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衢州工程地質

衢州工程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1-27 21:12:15

❶ 衢州的自然環境

衢州的地理位置
衢州市位於浙江西部,錢塘江上游。地理坐標東經118°01′到119°20′,北緯28°14′到29°30′。她南接福建,西連江西,北鄰 安徽,省內與杭州、金華、麗水三市相銜。衢州市是浙西的交通樞紐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四省通衢、五路總頭"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省轄市,下轄江山市、龍游、常山、開化縣、柯城區(縣級)和衢江區(縣級)。全市現有46個鄉、47個鎮、2597個行政村、13個街道辦事處、62個城市社區。土地總面積為8836.52平方公里。
衢州市地質構造屬江南古陸南側,華夏古陸北緣,即跨越兩個一級構造單元,中部為錢塘江凹陷地帶。總的地勢特徵為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東部低,中部為浙江省最大的內陸盆地-金衢盆地的西半部,自西向東逐漸展寬。境內平原佔15% ,丘陵佔36%,山地佔49%。北部為千里崗山脈,西部為懷玉山脈,南部為市內最大山脈仙霞嶺山脈,全市最高點為江山市的大龍崗,海拔1500米。
衢州的自然環境
衢州境內水量豐富,其中五分之一為地下水,五分之四為便於直接取用的地表水,且水質優良。地表水絕大部分是一、二類水質,市區是全浙江省唯一一個飲用水源保持國家一級標準的城市。全市水資源總量100億立方米,人均佔有水資源達到4000多立方米,接近全浙江省平均水平的兩倍,其中開化縣人均佔有量最高,達到8000多立方米,遠遠高於我國2300立方米的人均值。
衢州不僅水資源充足,水力資源也非常豐富,大量分布在常山港、江山港、烏溪江等地,平均每年可發電超過7億度。現有的水力發電站包括烏溪江水電站、黃壇口水電站、銅山源水電站、廟下水電站、峽口水電站等。其中黃壇口水電站被稱為「浙江第一顆夜明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座中型水電站,而且是中國第一個自主開發的水電站,還有「水利工程師搖籃」的美譽。
衢州歷史悠久,古跡眾多,地貌多姿,山川秀美。有譽為「南孔聖地」的孔氏南宗家廟;有世稱「圍棋仙地」、道家福地的爛柯山;有公認「丹霞峰神州第一,一線天全國之最」的江郎山;有地貌奇特、在五億年前奧陶紀形成的三衢石林;有碧波萬頃、風光秀麗的九龍湖;有雲霧繚繞、江源風光的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有物種豐富、古木參天的古田山自然保護區;有以峽谷奇峰、澗瀉飛瀑見著的紫微山國家森林公園;有譽稱為「千古之謎、文化瑰寶」的龍游石窟。

❷ 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區劃與管理

一、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區劃分析

通過對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評估結果分析,得出實證權重後概率法和實證權重指數疊加法兩種方法對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評估的結果合理。從地質災害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本文選擇相對保守的實證權重指數疊加法作為風險區劃和管理的主要依據(圖7-28,見彩頁),同時以實證權重後概率法作為補充。

通過對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區劃的結果分析可以得出,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較大的區域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地區和西北部地區,大約占整個衢江區面積的1/3,主要的行政區域為:北部地區的灰坪、太真、廟前、雙橋和上方鎮的大部分;南部地區的嶺頭、洋口、舉村和湖南鎮、坑口、長駐、大洲鎮的南部小部分地區。這些區域地形地貌主要為海拔相對較高的山地,降雨量也相對較高,存在的地質災害危害主要為滑坡、泥石流和崩塌。這些區域是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管理的重點區域。

二、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管理

(一)衢江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根據人口密度表7-37可以看出北部地區灰坪、太真、雙橋的人口密度相對較高,而北部地區主要位於地質災害風險性較大的區域,對此有以下幾點建議:

(1)衢江區制定經濟發展規劃時,制定一些有利於這些鄉鎮人口外流的政策,以減少地質災害風險性較大的區域的相對人口密度。

(2)詳細勘查該區域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發育及分布情況,同時詳細勘查該區域那些建在泥石流隱患溝口、滑坡隱患點及附近的居住人口狀況,對這些人口狀況和房屋進行統計和登記。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對居住在這些隱患點附近的居民採取搬遷策略,達到降低地質災害風險的目的。

表7-37 衢江區各個鄉鎮建築面積上人口密度表

註:該人口密度是指鄉鎮人口數與鄉鎮建設用地面積的比值,深灰色表示整個鄉鎮位於高風險區,淺灰色表示部分位於較高風險區。

(3)加強該區域內人口密集區及活動頻繁區氣象水文的觀測與監測,在該地段建立和增加氣象降雨的觀測設施,加強對局部降雨的監測與預報能力,提高對該地段地質災害的氣象預報預警能力;同時建立一套相對系統的應急減災體系,達到地質災害高威脅期降低其風險的目的。

(4)採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對該區域內人口較集中且人類活動較頻繁地區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較發育的地段進行防護,如採取減少物源、改變排水徑流方式、加固坡腳等措施。

(5)對該區域內居民開展地質災害知識的普及教育,提高他們對地質災害形成條件、過程及產生的危害的認識,提高他們自身對地質災害的識別和預防能力;同時建立一套完善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從最大限度上降低地質災害的風險。

(二)衢江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安全

圖7-29(見彩頁)為衢江區主要道路分布圖,從中可以看出西北部和東南部地質災害風險較高的區域存在著一定道路及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分布情況,對此有以下幾點建議:

(1)對位於地質災害風險較高區域內的道路段、通訊設施基座分布位置等基礎設施,採取詳查方式摸清其所處位置的地質災害類型、威脅程度等隱患情況。

(2)採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對詳查出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較發育的地段及位置進行防護,如採取減少物源、改變排水徑流方式、加固坡腳等措施。

(3)加強該區域內氣象水文的觀測與監測,在該存在基礎設施地段建立和增加氣象降雨的觀測設施,加強對局部降雨的監測與預報能力,提高對該地段地質災害的氣象預報預警能力;同時建立一套相對系統的應急減災體系,達到地質災害高威脅期降低其風險的目的。

(三)衢江區土地利用方向

通過對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區劃的結果分析可以得出,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較大的區域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地區和西北部地區。結合土地利用方向有以下幾點建議:

(1)在制定衢江區發展規劃及土地利用規劃時,充分與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相結合;在兼顧本地區資源制約情況下,盡量減少對南部和北部地質災害風險程度較大的區域規劃較大規模的開發與建設活動。

(2)在土地利用方向上,優先開發和發展衢江區中部地區地質災害風險較低的區域,同時將衢江區東南部和西北部地質災害風險程度較大的區域作為發展旅遊和生態用地。

(3)制定一系列的引導性政策,將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較大區域內的經濟繁榮區的經濟重心遷移,達到在該區域內減少人類經濟活動的目的,最終以降低該區域的地質災害風險度。

(4)若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較大區域內不得不開展大規模工程活動,在進行充分的工程勘查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基礎上,建議建立專門的氣象監測和地質災害風險預警機制。

三、結論

(1)本次研究是以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為研究區,將地質災害的危險預測與災害損失分析和概率風險分析方法結合起來,在預測災害發展狀態的前提下,對其可能帶來的災害風險進行系統評估和預測,根據確定的風險評估級別進行了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研究,並展開了相應的對地質災害風險的管理研究。

(2)本次研究採取了基於統計學的Bayesian方法的數據驅動權重模型(weights of evidence modeling)。數據驅動權重模擬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滑坡歷史分布數據,建立滑坡分布與各影響因子之間的統計關系,即根據在各影響因子不同類別中滑坡分布的統計情況來確定各影響因子對滑坡災害的貢獻率(權重)大小。與專家知識模型相比,權重的確定更加科學和可靠,避免了專家的主觀性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最後,利用另一時期的滑坡分布歷史數據對評估結果進行檢驗和成功率預測,使評估結果更加具有可信度。通過對衢江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研究可以得出:降雨量和坡度因素的影響最大,表明它們對衢江地區的地質災害產生具有重要影響;人類活動對衢江區地質災害發生的影響最小。

(3)承災體易損性包括物質易損性和人口易損性。承災體易損性不僅取決於承災體本身的承災能力,還取決於當地社會抵禦滑坡災害的能力,這包括減災措施、災害預報和災害應急准備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本次研究選取了人口分布密度、房屋建築物財產價值、通訊基站投資、公路、耕地資產、園地資產、林地資產等承災體作為易損性評價指標,同時採取主成分和因子分析等數理統計方法對衢江區地質災害易損性進行了評估。

(4)本研究根據對衢江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易損性評估的研究結果,通過交叉運算得到了衢州地區地質災害風險性。通過實際案例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結論:研究區滑坡風險性較高地區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東南部地區,在這些地區滑坡危險性主要受降雨量和坡度因素的影響,滑坡易損性主要是人口分布影響較大,居民點和道路及通訊基站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這些地區。東南部林地資產較大,這些影響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這些地區滑坡風險性較高。

(5)在風險管理上,應加強衢江區風險性較高的西北部和東南部地區內的人口密集區及活動頻繁區、道路和通訊基站等基礎設施周邊的氣象水文的觀測與監測,在這些地段建立和增加氣象的觀測設施,加強對局部降雨的監測與預報能力,提高對這些地段地質災害的氣象預報預警能力;針對這些地區建立一套相對系統的應急減災體系,達到降低地質災害風險的目的;採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對危險地段進行防護;在土地利用方向上,應減少對該區域的大型人類工程的投入,將該區域作為發展旅遊和生態用地。

圖7-2 衢江區地形地貌影像圖

圖7-7 滑坡影響因子圖(a)

圖7-7 滑坡影響因子圖(b)

圖7-8 滑坡影響因子二值權重圖

圖7-9 滑坡後概率預測圖

圖7-10 預測二值圖

圖7-11 通訊基站分布圖

圖7-12 房屋財產圖

圖7-13 道路圖

圖7-14 耕地資產圖

圖7-15 園地資產圖

圖7-16 林地資產圖

圖7-17 人口分布密度圖

圖7-18 財產易損性

圖7-19 人口易損性

圖7-20 滑坡易損性

圖7-21 滑坡易損性重新分類圖

圖7-22 滑坡危險性(後概率法)

圖7-23 滑坡危險性(指數疊加法)

圖7-24 滑坡風險性(後概率法)

圖7-25 滑坡風險性(指數疊加法)

圖7-26 實證權重後概率法

圖7-27 實證權重指數疊加法

圖7-28 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區劃(實證權重指數疊加法)

圖7-29 衢江區交通道路與通訊基站分布圖

❸ 浙江衢州地坤勘察設計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浙江衢州地坤勘察設計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02月20日,主要經營范圍為一專般經營項目:工屬程勘察專業類(岩土工程、水文地質勘查、工程測量),工程勘察勞務類(岩土工程治理、工程鑽探、鑿井)等。
法定代表人:張傑
成立時間:2006-02-20
注冊資本:3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080000005021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衢州市柯城區雙港街道藝春路58號2樓

❹ 衢州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衢州旅遊特色:
衢州旅遊資源豐富,經普查表明,衢州現有各類旅遊資源單體1192個,分屬121種類型。衢州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處,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處,省級風景名勝區2處,同時還擁有紫微山、錢江源2處國家級森林公園,1處國家級地質公園和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境內文物古跡多達2040餘處。
衢州旅遊具有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景點豐富、交通便捷、特產眾多、野趣較濃等優勢,確實是一個觀光、休閑度假、生態旅遊的好地方。因而有「山水名城,神奇衢州」之稱。
衢州有著非常難得的自然風光和清新純朴的民俗民風。衢州境內多山多水,錢江源是錢塘江的源頭,九龍湖、月亮湖、仙霞湖是衢州山水旅遊線上的明珠,江郎山、紫微山、古田山、齊天山(又名九華山)等景點則是衢州山水旅遊線的精華。九龍湖風景區,兩岸青山,一江碧水,有千島湖之秀、三峽之美,是避暑療養休閑的好去處。首期開發的九龍湖水上樂園,以黃壇口水庫人工湖為主,配以現代化的水上游樂設施,可供遊人飽覽湖光山色、田園風光,怡情養性,樂趣無窮。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江郎山,素有「雄奇冠天下,秀麗甲東南」之譽,擁有中國丹霞第一奇峰、全國一線天之最。有被譽為「南孔聖地」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宗孔氏家廟、圍棋仙境爛柯山、「雄奇冠天下,秀麗甲東南」的江郎山、「世界第九大奇跡」龍游石窟、國際地科聯組織確立的我國首枚「金釘子」。

衢州美食特色:
美食之一:「三頭一掌」,即兔頭、鴨頭、魚頭和鴨掌。用辣椒、姜、蒜、桂皮、杞子、中葯等輔料燒制的「三頭一掌」味道鮮美、色香俱全,到目前為止,在衢城燒「三頭一掌」的大排檔達150餘家,幾乎成為夜宵的主打品牌。
美食之二:爛柯山魚。「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圍棋發源地爛柯山下,有一個石室魚庄,是吃魚的好去處,那裡有鯰魚、鮭魚、汪刺魚、石斑魚、老虎魚、太陽魚,做法別具匠心。
美食之三:葯王山葯膳。葯王山葯膳以綠色為主,有仙菇養顏羹、葯王如意雞、神農三寶鴨、千金小龍魚、韭菜胡桃、栗子腰花、蜂蜜雪梨、清螺香粥、豬腳綉花針和小公雞燉山王杞等。

衢州工業特色:
衢州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發展勢頭良好。市委、市政府正在實施「410工程」,即培育建立氟化工、有機胺、礦山風動機械、有機硅單晶硅等4個全國製造中心,建設新型干法水泥、電光源、高檔特種紙、金屬製品、輸變電設備、精細化工、鈣產品、竹木加工、消防器材、蜂製品等10個特色產業基地,在融資、用地、用電等方面優先扶持列入「410工程」的特色產業,以提升區域特色競爭力,加快衢州經濟跨越式發展。其中市本級主要扶持衢州經濟開發區的礦山風動機械、金屬製品、輸變電設備等產業發展。
衢州經濟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9月,1993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經濟開發區,是城市總體規劃內的新興綜合區,規劃及行政管轄范圍為26.5平方公里。下屬三個工業功能區,其中:1、東港功能區;2、白沙功能區;3、金屬製品加工功能區。
經過十年的建設,有入園企業近700家,投產的工業企業160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5家。區內常住人口4.5萬人,企業職工2.5萬人。區內形成了金屬製品加工、機械電器、皮革服裝、農產品加工醫葯等特色優勢產業。2004年,開發區實現工業總產值38.5億元,工業增加值8.5億元,實現財政收入2 .21億元,區內企業出口交貨值8.29億元。

❺ 衢州的自然環境是什麼,我做作業要用!!!!!!!!!!!

你是做調查報告吧?我這里有做了一半的,可以給你。
來自家鄉的調查報告——

前言
走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吃著美味的小吃,看著繁華的街市,我不禁疑惑起來:衢州到底在 哪裡?衢州的歷史如何?衢州的自然環境如何?

正文
衢州的地理位置
衢州市位於浙江西部,錢塘江上游。地理坐標東經118°01′到119°20′,北緯28°14′到29°30′。她南接福建,西連江西,北鄰 安徽,省內與杭州、金華、麗水三市相銜。衢州市是浙西的交通樞紐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四省通衢、五路總頭"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省轄市,下轄江山市、龍游、常山、開化縣、柯城區(縣級)和衢江區(縣級)。全市現有46個鄉、47個鎮、2597個行政村、13個街道辦事處、62個城市社區。土地總面積為8836.52平方公里。
衢州市地質構造屬江南古陸南側,華夏古陸北緣,即跨越兩個一級構造單元,中部為錢塘江凹陷地帶。總的地勢特徵為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東部低,中部為浙江省最大的內陸盆地-金衢盆地的西半部,自西向東逐漸展寬。境內平原佔15% ,丘陵佔36%,山地佔49%。北部為千里崗山脈,西部為懷玉山脈,南部為市內最大山脈仙霞嶺山脈,全市最高點為江山市的大龍崗,海拔1500米。

附:衢州地理位置圖

衢州的歷史
衢州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轄區內衢縣、龍游、江山、常山、開化等地出土的石斧、石錛、石刀、石矛等證明,遠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夏、商、西周三代屬百越之地。
春秋初為姑蔑國,後為越國姑蔑之地,戰國時屬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滅楚,平定江南,於吳越之地置會稽郡,今衢州屬會稽郡之太末縣(一作大末)。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為荊王國地。十二年(前195),吳國地。景帝四年(前153),誅吳王劉濞,復屬會稽郡。
東漢初平三年(192),分太末縣置新安縣。為衢縣建縣之始,仍屬會稽郡。建安二十三年(218),析新安縣置定陽縣。
三國吳國寶鼎元年(226),新安縣改屬東陽郡。
晉太康元年(280),因與弘農郡新安縣同名,改新安為信安,因信安溪得名,一說溪以縣得名,仍隸東陽郡。
南朝宋、齊、梁三代,新安縣隸屬不變;陳永定三年(559),置信安郡,領信安、定陽2縣,隸縉州。
隋大業三年(607),太末、定陽2縣並入信安,隸東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於信安置衢州,並分置須江(江山)、定陽(常山)2縣,衢州州名始於此,以路通三越而得名,信安遂為州治;同時,析太末縣之西設白石縣並置榖州,州領太末、白石2縣,白石為州治之所;七年(624)廢衢州,並定陽,須江、白石、太末4縣入信安縣,隸婺州;貞觀八年(634),從信安、金華2縣析置龍丘縣;武後垂拱二年(686),復置衢州,轄信安、龍丘、常山3縣,屬江南道,信安為州治;如意元年(692),分龍丘縣之西置盈川縣,衢州轄信安、龍丘、須江、常山、盈川5縣;證聖元年(695),分須江、定陽、弋陽3縣置玉山縣,隸衢州;天寶元年(742),改衢州為信安郡;乾元元年(758),復為衢州,同年,玉山縣改隸信州;衢州仍轄信安、龍丘、須江、盈川、常山5縣,信安為州治,隸浙江東道;大歷十四年(779),改隸浙江西道;建中元年(780),復隸浙江東道;二年(781),又改隸浙江西道;貞元三年(787),復隸浙江東道;元和七年(812),廢盈川縣入信安;咸通中(860-874),改信安為西安,因西溪得名,仍隸衢州
五代時,衢州屬吳越國(907-978),州治倚西安,轄西安、龍游、常山、江山4縣;後唐長興二年(931),吳越改龍丘為龍游。
北宋時西安縣仍為衢州治,屬兩浙路;南宋時屬兩浙東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衢州路總管府,西安縣倚廓,隸江淮行省浙東道宣慰司。
明太祖己亥年(1359年亦即元至正十九年),改衢州路為龍游府,治所西安;丙午年(1366年亦即元至正二十六年),又改龍游府為衢州府,西安倚廓,隸浙江等處行中書省(洪武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金衢道;永樂二十二年(1424),建越王府;宣德二年(1427),越王府除。
清代沿襲明制,仍為衢州府,隸浙江省金衢嚴道;順治八年(1651),浙閩總督移此;康熙二十三年(1684),裁撤,西安縣仍為府治外,又為金衢嚴道治所;宣統三年七月(1911年8月7日),裁西安縣並入衢州府,由府兼理縣事。
辛亥革命後(1911年11月7日),成立衢州軍政分府,兼理縣事;民國元年(1912)二月,廢府,改西安為衢縣;三年(1914),實行道制,衢縣屬金華道,並為道尹駐地;五年(1916),裁道,翌年復設,道尹仍駐衢縣;十六年(1927),設第一特區縣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衢縣;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改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衢縣仍為公屬屬址;一九四六年,專員公署與保安司令部合並,稱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駐衢縣;一九四八年,衢縣屬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屬址移金華。
一九四九年五月六日,衢縣解放,始設軍管會,後建衢州專員公署。衢州市,專屬仍駐衢州,縣政府遷至樟潭鎮;一九五一年,撤銷衢州市,縣府遷回衢縣城區,專署駐衢縣;一九五五年三月,衢州專員公署撤銷,衢縣屬金華專區;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常山並入衢縣;一九六0年一月一日,龍游縣並入;一九六一年,復置常山縣;一九七九年九月,恢復衢州市,縣、市並存;一九八一年四月,撤縣並入市;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三日,龍游縣析出,另立縣治;一九八四年,轄區不變;一九八五年五月,金華地區撤銷,衢州市升省轄市,原衢州市分設柯城區與衢縣,實行市管縣,市轄衢縣、江山、常山、開化、龍游五縣及柯城區;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江山縣改縣級市,屬衢州市。
衢州的自然環境
衢州境內水量豐富,其中五分之一為地下水,五分之四為便於直接取用的地表水,且水質優良。地表水絕大部分是一、二類水質,市區是全浙江省唯一一個飲用水源保持國家一級標準的城市。全市水資源總量100億立方米,人均佔有水資源達到4000多立方米,接近全浙江省平均水平的兩倍,其中開化縣人均佔有量最高,達到8000多立方米,遠遠高於我國2300立方米的人均值。
衢州不僅水資源充足,水力資源也非常豐富,大量分布在常山港、江山港、烏溪江等地,平均每年可發電超過7億度。現有的水力發電站包括烏溪江水電站、黃壇口水電站、銅山源水電站、廟下水電站、峽口水電站等。其中黃壇口水電站被稱為「浙江第一顆夜明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座中型水電站,而且是中國第一個自主開發的水電站,還有「水利工程師搖籃」的美譽。

❻ 衢州水資源調查報告

龍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工程地質條件及病害研究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diseases of longyou large ancient underground caverns

李麗慧 牟會寵 楊志法 陸民 徐建宏 鄭艦

摘 要:龍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雖然已保持了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完整,但是現場調查發現,這些洞室存在著許多病害現象.為了更進一步保護這一人類文化瑰寶,作者從工程地質調查入手,對龍游石窟區的工程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以及洞室群的病害類型等進行了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支頂為主的觀賞式保護措施.圖7,參14.
關鍵詞:大型古地下洞室群;工程地質條件;力學破壞;水害;保護措施
分類號:P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102(2004)03-0018-05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編號:40272112)
作者簡介:李麗慧(1976-),女,河北省行唐人,中國科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工程地質學、岩石力學和土力學研究.
作者單位:李麗慧(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質力學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29)
牟會寵(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質力學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29)
楊志法(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質力學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29)
陸民(浙江省龍游縣文化旅遊局,浙江,龍游,324400)
徐建宏(浙江省龍游縣文化旅遊局,浙江,龍游,324400)
鄭艦(浙江省龍游縣文化旅遊局,浙江,龍游,324400)

參考文獻:

〔1〕楊志法,王思敬,許兵,等.龍游石窟工程地質條件分析及保護對策初步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2000,8(3),292-295.Yang Zhi-fa,WANG Si-jing,XU Bing,et al.Analysis of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Longyou stone caverns and primary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strategies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2000,8(3),292-295.
〔2〕楊志法,李麗慧,潘煒.關於大型古地下工程若干問題的討論[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3,3(5):23-27.YANG Zhi-fa,LI Li-hui,PAN Wei,et al.Discussions about large-scale ancient underground engineering[J].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2003.3(5):23-27.
〔3〕王思敬.巧奪天工的龍游石窟[J].岩石力學與工程動態,2001,20(3):8-9.WANG Si-jing.The wonderful artical excelling nature,Longyou Grottoes[J].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Trends,2001,(53):8-9.
〔4〕李麗慧,楊志法,張路青,等.關於龍游石窟斜頂"設計"中工程科學問題的探討[J].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2,23(4):25-29.LI Li-hui,YANG Zhi-fa,ZHANG Lu-qing, et al.On the engineering scientific problems about the inclined roof design of LongYou Grottoes[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2,23(4):25-29.
〔5〕HATZOR Y H,TALESNICK M,TSESARSKY M.Continuous and discontinuous stability of the bell-shaped caverns at Bet Gurvrin,Isra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 Mining Sciences,2002,(39):867-886.
〔6〕TALESNICK M L,HATZOR Y H ,TSESARSKY M.The elastic deformability and strength of a high porosity,anisotropic chal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 Mining Sciences,2001,(38):543-555.
〔7〕孫鈞,凌建明.從工程科學角度看浙西大地的龍游石窟[J].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1,22(1):131-133.SUN Jun,LING Jian-ming.Examining the Long-you Grottoes in the western land of Zhejiang Province from the view point of engineering science[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1,22(1):131-133.
〔8〕SUN Jun-Lin,JIANG ming,JIA Gang.China's Longyou grottoes,Zhejiang province[J].News Journal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2001,6(3):44-46.
〔9〕浙江省地質礦產廳區調大隊五分隊.衢州市幅地質圖說明書[R].1995.The 5th Unit,Regional Survey Team,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Zhejiang Province,Instruction of geologic map,Quzhou city breadth[R].1995.
〔10〕浙江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衢縣幅,金華幅)[R].1982.Team of Zhejiang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Areal hydrogeology census report (Qu xian breadth Jinhua B) 1:200 000[R].1982.
〔11〕谷德振.岩體工程地質力學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GU De-Zhen.Basement of Rock Engineering Geomechanics[M].Beijing:Sciences Press,1979.
〔12〕冶金工業部第一地質勘查局二隊.衢州市水利水電局,浙江省衢州市城市規劃區,地下水資源調查報告[R].1997.The 2nd Team,Bureau of Geology Investigation,Ministry of Metallurgical Instry,Bureau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of Quzhou City,Survey report of ground water sources[R].1997.
〔13〕葉仲魁.龍游縣水利志[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0.YE Zhong-kui.Water conservancy annals of Longyou county[M].Beijing:The Union Press,1990.
〔14〕李麗慧,楊志法,潘煒,等.龍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加固方法的探討[J].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25(6):98-101.LI Li-hui, Yang Zhifa, Pan Wei,et al.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odes and reinforcement methods of the large ancient underground cavern group found in Longyou[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4,25(6):98-101.

收稿日期:2003年12月26日

出版日期:2004年9月25日

❼ 衢江區地質災害發育特徵

一、地質災害發育類型

根據浙江省小流域調查,共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51處,災害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塌陷(開采沉陷、岩溶塌陷)等四種,其中以滑坡為主,共31處,佔60.8%;次為崩塌和泥石流,各有8處,各佔15.7%(表7-4)。

表7-4 地質災害類型統計表

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點30處,佔58.8%;地質災害隱患點21處,佔41.2%(表7-5):

表7-5 已發生地質災害點及地質災害隱患點統計表

根據地質災害規模級別劃分標准(表7-6),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規模以小型為主,共44處,佔86.3%;次為中型,共7處,佔13.7%(表7-7)。

表7-6 地質災害規模級別劃分標准表

表7-7 地質災害(隱患)點規模統計表

二、地質災害基本特徵

(一)滑坡(隱患)

滑坡是衢江區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共31處,佔60.8%;規模以小型為主,為28處,中型3處;已發生點19處,隱患點12處;穩定性較差11處,穩定性差20處。

滑坡大多發生在20°~40°的斜坡上,平面上呈半圓或舌形,剖面上以直線型或階狀為主。一般長20~70m,寬20~60m,厚1~3m;最大長300m(長大於100m的5處),寬250m(寬大於100m的3處),厚10m。一般方量500~6000m3,最大33萬m3(大於10萬m3的三處)。

滑坡所處的工程地質岩組多為堅硬較堅硬其他沉積岩岩組、堅硬塊狀上侏羅系火山岩岩組、堅硬塊狀燕山晚期花崗岩岩組,以土質滑坡為主,滑體由含碎石粉粘土、碎石土等殘坡積土體組成,結構鬆散,抗剪強度低,滑動面一般為(較完整)基岩面。滑坡以牽引式和推移式滑動形式較為常見,具蠕動期長、多期次發育等特點,受大氣降水影響較大,常為暴雨引發。

滑坡實例:湖南鎮里村胡家滑坡

該滑坡位於湖南鎮里村胡家自然村東北山坡,低山地貌,出露地層為中侏羅統馬澗組地層。該滑坡始發於1955年,從1998年起,每逢雨季,後緣均出現裂縫,現後緣裂縫長10m,寬0.1~0.3m,可測深度0.3~0.5m,2002年前緣出現小規模崩滑,毀壞房屋一間。滑坡平面形態呈半圓形,長28m,寬22m,厚3~4m,體積2200m3。主滑方向240°(圖7-3)。

圖7-3 湖南鎮里村胡家滑坡隱患平面、剖面示意圖

滑動面為基岩面,滑體為殘坡積碎石土,結構鬆散;下伏基岩為中侏羅統馬澗組含礫粗砂岩,厚層狀構造,較完整。雨季,鬆散土體飽和,重量增加,抗剪強度降低,雨水沿基岩面滲流,易誘發土體失穩。該滑坡穩定性差,對前緣住戶(23人)構成較大的威脅。

(二)崩塌(隱患)

衢江區內發現崩塌8處,佔15.7%,均為小型規模,已發生點6處,隱患點2處,穩定性較差3處,穩定性差5處。一般方量小於2000m3,最大39000m3

崩塌多發生在大於40°的陡坡上,一般坡高8~15m,崩落體多為殘坡積物和風化破碎基岩,崩塌處基岩層理、節理裂隙較發育,岩石被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塊體;部分結構面(或結構面組合)傾向坡外;前緣修路、建房削坡破壞了原有地質體的應力平衡,增大了臨空面。種種因素為崩塌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

崩塌實例:峽川鎮失母灣村崩塌

該崩塌位於上方鎮-衢州公路旁(峽川鎮失母灣村),丘陵地貌,出露地層為上侏羅統勞村組地層。2001年6月初次發生崩塌,2002年8月崩塌三次,隨即後緣出現一條裂縫,長80m,寬0.4~1m,垂直位移0.5~0.8m。該崩塌平面形態呈半圓形,長60m,寬90m,厚2~4m,方量16200m3,崩落體為殘坡積碎石土和鬆散破碎基岩(圖7-4)。

圖7-4 峽川鎮失母灣村崩塌平面、剖面示意圖

出露地層為上侏羅統勞村組砂岩,中薄層構造,岩石風化較強,層理發育,產狀15°∠14°、30°∠15°、50°∠19°,近傾向坡外,屬不利結構面;斜坡原始地形坡度約40°,開挖後,增大了前緣臨空面;受放炮影響,基岩更加破碎。受降雨等因素影響,發生崩塌。該崩塌穩定性差,對過往車輛和行人構成一定的威脅。

(三)泥石流(隱患)

衢江區內發現泥石流8處,佔15.7%;小型、中型規模各4處;已發生點2處,隱患點6處;穩定性較差2處,穩定性差6處。一般厚0.5~1.5m,最小方量800m3,最大18萬m3

從泥石流發育的地形地貌條件看,衢江區主要為溝谷型泥石流,溝谷較順直,坡降較大,溝中或山坡上有較多的鬆散物質(部分為人為堆積);暴雨是引發泥石流的主要條件,泥石流基本發生在7、8月份,與降雨的集中季節相一致,如2002年8月15日特大暴雨就引發了5處泥石流(隱患);泥石流發生時來勢兇猛,破壞力極強,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巨大的(雙橋鄉黃蒙溝泥石流毀壞房屋200多間)。

泥石流實例:雙橋鄉田蓬至塢口泥石流隱患

受「8·15」特大洪災影響,在溝中堆積了大量的碎塊石鬆散物,厚0.5~1.5m,體積約45000m3,屬中型泥石流隱患。主溝長約2.0km,縱坡5°~15°。泥石流綜合評分為83分,泥石流易發程度屬低易發,威脅60餘人生命財產安全,危害程度屬較大級。逢雨季,可能進一步發展,屬較危險級。建議加強監測,溝旁及溝口住戶適當搬遷避讓。

(四)地面塌陷(隱患)

衢江區內發現地面塌陷4處,均為小型規模;已發生點3處,隱患點1處;穩定性較差點4處。塌陷面積100~5000m2。兩處為岩溶塌陷,塌坑1~3個,單個塌坑基本呈圓形,直徑5~7m;一處是已閉坑的礦坑塌陷,規模小,距村莊較遠,已趨向於基本穩定;另一處為礦坑塌陷隱患,正在開采,位於村莊的斜下方,危害程度為較大級,應引起重視。

三、地質災害分布規律

(一)時間分布規律

災害活動時間有兩個特點:

其一,2002年發生的災害最多,共30處,占災害點總數的58.8%,這與兩次大暴雨有較大的關系。

其二,災害主要發生在6~8月,該期間發生地質災害37處,占災害點總數的72.5%(表7-8),與這一期間連續降雨、豐富的降雨量密不可分。

表7-8 地質災害發生月份統計表

註:其餘11處災害發生月份不詳。

(二)地域分布規律

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分布於境內南、北部中低山及丘陵區,在15個鄉鎮均有分布,其中以雙橋、太真、湖南、上方四個鄉鎮數量最多,共33處,占災害點總數的64.7%。境內各鄉鎮災害點具體分布見表7-9。

表7-9 地質災害點地域分布統計表

(三)空間分布規律

從標高分布來看(表7-10),地質災害大多發生在海拔600m高程以下,共47處,占災害點總數的92.2%。這一帶地勢相對較平緩,殘坡積物相對較厚,人類工程活動(修路、建房削坡,開墾種植等)較多,破壞了山坡的平衡狀態,易誘發地質災害。

表7-10 地質災害標高分布統計表

(四)與地形坡度的關系

從地質災害地形坡度分布統計(表7-11)來看,滑坡多發生在20°~40°的斜坡上,崩塌一般發生在大於40°的高陡人工邊坡或陡崖,而泥石流、地面塌陷受地形坡度的影響相對小一些。

表7-11 地質災害地形坡度分布統計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