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工程地質第三章

工程地質第三章

發布時間: 2021-01-27 08:38:05

⑴ 什麼叫工程地質構造斷裂區域

斷裂構造分為3種: (一)一般斷層。1.斷裂構造形態的直接解譯標志(1)破碎帶的直接出露一般都構成負地形,具粗糙感;(2)地質體被切斷或錯開,包括地層、侵入體、岩脈、褶皺、不整合面等各種地質體被切斷錯開以及老斷層被新斷層切斷、錯開等;(3)沉積岩地區地層的重復或缺失,但應注意與褶皺和不整合接觸所造成的岩層重復和缺失的區別。2.斷裂構造形態的間接解譯標志(1)線性負地形和串珠狀地形:包括斷層崖、斷層三角面、斷層埡口、斷層溝谷、斷層裂口、串珠狀盆地和串珠狀湖泊、窪地等;(2)沿著某些方向,岩層產狀發生突然變化,但褶皺、不整合接觸也發生此現象,應注意區別;(3)侵入體、火山錐、礦體、鬆散沉積物呈線(帶)狀分布;(4)兩種不同地貌單元截然相接;(5)山脊線、階地、夷平面、洪積扇等地貌要素錯動;(6)水系的變異,包括一系列平行的直線河段、角狀水系、斷頭河、對口河、釣鉤河、相鄰河流均沿某一方向拐彎等;(7)泉(包括溫泉)、濕地的成串出露;(8)在第四紀沉積層的平坦地區出現呈直線狀分布的壠崗狀地形;但應注意風沙、冰川作用也可能形成這種地貌;(9)不良地質作用呈線狀分布,但應注意岩性也能造成此現象的產生。 (二)活動斷層。1.斷層崖、斷層三角面保留得很明顯,且在斷層線影像上見有斷層裂縫等;2.沿斷層線形成斷層裂口,多被視為仍在活動的斷層;3.相鄰河谷均出現跌水現象或形成瀑布等,往往與活動斷裂有關;4.沿斷裂分布的水系往往是直線狀分布,水系與斷裂相交處常發生同步扭曲;5.平坦的第四紀沉積層地區沿斷層線出現壠崗狀地貌,並多見有泉水出露;6.沿斷裂線分布一系列地震震中、泉水和溫泉等,往往也是活動斷裂的標志;7.洪積扇、沖積扇前緣被切成直線,沿切線有泉水或濕地分布;8.在第四紀地層分布的平坦地區出現異常的色線(色帶),往往是下伏活動斷裂的表現。 (三)隱伏斷裂。1.在平原地區呈現影像結構和色調深淺差異的界線,往往是隱伏斷裂所造成;2.山前的一系列洪積扇、沖積扇被切割,第四紀地層見串珠狀的泉水、濕地出露;3.第四紀地層上見多條相互平行的河段或相鄰河流突然同時拐彎;4.第四紀地層上的水系變異,斷頭河、成排河流沿某一地段成伏流等;5.平原地區河道出現一些特徵點,如匯流點、分流點等;6.在第四紀地層分布的平坦地區出現直線狀分布的壠崗地貌,並見有泉水或濕地分布。 ------摘自《工程地質手冊》(第四版)P66-P67第二篇第三章第六節:地質構造的解譯。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單位資質管理辦法的第三章 申請和審批

第十二條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單位資質的審批機關為國土資源部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單位資質申請的具體受理時間,由審批機關確定並公告。第十三條申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資質的單位,應當在審批機關公告確定的受理時限內向審批機關提出申請,並提交以下材料:(一)資質申請表;(二)單位法人資格證明文件和設立單位的批准文件;(三)在當地工商部門注冊或者有關部門登記的證明材料;(四)法定代表人和主要技術負責人任命或者聘任文件;(五)當年在職人員的統計表、中級職稱以上的工程技術和經濟管理人員名單、身份證明、職稱證明;(六)承擔過的主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項目有關證明材料,包括任務書、委託書或者合同,工程管理部門驗收意見;(七)單位主要機械設備清單;(八)質量管理體系和安全管理的有關材料;(九)近5年內無安全、質量事故證明。上述材料應當一式三份,並附電子文檔一份。資質申請表可以從國土資源部的門戶網站上下載。第十四條申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資質的單位,應當如實提供有關材料,並對申請材料的真實性負責。資質單位在申請資質時弄虛作假的,資質證書自始無效。第十五條申請甲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單位資質的,向國土資源部申請。申請乙級和丙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單位資質的,向單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申請。第十六條審批機關應當在受理申請之日起20日內完成審批工作。逾期不能完成的,經審批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再延長10日。第十七條審批機關受理資質申請材料後,應當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專家評審所需時間不計算在審批時限內。對經過評審後擬批準的資質單位,審批機關應當在媒體上進行公示。公示時間不得少於7日。公示期滿,對公示無異議的,審批機關應當予以批准,並頒發資質證書;對公示有異議的,審批機關應當對其申請材料予以復核。審批機關應當將審批結果在媒體上予以公告。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審批的乙級和丙級資質,應當在批准後的60日內報國土資源部備案。第十八條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單位資質證書分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單位資質證書,由國土資源部統一監制。第十九條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單位資質證書有效期為3年。有效期屆滿需要繼續從業的,應當在資質證書有效期屆滿前3個月內,向原審批機關提出延續申請。審批機關應當對申請延續的資質單位的從業活動進行審核。符合原資質條件的,換發新的資質證書,有效期從換發之日起計算。經審核,發現達不到原資質條件的,不予辦理延續手續。符合上一級資質條件的單位,可以在取得資質證書兩年後或者在申請延續的同時,申請升級。經審核,符合本辦法規定的上一級資質條件的,審批機關應當換發相應等級的資質證書。第二十條資質證書遺失的,在媒體上聲明後,方可向原審批機關申請補領。第二十一條資質單位發生合並或者分立的,應當及時到原審批機關辦理資質證書注銷手續。需要繼續從業的,應當重新申請。資質單位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技術負責人等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在變更後30日內,到原審批機關辦理資質證書變更手續。資質單位破產、歇業或者因其他原因終止業務活動的,應當在辦理營業執照注銷手續後15日內,到原審批機關辦理資質證書注銷手續。

⑶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單位資質管理辦法的第三章 審批和管理

第九條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單位資質的審批機關為國土資源部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單位資質申請的具體受理時間,由審批機關確定並公告。第十條申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資質的單位,應當在公告確定的受理時限內向審批機關提出申請,並提交以下材料:(一)資質申請表;(二)法人資格證明或者有關部門登記的證明文件;(三)法定代表人和主要技術負責人任命或者聘任文件;(四)當年在職人員的統計表、中級職稱以上工程技術和經濟管理人員名單、身份證明、職稱證明;(五)承擔過的主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項目有關證明材料,包括任務書、委託書、合同,工程管理部門驗收意見;(六)單位主要監理設備清單;(七)質量管理體系的有關材料;(八)近五年內無質量事故證明。上述材料應當一式三份,並附電子文檔一份。資質申請表可以從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上下載。第十一條申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資質的單位,應當如實提供有關材料,並對申請材料的真實性負責。資質單位在申請資質時弄虛作假的,資質證書自始無效。第十二條申請甲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單位資質的,向國土資源部申請。申請乙級和丙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單位資質的,向單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申請。第十三條審批機關應當自受理資質申請之日起20日內完成審批工作。逾期不能完成的,經審批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10日。第十四條審批機關受理資質申請材料後,應當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專家評審所需時間不計算在審批時限內。對經過評審後擬批準的資質單位,應當在媒體上進行公示。公示時間不得少於7日。公示期滿,對公示無異議的,審批機關應當予以審批,並頒發資質證書;對公示有異議的,審批機關應當對其申請材料予以復核。審批機關應當將審批結果在媒體上予以公告。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審批的乙級和丙級資質,應當在批准後的60日內報國土資源部備案。第十五條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單位資質證書分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單位資質證書,由國土資源部統一監制。第十六條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單位資質證書有效期為3年。有效期屆滿需要繼續從業的,應當在資質證書有效期屆滿前3個月內,向原審批機關提出延續申請。審批機關應當對申請延續的資質單位的從業活動進行審核。符合原資質等級條件的,由審批機關換發新的監理資質證書,有效期從換發之日起計算。經審核,不符合原定資質條件的,不予辦理延續手續。符合上一級資質等級條件的資質單位,可以在獲得資質證書2年後或者在申請延續的同時申請升級。符合本辦法規定的資質條件的,審批機關應當重新審批,並頒發相應的資質證書。第十七條資質單位遺失資質證書的,在媒體上聲明後,方可申請補領。第十八條資質單位發生合並或者分立的,應當及時到原審批機關辦理資質證書注銷手續。需要繼續從業的,重新申請。第十九條資質單位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技術負責人等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在變更後30日內,到原審批機關辦理資質證書變更手續。第二十條資質單位破產、歇業或者因其他原因終止業務活動的,應當在辦理營業執照注銷手續後15日內,到原審批機關辦理資質證書注銷手續。

⑷ 山東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的第三章 地質遺跡保護

第十六條 下列地質遺跡應當予以保護:
(一)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構造、地質剖面和古生物化石分布區;
(二)具有科學研究和觀賞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和岩石、礦物、寶玉石的典型產地;
(三)具有獨特醫療、保健作用或者科學研究價值的溫泉、礦泉;
(四)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典型地質災害遺跡;
(五)需要保護的其他地質遺跡。
第十七條 對具有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可以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建立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或者地質公園。
對不具備建立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和地質公園條件,但具有觀賞和保護價值的地表形態,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建立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
第十八條 建設項目應當避開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和地質公園;確實無法避開的,應當報經該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或者地質公園的原批准機關同意,並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原批准機關應當按照國家關於保護地質遺跡的規定和該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或者地質公園的保護級別以及行政許可的程序規定,及時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的決定。
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和地質公園內的原有設施對地質遺跡構成危害的,由縣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責令設施所有人限期治理。
第十九條 在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和地質公園內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實習以及標本、化石採集等活動的,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
第二十條 禁止在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和地質公園內從事下列活動:
(一)擅自採集標本、化石等破壞地質遺跡的;
(二)采礦、取土、爆破;
(三)修建與地質遺跡保護無關的建(構)築物;
(四)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第二十一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和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兩側以及海岸線的直觀可視范圍內露天開采礦產資源。
工程建設破壞地質地貌景觀的,建設單位應當在工程竣工後六個月內予以治理。

⑸ 地質力學三個發展階段

1.地質力學早期研究階段(1921~1946年)

李四光從1921年研究中國北部石炭二疊紀沉積物開始,到1926年發表《地球表面形象變遷之主因》[9],從物質結構及岩石、地層的形變著手,開始著重編制區域地質構造圖,分析區域構造活動特徵;把構造形跡作為地質力學形跡,從古地應力推斷地殼運動;從分析構造形跡之間的組合型式,確定它們之間的成生聯系,並配合模擬實驗驗證。這就是李四光早期研究地質力學,把大的區域地質構造與具體的構造型式相結合的研究特色,同時根據各種構造形跡判別壓、張、扭,推斷古地應力方向作用特徵,直至1945年內部刊印的《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中,提出構成「應力絡網」的具體模式,即後來的岩石力學與構造應力場的雛形(圖2-5)。經歷20多年的研究,地質力學已經初具輪廓,可以定為早期研究階段[7-13]

圖2-5 李四光(1945)構造線的應力絡網設想框架圖

2.構造體系研究階段(1947~1997年)

從1947年公開出版《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到1962年內部刊印《地質力學概論》,到1973年公開出版《地質力學概論》,到1998年出版《岩石力學與構造應力場分析》,歷經大約50年左右,可以定為地質力學的構造體系研究階段。主要以構造體系為研究核心,將地質力學方法分為七個研究步驟,主要目的是研究地質構造和地殼運動規律,探索地球運動起源,討論各種地質現象發生、發展規律,包括礦產形成分布規律,火山、地震發生發展規律,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規律等,為覓找礦產資源、水資源,為工程建設、減災防災和地質環境的防治和改進服務[7-13]

3.岩石力學與構造應力場研究階段(1998年以來)

李四光在1970年提出修訂出版《地質力學概論》意見中,特別強調加強「岩石力學性質及構造應力場」的重要性(見「李四光生前談《地質力學概論》的修訂出版問題摘要」),認為這個問題很重要,過去工作很不夠,現在也很不夠,今後應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從而提出地質力學新的發展方向,自1998年出版《岩石力學與構造應力場分析》,隨之開始進入岩石力學與構造應力場研究階段,使構造體系的研究進入量化階段。

李四光同志生前談《地質力學概論》的修訂出版問題摘要

——據1970年3月18日李四光在地質力學經驗總結小組談話中的記錄整理

《地質力學概論》是1961年在青島養病時寫得,很潦草,匆促搞出來,來不及詳細討論和廣泛徵求意見。

這本書稿時間很長了,有些東西過時了。我自己感到有些問題,外面也有些反映。60年代初期的東西,至今已有十年了。十年來,地質力學有很大發展,應該充實新的資料。

《地質力學概論》的修訂、出版,要廣泛徵求讀者的意見。不但要搜集地質力學研究所里意見,還要吸收外面工作單位的意見。包括正面的意見和反面的意見。主要是到外面去搜集實際資料,加以充實。修改的重點是具體材料,地質力學觀點無法改。

第一章……

第二章是說明地質力學究竟搞什麼東西的,要改正不正確的材料,多弄些新的材料充實進去。要地質工作者共同支持這項工作。第六、七兩個步驟應抽出來另立一章,叫做「岩石力學性質及構造應力場」。因為這兩個問題很重要,所以抽出來加強一下,將近十幾年的資料補充進去。應力場要做實際工作,又要做些計算工作。對應立場的認識,過去工作很不夠,現在也很不夠,今後應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第三章……

第四章……

其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李四光在地質力學研究所安排光彈模擬實驗,倡導對雁行褶皺構造型式採用數學-力學分析及模型試驗來說明它的成因,接著對旋卷褶皺構造、山字型構造、入字型構造等構造型式進行量化研究,並開始在光彈模型板上刻制斷裂分布模擬區域構造骨架,進行區域構造應力場的研究工作[1,7-13,30,31]

李四光1962年在對廣東新豐江水庫的地震地質研究工作中,已經明確地應力場的研究方法技術措施。1965年他在《地質力學的方法與實踐》(提綱)中,為第三篇《岩石力學與構造應力場分析》撰寫了內容提綱和目錄(圖2-6)。

1966年發生邢台地震後,他親臨現場進行宏觀調查,通過現場調查確定新華夏系活動發震(圖2-7A,B),提出「新華夏系一脈相承」,大震將向北東方向發展的科學預測。並於1967年預測唐灤地震(即1976年唐山大震)。1966~1976年邢台—唐山地震系列實踐證明他的預測是極其科學的。

1969年他任中央地震工作領導小組長,在保衛京津唐地區地震安全工作中進行了斷層位移場和地應力場的全面部署監測工作。當時我們並不理解其中的深刻含意,直到他辭世以後,經過多年的研究,在1973年整理眾多儀器觀測資料後,獲得斷層位移場是新華夏系邊界加力方式作用的結果,新華夏系地應力場的能量等值線集中部位附近,控制了MS≥6級歷史地震的規律以後,才恍然大悟,李四光已經超前十幾年按照「場」的思路方法,部署地震監測研究工作[1-3,7-24]

直到2000年孫殿卿組織編寫完成《地質力學的方法與實踐》一套學科系列專著(共分為五篇,包括7部著作和1幅全球構造體系綱要圖),其中第三篇《岩石力學與構造應力場分析》於1998年出版,可以稱為岩石力學與構造應力場研究階段的開始,也可以看作「後李四光時代」階段,或者按照遺願整理編寫系列著作與擴編《中國地質學》的階段[1,24-29]

⑹ 工程地質勘察的勘察的成果有哪些

序言 第一章勘察區概況
第二章勘察區地質環境問題
第三章勘察區地質評價

第四章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案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⑺ 工程地質學的主要內容(作者:石證明)

不是幾字能說清的,你自己去查吧 ,推薦《專門工程地質學》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