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工程地質工作的重要性

工程地質工作的重要性

發布時間: 2021-01-27 10:39:28

工程地質勘察的目的

建設工程項目設計一般分為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三個階段。為了提供各設計階段所需的工程地質資料,勘察工作也相應地劃分為選址勘察(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詳細勘察三個階段。對於工程地質條件復雜或有特殊施工要求的重要建築物地基,尚應進行預可行性及施工勘察;對於地質條件簡單,建築物佔地面積不大的場地,或有建設經驗的地區,也可適當簡化勘察階段。各勘察階段的任務和工作內容簡述如下
1選址勘察階段
選址勘察工作對於大型工程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其目的在於從總體上判定擬建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能否適宜工程建設項目。一般通過取得幾個候選場址的工程地質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對擬選場址的穩定性和適宜性作出工程地質評價。選擇場址階段應進行下列工作:
①搜集區域地質、地形地貌、地震、礦產和附近地區的工程地質資料及當地的建築經驗;
②在收集和分析已有資料的基礎上,通過踏勘,了解場地的地層、構造、岩石和土的性質、不良地質現象及地下水等工程地質條件;
③對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已有資料不能符合要求,但其它方面條件較好且傾向於選取的場地,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工程地質測繪及必要的勘探工作。
選擇場址時,應進行技術經濟分析,一般情況下宜避開下列工程地質條件惡劣的地區或地段:(1)不良地質現象發育,對場地穩定性有直接或潛在威脅的地段;(2)地基土性質嚴重不良的地段;(3)對建築抗震不利的地段,如設計地震烈度為8度或9度且鄰近發震斷裂帶的場區;(4)洪水或地下水對建築場地有威脅或有嚴重不良影響的地段;(5)地下有未開採的有價值礦藏或不穩定的地下采空區上的地段。
2初步勘察階段
初步勘察階段是在選定的建設場址上進行的。根據選址報告書了解建設項目類型、規模、建設物高度、基礎的形式及埋置深度和主要設備等情況。初步勘察的目的是:對場地內建築地段的穩定性作出評價;為確定建築總平面布置、主要建築物地基基礎設計方案以及不良地質現象的防治工程方案作出工程地質論證。本階段的主要工作如下:
①搜集本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附有建築場區的地形圖,一般比例尺為l:2000~1:5000)、有關工程性質及工程規模的文件。
②初步查明地層、構造、岩石和土的性質;地下水埋藏條件、凍結深度、不良地質現象的成因和分布范圍及其對場地穩定性的影響程度和發展趨勢。當場地條件復雜時,應進行工程地質測繪與調查。
③對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或7度以上的建築場地,應判定場地和地基的地震效應。
初步勘察時,在搜集分析已有資料的基礎上,根據需要和場地條件還應進行工程勘探、測試以及地球物理勘探工作。
3詳細勘察階段
在初步設計完成之後進行詳細勘察,它是為施工圖設計提供資料的。此時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已基本查明。所以詳細勘察的目的是提出設計所需的工程地質條件的各項技術參數,對建築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評價,為基礎設計、地基處理和加固、不良地質現象的防治工程等具體方案作出論證和結論。詳細勘察階段的主要工作要求是:
①取得附有坐標及地形的建築物總平面布置圖,各建築物的地面整平標高、建築物的性質和規模,可能採取的基礎形式與尺寸和預計埋置的深度,建築物的單位荷載和總荷載、結構特點和對地基基礎的特殊要求;
②查明不良地質現象的成因、類型、分布范圍、發展趨勢及危害程度,提出評價與整治所需的岩土技術參數和整治方案建議;
③查明建築物范圍各層岩土的類別、結構、厚度、坡度、工程特性,計算和評價地基的穩定性和承載力;
④對需進行沉降計算的建築物,提出地基變形計算參數,預測建築物的沉降、差異沉降或整體傾斜,
⑤對抗震設防烈度大於或等於6度的場地,應劃分場地土類型和場地類別。對抗震設防烈度大於或等於7度的場地,尚應分析預測地震效應,判定飽和砂土和粉土的地震液化可能性,井對液化等級作出評價;
⑥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判定地下水對建築材料的腐蝕性。當需基坑降水設計時,尚應查明水位變化幅度與規律,提供地層的滲透性系數;
⑦提供為深基坑開挖的邊坡穩定計算和支護設計所需的岩土技術參數,論證和評價基坑開挖、降水等對鄰近工程和環境的影響;
⑧為選擇樁的類型、長度,確定單樁承載力,計算群樁的沉降以及選擇施工方法提供岩土技術參數。
詳細勘察的主要手段以勘探、原位測試和室內土工試驗為主,必要時可以補充一些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地質測繪和調查工作。詳細勘察的勘探工作量,應按場地類別、建築物特點及建築物的安全等級和重要性來.確定。對於復雜場地,必要時可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布置適量的探井。

㈡ 工程地質在道路橋梁工程中的作用

基礎工程很重要,地質情況影響著基礎工程,基礎工程影響道路橋梁工程的一切後期工作

㈢ 拭舉一例說明工程地質工作在工程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就好比說,人民大會堂的一個角樓就是建立在地質斷裂帶上的。
所以幾十年來都需要內對附近的地質運動進容行觀測,並採取一定的加固保護措施。
如果沒有工程地質學以及相應努力,恐怕這座國家級的重要建築的命運就會比較曲折了。

㈣ 斷層對場地的工程地質工作有哪些影響

斷層對場地復的工製程地質工作的影響:
(1) 地層的岩性: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它們的成因、時代、岩性、產狀、成岩作用特點、變質程度、風化特徵、軟弱夾層和接觸帶以及物理力學性質等。
(2) 地質構造:也是工程地質工作研究的基本對象,包括褶皺、斷層、節理構造的分布和特徵、地質構造,特別是形成時代新、規模大的優勢斷裂,對地震等災害具有控製作用,因而對建築物的安全穩定、沉降變形等具有重要意義。
(3) 水文地質條件:是重要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動態和化學成分等。
(4) 地表地質作用:是現代地表地質作用的反映,與建築區地形、氣候、岩性、構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關,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風沙移動、河流沖刷與沉積等,對評價建築物的穩定性和預測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意義重大。
(5)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狀況、山坡陡緩程度與溝谷寬窄及形態特徵等;地貌則說明地形形成的原因、過程和時代。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嶽地區的地形起伏、土層厚薄和基岩出露情況、地下水埋藏特徵和地表地質作用現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徵,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建築場地和路線的選擇。

㈤ 岩土工程勘察的意義及重要性是什麼

1、《 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規定,設計單位應當根據勘察成果文件進行建設工程設計。設版計文件應當權符合國家規定的設計深度要求,註明工程合理使用年限。


2、勘察成果文件是設計的基礎資料,是設計的依據。因此,先勘察、後設計是工程建設的基本做法,也是基本建設程序的要求。


3、工程合理使用年限是指從工程竣工驗收合格之日起,工程的地基基礎、主體結構能保證在正常情況下安全使用的年限。它與《 建築法》中 的 「建築物合理壽命年限」、《 合同法》中的「工程合理使用期限」 等在概念上是一致的。

㈥ 工程地質專業出來後能幹哪些工作

1、勘察部門,岩土工程勘察或者地質災害勘察;
2、設計部門,比較難進了,近些版年可能都要權研究生;
3、施工單位,他們還是比較喜歡懂工程地質的人的,不過就是艱苦一點,還有點危險。
至於要學好的課程:
1、地質基礎課:構造地質學、第四季地質、水文地質學基礎。
2、專業課:工程岩土學、土力學、岩體力學、專門工程地質學。
3、最好學點力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以後進設計單位有幫助。
4、計算機方面最低要求:word、excel、ppt這些總得會吧?CAD平面作圖熟練掌握。

㈦ 舉例說明工程地質在土木工程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質工作在建築物持力層選擇、基礎設計、工程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回用,隨著工程答地質學科的發展和重大工程項目的建設,尤其在宏觀上中國煤田的整體西移,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緊密結合將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切實做好水文地質工作將對我國煤炭資源的安全開采和合理利用水平的提高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比如同樣類型的樓房其地基持力層為礫石層或黏土層,那麼其地基形式就會不同,礫石上可能用條形基礎就夠了,黏土上可能就得用筏板基礎或樁基礎。

㈧ 工程地質中的應用

大型建設工程(如核電站、港口、水庫、工廠等)、高層建築以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選址工作必須考慮到地質條件,這里主要指的是區域的穩定性、城市供水條件以及環境的污染狀況等。

在城市開展地質工作,必須盡可能地避免對地表造成的破壞,為此,物探方法更受到人們的青睞。但是,在城市工作,工作場所受到很大的局限,接地條件差、已有建築物的阻擋、工業電磁場的影響、振動及雜訊干擾等,使得一些在野外行之有效的物探方法,在城市應用時,常感到束手無策。相反,放射性方法受上述不利因素的影響很小或完全無影響,近年來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

應用放射性方法解決工程地質的地球物理前提是:不同的地質體或研究對象,其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是不相同的,通過測定它們的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濃度或它們輻射出的放射性射線照射量率,就可以解決有關的工程地質任務。

(一)北京市區域穩定性研究

首都北京,是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城市發展十分迅速,市區范圍不斷擴大。城區人口密集,高層建築星羅棋布。然而,北京在歷史上是地震活動區,因此,研究北京市區域穩定性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北京市位於華北平原北端,覆蓋厚達數百米以上。因此,在北京市區內開展地質工作,必須更多地藉助於物探手段。但是,市內建築櫛比,道路縱橫,電網林立,管道密布。電磁干擾、振動、雜訊的影響相當嚴重,致使電法、磁法、地震等物探方法難以施展;重力測量只能在夜深人靜之時開展工作。相反,放射性方法不受上述因素影響,能正常進行。為驗證並追索航磁推斷的三條隱伏大斷裂,在測區內投入了γ總量、靜電α卡法及α杯法;測線總長度達數十千米。

在圖7-34中,0~600m之間,α卡、α杯法均出現明顯異常,峰位與已知F1斷裂相吻合,在推斷的F2斷裂附近,α卡、α杯所獲異常明顯,為F2斷裂的存在提供了證據;曲線表明,異常密度大,反映了F2斷裂破碎范圍較寬。在剖面0~1600m之間,α卡及α杯測定值跳變強烈,異常呈多峰狀,這可能反映該處構造發育,岩石破碎。可能是由F1以及F2影響所致。

在推斷斷裂F3及F4處,即剖面2400m及3600m處,α杯、α卡法均有異常顯示。但2400m處為高異常峰,而3600m處異常幅度則小得多。F4斷裂是否存在值得進一步研究。

(二)深圳市區區域穩定性研究

深圳市為我國重要經濟開放城市。從已有地質資料上分析,區內分布有一組北東東向的羅湖斷裂。過去曾認為羅湖斷裂縱貫市區,將是市區建築的不利因素。為查明區內構造格架的基本特徵,布置了400km2的靜電α卡法及甚低頻法等。

圖7-34 放射性勘探剖面

圖7-35是該區構造格架示意圖。工作查明區內除分布有羅湖斷裂外,新發現蓮花山斷裂和走向北西的斷裂,蓮花山斷裂是市內主幹斷裂,它位於羅湖鬧市區以北約5.6km處,並延伸入海。它對市政建設影響甚小。羅湖斷裂則是蓮花山斷裂的次級構造,且被後期北西向斷裂截成數段,使其難以再次發生較大活動。由此認為,深圳市的區域穩定性較好,為該市的城市規劃提供了重要的地質依據。

圖7-35 構造格架示意圖

㈨ 工程地質勘查的就業前景

工程地質勘察啊。。。就業前景是地質方面最不樂觀的。。。如果版喜歡地質類專業的權話可以學資源勘查工程(石油類)或者岩石礦物學(普通類)等專業,勘探感覺更像高級技工,打個比方,我是石油類的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從我的了解來講資源勘查工程的以前叫學地質的,在油田都是地質研究所、錄井公司一類的工作,而勘查技術工程專業的人基本都是在物探公司。。。那單位就是每天跑野外然後搞人工地震和地質勘查的。。。相對來講肯定辛苦一些。。。
如果說就業的話資源勘查工程的如果進不去油田的話其實每個省的地質局很愛要這個專業的大學生的,去那邊工作的全是事業編公務員待遇,我很多同學都是簽的那個,他們每天也是跑野外爬山什麼的,但是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沒有剩下待業的人。。。但是勘查技術方面的就不一定了。。。地質行業的主要發展我覺得還是在石油行業。。。石油其實就是研究地質的。。。這個你應該明白吧。。。地方的地質局都是常規工作,有很多的地質局的老師傅都到各個油田去打工,待遇很豐厚,不過缺點就是長年不在家,要在外漂泊,直接在油田上班的就不一樣了。。。總是大概就是這樣,目前為止地質行業就業前景還是很好的,不過未來的事誰也說不好的

㈩ 主要設計階段的工程地質工作簡介

根據國務院的決定,三門峽工程的設計工作由蘇聯列寧格勒設計分院承擔,其所需的地質資料全部由中國提供。因此,責成地質部、電力工業部與黃河水利委員會聯合組成「黃河三門峽地質勘探總隊」,負責提供全部地質資料。地質總隊在各個階段的勘察工作,是根據該項目的總地質師提出的任務而進行的。

從1955年9月到1959年9月,由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以下簡稱地質部)與電力工業部水電總局(以下簡稱水電總局)以及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會)共同組建的黃河三門峽地質勘探總隊(以下簡稱地質總隊),承擔了黃河三門峽壩址和水庫區的全部地質勘察工作。在三門峽工程局的領導下,經過4年的勘察,提交了初步設計階段第二期以及技術設計階段所需的各項地質資料,並在壩址進行了基坑開挖的地質素描和質量驗收工作。

1955年到1959年,地質總隊所進行的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1.在主要建築物地區(含大壩的初步設計、技術設計及基坑開挖),進行了比例尺1:2000、1:1000、1:500及1:10000的地質測繪工作。為了了解建築物基礎的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而進行了鑽探、坑槽探、豎井、平硐,並進行了壩基帷幕灌漿試驗工作與室內各項試驗分析工作。

在大壩施工開挖期間,還進行了基坑地質素描與質量驗收工作。

2.在輔助建築物方面:對圍堰、混凝土系統場地、變電站、汽車基地、永久住宅區、沉沙池(二期施工供水用,下同)、跨河公路鋼橋、鐵路專用線等場地的基礎進行了工程地質勘探。

3.對大壩與圍堰所需的混凝土砂、礫石與土料方面,共進行了14個產地的地質測繪與勘探工作,最後選定靈寶澗河為大壩混凝土用的砂礫石材料產地。史家灘為圍堰所需的砂石料的主產地。

4.在居民區勘探方面:對大安居民區和會興鎮居民區,進行了比例尺1:5000的地質測繪,前者作了初步勘探工作;後者作了詳細的勘探工作。

5.在供水水源地勘探方面,分別在壩址區與會興鎮居民區進行了勘探,最後在壩址區地找到了喀斯特裂隙水,滿足了1959年以前的工地施工用水,但因水質上有一些缺陷,因此在壩址下游又修建了兩級沉沙池,將用一部分黃河水來補充生活用水。在會興鎮地區找到了三門系中的孔隙承壓水,水量、水質均已滿足設計的要求。

6.在水庫方面

(1)1956年9月對水庫區涑水防護地段進行了初步設計階段所需的各項工作,包括地質測繪、壩基勘探、建築材料勘探以及峨嵋嶺的滲漏勘探等。

(2)1956年10~12月,對水庫區進行了50個水庫區庫岸的坍岸與浸沒預測剖面的地質測繪工作,同時作了初步的計算,並提出了文字說明書。雖然這次工作做得較為粗糙,但給今後水庫勘探工作打下了基礎。

(3)1957年9月至1958年8月,在水庫區進行了比例尺1:50000綜合性的補充工程地質測繪工作,成圖比例尺為1:20萬。

(4)1957年9月至1958年9月底,在水庫周邊進行了坍岸與浸沒預測剖面的勘探工作,共勘探了61個剖面。在勘探結束後,將其中的部分鑽孔選作地下水長期觀測孔,對地下水的動態進行了長期觀測。

通過4年(1955~1959年)的地質勘察所搜集到的資料,基本上滿足了設計方面的要求。

在地質總隊工作期間,有關主要建築物、輔助建築物及建築材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根據蘇聯列寧格勒水電設計分院、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設計總工程師A.A.柯洛略夫與設計總地質師B.И.薩維里耶夫所布置的任務書進行的。在此工作期間長期得到了B.И.薩維里耶夫、E.C.索柯洛娃等地質專家的親自指導。此外,還得到了地質部馬舒柯夫專家,列寧格勒水電設計分院C.Я.茹科夫斯基專家等以及我國的裴文中、張宗祜、李捷、陳夢熊等專家的指導和幫助。

在水庫勘探過程中的浸沒和坍岸資料的分析和計算方面,是在水利電力部O.Б.巴索娃專家的親自指導下進行的。

7.工作方法的說明

(1)在壩址地質測繪中所採用的地形底圖,當地質圖的比例尺大於1:10000時,均採用同比例尺的地形圖作底圖。這些圖紙是在1954~1955年間由燃料工業部水電總局實測的地形圖。

水庫區的比例尺1:50000的地質測繪工作,系採用1954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實測的1:10000地形圖與1956年10月航空測量的1:25000的地形圖經放大而編製成比例尺1:10000的地形圖為底圖。

在編制水庫區比例尺1:200000的地質圖與地貌圖時,雖然水庫區已編制了1:20萬的地質圖,但所採用的地形底圖的范圍還不夠大,因而其外圍部分就採用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編制的黃河流域地形圖,比例尺為1:200000作為地形底圖補充其圖幅面積不足部分。

(2)在地質測繪操作方面,在圖件的比例尺大於1:2000的地質測繪時,所有的地質點,都是採用經緯儀測定的;當比例尺小於1:5000時,則均採用半儀器目測法與三點交匯法。比例尺1:200000的圖件是根據地質部961隊、秦嶺隊、中條山隊和地質總隊不同比例尺的圖件編制而成的。

(3)在勘探堅硬的岩石時,則採用岩心迴旋鑽,鑽頭為鋼砂鑽頭與合金鋼鑽頭。均採用清水作沖洗液,禁止使用泥漿作沖洗液。

在鬆散岩層中,大多數採用鋸齒鑽、勺形鑽或管鑽。採取原狀土樣時,則採用西蒙諾夫式原狀取土器。同時均採用干鑽法,一般不用沖擊鑽鑽進。

(4)野外試驗方面所採用的操作方法,主要是以蘇聯列寧格勒水電設計分院所制定的各項規程、規范和工作指南等,作為地質總隊的主要規程、規范和工作指南。例如鑽孔壓水試驗、單孔抽水試驗、試坑注水試驗、地下水長期觀測指南、天然建築材料等各項規程。

(5)室內試驗方面,天然建築材料的操作方法是採用列寧格勒設計分院所介紹的蘇聯有關規程而進行的。

在土工試驗方面,則主要採用水利部所編制的《土工試驗操作規程》。

1952~1958年間完成的所有地質勘察工作和試驗工作量詳見附錄。

地質總隊所進行的各項工作的勘察步驟與內容,分述如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