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質災害意義

地質災害意義

發布時間: 2021-01-27 21:45:03

㈠ 學習災害地理的意義

自然災害會對我們造成損失,對我們生活甚至生命構成威脅,就像你身邊有一個人會對你產生威脅一樣,自然我們就會想要將威脅降到最低,最直接的辦法是了解它,也就有了災害地理。也不知道你懂了沒有。。。

㈡ 區分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問題的必要性

1.在理論上的意義

從地質環境問題和地質災害兩者的內涵來看,地質災害的內涵較多,規定得較為嚴格;地質環境問題的內涵較小,規定得寬泛,地質環境問題包含了地質災害和非地質災害即漸進性的地質環境問題。

漸進性的地質環境問題是指地質環境系統以漸進方式失穩而伴生的地質現象和地質過程,其後果往往是累進性的,較輕微的財產或經濟損失。對其發生規律、動力學過程及成因的探討,可運用現有的專業理論、分析方法結合實地調查資料來完成。這些內容與地質環境系統調查、評價工作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至於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的預測,可沿用「由歷史推測未來」的思路,採用平衡體系或平穩隨機過程的理論近似地外推計算。

地質災害是地質環境系統突變所導致的,所以,又稱突發性的地質環境問題。傳統的建立在平衡體系和平穩隨機過程基礎上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對於地質災害的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難以揭示其客觀本質,這也是目前有關地質災害預測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所在。因此,加強非線性系統突變理論的學習,探索有關地質災害動力學機理及實用的預測方法則是未來重要的研究課題。

由此可見,將地質災害與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相區分,關繫到今後的理論研究方向。

2.對於社會管理的意義

突發事件響應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是保證社會安全穩定的重要措施。在國力有限的情況下,社會保障只能按輕重緩急,量力而為之,對那些社會影響大、損失嚴重特別是涉及人群安全的突發事件予以高度重視,這也是構建應急事件各種預案的基本指導思想。從環境安全的角度來考慮,將具有突發性的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與漸進性的地質環境問題區分開來,把前者作為突發事件的主要防範處理對象既便於實際操作,也為確定地質環境突發事件響應體系的重點提供了理論依據。

㈢ 災毀土地復墾社會效益評價的意義

災毀土地復墾社會效益的評價應該從促進當地社會生活和諧發展的角度為出發點,項目實施後應對項目區的社會生活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實施後的影響因素進行鑒別、統計、分析和研究,以判別項目在社會方面的可行性與適宜性。通過分析項目所涉及的各種社會因素及與當地社會的協調關系,規避社會風險能力,促進社會穩定等來對復墾項目的社會效益進行評價。災毀土地復墾不僅要求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還必須充分考慮到復墾後土地的產品和服務要最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不僅要求進行最有效的生產,還要求社會將服務與生產進行更有效的分配,實現項目的高效性。除此之外,社會效益還應包含社會穩定、社會和諧、社會保障及社會文化等多個方面的效益。當經濟效益相等時,社會效益大的項目應進行優先考慮;當經濟效益不等時,其對社會效益提升的顯著程度也應是考慮重點。災毀土地復墾項目相對於普通土地整理項目的單位面積投資更多、工程難度更大、回收期更長,經濟效益不是太明顯;災毀土地復墾項目又是一項非盈利性的政府無償投資項目,有著明確的社會效益目標。因此,社會效益是其實施後效益評價的重要的考察指標,但對於社會效益的評價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應當建立一個標准化的評價體系和效益評價的長效機制。

㈣ 災難旅遊的地理意義是什麼

建議觀看《災害地理學》。
災害地理學是地理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個應用性很強的重要分支體系。提高災害的防範意識、掌握防災減災手段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災害電影鑒評是《災害地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手段,通過電影夢幻般的演繹手法、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完整的災害發生過程和生命至上的理念以及貼切的人文關懷,可以提高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增強教學效果。

㈤ 一道高中地理題:研究地質構造有什麼意義

可以確定一些地質災害高發區。更有效預防,監測地質災害的發生,從而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如這次汶川大地震。

㈥ 地質災害減災工程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有安全、穩定的地質環境做基礎。由自然和人為因素形成的地質災害不僅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巨額財產損失,還對工程建設和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也會極大破壞生態環境。為了保障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與進行生態環境建設,實現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需要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開展防治工作。現就地質災害減災工程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幾個方面的重要意義和作用簡述如下:

(1)對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意義與作用

長江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大江大河上中游水利樞紐工程、內河航運通道、寶成鐵路、成昆鐵路、青藏鐵路、西電東送工程、西氣東輸工程等重大工程,由於地域跨度大,且多處在或穿過地質災害易發區,故極易誘發地質災害,並對工程建設產生一定的影響。為保障上述工程安全施工和運營,必須採取科學、有效的減災工程措施,防止或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及其造成的損失。

(2)對城市發展的意義與作用

截至2000年,我國城市數量達到663座,建制鎮20312個,城鎮總人口4.56億,佔全國總人口的36.1%。建制鎮平均規模擴大,小城鎮開始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和規模成長轉變。預計2020年左右,城鎮化水平將提高到45%~50%,城市數量將達到1000~1100座,建制鎮將達到29500~30500個。

城鎮建設中因人為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愈加突出,許多山區城市,如重慶、蘭州、大連、十堰、攀枝花等,由於城市規模擴大,嚴重破壞了山地斜坡的自然平衡狀態,成為滑坡、崩塌災害嚴重的城市。平原城市為滿足發展需要,用水量增大,從而過量開采地下水,已經有40座以上的城市發生了地面沉降。因此,需要根據城市規劃,提供安全、穩定的建築場地,對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地區採取減災工程予以治理;城市發展過程中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也需要及時給予治理。

(3)對西部大開發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意義與作用

西部各省(市、區),特別是陝西、甘肅、四川、重慶、雲南、貴州以及新疆、西藏的一些地區,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尤其嚴重;東北老工業基地因礦產資源開采誘發的采空地面塌陷和露天邊坡穩定等地質災害非常嚴重。因此,為實現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必須開展地質災害減災工作。

(4)對資源開發的意義與作用

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既有賴於優良的地質環境,又對地質環境產生極大的影響。礦產資源開發中產生的尾礦棄石形成了滑坡、泥石流災害隱患,露天采礦形成的邊坡破壞,地下采礦引發的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十分突出,必須對礦山地質災害進行有效治理;為了充分利用國土資源,也必須對影響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各種地質災害進行治理;此外,還需對地下水超采誘發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縫進行防治。

(5)對國土安全的意義與作用

沿國界分布的界河因塌岸災害常造成國土面積的損失,從而威脅國土安全;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的發生還使國土質量下降,可開發利用程度降低。因此,亟須對界河塌岸災害進行整治,對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實施有效的減災工程,提高國土安全度。

㈦ 認識大數據對減輕地震災害有什麼意義

1、經過汶川大地震,使我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這句話的問題在於沒有主語。版可以改成「經過汶權川大地震,我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或「汶川大地震使我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歡騰的人群以前所未有的熱情來擁抱和迎接聖火——人擁抱聖火是會燒傷的~呵呵個人意見哈,是改成「歡騰的人群以前所未有的熱情來迎接聖火」或「歡騰的人群以前所未有的熱情迎接聖火,以擁抱迎接火炬手」

㈧ 基本認識

4.1.1 基本概念

地質災害是由於自然或人為作用,多數情況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層比較強烈地危害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的岩、土體或岩、土碎屑及其與水的混合體的移動事件。一般以崩塌(含危岩體)、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等為典型代表,是比較公認的因地殼表層地質結構的劇烈變化而產生的。類似於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提出的「地面破壞災害」(ground-failure hazards)。

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具備自然演化和人為誘發的雙重性,它既是自然災害的組成部分,同時又屬於人為災害的范疇。在某種意義上,地質災害已經是一個具有社會屬性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安居的重要因素。因此,地質災害防治就不僅是指預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層次的社會意識上則表現為努力提高人類自身的素質,通過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約束公眾的行為,自覺地保護地質環境,從而達到避免或減少地質災害的目的。

地質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生存、生活、生產和發展密切相關的地殼外表圈層,它的上界面為起伏的地表面,下界面為人類活動影響的最大深度(約20km,水庫誘發地震最大深度),在陸地范圍內,相當於地殼的硅鋁層。地質環境災害是指區域性地質生態環境變異引起的危害,如區域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荒漠化、石山地區的水土流失、石漠化和區域性地質構造沉降背景下平原或盆地地區的頻繁洪災等。這些問題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且緩慢發生發展,地質界常稱為緩變性地質災害。

4.1.2 地質災害區域暴發的基本特徵

地質災害預警對象主要是降雨、融凍等極端氣象條件變化引發的區域或流域群發型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局地暴雨影響下的完好斜坡地區是坡面型「鏈式」反應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頻發地區,這類地質災害具有顯著的特點,是實施預警預報和群測群防的重點與難點。它具有以下特徵:

1)區域性:一般在數百至數千平方千米內出現。

2)群發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某一區域多災種呈群體出現。

3)「鏈式」反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同一地點逐次快速轉化,破壞力極強。

4)同時暴發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鏈」在數十分鍾至數小時內先後或同時出現,具有突然暴發性,宏觀上完好的坡體突然滑塌或「奔流」;當地人稱為「渦旋炮」或「山扒皮」。

5)持續超強降雨作用:局地區域性持續超強降雨造成極大沖刷力,使達到過飽和狀態的鬆散堆積層奔涌而下。

6)地形陡峻,地質結構上軟下硬:一般斜坡坡度25°~70°,高差100~400m;地質上具備二元結構,上為鬆散堆積層,下為堅硬基岩,容易在二者的接觸處形成強大滲流帶;鬆散堆積層厚度小,一般0.5~5m。

7)植被類型特殊:生態環境不利於固坡穩定,如大量種植毛竹、杉樹等淺根性、速生速長類樹種,在持續的暴風、暴雨「耦合」作用下加劇斜坡表層的整體破壞。

8)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房屋、道路建設切坡而很少維護,缺乏地質環境保護意識。房屋結構簡易、破舊,房屋結構抗破壞強度低。缺乏災害風險意識。

9)後續性:大型滑坡一般出現在降雨過程後期,甚至降雨結束後數天,如中國新灘滑坡(1985年6月12日),菲律賓特大滑坡災難(2006年2月17日)。

10)發災區域總體造成人員傷亡和各種財產損失重大,但單點損害的規模較小。

11)分析發現,滑坡的發生在過程降雨量和降雨強度兩項參數中,存在著一個臨界值,當一次降雨的過程降雨量或降雨強度達到或超過此臨界值時,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質災害即成群出現。

12)不同地區具體一條溝谷的泥石流始發雨量區間為10~300mm,差異之大反映了地質條件、氣候條件等的差異。

13)在降雨過程的中後期或局地單點暴雨達到臨界值時出現突發性群發型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滑坡以小型者居多。

14)大型滑坡常在降雨過程後期或雨後數天內出現。

4.1.3 預警分類

目前,對單體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在技術上相對比較成熟,也比較易於開展群測群防工作,而對群發型地質災害,特別是一定地質背景下由氣象因素引起的群發型滑坡、泥石流的預警預報則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均顯不足。群發型地質災害是指在某一區域多災種呈群體出現的現象。地質災害預警是一種包括預測與警報的廣義「預警」,在時間精度上包括了預測或預估(估測)、預警、預報和警報(數小時)等多個層次,每個層次都是一個政府機構、工程技術與公眾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體系。

按預警對象的物理參量劃分,滑坡、泥石流災害預警可劃分為空間預警、時間預警和強度預警3類,一次圓滿的預警應包括這3個物理參量,且應該計算做出每個物理參量發生的概率大小(可能性大小),從而確定向社會發布的方式、范圍和應急反應對策。

(1)空間預警

空間預警是在滑坡、泥石流災害調查與區劃基礎上,比較明確地劃定非確定時間內滑坡泥石流災害將要發生的地域或地點及其危害性大小。空間預警基於滑坡、泥石流災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如地層岩性、地質結構、地貌形態、地層突變等)和誘發因素(如降雨、地震、冰雪消融、人為活動)開展工作,控制因素是基本條件,誘發因素在不同地區或同一地區的不同地段常常表現出極大差異。不同地區具體一條溝谷的泥石流始發雨量區間為10~300mm,差異之大也反映了地質條件、氣候條件等的差異。有條件時,應分別研究預警地區的24h降雨強度(h24)、1h降雨強度(h1)與10min降雨強度(h1/6)與岩土體飽和狀態及滑坡或泥石流復活的關系。

(2)時間預警

時間預警是針對某一具體地域或地點(單體),給出滑坡、泥石流災害在某一種(或多種)誘發因素作用下將在某一時段內或某一時刻將要發生的預警信息。時間預警基於預警區域的地質環境狀況、誘發因素發生范圍與強度及其持續時間等開展工作。時間預警一般是在空間預警的基礎上,通過專業技術觀測,系統的理論分析和專家會商,並報有關管理部門認可後發布。

(3)強度預警

強度預警是指對滑坡、泥石流災害發生的規模、暴發方式、破壞范圍和強度等做出的預測或警報,是在時空預警基礎上做出的進一步預警,是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追求的目標,也是目前研究工作的最薄弱環節。

由於滑坡泥石流災害的發生既有其地質演化的內在規定性,又受多種隨機因素影響,滑坡、泥石流災害時間、空間和強度三要素的預警也就都存在一個可能性大小(概率描述)的問題,目前以預警等級來表示。

4.1.4 預警階段劃分

地質災害預警包括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或勘查評價)、觀測(監測)系統建設與運行、災害發展趨勢分析會商、預警信息傳播和適度的准備反應或防治對策等5個步驟,相應包括了預測(數年)、預警(數月)、預報(數日)和警報(數小時)等多個層次的多種精度的預警功能(表4.1)。預測是指時間精度較低,著重災害發生集中的區域,預測基礎是調查數據;預報、臨報和警報的時間精度較高,必須有系統連續的觀測或監測數據和基於正確的區域地質環境分析或地質體變形模式的綜合分析。

表4.1 預警工程的階段劃分

4.1.5 預警產品發布

預警產品一般用紅、橙、黃和藍和綠五色表示,一般用暖色調表示比較危險,冷色調表示比較安全,因此,預警產品等級對應的色調劃分為5級(表4.2)。

表4.2 預警產品等級及色標

㈨ 簡述汶川大地震抗震抗震救災的意義

2008年5月12日,這必將成為國人難以遺忘的一天。當天下午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7.8級地震,全國多個省市有明顯震感。截止目前,僅四川地區就已造成數萬人死亡。這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來,國內最為嚴重的一次地震災害。

汶川地震之極度慘烈,是為國殤。數萬同胞的生命,瞬間沒於廢墟和泥石之中,男人、女人、孩子、老人皆難以倖免。那些生死相奪的瞬間,父母永失其所愛,孩子永失其所親。汶川成為國人血脈同搏、淚水涌動之所在。

一、眾志成城 抗擊震災

今天,當災區人民不屈不撓、奮起自救之時,我們依然要發揚這種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的精神,並在這種精神的引領下,全社會緊急動員起來,與災區人民同患難、共呼吸、心連心。有了這樣的同胞之情,我們其實每個人都可以為他們做點什麼,災難便也能在分擔中減小
二、中華同悲 舉國哀悼

5月19日14時28分,也是5·12汶川大地震中遇難者的「頭七」。在中華民族傳統的哀悼氛圍中,舉國降半旗致哀,我們用全民族的眼淚,悼念這次地震災害中的罹難者、在救災中的犧牲者,更用全民族的意志,昭示中國對每一個普通生命的極大尊重
三、汶川一震 痛變中國

汶川地震激發的新全民抗戰正鑄就我們新的民族氣質,仁愛、包容、堅忍的民族氣質。每個中國人的生命方舟的新中國,將不難從災難中崛起。顯而易見,這是一個拐點,執政理念全面刷新的拐點,中國全面融入現代文明的拐點。中國現代化這鍋百年老湯,是到煮開的時候了。一個民族的百年悲情,是到升華的時候了
四、同心賑災 共患國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間有情,送大愛度劫難。四川大地震,遇難的兄弟姐妹及其家人的巨大傷痛,使得所有國人椎心泣血。盡管我們看到,災難發生後,那些身處災區蒙受災難的災民,那些奮戰在救災一線的救援人員,以及熱切向災區伸出援手的全國人民,用人間大愛和人性光輝穿透了災難的陰影

每條依次展開論述,可以說很多,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㈩ 論述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在自然災害預測預防中激發因素與分析方向的意義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綜合體內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地理環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地理環境中這一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這一要素的變化影響到另外要素的變化。如副熱帶高氣壓帶及信風帶控制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岸,由於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因此,氣候極其乾燥。由於水分不足,地表徑流淺或全無,物理風化強烈,風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礫漠,植被稀疏,動物則因食物不足而相當貧乏。以上各要素之間是一環扣一環,一個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當其中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時,其它要素因受其影響,相應的也會發生變化。如人類在沙漠地區引水灌溉,改變水這個要素,就會使其它因素以及整個地理環境發生變化,形成沙漠中的綠洲。

又如,在赤道兩側,一般是熱帶雨林地區,但在赤道兩側的安第斯山脈和東非高原,由於地形這個要素發生了變化,引起其它要素以及整個地理環境也發生變化。安第斯山脈地理環境呈垂直分布,而東非高原則屬熱帶草原景觀。另外,地理環境各要素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原因和結果經常交換位置。如赤道兩側低平地區,由於全年高溫多雨,因而生長茂密的熱帶雨林,地面發育著磚紅壤,森林內生活著多種動物,在這里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是原因,茂密的熱帶雨林等是結果。但在某些熱帶雨林地區,由於人為的濫伐,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反過來也會影響氣候、土壤、動物等,使整個地理環境發生變化,出現草原及半荒漠景觀。顯然,在這里植被的變化是原因,其它要素的變化卻成了結果。

其次,地理環境中,這一部分會影響到另外的部分,這一部分的變化,會影響到另外部分的變化。如北美洲和歐洲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半球的西風帶,歐洲位於亞歐大陸的西側,北美洲位於兩大洋之間,但歐洲氣候海洋性顯著,而北美洲卻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於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區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暖濕西風深入內地,使太平洋的影響僅局限於太平洋沿岸一帶,而對東部廣大地區的影響則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對歐洲氣候的影響相比。由於氣候不同,導致兩洲地理環境差異顯著,這說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區對整個北美地理環境特徵的形成有巨大的影響。

又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東西兩側同緯度地區地理環境不同:東部蓋亞那高原及奧里諾科平原為熱帶草原地區,同緯度西側為熱帶雨林區;東部亞馬孫平原為熱帶雨林區,同緯度西側為熱帶草原及熱帶荒漠區;南緯40°以南,西側為溫帶森林區,東側巴塔哥尼亞高原則為溫帶半荒漠及荒漠區。顯然,安第斯山脈對南美東、西部地理環境的分異起著重要作用。即安第斯山脈這部分影響了它東西兩側的部分。再如,在地質史上存在冰期和間冰期,冰期時,大量地表水以冰層的形式被固結在陸地上,由此引起海平面下降,大陸架露出海面,結果使陸地面積擴大,輪廓發生變化,陸上動植物分布也發生變化。同時,海平面下降還引起流入海洋的河流侵蝕基準面下降,河流下蝕作用加強,河谷下切更深,陸地地形分割劇烈;間冰期,固結在大陸上的冰層消融返回海洋,海平面上升並淹沒了大陸架,陸地面積縮校同時,海平面上升,提高了陸地河流的侵蝕基準面,河流下切力減弱,陸地地形分割也不厲害。

以上表明大陸部分冰川的伸展與退縮,影響范圍擴及全球。在這里,顯然冰川的擴大與收縮是原因,其影響是結果,但另一方面,冰川的伸縮又是許多原因造成的。這里,同樣也可以看出地理環境各要素及各部分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原因和結果是可以互換位置的。

再次,全球大小各級自然綜合體內部,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整體的制約。自然綜合體一經形成就具有穩定性,其內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體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單獨改變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難的。當然,在人類強有力的影響下,地理環境也會發生局部的變化,如由於人工灌溉、沙漠地區可以出現局部綠洲;由於人為濫伐,熱帶雨林可以局部出現草原及半荒漠景觀,但一旦人類的影響停止,讓其自然發展,只要大氣環流形勢不變,最終地理環境仍然要恢復它原來的面貌。這表明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地理環境整體的制約。

以上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一個內部聯系密切、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其中部分要素的變化,影響著整體,反之,整體也制約著部分要素的發展變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