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風引發的地質災害
1. 台風會引發哪些地質災害
地裂 ,洪水
2. 為何台風經過的地方易發生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來中,地震、火山噴自發等是由內力作用形成的,滑坡、泥石流等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台風屬於外力作用,帶來的地質災害主要是滑坡、泥石流。
滑坡是斜坡上的土體、岩體,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不同的土層或岩層之間,如果有水的潤滑,摩擦力變小,會加速下滑。台風帶來的大量降水,會起到潤滑作用,使滑坡大面積發生。
泥石流是山區爆發的特殊洪流,它包含尼沙、石塊以至巨大的礫石,破壞力極強。水的流速越快,泥石流中夾雜的石塊越大。台風往往帶來特大暴雨,泥石流的威力可向而知。
如果台風襲擊之處,地表起伏較大,那簡直就是雪上加霜,會帶來後果尤其嚴重的地質災害。
3. 台風導致的地質災害和形成原因
由台風強降雨誘發的地質災害除滑坡泥石流,有的時候,強降雨還有可能導致地震,例如在一些地層內裂縫發育的地區,由於雨水的注入,會為地層之間發生滑動等注入「潤滑劑」,從而引發地震,雖然可能性不大,但還是有可能的
台風形成原因
台風是形成在熱帶海洋上的強大而深厚的熱帶氣旋。
台風的形成
台風形成必須具備的條件:①廣闊的高溫洋面。台風的形成與發展要有巨大的能量,其能量主要來源於大量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熱帶洋面上,海溫高,蒸發強,通過湍流運動向大氣輸送大量熱量和水汽,具有高溫高濕不穩定條件,其大量內能是台風產生和發展的巨大能量來源。②合適的流場。適宜的環流條件能起動和誘導高溫高濕的空氣產生擾動,使氣流輻合上升。③合適的地轉偏向力。氣流產生攏動後,必須有一定地轉偏向力作用。若地轉偏向力達不到一定數值時,向中心輻合的氣流則會直達低壓中心,使之填塞不能形成氣旋性渦旋,台風無法形成。所以台風大多發生在南、北緯5°~20°之間。④風的垂直切變要小。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輻合上升氣流發展為氣旋性渦旋。氣流上升,絕熱冷卻產生凝結,凝結釋放的潛熱使空氣增暖。風的垂直切變小,使潛熱不向外擴散,保持台風的暖心結構。暖心的反饋作用,使台風中心氣壓繼續降紙,空氣渦旋愈旋轉愈強,最後發展為台風。
4. 台風會帶來哪些災害
台風是一種破壞力很強的災害性天氣系統,但有時也能起到消除乾旱的有益作用。其危害性回主要有三個方面:答1.大風。台風中心附近最大風力一般為8級以上。
2.暴雨。台風是最強的暴雨天氣系統之一,在台風經過的地區,一般能產生150mm~300mm降雨,少數台風能產生
l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1975年第3號台風在淮河上游產生的特大暴雨,創造了中國大陸地區暴雨極值,形成了河南「75.8」大洪水。
3.風暴潮。一般台風能使沿岸海水產生增水,江蘇省沿海最大增水可達3m。「9608」和「9711」號台風增水,使江蘇省沿江沿海出現超歷史的高潮位。
5. 人們常說禍不單行,台風,洪水會引發什麼地質災害在山區的河谷地帶,地震會引發什麼自然災害
台風帶來狂風和特大暴雨,洪水往往會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在山區河谷地帶,地震會造成滑坡,河谷形成的河流會變成堰塞湖,給下游造成危害.
6. 人們常說禍不單行,台風,洪水會引發什麼地質災害
台風,洪水會引發什麼地質災害?
台風帶來狂風和特大暴雨;
洪水往往會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
在山區河谷地帶,地震會造成滑坡,河谷形成的河流會變成堰塞湖,給下游造成危害.
7. 台風是地質災害嗎
台風是由熱帶氣旋形成的一種氣象災害。
台風經過時常伴隨著大風和暴雨天氣。風向在北半球地區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為順時針方向)。在氣象圖上,台風的等壓線和等溫線近似為一組同心圓。中心氣壓、氣溫均達到最低值,天氣條件極為惡劣。
台風是一種破壞力很強的災害性天氣系統,但有時也能起到消除乾旱的有益作用。其危害性主要有三個方面:
①大風。台風中心附近最大風力一般為8級以上。
②暴雨。台風是最強的暴雨天氣系統之一,在台風經過的地區,一般能產生150mm~300mm降雨,少數台風能產生 1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1975年第3號台風在淮河上游產生的特大暴雨,創造了中國大陸地區暴雨極值,形成了河南「75.8」大洪水。
③風暴潮。一般台風能使沿岸海水產生增水,江蘇省沿海最大增水可達3m。「9608」和「9711」號台風增水,使江蘇省沿江沿海出現超歷史的高潮位。
氣象災害:
氣象災害是指大氣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等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損害,自然災害會造成幾百萬元到幾百億元的損失,同時也會造成災害區內不計其數的傷亡人數。
氣象災害是自然災害之一。主要包括亞洲熱帶風暴,中國沿海城市區域出現的台風、南方地區的乾旱、高溫、山洪、雷暴、中國北方的沙塵暴等。北美地區常見的颶風、龍卷風、冰雹、暴雨(雪)。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十分頻繁、災害種類甚多,造成損失十分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
氣象災害,一般包括天氣、氣候災害和氣象次生、衍生災害。
天氣、氣候災害,是指因台風(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風、沙塵、龍卷、大(濃)霧、高溫、低溫、連陰雨、凍雨、霜凍、結(積)冰、寒潮、乾旱、乾熱風、熱浪、洪澇、積澇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氣象次生、衍生災害,是指因氣象因素引起的山體滑坡、泥石流、風暴潮、森林火災、酸雨、空氣污染等災害。
8. 台風過境會帶來哪些地質災害如何防禦
1、住在樓房中的居民,在台風到來前應檢查一下門窗是否牢固,並及時關好窗戶,取下懸掛物,收起陽台上的東西,尤其是花盆等重物,加固室外易被吹動的物體。此外還要留意媒體發布的台風消息,採取預防措施。檢查電路、煤氣等設施是否安全。台風來臨前應准備好手電筒、收音機、食物、飲用水及常用葯品等,以備急需。如果家中有病患,還要准備好必需的葯品,如常用的抗菌葯物,感冒葯和皮膚病、眼病及外科常用葯等。特別是家中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病人,應准備好相應葯品。
2、主動避險。當台風來臨時,大部分市民會安靜地待在家裡。對一些因各種原因留在單位或外出辦事的人來說,台風天里,更要注意安全。很多意外都發生在剎那間,所以我們的第二個小錦囊專門針對這些台風天里外出的人。
3、危險地帶莫逗留。台風襲來時,切勿在玻璃門窗、危棚簡屋、臨時工棚附近及廣告牌、霓虹燈等高空建築物下面逗留,每年台風中被砸傷的事故都有發生。此外,盡量避免在靠河、湖、海的路堤和橋上行走,以免被風吹倒或吹落水中。
3、及時撤退保安全。台風來前,住在低窪地段部分居民就會轉移。轉移時除了要保管好家裡的貴重物品外,還要帶上隨身的日用品,多准備點衣物和干糧很有必要,免得不夠用重新返回家中,發生危險。如果家裡地勢較低,轉移之前還要墊高櫃子、床等傢具,把大米、蔬菜等放在高處。
4、防疫救災。台風過境後,並不等於危險完全解除。這時,很多人因為掉以輕心而導致危險發生,特別是在一些地質災害易發地段。還有,災後的食品安全也不可忽視。第3個安全小錦囊,就是提醒市民注意災後安全的。
5、地質災害點不要去。台風過境,常常會帶來大暴雨,暴雨容易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如果你家住在地質災害易發地區或已發生大暴雨地區,就要更加註意了。災後出門,特別是去山區,一定要事先了解路段情況,如遇到溪谷水量暴漲而沖斷橋梁、或因塌方而不能通行的,一定要等危險解除以後再前進,千萬不要貿然進山。
6、不要擅自返家園。當台風信號解除以後,要在撤離地區被宣布為安全以後才可返回。回家以後,發現家裡有不同程度的破壞,不要慌張,更不要隨意使用煤氣、自來水、電線線路等,並隨時准備在危險發生時向有關部門求救。
7、災後消毒很重要。台風過後,防疫防病、消毒殺菌工作要及時跟上。市民一定要喝經過消毒處理的水,不要用未經消毒的水漱口、洗瓜果和碗筷,不吃生冷變質的食物,食物要煮熟煮透,飯前便後要洗手。及時清除垃圾、人畜糞便和動物屍體,對受淹的住房和公共場所要及時作好消毒和衛生處理。
9. 台風暴雨影響區的地質災害
2.4.1 我國台風暴雨影響區地質災害概況
我國登陸台風( 泛指熱帶氣旋) 年均 8 ~9 次,是世界上登陸台風最多、災害最重的國家之一。台風具有發生頻率高、突發性強、影響范圍廣、成災強度大等特點。在地質環境脆弱的地區,台風帶來的特大暴雨易誘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統稱為「地質災害」) ,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台風登陸時,受到地形抬升作用,往往會使暴雨強度加大,更增大了在迎風坡山地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
2.4.1.1 台風暴雨影響區的確定
根據 1960 ~2003 年我國熱帶氣旋平均年降雨分布,我國登陸台風的主要降雨影響區域在東部。我國大的地貌第一階梯向第二階梯過渡地帶結構,將台風平均年降雨量大於10mm 的區域作為台風影響區( 圖 2.7,圖 2.8) 。此地帶平均海拔在 1000m 以下,主要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浙閩丘陵和兩廣丘陵,總面積達 182 ×104km2。此區域即本節的研究區。
圖 2.7 我國熱帶氣旋年降雨分布( 1960 ~ 2003 年)( 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圖 2.8 台風影響區及區內地質災害分布
2.4.1.2 資料來源
本節使用的氣象和地理信息數據主要包括:
1) 1 ∶ 25 萬數字高程數據,來自國家測繪局。
2) 1 ∶ 50 萬岩性數據與 1 ∶ 10 萬土地利用數據的綜合分析,來自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資料庫。
3) 分月的植被覆蓋度數據,來自國家氣象中心。
4) 1990 ~ 2003 年 20h 逐日雨量觀測數據,來自國家氣象信息中心。
5) 1990 ~ 2003 年台風影響區內 7985 個地質災害事件數據來自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2.4.1.3 台風影響區地質災害空間分布特徵
我國台風誘發地質災害在區域分布上與台風降雨分布有很好的對應關系,江西、浙江、福建和廣東等省是台風降雨集中的地區,同樣也是地質災害高發區域。地質災害密度相對高的中心主要集中在浙江南部的雁盪山和擴蒼山區、福建南部和廣東南部,以及江西、廣東和湖南交界地區的南嶺一帶山區。隨著台風降雨向內陸逐漸減少的趨勢,由台風造成的地質災害也向內陸逐漸減少。
根據誘發地質災害的降水條件的不同,可以將地質災害劃分為台風和非台風因素( 如前汛期降雨、梅雨期降雨等) 誘發的地質災害事件。據 1990 ~2003 年登陸我國的台風降雨以及地質災害事件資料,在研究區內,除上海外,其他省( 區、市) 都有地質災害發生,且長江以南諸省( 區、市) 明顯多於北方地區( 圖 2.9) 。地質災害發生頻次百分比最高的是江西省,佔地質災害總數的 32%; 湖南也是地質災害高發省,佔到災害總數的 14%; 然後由高到低依次是浙江、福建、廣東、安徽、湖北各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
圖 2.9 台風影響區內各省份地質災害發生頻數分布
就誘發原因來看,非台風誘發地質災害發生最多的前 3 個省仍然是江西、湖南和福建,分別占非台風誘發地質災害總數的 31% ,16% 和 13% 。與非台風誘發地質災害形成對比的是,一半以上的台風誘發地質災害發生在浙江和福建,分別達到台風誘發地質災害總數的 26% 和 25% 。廣東和湖南也是受台風影響嚴重的省份,各佔台風誘發災害總數的 15% 。在湖南,台風和非台風誘發的地質災害比例相當,而在江西、廣西、安徽和湖北,由於地處內地,主要受來自西部、北部和南部的降雨系統影響,由台風誘發的地質災害相對較少。
2.4.1.4 台風影響區地質災害時間分布特徵
台風影響區地質災害分布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台風誘發地質災害從 5 月份開始出現( 圖 2.10) ,並以 7,8,9 月份為多,這與台風發生季節相吻合。而由非台風誘發的地質災害則從 3 月份就開始出現,5 月份華南前汛期降雨開始,隨著降雨增多,地質災害也開始增多,並在 6 月份達到高峰期,這時總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和非台風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均達到各自峰值 36%和 42%。6 月下旬到 7 月江淮梅雨開始,主要雨帶北抬到江淮、黃淮一帶,由於這一區域平原區居多,盡管是雨季,總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和非台風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已降到各自的次峰值,而台風地質災害已顯著增加。到了 8,9 月份的台風季節,台風誘發地質災害也達到全年的峰值 35.6%和 35.4%。台風地質災害的高發期較非台風地質災害高發期滯後2 ~ 3個月。
圖 2.10 台風影響區內逐月地質災害發生頻數分布
2.4.1.5 台風影響區地質災害與非台風地質災害易發性條件分析
對比非台風誘發的地質災害,台風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影響因子高程、高差坡度和土地利用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圍( 圖 2.11,圖 2.12) 。
圖 2.11 高程影響對比分析
圖 2.12 土地利用影響對比分析
如高程因子,台風地質災害有超過10%發生在高差0~100m區間內,而非台風地質災害只有不足7%發生在這個范圍內,同時在大於350m高差以上,台風誘發地質災害明顯大於非台風因素。在坡度和高程因子的統計中同樣發現台風較非台風地質災害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圍。對土地利用的統計發現,在台風過程中發生在林地背景下的地質災害比例大於非台風過程,這可能和台風的強風作用有一定的聯系,因為強風對樹林的搖曳,容易使林木根系松動,從而導致入滲增加,加速斜坡失穩的進程;而強風對低矮灌木的影響明顯減小。
計算表明,台風地質災害信息量大於非台風地質災害信息量的面積,即台風地質災害危險性大於非台風地質災害危險性。說明在台風強降雨條件下,研究區內誘發地質災害的脆弱性增加,即在一般降雨條件下偏穩定的區域在台風強降雨條件下向不穩定趨勢發展。另一方面,深入內陸後這一特徵逐漸消失,這與深入內陸後台風的影響逐漸減小有關。
2.4.2 台風暴雨與地質災害
2005年,我國大陸地區共受到9次台風(或強熱帶風暴、熱帶風暴)的影響,其中有8次台風在我國沿海地區登陸,另外,在越南登陸的0516號台風「韋森特」,對海南省造成一定的影響(表2.1)。
2005年影響我國的9次台風(或強熱帶風暴、熱帶風暴)共造成7074.6萬人(次)不同程度受災,死亡414人(含失蹤人口),緊急轉移安置937.5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4453.3×103hm2,絕收面積501.1×103hm2;倒塌房屋32.4萬間,損壞房屋103.9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799.9億元。先後有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等15個省(區、市)受災,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廣東、海南等8個省(市)遭受兩次以上台風襲擊。
2005年的9次台風中,對我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情況最嚴重的台風依次為「麥莎」、「泰利」、「卡努」,造成人員死亡情況最嚴重的台風依次為「龍王」、「泰利」、「麥莎」。
表2.1 2005年影響我國大陸地區的台風
2004年「雲娜」台風帶來的過程降雨量達917mm,24h降雨量874.7mm,12h降雨量661.8mm,突破歷史最高紀錄,在浙江省樂清市北部地區造成大面積山洪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
2005年,受0513號台風「泰利」的影響,大別山東、南麓的局地過程降雨量達400~600mm,安徽省金寨、霍山、岳西和太湖四縣相連的狹長地帶發生群發型崩塌-滑坡-泥石流3096處,共造成41人死亡,倒房9467間,毀地80380畝。
2005年,0505號台風「海棠」、0509號台風「麥莎」、0513號台風「泰利」、0515號台風「卡努」等多次台風暴雨襲擊,浙江省溫州、麗水等區域群發型地質災害嚴重。溫州市文成縣石垟鄉過程雨量達400.8mm,災前3h雨量175.1mm,引發的滑坡-泥石流造成石門村和馱龍村分別死亡5人、11人,受傷多人。
2005年,遭受0505號台風「海棠」、0513號台風「泰利」等台風暴雨襲擊,福建省霞浦縣水門鄉7月19日一日降雨量達832mm,過程降雨量1059mm。北部山區順昌縣杉木、毛竹等廣泛分布的山坡地暴雨引發大面積滑坡泥石流。
2006年7月14日,第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的影響,湖南省郴州市11個縣(市、區)發生山洪和地質災害。福建省龍海市程溪鎮和山村強降雨引起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6人受傷。7月14日,福建省漳浦縣中西林場強降雨引起滑坡,造成10人死亡、1人受傷。
2006年7月25~27日,受第5號台風「格美」(Kaemi)外圍影響,安徽省霍山縣集中強降雨達221mm,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169處,倒塌房屋數百間,造成318省道一度中斷。岳西縣最大降雨量為267mm,引發了地質災害36處,造成死亡2人、失蹤1人、傷1人,倒塌房屋數百間。
2.4.3 基本認識
1)登陸台風主要影響我國東部地區,台風地質災害集中出現在6~8月。台風影響區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浙閩丘陵和兩廣丘陵,總面積達182×104km2,其中台風降雨誘發的地質災害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廣東和湖南四省。
2)選取高程、高差、坡度、岩性、斷層密度和土地利用作為主要因子,利用信息量模型分析評價台風影響區地質災害危險性,並進行危險性分區。分析結果顯示,浙江中南部、江西南部、西部和東部以及廣東北部和福建西部都是地質災害危險性較高的區域,這與地質災害歷史事件的分布是一致的。
3)對比台風和非台風區域地質災害影響因子如高程、高差、坡度和土地利用,發現高程、高差和坡度對台風地質災害較非台風地質災害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圍。土地利用統計表明,台風過程中林地區域的地質災害比例大於非台風過程。
4)在台風強降雨條件下,其影響區內誘發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增加,即在一般降雨條件下偏穩定的區域在台風強降雨條件下向不穩定的趨勢轉化,隨著向內陸深入,這種趨勢逐漸減弱。
10. 近年來哪次台風引發了嚴重的地質災害 有何特殊原因嗎
溫州新聞網消息:受13號台風「泰利」影響,我市出現持續強降雨,文成、泰內順等地遭受特大暴雨襲擊容,造成文成、泰順等地山區發生嚴重的山洪暴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
沒什麼特殊原因,降雨量大,集中,山體松軟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