉土,粉砂密實程度較好,因此不易液化。
② 分布於沿海地帶的濱海低地,該區除河口相沉積外,地層粘粒含量較高或以粘性土為主,因此不易液化。
3.軟土與鹽漬土
(1)軟土
軟土一般是指天然含水量高、壓縮性大、承載力低的一種軟塑到流塑狀態的粘性土。如淤泥、淤泥質土以及其他高壓縮性飽和粘性土、粉土等。黃河三角洲地區地處渤海之濱,具有軟土的沉積環境,鑽探資料亦證明,區內呈片狀分布著軟土。
① 軟土的劃分標准
本次劃分軟土時採用如下方法:當滿足下列條件之一時,並且厚度大於0.50m,將其確定為軟土:承載力標准值fk<80kPa;標貫錘擊數N63.5≤2;靜力觸探錐頭阻力qc<0.5MPa;流塑狀態。
② 軟土的空間分布
軟土主要分布於區內的東北部濱海地帶、河口—刁口碼頭一帶。利津縣羅鎮—黃河故道西、墾利縣下鎮鄉東部,另外在利津縣明集鄉—廣南水庫一線呈不連續片狀、碟狀分布。
③ 軟土的成因及主要物理力學性質
區內的軟土具有兩種成因:①爛泥灣相沉積:在歷次河口的兩側,沉積的以細粒成分為主的土層,一直處於飽和狀態,排水固結過程進展緩慢,所以土的力學性質很差。顏色以灰褐色為主,流塑態,土質細膩,岩性以粉質粘土為主,夾粉土和粘土薄層。②濱海湖沼相沉積:顏色以灰—灰黑色為主,有機質含量較高,具腥臭味,為淤泥或淤泥質土。
圖4-8地基砂土液化分區示意圖
表4-9軟土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表
從表4-9中可以看出:區內軟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壓縮性高、承載力低的特點,在荷載作用下變形較大,對建築物極為不利。因此,在工程建設規劃時,應盡量避開有軟土分布的地區。在無法避開軟土的建築物,應對區內的軟土有足夠的重視,採取一定的處理措施,對於一般工業民用建築可採取粉噴樁法進行處理,對於高層重型建築物應採取深基礎,如沉管灌注樁等,以避開軟土的不利影響(圖4-9)。
(2)鹽漬土
當土中的易溶鹽含量大於0.5%,且具有吸濕、松脹等特性的土稱為鹽漬土。區內的鹽漬土為濱海鹽漬土,按含鹽性質則大部分屬氯鹽漬土,局部為硫酸鹽漬土,鹽漬土按含鹽量可分為弱鹽漬土(0.5%~1%),中鹽漬土(1%~5%)、強鹽漬土(5%~8%)和超鹽漬土(>8%),區內的鹽漬土主要為弱鹽漬土,局部地段有中鹽漬土(見圖4-10)。
4.3.4工程地基適宜性評價
工程建築地基適宜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為達到評價結果清晰簡潔、合理反映出區內建築適宜性等級的目的,選用了專家聚類法(亦稱總分法)進行評價。評價過程為:首先擬定評價因子,對各評價因子量化、分級並給定各級別的標准分,其次用傅勒三角形法確定各評價因子的權重,然後計算各勘測點單項因子分值和總分值,再按各點的總分值進行分區。最終的評價結果見表4-10、4-11、4-12、4-13。
圖4-9軟土分布示意圖
圖4-10鹽鹼土分布示意圖
表4-10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築地基適宜性評價方案(評價深度10m)
① 沉降因子
② DⅠ——山前沖洪積平原;DⅡ——古黃河三角洲平原;DⅢ——現代黃河三角洲平原。
表4-11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築地基適宜性評價分區說明表
表4-12高層重型建築物地基適宜性評價方案(評價深度25~30m)
表4-13高層重型建築物地基適宜性評價分區說明表
一般建築、高層建築物地基適應性評價分區見圖4-11、4-12。
圖4-11一般建築物地基適宜性評價分區示意圖
圖4-12高層建築物地基適宜性評價分區示意圖
❺ 如何進行工程地質分區
進行區域的靶區區分 逐步進入
❻ 工程地質分區
研究區小清河以北為黃河三角洲平原,小清河以南多為山前沖洪積平原(圖2-6),基岩埋深在數百米以下,表層均為第四系鬆散沉積物,鑒於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築物地基持力層一般均在15m以上,一般中高層建築物持力層一般在25m以上的特點,下面僅以0~25m的土體為對象,進行分析和研究。
1.土體的岩性與結構特徵
(1)土體岩性分類
區內0~25m深度內的地層多為第四系全新統地層,其沉積環境受黃河和海洋交互或共同影響,形成了以細顆粒為主的地層。所表現出的岩性以粉土最為廣泛,其次為粉質粘土、粉砂、粘土,局部有細砂,其主要岩性特徵見表2-9。
圖2-6 黃河三角洲工程地質分區圖
Fig.2-6 Map of Engineering geology zoning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2)土體結構特點
區內土體結構無單層結構,多為多層結構(多層結構是指一定深度內由3層或3層以上的地層構成),這也是區內的沉積環境所決定的,該區已瀕渤海,是河流的最下游段,河道游盪較頻繁,古地貌特點反復變化,攜帶泥、砂的水動力特點也隨之變化,因此,區內一般無巨厚的單層岩性沉積。
表2-9 黃河三角洲0~25m 地層岩性分類及主要特徵表Tab.2-9 Lithology of strata down to 25m depth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2.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1)山前沖積洪平原區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該區地面下25m的沉積物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洪積(
(2)古黃河三角洲區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該區地面下25m的沉積物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海積、湖沼相沉積(
(3)現代黃河三角洲平原區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該區地面下25m的沉積物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海積物(
3.地表下0~25m土體物理力學指標的變化規律
1)古黃河三角洲區的物理力學性質總體上好於現代黃河三角洲,這是由於現代黃河三角洲的成陸時間晚於古黃河三角洲,其自重固結的程度弱於前者。
2)無論是古黃河三角洲區還是現代黃河三角洲區,各類岩性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顯示出一個較明顯的規律,即從地表向下,隨深度的增加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以較好—較差—好的規律發生變化。一般較差的深度段在5~10m和10~15m。這一變化規律也與區內的沉積環境相吻合,力學指標較差的深度段為1855年黃河改道以前沉積的以沖湖積-沖海積相為主的地層。
❼ 岩土體工程地質類型分區
平原區廣泛分布以沖洪積成因為主的第四系堆積物,低山丘陵區出露多種類型的岩組,沂沭斷裂帶西側的鄌郚-葛溝斷裂、沂水-湯頭斷裂縱貫南北,總體看工程地質條件較復雜(圖1-8-3)。
圖1-8-3 昌樂縣岩土體工程地質類型分區略圖
(一)岩體工程地質類型
1.堅硬的塊狀侵入岩岩組
分布於營邱—河頭一帶,為古元古代呂梁期侵入岩,岩性以弱片麻狀中粒含角閃二長花崗岩、弱片麻狀中粒含黑雲二長花崗岩,岩石堅硬,力學強度高,工程地質性質良好,山區風化帶厚度<3m,丘陵及準平原區20~30m,fc=130~170MPa,fr=90~130MPa(fc為岩石極限干抗壓強度,fr為岩石飽和極限抗壓強度)。
2.堅硬的塊狀-似層狀噴出岩岩組
主要分布在南郝—崔家埠—五圖一線以南、鄌郚-葛溝斷裂以西地區,為新近紀臨朐群牛山組、堯山組火山噴出岩,岩性為玄武岩。岩石堅硬,柱狀節理發育,工程地質性質良好。風化帶厚20~30m,fc=140~160MPa。
3.堅硬的塊狀變質岩岩組
主要分布在鄌郚—阿陀一帶,為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山草峪組黑雲變粒岩,岩石堅硬,風化帶厚度30~40m,fc=180~200MPa。
4.堅硬較堅硬的中厚-厚層狀灰岩岩組
僅分布於朱劉街道、五圖街道一帶,主要為寒武紀長清群硃砂洞組、饅頭組、九龍群張夏組、崮山組和炒米店組白雲質灰岩、泥灰岩、泥質條帶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等,局部夾細砂岩。灰岩堅硬,力學強度高,泥灰岩強度低。白雲質灰岩fc=50~190MPa;灰岩fc=90~160MPa,fr=70~120MPa。
5.較堅硬的中厚—厚層碎屑岩岩組
主要分布在鄌郚-葛溝斷裂帶與沂水-湯頭斷裂帶,以及五圖煤礦一帶,岩性為白堊紀淄博群三台組砂岩、礫岩,萊陽群城山後組角礫岩、砂礫岩、砂岩,青山群八畝地組凝灰岩、集塊角礫岩、粉砂岩,大盛群馬郎溝組粉砂岩、細砂岩,田家樓組泥質粉砂岩、細砂岩、黏土岩,古近紀五圖群朱壁店組礫岩、砂礫岩、礫岩,李家崖組黏土岩、砂岩、黏土岩、油頁岩等。風化帶厚度<40m,砂岩和礫岩fc=30~80MPa,fr=20~50MPa。
6.較堅硬的薄層狀頁岩夾灰岩岩組
局限分布在阿陀東北部,岩性為中寒武系、下寒武系及元古宇土門群頁岩、博層灰岩、泥灰岩。頁岩夾泥灰岩fc=30~40MPa,fr=10~15MPa。
(二)土體工程地質類型
1.北部沖洪積上層黏性土多層或雙層結構
分布於北部山前平原地區,以上層黏性土多層結構為主,上層黏性土厚<5m或5~10m,僅局部>10m,黏性土岩性以粉質黏土、黏土為主,中等壓縮性。砂性土為粉細砂、中細砂,其次粗砂、礫石,砂層顆粒自北至南變粗,工程地質性質良好。黏性土fk=120~180kPa,砂性土fk=140~200kPa(fk為地基承載力標准值)。
2.山前及河谷平原沖洪積上層黏性土雙層、多層結構及黏性土單層結構
分布於山前坡麓、山間河谷地區,上部黏性土為粉質黏土、粉土、黏土,厚度5m左右,中等壓縮性。下部砂性土為中粗砂、細砂、砂礫石,緊密狀態,厚>5m。黏性土fk=140~220kPa,砂性土fk=160~250kPa。
3.山麓地區坡洪積及殘坡積黏性土單層結構或上層黏性土雙層結構
分布於南部低山丘陵坡麓地帶,以黏性土單層結構或上層為黏性土雙層結構為主。黏性土厚<5m或5~10m,以黃褐色至棕紅色粉質黏土及黏土為主,含鐵錳質及鈣質結核,可塑—硬塑,中等壓縮性,部分地區分布濕陷性黃土。下部夾透鏡體狀碎石土及泥鈣質膠結礫岩,緊密狀態,工程地質性質良好。黏性土fk=160~220kPa,碎石土fk=200~500kPa。
總之,昌樂縣工程地質主要問題是沂沭斷裂帶的活動性,其次是地面沉陷、岩溶塌陷、局部黃土濕陷等問題。
❽ 六安市裕安區地質情況
一、地質
地層市境屬於揚子地層區、大別山地層分區、六安地層小區,岩性單一。除在淠河沿岸沉積有全新統(Q4)黃色砂土、砂礫等河漫灘相地層外,大部分均被第四繫上更新統(Q3)鬆散沉積物覆蓋,主要岩性是土黃色含鐵錳質結核粉質粘土與淺紅色粉質粘土層。另外望城崗鄉的二虎山、大崗頭附近有上第三系正陽關組(N2)灰綠、灰白粘土質砂礫岩零星出露,在九里溝鄉的九里溝,望城崗鄉的十里鋪一帶出露有少量下第三系戚家橋組(E8)磚紅色砂岩。
構造
市境處於合肥——六安凹陷構造單元的南西邊緣地帶。距市中心正南方十多公里處有一條縱貫東西的肥西(防虎山)——六安縣韓擺渡深斷裂帶,斷面傾角大於80度,落差3至4公里。在市區十里鋪、望城崗和五里塘附近有一條呈北東向的正斷層。肥西(防虎山)——韓擺渡斷裂形成於揚子期,具有多次活動的特徵。位於該斷裂上的六安縣楊公廟地帶,距市中心僅有15公里,在近十年中已發生地震4次(1976年1月20日2.4級,1982年9月27日3.8級,1985年5月10日3.5級,1985年5月13日2.5級)。此外,呈北西西向延伸的南港——龍門沖斷裂,自東向西經舒城南港,六安縣毛坦廠、龍門沖、金寨縣響洪甸;呈北北東向的為皖西地區主要發震構造的固鎮——霍山斷裂,距市境都不遠。因此,本市具有受鄰近地區地震波及的背景。市區地震設防烈度為七級。
工程地質
市境范圍內的工程地質條件簡單,按照沉積物岩性大致可以分為四區。
基岩裸露區:市境東部,紅色砂岩偶有露頭,岩石風化強烈,風化帶內有一些粘土,其容許承載力在30——50噸/平方米,地基很好,是重工業建築的首選基地。
粉質粘土區:淠河總乾渠沿岸2公里左右范圍內,黃色粉質粘土厚度一般在10米左右,其容許承載力為20--25噸/平方米,是城鎮建設的良好地帶;但須注意本層粘土具微弱膨縮性。
鬆散砂石區:淠河沿岸沉積的黃色砂土,由於沉積年代較近,幾乎呈鬆散狀態,厚度一般為15米,容許承載力在10噸/平方米以下,是開發果園、林場的良好基地。
隱伏的淤泥區:掩埋在雜填土下的老城河淤泥地帶,淤泥土呈流塑狀態,厚度5——10米不等,其上不宜建高層建築物。
水文地質市境地下含水層有兩類。
砂土孔隙淺層潛水層:淠河河床及漫灘相沉積的砂土層厚達15米,富水性較好,一般可采涌水量達20——50立方米/小時,地下水來源主要靠大氣降水及地面流水補給,水質較好,是市境內可靠的供水源地。
裂隙含水層:市境內廣布粉質粘土區和風化砂岩帶,稜柱狀裂隙發育,含有少量的裂隙潛水。這種裂隙自上而下發育漸弱,地下水埋藏淺,水量小,無開采價值,所以常稱此為波狀平原貧水區。
地下水:主要是粉砂質粘壤和砂礫堆積層的孔隙滲透水和粘土裂隙水。市境西北部埋藏深度一般為3至10米,東南部一般為28至35米,依賴降水和地表水的補充。
淠河沿岸地帶底部為砂層和砂礫層的富含水層,因直接受河水影響,水量約在70立方米/小時左右。東南大崗頭到省國防工業幹校一帶,有一東西向,寬約700米、厚8米的異常砂礫層,也為富含水層;同時發現省國防工業幹校附近有溫泉跡象。市區東南部粘土層厚,深部岩石發育,其水量約在50立方米/小時左右。
上述地下水清澈甘甜,可供人畜飲用。
礦產
市境已發現的主要礦產有三種。
膨潤土:望城崗鄉大崗頭村的上第三系正陽組(NKsub>2)地層中的膨潤土,其礦體夾於長石石英砂岩、砂礫岩與泥質細粉砂岩之間,佔地1.08平方公里,埋藏深度3至5米;化學成份含量高,膠質價40——60%,膨潤倍5至6,PH值5至8,屬鈣質土。物理試驗,造漿率為6——10立方米/噸,脫色力較強,達193——210.8,可與德國標准土媲美(德國標准土脫色力為200);1984年1月經省計劃委員會考察,測定儲量為94萬噸(目前小規模開采,年產量2000噸左右)。
鐵砂:市境淠河河床鐵砂資源豐富,每立方米河砂含10至25公斤鐵砂(Fe304),屬貧瘠鐵砂礦(即含鐵<1%);但鐵砂較純,一般含鐵62——69%。
重晶石:望城崗鄉小華山地層中的重晶石,可見礦體呈脈狀,斷續長300至400米,寬0.2至0.4米。品位成份為硫酸鋇90.69%,亞硫酸鋇0.61%,硫酸鋅0.46%。目前尚未開采。
二、地貌
地形
市境因受大別山外圍低山支脈延伸的影響,形成了東南高、西北低的波狀單斜面傾覆地形。境內海拔37.4至104.3米,一般地面海拔40至60米;海拔最低點為九里溝鄉五里墩村的六安市化肥廠南偏西77度200米的低窪地,最高點為位於望城崗鄉大石崗村的六安市綿羊良種場南偏西88度500米的崗頂,兩地相對高差為66.9米。
淠河和淠河總乾渠由南向北平行流經市境。銜接於市境的六壽(六安至壽縣)、六佛(六安至霍山佛子嶺)兩條公路,自然地將市境劃分為東南崗丘和西北灣畈兩個地帶。東南部的望城崗鄉、平橋鄉三里崗村和東部的九里溝鄉九里溝村均為復雜的風蝕、洪積崗丘地,其面積約4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4%;西部平橋鄉(除去三里崗村)和九里溝鄉的淠河、五里墩、清水河、劉大園4個村,處於淠河兩岸,由於長期的河流沖積作用,形成較為平坦的灣畈地帶,其面積約3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46%。
市境地貌較復雜。東南崗丘地勢起伏不平,范圍廣,耕地多,林地比重大。小華山一帶有成塊草山,宜於放牧,有利於發展畜牧業。西北灣畈處於淠河兩岸沖積地帶,地勢較為平坦,水利條件較好。淠河總乾渠、北郊支渠貫穿其中,利用方便。但部分地區如九里溝鄉的五里墩、劉大園2村處於海拔40米以下的窪地,每年6、7、8三個月菜地易澇。而淠河村則因地勢較高,部分菜地灌溉困難。
地表水市境因地域較小,無全流徑河流,水域面積僅有15919畝。流經的河流,一為淠河,一為淠河總乾渠。淠河流經市境10.05公里,最大流量為636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3.23立方米/秒;最高水位39.58米,最低水位34.46米。淠河總乾渠流經市境10.15公里,最大流量為42.2立方米/秒,正常水位48至49米,灌溉面積36000畝,是市境主要地表水資源。此外,還有小河、渠道、溝壩31處,塘堰403處。
土壤市境土壤母質以下蜀土系黃土和淠河沖積物為主,並有少量頁岩、片麻岩、紫色砂岩風化物和洪積物,按土壤類型可分為西北灣畈和東南崗丘兩片。
西北灣畈包括清水河、五里墩、劉大園、淠河、馬巷、吳巷、胡家渡、南外、五里橋9個村,系大別山岩石風化後,受淠河水流長期沖刷沉積形成的平坦灣畈。經長期耕作,成為熟化、肥沃的水稻田和潮土;土層厚、耕層深、肥力高、質地輕到中壤,中性偏酸。
東南崗丘包括九里溝、十里鋪、望城崗、大崗頭、大石崗、五里塘、十里崗、三里崗8個村。境內崗、塝、沖互相交錯,屬古老的洪積、沖積地質變化。地表在經歷長期的剝蝕切割下,形成了黃棕壤、紫色土和經長期耕作改良而成的水稻土。崗丘上的黃棕壤耕層淺,粘粒下滲,粘盤層和鐵錳結核出現部位高、厚度深、有效力低。水稻土沿崗、塝、沖由高向低分布,土壤質地由輕變重,土層由薄到厚,耕層由淺到深,鐵錳結核在潛育層有少量出現。土壤反應微酸性,肥力中等。
黃棕壤土類:主要分布在九里溝鄉九里溝村、望城崗鄉、平橋鄉三里崗村、六安市綿羊良種場、六安市種豬場、小華山園藝場的崗丘和崗塝地帶。由於地形和母質的差異,淋溶作用強,上層石灰已淋失,鹽基不飽和,微酸性。
潮土類:主要分布在淠河沿岸的九里溝鄉劉大園村、淠河村、五里墩村,清水河村、平橋鄉馬巷、吳巷、胡家渡、五里橋、南外村的部分地段。是經過旱耕熟化發育的土壤,因母質是酸性或中性岩石類,土壤無石灰反應;加之多次沉積,土層厚,有機質豐富,理化性能好,肥力高,是蔬菜、稻、麥、油菜的高產土壤。
水稻土:除九里溝鄉劉大園、淠河、五里墩專業蔬菜村,其餘14個村都有水稻土分布(多為黃白土)。市境的水稻土發育於下蜀系黃土和淠河沉積物的母質,土質中到重壤,中性、微酸,土層厚、耕層深、肥力中等。
紫色土:分布在望城崗鄉鍋底山南、五里塘村紅石坎北崗和小華山採石場附近。母質為紫色砂岩、頁岩、砂粒岩等紫色岩類風化物,土壤處於幼年發育階段,因淋溶作用強,土質無石灰反應。薄層紫紅砂土為自然土壤,紫色崗砂土已墾為茶園和耕地,土層薄,肥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