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蘭州地質災害

蘭州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1-29 08:27:46

地質災害施工資質蘭州哪裡可以找到

甘肅省建築科學研究院有地質災害勘查資質,施工資質應該正規單位都可以吧`

⑵ 甘肅地質災害成因及防治

甘肅省地處黃河、長江源頭地區,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境內地回質災害類型多、發答育集中,為我國地質災害危害較嚴重的省份之一.長江流域所處的隴南地區地勢高峻,河流切割強烈,降水量豐富,滑坡、泥石流集中發育.中部的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溝壑交織、水土流失嚴重.降水量相對豐富的洮河中游、渭河、涇河上游地區黃土滑坡集中、泥流發育.河西走廊自然環境較差,由於人為不合理的水土資源開發造成土地沙漠化和土壤鹽漬化為主的地質災害發育.
解決辦法主要是綠化,提高植被固沙能力

⑶ 甘肅大西北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甘肅大西北地質復災害防治工程有限公司制是2016-03-10在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拱星墩街道段家灘路81號飛天家園B區13幢1單元802室。

甘肅大西北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620102MA74QDET7N,企業法人王海峰,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甘肅大西北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及危險性評估咨詢以及尾礦的治理工程;土石方工程、綠化工程;建築工程施工勞務作業;建築工程機械設備租賃;沙土石料銷售;建築材料加工銷售(僅限分支機構經營);道路普通貨物運輸。(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甘肅大西北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⑷ 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和分布有哪些

一、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

我國是地質災害多發國家,災害類型多樣,其中地震是最主要、危害最大的地質災害。通過對中國地震發生記載次數的統計發現,我國的地震發生頻率和強度都居世界之首。歷史時期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地震就有8000多次,地震發生十分頻繁。同時,我國又較多發生強震,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就先後發生7級以上地震50餘次,而6級以上地震,僅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發生了近千次,涉及范圍幾乎遍布全國,但貴州、浙江和港澳等省(區)除外。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在我國也頻發,是除地震外最嚴重的地質災害。根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室發布的全國地質災害通報2004~2009年資料(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提供的地質災害月報和速報資料匯總)統計(表1-1;圖1-1),這3種地質災害占的比例高達95%,其次是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而其他地質災害居於次要地位。

表1-2 2005~2009年地質災害高發地區統計

斜貫中國中部的遼、京、冀、晉、陝、甘、鄂、川、滇、貴地區,由於地處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向東部平原、丘陵過渡地帶,地形起伏切割特別劇烈,同時許多地區暴雨強烈,加上人為破壞植被和改造地表斜坡、岩土的活動廣泛而又嚴重,所以崩滑流特別發育,不但分布密度大,而且活動特別頻繁,是我國崩滑流災害嚴重的地區。在以下地區形成崩滑流密集區(帶):1)長白山-燕山-太行山密集帶。主要以泥石流為主,其次有少量滑坡,局部有崩塌。主要分布在遼寧的鳳城、寬甸、岫岩,河北的青龍,北京的懷柔、密雲等地區。

2)黃土高原密集區。主要為黃土滑坡,其次為泥石流。以西部的隴中高原和中部的陝北高原最嚴重,特別是在黃河上游主流和主要支流沿岸以及鐵路沿線尤為發育。

3)秦嶺-大巴山密集區。以泥石流、滑坡為主,其次為崩塌。以白龍江和漢水流域最發育。

4)長江三峽密集帶。以滑坡和崩塌(危岩)為主,其次是泥石流。廣泛發育在宜昌—重慶之間的長江沿岸。

5)龍門山、橫斷山、五蓮峰、烏蒙山密集區。以滑坡、泥石流為主,崩塌(危岩)次之。鮮水河、大渡河、安寧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流域最發育。

6)雲貴高原密集區。主要為滑坡、泥石流,其次為崩塌(危岩)。以瀾滄江、元江流域最發育。

此外,在西北的天山、祁連山,青藏高原的念青唐古拉山,華南和東南沿海的仙霞嶺、武夷山和台灣山脈的一些地區崩滑流災害也比較嚴重。

(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活動主要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伴隨一些地區過量開采地下水而急劇發展,目前已廣泛分布在我國大城市、城鎮、礦區與鐵路沿線。其最大的危害是形成沉降帶,引起地面下降與裂縫,如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有96個城市和地區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同時引發不同程度地裂縫。據鄭柏舉(2010)資料,目前我國的沉降總面積約9萬平方千米,而且仍然處於蔓延趨勢,其中約80%分布在東部地區。地面沉降從地質角度看,容易發生在3種區域:三角洲和濱海平原、沖洪積平原及內陸盆地。體現在我國的地域分布上,就形成了4條主要的地面沉降區(帶):下遼河平原的沈陽-營口地面沉降區、北部黃淮海平原的天津-滄州-衡水-德州-濱州-東營-濰坊地面沉降區、長江三角洲的嘉興-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地面沉降區、汾渭溝谷的太原-侯馬-運城-西安地面沉降帶。其中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三角洲是全國地面沉降最為嚴重的地區。

我國岩溶塌陷災害十分嚴重。據全國地質災害普查資料統計,全國有岩溶塌陷3000多處,塌陷坑約33200個,塌陷總面積330平方千米。中國岩溶塌陷廣泛發育在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廣西、湖南、貴州、廣東、河北、江西、雲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從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長白山—燕山—呂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東區域。該區域內可劃分為兩大岩溶塌陷分布區:秦嶺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間盆地。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東山地、雲貴高原和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南嶺、粵北山地。

我國地裂縫類型復雜,除伴隨地震、滑坡、凍融以及特殊土質的脹縮或濕陷活動產生的地裂縫外,主要是伴隨構造蠕變活動而產生的構造地裂縫。構造蠕變地裂縫的分布十分廣泛,在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發育。在該區域中,地裂縫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東麓平原、大別山東北麓平原地區,形成3個規模巨大的地裂縫密集帶。此外,在豫東、蘇北以及魯中南等地區,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地裂縫發育帶(區)。

(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鹽鹼化

地面的剝蝕、侵蝕作用,也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最嚴重的侵蝕形式以表層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帶,雖然它總的水土流失、侵蝕面積所佔比例不大,但其危害嚴重。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國家,據調查統計,至20世紀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67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38%。長期以來,我國水土流失呈持續發展態勢,其面積、侵蝕強度和危害程度不斷加劇,全國平均每年擴展約1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非常廣泛,以黃土高原地區最嚴重,長江、珠江中上游和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地區比較嚴重。其中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43萬平方千米,年均侵蝕模數約8000噸/平方千米,平均年流失表土厚度3~5厘米,泥沙總量為1316億噸。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56萬平方千米,年侵蝕土壤為24億噸。

我國現有荒漠化土地共計262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7%,廣泛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區域,以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全國荒漠化面積和荒漠化程度呈不斷上升趨勢,近年來平均每年擴展2460平方千米。

全國現有各類鹽漬土地99萬平方千米,其中現代鹽漬化土地37萬平方千米,殘余鹽漬化土地45萬平方千米,潛在鹽漬化土地17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地區、黃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區。以青海、西藏、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等省(自治區、直轄市)最嚴重。

(五)火山災害

火山災害目前僅屬於次要的,我國大多數火山為死火山。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新疆、雲南、黑龍江與台灣等邊緣省份。目前我國有危險的活火山有3處,即長白山、騰沖和台灣的陽明山。

⑸ 近幾年蘭州經常發生的地質災害是什麼

山體滑坡,以九州開發區為重。再有就是沙塵暴

⑹ 近幾年蘭州經常發生的地質災害

沙塵暴,冰雹,局部洪水,主要還是大風,也有少量泥石流(2000年伏龍坪)!!

⑺ 急求甘肅省地質災害資質

甘肅省甲級資來質單位:自
甘肅 甘肅地質工程勘察院
甘肅 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甘肅 甘肅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
甘肅 蘭州有色冶金岩土工程總公司
甘肅 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
甘肅 天水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公司
甘肅 甘肅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院

⑻ 蘭州市城關區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方案

蘭州市城關區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辦公室

(2013年6月)

第一部分 演練方案

為認真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檢驗《城關區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效果,提高我區地質災害防治責任部門的快速反應能力、決策應對能力及廣大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防災避災能力,完善搶險救災體系。根據省、市要求,蘭州市城關區人民政府擬於2013年7月12日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演練(7月11日預演)。為確保此次演練活動順利實施,依據《城關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制定演練方案如下。

一、目的意義

目前,正值地質災害多發的主汛期,開展好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通過演練,進一步提高我區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和防災避災意識,在臨災時能快速有效撤離避讓,努力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二、演練原則

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部門配合、密切協作的原則。

三、演練時間

2013年7月11日預演;2013年7月12日正式演練,09:00時開始,11:30時結束。

四、演練地點

蘭州市城關區火車站街道鐵路第三小學

五、演練組織

(一)演練指揮部組成

總指揮:喬建新 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

副總指揮:王生堂 區政府辦公室主任,郭世宗 蘭州市國土資源局城關分局局長

成員:區政府辦公室(應急辦)、公安局(消防、轄區派出所、交警大隊)、民政局、執法局、工信局、衛生局、財政局、建設局、國土局、教育局、火車站街道辦事處、鐵三校等部門負責人。

(二)現場演練機構組成

現場指揮部

指揮長:張大旺 區政府應急辦主任

副指揮:高忠平 蘭州市國土資源局城關分局副局長

演練指揮部下設8個工作組:

1.綜合協調組

牽頭單位:區政府應急辦。

職責和任務:具體負責處理、協調、督促和指揮應急搶險救援相關事宜。向上級部門、領導通報災情;傳達上級部門和領導指示精神;協調各應急行動組、專家和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及相關單位開展搶險救援工作。

人員組成:4人。

器材配置:對講機5部。

2.搶險救援組

牽頭單位:公安城關分局(消防)。

職責和任務:對被圍困人員進行營救、搶救物資。

人員組成:東崗消防大隊5人。

器材配置:應急救援車1輛,其他專業救援工具。

3.醫療救護組

牽頭單位:區衛生局。

職責和任務:負責傷者醫療救治及衛生防疫相關工作。

人員組成:5人。

器材配置:救護車1輛,擔架1付,噴霧器1台。

4.警戒保衛組

牽頭單位:公安城關分局。

職責和任務:組織執法力量對鐵路第三小學周邊實施警戒,配合街道辦事處做好人員疏散和安全疏導工作。

人員組成:公安分局5人;執法局5人,共計10人。

器材配置:警戒器材若干。

5.物資保障組

牽頭單位:民政局。

職責和任務:根據搶險救災需要,安排搶險救災通信、物資及應急資金的籌措撥付。

人員組成:10人。

器材配置:救援帳篷2頂。

6.交通管控組

牽頭單位:東崗交警大隊。

職責和任務:實施道路交通管制,開設應急救援綠色通道,保證救援物資器材、人員及時有序進入救災現場。

人員組成:5人。

器材配置:執勤車1輛。

7.應急調查組

牽頭單位:國土城關分局。

職責和任務:組織相關專家對滑坡體進行實地勘察;對災害體周邊實施警戒,懸掛警示標志,進行24小時監測;應急處置方案制定。

人員組成:地質災害防治專家2人、應急監測員10人。

器材配置:監測儀器、警戒標志和警戒線

8.善後處理組

牽頭單位:火車站街道辦事處。

職責和任務:對受傷人員及財產損失進行統計,對傷者家屬進行安撫。

人員組成:5人。

(三)演練主辦單位

中共蘭州市城關區委、城關區人民政府。

(四)承辦單位

城關區應急辦、國土城關分局、區教育局。

(五)參演單位

區政府辦公室(應急辦)、公安局(消防、交警大隊)、民政局、執法局、工信局、衛生局、財政局、建設局、國土局、教育局、火車站街道辦事處(社區)、地質災害防治專家、地質災害專職監測員、鐵路第三小學。

(六)技術指導單位

蘭州市國土資源局、市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市國土資源勘測和地質環境監測中心。

(七)觀摩單位

省國土資源廳分管領導、市政府分管領導、市財政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衛生局、市氣象局、市教育局、各縣區國土局區、城關區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負責人、涉災街道辦事處負責人。

六、演練內容

1.演練背景

受連續降雨和強降雨的誘發,位於城關區火車站街道鐵路第三小學教學樓南側山體前緣局部發生滑塌,導致教室受損,多名學生受傷,情況十分緊急,需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在最短的時間安全地撤離全校教職員工、學生於安全地帶,盡快採取應急措施,積極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

2.演練程序

本次演練共分五個階段:險情災情速報階段、應急響應階段、應急處置階段、響應解除階段、演練評估階段。

七、演練保障

(1)演練准備。由區政府辦公室總負責,演練方案、腳本有國土城關分局負責編制。

(2)演練協調。由區應急辦負責演練協調工作。

(3)經費保障。估算演練總費用10萬元。

八、演練要求

(1)這次綜合演練,參演單位和人員多,車輛多,各單位一定要站在政治的高度,思想上重視,組織上嚴密,確保演練成功。

(2)為保證演練的效果和形象,所有參演車輛和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演練現場紀律,服從領導指揮,除設定的演練科目外不準私自行動,自由出入。

(3)進入危險作業區的人員必須佩戴好防護裝具,所有參演人員、車輛在遇到特殊危險情況時,要靈機果斷處理,確保安全。

(4)各組負責人要細化細節,責任到人,確保演練工作順利進行。

第二部分 演練場景布置及進程式控制制

一、演練場景布置

演練現場經現場勘查符合演練要求。現場設置應急指揮觀摩區、救援與疏散撤離區(通道)、救援安置區、宣傳區、車輛停放區、臨時停車場。(繪制現場布置圖)

1.應急指揮觀摩區

在演練現場東側教學樓前布設兩排桌椅,作為演練指揮部及觀摩區。

2.救援與疏散撤離區(通道)

位於演練現場南側教學樓兩側,主要模擬滑坡報警、人員撤離。現場布置兩條撤離路線,用於鐵路第三小學3~5年級約400名參演學生緊急撤離使用。

3.救援安置區

由民政部門在演練現場搭建2頂帳篷,模擬應急指揮部、救援安置場所。

4.宣傳區

布設地質災害防治展板10面。同時在演練現場懸掛宣傳標語2付(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加強地質災害應急能力)。

5.車輛停放區

參加演練救援車輛停放區。

6.臨時停車場

除應急救援車輛外,所有參演部門車輛一律停放在市政所院內(臨時停車場)。

二、演練進程式控制制

(1)9:00:各單位演練人員到達觀摩台前集結區域,帶隊人員簽到,召開演練預備會,宣布演練注意事項。

(2)9:30:介紹參演背景及觀摩領導和參演單位(10分鍾)。

(3)9:40:演練正式開始。

模擬學校教學樓南側山體滑坡,監測員、學校向相關部門報告,同時學生緊急撤離(5分鍾)。

(4)9:45:消防車、救護車進入現場,對傷者進行救援(5分鍾)。

(5)9:50:應急成員單位依次報到。現場總指揮下達應急救援指令。

(6)10:00:現場指揮部召開會議,根據災情,啟動應急預案,開展應急救援。

(7)10:20:向媒體通報災情。

(8)10:25:演練人員集結。

(9)10:30:演練評估。

(10)10:40:演練結束。

三、演練總體要求

(1)各單位按照演練制定的時間表,嚴格守時,應盡量提前到達演練現場;

(2)演練正式開始前,各單位人員統一到指揮台前集中,召開演練說明事項,正式開演後除參演人員外,其他人員不得隨意在演練場內走動;

(3)各單位要嚴格遵守演練程序,嚴格按照演練腳本做好本部門的處置動作;

(4)本次演練屬實景模擬演練,因此參演各單位應根據搶險工作實際需要,統一著裝;

(5)各單位車輛應嚴格遵守停放制度,在現場統一停放於臨時停車場和參演車輛停放場。參演車輛在參加完演練後,應按指定位置停放於原場地,不得隨意停放;

(6)各單位參演車輛應製作標牌或旗幟,標明地質災害應急搶險字樣和單位名稱,以利於調度;

(7)各單位人員在現場的處置動作要在報到開始後一直持續到規定時間,指揮部下達指令後,再結束動作;

(8)各單位報到時間限定在5分鍾內,在報告完成後,各單位負責人可向本單位人員下達命令;

(9)由於演練現場車輛、人員較多,各參演單位應嚴格安全制度,保障參演人員安全;

(10)演練結束後,所有參演人員集中於主席台前,參加演練評估,不得提前離場;

(11)參演的人員和志願者應統一佩戴標志牌。

⑼ 年蘭州市城關區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撤離演練方案

蘭州市城關區人民政府 蘭州市國土資源局城關分局

(2011年8月)

主辦:蘭州市城關區人民政府

蘭州市國土資源局城關分局

承辦:蘭州市城關區火車站街道辦事處

蘭州市城關區地質災害領導小組辦公室

為認真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提高我區地質災害防治責任部門的快速反應能力、決策應對能力及廣大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防災避災能力,完善搶險救災體系。由蘭州市城關區人民政府和蘭州市國土資源局城關分局主辦,蘭州市城關區火車站街道辦事處和蘭州市城關區地質災害領導小組辦公室承辦的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擬於2011年8月25日進行。為確保此次演練活動圓滿成功,特編制本方案。

一、目的意義

地質災害具有不可預見性、突發性,且成災快、來勢兇猛,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守護生命,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基本要求。火車站接到紅山根社區是全區地質災害重災區之一,近年來,相繼發生了10多次滑坡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目前,地質災害隱患點仍沒有消除,威脅著企事業單位、學校以及居住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省市區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更加註重提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和搶險救災應急反應能力,更加重視群測群防體系建設,通過各種有效措施,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目前,正值地質災害多發的主汛期,開展好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撤離演練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

本次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是:受連續降雨和強降雨的誘發,火車站街道辦事處紅山根社區紅四村241號南側山體裂縫突然加大,邊坡前緣局部發生小滑塌,情況十分緊急,需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在最短的時間安全地撤離隱患點區域內住戶於安全區域,盡快採取防災減災的有效措施。

三、應急預案演練的原則

以人為本、守護生命的原則。

持之以恆、避讓為主的原則。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部門配合、密切協作的原則。

四、演練時間

(1)預演練時間:2011年8月25日;上午09:00;

(2)正式演練時間:2011年8月25日下午15:00。

五、演練地點

(1)災害隱患點:火車站街道辦事處紅山根社區紅四村241號。

(2)撤離安置點:區環衛局肥料隊場地。

六、演練內容

成立應急搶險救災臨時指揮部,總指揮:王勝太(區委常委區政府副區長)、副總指揮趙培根(區政府副區長)、郭世宗(國土分局局長),各相關成員單位負責人在指揮台就位。演練總指揮王勝太副區長宣布:「2011年蘭州市城關區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撤離演練開始」。

場景一:

火車站街道辦事處紅山根社區3名監測員鳴鑼示警、手拿高音喇叭呼喊,發生地質災害險情,請所有住戶按撤離標示迅速撤離到安全區域(區環衛局肥料隊)同時由社區負責人向119(消防科)、120(衛生局)、區應急辦、區國土部門報告:「蘭州市城關區火車站街道辦事處紅山根社區紅四村241號發生滑坡,請速到現場」。

1.國土部門向政府辦速報災情。同時向市國土資源局上報災情。

2.政府辦向區委、區政府領導報告,並向地質災害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下達趕赴災害現場指令。

場景二:

城關區火車站街道辦事處報告災情後,立即啟動街道辦事處應急預案,組織危險區域內所有居民按規定路線撤離。

場景三:

所有撤離居民到區環衛局肥料隊院內集中。

場景四:

消防部門、120到達現場,立即開展搶險救援工作。

說明:消防部門負責災害現場,搶救5名受傷人員(擔架);120對5名受傷人員進行現場包紮(將受傷人員抬至救護車)。

場景五:

各演練單位按到達現場先後順序,向現場臨時總指揮(王勝太副區長)報到,王區長下達指令。例:

(1)「報告總指揮,×××單位到達現場,請指示」

(2)「請立即進入災害現場開展救援工作」

說明:參與應急搶險救援單位在火車站街道辦事處紅山根社區路口東至備戰路,北至備戰路地段集結,聽後現場指令。

場景六:

王區長召開應急處置會議,宣布因災害已經達到較重(Ⅲ)級預警黃色標示,決定啟動《蘭州市城關區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現場指揮部和6個應急行動組,分別是避險撤離組、醫療救護組、警戒保衛組、物資保障組、事故調查組和善後處理組,按自己的分工職責立即組織搶險救援工作。並向蘭州市政府辦公廳報告災情。

各組根據分工分別開展應急搶險救援工作。

1.避險撤離組

組長:曾毅(火車站街道辦事處紅山根社區書記兼主任)

副組長:張余榮(火車站街道辦事處紅山根社區副主任)

成員:社區工作人員(10人)

職責和任務:制定撤離路線,組織遇險居民(186人)撤離危險區到安全區域(區環衛局肥料隊院內)。

2.醫療救護組

組長:李春玲(局長)

成員:區衛生局、區醫院(6人)

職責和任務:負責傷者醫療救治及衛生防疫相關工作。

3.警戒保衛組

組長:楊建清(城關公安分局副局長)

副組長:王生堂(區行政執法局局長)

成員:城關公安分局、東崗交警大隊、區行政執法局(各10人)

職責和任務:組織執法力量對火車站街道辦事處紅山根社區周邊實施警戒,配合街道辦事處做好人員疏散和安全疏導工作。

4.物資保障組

組長:鄧海燕(區民政局局長)

副組長:閆琳(區財政局局長)

李嬿嬿(區工信局局長)

郜偉(區建設局局長)

成員:區民政局、區財政局、區工信局、區建設局(各5人)

職責和任務:根據搶險救災需要,安排搶險救災通信、物資及應急資金的籌措撥付。

5.善後處理組

組長:溫兆軍(火車站街道辦事處書記)

副組長:陳曉霞(火車站街道辦事處主任)

成員:辦事處工作人員(10人)

職責和任務:在街道(社區)部分工作人員的配合下,對受傷人員及財產損失進行統計,對傷者家屬進行安撫。

6.災害調查組

組長:郭世宗(國土城關分局局長)

副組長:高忠平(國土城關分局副局長)

成員:國土城關分局、甘肅有色勘察設計院、省地質三勘院、省地質環境監測院(35人)

職責和任務:對災害體周邊實施警戒,懸掛警示標志,進行24小時監測;組織相關專家對滑坡體進行實地勘察,防止次生災害。

場景七:

經過各部門和應急救援隊伍的通力協作,事故已得到初步控制,各應急行動組向現場應急指揮部報告應急處置情況。

(1)避險撤離組報告:報告總指揮,遇險所有居民已全部撤離到安全區域,危險區內現共有居民186人,現已全部撤出。

(2)醫療救護組報告:報告總指揮,6名受傷人員已全部送至醫院進行救治,目前傷情穩定,無生命危險。

(3)警戒保衛組報告:報告總指揮,已對火車站街道辦事處紅山根社區紅四村241號周邊800米范圍建立警戒線,禁止與搶險救災無關人員出入。

(4)物資保障組報告:報告總指揮,根據救援需要,已在安全區域內(環衛局肥料隊院內)搭建臨時居住帳篷5頂。下一步,根據需要,及時調集各類物資,保證搶險救援工作順利進行。

(5)善後處理組報告:報告總指揮,在街道及社區的共同努力,相關部門的配合幫助下,我們對災害造成的損失進行了核實,該危險區域內共有186人,除6人受傷外,其餘180人均安然無恙;6名傷者正在醫院接受治療,並派工作人員前往醫院進行安撫。

(6)災害調查組報告:報告總指揮,我局會同省、市有關專家對現場進行了初步勘查,此次滑坡是由於近期集中降雨造成。目前,已在滑坡體周邊設置了警戒線、警示標志,在滑坡體周邊設置四個觀察點,24小時進行監測,避免二次成災。並提出二條建議:一該滑坡體極不穩定,隨時可能發生二次滑坡,災害區周邊200米范圍內的住戶進行搬遷避讓;二是盡快委託專業單位對滑坡體進行勘察設計。

場景七

經現場應急指揮部確認和批准,現場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各參演單位在指揮台前方集結,演練總指揮王勝太副區長點評,並宣布:「2011年蘭州市城關區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撤離演練結束」。

七、演練注意事項和要求

(1)這次綜合演練,參演單位和人員多,車輛多,各單位負責人一定要站在政治的高度,思想上重視,組織上嚴密,確保演練成功。

(2)為保證演練的效果和形象,所有參演車輛和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演練現場紀律,服從領導指揮,除設定的動作外不準私自行動,自由出入。

(3)進入危險作業區的人員必須佩戴好防護裝具,所有參演人員、車輛在遇到特殊危險情況時,要靈機果斷處理,確保安全。

(4)各組負責人要細化細節,責任到人,確保演練工作順利進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