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頻發
⑴ 為什麼四川省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專家表示
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 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發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沖運動;這次地震屬於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餘震向北東方向擴張;擠壓型逆沖斷層地震在主震之後,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可能導致餘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 是淺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屬於深板塊邊界的效應,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壞性巨大。
專家表示,全球7級以上地震每年18次,8級以上1-2次。我國受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推擠,地震活動比較頻繁。張國民說,從大的方面來說,汶川地震處於我國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中部地區的中軸地震帶位於經度100度到105度之間,涉及地區包括從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屬於我國的地震密集帶。從小的方面說,汶川又在四川的龍門山地震帶上。因此,這里發生地震的幾率較高。
據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民介紹,這次汶川發生地震是我國大陸內部地震,屬於淺源地震,其破壞力度較大。張國民說,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淺源地震大多發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圍內,而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達到650公里左右。其中,淺源地震的發震頻率高,佔地震總數的70%以上,所釋放的地震能占總釋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災害的主要製造
⑵ 全球和中國嚴重地質災害頻發的地區有哪些
廣義的地質災害,包括有地震、海嘯、火山、泥石流、山體塌方、地面塌陷等等.
口語中回所講的地質災答害,一般意義上,指的是泥石流、山體塌方、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
我國的西、南部山區,特別是川陝、川滇、川藏等地區,由於山體高大,岩層風化劇烈,雨季降水比較大,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東部的河流三角洲等地方,由於地下水變動和人工干擾等因素,容易發生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另外,在礦產資源開發集中地區,由於地下水位受采礦干擾等因素,也是容易發生地面塌陷等災害的地區.
全球來說,受地殼運動和板塊擠壓作用的地區,地震、火山等災害比較容易發生.
⑶ 為什麼四川省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西部地復區不光是四川的地震災制害頻發,還有雲南,主要是因為四川成都以西雲南中西部地處龍門山斷裂帶和橫斷山斷裂一帶,地球表面為板塊構成,這些地方剛好處在2個板塊的交界地帶,受板塊擠壓運動影響,斷層活動頻繁,造成地震等地質災難較多,強烈的地震又使得山地表面岩體破碎,收降雨影響,破碎的地表又容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
⑷ 地質災害在全球越來越頻繁,說明什麼
統計數據地震其實一直挺頻繁2010年初始,地球忽然狂躁不安起來。1月3日,索羅門群島發生7.1級地震;1月12日,海地7.0級地震;2月26日,琉球群島發生7.0級地震;10個小時後,8.8級智利大地震發生。就在我寫這篇稿子的時候,台灣又發生6.7級地震。地震這么頻繁,現在的地球是不是很不正常?地震其實挺頻繁通常認為,全球每年發生約500萬次地震,平均下來每天有1萬多個,只不過絕大多數不被人所察覺。據美國地震學聯合研究會統計,全球6級以上的強震平均每年近200次,7級以上的平均每年近20次,8級以上的平均每年近3次。地震級數越大,數量就越少。看看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所做的2000~2009年全球5級以上地震數量統計可知,每年的大地震數目沒有規律,但大致來說2007年倒可以算是其間地震較為頻繁的年份。2010年以來的地震數量並未顯示出數量上有異常,即使數目上有小差異,也不過是地震的隨機性所致。絕大多數地震都發生在板塊邊界,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其次15%分布在「歐亞地震帶」;還有5%在大洋中脊;最後約有10%分布在板塊內部。這是統計學上的規律性。但因為科學家們至今尚不清楚地震的產生機制和原理,所以下一次地震將在哪個地點和哪個時刻發生,尚無法准確預測。所以科學家又認為地震是隨機的。再來看看今年以來發生的幾次大地震,索羅門群島、琉球群島、智利都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海地也位於板塊邊界,因此這4次大地震的發生是完全合乎地學原理的,是正常的地震現象。再來點心理因素一些人認為:地震變頻繁了。其實地震還是那些地震,它有規律又隨機地發生著,但它從來不管降臨的地方是人煙稠密還是人口稀少。只不過,因為近年來發生在人口稠密的地區的大地震讓我們對地震比以前更關注了。2007年,全球8級以上地震達到了4次,是21世紀以來8級以上地震最多的一年。從數字上看,比較異常,但誰聽說過這些地震呢?當時誰可曾擔心過它的異常呢?至於國內的地震,誰還記得2001年11月14日發生在青海昆侖山的8.1級地震呢?這次地震是中國近半個世紀來最大的一次地震。但正因為它發生在人煙稀少的西部地區,人員財產傷亡小,所以未被大眾提及。從心理因素上看,這其實並不難理解。汶川地震造成的災難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陰影,人們對「地震」一詞高度敏感,開始注意各種與地震有關的信息,原本並無異常的地震,也因此看起來越來越密集。公眾在8.8級智利大地震後,產生種種猜疑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同樣一個地震,發生在環太平洋人口稀少的阿拉斯加地區,就未必會引來這么多強烈的反響了。2010年初的地震確是大地震,也產生了大災難。但大震未必有大災,小震也未必只能引發小災,關鍵在於地震發生在哪裡。地震活動是否異常,屬於地震的頻度的統計學問題,我們並不要因為關注的地震多了就理解為地震活動有異常,不可把災害頻發等同於地震頻繁。總的來看,目前的地震發生地點是正常的,頻度在統計學意義上也是正常的。在經歷了痛苦的汶川地震之後,我們比以前更加關心自己的棲息之地———地球了。中國雖不是地震最多的國家,卻是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我們在關心地震之際,掌握更多實用的地震應急知識,學習如何在地震中保護自己。大家好,對全球地震為何越來越頻繁這個問題,有太多的回答,但在我的看法中,我去不是那麼認為的,在地震越來越頻繁的時間中,自然災害也是接著的,地球中連接著太多的奧妙,自然中有地球的運轉,它們是不可缺少互助的,在大氣層保護的地球中人們可以自然的生存,在地球之外呢,在60年代初,沒有科學家的研究,沒有人們瘋狂的破壞,就沒有地震的頻繁,我的問題?地球的吸引力來自那裡,它是怎麼形成的?我在用鐵和磁鐵的試驗中發現,吸引力的形成,把鐵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然後在用磁鐵來吸,當它們之間的距離達到它吸引的穩定時 ,你在讓它們旋轉起來,在它們旋轉中,你會發現它們的互助之力,如果你把鐵或者磁鐵拿掉一點,它們就會搖動,如果把地球比喻成鐵,在把大氣層比喻成磁鐵,你會想到什麼呢。。。。。。地球要是在瘋狂的開發,早晚都要塔掉,地球中的含鐵在減少,大氣層在薄弱,當它們的力引減少到不可支持時,就是 地球毀滅的時間到了。。。。。。。。。。。。。。。。。。。。。。。。。。。。。。。。。。。。。。。。。。。。。。。。。。。。。。。。。。。。。。。。。</p>
⑸ 我國西南地區地質災害頻發的原因主要是()①地質基礎穩定 ②森林覆蓋率高 ③地形坡度大 ④降水量
我國西南地抄區,在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上,地殼活躍,多地震、火山活動,故①不正確;我國西南地區是我國的天然林區,但與地質災害頻發沒有關系,故②錯誤;我國西南地區地形崎嶇、山地面積廣大,在一、二階梯交界處,地形坡度大,水流速度快,容易發生地質災害,故③正確;西南地區受西南季風影響,降水多且集中,岩石破碎,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④正確;西南地區喀斯特地形廣布,地表承載能力差,故⑤正確.
故選:D.
⑹ 地質災害為什麼頻繁發生
於動的由殼運地
⑺ 現在為什麼頻發地質災害事件
地震和氣候異常由越來越嚴重且呈幾何數倍增的溫室效應和厄爾尼諾現象導致內,和啥2012無任何關系。而容且,確切地說,正是因為有溫室效應和厄爾尼諾現象導致的越來越嚴重地質災害,索尼才砸大錢拍災難電影。
溫室效應導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地球板塊各方向受壓改變,甚至在板塊上引起「蹺蹺板」運動,致使火山和地震活動加劇。而氣候異常和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就更不用說了。
可惜的是,溫室效應和厄爾尼諾被討論得太久,以至於人們都把它們忽略掉了,反而對2012這種純屬杜撰,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東西感興趣。
⑻ 歷史上有哪些時候也曾像最近幾年這樣地質災害頻發
我國的西、南部山區,特別是川陝、川滇、川藏等地區,由於山體高大,岩層風化劇烈專,雨季降水比較大,容易屬引起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東部的河流三角洲等地方,由於地下水變動和人工干擾等因素,容易發生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另外,在礦產資源開發集中地區,由於地下水位受采礦干擾等因素,也是容易發生地面塌陷等災害的地區.
全球來說,受地殼運動和板塊擠壓作用的地區,地震、火山等災害比較容易發生.
⑼ 重慶地區地質災害頻發的自然原因
重慶山區分布廣泛,又緊鄰四川地震多發區,泥石流、山體滑塌等地質現象就比較普遍了
⑽ 中國的地質怎麼了,為什麼災害頻發,近幾年好多地質災害啊,以前沒有過幾次
天怨人怒。
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