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上海市地質災害

上海市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1-30 00:38:37

⑴ 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原因主要是什麼

據來自上海市水務局的一份材料透露,上海的地面沉降已得到有效控制。目前的年均地面沉降量不足歷史上最高年均沉降量的10%。

據介紹,由於採取了地下水開採的控制措施,並用地表水回灌到地下水層,上海目前的年均地面沉降量已降至約10 毫米,而歷史上最高的年均沉降量是110毫米。從1965年起實施地下水人工回灌,累計回灌水量達到6億立方米,這期間上海積累地面沉降量僅為0.218米。據專家說,這個成績在國內沿海城市中「屬領先水平」。

上海從1921年起出現明顯的地面沉降現象,至1965年市區地面平均下沉了1.69米,這是上海歷史上地面沉降最快的時期。據記載,上海從1860年開始開采地下水,至上世紀60年代初年開采量達到2億立方米,為歷史最高峰。

上海是國內最早認識地面沉降危害的城市之一。1965年起對地下水開采實行控制,年開采量開始下降。雖然上世紀90年代由於經濟高速發展,地下水開采又有抬頭現象,但供水管理部門及時推行了計劃用水的措施,而且加快郊區的自來水制水和管網建設,在農村地區提高自來水對地下水的替代率,近年來地下水開采量逐年下降的勢頭較為穩定,目前年開采量已降至9635萬立方米,僅為歷史最高年份的46%。上海還採用了向地下水層回灌自來水的辦法,使地下水位抬高,達到恢復土層彈性,控制地面沉降的目的。

據專家說,影響地面沉降的因素包括:地下水開采,市政工程建設,大型建築物建設施工以及沿海城市特有的地質結構和地質變化。除了控制地下水開采,上海還在大力控制高樓的過度建設,這些措施都與控制地面沉降有關。

地面沉降是沿海城市的一種緩變的地質災害,具有累進和不可逆轉的特性,其影響將長期發生作用。上海瀕江臨海,易遭台風、暴雨、大潮以及長江和太湖流域洪水的侵襲,加之日漸明顯的海平面上升趨勢,控制地面沉降對上海的可持續發展而言「更是顯得至關緊要」

⑵ 上海市地質環境管理對策分析

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逐步變革,上海市目前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地質環境管理體系(圖7-3),對地質環境形勢的好轉發揮了重要作用。上海市的地質環境管理機制與對策措施為全國其他地區的地質環境管理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模式和經驗。

從地質環境行政管理部門來說,上海市通過立法的形式確定了地質環境行政主管部門。2006年頒布的《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辦法》確定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是地面沉降監測與防治的行政主管部門,上海市水務局負責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地下水開采和回灌管理,上海市建設和交通管理委員會負責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建設工程管理。由於地質環境管理涉及多個行政管理部門,對各個部門職責予以清晰界定是政府管理地質環境的前提條件,避免職責交叉重疊造成權責不清、互相推諉等問題。

在地質環境狀態管理方面,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組織開展了上海市三維地質調查、地面沉降易發區劃分、地面沉降監測網路建設和信息資料共享與發布制度等工作。2004年,國土資源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啟動了「上海市三維城市地質調查」合作項目,按照「中心城區-新城產業帶規劃區-一般地區」三個空間層次,開展了以建立三維地質結構為目標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包括基岩地質調查、第四系結構調查、水文地質結構調查和工程地質結構調查。上海市在國內最早建成了地面沉降監測網路,近年來在地面沉降監測中引入了GPS、InSAR技術、自動化監測、信息技術等先進技術。目前,上海地面沉降監測網路由27座監測站、36個一級監測網點、108個二級監測網點、330眼地下水監測井組成。上海市於2006年建立了對轄區范圍內從事地質工作所獲取的地質資料實行統一匯交的制度,要求橋梁工程、地下隧道工程、軌道交通線、鐵路干線、地下儲庫工程、碼頭工程、10層以上居住建築、群體面積超過5萬m2的建築所開展的工程地質勘察須匯交相關地質資料。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利用網路為社會公眾提供地質鑽孔空間分布、地質資料成果檔案目錄及其基本信息,公眾可在線查詢公益性地質調查成果報告。

圖7-3 上海市地質環境管理體系示意圖

在物質流管理方面,上海市水務局、建設和交通管理委員會會同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對地下水開采量和工程建設進行調控。市水務局會同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根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面沉降監測結果和供水專業規劃共同編制地下水開采和回灌年度計劃,並作為審批取水許可證和組織實施地下水回灌的依據。建設和交通管理委員會會同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對重大市政工程建設項目、深基坑開挖項目的建設項目、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內的工程建設項目進行管理,建設單位依據批準的工程建設方案進行施工。

在問題與災害管理方面,上海市建設和交通管理委員會、水務局會同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開展了防汛和擋潮工程、市區排水工程、地下水人工回灌工程建設等防治工作。為了彌補地面沉降造成的地面高程損失,上海市先後4次大規模進行防汛牆加高加固工程建設,修建黃浦江、蘇州河防汛牆和擋潮閘工程。為了治理地面沉降造成的積澇問題,市政建設了配套的排澇泵站工程。自1966年開始上海開始地下水人工回灌,回灌量持續增長,最高年回灌量達2750萬m3;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回灌工作有所削弱;近年來得到有效加強,2007年全市回灌總量達到1725萬m3

在地質環境監管方面,上海市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政府定期編制地面沉降防治規劃,工程建設項目實行地面沉降危險性評估制度。針對地面沉降防治,上海市在1963年就出台了《上海市深井管理辦法》,1996年發布了《上海市地面沉降監測設施管理辦法》,1997年修正了《上海市深井管理辦法》,2006年頒布了《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辦法》,以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了地面沉降管理、監測、防治和相關法律責任。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會同水務局、建設與交通委員會等部門,編制地面沉降防治規劃,包括地面沉降的防治目標、重點防治區、防治項目和防治措施等內容。地面沉降防治規劃報上海市政府批准後實施。對於重大市政工程建設項目、基坑開挖深度超過7m的建設項目、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內的工程建設項目,建設單位須進行地面沉降危險性評估。《上海市地面沉降監測設施管理辦法》還規定,深基坑項目施工過程中,建設單位應當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按照地面沉降監測技術標准和技術規范,進行基坑周圍區域的地面沉降影響監測,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報告項目所在地的建設管理部門,並採取治理措施。

⑶ 上海的地面下沉

據來自上海市水務局的一份材料透露,上海的地面沉降已得到有效控制。目前的年均地面沉降量不足歷史上最高年均沉降量的10%。
據介紹,由於採取了地下水開採的控制措施,並用地表水回灌到地下水層,上海目前的年均地面沉降量已降至約10 毫米,而歷史上最高的年均沉降量是110毫米。從1965年起實施地下水人工回灌,累計回灌水量達到6億立方米,這期間上海積累地面沉降量僅為0.218米。據專家說,這個成績在國內沿海城市中「屬領先水平」。

上海從1921年起出現明顯的地面沉降現象,至1965年市區地面平均下沉了1.69米,這是上海歷史上地面沉降最快的時期。據記載,上海從1860年開始開采地下水,至上世紀60年代初年開采量達到2億立方米,為歷史最高峰。

上海是國內最早認識地面沉降危害的城市之一。1965年起對地下水開采實行控制,年開量開始下降。雖然上世紀90年代由於經濟高速發展,地下水開采又有抬頭現象,但供水管理部門及時推行了計劃用水的措施,而且加快郊區的自來水制水和管網建設,在農村地區提高自來水對地下水的替代率,近年來地下水開采量逐年下降的勢頭較為穩定,目前年開采量已降至9635萬立方米,僅為歷史最高年份的46%。上海還採用了向地下水層回灌自來水的辦法,使地下水位抬高,達到恢復土層彈性,控制地面沉降的目的。

據專家說,影響地面沉降的因素包括:地下水開采,市政工程建設,大型建築物建設施工以及沿海城市特有的地質結構和地質變化。除了控制地下水開采,上海還在大力控制高樓的過度建設,這些措施都與控制地面沉降有關。

地面沉降是沿海城市的一種緩變的地質災害,具有累進和不可逆轉的特性,其影響將長期發生作用。上海瀕江臨海,易遭台風、暴雨、大潮以及長江和太湖流域洪水的侵襲,加之日漸明顯的海平面上升趨勢,控制地面沉降對上海的可持續發展而言「更是顯得至關緊要」

⑷ 上海市地面沉降災害經濟損失評估

曾正強1 陳華文1 張維然2 段正梁2 嚴學新1 龔士良1

(1.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上海200072;2.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200072)

摘要:如何恰當評估地面沉降災害的經濟損失,不僅是上海市地面沉降研究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防災、減災決策的需要。本文在分析上海市地面沉降的致災機理與危害的基礎上,應用地質學、水文學、災害學、經濟學、統計學等相關理論,初步建立了上海市地面沉降災害經濟損失評估體系,確立了評估原則和評估方法。在此基礎上,首次對上海市地面沉降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控制地面沉降的經濟效益進行了全面評估,並對2001~2020年上海市地面沉降災害風險損失進行了預測。

關鍵詞:地面沉降;評估原則;評估方法;經濟損失;風險損失;減災效益

1 前言

上海是我國最早發現並開展地面沉降勘察研究工作的城市之一,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上海即已發現地面沉降現象,隨之進一步發展,至1965年採取控制措施前,市中心城區已平均累計下沉了1.69m,年均沉降37.93mm,年最大沉降量110mm,沉降中心個別點最大累積沉降量已達2.63m。60年代中期採取控沉措施以後,年均沉降量銳減到6.19mm,控沉效果達到了84%,使地面沉降一直處於有控制的微量沉降時期。因此,無論在地面沉降的機理研究,還是在控沉措施及控沉效果方面,上海始終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控沉減災成就,為上海市的城市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有關機構在地面沉降研究的同時,對各種災害現象也進行了廣泛調查,積累了部分災害損失資料。但由於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以前在地面沉降經濟損失研究方面存在諸如損失分類不全、估算依據不足、評估原則、評估方法欠妥等問題,致使估算結果嚴重偏低。因此,如何恰當評估地面沉降災害的經濟損失,不僅是上海市地面沉降研究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防災、減災決策的需要。因此,在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長江三角洲地區上海市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1999~2002)」實施工程中,將「上海市地面沉降災害經濟損失評估」作為項目子課題,2001年上海市科委又將該課題列入上海市科技發展基金資助項目。課題研究主要圍繞著4個方面展開:(1)建立上海地面沉降災害經濟損失評估體系:即研究地面沉降致災機理與危害、建立經濟損失指標分類體系,界定評估空間、時間及時點,制定地面沉降經濟損失評估原則和評估方法;(2)估算1921~2000年上海市地面沉降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3)評估控制地面沉降產生的經濟效益;(4)預測2001~2020年上海市地面沉降災害風險經濟損失。

2 上海市地面沉降的致災機理與危害

上海市絕大部分地區被厚達300餘米的鬆散覆蓋層所覆蓋,地下水資源豐富。當大量抽取地下水時,土層中的有效壓力加大,鬆散土層壓縮變形就會導致地面高程逐漸降低,產生地面沉降現象。上海市地面沉降與地下水的開采量、開採的時間、地區、層次分布有密切關系,因此,開采地下水是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致災因子。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工程建設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致災因子,根據研究,這一時期工程施工產生的地面沉降量約占總沉降量的32%。

由於地面沉降作用的對象是整個城市系統,因此,從災害學的角度分析,地面沉降的承災體包括了城市的各個方面,如工業、能源、建築業、交通、減災工程設施及生產、生活服務設施以及人們所積累起來的各類財富等。上海以其佔全國1‰的面積、1%的人口,卻提供了全國5%左右的GDP和10%以上的財政收入,一旦遭到自然災害的襲擊,其經濟損失將是極其巨大的。

地面沉降將直接導致安全高程的喪失,高程喪失一方面會帶來許多直接危害,如損害道路、橋梁、港口碼頭、地下管線、深井等各類基礎設施和建構築物;另一方面,由於上海市濱江臨海,市區平均吳淞高程僅有3~3.5m,易於遭受台風、暴雨、潮水等的侵襲,這樣的地理條件對地面沉降極為敏感。同樣的地面標高損失,對高海拔的內陸城市也許並不產生明顯危害,但對上海而言,則有可能誘發一系列次生災害,從而危害城市的安全。地面沉降誘發或加劇的潮災、洪災、地面積水災害等,已成為上海市減災防災工作的心腹大患,雖然歷年來政府已投入了巨額資金多次修築和加高加固沿江防汛牆,同時對市區排水系統也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建設,但至今仍未能從根本上消除上海市所面臨的水患威脅,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地面高程降低後導致防汛、排澇設施標準的嚴重降低。

上海歷史上嚴重的地面沉降現象,已逐漸發展成為上海市最主要的地質災害,並對城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其成災機理可用圖1示意。

6.3 上海市地面沉降災害風險經濟損失估算結果

根據上述假定條件和評估模型,以2000年12月31日為估算時點,估算得到2001~2020年上海市地面沉降災害風險經濟損失總額約為351.54億元。

7 結論

(1)本文在充分收集上海與地面沉降有關的災害現象的基礎上,對上海地面沉降的致災機理與危害進行了分析與論述,初步建立了上海地面沉降災害經濟損失評估體系,確立了上海市地面沉降災害經濟損失評估的原則和評估方法。對於其他類似地區地面沉降經濟損失評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上海市地面沉降災害經濟損失非常巨大。在1921~2000年共80年間,上海市地面沉降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898.22億元,平均每年經濟損失約36.23億元,地面平均每下降1mm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53億元。上海市地面沉降災害經濟損失以間接經濟損失為主,其間接經濟損失佔地面沉降災害經濟損失的95%。

(3)上海市取得了良好的控沉經濟效益。上海市控制地面沉降取得的控沉經濟效益高達208.38億元,控沉效益費用比為12.4倍,年均控沉經濟效益為5.79億元。

(4)由於歷史上嚴重的地面沉降,安全高程喪失後的不良影響依然存在,上海市未來仍然面臨地面沉降損失風險,以2000年12月31日為估算時點,2001~2020年上海市地面沉降災害風險經濟損失約為351.54億元。為降低損失風險,上海市應進一步加大地面沉降災害控制與治理力度,增加減災防災投入,以取得更大的控沉減災效益。

Economic Loss Assessment of Land Subsidence Hazard in Shanghai

Zeng Zhengqiang1, Chen Huawen1, Zhang Weiran2,Duan Zhengliang2, Yan Xuexin1, Gong Shiliang1

(1. Shangha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Shanghai 200072;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Abstract: How to properly assess economic loss of land subsidenc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issue which shanghai city』 s land subsidence research faced with but also a need of preventing and recing hazards. This paper was based on mechanics and damage of shanghai city』s land subsidence, and applied some coherent subjects such a s geology , hydrology, hazard theory,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built assessment system and principle and methods of economic loss of shanghai city』s land subsidence hazard. Based on above these researches, this paper firstly comprehensively assessed economic loss which Shanghai city』s land subsidence hazard inced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controlling land subsidence, moreover, predicted risk loss of land subsidence hazard from 2001 to 2020 in Shanghai.

Key words: Land subsidence; Assessment principles; Assessment methods; Economic loss; Risk loss; Benefits of recing hazards

⑸ 上海市海洋災害有哪些

上海今年發布的首個台風橙色預警,意味著上海在未來24小時內,沿江沿海地區最大陣風可達11級至12級。在台風預警信號的四個等級里,橙色屬於第二高的強度。

近5年來,上海發布的台風橙色預警比較少,加上這次一共只有3次。根據上海氣象資料顯示,2018年7月,受到台風「安比」影響,上海發布台風橙色預警。2015年,上海也曾發布台風橙色預警,當年的超強台風「燦鴻」給上海帶來了全城暴雨。

預計,「利奇馬」將以每小時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緩慢減弱,將於9日半夜到10日凌晨在浙江溫嶺附近沿海登陸。根據中央氣象台最新消息,截至22點30分,台風「利奇馬」已經來到溫嶺石塘鎮東南約60公里的海面上,其外眼牆、內眼牆不斷收縮,但也到了真正觸碰大陸的時刻。

受「利奇馬」影響,台州、溫州沿海已出現12-15級大風,外眼牆內的某測站已測得958百帕的氣壓。據氣象專家分析,「利奇馬」的真正力量,其實在這兩層眼牆內,樂清、玉環、溫嶺、台州等地,最猛烈的狂風暴雨就要來了。

過去的幾個小時,「利奇馬」已經給上海帶來大雨或暴雨。08時-21時雨量統計顯示,降水南多北少,中南部地區的雨量達大雨到暴雨程度,其中奉賢51.4毫米佔全市首位,金山43.4毫米、閔行31.8毫米。全市普遍出現5~6級陣風,東灘濕地、滴水湖等地最大陣風為10級風。今夜到周日上午,上海基本處在「利奇馬」勢力范圍之內,風雨天氣繼續。

⑹ 上海市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應急演練方案

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2011年11月29日)

為確保本市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伍能夠在關鍵時刻「拉得出,打得贏」,根據本年度目標管理工作要求和部署,市局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擬於2011年12月5日進行一次以探測工作為重點的演練活動,特製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應急演練目標

(1)提高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協調組織、指揮和應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

(2)檢驗應急救援專用物資、裝備、技術等儲備情況。

(3)進一步強化應急隊伍後勤保障能力。

(4)提高隊伍熟練運用高科技技術設備儀器與方法參與應急救援,提升整體應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實戰能力。

(5)確保在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時能夠有效、快速地得到處置,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應急演練實施的依據

(1)《上海市處置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2)《上海市處置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實施方案》。

(3)《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處置預案》。

三、演練時間

2011年12月5日14:30~16:30。

四、演練地點及項目

(1)地點:萬安路1399號(廣粵路西側、萬安路到底)(圖1)。

圖1 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地理位置

(2)工程名稱:閘北區339街坊北上海物流8號地塊工程(圖2)。

2011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⑺ 關於上海的

浙、滬三省市地礦部門聯手開展、國土資源部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主持編寫的《長三角地區地下水資源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終於完成了,其結論是沉重的,長三角地面沉降造成的地面損失近3150億元。
此次調查的負責人、南京地礦所副所長郭坤一研究員回憶最初開展這一調查的起因時說道:「在東部地區開展地質工作主要任務不是找礦。東部地區的經濟發達,伴隨而來的就是環境問題和地質環境問題。地質調查局是1999年成立的,成立後就把長三角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和地質災害作為一個重要項目來做。我們國家有幾個地方地面沉降比較顯著,環渤海也有地面沉降,但長三角地區是比較厲害的。」
南京地礦所在研究中發現,區內1/3范圍內累計沉降已超200毫米,面積近1萬平方公里,其中上海市是我國發生地面沉降現象最早、影響最大、危害最嚴重的城市;江蘇省的蘇、錫、常地區,浙江省的杭、嘉、湖等地已經形成三個區域性沉降中心,最大累計沉降量分別達到2.63米、1.08米和0.82米,形成了三個大「漏斗」。
地面沉降帶來的危害在過去幾年中逐漸顯性化。2003年7月1日凌晨,正在施工中的上海軌道交通4號線(浦東南路至南浦大橋)區間隧道浦西聯絡通道發生地面大幅沉降,導致一幢八層樓房發生傾斜,而裙房則部分倒塌。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空間研究所教授鄭時齡說,地面沉降對上海來說不是一個新問題。自1965年起,上海就開始治理過度開采地下水,因此地面下沉得到了一定的控制。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高樓越蓋越多,地表不堪負荷,陸地沉降現象日益嚴重,平均每年下沉1厘米,已經影響到地鐵和高樓建築的結構。
這與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此前的研究結論一致,即長三角地區地面沉降最主要的原因是過量開采地下水。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僅就上海而言,地面沉降的原因有30%來自高層建築和重大工程項目本身的影響,其餘70%則要歸結為城市地下水的過分開采。南京地礦所的研究認為,在長三角(長江以南)10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因為長期超采地下水,引起了區域性地面沉降與地裂縫等地質災害。
關於地面沉降造成長三角地區的近3150億元經濟損失,郭坤一解釋道,這個數字包括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損失,包含了多年累計的損失計算而得,而蘇、浙、滬由於發生沉降時間不同,累計損失計算的起始年份也不同,其中最早出現地面沉降的上海,其損失是從上世紀20年代算起。研究報告大多已交到中國地質調查局,「這是國家公益性地調工作,應該會很快發布」。
「地下水是一種資源,資源不開采就不叫資源,但也不能亂開采,」郭坤一認為,地下水最適宜的用途是作為飲用水,但過去的若干年中,卻往往濫用於生產過程。
自1860年開鑿第一口深井至今,上海已有143年的地下水開采歷史。1921年至1965年,上海進入開采地下水的高峰期,開採的地下水主要集中在市區,用於工廠企業的降溫、冷卻和洗滌等。僅1956年一年,上海開採的地下水量就高達2億立方米。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許保玖認為,就是這類不計後果地對地下水的掠奪性開采,導致上海地面迅速下沉——上海的地下是由近千年來長江沖積的沙子、淤泥逐漸形成的軟土層結構,具有含水量大、孔隙較大及壓縮性大三大特徵,過度開采地下水,地下變了形,就會出現沉陷。
類似的研究還表明,包括上海在內,我國陸續發現的具有不同程度區域性地面沉降的城市達30多座,比較嚴重的有天津、北京、西安和太原。
有關專家認為,絕對控制地下水的開采,對地面下沉叫停是不可能的,但需要通過有力的措施控制沉降。過去的實踐中,上海市政府的解決方式是通過限制樓高以及實施年度地下水采灌方案來控制地面沉降。而南京地礦所在其調研報告中,單辟一章提出了他們的看法。除了通過輿論宣傳,教育大眾珍惜地下水資源等常規的手段之外,南京地礦所提出,對地下水開採用許可證方式予以管理,許可證由國土資源部發放,「這個國家原來就有定論,以前有地礦部的時候,地下水由地礦部管,現在應該屬於國土資源部管理范圍。」

⑻ 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和分布有哪些

一、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

我國是地質災害多發國家,災害類型多樣,其中地震是最主要、危害最大的地質災害。通過對中國地震發生記載次數的統計發現,我國的地震發生頻率和強度都居世界之首。歷史時期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地震就有8000多次,地震發生十分頻繁。同時,我國又較多發生強震,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就先後發生7級以上地震50餘次,而6級以上地震,僅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發生了近千次,涉及范圍幾乎遍布全國,但貴州、浙江和港澳等省(區)除外。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在我國也頻發,是除地震外最嚴重的地質災害。根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室發布的全國地質災害通報2004~2009年資料(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提供的地質災害月報和速報資料匯總)統計(表1-1;圖1-1),這3種地質災害占的比例高達95%,其次是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而其他地質災害居於次要地位。

表1-2 2005~2009年地質災害高發地區統計

斜貫中國中部的遼、京、冀、晉、陝、甘、鄂、川、滇、貴地區,由於地處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向東部平原、丘陵過渡地帶,地形起伏切割特別劇烈,同時許多地區暴雨強烈,加上人為破壞植被和改造地表斜坡、岩土的活動廣泛而又嚴重,所以崩滑流特別發育,不但分布密度大,而且活動特別頻繁,是我國崩滑流災害嚴重的地區。在以下地區形成崩滑流密集區(帶):1)長白山-燕山-太行山密集帶。主要以泥石流為主,其次有少量滑坡,局部有崩塌。主要分布在遼寧的鳳城、寬甸、岫岩,河北的青龍,北京的懷柔、密雲等地區。

2)黃土高原密集區。主要為黃土滑坡,其次為泥石流。以西部的隴中高原和中部的陝北高原最嚴重,特別是在黃河上游主流和主要支流沿岸以及鐵路沿線尤為發育。

3)秦嶺-大巴山密集區。以泥石流、滑坡為主,其次為崩塌。以白龍江和漢水流域最發育。

4)長江三峽密集帶。以滑坡和崩塌(危岩)為主,其次是泥石流。廣泛發育在宜昌—重慶之間的長江沿岸。

5)龍門山、橫斷山、五蓮峰、烏蒙山密集區。以滑坡、泥石流為主,崩塌(危岩)次之。鮮水河、大渡河、安寧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流域最發育。

6)雲貴高原密集區。主要為滑坡、泥石流,其次為崩塌(危岩)。以瀾滄江、元江流域最發育。

此外,在西北的天山、祁連山,青藏高原的念青唐古拉山,華南和東南沿海的仙霞嶺、武夷山和台灣山脈的一些地區崩滑流災害也比較嚴重。

(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活動主要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伴隨一些地區過量開采地下水而急劇發展,目前已廣泛分布在我國大城市、城鎮、礦區與鐵路沿線。其最大的危害是形成沉降帶,引起地面下降與裂縫,如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有96個城市和地區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同時引發不同程度地裂縫。據鄭柏舉(2010)資料,目前我國的沉降總面積約9萬平方千米,而且仍然處於蔓延趨勢,其中約80%分布在東部地區。地面沉降從地質角度看,容易發生在3種區域:三角洲和濱海平原、沖洪積平原及內陸盆地。體現在我國的地域分布上,就形成了4條主要的地面沉降區(帶):下遼河平原的沈陽-營口地面沉降區、北部黃淮海平原的天津-滄州-衡水-德州-濱州-東營-濰坊地面沉降區、長江三角洲的嘉興-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地面沉降區、汾渭溝谷的太原-侯馬-運城-西安地面沉降帶。其中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三角洲是全國地面沉降最為嚴重的地區。

我國岩溶塌陷災害十分嚴重。據全國地質災害普查資料統計,全國有岩溶塌陷3000多處,塌陷坑約33200個,塌陷總面積330平方千米。中國岩溶塌陷廣泛發育在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廣西、湖南、貴州、廣東、河北、江西、雲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從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長白山—燕山—呂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東區域。該區域內可劃分為兩大岩溶塌陷分布區:秦嶺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間盆地。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東山地、雲貴高原和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南嶺、粵北山地。

我國地裂縫類型復雜,除伴隨地震、滑坡、凍融以及特殊土質的脹縮或濕陷活動產生的地裂縫外,主要是伴隨構造蠕變活動而產生的構造地裂縫。構造蠕變地裂縫的分布十分廣泛,在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發育。在該區域中,地裂縫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東麓平原、大別山東北麓平原地區,形成3個規模巨大的地裂縫密集帶。此外,在豫東、蘇北以及魯中南等地區,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地裂縫發育帶(區)。

(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鹽鹼化

地面的剝蝕、侵蝕作用,也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最嚴重的侵蝕形式以表層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帶,雖然它總的水土流失、侵蝕面積所佔比例不大,但其危害嚴重。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國家,據調查統計,至20世紀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67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38%。長期以來,我國水土流失呈持續發展態勢,其面積、侵蝕強度和危害程度不斷加劇,全國平均每年擴展約1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非常廣泛,以黃土高原地區最嚴重,長江、珠江中上游和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地區比較嚴重。其中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43萬平方千米,年均侵蝕模數約8000噸/平方千米,平均年流失表土厚度3~5厘米,泥沙總量為1316億噸。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56萬平方千米,年侵蝕土壤為24億噸。

我國現有荒漠化土地共計262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7%,廣泛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區域,以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全國荒漠化面積和荒漠化程度呈不斷上升趨勢,近年來平均每年擴展2460平方千米。

全國現有各類鹽漬土地99萬平方千米,其中現代鹽漬化土地37萬平方千米,殘余鹽漬化土地45萬平方千米,潛在鹽漬化土地17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地區、黃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區。以青海、西藏、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等省(自治區、直轄市)最嚴重。

(五)火山災害

火山災害目前僅屬於次要的,我國大多數火山為死火山。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新疆、雲南、黑龍江與台灣等邊緣省份。目前我國有危險的活火山有3處,即長白山、騰沖和台灣的陽明山。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