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斷與斷層
1. 什麼叫工程地質構造斷裂區域
斷裂構造分為3種: (一)一般斷層。1.斷裂構造形態的直接解譯標志(1)破碎帶的直接出露一般都構成負地形,具粗糙感;(2)地質體被切斷或錯開,包括地層、侵入體、岩脈、褶皺、不整合面等各種地質體被切斷錯開以及老斷層被新斷層切斷、錯開等;(3)沉積岩地區地層的重復或缺失,但應注意與褶皺和不整合接觸所造成的岩層重復和缺失的區別。2.斷裂構造形態的間接解譯標志(1)線性負地形和串珠狀地形:包括斷層崖、斷層三角面、斷層埡口、斷層溝谷、斷層裂口、串珠狀盆地和串珠狀湖泊、窪地等;(2)沿著某些方向,岩層產狀發生突然變化,但褶皺、不整合接觸也發生此現象,應注意區別;(3)侵入體、火山錐、礦體、鬆散沉積物呈線(帶)狀分布;(4)兩種不同地貌單元截然相接;(5)山脊線、階地、夷平面、洪積扇等地貌要素錯動;(6)水系的變異,包括一系列平行的直線河段、角狀水系、斷頭河、對口河、釣鉤河、相鄰河流均沿某一方向拐彎等;(7)泉(包括溫泉)、濕地的成串出露;(8)在第四紀沉積層的平坦地區出現呈直線狀分布的壠崗狀地形;但應注意風沙、冰川作用也可能形成這種地貌;(9)不良地質作用呈線狀分布,但應注意岩性也能造成此現象的產生。 (二)活動斷層。1.斷層崖、斷層三角面保留得很明顯,且在斷層線影像上見有斷層裂縫等;2.沿斷層線形成斷層裂口,多被視為仍在活動的斷層;3.相鄰河谷均出現跌水現象或形成瀑布等,往往與活動斷裂有關;4.沿斷裂分布的水系往往是直線狀分布,水系與斷裂相交處常發生同步扭曲;5.平坦的第四紀沉積層地區沿斷層線出現壠崗狀地貌,並多見有泉水出露;6.沿斷裂線分布一系列地震震中、泉水和溫泉等,往往也是活動斷裂的標志;7.洪積扇、沖積扇前緣被切成直線,沿切線有泉水或濕地分布;8.在第四紀地層分布的平坦地區出現異常的色線(色帶),往往是下伏活動斷裂的表現。 (三)隱伏斷裂。1.在平原地區呈現影像結構和色調深淺差異的界線,往往是隱伏斷裂所造成;2.山前的一系列洪積扇、沖積扇被切割,第四紀地層見串珠狀的泉水、濕地出露;3.第四紀地層上見多條相互平行的河段或相鄰河流突然同時拐彎;4.第四紀地層上的水系變異,斷頭河、成排河流沿某一地段成伏流等;5.平原地區河道出現一些特徵點,如匯流點、分流點等;6.在第四紀地層分布的平坦地區出現直線狀分布的壠崗地貌,並見有泉水或濕地分布。 ------摘自《工程地質手冊》(第四版)P66-P67第二篇第三章第六節:地質構造的解譯。
2. 斷層對場地的工程地質工作有哪些影響
斷層對場地復的工製程地質工作的影響:
(1) 地層的岩性: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它們的成因、時代、岩性、產狀、成岩作用特點、變質程度、風化特徵、軟弱夾層和接觸帶以及物理力學性質等。
(2) 地質構造:也是工程地質工作研究的基本對象,包括褶皺、斷層、節理構造的分布和特徵、地質構造,特別是形成時代新、規模大的優勢斷裂,對地震等災害具有控製作用,因而對建築物的安全穩定、沉降變形等具有重要意義。
(3) 水文地質條件:是重要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動態和化學成分等。
(4) 地表地質作用:是現代地表地質作用的反映,與建築區地形、氣候、岩性、構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關,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風沙移動、河流沖刷與沉積等,對評價建築物的穩定性和預測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意義重大。
(5)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狀況、山坡陡緩程度與溝谷寬窄及形態特徵等;地貌則說明地形形成的原因、過程和時代。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嶽地區的地形起伏、土層厚薄和基岩出露情況、地下水埋藏特徵和地表地質作用現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徵,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建築場地和路線的選擇。
3. 工程地質斷層的類型及組合形式有哪些
正斷層,逆斷層,平移斷層。
逆斷層可組合形成迭瓦式構造;正斷層可組合形成階梯狀斷層、地塹和地壘等
4. 幫我回答幾個地質問題唄
1簡述什麼是褶皺構造,褶皺的基本類型及其識別特徵。並簡單說明褶皺構造的工程地質評價。
褶皺:岩層受力而發生彎曲變形。
基本類型:背斜和向斜。
識別特徵:(1) 確定新老地層層序(2) 沿垂直地面走向進行觀察,沿傾斜方向上相同年代的地層作對稱式重復出現。(3) 進一步比較兩翼岩層及傾角確定褶皺的形態、分類名稱。(4) 了解樞紐是否傾伏。(5) 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工程地質評價:
核部:是岩層強烈變形的部位,有拉張裂隙,聚集地下水;公路,隧道工程或橋梁工程在此易遇到不良地質問題。
翼部:易造成順層滑動,利於開挖,有不良地質問題。
谷得振理論(不同褶皺的工程地質特性不同)
(1) 復式流動褶皺:工程地質特性良好。
(2) 線性擠壓緊閉褶皺:易造成工程地質問題。
(3) 舒緩波狀褶皺:不會發生非常困難的工程地質問題。
(4) 斷裂牽引褶皺:工程地質條件差。
(5) 蓋層被牽動引起的褶皺:可能發育成斷層和引起順層滑動。
2什麼是節理?它對工程有什麼影響?
節理:岩石受力後發生變形,當作用力超過岩石強度時,岩石的連續性、完整性遭到破壞而發生破裂形成斷裂,沿破裂面無明顯位移者為節理。
節理的工程地質評價:除有利於開挖外,對岩體的強度和穩定性均有不利影響。裂隙的存在,破壞了岩體的總體性,加速岩體的風化速度,增強岩體的透水性、軟化性,因而使岩體的強度和穩定性降低。當主要發育方向與走向平行,傾向與邊坡一致時,不論岩體產狀如何,邊坡都將失穩滑移。裂隙影響爆破作業的效果,所以裂隙有可能成為影響工程設計與施工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實際工程中就應當對裂隙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詳細論證裂隙對岩體工程建築條件的影響,採取相應措施,以保證建築物的穩定和正常使用。
3 什麼是斷層?按兩盤相對位移方向,斷層如何分類?簡單說明斷層的工程地質評價?
斷層:沿破碎面有明顯位移的斷裂。
分類:正斷層:上盤下降,下盤上升。
逆斷層:上盤上升,下盤下降。
平移斷層:斷層兩盤沿斷層走向方向發生位移。
斷層的工程地質評價:不連續的斷層是影響岩體穩定性的重要因素。斷層對工程建設十分不利,特別是道路工程建設中,選擇線路、橋址和隧道位置時,應盡量避開斷層破碎帶。
4簡述什麼是活斷層?它對工程建築有什麼影響?
未來可能發震、錯動或蠕動的斷層。具有危害作用。
5地下水按埋藏條件可以分成哪幾種類型?它們有哪些不同?
地下水按其埋酪條件,可分為;上層滯水、潛水和承壓水三種類型
1.上層滯水:是指埋藏在地表淺處,局部隔水透鏡體的L郎, 且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它的分布范圍有限,其來源主要是由大氣降水補給。因此,它的動態變化與氣候.隔水透鏡體厚度及分布范圍等因素有關。
2.潛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以上的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稱為潛水。
潛水一般埋藏在第四紀沉積層及基岩的風比層中。
潛水直接受雨水滲透或河流滲入土中而得到補給,同時也直接由於蒸發或流入河流而排泄,它的分布區與補給區是一致的。因此,潛水水位變化, 直接受氣候條件變化的影響。 :
3、承壓水:承壓水是指充滿於兩個穩定隔水層之間的含水層中的地下水。它承受一定的靜水壓力。在地面打井至承壓水層時,水便在井中上升甚至噴出地表, 形成所謂自流井。由於承壓水的上面存在隔水頂板的作用,它的埋藏區與地表補給區不—·致。田此,承壓水的動態變化,受局部氣候因素影響不明顯。
6達西定律適用的范圍是什麼?其滲流速度是真實流速嗎?為什麼
就是個反應水在岩層中滲透速度的定律,使用條件是,岩層的滲透能力系數必須是已知的固定參數,能用於測量環境中地下水的滲透狀態。不同。土中水的實際流速遠比根據達西定律計算出的流速。因為達西定律計算出的流速是把某個整個滲流斷面看成沒有土壤骨架的純過水斷面計算出來假想斷面平均流速,而土中水的實際流速是指水在土壤孔隙中的實際流速。
A
5. 斷裂構造與工程建設的關系
公路工程中,地質問題是我們在建設初期應重點考慮的問題。我們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岩石構成的,但是由於岩石的風化和剝蝕等作用,可以使他們的抗壓、抗拉、抗剪強度等力學性質發生改變,以致可能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岩溶等地質災害,對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造成危害。地質災害不僅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會危及我們的生命。態度增加工程費用,甚至會造成不必要的人員傷亡。因此,我們應該認真因此,我們應該分析產生這些地質災害的原因,從根本上預防和防止此類公路工程地質災害的發生,保證工程的質量、進度和安全。
一、公路工程地質問題概述
眾所周知,工程地質是調查、研究、解決與人類活動及各類工程建築有關的地質問題的科學。研究工程地質的目的是為了查明各類工程建築場區的地質條件,對場區及其有關的各種地質問題進行綜合評價,分析、預測在工程建築作用下,地質條件可能出現的變化和作用,選擇最優場地,並提出解決不良地質問題的工程措施,為保證工程的合理設計、順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無論是公路工程、橋梁工程、鐵路工程還是地下工程、隧道工程、水利工程,在建設初期都要重點考慮地質問題,比如常見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基塌陷等。如果把地質問題處理的妥當,不僅可以提高公路測設質量、減少道路病害,而且可以有效的避免事故的發生。相反,如果地質問題處理得不好,不僅會增加工程費用、延長工期,而且會增加公路病害,甚至會造成不必要的人員傷亡。因此,我們應該以嚴謹的態度對待工程地質學這門學科,掌握常見的地質問題和處理方法。
工程地質是調查、研究、解決與人類活動及各類工程建築有關的地質問題的科學。工程地質的目的是為了查明各類工程建築場區的地質條件,對場區及其有關的各種地質問題進行綜合評價,分析、預測在工程建築作用下,地質條件可能出現的變化和作用,選擇最優場地,並提出解決不良地質問題的工程措施,為保證工程的合理設計、順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有:
1。確定岩土組份、組織結構(微觀結構)、物理、化學及力學性質(特別是強度及應變)及其對建築工程穩定性的影響,進行岩土工程地質分類,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築性能的方法;研究由於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而破壞的自然環境的平衡,以及自然發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質作用對工程建築的危害及其預測、評價和防治措施;
2。研究解決各類工程建築中的地基穩定性,如邊坡、路基、壩基、橋墩、硐室,以及黃土的濕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壞等,制定一套科學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為各類工程的設計、施工提供地質依據;研究建築場區地下水運動規律及其對工程建築的影響,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護方案;
3。研究區域工程地質條件的特徵,預報人類工程活動對其影響而產生的變化,做出區域穩定性評價,進行工程地質分區和編圖。隨著大規模工程建設的發展,研究領域日益擴大。
除了岩土學和工程動力地質學、專門工程地質學和區域工程地質學外,一些新的分支學科正在逐漸形成,如礦山工程地質學、海洋工程地質學、城市工程地質學,及環境工程地質學、工程地震等等。
三,路橋工程中的問題:
路橋工程中怎樣解決地質問題,是施工放著重考慮和解決的問題。為了達到施工目的首先要考慮工程地質條件。必須處理好和施工的關系。在施工中我們長解決的工程地質條件是:1。岩石性質 2。地質構造 3。地下水 4。地形地貌 5。地表地質作用 6。天然建築材料。等…
〈1〉岩石性質: 岩石礦物的集合提。 雖然岩石的面貌是千變萬化的,但是從它們形成的環境,也就是從成因上來劃分,可以把岩石分為三大類:沉積岩、岩漿岩和變質岩。
·沉積岩 :
沉積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一種岩石類型。它是由風化產物、火山物質、有機物質等碎屑物質在常溫常壓下經過搬運、沉積和石化作用,最後形成的岩石。不論那種方式形成的碎屑物質都要經歷搬運過程,然後在合適的環境中沉積下來,經過漫長的壓實作用,石化成堅硬的沉積岩。
影響沉積岩的工程地質性質的主要因素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沉積岩的礦物組成;膠結物不一樣;結構形成的各向異性受力物質不一樣。
(1)沉積岩的礦物組成:碎肖物質。沾土礦物:化學沉積礦物:膠結物。這些礦物組成各各都有自己的特點,它們各各組成的物質又不同,所以它們之間有不同之處,所以它們各各都對沉積岩的工程地質性質起作用。
(2)膠結物不一樣:它所組成的膠結物不一樣,所以它的有些性質發生變化,這是影響沉積岩的工程地質性質的主要因素。
(3)結構形成的各向異性受力物性不一樣:受力的不同也給它成一定的作用,有些力成水平作用,有些力成垂直作用,受力的不同給沉積岩的工程地質性質有一定的影響。
(4)膠結式不一樣:膠結方式的不同和它的性質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同的交膠結方式起不同的作用,所以膠結方式的不同對沉積岩的工程地質性質起一定的影響。
·岩漿岩 :
岩漿岩也叫火成岩,是在地殼深處或在上地幔中形成的岩漿,在侵入到地殼上部或者噴出到地表冷卻固結並經過結晶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因為它生成的條件與沉積岩差別很大,因此,它的特點也與沉積岩明顯不同。
·變質岩 :
在地殼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沉積岩、岩漿岩,由於後來地質環境和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在固態情況下發生了礦物組成調整、結構構造改變甚至化學成分的變化,而形成一種新的岩石,這種岩石被稱為變質岩。變質岩是大陸地殼中最主要的岩石類型之一。
〈二〉地質構造:地質構造對工程建築物的穩定有很大的影響,由於工程位置選擇不當,誤將工程建築物設在地質構造不利的部位引起建築物失穩破壞的實例時有發生,對些必須有充分認識,只有研究和學習了各種地質構造,我們才能恰當的選擇出工程位置,將工程建築物設在地質構造有利的部位,避免由於工程位置選擇不當而引起建築物失穩破壞帶來的損失,使工程達到經濟,安全,使用的效益。在地質構造復雜時在工程中應採取合理的措施。如果在不了解工程地質性質的條件下,將工程建築物設在不利的地方,那帶來的後果是不幹設想的。
斷層的工程地質評價:從總體上說,破壞了岩體的完整性,斷層面或破碎帶的抗剪強度遠底於岩體其他部位的抗剪強度,所以要注意在破碎帶上建工程。
節理的工程地質評價:岩石中的節理,在工程上除有利於開系處,對岩體強度的 穩定性均有不利影響。所以施工時注意節理。
雖然岩層完整,蹭間結合好,邊破穩定但還有不利方面。只要研究好了地質構造,才能放心的施工,達到我們所達到的安全目的。
6. 工程地質學基礎的課程中怎樣鑒別活斷層
一般鑽孔的斷層是對比出來的,根據鄰井情況、區域地層情況,看本鑽孔地層是否連續,是否和區域地層一致,是否和鄰井地層一致,如果不一致,在哪個部位不一致,具體到深度多少米的地方,比如在X米深度的地方,上部與區域或鄰井的地層一致,到X米處不連續,下部與區域或鄰井其他地層一致,那麼我們可以認為在X米處存在斷層,與鄰井或區域地層相比,本井X米深度處地層缺失或重復了多少就是斷距。
工程地質學是研究與人類工程建築等活動有關的地質問題的學科。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工程地質學的研究目的在於查明建設地區或建築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分析、預測和評價可能存在和發生的工程地質問題及其對建築物和地質環境的影響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質現象的措施,為保證工程建設的合理規劃以及建築物的正確設計、順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質科學依據。
工程地質學(engineering geology)研究與人類工程建築等活動有關的地質問題的科學。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研究目的是查明建設地區或建築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預測和評價可能發生的工程地質問題及對建築物或地質環境的影響,提出防治措施,以保證工程建設的正常進行。
工程地質學產生於地質學的發展和人類工程活動經驗的積累中。17世紀之前,許多國家成功地建成仍享有盛名的偉大建築物,可是人們在建築實踐中對地質環境的考慮,完全依賴於建築者個人
工程地質學
的感性認識。17世紀以後,由於產業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發展,出現並逐漸積累了關於地質環境對建築物影響的文獻資料。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整個世界開始了大規模建設時期。1929年,奧地利的太沙基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工程地質學》;1937年蘇聯的薩瓦連斯基的《工程地質學》一書問世。50年代以來,工程地質學逐漸吸收土力學、岩石力學與計算數學中的某些理論和方法,完善和發展了本身的內容和體系。在中國,工程地質學的發展基本上始自50年代。
工程地質學主要研究建設地區和建築場地中的岩體、土體的空間分布規律和工程地質性質,控制這些性質的岩石和土的成分和結構,以及在自然條件和工程作用下這些性質的變化趨向;制定岩石和土的工程地質分類。由於各類工程建築物的結構、作用、所在空間范圍內的環境不同,所以可能發生的地質作用和工程地質問題也不同。據此,工程地質學往往分為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學、道路工程地質學、采礦工程地質學、海港和海洋工程地質學和城市工程地質學等。工程地質學的研究方法有運用地質學理論和方法查明工程地質條件和地質現象空間分布、發展趨向的地質學方法;有測定岩、土體物理、化學特性,測試地應力等的實驗、測試方法;有利用測試數據,定量分析評價工程地質問題的計算方法;有利用相似材料和各種數理方法,再現和預測地質作用的發生、發展過程的模擬方法。隨著計算機技術應用的普及和發展,工程地質專家系統也在逐步建立。
7. 斷層構造的工程地質意義
斷層,是指岩石破裂後,兩側岩石發生顯著的相對位移。斷層大小內不等,大的斷層可縱貫整容個岩石圈,水平則可綿延幾千公里。斷層是岩層或岩體在受力發生斷裂變形時,斷裂兩側岩塊沿破裂面發生顯著位移的斷裂構造。在地貌上,大的斷層常常形成裂谷和陡崖,如著名的東非大裂谷、中國華山北坡大斷崖。斷層一側上升的岩塊,常成為快狀山地或高地,如中國的華山、廬山、泰山;另一側相對下沉的岩塊,則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中國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斷層構造帶,由於岩石破碎,易受風化侵蝕,常發育成溝谷、河流。
斷層處不宜興建大壩等大型工程,易誘發滑坡等地質災害。
地震是地球內部物質運動的結果。這種運動反映在地殼上,使得地殼產生破裂,促成了斷層的生成、發育和活動。「 有地震必有斷層,有斷層必有地震」,斷層活動誘發了地震,地震發生又促成了斷層的生成與發育,因此地震與斷層有密切聯 系。
8. 1.如何在地質圖上識別斷層及褶皺(背斜和向斜)
老弟,你這一下問了這么多問題,還不如去翻書了,沒時間碼那麼多字。去看看岩土勘察規范吧,你的問題在裡面都有詳細的解答,做工程,一切都得按規范來。給你傳個附件吧,你看看去。。。。只能傳一個附件?
9. 斷層地區要注意哪些工程地質問題
你可以查查《岩土工程勘察規范(2009年版)》(gb
50021-2001)5.8活動斷裂,裡面有相應的規定。
10. 建築場地中斷層的存在會引發哪些工程地質問題
斷裂構造問題
壩區前震旦紀岩體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過程中,經受了多期構造運動,留下了以斷裂構造為主體的多種構造形跡。斷裂構造是控制岩體工程地質條件最主要的因素,壩區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均與斷裂構造有關。對斷裂構造的分布、出露位置、規模、性狀、工程特性及其對不同建築物地基的影響的勘察研究始終是壩區工程地質工作的重點。壩區構造岩主要為角礫岩、碎裂岩、碎斑岩、碎粒岩、碎粉岩及少量初糜棱岩等,反映了斷層從破裂、裂解至磨碎的脆性變形過程。不同方向構造岩由於形成的地質力學環境不
同,工程特性有明顯差別。
2.壩基深層抗滑穩定問題
三峽工程壩基裂隙岩體中發育不同程度的緩傾角結構面(優勢方向傾向下游),構成了對大壩抗滑穩定不利的地質條件。其中大壩左廠1 號~5 號機壩段是壩址區緩傾角結構面發育程度最高的地段。由於採取壩後式廠房布置方案,壩基下游形成坡度約54°,坡高67.8 m 的臨空面,因此,其壩基深層抗滑穩定問題十分突出,是三峽工程最為關鍵性的技術問題之一。
3. 船閘高邊坡穩定與變形問題
船閘邊坡開挖後,形成巨大的臨空面,使億萬年來岩體中所形成的原有應力平衡體系被急劇打破,產生一系列的岩體卸荷與變形問題,時效變形與變形總量能否控制在設計允許的范圍內又成為了一大問題。
4. 地下電站主廠房圍岩塊體穩定問題
開挖以來,地質人員結合三峽工程地下電站地質條件的特點,利用大型洞室儀
測成像可視化地質編錄技術和地下洞室三維塊體自動搜索計算系統,形成了一套合理、快速、高效的施工地質工作流程,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做到實時跟蹤、及時預報、定位定量累計預報了118 個塊體,總體積15 萬多m3 ,為地下廠房加固提供了翔實資料和可靠的地質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