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方案

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方案

發布時間: 2021-01-27 16:10:43

『壹』 國家處置城市地鐵事故災難應急預案的5 後期處置

5.1善後處置
事發地的城市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地鐵事故災難的善後處置工作,包括治安管理、人員安置、補償、徵用物資補償、救援物資供應和及時補充、恢復生產等事項。盡快消除事故災難影響,妥善安置和慰問受害及受影響人員,保證社會穩定,盡快恢復地鐵正常運營秩序。
5.2保險理賠
地鐵事故災難發生後,保險機構及時開展應急人員保險受理和受災人員保險理賠工作。
5.3調查報告
屬於Ⅰ級響應行動的地鐵事故災難由領導小組牽頭組成調查組進行調查;必要時,國務院可以直接組成調查組。屬於Ⅱ級以下響應行動的地鐵事故災難調查工作由省級人民政府規定;必要時,領導小組可以牽頭組成調查組。
應急狀態解除後,現場地鐵事故災難應急機構應整理和審查所有的應急記錄和文件等資料;總結和評價導致應急狀態的事故災難原因和在應急期間採取的主要行動;必要時,修訂城市地鐵應急預案,並及時作出書面報告。
(1)應急狀態終止後的兩個月內,現場地鐵事故災難應急機構應向領導小組提交書面總結報告。
(2)總結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發生事故災難的地鐵基本情況,事故災難原因、發展過程及造成的後果(包括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分析、評價,採取的主要應急響應措施及其有效性,主要經驗教訓和事故災難責任人及其處理結果等。

『貳』 求一篇大學作文,關於自然災害的,還有解決辦法

為提高特大自然災害救災工作應急反應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損失,切實保障災區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促進災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結合我省實際,特製定本預案。

1、 總則

(一)特大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是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的緊急行動方案。

(二)凡是在我省區域內發生的洪澇、地震、雪災和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等特大自然災害,均適用於本預案。

(三)根據國家救災工作方針,救災工作遵循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分工負責、協調一致的原則。特大自然災害救災應急工作按照本預案規定由省政府統一領導,黑龍江省特大自然災害救災應急指揮部(以下簡稱省救災應急指揮部)各成員單位分工負責,協同地方政府開展救災工作;未達到本預案啟動條件的較大自然災害,由按災種設立的指揮部視情況啟動專項救災預案,協助地方政府開展救災工作。各級民政部門是救災應急工作的綜合協調部門。

二、啟動條件和啟動程序

(1) 啟動條件

凡一次災害過程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應啟動本預案。

1、農作物絕收面積60萬公頃以上(含60萬公頃);

2、倒塌房屋5萬間以上(含5萬間);

3、因災死亡100人以上(含100人);

4、牧區牲畜死亡10萬頭以上(含10萬頭);

5、5.5級以上(含5.5級)破壞性地震;

6、直接經濟損失達到全省上年國內生產總值1%以上(含1%)。

(2) 啟動程序

1、民政、氣象、地震、水利(水務)、國土資源等災害預報部門及時發出預警,預測災害將對特定區域內群眾生命財產造成較大威脅或損失,即可向省救災應急指揮部提出啟動建議。

2、省救災應急指揮部總指揮根據預警預報,召開有關部門和專家參加的會議,發出啟動命令,確定啟動規模,落實救災責任。

3、各工作組及成員單位接到啟動命令後,迅速開展工作,全力以赴完成救災工作。

三、災情報告

省民政廳按照民政部特大自然突發災害應急報告規范要求組織報告。

(一)特大自然突發災害的責任報告單位

1、縣級以上民政部門;

2、縣級以上水利(水務)部門;

3、縣級以上地震監測機構;

4、縣級以上國土資源部門;

5、縣級以上地方政府。

除此之外,其他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發布災害預報。

(二)特大自然災害的報告時限和程序

特大自然災害責任報告單位應當在接到特大自然災害報告2小時內向本級政府報告,並同時向上級災害主管部門報告。

行署、市、縣政府應當在接到特大自然災害報告1小時內向省民政廳和災害主管部門報告;省民政廳和災害主管部門應當在接到報告30分鍾內向省政府報告。

(三)災情報告的內容

災害種類、發生時間、地點、范圍、程度、災害後果、救災工作和災民生活安排情況,災區存在的困難和需求。

四、組織機構和職責

(一)機構設置

省政府設立省救災應急指揮部,省長擔任總指揮,副總指揮由任省防汛抗旱、地震、地質等專項指揮部總指揮的副省長和省軍區首長擔任,成員由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

成員單位:省民政廳、財政廳、水利廳、計委、農委、經貿委、國土資源廳、建設廳、公安廳、衛生廳、教育廳、交通廳、司法廳、信息產業廳、糧食局、氣象局、地震局、廣電局、物價局、葯品監管局、通信管理局、民航局、儲備局、工商局、國稅局、地稅局、供銷社、省委宣傳部、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省電力公司、哈爾濱鐵路局、省農業銀行、省建設銀行、省軍區、省武警黑龍江省總隊。

省救災應急指揮部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省民政廳,負責指揮部的日常工作。辦公室主任由省民政廳廳長兼任。

根據工作需要指揮部設7個工作組:災情收集評估組、搶險轉移安置組、後勤保障組、安全保衛組、醫療防疫組、恢復重建組、宣傳報道組。

省政府各有關部門按各自職責,設立本部門救災應急機構,負責本部門的應急救災工作。

各行署、市、縣政府也要設立相應的救災應急指揮機構及辦事機構,明確工作職責,負責本區域內的搶險救災和災後救濟工作。

(二)主要職責

1、省救災應急指揮部:負責組織、領導全省救災應急工作;部署救災應急准備措施;督促檢查救災應急工作的人、財、物落實情況;檢查下一級救災應急指揮部和有關部門的救災工作;根據災情發展情況派出救災現場領導小組,實施靠前指揮;決定請求中央和外省支援;研究解決有關救災應急工作的重大問題。

2、省救災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負責收集、掌握、上報和發布災情信息;組織召開省救災應急指揮部會議,制定救災應急具體對策方案,傳達省救災應急指揮部工作指令並監督落實;收集各工作組的工作進展情況並及時向省救災應急指揮部報告;負責省救災應急指揮部交辦的其它工作。

3、省救災應急指揮部工作組成員單位及其主要職責:

災情收集評估組 :省農委、民政廳、水利廳、國土資源廳、氣象局、地震局。

負責災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報工作;負責對災害損失以及災害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造成的影響程度進行評估。

搶險轉移安置組:省軍區、省武警黑龍江省總隊、省民政廳、司法廳。

負責搶險、轉移安置災民和國家重要財產。

後勤保障組:省民政廳、財政廳、經貿委、交通廳、信息產業廳、供銷社、糧食局、通信管理局、民航局、儲備局、電力公司、哈爾濱鐵路局。

負責搶險救災的通信、交通、電力保障;負責運送搶險救災人員、物資和為災民轉移提供必要的交通工具;負責為受災群眾提供吃、穿、住、醫療防疫等物資保障。

安全保衛組:省公安廳

負責災區的治安管理和安全保衛工作,實施災區特別管制措施,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負責災區金融、檔案等重要部門、重要設施及物資的安全保衛。

醫療防疫組:省衛生廳、葯品監管局

負責為災民和搶險救災人員提供醫療救治,負責搶險救災的葯品和醫療器械的質量監督;負責災區衛生防疫、疫情監測和信息收集上報工作;負責國內外捐助的各類葯品和醫療器械的接收、管理和發放工作。

恢復重建組:省計委、民政廳、水利廳、教育廳、建設廳、交通廳、司法廳、通信管理局、電力公司、民航局、哈爾濱鐵路局。

負責幫助災區修繕、重建因災倒塌和損壞的居民住房;負責協調有關部門共同做好災後學校校舍的恢復重建和教學組織工作;負責災後損毀的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等設施的修復工作;負責修復或重建獄政設施;負責災後恢復重建規劃的組織指導等工作。

宣傳報道組:省委宣傳部、省廣電局、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

負責組織新聞單位對搶險救災工作進行宣傳報道。

4、成員單位職責:

省軍區:組織指揮受災地區民兵、預備役部隊參加搶險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視災情發展,根據地方政府需要,協調駐軍、軍事院校參加搶險救災。

省武警黑龍江省總隊:幫助災區搶險救援、轉移災民,維護災區社會治安。

省委宣傳部、省廣電局、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負責協調和組織救災工作的宣傳報道。

省民政廳:負責全省救災工作的綜合協調;制定和修改省級救災應急預案,並負責組織演練;負責制定和組織實施災民生活救助預案;負責儲備災民生活所需的緊急救援物資;負責組織核查、報告災情,申請、管理救災款物;負責組織開展救災捐贈活動以及捐贈款物的接收、下撥、管理工作。

省水利廳:負責水情、汛情的監測和上報工作;按照省防汛抗災指揮部的要求,組織制定抗洪搶險預案;負責組織抗洪搶險救援;參與洪澇災害的災情評估和上報;負責水利設施的修復工作。

省經貿委:負責協調鐵路、郵電、電力、商業、物資、醫葯等部門的搶險救災工作。

省計委:負責安排重大救災基建項目,協調有關方面落實項目建設資金和以工代賑資金。

省財政廳:負責救災應急資金籌集、撥付和監督。

省交通廳、民航局、哈爾濱鐵路局:負責應急搶險救災人員、物資的及時運送和組織提供轉移災民所需的交通工具;負責交通設施的修復。

省建設廳:負責災後恢復重建規劃的實施和工程設計施工等指導工作。

省國土資源廳:負責制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組織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編制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建立群測群防的監測體系,協助搶險救災,協調重大地質災害防治的監督管理。

省農委:負責組織災民抗災自救、災後恢復和發展生產以及轉移期間的牲畜安置飼養等工作。

省衛生廳:負責組織緊急救援隊伍,搶救傷病員,對重大疫情、疾病情況實施緊急處理,防止疫情、疾病的傳播、蔓延;保證災區飲水和食品衛生安全。

省教育廳:負責轉移受災學校,做好災後學校教育、教學組織工作,協調有關部門共同做好災後校舍恢復重建工作。

省公安廳:負責災區的社會治安工作。

省司法廳:負責監獄等特殊場所安全,妥善轉移和安置被監管人員。

省糧食局:負責為災民提供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的糧、油、鹽等生活必需品,建立緊急情況下的糧食供應制度。

省氣象局:組織發布天氣預測、預報,為防災抗災提供服務。

省地震局:承擔省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日常工作。組織地震現場強餘震監視和震情分析會商,及時提供震情發展趨勢。組織地震災害調查、損失評估和科學考察工作。

省葯品監管局:負責緊急救助所需的葯品、醫療器械的質量監督;負責國內外捐助葯品和醫療器械的質量檢驗工作。

省通信管理局:負責搶險救災的通訊保障和災後通訊設施搶修工作。

省信息產業廳:負責保障應急頻率的使用,搞好災區無線電監聽監測工作,維護空中電波,視情況實行局部空中管制。

省電力公司:負責組織搶修因災損毀的各類電力設施,保障救災指揮用電。

省儲備局、供銷社:負責受災群眾生活急需物品和急需救災物資的組織、儲備、供應工作。

省物價局:負責災區市場物價的監督管理工作,保證災區市場物價穩定。

省工商局、國稅局、地稅局:負責災民外出務工、經商、發展多種經營等經濟活動的有關稅費減免工作。

省農業銀行、省建設銀行:按照經營原則和要求負責提供災區建設和災民生活所需信貸資金。

五、救災准備

(一)建立緊急救援隊伍。交通、電力、通信、消防、衛生等部門和駐軍要建立不同類型的緊急救援隊伍。平時要有針對性地開展緊急救助演練,災害發生後要及時趕赴災區實施緊急救援,確保受災群眾得到及時救助。

(二)成立專家評估組。省民政廳負責組織省氣象局、水利廳、地震局、國土資源廳等部門抽調有關專家組成評估組,對天氣、雨情、水情、汛情、震情及突發性地質災害進行預報和監測;及時向省救災應急指揮部提供災情情況,為決策提供依據。

(三)建立災害預警預報系統和資料庫。縣級以上政府應建立災害預警預報系統和資料庫(易發生災害地區的人口、經濟狀況、地理特點、河流水庫、生命線工程等),運用衛星遙感通訊等手段,使之在預警時能預報出災害將對特定區域內的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威脅和損失情況,提高災情收集報告的科技含量。

(四)完善救災儲備制度。完善省級地方儲備糧管理制度,增強省級糧食調控能力。省統一規劃在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大慶、黑河6市和省農墾總局設立市級救災倉儲網點,儲備必要的救災專用物資,主要包括救災帳篷、衣被和其他生存性救助所需物資等。食品、飲用水等物資可以採取在平時與當地商業企業簽訂協議等形式,確保災後24小時內送到災區。

(五)加強救災的基礎建設。各級政府要加強救災裝備建設,為救災部門配備專用救災車輛和通訊工具,保證應急救災工作需要。

(六)搞好救災宣傳工作。加強公眾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結合預案進行演練,增強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

六、特大災害應急反應

(一)市、縣政府的應急反應

災害發生後,災區所在地的行署、市、縣政府,應立即啟動本級政府救災應急預案,緊急投入搶險救災,迅速轉移受困群眾,妥善安排災民生活,最大程度地減輕災害損失和人員傷亡,收集和匯總災情,在第一時間內向省民政廳和災害主管部門匯報。

(二)省級災害主管部門的應急反應

省級災害主管部門在接到下級災害主管部門的報告後,應及時了解情況,掌握災害的發展動態,制定救助措施,指導督促當地開展緊急救援行動。組織應急救援隊伍迅速趕赴災區,搶救受災群眾的生命和財產,保護生命線工程和重要設施,維護災區治安秩序。省民政廳要及時組織災害評估小組赴災區核實評估災情,迅速向省政府和民政部報告。

(三)省政府的應急反應

省政府接到突發性特大自然災害報告後,根據災情,啟動省級特大自然災害救災應急總預案,實施統一領導和指揮;緊急調集和徵集有關人員、物資、資金、交通工具等用於搶險救災;為緊急轉移安置災民提供臨時住所、應急食品、衣被等生活必需品;根據救災工作需要,在本行政區域內組織動員社會各界開展救災捐贈活動;請求國務院有關部門進行緊急支援。

『叄』 福州倉山、長樂、閩清、南平武夷、莆田北岸等五地連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方案

福建省國土資源廳

(2011年7月)

一、目的意義

本次演練是一次檢驗性演練。目的為檢驗福建省國土系統的省、市、縣(區)、鄉四級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和協調性能。

(1)完善准備。通過開展應急演練,檢查應對突發事件所需應急隊伍、物資、裝備、技術等方面的准備情況,發現不足及時予以調整補充,做好應急准備工作。

(2)鍛煉隊伍。通過開展應急演練,增強演練組織單位、參與單位和人員等對應急預案的熟悉程序,提高其應急處置能力。

(3)磨合機制。通過開展應急演練,進一步明確相關單位和人員的職責任務,理順工作關系,檢驗應急方案的合理性,完善應急機制。

(4)試驗應急處置現場和省廳、事發地國土部門的信息傳遞程序和保障性能,應急裝備適用性。

(5)科普宣教。通過開展應急演練,普及應急知識,提高公眾風險防範意識和自救互救等災害應對能力。

二、地點

(1)現場:福州市倉山區螺州鎮鰲山村

(2)指揮部場所:現場總指揮部設在福建省國土廳八樓會議室;分會場設在福州市國土局;現場指揮部設在螺州鎮鰲山村災點附近

三、時間

2011年7月21日9:00—11:00。

四、組織機構

(一)組成單位

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

福建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

福建省國土資源廳信息中心

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宣教中心

福州市國土資源局

福州市國土資源局倉山螺州鎮鎮政府

福州市國土資源局倉山分局

福州市國土資源局倉山分局螺州所

福建東辰綜合勘察院

萊卡廣州公司

長樂市國土資源局

閩清縣國土資源局

武夷山市國土資源局

莆田市國土資源局湄州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分局

(二)指揮體系人員名單及分工

總指揮長:何南飛

總指揮:何永金、周偉棟

副總指揮:王軒、張景臣、塗俊芳、王國民

負責應急演練活動全過程的組織領導,下設策劃評估組、室內會商組、現場應急組、後勤保障組。

1.策劃評估組

王國民、劉順桂、李欣、薛愷、陳欣、黃俊寶、倉山分局有關人員。

負責演練方案設計、演練實施的組織協調、演練各環節評估總結等工作。

2.室內會商組

(1)省廳室內組:何永金、周偉棟、塗俊芳、劉順桂、陳欣、任木華(廳信息中心)。

(2)市局室內組:張景臣、市局地環處。

負責演練實施過程對災情、險情的分析、判斷、實施處置措施意見會商、組織專家討論等工作。負責將現場的文字、圖片、視頻傳回室內接入視頻系統,供專家會商。

3.現場應急組

現場總指揮:王軒

副總指揮:王國民、李蘇健

負責現場應急處置全過程的組織領導,下設調查組、監測組和信息傳輸組。

(1)警戒組:組員有國土倉山分局、國土所、協管員;負責組織群眾轉移、設立警戒線、警示牌、現場警戒值班。

(2)調查組:吳道榮、黃俊寶、陳生東、龔崇輝、鄭忠敏、余敏(市國土局)、國土倉山分局,福建東辰綜合勘察院;負責收集和調查現場災情、險情、地質環境條件,並做出危險性、危害性評估,分析發展災情、險情,提出處置建議。

(3)監測組:江峰、邱海源、萊卡廣州公司;對災情、險情實行動態監測,選擇適宜的監測手段、確定監測對象、頻率、安放監測儀器,對監測成果進行統計分析,提出趨勢預測意見。

(4)攝影組:廳宣教中心、溫傳忠、王凌;負責現場拍錄演練全過程,實時記錄演練動態,開展演練宣傳等工作。

(5)野外信息組:洪儒寶、邱海源、齊聽;負責演練指揮部和現場的文字、圖片、視頻信息傳遞,保障網路、通訊動作通暢。文字、圖片、視頻在演練指揮部能夠迅速查看、觀摩,現場可迅速接收和查看。

4.後勤保障組

吳麗明、楊東森、徐紅衛、倉山分局、倉山螺洲鎮政府、螺州所等

負責調集演練所需物資設備,保障調配車輛,保障人員生活和安全保衛等。

現場調查設備:手持GPS、照相機、攝像機、全站儀、土壤水分測量儀、測角儀、對講機、筆記本電腦、攝影測量定點標志、探地雷達(福建東辰綜合勘察院);

監測設備:滑坡裂縫監測儀、牆面裂縫報警器;通訊裝備:手機、無線網卡、便攜列印機、錄音筆、手機;

安全裝備:安全繩、安全帽、手電筒、雨衣、雨鞋、膠鞋、應急服裝、警示牌、警戒線、塑料薄膜、車載電源轉換器;

運輸裝備:越野車、導航儀、儀器箱。

5.分會場會商組

長樂市國土資源局、閩清縣國土資源局、武夷山市國土資源局、莆田市國土資源局湄州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分局。

五、應急演練程序

9:00,總指揮長何南飛副廳長宣布:「福州市倉山區螺州鎮鰲山村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現在開始。」

(一)險情發現

(1)9:00,協管員發現險情,向螺州所報災;

(2)螺州所向螺洲鎮政府、倉山分局報災,並趕赴現場;

(3)倉山局地環科人員、螺州所人員現場查看險情,統計受威脅人員超過500人;鎮政府開始拉設警戒線,按村居群眾轉移預案模擬轉移受威脅人員;

(4)中型以上險情,倉山分局向市國土局報告,市局向省廳速報,同時市局地環處組織人員趕赴現場。

(二)應急調查

(1)9:10,省廳接報後,按《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方案》,由王軒、王國民帶隊出發。(共15人,約需5部車)

(2)9:45調查小組到達現場,王國民總工根據預案分工安排應急調查工作。

1)吳道榮在滑坡前緣開展調查,主要調查地層岩性、岩土體厚度、已發生滑體規模;陳生東拍照,測量坡度、坡高。前緣安放前緣測量標志牌。

2)黃俊寶、龔崇輝到後山開展調查,主要調查拉張縫裂縫形態、發展變形趨勢。進行GPS定位,安裝滑坡裂縫監測儀;負責應急監測,安放坡頂識別標志;

3)江峰、王鎮在災點前緣安全地帶架設全站儀,進行三維攝影測量滑坡基礎要素;

4)邱海源採用土壤水分測量儀測量坡體土體含水率;葉成華在滑坡前緣、半坡、後緣安放測量標志牌;

5)×××用探地雷達測量土層厚度;

6)江峰現場做攝影成果分析,用筆記本電腦將攝影照片生成現場DEM圖像;

7)洪儒寶用手機、無線網卡傳送GPS定位、土壤含水率、探地雷達數據等。

(3)調查發現,險情情況復雜,現場組難以確定威脅范圍。10:30現場調查組要求開展視頻會商。野外信息組將調查成果傳回八樓值班室。

(三)視頻會商

1.信息系統調用

9:10,會商組在廳八樓會議室打開《地質災害信息與預警系統》的基礎圖件、螺洲鎮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信息、防災網路,查閱相關責任人、監測人,打開遙感影像信息,進行基本情況分析。

2.視頻系統接通

9:30,廳八樓會議室接通福州市國土局、國土倉山分局、長樂市國土資源局、閩清縣國土資源局、武夷山市國土資源局、莆田市國土資源局湄州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分局的外網、政務內網、視頻系統。

先行請長樂、閩清、武夷山、北岸等地按順序分別報告地災發生情況(每地2~3分鍾),報告一處後,廳地環處劉順桂了解災情,調閱上報的材料和廳《地質災害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的遙感片、地質、資料。提出應急處置建議(1~3條)。可選擇一處重大情況向何處長匯報,下達處置措施(1~3條)。

可以在此時同時安排四個縣會商,或者此時安排兩個縣,演練現場會商結束是再安排兩個縣(請信息中心確定)。

3.接通室內與螺州野外的通話會商。

10:30,通過視頻會議終端播號手機,將野外手機接入到視頻會議系統,保證參加視頻會議的各個會場都聽到通話、進行會商。會商過程中,演示指揮部播放現場傳回的照片和影像。

(1)江峰介紹應急調查情況:

江峰:「經調查踏勘,該滑坡高約20米,寬60米,自然坡度約30°,坡腳經人工開挖,邊坡高約2米,坡度約45°。母岩為燕山期粗粒花崗岩。表層殘坡積土層厚約5~6米,下部為碎塊狀強風化層。

已變形滑動體的軸長約25米,寬20米,厚度約3.5米,土方量約1750立方米。後緣山體發現後緣坡面出現2道裂縫,裂縫寬10~20厘米,延伸長30~40米。基本屬於推移式土質滑坡。滑坡穩定性差,威脅坡腳村民、小學和坡頂部隊駐地共約130多人的安全

目前,已轉移受威脅學校師生和群眾200餘人。」

(2)王國民介紹擬採取處置應急措施:

王國民:「根據調查及監測數據判斷,該滑體仍處於不穩定狀態,鑒於目前仍在下雨,滑體有進一步加劇變形的趨勢,其潛在規模預計約1萬立方米,威脅范圍將有所擴大。因此,擬採取如下應急處置措施:

1)採用塑料薄膜覆蓋變形區並完善排水系統。

2)繼續撤離處在危險范圍內的160名未轉移人員,並加強巡查監測,防止人員回遷。

3)本輪強降雨結束3~5天、坡體基本穩定後,立即清除後側山坡殘留的鬆散土體及滾石。」

(3)前後方互動,討論撤離范圍及人員數量。

(四)響應終止

王軒通過手機與何永金通話。

王軒:「何處,現場應急處置措施已部署到位,目前險情處於可控范圍。已設立監測儀器,由當地國土所負責監測,定時報告監測組;受威脅的60名師生和群眾已臨時安置於螺洲鎮中學。現場應急處置是否結束?」

何永金:「可以,請倉山分局做好後續工作,並將處置情況及時上報。」

何永金:「演練結束。」

六、應急演練評估與總結

演練評估是全面分析演練記錄及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對比參演人員表現與演練目標要求,對演練活動及其組織過程作出客觀評價,並編寫演練評估報告的過程。

演練結束後由監測中心編寫總結材料,主要內容一般包括演練目的,時間和地點,參演單位和人員,演練方案概要,演練執行情況、預案的合理性與可操作性、應急指揮人員的指揮協調能力、參演人員的處置能力、演練所用設備裝備的適用性、演練目標的實現情況、演練的成本效益分析、對完善預案的建議;發現的問題與原因,經驗和教訓,以及改進有關工作的建議等。

『肆』 上海市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應急演練方案

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2011年11月29日)

為確保本市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伍能夠在關鍵時刻「拉得出,打得贏」,根據本年度目標管理工作要求和部署,市局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擬於2011年12月5日進行一次以探測工作為重點的演練活動,特製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應急演練目標

(1)提高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協調組織、指揮和應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

(2)檢驗應急救援專用物資、裝備、技術等儲備情況。

(3)進一步強化應急隊伍後勤保障能力。

(4)提高隊伍熟練運用高科技技術設備儀器與方法參與應急救援,提升整體應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實戰能力。

(5)確保在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時能夠有效、快速地得到處置,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應急演練實施的依據

(1)《上海市處置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2)《上海市處置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實施方案》。

(3)《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處置預案》。

三、演練時間

2011年12月5日14:30~16:30。

四、演練地點及項目

(1)地點:萬安路1399號(廣粵路西側、萬安路到底)(圖1)。

圖1 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地理位置

(2)工程名稱:閘北區339街坊北上海物流8號地塊工程(圖2)。

2011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