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滑坡監測
㈠ 滑坡和崩塌監測
一、監測項目
滑坡和崩塌的監測項目包括地表變形、地下變形以及影響滑坡產生和判別滑坡發生的一些相關因素,包括地下水動態、地聲、岩土體含水率、岩石壓力、人類活動、宏觀地質現象和氣象等(表7-1)。
表7-1 滑坡崩塌監測要素及技術方法
二、監測頻率
滑坡和崩塌自動化監測一般每天1次,必要時(如強降雨期間)可加密。
滑坡和崩塌人工監測一般每月2~3次,必要時(如強降雨期間)可加密。
三、監測成果應用案例
1985年6月12日凌晨3時45分至4時20分發生的新灘滑坡是成功根據監測數據預測滑坡災害的典型案例。新灘滑坡位於湖北省秭歸縣,處於長江三峽之西陵峽上段兵書寶劍峽出口處,因多次岩崩而形成險灘。湖北省西陵峽岩崩調查工作處從1970年成立以來,科技人員一直堅持在高山峽谷現場進行多方面的考察調研工作;1977~1982年7月在工作區內布設了4條視(水)准線,計12個變形點;1983年後,在監測結果和現場調查資料中均發現異常,隨即向上級報告了險情。至1985年6月11日,當現場調查和位移監測資料十分有力地說明大滑動即將來臨,臨滑前兆非常明顯時,岩崩調查工作處立即向湖北省科委和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發出了險情告急。僅隔11h,便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大滑坡。由於預報及時,撤離措施果斷有效,新灘鎮475戶居民1371人無一人傷亡,將一場毀滅性的地質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減小到了最低程度。
㈡ 山體滑坡監測哪些方面以及各種監測方法,優缺點和難題
1 概述
滑坡是山區基本建設工程中最常遇到的一種災害。邊坡的變形破壞與其所造成的不良地質環境可對人類工程活動帶來嚴重的危害,造成生態環境的失調和破壞,並可能帶來更大范圍和更深遠的負面影響。本文通過對滑坡的機理及監測技術的比較分析,旨在尋找一種有效的滑坡治理方法。
2 山體滑坡機理
滑坡形成機理和誘發機理的研究一直是世界上公認的難題,21世紀初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滑坡災害減災戰略規劃,將滑坡過程和誘發機理研究列為首要的任務,這不僅因為滑坡、泥石流形成機理和誘發機理研究是至今沒有突破的難題,更重要的是它成為制約地質災害預測預警和防災、減災研究的瓶頸問題。因此,長期以來,國內外許多地學專家、學者都將其作為攻克目標,潛心研究,取得了一些探索性的成果。
此外,還有學者提出滑坡產生於特定的工程地質與水文環境,是在以重力為主的自然營力作用下或在人類工程活動影響下發生發展的斜坡變形運動,是依附於其內在軟弱結構面(帶)的地表斜坡岩土體,在一定的地質力學機制下,失去原有平衡條件而產生以水平位移為主的順坡移動現象。也有學者認為滑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內在因素和外在影響。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1)滑坡區域岩石的岩性、結構及構造(岩石破碎,風化強烈,岩性軟弱)是古滑坡復活的內部原因;2)地下水的作用;3)人類工程活動。
縱觀各種不同的機理研究,工程滑坡的形成機理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滑體的力學性質。岩體力學性質主要取決於岩體的地質特徵及其所賦存的地質環境。研究結果表明,岩體力學參數主要與岩體結構特徵、尺寸效應、賦存的應力條件、所處的應變狀態以及賦存的滲流特徵密切相關,岩體的力學性能對山體滑坡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工程和水文地質條件。如潛在的古滑坡、地下水等也會造成滑坡的發生。
——外界誘發因素。大氣降雨、地表水和人類的各種工程活動等稱滑坡的外界誘發因素。
3 監測技術
監測滑坡是為了具體了解和掌握滑坡演變過程,為滑坡的正確評價、預測、預報及治理工程提供可靠的資料和科學依據,同時,監測結果也是檢驗滑坡分析評價及治理工程效果的尺度。通過監測滑坡的變形特徵與規律,預測、預報滑坡的邊界條件、規模、滑動方向、破壞方式、大體時間及其危害性,並及時採取措施盡量或減輕災害損失。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美國為代表開展了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技術的一系列研究。通過對滑坡、泥石流等10種自然災害的研究,使減災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美國、西歐等國採用遙感、GPS衛星定位及氣象雷達及微震技術等監測手段對其地質災害進行監測,以實現地質災害的長期、中期和短期的預報。通過自動記錄、儲存、計算機處理和信息遠傳輸,實現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實時監測及預報。
3.1 滑坡監測原理和方法
在理論分析和實驗室研究工作中,國內外已應用了多種方法,如三重蠕變曲線地圖形分析方法、半對數曲線法和變形速度倒數法進行滑坡時間預測,測量地表破壞聲響反射方法檢測地表、地下水運動,這些方法都是離線式和非實時性的。在實地檢測工作中,國內外滑坡災害的監測主要採用了5種類型的監測技術與方法,即:宏觀地質觀測法、簡易觀測法、設站觀測法、儀表觀測法及自動遙測法。
3.2 滑坡監測技術的新進展
上述滑坡監測方法和儀器在實際應用中已十分成熟,但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數據的採集需要人工定期到現場進行,使得滑坡監測缺乏實時性。隨著三維激光掃描技術、GPS一機多天線系統、INSAR(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以及多感測器的集成等高新技術在滑坡監測與預測、預報領域的應用,將進一步提高滑坡災害變形監測預報的精度。
滑坡的失穩破壞,都有一個從漸變到突變的發展過程,一般單憑人們的直覺是難以發現的,必須依靠精密的監測儀器和適宜的技術方法進行周密監測。藉助監測來了解滑坡的實際狀況及其穩定性,既為工程安全提供了科學依據,又對修改設計、指導施工提供了可靠資料,能幫助人類規避風險,將滑坡災害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滑坡監測技術的迅速發展,必將促進監測范圍不斷擴大、自動化系統、數據處理和資料分析系統、監測預報系統等技術方法日趨完善。
《礦業工程》2011,9(3)
㈢ 近十年國外主要的地質災害監測系統有那些
四信地質災害抄監測預警系統,通過野外監測站對降雨量、表面位移、泥水位、地聲、次聲、孔隙水壓力、視頻、深部位移、土壓力等要素進行實時監測,使用GPRS/LoRa/3G/4G等通信方式將數據傳輸到管理及監測預警雲平台,為防災減災提供實時信息服務。。
四信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廣泛應用於滑坡監測預警、泥石流監測預警、地面沉降監測預警、崩塌監測預警等,有效保障地質災害多發地區人民群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系統由現場採集層、無線傳輸通信層、預警發布中心3部份組成。
實時監測地質災害多發區的各維度數據,為科技決策提供依據
系統可快速採集、傳輸、計算、分析、存儲各監測點的監測數據,包括雨量、泥水位、地聲、次聲、孔隙水壓力、土體沉降、地表裂縫、深部位移、地下水、土壓力、表面位移、土壤含水量、圖像視頻、電源電壓和環境溫度等,並對數據進行糾錯處理,減少數據誤碼率、提高數據完整率。
㈣ 怎樣監測地質災害中的山體滑坡
山體滑坡是地質災害中的一種。
滑坡常常給工農業生產以及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有的甚至是毀滅性的災難。
滑坡對鄉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毀農田、房舍、傷害人畜、毀壞森林、道路以及農業機械設施和水利水電設施等,有時甚至給鄉村造成毀滅性災害。
位於城鎮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傷亡人畜,毀壞田地,摧毀工廠、學校、機關單位等,並毀壞各種設施,造成停電、停水、停工,有時甚至毀滅整個城鎮。
發生在工礦區的滑坡,可摧毀礦山設施,傷亡職工,毀壞廠房,使礦山停工停產,常常造成重大損失。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岩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運動的岩(土)體稱為變位體或滑移體,未移動的下伏岩(土)體稱為滑床。
滑坡的活動時間主要與誘發滑坡的各種外界因素有關,如地震、降溫、凍融、海嘯、風暴潮及人類活動等。
滑坡的防治要貫徹「及早發現,預防為主;查明情況,綜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後患」的原則。結合邊坡失穩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內外部條件綜合治理。
監測山體滑坡一般採用人工監測與信息化監測相結合的方法。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地質災害監測一般採用遙感技術(威海晶合)。
㈤ 地質災害監測的目的是什麼
地質災害監測有以下目的:
1. 及時掌握災害體變形動態,分析其穩定性,超前做出預測預報,防止災難發生。
2. 為災害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資料和科學依據。
3. 為政府部門對在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經濟建設、環境治理等方面的規劃和決策提供基礎依據。向全社會提供崩塌、滑坡監測信息。
礦山地質災害指在礦床開采活動中,因大量採掘井巷破壞和岩土體變形以及礦區地質、水文地質條件與自然環境發生嚴重變化,危害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破壞采礦工程設備和礦區資源環境,影響采礦生產的災害。
(1) 建立和完善礦山開采前的風險評估與環境評估,並制定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政策法規和規劃體系。做到開采前嚴格評估,開產中積極防範,開采後積極恢復,把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土地復懇納入法規,強制推行。
(2) 加強宣傳,普及礦山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礦山開采人員素質,增強其對地質災害的危機感與警覺性。提高礦山生產過程中全員防災、減災技能與手段,強化礦山地質災害的防、險避險、搶險培訓。
(3) 開發與應用先進的信息化、地球物理勘查手段、地球化學勘查手段,對礦山地質進行嚴密監視,對可能發生的潛在災害施行實時監測、動態監測,建立礦山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威海晶合),實現礦山地質與環境生態動態跟蹤與管理體系,避免重大人員財產損失。
(4) 加強礦坑、礦井邊坡設計,進行邊坡監測,堅固擋牆穩固邊坡地質構造,開挖後如果出現開裂變形,及時做地質勘察,並做好預防措施。合理建設尾礦礦壩,形成穩定礦場與尾礦庫,降低滑坡和塌方風險。
㈥ 地質災害滑坡檢測記錄怎麼寫
滑坡地質災害來隱患觀測記自錄
監測時間 監測人
距上次監測時間 天氣情況
監測點 監測內容 異常情況 監測點所在位於該滑坡隱患的 , 斜坡上土體有陷坑、坍塌( ) 具體位置 在 村民房子的 。 樹木、電桿明顯傾斜( )
長度 ?、寬度 ?、 泉水、井水變渾、斷流( ) 地面裂縫位深度 ?、下沉 ?。 動物驚恐() 號移變形 其他( ): 監測點 牆體裂縫變長度?、寬度 ?、 形 深度 ?、錯位 ?。 監測建築物斜距 cm 的傾斜變化
㈦ 地質災害監測的方法有哪些
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雖然突發性強,來勢兇猛,但是這些災害發生前有明顯的前專兆。對滑坡、崩塌體和建築的屬裂縫經常進行簡易的測量,是避免人員傷亡的最有效的方法。目前老百姓常用的簡易監測方法主要有埋樁法、埋釘法、上漆法、貼片法等。
(1)埋樁法。埋樁法適合對於滑坡體上的裂縫兩側埋樁,用鋼捲尺測量樁之間的距離,可以了解滑坡變形滑動過程。
(2)埋釘法。埋釘法在建築物裂縫兩側各釘一顆釘子,通過測量兩側兩顆釘子之間的距離變化來判斷滑坡的變形滑動。這種方法對於臨災前兆的判斷是非常有效的。
(3)上漆法。在建築物的兩側用油漆各畫上一道標記,與埋釘法原理是相同的,通過測量兩側標記之間的距離來判斷裂縫是否在擴大。
(4)貼片法。在橫跨建築物裂縫處貼水泥砂漿片或紙片,如果紙被拉斷,說明滑坡發生了明顯變形,須嚴加防範。與上面三種方法相比,這中方法是定性的,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斷滑坡的突然變化情況。
㈧ 地質災害調查監測
完成抄全國1∶1萬工程地質調查1127平方千米,1∶5萬工程地質調查6530平方千米,1∶5萬災害地質勘查2200平方千米。各地成功避讓各類地質災害920起,安全轉移37926人,避免財產損失5.5億元。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蹤人數同比減少12%,直接經濟損失減少42.7%。
長江三角洲地區全面建成地面沉降監測與控制體系,初步建立地面沉降主動防治和科學管理的決策機制。重慶巫山、奉節建立了具國際先進水平的地質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示範站,為三峽工程庫區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區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提供了技術支撐。建立以專業的地質災害監測和群測群防相結合的雅安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和以區域地質災害監測為基礎的江西省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系統。西南山區城市、東南台風暴雨型、西北黃土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工作取得良好進展。「萬村培訓行動」成效明顯,雲南昭通成功預報鹽津滑坡,避免2011人傷亡;四川達州成功預報青寧鄉岩門村滑坡,避免2251人傷亡。
㈨ 地質災害有什麼監測方法
地質災害常用的簡易監測方法主要有埋樁法、埋釘法、上漆法、貼片法等。回
(1)埋樁法。埋樁法適答合對於滑坡體上的裂縫兩側埋樁,用鋼捲尺測量樁之間的距離,可以了解滑坡變形滑動過程。
(2)埋釘法。埋釘法在建築物裂縫兩側各釘一顆釘子,通過測量兩側兩顆釘子之間的距離變化來判斷滑坡的變形滑動。這種方法對於臨災前兆的判斷是非常有效的。
(3)上漆法。在建築物的兩側用油漆各畫上一道標記,與埋釘法原理是相同的,通過測量兩側標記之間的距離來判斷裂縫是否在擴大。
(4)貼片法。在橫跨建築物裂縫處貼水泥砂漿片或紙片,如果紙被拉斷,說明滑坡發生了明顯變形,須嚴加防範。與上面三種方法相比,這中方法是定性的,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斷滑坡的突然變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