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論壇
1. 「7·」湖北鄖縣譚家灣鎮水樂園社區滑坡
1 引言
2013年7月17日晚8時至18日8時,十堰市鄖縣城關一帶遭強降雨襲擊,24小時內降雨量達到243.7mm,受該強降雨影響,鄖縣譚家灣水樂園社區2號樓右側擋土牆整體坍塌毀壞,其堆積物直抵3號樓與4號樓之間的溝谷部位,暴雨誘發泥石流災害將一輛小轎車掩埋。該滑坡系一滑坡群,由3個小型滑坡和3個不穩定邊坡組成。該滑坡群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近150萬元,直接威脅水樂園社區8棟居民樓202戶782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2 地質災害特徵及危害
(1) 1號樓左側滑坡。
該滑坡位於1號樓左側坡體,平面形態呈圈椅狀,在滑坡中部形成一緩坡平台,斜長約80m,寬度約30m,厚度4~6m,總方量約12000m3。滑坡體物質為黏土夾碎石,推測滑坡面為岩土接觸面,滑床基岩為震旦系燈影組淺灰色中厚層狀白雲岩。在17號晚降雨期間,滑坡前緣出現小規模滑移,前緣剪出堆積物於1號樓左側牆體部位。目前該滑坡處於不穩定狀態,若發生整體滑移,將直接威脅1號樓10戶46人的生命安全。
(2) 2號樓與3號樓之間滑坡。
該滑坡位於2號樓與3號樓之間,滑坡寬度為19.5m,高度約5m,長度約12m,方量約450m3。主要表現為擋土牆及其內側約1.5m寬的土體產生滑移破壞,從現場看,滑距達10m,破壞高度達5m,直接影響到3號樓第二層以下房屋牆體穩定性。根據現場調查,該滑坡主要在17日強降雨影響下,2號樓右側約2m處的擋土牆發生坍塌破壞,由於擋土牆外側為臨空狀態,滑動距離約10m,直抵3號樓左側牆體,造成牆體自地面以上4m處形成凹陷,1樓和2樓陽台毀壞。目前已導致3號樓變成危樓,若該滑坡再次滑動,直接影響2號樓10戶47人、3號樓21戶81人的生命安全。
圖3 3號樓與4號樓之間的滑坡堆積區
目前,在7號樓前緣,由於臨空面條件較好,前緣地坪產生拉裂下座變形,沿295°方向長度約10m,下座約5cm,若在降雨條件下,變形加劇,將直接影響7號樓36戶133人的安全。同時,在8號樓後面,由於高差20m左右,存在崩塌和表層土滑動隱患。
3 成因分析及趨勢判斷
(1)工程地質條件不夠好。受構造影響,區內岩體結構較為破碎,且岩層存在泥質、炭質泥晶灰岩等軟弱夾層,在岩體風化程度較為劇烈,在斜坡上多見凹腔,且小區住房後部坡體結構主要為順向坡,植被發育較差,岩體以及土壤裸露,在降雨作用下,易產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
(2)區內排水系統不暢。區內人口居住較為密集,排水設施主要分布於1、2、3號樓後部排水渠道和4、5號樓之間的排水渠道,這些渠道多被泥土淤積,在強降雨作用下,排水不暢,導致社區內一些擋土牆承擔較大的荷載和水壓力。極易使區內現有的防護設施損壞,導致災害的發生。
(3)治理工程不當。該社區建於20世紀90年代,現有的防護措施主要為2處排水渠道和擋土牆。區內擋土牆均未設置排水孔,在降雨入滲作用下,擋土牆在承擔額外荷載的作用下,極易發生坍塌破壞。
(4)強降雨誘發。2013年7月日晚8時至18日8時,鄖縣城關鎮一帶遭強降雨襲擊,24小時內降雨量達到243.7mm,其中17日晚上8點到11點之間3小時降雨量達到199.5mm。這次強降雨直接造成多處邊坡局部變形破壞,直接誘發地質災害。
4 地質災害應急防治
當地政府在滑坡產生後立即制定和啟動了地質災害防災應急預案,在滑坡險情未排除前,做好監測預防工作。
(1)當社區地質災害險情再次預警時,立即組織轉移滑坡影響的住戶致安全地段;並加強區內7處地災隱患穩定性監測。
(2)採取警示措施,在地質災害隱患點前緣及後緣設置警戒線和樹立警示牌,人員要遠離地災隱患地段,防止災害危及人員生命、財產安全。
(3)組織專家對3號樓進行質量安全評定,對2號樓右側已經破壞的擋土牆盡進行清理及重新設計施工。
(4)對區內各處邊坡上的危岩進行清理,疏通區內現有的排水設施,對4、5號樓之間的變形體上覆蓋隔膜的方法進行隔水引流措施。
5 經驗與啟示
(1)經驗方面。一是信息報送及時。險情出現後,當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處理果斷,速報及時,為滑坡險情的解除在時間上爭取了主動。二是技術支撐到位。有一支專業強、技術硬、不怕苦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隊伍,接到險情通知,鄖縣國土局相關領導及工作人員能在第一時間趕到災害現場,克服災區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等困難,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了踏勘,並及時作出了應急處置,處置措施適宜有效。三是人員出動及時。險情出現後,國土資源部門與地質災害防治單位反應快,人員到位及時,為下一步地質災害的防治提供了基礎地質資料。
(2)有關啟示。一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在得到滑坡險情報告後,各級政府需要果斷決策,及時組織滑坡影響區內的人民群眾迅速避讓。二是必須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確保搶險救災工作有序進行。在接到險情報告後迅速啟動應急預案,並嚴格按照預案的相關要求,開展應急處置工作,使搶險救災工作有序進行。三是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力求有效開展應急搶險工作。滑坡險情出現後,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召開現場工作會議,落實應急預案,指導應急搶險工作。四是正確引導輿論,維護社會穩定。險情出現後,按照「及時准確、公開透明」的原則,及時對滑坡險情進行了公開報道,消除了群眾恐慌,有力地推動了災害的有效處置,維護了社會穩定。
2. 加快構建有利於保護耕地的新機制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鹿心社
嚴格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直接關繫到人民的基本生活、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關繫到國家的長治久安,是必須完成、沒有退路的任務。正如大家所言,完成這個任務,守住紅線,形勢嚴峻,難度很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必須構建有利於保護耕地的新機制。
大家都知道,2007年度的全國土地變更調查表明,我國耕地面積為18.26億畝,離18億畝紅線只有2600萬畝。造成耕地減少的因素主要包括:生態退耕、非農建設佔用、農業結構調整和災害損毀4個方面。1997~2005年,生態退耕減少耕地1.03億畝,佔耕地減少總量的67%,年均減少1144萬畝。如何安排退耕還林計劃,是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的關鍵;非農建設佔用,是造成耕地減少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1997~2005年,非農建設佔用耕地2747萬畝,占減少總量的18%左右,年均減少305萬畝;還有大約10%的耕地減少是因為農業用地調整,將耕地變成了園地等;再就是災害毀地,每年在100萬畝左右。今後,城市化、工業化的加快推進,不可避免還要佔用一部分耕地。所以說,嚴格保護耕地、守住18億畝紅線的任務非常艱巨,但是,完成這個任務,是完全可能的。
國務院剛剛通過了《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紅線能不能守住,不算賬就說不清楚。怎麼算這個賬?要在「節流」和「開源」兩方面下工夫。
第一,從建設佔用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要求用地單位必須履行耕地「占補平衡」義務,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規定:「耕地實行先補後占。」只要切實落實這些規定,非農建設佔用耕地就能夠補上。
第二,從生態退耕看。為減少因生態退耕造成的耕地減少,2007年《國務院關於完善退耕還林政策的通知》(國發〔2007〕25號)發布,要求原定「十一五」期間退耕還林2000萬畝的規模,除2006年已安排400萬畝外,其餘暫不安排。因此,規劃期間不會因生態退耕造成耕地大量減少。
第三,從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看。由於農業結構調整導致耕地減少和增加並存,我們已同農業部門協商,規劃期內通過採取多種措施,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向有利於增加耕地的方向進行,將農業結構調整限制在種植業內部,確保不因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
第四,從災害損毀耕地看。其數量主要受自然災害和防災能力的影響,規劃期內隨著水利、地質災害防治等工程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以及加大災毀耕地修復和補充力度,災毀耕地數量會有所減少。同時,要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一定數量的耕地。
當然,大家可能會說,18億畝耕地保不保得住,不是算賬的問題。這個問題說得對。保護耕地,確實不能光靠算賬,要有相應配套的辦法、政策、環境來支撐和保障。關於「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我曾經說過這樣六句話:一是中央的決心,二是全黨的共識,三是地方的責任,四是部門的配合,五是社會的行動,六是相應體制機制的保障。如果這幾個方面都能做到,耕地就能保護好,18億畝耕地紅線就能守住。現在看來,上面所說的這些條件,有的已經具備,有的已經有相當的基礎,有的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勢頭很好。
第一,中央的決心。中央在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時,圍繞落實18億畝耕地紅線目標,聽取了我們的建議並調整了相關政策。溫家寶總理說過一句話:保住18億畝耕地是一個政治目標,其他工作都要服從這個目標,這是一個原則問題。在2007年年初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對全國人民庄嚴承諾:「一定要守住全國耕地不少於18億畝這條紅線。」
第二,全黨的共識。「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正式寫進了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是全黨上下高度一致的意見,是全黨的共識。
第三,地方的責任。國務院已經頒布《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對規劃期間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耕地保有量,作出了明確規定。下一步,將通過各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把責任層層落實下去,落實到鄉鎮,落實到地塊。除了通過規劃修編來落實地方責任外,中央還決定把耕地保護作為考核地方政府領導,特別是縣(市)級政府領導的一個重要指標。
第四,部門的配合。讓國土資源部門一家來保護耕地,肯定不行。嚴格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是各個部門義不容辭的共同責任和義務。隨著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的落實和推進,現在各相關部門都在想辦法嚴格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我們要共同商量,如何進一步推進這項事業。雖然目前還沒有完全做到這一點,但是大家的方向是一致的,正在積極有效地朝前推進。
第五,社會的行動。有的專家、教授說,農民沒有保護耕地的積極性怎麼行?從某種意義上說,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這一點最重要。要設法把保護耕地變成全社會共同關心的事情,作為全社會的共同任務,落實為全社會的統一行動。或者說,要努力向這個方向邁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處理好農民同耕地的關系,讓他們成為保護耕地的重要力量。
這些年有不少群眾因為土地問題信訪,其中很多不是為了保護耕地,而是因為他們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可以想像,如果土地使用者對保護耕地沒有積極性,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也不高,只有中央和國土資源部門的積極性高,那麼,長期下去,18億畝耕地將很難保住。
第六,相應體制機制的保障。國土資源部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試點活動中,我受徐紹史部長委託,到中央黨校主持過一次地市級書記學員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座談會。他們講了很多心裡話。我說,你們講的這些我都理解。在現行的體制機制框架下,只要是黨政一把手,特別是市委書記想要去做的事情,不管上面的政策怎麼要求,下面的人都可以把它做出來。同樣,凡是你們各位不感興趣的事情,不管中央怎麼去要求,這個事情恐怕都很難做好。能說基層幹部的水平低嗎?能說他們不守紀律、不執行中央政策嗎?問題在哪裡?體制機制有問題。
體制機制涉及許多方面,要守住耕地紅線,就必須在構建保護耕地的體制機制上作更深入的思考,採取更有效的辦法,更加重視來自基層的創造性實踐,從中發現規律,總結經驗,真正形成有利於保護耕地的新機制。有了這樣的新機制,再加上前面講的幾條,我看18億畝耕地紅線完全能夠守得住。因此,國土資源工作者要堅定信心,攻堅克難,全力投入到這場耕地保衛戰中,守住耕地紅線,造福子孫後代。
(本文根據論壇發言錄音整理)
3. 滑坡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大腦!
4. 我想考注冊岩土工程師,哪個論壇比較好提前謝謝了
注冊岩土工程師考試心得體會
所以,要感謝楊硯宗博士。在我考專業的過程中,楊...《<2010全國注冊岩土工程師專業考試培訓教材>第四版...
瀏覽464次6頁
5. 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勘查為例,談談地質災害勘察技術的認識。並說明它與岩土工程勘察的異同
勘查基本是純地質 一般不動鑽機 地調為主
岩土工程一般是結合其他勘察手段的 入物探什麼的 純地質的成分沒那麼大
6. <<巴東黃土坡滑坡整體避險搬遷安置辦法>>誰知道
至2008年11月2日,三峽水庫壩前水位上升到海拔172米。11月3日,巫山縣巫峽鎮龍江村1000米長地段出現重大滑坡險情。11月22日,庫區發生了最嚴重的地質災害,秭歸4.1級地震,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這次地震是否跟三峽蓄水有關,一直沒有得到有關方面的確認,但是,庫區范圍內大大小小的地質災害,卻在蓄水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度時如約而至。
,海南萬寧一小型水庫潰壩,沖垮高速公路引路,兩輛小轎車被沖走…
美日韓出動七艘軍艦威懾朝鮮
[日本3艘宙斯盾艦出動 美公開發射基地照片]
·全國人大代表程恩富回應嚴格一胎化質疑
·學生受審猝死屍檢結果公布 家屬拒絕接受
·傳京魯動車組撞死1名工人 車頭開裂(圖)
·網友曝女孩拒給老人讓座遭男乘客用錢抽臉
·義大利父子被曝性侵各自女兒多年(組圖)
手記:走不出的精神病院鐵門
[正常人為何被頻送進精神病院][送治不規范]
·深度 | 中國貧民能否一夜成為百萬富翁
·軍事 | 美軍苦研摸透中國空軍「軟肋」
·博客 | 阿扁自曝女兒是小三 40+的娛樂圈
·論壇 | 湖南台丟中國人的臉 10086血淚史
·英語 | 09年我要月入2萬 孩子學英語竅門
試驗性蓄水是三峽庫區生態和地質的第一次大考,這個在學術名詞上叫做「庫岸再造」的現象,僅僅才是開始。「長江庫岸的穩定、新的生態系統的平衡,至少需要8~10年的時間。」重慶大學環境工程設計研究所所長王里奧說。這也意味著,對於三峽庫區輸血式的投入並沒有隨著三峽工程的建成而結束,在新的生態系統達到平衡之前,庫區范圍內的每一宗環境事故都會成為敏感話題,生態建設的投入將會與日俱增。
巫山地理 巫山是渝東門戶,地處三峽庫區腹心,是重慶庫區首淹首搬縣。跨長江巫峽兩岸,東鄰湖北巴東縣,南接湖北建始縣,西抵奉節縣,北依巫溪縣。幅員面積2958平方公里。大寧河小三峽位於巫山之側,全長50公里,由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組成,以峰奇秀、水奇清、石奇美聞名遐邇。三峽蓄水形成了凝翠湖、琵琶湖、雙龍湖、大昌湖。巫山現已成為整個三峽風景區的幾何中心,以距縣城130公里半徑之內,囊括了三峽大壩、神農架、神農溪、天坑地縫等著名的風景名勝。
時代周報記者 申鑫 發自重慶巫山
日益頻發的滑坡險情 2008年11月29日中午,重慶巫山縣。淙淙的大寧河水在這里遭遇川流不息的長江,河江交匯後歡快地滔滔東奔。五年前因三峽蓄水被拋棄的巫山老縣城靜謐無聲地躺在蓄水後的 長江底。江畔新縣城裡的人們依舊忙碌地生活。正是這天中午,大寧河與長江交匯口北岸一個略顯荒涼的峭壁—猴子包突然發生大規模滑坡。這個長120米、高60米的「半邊山」,伴隨著「隆隆」的巨大聲響,轉眼間化作一堆龐大的土石堆堆在長江河邊。 就在一個星期前的下午,據猴子包不到3公里,同是長江北岸的巫峽口也曾有五萬立方米的山體直傾長江,停泊在兩公里外巫山縣城附近碼頭的船隻發生劇烈搖晃,山體滑落產生的巨浪更將停靠在躉船旁的「江山」號輪船震出很遠。 「像這樣大面積的山體塌陷會吞噬農田,淹沒村莊,瀉入江里的石塊也會抬升水位而危及到近岸。」一位長期關注地質災害的專業人士這樣描述滑坡的危害。然而,這樣的事故在巫山並不是新鮮事,每年都要發生上百處險情。滑坡就像密集的炸彈,一次又一次沖擊著這個兩江交匯的小縣城。住在新縣城的公務員李玉庭告訴記者,在巫山,大家對此習以為常,滑坡事件只是愛「嘮嗑」的居民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可能是有點遠吧(滑坡點距離縣城2公里),大家都沒把滑坡當回事。」小李說。用南江地質隊高級工程師李彥坤的話來講:「根本沒什麼,這太平常!」 事實正是如此。早在2002年,正在建設中的巫山新縣城中心煙廠附近發生一處約70餘萬立方米的滑坡體。當時已經搬進新城的小學教師龔俊對此記憶猶新,他激動地用雙手比劃著描述說:「公路地面裂開了好多條這么寬的口子(30分米左右),每條都有二三十米長,觸目驚心啊!我當時都覺得是不是整個城馬上就要滑下去了。」 龔俊說,那時該區域暮雨路已出現6條裂縫,凈壇路邊坡的混凝土護欄也出現了4條鼓起,滑坡事件影響了縣防疫站、法院、公安局、港務局等十多家單位及一所2000多人的學校,涉及一萬多人,好在工程隊搶險及時,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更早之前,巫山舊縣城也曾上演過類似一幕。龔俊回憶說:「1999年還沒搬的時候,老城也發生了特大的滑坡險情,縣城南沿出現前沿垮溻、後沿裂縫,還使位於江邊的一條街道交通中斷。」「反正巫山就是不安全,照我推算,新縣城要滑坡也是遲早的事。」龔俊來了這樣一句總結。 對於巫山縣頻發的滑坡,巫山地質監測站的王三珊站長告訴記者,巫山縣的地質以砂質泥岩為主,岩性軟弱,極易風化破碎形成滑坡帶。四川礦務局九0九地質隊的一份險情勘測報告顯示,上世紀90年代末期是滑坡活動的高峰期。就在巫山老縣城發生特大滑坡事件的1999年,巫山各地都暴發了大小險情。而2003年三峽蓄水前後,滑坡的活動性又開始增強,至今巫山各地暴發的滑坡險情多達3000多次,數量比以前增加了一倍。 更有數據表明,目前在巫山有將近四萬人日夜生活在滑坡的陰影下。這四萬人頭上的山坡就像一顆顆不定時炸彈,誰都說不準什麼時候,這些沉寂的炸彈就會突然擲下,落地開花。 移民搬遷的怪圈 為了應對居民頭頂上的這些「炸彈」,國家採取了多種手段,投入了巨額資金。2001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有感於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決定由國土資源部牽頭成立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負責災害防治工作,並提出五個「快」字:「快調查、快規劃、快立項、快審批、快實施」。根據這一指示,為確保2003年的「一期蓄水」,財政部從三峽基金中拿出40億元,專項用於「地質災害防治」。2006年,三峽「二期蓄水」時,這項費用又被增加至73億元。 一次預算兩次追加,中央政府已為三峽地質災害防治投入近120億元。而隨著三峽水庫蓄水到最高175米,在這方面將再投入多少資金,各方幹部和專家都稱「目前尚無從知曉」。
7.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驗收規范有哪些
這個涉及的比較多了,你可以去論壇上找找!我只曉得可以參考工程地質手冊!還有推薦論壇:岩土勘察和地信網!
8. 英國地質調查局的定位及其未來發展方向
唐金榮施俊法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英國地質調查局成立於1835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地質調查機構,它是伴隨著工業革命的進程產生的,19世紀其主要作用是進行系統的地質填圖以尋找礦產資源,並支持當時的工業及農業的發展。20世紀上半葉,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地刺激了對原材料的需求,地質調查工作也發生了相應變化,主要任務是提供更為詳細的地質圖件和負責國家資源信息管理。過去30年,社會情況已發生重大改變,人們更加重視環境、自然資源管理及自然災害問題,大量新技術的應用也使得地質調查的方式、方法和研究內容等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英國地質調查局對其使命進行了調整,並發布了新的戰略計劃,明確了今後的發展方向和業務定位。
一、英國地質調查局的定位和目標
英國地質調查局是英國國家研究機構,隸屬於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其主要業務工作包括3大塊:核心戰略科學計劃、合作夥伴計劃和委託計劃。其中,核心戰略科學計劃是英國地質調查局的主業,由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出資,即國家政府科學預算,這決定了英國地質調查局將實施基礎性、公益性的地質調查任務,實現戰略環境知識和數據的獲取、分析和傳輸。
英國地質調查局致力於科學地了解國家的環境條件、自然資源和災害,從而為提高英國的經濟競爭力、提高服務和政策效率、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提供支持。此外,還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遠見的解決方案。主要通過對地學數據、知識和信息的採集、解釋、管理和傳播來達到上述目標。主要的任務有:通過系統的調查、長期的監測、有效的數據管理和高質量的應用研究,增進對英國大陸及其大陸架的科學了解;為英國及海外的客戶和用戶提供綜合的、客觀的、公正的和最新的地學信息、建議和服務,使其能夠在管理環境和利用資源中做出安全、有效和可持續的選擇;向社會傳播信息,增強公眾對科學的了解,解釋並說明地球科學對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的重要性。
二、英國地質調查局組織結構的調整
20世紀末期,世界各國的地學機構為適應新的形勢變化,紛紛進行機構調整,並制訂其各自的發展戰略計劃。英國地質調查局也進行了多次調整,其組織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1993年,P.J.庫克博士擔任局長後,對英國地質調查局的結構作了調整,設立了4個業務調查處和4個協調工作處,由各處處長和局長一起組成局務委員會,統一領導全所工作。1998年,D.A.法爾維博士成為新局長後,加快了改革步伐,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2000年,將以前的4個業務調查處(專題圖與陸上調查處,石油地質、地球物理與海區調查處,礦產與地球化學調查處,地下水與岩土工程處)調整為了3個業務部,即環境與災害部、土地與資源部、信息服務與管理部。
圖1英國地質調查局組織結構
資料來源:根據BGS網站2005年6月的資料整理。
2005年,英國地質調查局為了更好地實施其制定的2005~2010年的戰略科學計劃,採用了「矩陣管理方法」,並對其組織結構再次進行調整(見圖1)。調整後的英國地質調查局分為6個部,分別是:業務開發與戰略部,地質與資源部,環境與災害部,信息部,地球科學技術與設備部,管理與運行支持部。其中,地質與資源部、環境與災害部和信息部屬於業務部,負責可操作性科學項目(包括橫向相關項目)的管理;業務部所需資源(員工、設備和基礎設施)的配置由地球科學技術與設備部統一管理;業務開發與戰略部和管理與運行支持部是其他部門所必需的交叉性的支持部門。各部部長與局長一起組成局委會統一領導全局工作。與2000年調整的組織結構相比,新組織結構最明顯的變化是將土地與資源部變成地質與資源部,新增加的「可持續土地處」歸屬於環境與災害部,這表明英國地質調查局又重新開始重視地質與資源的調查工作,突出了為環境與災害的管理決策提供支撐的能力。各業務部下屬處室的設置均出現了較大的變化,處室的設置基本上是按照新戰略計劃的科學主題和優先項目的需求設置的。這樣有利於戰略計劃的實施,能確保戰略計劃目標、任務的勝利完成。新的組織結構明顯地增強了地球科學技術與設備部的力量,突出了科學技術的作用。
三、地質調查經費的投入情況
英國地質調查局的經費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國家科學預算,由英國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NERC)直接撥款,確保英國地質調查局核心戰略計劃的實施;二是其他來源,包括通過競爭得到的受委託項目(主要來自政府部門和行政機構,地方、區域政府及其下屬機構,國際開發機構和私人公司)、資料轉讓費和產品銷售費以及服務費等。
圖2是英國地質調查局1989年以來的經費投入情況。從圖2可以看出,從1989~1990年度到1999~2000年度之間,英國地質調查局的總經費比較平穩,基本在3000萬~3500萬英鎊之間變化。但從1999~2000年度之後,其總經費投入有一個較為明顯增長趨勢,到2003~2004年度,其總經費達到歷年來最高值,為3855萬英鎊。這種增長反映出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工作需求的不斷增加。同時,政府科學預算撥款在英國地質調查局的總經費中所佔比例也在不斷上升,從1989~1990年度的28.4%,增長到2003~2004年度的52.32%,說明英國政府正在不斷加大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投入。另據2003年歐洲地質調查局論壇的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英國政府投入的經費約占總經費的68%(政府科學預算加上政府其他部門的委託經費),佔英國當年GDP的30×10-
圖2英國地質調查局1989年以來的經費情況
四、英國地質調查局未來5年的戰略重點及戰略變化
英國地質調查局在2000年制訂了《可持續發展的根基》的戰略計劃,經過5年的具體實施之後,再一次作了未來籌劃,於2005年6月發布了新的戰略計劃——《英國地質調查局戰略科學計劃(2005~2010年)》,明確了今後的發展方向和優先研究的領域。
1.未來的戰略重點
2005~2010年的新戰略計劃包括8大科學主題和5個「交叉問題」。
8大科學主題是:①英國大陸的3D地學框架。該主題是新的戰略計劃的核心,也是英國地質調查局主要任務的核心,將為該計劃的其他部分首先確定「人類活動帶」提供背景資料(base-line)。3D地學框架涉及4大部分:地質框架(DiGMapGB和Lithoframe)、地層性質(PropBase)、地球物理背景值(HiRES)、地球化學基準值(G—BASE)。該主題相當於人們通常所指的「三維地質填圖」;②地質—環境信息,將為實現新的計劃、滿足客戶的需求打下基礎。該項科學主題包括4個主要部分:生產全國數字數據集、信息管理、信息傳播、研究和開發有能力的信息技術。特別強調信息資產的長期戰略價值和優先開展滿足國家和用戶需求的資料庫。相當於我國的地質信息化建設;③海岸、大陸架和大陸邊緣的3D表徵。目的是為了支持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近海及海岸帶的環境,重點對從海岸帶到水深10米左右的地區和大陸架邊緣的大部分地區進行3D地質填圖和模擬。著重開展以下4項工作:河口及與其相關的沖積層的調查和模擬;從海灘或懸崖後到浪基面的開闊海岸的調查和模擬;從浪基面到陸架外緣的大陸架的調查和模擬;從陸架外緣到深海坡腳的大陸邊緣的調查和模擬。相當於我國的海洋地質調查;④可持續的水管理。重視水資源的可持續性是公眾的主要需求,英國地質調查局也把支持地下水管理的調查以及相關的研究工作放在了最優先的地位。該主題的工作重點是探測補水、抽水、氣候變化和極端環境條件對地下水的影響,並設計出使環境、商業和社會損失降到最低的方案。本科學主題包括6項主要活動:國家地下水的調查、評價和監測;防止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氣候變化和極端事件;地下水和健康;匯水盆地研究;地下水模擬;⑤可持續的土地管理。其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全國性的表土模型,並與其他單位合作開發英國全國性的系統的表土模型,從而研究預測氣候變化和土地管理預案對表土功能和土壤可持續性的影響。該主題是英國地質調查局新戰略計劃中新增的科學主題,特別提出英國地質調查局要在提高對表土性質和過程及其與固體岩石界面的認識方面的帶頭作用;⑥可持續的、安全的能源和礦產資源供應。目的是為了使人類過去的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程度,用礦產開發的各個環節,即勘查—開采—閉坑等「全過程」的方法來規劃未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礦產資源和能源的調查研究過去一直是英國地質調查局的主要業務,現在英國地質調查局將利用它在能源和礦產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去解決與自然資源相關的熱點問題。例如,解決CO2的地質「扣押」問題、建立戰略性3D地質框架、開發儲油構造成像技術、研究可再生能源的地質要求和影響、進行深部煤炭資源的開發評價、研究向「氫經濟」轉移的地質要求、研究礦床及其與深部和淺部作用的關系、經濟礦產品的監測和模擬等問題;⑦岩石圈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災害及其影響。目的是減少地面物理、化學和生物的災害帶來的危險,即給英國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後果,相當於我國地質災害的調查與評價。在物理災害方面,主要是建立國家滑坡及其分布的地質災害資料庫,並按地區系統普及這些資料庫,重點地區包括石灰岩地區、滑坡地區和海岸帶地區;在化學和生物災害方面,將以信息為基礎來評價潛在的有毒的和重要的微量元素、放射性核素和病原體在全國的分布,預測它們過度曝露的危險地區或微量元素缺乏地區。同時,還將繼續開發和應用航空遙感技術,以便進行長期的大面積的調查;⑧地質構造和整個地球過程的監測。英國地質調查局特別注重地震和地磁暴對人類和基礎設施的影響,他們將依託其所管理的地震監測網和地磁觀測台,對英國的地球結構、性質和過程進行調查,研究英國震源機制和查明它們與深部地質的關系,提高地災害的評價技術。同時,應用現代計算通訊技術解釋新的科學問題和應用新的分析方法,為公眾提供發生地震和地磁暴的即時信息。該主題相當於我國地震局承擔的工作。
這8大主題在許多方面相互補充又相互聯系,目的是為解決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和政府提出的優先需要解決的5大「交叉問題」作出貢獻。這5大「交叉問題」是:①農村經濟和土地使用問題;②氣候變化問題;③地球生命的維護系統問題;④能源和自然資源的安全問題;⑤國際開發問題。例如,在3D地學框架內,近200萬年來的沉積物的高分辨記錄將有助於他們了解過去氣候變化的動力和英國冰蓋的演化。礦產組從事的土地質量和環境風險評價,對幫助制定城鄉發展規劃和決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新戰略計劃的變化
2005年出台的新戰略計劃與2000年出台的戰略計劃相比,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地球系統科學觀、信息觀、可持續發展觀貫穿於整個戰略計劃的始終。這些觀點代表了當代地質科學與地質調查的發展趨勢,也是傳統地質工作向現代地質工作轉變的體現,說明英國地質調查局正在努力實現向現代地質工作的轉變。英國地質調查局在新戰略計劃中提出的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問題也都是當前國際地學研究中的難點、熱點問題。
為了更好地了解英國地質調查局近年來的戰略轉變及其發展方向,我們將英國地質調查局先後於2000年和2005年出台的戰略計劃所研究內容進行了對比(見表1),從中可以看出新戰略計劃中的最重要變化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地質調查將由進行2D調查逐步變為提供3D地質信息,更多地重視對近地表的人類活動帶的研究。
(2)把「可持續水管理」主題放在優先地位。採用地球系統科學的方法研究補水、抽水、氣候變化和極端環境事件對地下水的影響,並致力於設計使環境、商業和社會損失降到最小的策略。
(3)新增加了「可持續的土地管理」主題。該主題是為了滿足英國最近出台的政策精神和歐洲的相關法規規定的需求而設立的,將通過收集、解釋和開發整個表土層的知識,建立第一個全國性的數字表土模型,為政府科學合理地制定規章制度提供表土信息。
(4)增加了對礦產資源和能量的勘探、開發的支持力度。2000年的戰略計劃側重於礦產資源對環境的影響,2005年的戰略計劃將礦產資源的重要性與能源資源提到了同一高度,加大了對地球深部成礦規律研究以及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的勘探、開發研究。此外,由於英國國內資源短缺,英國地質調查局在海外開展的大量國際開發活動,為英國的礦產資源和能源的供應提供保障。海外成礦規律的研究、資源評價和礦產開發及廢礦處理一直是英國地質調查局可持續能源和礦產活動的一部分。
(5)通過聯合研究,包括與博士、博士後的研究班合作,提高英國地質調查局與大學以及其研究夥伴的合作關系。
(6)為從野外數據採集到最後結果輸出設計了最好的數字工作流程。
(7)增加了對電子和網路傳輸系統的應用。
(8)提出了5個「交叉問題」,涉及的是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規定的具體優先科學項目,對完成政府的目標和政策具有重要的意義。並首次提出為農村經濟、土地使用和土地質量管理戰略、環境風險評價及地方的、區域的、全國的發展計劃提供技術支持。
表12005年與2000年的戰略計劃對比表
續表
註:2000年出台的戰略計劃包括4大科學主題,為了便於對比,我們將其按研究內容進行了拆分,「()」是其所屬的科學主題;有些研究內容屬於交叉性的,只是將其進行大致的分類。
作者簡介
[1]唐金榮,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實習研究員。
[2]施俊法,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情報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